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计算机测控系统

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计算机测控系统

一、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时宇[1](2021)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且其密度较轻,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材料领域。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与金属相差较大,遭遇雷击时将会产生较高的温度使材料严重损伤,因此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机制对于飞行器雷电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电弧和焦耳热对复合材料雷击损伤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试验与仿真研究,但缺乏气体冲击等力学因素对材料损伤影响的研究工作。雷击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个多物理场耦合的过程,且复合材料的铺层角度较为复杂,研究其雷击损伤机制需要进行解耦分析。紧固件通常用于飞机的机械连接,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其雷击损伤的研究成为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击损伤机制和预测模型具体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搭建了雷击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试验和观测平台:设计和搭建了20 k A冲击电流发生器系统,用于开展小电流下碳纤维环氧树脂浇注材料的雷电冲击和温升试验。搭建了100 k A冲击电流发生器系统,用于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击损伤和火花放电的研究。(2)制备了不同碳纤维质量分数的环氧树脂复合浇注样件,研究碳纤维数量对雷击损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浇注材料的雷击损伤程度随碳纤维束的数量成正比,焦耳热是造成浇注材料雷击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3)开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试验及电热耦合仿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含紧固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时出现细丝状的明亮电弧,不含紧固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时出现了持续燃烧的现象。仿真结果表明:当雷电流幅值为39k A时,不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产生的温度可以达到3000℃以上,电场强度幅值可以达到20 k V/mm,电势的幅值可以达到5 k V。相同条件下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温度、电场强度幅值和电势的幅值低于不含紧固件的材料。(4)通过建立气体膨胀对复合材料雷击损伤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表明高能时气体膨胀是造成复合材料雷击损伤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计及气体膨胀影响的电-热-力耦合预测模型,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碳纤维的雷击损伤面积。当焦耳热为2.173 k J和4.245 k J时,复合模型最大误差为12.5%。

席国乾[2](2020)在《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内燃动车组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作为内燃动车组的核心部件,在内燃动车组出厂和线路运行前,对柴油机发电机组进行负载试验检测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现阶段,主要有水阻负载和干阻负载两种负载方式。由于干阻负载占地面积小、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因此有极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由于传统的干式负载试验系统在风机电机的控制、负载的连续调节以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限制了其得到应用推广。本文将根据企业原干阻负载试验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主要研究并解决数字电路中D/A权电阻网络模型在干式负载连续调节中的应用问题,并设计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对比分析了水阻负载试验与干式负载试验的优缺点,相较于水阻负载试验系统,干式负载试验在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结合企业要求和试验现场情况,根据内燃动车组柴油机发电机组发展变化趋势和技术要求,选择了干式负载试验系统对企业内燃动车组动力包进行恒功率负载试验,现场搭建了一种新型内燃动车组干式负载试验系统。2.根据柴油机发电机组进行负载试验时的能量变换原理和企业内燃动车组动力包性能参数,结合试验现场条件和企业要求,论文研究和设计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整体方案,搭建了试验系统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图,完成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和硬件选型。3.论文对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负载连续调节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借鉴数字电路中D/A权电阻解码网络电路原理,分析了干电阻作为发电机组测试负载的控制特性,运用分段控制方式,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和二分查找算法,提出了一种实现干式负载试验系统负载连续可调的新思路。4.设计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微机测控系统,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和软件保护处理技术做了认真研究和详细介绍,整个微机测控系统能稳定、可靠地运行。5.介绍了动力包性能试验的相关试验项目和步骤,通过动力包现场试验验证和评估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相较于企业原有的水阻负载试验系统,不仅提高了试验时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了机车恒功率负载试验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能满足大容量的柴油机发电机组进行负载试验。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操作简单,大幅度降低了试验现场试验人员的工作强度,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有利于企业在进行相关试验时提高试验效率和产能升级。

鲁培琳[3](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城轨装备的检测工作效率越来越重要。为加强牵引供电整流机组、储能装置、再生能量逆变回馈装置等城轨牵引供电装备的试验能力,本文在产品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试验电源使用需求及试验方法,模块化设计交、直流试验电源平台,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图像识别技术,设计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本系统综合考虑各装备试验的测试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了交流电源测试模块、直流电源测试模块数据监控系统,基于LabVIEW开发软件,通过有限状态机实现对试验过程控制和监视;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试验数据的存储,动态更新,同步调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设计数字识别功能,拓宽系统数据采集分析能力;采用数据可视化显示令数据更加直观表现。为验证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平台搭建完成后进行了现场测试,应用试验平台测试牵引整流机组、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及再生制动能量地面利用系统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设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操作流畅,状态监测准确,实现了既定的设计目标,验证了测控软件的交互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的包含分布式采集、存储、显示的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产品电压制式复杂、系统结构不统一的问题,系统可以适应目前国内DC1500V及DC750V牵引供电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及车辆牵引系统的检测认证需求,极大的降低了试验准备的工作量及测量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余家敏[4](2020)在《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振动摩擦焊接是一种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高效环保的绿色加工技术。针对本课题“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阅读和综述了本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与基本内容。通过阅读文献,撰述了目前振动摩擦焊接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并对文献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论文章节进行了阐述。二,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工艺标准。引进了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的M836H振动摩擦焊接机设备。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要求,简单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机的组成部分。利用数学微积分、电磁学理论、机械振动学理论,详细分析和计算静态进程模式与动态进程模式下的单线程和多线程导电的电磁力理论。同时利用Matlab建立了电磁振动头的数学模型,确立的电磁振动系统的最大振幅为1.8mm,频率范围为210-260Hz,调频点为227Hz。三,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总体方案的设计,其中总体方案设计包括逻辑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系统的控制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自动、周期模式。硬件系统的设计阐述了硬件设计原理,分析了PLC的I/O,设计了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硬件设计原理和I/O分析,选择了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气元件。按照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接线和电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四,根据硬件设计和控制要求,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PLC控制程序与HMI画面逻辑控制的设计。针对PLC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对系统压力整定程序、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程序以及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进行了设计。针对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主要对主菜单、频率振幅调整、参数设置、系统监控画面等进行设计。五,针对系统的PLC通信功能设计,完成了CC-LINK系统配置、参数设置、站点设置。随后对PLC通信控制的软元件进行了分配,设计了CC-LINK配置程序、FX3U-4AD通信程序与FX3U-4DA通信程序并完成了系统调试。

梁仕杰[5](2019)在《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长。过去我国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垃圾填埋的方式处理,但是随着垃圾量的增多,需要用于填埋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为此需要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节约土地资源。结合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经验,将垃圾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一个主流大方向。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为设计人员参与了国内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工作,总结并阐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步骤与内容,以及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本期建设1台600t/d焚烧炉配置1台12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并规划预留有再安装1台同型号垃圾焚烧锅炉的条件,最终规模为日焚烧垃圾总量1200t/d。主要负责处理该地区的生活垃圾。为使垃圾焚烧处理能顺利进行,本文从电气一次系统和电气二次系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设计内容。电气一次系统的设计首先进行负荷统计,根据负荷统计的结果确定用电规模,从而确定电气主接线的方案,通过校验主接线在最大运行方式下的短路电流,确定个母线段的短路电流水平,从而确定导体及设备选型。进而完成雷击过电压保护与接地等方面的设计。在确定用电设备的布置及供电方式确定后,确定本厂的控制系统结构,重点讲述分散式控制系统电气部分及电气综保控制系统的设计。接着到远动通信、电气传动及继电保护配置的设计。最后,通过与实际竣工情况的结合,提出了以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展望。

王继学[6](2018)在《27.5kV电压互感器燃弧故障分析与强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配电线路中,由于线路上的电压等级不同,要直接测量这些电压,就需要根据线路上的不同电压,制作相应的低压电压表和其它仪表来进行测量,电压互感器是将电力系统中线路上的高电压,转化为可以使用二次表计测量低电压的电气元器件。目前在铁路电网中投运的有传统的油浸式、SF6气体绝缘式、环氧树脂浇注电磁干式等电压互感器。由于铁路电网中存在系统过电压、系统谐波、频繁进行倒闸操作、外部应用环境恶劣(多凝露)等多种干扰因素,长期以来这些因素一直困扰铁路的安全运行,极大降低了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人身、设备的安全性。本论文以铁道用27.5kV WIG气体绝缘开关柜配套使用的电压互感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针对35k V及以下电压互感器自2015年至2017年失效案例进行分析,重点是目前电压互感器在高铁现场发生燃弧故障的情况。针对现有互感器的设计参数及内外部结构进行优化,综合考虑电磁感应工作原理及外部恶劣的环境影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电压互感器在频繁接受雷电冲击及系统过电压条件下的质量可靠性,从而保证我国高铁运行安全。从互感器内部铁芯材料选取、绕组线圈设计与排列、内部屏蔽层设计、外部结构设计及互感器锥头与开关柜内锥绝缘配合与应用等方面着手,克服以往产品抗过电压能力不足、误差裕度小、局部放电高、抗环境温湿度变化差、绝缘配合不足等缺点。利用“Lab WindowsCVI”局部放电电场仿真测试软件,对产品电场强度及分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强化设计了铁道电气化户内专用电压互感器(JDZXF3-27.5(CQ)2型电压互感器)。利用互感器综合测试仪(OMICRON CT/PT Analyzer)及多路电源箱(Erfi D-72250power meter)测试产品在不同电压等级下的励磁特性数据,对产品是否满足过电压需求进行验证。利用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机(LRHS-1000D-LJS)及工频耐压设备、冲击电压测量系统(IVMS)模拟客户现场环境的极限条件。利用高压屏蔽室及冲击电压测量系统对互感器本身局部放电水平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所开发的产品过电压因数达到2.8倍,局部放电水平在1.2Um时,局部放电不超过10p C。该产品可以在不高于海拔1000米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对于全面提高铁道电气化运行质量及人身、设备安全具有重大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国互感器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铁[7](2017)在《无线智能开关站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工矿企业和国防工程的专用线铁路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之一,其接触网的供电安全可靠,直接影响行车。在专用线与干线铁路的接触网连接处设置“智能开关”,对快速诊断和切除专用线接触网故障,保障干线铁路正常运营,意义重大。由于现有的供电线路故障诊断不完善,例如:不能够辨识瞬时与永久性故障等原因,采用现有技术不能够实现“智能开关”的功效,不仅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没有相关的工程探索。为此,本文在理论和工程上研究了这样的“智能开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新建铁路和既有铁路改造工程的设计、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本文基于智能电器定义和专用线铁路供电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智能开关站的技术要求,详细地阐述开关站的设计内容,包括开关站的一次主接线、箱体结构、断路器、自动化测控系统、工作电源,电磁兼容与接地等。针对开关站检修期间要保证专用线铁路不间断供电的特殊要求,研制了新型三位隔离开关。为实现对接触网故障的智能诊断,分析变电所和开关站故障跳闸过程,依据故障电压电流的物理机理,建立等值电路,研究故障性质辨识的新算法。发现瞬时性故障辨识是关键,其暂态残压按指数规律衰减,而且衰减曲线有2个时间常数,即:衰减曲线存在拐点。基于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故障性质的智能辨识判据。为检验理论研究成果,在专用线铁路的接触网上进行了试验。试验创造了用接地导线串联保险丝模拟瞬时性故障的新方法。试验测量值与计算值的比对表明:在暂态残压的拐点时刻,两者相对误差仅为1.5%。试验结果证明了研究理论的正确性,新算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针对专用线铁路用电负荷超载问题,提出自动控制的新策略是:对负荷临时超载进行提示性跳闸警告,依靠自动重合闸技术立即恢复供电;对负荷持续超载实行惩罚性断电。建立负荷电流模型,推导负荷电流计算公式,采用神经网络BP算法,控制检测信号与样本的误差为5%,在实际工程中验证了新策略的可行性。为保障开关站的真空断路器安全运行,基于现有传感器技术,设计和实施了反映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和电气特性的在线监测。分析合闸与分闸的物理过程,确定了合闸与分闸的开始时刻和换位点时刻,并提出了合闸与分闸速度的牛顿插值差分算法。在实验室让实际的ZN-27.5型手车式真空断路器一次回路带上27.5kV高压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能够对真空断路器的机械与电气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参照技术规程要求、出厂试验数据和历史运行数据,提出了真空断路器的智能预警策略。分析开关站的无线通信技术需求,提出了开关站无线通信的6条技术要求。为保障GSM网络通信可靠,提出采用小波分解和重构的加密算法,推导了小波分解重构公式和程序流程。针对电力机车或动车的弓网电磁噪声影响无线通信的问题,考虑到电力机车实际运行中弓网非离线状态才是弓网运行的绝大部分情况。本文运用工程电磁场理论,基于弓网接触点邻域空间放电会产生等离子体,建立了电磁辐射天线阵模型,推导了弓网非离线电磁辐射的场强计算公式,按照实际参数进行了仿真。为验证算法的正确性,采用场强测量仪对电力机车和动车的受电弓在非离线状态下取流产生的电磁噪声辐射进行了实测。在距离铁路中心线5m6m之外的区域中,实测结果与仿真计算值相当吻合。将上述研究的理论与实测总结的规律,应用到研制的智能开关站中,进行了工程实践,几年的运行效果表明:解决了现场需要,达到了研究目标。

刘云飞[8](2017)在《基于干式负载的柴油机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柴油机作为系统的动力源,已在各个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些年铁路系统的飞速发展,柴油机作为整个铁路系统的核心部件,这就对柴油机性能及其工作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柴油机出现故障进行检修之后,更是对其监测等各个环节尤为看重。铁路柴油机发电机组经过维修以后,需要对柴油机进行恒功率负载试验,以检验柴油机各个部件的性能情况,这也是保证内燃柴油机机车稳定可靠运行、路网提速的关键。为此,本文对柴油机发电机组整个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和介绍。论文依据柴油机负载现场试验来完成。根据企业和现场实际要求,在现场搭建了整个负载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平台和测试系统。在文中详细阐述了柴油机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及整个负载试验系统的原理和必要性,并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提出了适合企业实际要求的试验方案,通过柴油机参数进行了试验系统硬件选型及整个硬件平台的搭建,设计、试验并完成了干式负载的研究,对整个负载试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对整个软件测试系统进行了完整的规划设计。在文中对整个负载试验系统进行了整体介绍,并对试验平台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控制系统中,设计了整个系统的控制电路图,通过搭建柴油机外围控制电路实现了对柴油机的启停控制。另外,对干阻负载试验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柴油机干式负载连续调节的实现做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文中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件控制系统,包括对CAN总线应用层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及后续的软件分析和保护,使得整个软件系统能够稳定可靠运行。在论文的最后,通过介绍试验的步骤和对试验项目分析对整个系统做出了评估。

周达[9](2015)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开发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与其单相接地故障的处理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配电网主要通过两种接地方式配以继电保护来处理单相接地故障。一种是经消弧线圈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消弧线圈对故障点电流补偿熄弧。若为瞬时性接地故障,能够使故障点绝缘恢复,保证了供电可靠性;在发生永久性接地故障时,故障绝缘无法恢复,存在安全风险,该情形下的故障选线也比较困难。另一种是经小电阻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准确迅速的选出并切除故障线路。由于对瞬时性故障的处理也是切除线路,供电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以上两种单相接地故障的处理方式,无法判别故障性质,对于瞬时性故障与永久性故障无法区别处理,电网运行安全与供电可靠性得不到有效保障。随着配电网的发展,对于其供电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上述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愈发重要。为此,作者针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处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简要说明;对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与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故障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研发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并对装置具备的电容电流跟踪测量功能、铁磁谐振预警及消谐功能、自适应接地选线功能、单相接地故障性质判别功能的工作原理做出了说明;其后,阐述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总体结构,对装置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对装置的软件程序进行了介绍。最后,将研制开发完成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样机通过实验室搭建的10k V模拟真值配电网对系统进行了电容电流测量实验、单相瞬时性接地故障处理实验和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处理实验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精确地测量配电网电容电流,快速诊断单相接地故障性质并采取不同措施对瞬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进行分别处理,具备了设计要求的各项基本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赵波[10](2014)在《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文中认为我国发电用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而这些地区水资源都紧缺,为解决以燃煤为主的蒸汽动力循环电站一次能源和水资源分布地理结构上的矛盾,空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空冷技术因冷却风温度和风量的变化幅值、频率都难以准确预报,进而导致空冷系统很难长时间维持在设计工况下工作,从而降低了其运行经济性。针对传统空冷技术的缺陷,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气冷却系统(复间冷系统)被提出用作蒸汽动力循环电站的排汽冷却。针对复间冷系统的应用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基于蒸汽动力循环和复合制冷循环的耦合关联及其制冷循环和朗肯循环的工作过程分析,本文通过环保性能、参数匹配、做功能力3轮严格比较筛选,作为自然物质的氨,从十多种单质制冷介质中脱颖而出,成为现阶段蒸汽动力循环电站复间冷系统制冷、做功和环保性能俱佳的首选介质。为对环境气温大幅度、高频率、随机性变化给复间冷系统运行经济性影响作出定量评估,本文采用虚拟复间冷与直冷的对比分析法,构建了复间冷机组运行于环境高温时段的热经济性转捩温度与环境气温的定量关联,继而以年累计输出电量最大为目标拟定了复间冷机组最佳设计背压的优选算法,同时提出厂址敏感性系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揭示了厂址所在地环境气温分布对复间冷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基于复间冷系统的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机理,构建了整个复间冷系统的变工况模型。它们包括:仅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与汽轮机排汽压力互动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可实时定量给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翅片通道入口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仅工作于环境低温时段的朗肯循环的变工况计算模型的主导变量选用膨胀机的输出功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汽轮机排汽压力、工质过热度、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基于复间冷系统运行于高温时段和低温时段的最佳真空特性,拟定了相应的复间冷机组最佳排汽真空和年累计发电量的实时算法,进而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比评估了虚拟复间冷机组和同地同型直冷机组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和成本,可望为未来全面评估复间冷机组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为检验复间冷系统应用于汽轮机排汽冷却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本文为此设计了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通过冷凝/蒸发器串接耦合模拟排汽装置与制冷机,初步验证了复间冷制冷循环降低排汽冷凝温度的有效性;基于多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获得环境气温、排汽热负荷与迎面风速对排汽冷凝温度的影响规律。为改善复间冷系统空冷散热器(空冷器)运行过程中因灰垢积聚而降低的传热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以压缩空气代替高压除盐水的干式吹扫装置,提出了吹扫效果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灰垢热阻对排汽冷凝温度的影响。在某600MW直冷机组空冷器现场实验表明干式吹扫装置节能节水效果明显;并以空冷器运行期内因灰垢积聚和干式吹扫产生的经济损失之和最小为原则,提出一种空冷器清洁度优化管理模型,确定干式吹扫最佳清洗周期。

二、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雷电流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影响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试验平台
    2.1 引言
    2.2 雷击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与观测平台
        2.2.1 20kA冲击电流发生器系统搭建
        2.2.2 100kA冲击电流发生器系统搭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复合浇注试样制备与雷击试验方法
    3.3 复合浇注试样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碳纤维直流温升试验
        3.3.2 浇注材料雷击损伤试验
        3.3.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3.4 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5 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流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流损伤试验结果与分析
        3.5.2 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流损伤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 火花放电形成机制与抑制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电热耦合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过程的数学分析
    4.3 雷击碳纤维复合材料温度场分布
        4.3.1 不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温度场分布
        4.3.2 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温度场分布
    4.4 雷击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场分布
        4.4.1 不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场分布
        4.4.2 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场分布
    4.5 雷击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势分布
        4.5.1 不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势分布
        4.5.2 含紧固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势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及气体膨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模型
    5.1 引言
    5.2 数值分析
    5.3 气体膨胀建模及计算结果分析
        5.3.1 气体膨胀仿真过程
        5.3.2 碳纤维复合材料受气体膨胀损伤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电-热-力耦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内燃动车组负载试验综述
    1.2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研究意义
    1.3 试验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方案设计
    2.1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方案
        2.1.1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原理
        2.1.2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方案
    2.2 试验系统电路图设计
    2.3 硬件选型及依据
        2.3.1 电器设备选型
        2.3.2 工控及信息采集设备选型
        2.3.3 干式负载柜设计与选型
    2.4 风机电机PWM调速系统设计
        2.4.1 风机电机调速方案比较
        2.4.2 风机电机PWM恒流调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干式负载调节和控制
    3.1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实现
        3.1.1 D/A转换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3.1.2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方式
        3.1.3 干式负载系统设计
    3.2 干阻负载控制策略研究
        3.2.1 干阻负载控制特性研究
        3.2.2 控制策略概述
    3.3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控制实现
        3.3.1 基于模糊控制的主负载调节
        3.3.2 基于二分查找算法的权电阻调节
        3.3.3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控制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干式负载试验微机测控系统的设计
    4.1 微机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4.2 软件系统设计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4.3.1 CAN总线应用层设计
        4.3.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4.3.3 智能仪表
    4.4 软件保护处理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整机试验测试
    5.1 动力包概述
    5.2 动力包试验与步骤
        5.2.1 试验前准备及安全装置试验
        5.2.2 干式负载试验内容及方法
    5.3 试验项目运行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电路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装置应用现状
        1.3.2 设备相关试验研究方法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模块化牵引供电试验电源设计
        2.1.1 牵引供电装备试验项目及电源模块划分
        2.1.2 电源系统测试电路设计
        2.1.3 牵引供电试验平台设计
    2.2 电源系统测量需求分析
    2.3 分布式数据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监控系统整体结构概述
        2.3.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数据监控系统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监控系统硬件设备选型分析
        3.1.1 电参数测量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1.2 温度测量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2 数据传输层选型及设计
        3.2.1 基于总线技术的通信方式选择
        3.2.2 数据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设计
    3.3 数据采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3.1 采集设备配置方法设计
        3.3.2 数据采集实现方法
    3.4 系统有限状态机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管理及拓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1.1 数据存储层的设计
        4.1.2 数据库存储程序设计
        4.1.3 数据查询功能设计
        4.1.4 数据导出功能设计
    4.2 基于数据可视化显示的功能应用与设计
        4.2.1 数据可视化显示设计概述
        4.2.2 一级显示实现方法与功能应用
        4.2.3 二级显示实现方法与功能应用
    4.3 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与设计
        4.3.1 图像处理、分析技术软件环境
        4.3.2 图像采集实现方法
        4.3.3 图像识别训练的实现
        4.3.4 图像识别及数据库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应用测试与功能验证
    5.1 数据采集功能验证
    5.2 温度上限报警功能验证
    5.3 数据查询及导出功能验证
    5.4 数据可视化显示功能验证
        5.4.1 一级显示数据可视化功能验证
        5.4.2 二级显示数据可视化功能验证
    5.5 图像识别功能验证
    5.6 试验结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学术背景
    1.2 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课题的理论意义
        1.2.2 课题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课题文献综述
        1.3.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及意义
        1.3.1.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
        1.3.1.2 课题文献综述的意义
        1.3.2 课题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提要
        1.3.3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1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3.2 课题的发展趋势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3.4.1 文献研究的结论
        1.3.4.2 课题的研究意见
        1.3.4.3 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的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章节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及设备介绍
    2.1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固体振动摩擦阶段
        2.1.2 振动摩擦临界阶段
        2.1.3 振动平衡阶段
    2.2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优势
    2.3 振动摩擦焊接的工艺标准
    2.4 振动摩擦焊接设备介绍
        2.4.1 机架
        2.4.2 隔音罩
        2.4.3 液压系统
        2.4.4 气动和真空系统
        2.4.5 升降台
        2.4.6 振动头
        2.4.7 电控柜
        2.4.8 安全光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振动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1 电磁力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2 电磁力能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 静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3.1 单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3.2 多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3.4 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1 无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4.2 有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3.5 电磁振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5.1 电磁振动系统的原理分析
        3.5.2 电磁振动系统的模型简化与建立分析
        3.5.3 电磁振动系统仿真分析
        3.5.3.1 静态阶段仿真分析
        3.5.3.2 共振临界阶段仿真分析
        3.5.3.3 阻尼衰减阶段仿真分析
        3.5.4 电磁振动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4.1 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
    4.2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4.2.1 逻辑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4.2.2 系统的控制方式
    4.3 硬件系统的设计
        4.3.1 硬件设计原理
        4.3.2 PLC的I/O分析
        4.3.3 电气元部件选择
        4.3.4 系统接线设计
        4.3.5 系统电路设计
    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4.4.1 软件设计的简述
        4.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4.2.1 系统压力整定程序设计
        4.4.2.2 数据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4.4.2.3 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4.4.3 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PLC通信功能设计
    5.1 PLC通信设计简述
    5.2 PLC通信参数设置
        5.2.1 CC-LINK系统配置
        5.2.2 站点设置
        5.2.3 参数设置
    5.3 PLC通信控制程序设计
        5.3.1 软元件分配
        5.3.2 CC-LINK配置程序
        5.3.3 FX3U-4AD通信程序
        5.3.4 FX3U-4DA通信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调试
    6.1 实验调试设备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调整
    6.3 参数设定调试
    6.4 自动模式调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7.2 本课题创造性成果
    7.3 应用前景预测与评价
    7.4 课题研究展望与设想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外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1.3 国内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1.4 垃圾发电的优缺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电气一次系统理论方法分析
    2.1 系统概述与设计原则
    2.2 负荷类别划分与统计方法
        2.2.1 负荷类别划分
        2.2.2 负荷统计方法
    2.3 厂用电配电方式
        2.3.1 明备用与暗备用
        2.3.2 配电系统接线方式
    2.4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2.5 导体及设备的选型原则
        2.5.1 线缆类别的确定原则
        2.5.2 导体截面的确定原则
        2.5.3 设备参数的确定原则
    2.6 防雷
        2.6.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2.6.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6.3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
        2.6.4 建筑物内部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2.7 电气系统接地
        2.7.1 接地分类
        2.7.2 高压装置的接地确定原则
        2.7.3 低压装置的接地确定原则
        2.7.4 等电位联结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气二次系统理论方法分析
    3.1 计算机系统控制电气设备
        3.1.1 控制方式划分
        3.1.2 分散控制系统电气部分
        3.1.3 发电厂监控管理系统
        3.1.4 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
        3.1.5 微机五防系统
    3.2 发电厂自动装置
        3.2.1 同步装置
        3.2.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3.2.3 故障录波装置
        3.2.4 励磁系统
    3.3 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
    3.4 操作电源系统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应用分析
    4.1 本工程简介
    4.2 工艺流程概述
    4.3 电气部分设计概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5.1 负荷统计
    5.2 电气一次主接线
    5.3 短路电流计算
    5.4 导体及设备选择
        5.4.1 绘制设备平面布置图
        5.4.2 确定电缆布置与选型
    5.5 建筑物防雷设计
    5.6 发电厂接地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6.1 电气开关控制的方案确定
    6.2 DCS电气部分设计
        6.2.1 DCS网络构架
        6.2.2 电气部分控制策略
    6.3 电气综保后台设计
    6.4 远动通信
        6.4.1 远动信息要求
        6.4.2 远动装置配置
        6.4.3 时间同步配置
        6.4.4 电能量计量及数据传输
        6.4.5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及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6.5 电气传动
    6.6 继电保护配置设计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27.5kV电压互感器燃弧故障分析与强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油浸式电压互感器
        1.1.2 气体绝缘电压互感器
        1.1.3 环氧树脂浇注、电磁干式电压互感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27.5kV电压互感器故障原因分析
    2.1 27.5 kV电压互感器常见故障与原因分析
        2.1.1 失效数据统计
        2.1.2 案例分析
    2.2 电压互感器的电场仿真分析
第三章 27.5kV电压互感器参数设计
    3.1 互感器铁芯设计
        3.1.1 铁芯额定磁密设计
        3.1.2 铁芯截面计算
    3.2 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匝数的设计及导线的选择
        3.2.1 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匝数的设计
        3.2.2 一次及二次导线的选择
    3.3 内部电场强度的计算
        3.3.1 一次绕组层间电场强度计算
        3.3.2 一次绕组段间、一次、二次绕组之间电场强度计算
第四章 27.5kV电压互感器结构设计
    4.1 27.5 kV电压互感器外形设计
    4.2 外部绝缘连接件设计
第五章 样机研制与相关试验结果
    5.1 27.5 kV电压互感器样机研制
    5.2 27.5 kV电压互感器工频耐压试验
    5.3 27.5 kV电压互感器感应耐压试验和局部放电试验
    5.4 27.5 kV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
    5.5 27.5 kV电压互感器冷热循环试验后工频耐压与局部放电测试
    5.6 运行现场局部放电监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A(企业标准):27.5kV单相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测量和保护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要求
致谢

(7)无线智能开关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电气化铁路
        1.1.2 专用线铁路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器与开关站
        1.2.2 接触网故障诊断
        1.2.3 断路器在线监测
        1.2.4 接触网供电设备的无线通信与控制
        1.2.5 弓网电磁噪声对附近通信设备的干扰
    1.3 论文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智能开关站设计
    2.1 铁路牵引供电与专用线
        2.1.1 铁路牵引供电
        2.1.2 专用线铁路
    2.2 智能开关站及其技术要求
        2.2.1 智能电器
        2.2.2 智能开关站
        2.2.3 专用线接触网智能开关站基本要求
    2.3 主接线与总体结构设计
        2.3.1 一次主接线设计
        2.3.2 总体结构设计
    2.4 真空开关特性与参数选择
        2.4.1 真空开关特性与结构
        2.4.2 主要技术参数选择
        2.4.3 真空断路器电气控制
    2.5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设计
        2.5.1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本体设计
        2.5.2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主要技术参数
        2.5.3 电动操动机构及电气控制
        2.5.4 电动操作机构的主要技术参数
        2.5.5 新型三位隔离开关样机与安装方式
    2.6 高压设备及其参数选择
        2.6.1 变压器
        2.6.2 高压熔断器
        2.6.3 电流互感器
        2.6.4 避雷器
        2.6.5 高压穿墙套管
        2.6.6 支撑绝缘子
    2.7 自动化测控装置
        2.7.1 计算机系统
        2.7.2 数据采集单元
        2.7.3 数字量输入/输出(I/O)接口
        2.7.4 通信接口
        2.7.5 电源部分
    2.8 电磁兼容与接地
        2.8.1 电磁兼容措施
        2.8.2 开关站的接地
    2.9 本章小结
3 智能辨识接触网故障
    3.1 接触网故障与跳闸分析
        3.1.1 接触网故障
        3.1.2 接触网故障跳闸分析
        3.1.3 接触网故障智能诊断
    3.2 故障智能诊断算法
        3.2.1 接触网故障检测
        3.2.2 数字滤波
        3.2.3 阻抗算法
    3.3 故障性质辨识机理
        3.3.1 故障性质辨识机理
        3.3.2 故障性质辨识的外部条件
    3.4 专用线故障等值电路与残压算法
        3.4.1 开关站比变电所跳闸快
        3.4.2 开关站和变电所同时跳闸
    3.5 故障性质综合判据
    3.6 故障性质辨识试验
        3.6.1 瞬时性故障试验
        3.6.2 永久性故障试验
        3.6.3 试验与计算比对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智能控制负荷超载
    4.1 负荷超载与控制策略
        4.1.1 负荷超载
        4.1.2 超载控制策略
    4.2 负荷电流模型与算法
        4.2.1 负荷电流模型
        4.2.2 负荷电流快速算法
        4.2.3 负荷电流超载判据
    4.3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及应用
        4.3.1 控制策略的BP算法
        4.3.2 专用线负荷电流BP算法控制的实现
        4.3.3 工程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智能监控真空开关
    5.1 监控参数与信号提取
        5.1.1 在线监测参数
        5.1.2 信号提取
        5.1.3 数据处理
    5.2 合分闸物理过程与换位时刻
        5.2.1 监控参数的有关定义
        5.2.2 合分闸物理过程与换位点时刻确定
    5.3 机械特性参数算法
        5.3.1 向前差分表
        5.3.2 牛顿插值算法
    5.4 试验及分析
        5.4.1 机械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5.4.2 电气参数测试与分析
    5.5 安全预警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智能开关站的通信
    6.1 通信需求与方式
        6.1.1 通信技术需求分析
        6.1.2 无线通信方式的选择
        6.1.3 开关站无线通讯模式
    6.2 通信可靠性分析
    6.3 小波加密算法
        6.3.1 小波加密原理
        6.3.2 小波分解与重构
        6.3.3 小波加密的分解与重构流程
    6.4 通信可靠性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弓网电磁噪声辐射及防护
    7.1 弓网离线电磁噪声
        7.1.1 弓网离线与电弧
        7.1.2 弓网电磁辐射模型
        7.1.3 电磁噪声的横向传播
    7.2 弓网非离线电磁辐射建模与仿真
        7.2.1 弓网非离线电磁噪声产生与特征
        7.2.2 非离线弓网电磁辐射建模
        7.2.3 弓网电磁辐射仿真
    7.3 弓网非离线电磁噪声实测
        7.3.1 对普速电力机车的测试
        7.3.2 对高速动车的测试
        7.3.3 测试数据分析
    7.4 电磁噪声干扰的防护
        7.4.1 铁路通信系统
        7.4.2 电磁噪声干扰方式与危害
        7.4.3 防护措施
    7.5 开关站应用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干式负载的柴油机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机车负载试验的现状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2 试验系统结构概述
    2.1 试验系统能量传递
    2.2 试验系统原理方案
        2.2.1 试验系统原理
        2.2.2 试验系统方案
    2.3 系统试验主电路图
        2.3.1 整流装置主电路及控制电路
    2.4 硬件选型及依据
        2.4.1 电器设备
        2.4.2 工业计算机以及信息采集设备
3 柴油机负载试验
    3.1 柴油机发电机组
        3.1.1 柴油机发电机组概述
        3.1.2 柴油机发电机组的控制
        3.1.3 柴油机冷却系统
        3.1.4 柴油机控制系统的保护
    3.2 负载连续调节的实现
        3.2.1 干式负载电阻计算
        3.2.2 干式负载柜设计
        3.2.3 负载连续调节的实现
        3.2.4 斩波器件的选择
    3.3 风机电机的设计
        3.3.1 风机电机调速方案的比较
        3.3.2 风机电机PWM恒流调速设计
4 微机测控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概述
    4.2 测控系统整体设计
    4.3 软件系统的设计
        4.3.1 软件系统流程方案
    4.4 CAN总线应用层设计
    4.5 数据采集与处理
        4.5.1 数据采集卡
        4.5.2 智能仪表
        4.5.3 编程实例介绍
    4.6 软件保护处理
5 试验项目与运行分析
    5.1 柴油机试验与步骤
        5.1.1 试验前准备及安全试验
        5.1.2 负载试验
    5.2 试验项目运行分析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开发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分析
    2.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特性
        2.1.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机理分析
        2.1.2 电磁式铁磁谐振产生条件分析
        2.1.3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特征现象
    2.2 单相接地故障特性
        2.2.1 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2.2.2 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2.3 单相接地故障处理
        2.3.1 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处理
        2.3.2 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1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结构
        3.1.1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整体结构
        3.1.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一次结构
    3.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接入配电系统方式
    3.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主要功能
    3.4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
        3.4.1 电网参数跟踪测量
        3.4.2 铁磁谐振预警及消谐
        3.4.3 自适应接地选线
        3.4.4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性质的快速诊断与处理
第四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二次结构与软件
    4.1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二次结构
        4.1.1 PLC控制器
        4.1.2 外围电路
        4.1.3 人机界面
    4.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软件程序
        4.2.1 软件总体流程
        4.2.2 电容电流跟踪测量及铁磁谐振预警程序
        4.2.3 单相接地故障处理程序
        4.2.4 通讯程序
第五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功能试验验证
    5.1 电容电流测量试验
    5.2 铁磁谐振预警试验
    5.3 单相接地故障试验
        5.3.1 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试验
        5.3.2 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试验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同类技术对比及应用前景分析
    6.1 同类技术对比
    6.2 装置应用及前景分析
        6.2.1 装置适用场所
        6.2.2 应用前景及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蒸汽动力循环电站空冷系统研究现状
        1.2.1 直接空冷系统
        1.2.2 间接空冷系统
        1.2.3 新型空冷系统
    1.3 制冷技术与中低温能源转换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制冷技术
        1.3.2 中低温能源转换利用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复间冷系统工作原理及工质选择
    2.1 复间冷系统工作原理
    2.2 复间冷工质选择目标
    2.3 复间冷工质选择评价指标
    2.4 复间冷工质的筛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间冷系统环境气温敏感性分析
    3.1 环境气温的影响
    3.2 复间冷热经济性计算方法
    3.3 复间冷机组转捩温度分析
    3.4 复间冷机组设计背压优化
        3.4.1 优化方法
        3.4.2 优化结果
    3.5 厂址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间冷系统变工况特性
    4.1 变工况特性研究目标
    4.2 复间冷系统变工况数学模型
        4.2.1 空冷散热器传热模型
        4.2.2 冷凝/蒸发器传热模型
        4.2.3 压缩机模型
        4.2.4 膨胀机模型
    4.3 制冷循环变工况特性
        4.3.1 制冷循环传热模型
        4.3.2 复间冷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4.3.3 制冷循环变工况特性
    4.4 朗肯循环变工况特性
        4.4.1 朗肯循环过程模型
        4.4.2 朗肯循环变工况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间冷真空优化管理与生命周期评价
    5.1 真空优化管理建模
    5.2 真空优化管理
    5.3 复间冷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5.3.1 生命周期排放分析
        5.3.1.1 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
        5.3.1.2 清单分析
        5.3.1.3 影响评估
        5.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研究
    6.1 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系统设计
        6.1.1 试验系统组成
        6.1.2 系统参数监测
    6.2 复间冷制冷循环正交试验设计与初步结果分析
        6.2.1 正交试验方法
        6.2.2 正交试验因素选择和水平确定
        6.2.3 初步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冷散热器灰垢干式吹扫及效果评价
    7.1 灰垢干式吹扫装置对复间冷系统的意义
    7.2 干式吹扫装置基本组成
    7.3 灰垢对排汽状态的影响
        7.3.1 实验监测系统简介
        7.3.2 传热效果分析方法
        7.3.3 实验结果分析
        7.3.3.1 灰垢热阻分析
        7.3.3.2 灰垢对排汽压力影响
    7.4 干式吹扫装置性能评价与实验分析
        7.4.1 干式吹扫性能评价
        7.4.2 干式吹扫与水洗效果比较
        7.4.3 干式吹扫经济性分析
    7.5 基于干式吹扫的空冷散热器清洁度优化管理
        7.5.1 空冷散热器清洁度优化管理模型
        7.5.2 优化管理结果及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信息
    二、教育经历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情况
    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试验与仿真研究[D]. 时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席国乾.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鲁培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余家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5]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仕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27.5kV电压互感器燃弧故障分析与强化设计[D]. 王继学. 苏州大学, 2018(01)
  • [7]无线智能开关站技术研究[D]. 刘铁.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8]基于干式负载的柴油机发电机组测试系统的研究[D]. 刘云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9]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智能处理装置的开发研制[D]. 周达.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6)
  • [10]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D]. 赵波. 浙江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干式变压器燃烧特性试验装置计算机测控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