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佛语及其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

天竺佛语及其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

一、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冠明[1](2021)在《佛教汉语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近四十年来佛教汉语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史研究的进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美与日本的佛教汉语研究情况,然後从佛典与汉语音韵学研究、佛教汉语词汇研究、佛教汉语语法研究三方面介绍国内佛教汉语研究的概况,重点在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以及近十年佛教汉语研究的新成果。最後总结佛教汉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方悦[2](2020)在《世界汉语教学史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随着航海大革命的完成,世界各国开始逐渐由闭塞不通的互不关联的格局向互通有无、联系紧密的格局过渡。以美英法荷等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由本国日益成熟的航海业之风帆相继走上对外兼并扩张和建立海外殖民地的道路。伴随着同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各国的传播范围愈发广泛。西方国家开始借助宗教和外交手段逐步将触手深入中国内陆地区。自此,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始印踏下各国传教士和来华外交官的足迹。至清末民初,中国历史的篇章就中西文化交流史角度而言已进入了一个全新且关键的时期;伴随着西人身影大量涌入中国,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史上西人汉语习得的第四次热潮已经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宣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世界利用坚船利炮取代先前柔性的宗教和外交手段击破中国的大门。大批的外交官、留学生、商人涌入中国。以谋求各阶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开始其汉语学习的进程。在这一时期来华人士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一些对中国汉学文化和语言学研究颇深的外交官和传教士编写了种类多样、侧重点和学习方法各异的汉语教材。虽然建国后针对对外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史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进行的各类研究已有数量可观的着述,但是纵观这些研究着述尚未发现有将同一本对外汉语教材内的文化教学及语言教学同时列入研究范围的着述。此类研究,可见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多本西人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后总结其共性形成结论;二类是以研究某一本对外汉语教材中语言类教学要素为主体并形成结论。但是,对外汉语教学自肇始之日起,便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论文中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清末明初西人编写教材的研究将从目前研究现状的待补充考证部分为切入点和论文立意点。综合这一时期外国学者、语言学家或汉学家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书籍及其书籍内容为研究对象,鉴于前人已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源文献的基础上,从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各学科要素研究的角度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策略出发,考察这一时期西方人编写的这些汉语教材中的语言学教学及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内容上的特点、侧重点,以及这些特征和侧重点体现出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特色,为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陈妍君(Elliot Chen)[3](2020)在《明清“天学诗”初探》文中提出明清时期,以耶稣会为首的传教士在所谓“本土化”的文化实践中,产生了一种运用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表达、表现天主教文化思想内容的特殊形式。随着创作主体被中国文人所取代,这一“欧洲宗教内容与中国诗歌形式”的结合被更为广泛地植根于中国文学语境,从而使中国宗教诗歌文学中的特殊类型,即“天学诗”得以形成。16世纪末,耶稣会士罗明坚在其文化“适应”及“本土化”进程中开始尝试创作中文诗,并借助诗歌体裁来表现天主教义理、抒发个人信仰情感,其《中国诗集》可视为明清“天学诗”的开端。随后,得益于欧洲“西学”影响力的扩大,天主教信仰在晚明社会以及中国知识群体内部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西人西教的内容开始在文人诗作中出现,中国文人对于天主教的理解与认知在诗歌文本中得以直观体现。另一方面,随着文人皈依者的增加,他们的宗教情感也逐渐追求信仰文字的表达,同时,基于对传教事业的推动与支持,文人开始主动参与到天主教的文化事工当中,以诗歌形式来表达天主教核心义理的宣传性文本,即为文人事工的部分产出。清初司铎吴历被视为明清文人“天学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其“天学诗”的创作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且在宗教情感上实现了真正的“内化”突破。近年来,学界对编纂“客观的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呼吁开始要求跳脱功利主义,尊重文本存在价值。作为旧体基督教诗歌的代表,“天学诗”是中国宗教文学的一个特殊成分,然而目前对“天学诗”的关注并不多,存在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的必要。以诗歌文本为基础,本文首先对“天学诗”的概念作进一步阐释,梳理“天学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其次以发展的视角,铺呈明清之际“天学诗”文学现象的发展脉络,并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兼顾对文本的文学表现及文化意义的关照。

汤仕普[4](2019)在《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缘成语是佛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产物,是指以佛教思想文化为外在条件或机缘,利用汉语词汇材料和组合规则创造的成语,以及被“佛化”了的汉语固有成语。佛缘成语是汉语成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扩充了汉语成语的数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本文通过文献阅读,以及对《汉语大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禅宗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全面考察,收集佛缘成语1633条,为每条佛缘成语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语料库。论文注重佛缘成语历史过程的考察,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从文化互动融合的角度讨论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揭示其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深化佛缘成语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佛缘成语的生成。传统研究注重考察佛缘成语的来源和流变情况,根据佛教文化特征对佛缘成语进行静态分类,本文主要从造词法的角度,考察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後佛缘成语是如何运用汉语词汇材料组构新形式,经历哪些过程和阶段,如何在文化互动融合的背景下最终演化为汉语常用成语的。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将佛缘成语的生成分为“在线生成、双音并合、结构改造、化用佛典、比喻凝固、佛化固有”六大类共十四个小类。佛教文化传播是佛缘成语生成的外在动力,在汉语习惯思维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生作用。考察佛缘成语的生成,能够从造词法角度讨论佛教文化传播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二是对佛缘成语形式变化的考察。成语的形式变化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表达需要对成语的临时改造或新创,它是社会文化与语言互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也是人们从不同视角观测事物的结果。根据变化结果的不同,论文分两类进行讨论:一类是“形变义不变”。这类变化主要是个别构成要素的替换(通常是同义、近义或语义相关的语素),有时是组合顺序的调整,或者省略造成的同一成语的不同词形。论文将形变义不变一类称为“变体”,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系统总结了成语变体的形成方式、形成原因,同时考察了成语变体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时代特征。另一类是“形变义变”,即形式变化语义随之发生变化。这类变化的结果是新的词形记录新的概念,本质上是产生了不同的词。新词形及其意义与原形式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因此论文将这类形式变化称为“分化”,分化的结果是衍生了新成语。同时结合具体实例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成语分化的类型、原因和生成方式进行了系统概括。三是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符合汉语成语演变的一般规律,但由於佛教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论文分析了大量实例,认为社会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根本原因;语境变迁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直接动力;俗解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催化剂。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总体特征是佛教文化色彩的淡化、脱落,逐步世俗化,呈现出向字面组合义发展的趋势。由於佛教文化带有鲜明的神秘色彩,不少表义虚灵的佛缘成语,语义发展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特征。

施晓风[5](2018)在《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古汉语研究越来越深入,汉译佛经语言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选取的四部譬喻经包括《旧杂譬喻经》、《撰集百缘经》、《贤愚经》和《杂宝藏经》四部譬喻类经书,时代跨度魏晋南北朝,地域上兼顾南北方,对每部经书中的同义并列组合进行穷尽性列举,由于有的并未固定成词,因此无法统称为同义复词,为了称述方便,暂统称同义并列组合,但有关研究主要还是以双音节的同义复词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选取此期有代表性的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词汇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需要,也是整个汉语词汇史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文章首先从造词法和构词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方面看同义复词的产生,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入手,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有关复音化原因和同义复词产生原因的诸多观点,对这种词形有一个总体认识,进而提出本文判定同义复词的标准。由于受到汉语韵律化以及华夏民族尚偶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译经中大量使用双音节词与四字句式等,这为同义并列组合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再对译经同义复词的概貌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静态描写,针对新见于译经中的同义复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译经自创新词的比例并不高,且极少沿用,而更多的是采用了在中土文献中既已出现过的同义复词,这就打破了学者们一直所认为的译经语言词汇对汉语形成了巨大冲击,对汉语双音化有很大推动作用以及很重要的影响等言论,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汉语自身发展的强劲内动力。之后展开的对同义并列组合现象的多层面研究,主要围绕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两方面进行,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论。最后对当代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进行中古词汇研究的语料补正,《汉语大词典》对于四大譬喻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释情况从释义不确、词目失收、义项缺失等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最后对同义复词释义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大词典》在同义复词收释方面错误的考证希望对《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个专题参考。有关同义并列组合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结构方面主要例举了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情况,例举了四字句的构成方式和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的相关情况。语义方面,与同义复词这一词汇形式紧密相连的是词义感染现象,也叫组合同化、相因生义等,在词义研究领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承认,我们结合“赴救”、“赏募”和“典藏”三个词义感染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生成整体论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组合同化产生的原因与汉语双音化有紧密的联系,受到小语境的影响,进而对其与词义引申的联系和区别,与缩略的同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词义感染是以语义整体性和形式省略为两大前提条件的,是共时语义演变,与引申义的历时性不同,而缩略只有形式上的省略,词义没有变化。基于对词义感染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敬”在佛经语言中,其语义发展有内向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很可能对程朱提出的持敬论有一定的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文化层面对儒佛关系的一种探讨。最后在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的探讨中,与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同义复词进行对比,提出了语义融合度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程度的重要决定性作用,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以及在特定语用场合的不可替代性也对同义复词是否稳固有很大的影响。

董守志[6](2018)在《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在全面而详尽地描写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和动因以及复音化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规律,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2.解释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动因及机制的研究。殷周之际,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复音化是三千年以来汉语词汇史中发生过的最重大的变化。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基本面貌。复音化前,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在词汇总量一直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的语音形式还是借用已有的音节或者在已有音节的基础上略作改变来记录新词,都会导致单音节不堪重负或者单音节内变化太多,区别度降低等问题。这样就背离了决定语言结构最基础的原理之一——象似性原则(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单音节内部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区别新词,不足以承担新词的大量产生时,在已有的音节上增加一个音节,组合音节来构成新词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就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复音节是单音节内部区别特征不足以应对语言的发展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复音词的衍生模式一共有三大类:语音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构词和派生构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复合构词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而在复合构词内部,联合式与偏正式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古时期超过70%,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和重叠式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在复合构词内部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先天优势:汉语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本来就比其他结构方式的短语多;第二,后天优势: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决定了偏正式和联合式比其他格式的短语更容易词汇化;第三,动宾式、主谓式和述补式的后天劣势:由动词参与的短语词汇化难度大。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双音节音步韵律的建立。对于词汇系统的影响是,新造词更多使用复音节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进入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汉语在中古的魏晋时期转变为以复音节为主的语言。复音化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有:(1)丰富了汉语构词法,产生了全新的构词方法——合成构词。复音化以后,汉语构词从以构形为主转变为以合成为主。(2)促进了汉语语法系统的严密化。(3)深刻影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陈辉[7](2018)在《基于《汉语大词典》的南北朝新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北朝时期以南朝、北朝对峙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历史由分裂而统一的过渡模式。其间,南北战争与文化交融并存,经济破坏与社会重建并存,南北对峙与各自统一并存,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并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南北朝词汇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新质要素,而南北朝新词正是这一时代特征在词汇层面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本文将在“南北朝新词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南北朝新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共时描写,并结合历时的比较揭示其中蕴含的新质要素。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首先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即“南北朝新词”,而后系统地梳理了“南北朝词汇”的研究现状,并阐释了“南北朝新词语料库”的语料来源、收词原则、以及语料库的筛查增补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至第七章是本论文的正文部分。第一章对南北朝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标志性新词语场进行了描写和分析。首先,从政治生活、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思想等方面入手将南北朝标志性新词语场划分为四个下位子场,而后又在各子场下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运用义素分析法对场中新词进行举例性分析。其次,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南北朝标志性新词语场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与系统性,而共同义素正是维系标志性新词语场各层级系统性的关键。同时,许多子词语场之间存在着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关系。最后,一批构词能力较强的参构语素也为南北朝标志性新词语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章从历时数量与表述内涵两方面探讨了南北朝单音新词的特点。首先,在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大趋势下,单音新词数量进一步缩水。其次,从内涵看,单音新词以指称新事物与新概念为主,这正是其时代性的表现。第三章从语义结构、词法结构等方面对南北朝双音新词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与具有代表性的历代专书词汇进行历时的比较,进而展现了各类型双音新词在南北朝时期的特点,同时,对无法进行结构分析的双音新词进行了简要分类。首先,以构词量为参照点,语法造词量远远大于语音造词量,语法造词中词序造词量远大于虚词造词量。语法造词中构词能力最强的类型为偏正式,而后为联合式、支配式、附加式、主谓式、补充式。其次,双音新词各词序造词类型之间既有共性,又在一些方面各具特色。如从词性角度着眼,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的词法结构均呈现出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但支配式的词法结构类型较之前两者则较少;又如各词序造词的双音节类型的词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是容纳与选择的关系,能产的词法结构具有一定的兼容性,而语素的语义角色则是选择词法结构的关键;又如,通常情况下各类型双音词两语素意义的组合是直接的,但是在偏正式、支配式等类型中一些双音词两语素意义的组合是间接的,即出现了“语义综合”形式。又如在词类方面,由于支配式、主谓式与补充式具有天然的谓词性,因此这三种类型的双音词以谓词尤其是动词居多。再次,利用词缀造词的附加式具有历时与共时两方面的特点。历时角度,附加式双音词在复音词及语法造词中的比例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同时,尽管前加式一直少于后加式,但前加式双音词在附加式双音词中的比例呈上涨趋势,而后加式双音词在附加式双音词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共时角度来看,南北朝时期附加式双音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参构词缀无论在性质上还是数量上均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词尾造词是该时期附加式双音新词的主要形式。同时,该时期的附加式双音新词显示,词缀数量对构词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构词量的主要因素,决定构词量的关键性因素是词缀的构词能力。最后,南北朝时期,语音造词,尤其是重叠造词已经成为了弱势的造词方式。第四章对南北朝时期的三音节新词与四音节新词进行了全面描写,展现了多音节词在南北朝时期的一系列新特点,并结合汉语“自然音步”理论,对二者中的优势语法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佛教新词的构成与佛教新词的结构两方面阐释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新词的特点。首先,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经词汇逐渐从宗教领域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次,佛教新词与非佛教类新词在音节数量、语法结构分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最后,南北朝时期,“完全汉化”成为了佛教新词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佛教文化也通过“借形灌义”等形式对汉文化、汉语词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六章从典故新词的音节构成、典源分类、成词方式等方面阐释了南北朝典故新词的特点。从音节构成看,南北朝的典故新词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从典源分布看,南北朝时期,典故新词虽然大量产生,但其造词情况还未进入“全盛时期”;从成词方式看,南北朝时期,典故新词大多通过选字重组的方式成词,其余则通过直接截取或加字重组等方式成词。第七章将复音词语义结构与词形平面进行比较,以语义结构中的隐含成分为切入点,研究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首先,词形的音节限制与概念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是语义结构中隐含成分存在的直接原因。同时,这些隐含成分首先存在于词义的形成过程中,而后才存在于词义的释读过程中,它们是复音词语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词义的关键。其次,语义结构中的语义隐含成分具有多样性特征,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两大类隐含形式,即以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隐含和以名词性语素为核心的隐含两大类。前者包括动作对象隐含、动作主体隐含、动作目的隐含、动作方式隐含、使动用法隐含、被动用法隐含等六类隐含形式,后者包括动作隐含、事物性质隐含、事物领属者隐含三种形式。一个复音词中,蕴含的隐含形式可以是上述各类中的一类,也可以是几类,隐含成分的多少取决于词义表达容量的大小以及参构语素表义的能力大小。再次,语义成分隐含具有理据性。如以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隐含涉及“动词性语素本身的语法特征”等七种来源,而以名词性语素为核心的隐含及其来源则可以通过运用语义框架理论、构式压制理论再现。最后,复音词中,隐含成分与参构语素之间,隐含成分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结语从新词时代性的角度对南北朝新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

李曌华[8](2017)在《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是隋唐五代时期两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其语言特点有同有异。通过对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的比较,旨在揭示两种不同性质材料医学词汇上的异同。其相同的部分,可以呈现隋唐五代断代医学词汇的部分面貌;其不同的部分,可以反映两种材料医学词汇上存在的具体差异,而这种共时的差异往往又可以折射出某些历时的变化。方法围绕比较两种材料医学词汇异同这一核心,本文在进行共时比较的同时也结合历时的比较;在定性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定量的统计说明;在立足材料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材料的外证功能;在大量描写异同事实的基础上,也对一些变化的事实试图作出解释。由於医学词汇既涉及医学领域,又涉及语言学领域,既有汉语词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还注重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与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果比较的结果是:从语言特点上看,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都反映了中古、近代汉语交替时期的语言面貌,其中所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这些词汇都是在历时的继承、借用和共时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承继前代文献的内容,又有新的发展。同时,佛教词汇、医学词汇和普通词汇之间还有一些相互渗透的情况。但是,佛经音义的口语化程度高於隋唐五代医书,佛经音义收载的词汇有些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借用和创新,有些则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其词汇系统的稳定性低於隋唐五代医书。从词汇的使用上看,隋唐五代医书中使用了不少佛教术语、佛教词汇,收载了大量外来方药和部分外来病证观念,而佛经音义中同样收载了许多医学词汇,并对这些词汇进行释义和说解,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这些词汇的历史面貌。从文字的使用上看,俗字通行是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中存在的共同现象,文字的社会性与隋唐五代开化的社会风气使得俗字在社会不同阶层中都能得到使用。但是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中俗字出现的具体情况仍有区别,前者较为单一,後者包容并蓄,前者受到正统的约束始终多於後者。受时代的影响和历史的局限,佛经音义编撰者有区分正俗的文化认同和强烈愿望,而隋唐五代医书的编撰者对俗字则普遍持接纳的态度。从字形的发展演变上看,佛经音义收载的多种字形和对字形的说解是字形演变研究重要的参考资料,而隋唐五代医书在一定程度上又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文献例证。从词义的发展演变上看,佛经音义及其所释佛经加速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其对汉语固有词汇的仿造和改造、及对固有词素的重组造成大量新词新义的产生,且在新词新义的使用方面,汉译佛经及佛经音义往往比包括隋唐五代医书在内的同期中土文献要快。而佛经音义对讹误字和不同词形的收载有助於那些词形发生变化的医学词汇的溯源和考察,有助於解决隋唐五代医书中一些疑难字词。结论首先,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有同有异。其相同的部分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语言面貌的体现,可以充分展现隋唐五代时期词汇的部分特点和规律,有助於这一时期相关词汇的共时研究;其不同的部分与各自文献性质、文献来源、编撰者水平和原始文献时代的差异有关,可以反映其中某些词汇形、音、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助於这一时期相关词汇的历时研究。其次,隋唐五代医书受到佛教影响十分明显,既有直接套用的佛教术语、佛教词汇,又有通过佛教傅播而进入中土的外来方药、外来病证觐念的化用,此外还有受佛教医学影响导致的医学词汇内涵的变化,很可能还有佛经翻译和傅抄过程中产生的俗字。而佛教医学对我国傅统医药知识的吸收也在佛经音义中得到集中体现,其既有对我国傅统医学词汇的直接借用,又有对医学词汇进行仿造、改造和重组的内容。而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医学词汇词义的发展演变。再次,佛经音义中医学词汇的释义与隋唐五代医书中医学词汇的实际用例,有助於了解隋唐五代医学词汇的文字使用情况和俗字观念,有助於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和同形字现象的分析,有助於医学词汇名实和名义的考察,有助於医学词汇词义发展演变情况的描写。而辞书释义与文献用例的彼此结合,以及资料的丰富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既呈现了隋唐五代医学词汇的部分面貌,又能繋联古今,考察整个汉语医学词汇系统及其文字系统。此外,在对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同形字、异体字、声符示源、汉字的表意功能、词义演变动因等问题,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文献语言材料和参考意见。

袁良平[9](2016)在《佛经翻译对汉语的碰撞和融合》文中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论述了佛经翻译与汉语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碰撞与融合,说明了佛教语言已经成为汉语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单欣[10](2014)在《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此之前,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就已说:“语言是世界观。”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着特征,由此完成了哲学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言哲学成为第一哲学。虽然西方语言哲学运动成果已介绍到中国,但目前借鉴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与方法,来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的人还不多。而佛典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语料,要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语言哲学的论述必定少不了从新的视角对佛典进行重新梳理。国内学界对汉译佛经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晚近的事情,相比佛教的传入要晚很多。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佛经文献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对于佛典语言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微观语言学,如语音、词汇、语法、版本等各个具体学问的研究。对于佛典中体现出的语言观念,和佛典语言中蕴藏的宗教或哲学精神的关注还不多。实际上,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其语言的逻辑结构、宣讲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其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构建。季羡林先生说:“在宗教宣传方面,‘语言政策’还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1]本人试图通过对《华严经》的语言哲学解读,以期一方面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对华严典籍进行重新诠释,建立起东西方对话的桥梁,将佛典研究引入全球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佛经中丰富的语言哲学素材,丰富中国语言哲学研究成果。对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虽说是近代科学与哲学探讨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到远古时期,在那里也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源头。在远古的思想中,语言与世界往往是混然不分的,一切语言似乎都带有神秘色彩,而且不同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往往还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这往往是通过神话或是颂神的歌曲来展现的。到后来中国的《道德经》,印度的《吠陀》、《森林书》,西方的《圣经》皆认为分别了的语言造就了分别了的世界,世界乃因之语言而得以澄清。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执”与“我执”的不断加深,本来与世界浑然一体的语言自身也被实体化了,它的意义完全在于完成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指称。语言与世界这一困扰现代科学界与哲学界的问题,也一直是佛教关注的对象。佛教不同宗派对于语言的态度各有区别。在佛教的语言思想中,随着部派佛教各家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纷争,再到印度佛教大乘中观行派与瑜伽行派的发展,进而到中国的华严宗与禅宗的圆融统一,表现出了对人类早期社会语言与世界的原始统一的一种复归。中观学(印度中观行派,中国三论宗)看到了世界的语言性,因而也就看到了世界的虚妄性,唯识学(印度瑜伽行派、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看到了世界的语言性,并在世间法层面肯定了其存有论意义,但认为出世间法的解脱毕竟要转识成智,言语道断。华严宗依据《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统一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界是语言性的,语言性的世界不再虚妄。生死即涅盘,轮回即解脱。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华严经》及其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华严经》中有丰富的语言哲学素材,在微观语言哲学方面它对语言的属性、功用、种类等具体语言学都有充分的阐述。并且伴随着《华严经》的传译,出现了为其中词语注音释义的音义之书,即《华严音义》,这成为现代研究古汉语的重要语料。在宏观语言哲学方面,《华严经》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出发,接续原始佛教时即提出的“名”、“色”关系问题,既包含中观学对“名言戏论”的世界的否定,也包含唯识学对世界“虚妄分别”的存有论意义上的肯定,虽本性空但肯定其“方便”之存有论意义,得出虚妄分别的语言同样可以显示诸法实相,“名言戏论”的世界与“离言真如”的法界本是一,不是二,从而完整的表达出圆融无碍的世界观。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依《华严经》而形成“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他对语言的重视可以体现在其判教思想上。法藏依据佛教各派对待语言的不同态度,将佛法分为五类。但是世界的语言性不是法藏立说的重点,法藏着述的主要目的是阐释虚妄分别的世界与法界真如的统一。他引入《大乘起信论》中“一心”的概念作为其真如缘起的基石,并运用了“三性同异”、“六相圆融”、“因门六义”、“缘起十义”、“十玄无碍”等诸多名相阐述其“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由此法藏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从而将唯识宗的世间法的一切唯“识”扩展到出世间法仍旧一切唯“识”,从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他的目的不是在于论证世界及其本体的语言性,而是通过这样的论证,表现出对世间的更积极的介入与肯定。另外《华严经》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既有佛经语言的共同点,又有其不同于其他经论的独特之处,这样的语言特点对其将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严经》在宏观语言观方面对后世禅宗及宋明理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佛教汉语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美与日本的佛教汉语研究
二、佛典与汉语音韵学研究
    (一)佛典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影响
        1. 反切的産生
        2. 四声的发现
        3. 字母的发明
        4. 等韵图表的出现
    (二)佛典与中国现代音韵学研究
三、佛教汉语词汇研究
    (一)佛典疑难词语考释
    (二)佛典与常用词历史考察
    (三)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与佛教汉语词汇研究
        1. 梵汉对勘
        2. 同经异译
    (四)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1. 佛源外来新词
        2. 新的义项或用法
        3. 新构词法
        4.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四、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一)佛教汉语的性质
    (二)佛教汉语功能词研究
    (三)佛教汉语句法研究
    (四)梵汉对勘与佛经翻译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五)语言接触理论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五、佛教汉语研究的总体分析和评价
    (一)佛教汉语研究的成绩
        1. 充分认识到汉译佛典是一座巨大的语言宝藏,在汉语史研究中价值巨大
        2. 对佛教汉语的性质认识更加清楚
        3. 佛教汉语研究大大促进了汉语史研究的进展
        4. 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别开生面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
        1. 研究领域有局限
        2. 理论意识较爲淡薄
        3. 语言事实的挖掘不够充分和深入
        4. 原典语言知识十分欠缺

(2)世界汉语教学史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1.2.1 国内外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史及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历史及所编着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综合性成果
        1.2.3 国内外关于近代西方人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1.5 拟解决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古汉语汉字的对外传播及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
    2.1 汉朝之前的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
        2.1.1 上古时期汉语汉字的传播及汉语教学的历史研究
        2.1.2 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汉语教学史研究
    2.2 汉朝时期:汉语外传和对外汉语教学雏形时期
        2.2.1 传播的背景: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佛教的传入
        2.2.2 汉朝时期对外汉语的“教师”:儒生与遣使
        2.2.3 汉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习得者”:佛教僧侣
        2.2.4 汉朝时期境外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研究
    2.3 魏晋南北朝文化融合宗教杂糅时期汉语外传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2.3.1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背景研究
        2.3.2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场所及中介语的初显
        2.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教师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内容及成就研究
    2.5 隋唐时期:汉语外传和对外汉语教学飞速发展与向境外拓展研究
        2.5.1 传播的背景:贞观之治开启的盛世图景
        2.5.2 汉语对外传播及对外汉语教学途径研究
        2.5.3 隋唐时期对外汉语教育官方政策:官派留学制度
        2.5.4 隋唐来华各国留学生研究
    2.6 宋元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2.6.1 宋朝汉语外传的国家研究:越南与阿拉伯地区
        2.6.2 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研究
        2.6.3 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研究:“学塾”藩学
        2.6.4 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研究:建立完整的文字传播体系
        2.6.5 宋元时期中国境外对外汉语教学发端及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2.7 世界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特点研究
        2.7.1 世界对外汉语教育史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
        2.7.2 对外汉语教材演变特点的研究
第3章 晚清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情况概述
    3.1 对外汉语的开山之作:《西儒耳目资》(A Help to Western Scholars)
        3.1.1 《西儒耳目资》创作背景研究
        3.1.2 《西儒耳目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初探
        3.1.3 《西儒耳目资》在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3.2 清朝对外汉语里程碑: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3.2.1 《语言自迩集》及其历史意义
第4章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之《寻津录》与《燕京妇语》
    4.1 研究对象选取:《寻津录》、《燕京妇语》共同点研究
        4.1.1 对外汉语教材相同语料选取的研究
        4.1.2 研究对象选取之教学要素体现的研究
    4.2 研究对象选取:《寻津录》、《燕京妇语》独特异质性研究
        4.2.1 《寻津录》、《燕京妇语》教材类型的异质性研究
        4.2.2 《寻津录》、《燕京妇语》适合习得人群的异质性研究
        4.2.3 《寻津录》、《燕京妇语》教学对象在国别上的异质性研究
    4.3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寻津录》与《燕京妇语》研究
    4.4 《寻津录》研究
        4.4.1 创作背景及编写目的研究
        4.4.2 《寻津录》篇章结构研究
        4.4.3 《寻津录》文化类教学要素研究
        4.4.4 《寻津录》语言类教学要素研究
    4.5 《燕京妇语等八种》研究
        4.5.1 《燕京妇语》编写背景及编写方式介绍
        4.5.2 《燕京妇语》文化类教学要素研究
        4.5.3 《燕京妇语》语言学类教学要素研究
第5章 晚清时期对外汉语教材的启示及对当代教学的建议
    5.1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的的意义及启示
    5.2 对对外汉语教学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XC

(3)明清“天学诗”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选题意义
第一章 “天学诗”的概念
    第一节 明清“天学”背景概述
        一 明末早期传教背景与“天学”的产生
        二 明末“天学”指涉的杂糅性
    第二节 “天学诗”概念的界定与内容
        一 吴历与章文钦的“天学诗”概念
        二 “天学诗”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传教士的“天学诗”
    第一节 罗明坚与《中国诗集》
        一 罗明坚的文化事工
        二 《中国诗集》的主要内容
        三 《中国诗集》的文本特点
    第二节 艾儒略与《圣梦歌》
        一 艾儒略与《圣梦歌》
        二 《圣梦歌》题解:作为民歌的宣教文本
        三 《圣梦歌》的“异”质特色
    小结
第三章 文人与“天学诗”
    第一节 文人赠诗中的传教士形象与“天学”理解
        一 《闽中诸公赠泰西诸先生诗初集》的传教士形象与儒化“天学”
        二 皇帝御制诗中对天主教的态度
        小结
    第二节 诗以载道:圣像赞与灵修诗
        一 从图像传教到圣像赞
        二 徐光启圣像赞
        三 张星曜与《圣教赞铭》
        小结
    第三节 吴历天学诗歌的“情”与“理”
        一 求取生死安顿:吴历的灵性追寻
        二 发言为诗:渔山天学诗的情感向度
        三 “作天学诗最难”:渔山天学诗的义理向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麽是佛缘成语
    第二节 佛教文化传播对汉语成语发展的影响
        一、扩大词法模式范围
        二、丰富成语构造素材
        三、化用陈言形成新语
        四、固有成语产生新义
        五、佛语俗化变为成语
    第三节 佛缘成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佛缘成语来源与形成的研究
        二、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研究
        三、佛缘成语与佛教文化的研究
        四、综合性研究与辞书编纂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缘成语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词汇学价值
        一、形式变化的多样性
        二、语义变化的特殊性
    第二节 辞书学价值
        一、厘清成语发展脉络
        二、纠正辞书释义偏误
        三、提供较早用例
    第三节 文化学价值
        一、探索佛缘成语生成的文化根据
        二、揭示佛缘成语蕴寓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佛缘成语的生成
    第一节 在线生成
        一、翻译生成
        二、撰述新创
        三、中土新创
    第二节 双音并合
        一、并合中土双音词
        二、并合梵汉双音词
        三、并合佛教双音词
    第三节 结构改造
        一、増加语素
        二、缩减整合
        三、结构调整
        四、改字换形
    第四节 化用佛教典故
    第五节 比喻凝固
        一、由一个比喻凝固生成
        二、由两个比喻凝固生成
    第六节 佛化固有成语
        一、沿用固有用法
        二、沾染佛教文化色彩
第四章 形式演变(上):变体
    第一节 概述
        一、什麽是成语变体
        二、成语变体的形成方式
        三、变体与同义成语的区别
        四、汉语成语变体的成因
    第二节 变体的时代特徵
        一、“经年累月”的来源及其变体的整理
        二、优势变体的成因
        三、变体的不平衡性与时代特徵
    第三节 变体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一、“韬光晦迹”的来源与变体
        二、统计与成因分析
第五章 形式演变(下):分化
    第一节 概说
        一、什麽是分化成语
        二、分化成语与变体的区别
    第二节 成语分化的成因及类型
        一、分化成语的形成原因
        二、成语分化的类型
    第三节 分化成语的形成方式
        一、结构调整
        二、语素替换
        三、增加语素
        四、省略语素
        五、新造词形
第六章 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
    第一节 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语义演变的根本原因
        二、语境变迁:语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三、俗解异构:语义演变的催化剂
    第二节 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特徵
        一、语义泛化:语用范围扩大
        二、语义俗化:佛教文化色彩脱落
        三、逆向引申:从抽象到具体
        四、改变方向:从隐含义向字面义转化
        五、隐喻类推:语义演变的重要方式
第七章 佛缘成语演变专题研究
    一、佛经比喻:“心猿意马”的生成
    二、认知差异:“水乳”喻与“风浪”喻的分化
    三、文化互动:“改邪归正”变体的衍生
    四、语境变迁:“刀山剑树”的语义演变
    五、社会动因:“点铁成金”的生成与演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古籍书目
附录:佛缘成语参考条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解题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
        三、总体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部譬喻经同义并列组合概况
    第一节 同义复词的产生与判定
        一、汉语造词法:从音变造词到结构造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三、同义复词的产生原因与发展
        四、如何判定同义复词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情况
        一、对四部譬喻经中所用同义组合的情况统计
        二、《旧杂譬喻经》中的新词
        三、《撰集百缘经》中的新词
        四、《贤愚经》中的新词
        五、《杂宝藏经》中的新词
        六、结论
    第三节 佛经汉译用词所受中土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进程的表现
        二、译经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中土文化特色
第三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多音节形式与同素异序词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一、概念梳理
        二、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第三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
        一、同素异序词形成的原因
        二、影响同素异序词词序的因素
        三、四部譬喻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四、同素异序词的作用
第四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词义感染及语义融合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词义感染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义感染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二、词义感染与缩略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组合同化的判定原则及认知分析
        四、词义感染的语义归属
        五、结论
    第二节 同义组合关系中的类聚同步引申
        一、瞻视
        二、瞻养
        三、庠序
    第三节 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与程朱持敬论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与程朱持敬论
        二、佛教中“敬”之语义的内向性发展
        三、佛教之“敬”与宋明儒学之“敬”
    第四节 同义并列组合的内部语义融合
        一、同义复词内部构词语素的语义融合度
        二、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导致同义复词被替换
        三、有不少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保留较多古义
第五章 四部譬喻经所用同义并列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收释错失情况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误释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三节 《汉语大词典》所释义项缺失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四节 同义复词的释义方法探析
        一、探讨释义模式的必要性
        二、对于同义复词释义方法的两个疑问
        三、同义复词释义的方法
附录: 四部譬喻经中的同义并列组合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价值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现状
        一、上古—中古专书复音词研究
        二、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历时研究
        三、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综述
        四、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小结
    第四节 语料选择
第一章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
    第一节 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一、以形式标记(合文)来判定复音词
        二、以语义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判定复音词
        三、借助修辞格式来判定复音词
        四、以复音组合语法性质的转移来判定复音词
        五、以出现频率来判定复音词
        六、从语法、语义、修辞、词频等多角度来判定复音词
    第二节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年代的争论
        二、汉语复音词产生于西周时代
        三、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
第二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与路径
    第一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
        一、复音化前上古汉语新造词的路径
        二、熵(entropy)与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三、上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性与路径
    第二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与语言类型学
        一、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二、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诸语系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三、世界上的语言词汇发展的类型学共性
第三章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计量研究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上古汉语(殷商—西汉)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的发展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的发展
    第四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发展
    第五节 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选择及原因
        一、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以偏正式与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二、从类型学角度看复音词衍生模式
        三、上古汉语早期复音词以偏正式为主的原因
        四、战国—中古汉语复音词以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和韵律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
        二、复音化与汉语韵律的建立
    第二节 复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造词法
        二、复音化与基本词汇的发展
        三、复音化与一般词汇的发展
    第三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二、复音化与语法系统的严密化
        三、复音化与动补结构的发展
结语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主要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7)基于《汉语大词典》的南北朝新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语料库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南北朝标志性新词语场
    第一节 反映政治生活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一、官制新词语场
        二、战争新词语场
    第二节 反映社会经济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一、农业新词语场
        二、商业新词语场
        三、纺织业新词语场
    第三节 反映社会生活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一、衣着新词语场
        二、饮食新词语场
        三、居住类建筑新词语场
        四、交通类新词语场
        五、生活用具新词语场
        六、医学类新词语场
    第四节 反映文化思想的标志性新词语场
        一、道教新词语场
        二、佛教新词语场
    第五节 南北朝标志性新词语场的特点
第二章 南北朝单音节新词
    第一节 单音节新词中的新事物与新概念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第二节 单音节新词中的旧事物与旧概念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象声词
        五、副词
    第三节 南北朝单音节新词的特点
第三章 南北朝双音节新词
    第一节 联合式双音词
        一、语义结构
        二、词法结构
        三、南北朝联合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二节 偏正式双音词
        一、语义结构
        二、词法结构
        三、南北朝偏正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三节 支配式双音词
        一、语义结构
        二、词法结构
        三、南北朝支配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四节 主谓式双音词
        一、语义结构
        二、词法结构
        三、南北朝主谓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五节 补充式双音词
        一、语义结构
        二、词法结构
        三、南北朝补充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六节 附加式双音词
        一、词头+词根
        二、词根+词尾
        三、南北朝附加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七节 重叠式双音词
        一、形容词
        二、动词
        三、象声词
        四、南北朝重叠式双音新词的特点
    第八节 双音节单纯词
        一、联绵词
        二、叠音词
        三、音译外来词
        四、南北朝双音单纯词的特点及语音造词的发展趋势
    第九节 其他类型的双音节新词
        一、典故或词组分句缩略成词
        二、专有名词
        三、拆字形成的双音词
        四、其他原因形成的双音词
第四章 南北朝多音节新词
    第一节 三音节新词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三、南北朝三音节新词的特点
    第二节 四音节新词
        一、普通四音节词语
        二、四音节典故词语
        三、南北朝四音节新词的特点
第五章 南北朝佛教新词
    第一节 南北朝佛教新词的构成
        一、音译词
        二、合璧词
        三、意译词
        四、一般汉语复音词
    第二节 南北朝佛教新词的结构
        一、联合结构
        二、偏正结构
        三、支配结构
        四、主谓结构
        五、补充结构
        六、附加结构
    第三节 南北朝佛教新词的特点
第六章 南北朝典故新词
    第一节 典故词的音节构成
        一、双音节典故词
        二、三音节典故词
        三、四音节典故词
        四、南北朝典故新词在音节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节 典故词的典源分类
        一、南北朝事典典故新词和语典典故新词
        二、南北朝典故新词典源的时代分布
        三、南北朝典故新词典源分布的特点
    第三节 典故词的成词方式
        一、直接截取
        二、选字重组
        三、加字重组
第七章 南北朝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
    第一节 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研究现状
        一、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研究现状
        二、词义与语素义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以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语义隐含成分
        一、动作对象隐含
        二、动作主体隐含
        三、动作目的隐含
        四、动作方式隐含
        五、使动用法隐含
        六、被动用法隐含
    第三节 以名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语义隐含成分
        一、动作隐含
        二、事物性质隐含
        三、事物领属者隐含
结语
附录: 论文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隋唐五代医书语言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佛经音义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研究背景
        2 选题缘由
        3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价值
        1 研究内容
        2 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隋唐五代医书的语言特点
        1 词汇特点
        2 其它语言特点
        第二节 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
        1 词汇特点
        2 文字特点
        第三节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特点之异同比较
        1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的共同特点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的差异
        3 造成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差巽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之比较——共时研究
        第一节 隋唐五代医书中的佛教影响——以医学词汇为中心
        1 隋唐五代医书中的佛教用语
        2 隋唐五代医书对外来医药知识的吸收与发展
        第二节 佛经音义中的我国传统医药知识
        1 佛经音义对我国传统病证观念的收载
        2 佛经音义中涉及的我国医药书籍
        3 佛经音义对我国本土药物和药用觐念的收载
        第三节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时行俗字
        1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时行俗字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俗字现象分析
        第四节 佛经音义与医学词汇释义
        1 佛经音义的引文及释文与医学词汇释义
        2 佛经音义所涉及的相关佛经原文与医学词汇释义
        3 佛经音义词目与医学词汇释义
        4 佛经音义非医学词汇与医学词汇释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医学词汇中同形字的关系类型及理论探讨
        1 同形字概述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同形字的关系类型
        3 关於同形字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 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与解释
        1 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
        2 关於医学词汇字形演变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医学词汇溯源与名义分析
        1 医学词汇溯源与名义分析
        2 基於佛经医学词汇与医书医学词汇的几点思考
        第四节 医学词汇历时演变的描写与解释
        1 词义的历时演变与转移
        2 词义演变的动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佛经翻译对汉语的碰撞和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佛经翻译对汉语语法的融合
2佛经翻译为我国语言文字增添新词汇
    2.1充实了汉语词汇的家族
    2.2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意义系统
    2.3充实了民俗与日常用语
3结束语

(10)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古代宗师对《华严经》的研究
        1.2.2 当代学者对《华严经》的研究
        1.2.3 对华严宗哲学思想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华严经》中的微观语言学
    2.1 语言的属性
        2.1.1 语言和言语
        2.1.2 语音的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
        2.1.3 语言的神秘性
    2.2 语言的功用
        2.2.1 讲法依赖于语言
        2.2.2 闻法(理解佛法)依赖于语言
    2.3 语言的种类
    2.4 基本语言概念
    2.5 语言能力与语言技巧
        2.5.1 语言能力
        2.5.2 语言技巧
    2.6 《华严经》语言研究成果
第3章 语言与世界的冲突
    3.1 语言与世界的原始统一
        3.1.1 原初世界是无分别的混沌统一体
        3.1.2 世界因之语言而澄清
    3.2 佛教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分离及其复归
        3.2.1 原始佛教的语言思想
        3.2.2 佛教各派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分离及其复归
第4章 《华严经》中的语言与世界
    4.1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4.2 “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
    4.3 《华严经》呈现的世界
    4.4 方便施设的语言
第5章 法藏依据《华严经》而形成的“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5.1 判教——教法的分类
    5.2 法藏对语言与世界的诠释
        5.2.1 虚妄分别的世界是言说中的世界
        5.2.2 虚妄分别的世界与法界真如的统一
        5.2.3 语言对真理的呈现
第6章 《华严经》语言的矛盾性、象征性及其对后世语言的影响
    6.1 《华严经》语言的矛盾性与象征性
        6.1.1 《华严经》语言的矛盾性
        6.1.2 《华严经》语言的象征性
    6.2 《华严经》语言影响
        6.2.1 对禅宗的影响
        6.2.2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佛教汉语研究概况[J]. 朱冠明. 文献语言学, 2021(01)
  • [2]世界汉语教学史及晚清对外汉语教材研究[D]. 方悦. 山西大学, 2020(01)
  • [3]明清“天学诗”初探[D]. 陈妍君(Elliot Che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D]. 汤仕普. 贵州师范大学, 2019(12)
  •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D]. 施晓风. 山东大学, 2018(02)
  • [6]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 董守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7]基于《汉语大词典》的南北朝新词研究[D]. 陈辉. 山东大学, 2018(11)
  • [8]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D]. 李曌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佛经翻译对汉语的碰撞和融合[J]. 袁良平. 海外英语, 2016(11)
  • [10]语言与世界—《华严经》语言哲学研究[D]. 单欣. 吉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天竺佛语及其对汉语语言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