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精神大坝”

铸造“精神大坝”

一、铸造“精神大坝”(论文文献综述)

董欣[1](2021)在《智慧大坝 让每一方混凝土会说话》文中研究表明乌东德水电站拥有国内目前深度最大、承担水头最高的围堰防渗墙,建设者通过优化施工方案,达到了"滴水不漏"的高标准。"以前200多公里路200多个弯,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路上有滚石,脚下是悬崖,谁不怕呀。随着电站建设有了专用公路,开得快4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地司机朱师傅言语间透着喜悦,大山深处与外界的通道正在被打开。

张倩[2](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刘蒙恩[3](2021)在《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以三峡库区鄂渝工程搬迁安置点为例》文中指出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在2009年已经全部完成,距今已有10余年,三峡库区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集散地,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移民,移民搬迁使得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的背景下以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口述历史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类目与特征,及搬迁后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变迁、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得出结论:1)三峡库区是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尚力、尚艺、尚武、尚巫、擅水五大特征;2)移民搬迁后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呈现出两大特征,首先是民俗体育项目类别发生了变化,其次是民俗体育项目开展方式呈现出多样化;3)移民社区的民俗体育项目有:太极拳、太极扇、陀螺、木兰扇、毽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有:坝坝舞、佳木斯、篮球、羽毛球、网球等,社区现代项目参与人数比民俗体育项目人数多;4)移民搬迁后初期生活并没有很富足,反而拮据充斥着各种压力,脱离原有环境母体来适应新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其间经历了一段适应过程,在此期间民俗体育文化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促进移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如今人们生活宽裕更喜欢现在的生活;5)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促进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有利于社区集体文化的治理,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6)移民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其利在于经历人文及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民俗体育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其弊在于在变迁过程中一些生命力较弱的民俗体育文化必然会存在失语的现象。给出建议:1)注重移民社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艺人的扶持与培养,年轻群众担起民俗体育继承的重任,避免“人在物在,人走物失”的情况;2)引导社区年轻人在进行现代体育项目的同时发展民俗体育项目,维持现代项目与民俗体育项目的之间的平衡;3)搭乘新媒体现代信息的高速列车,传播优秀民俗体育文化,发挥新媒体时代年轻人的优势;4)在移民社区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促进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焕发新活力;5)加强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增加景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宣扬了民俗体育文化,二者相辅相成;6)培养新一代年轻接班人保护和延续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保护无形的财产、扩大参与维度、增强人民幸福感。

吴静[4](2021)在《河南武陟嘉应观的综合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武陟嘉应观是集宫、庙、衙为一体的清代官式建筑群,也是黄河流域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河神庙,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嘉应观是因治理黄河成功而修建的,兼具官式建筑和地方建筑特色,祭祀历代治河功臣,是研究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本文以武陟嘉应观作为研究对象,对嘉应观及其治黄遗留的堤坝等进行考察,梳理嘉应观建立前后的历史文献,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治黄文化,与历史文献进行结合,发掘其背后反映的治黄精神。对嘉应观的历史、政治、治黄、艺术价值进行综合整理,针对嘉应观现有的开发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如何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利用。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5](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韩锐[6](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老藤[7](2021)在《北地》文中研究说明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朱健[8](2020)在《创新驱动 铸造精品工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广西水电工程局在万家口子水电站的施工重大技术攻关,高效能科学管理,安全、质量管理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卓越表现。施工单位高质量地完成工程任务,在工程建设中体现了"创新驱动铸造精品工程"的企业精神。

张洪滨[9](2019)在《明清川滇黔交界地区的变革、冲突与社会转型(1368-1850)》文中提出川滇黔交界地区主要包括今川南叙永、古蔺,贵州黔西北以及云南滇东北等地区,曾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对统一、封闭的地理单元。但自元代以来,该区域之政治、军事价值逐渐凸显,当地彝族势力(黑罗罗)成为王朝势力入主西南的最大阻碍。可以说,三省交界地区彝部土司的忠顺与否是决定三省社会长期稳定的风向标。明代以来,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掌控,中央王朝开始在三省改设流官,并推行移民实边之策,一步步推动对夷僚(獠)地区的深化改革。随着汉夷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协同奋进,西南地区的社会开发速率得到快速升级,而川滇黔交界地区也因此迎来了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尤其是在明万历到清雍正的130年(1600-1730)之间,播州、永宁、水西、乌撒、东川、乌蒙等土司相继迎来了改流,其“内地化”进程相继拉开序幕,政区结构设置与调整也渐已成型。不得不说,中国近代西南边疆的形成,与明清以来持续不断地西南政治改革与社会经济开发有直接关系,而川滇黔交界地区作为西南利益的核心区域无疑是决定整个西南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以往学者对于西南地区的研究多关注于较小区域的纵向梳理或较大地理空间尺度的短期剧烈变化,而往往忽视了不同政区地理单元具有相似特征的某些特定因素的异同变化。本文以明清时期川滇黔交界地区土司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转型为研究主旨,重在探讨夷汉两种不同文化体制间的对抗和消融现象,渐而阐释中国近代多民族西南边疆结构的成型过程。全文分上、下两编,共六章内容。上编主要讲明代川滇黔交界地区的社会动乱与变革,下编讲明末至清中前期川滇黔交界地区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现象。相比于上编,笔者在下编中将黔北遵义地区纳入重点研究范围,力图更加全面清晰地展现明末以来中央王朝势力在西南地区的步步深入趋势。同时,由于西南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是一个异常丰富、庞杂的课题,笔者无法以有限地篇幅进行梳理架构,故而只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选择性探讨,并重点关注于社会转型的现象和结果,以示西南社会开发的剧烈变化。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当前西南边疆社会史在研究成果上的多元化和分散化,难免容易导致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上的单一性。本文虽只是较粗略地分析和展现西南核心区域的社会开发历程,但有意糅合各方家之长,在材料运用和研究方法方面以求有所突破。同时,借助于历史地理学在西南边疆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从而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刘学文[10](2018)在《张光斗的高等水利工程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光斗(1912-2013)是我国着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张光斗自1949年开始在高等水利工程教育领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水利工程教育发展道路。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水利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论述张光斗从事高等水利工程教育的历程,阐述张光斗在高等水利工程教育领域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以期总结历史经验,从一个杰出教育家学行的维度展现我国高等水利工程教育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二、铸造“精神大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铸造“精神大坝”(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大坝 让每一方混凝土会说话(论文提纲范文)

史诗级建设工地
建设“聪明的大坝”
大工程历练出大视野
心中有座精神大坝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一、政策先行
        二、资金保证
        三、智力支撑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以三峡库区鄂渝工程搬迁安置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三峡库区
        1.3.2 移民社区
        1.3.3 文化圈
        1.3.4 体育文化
        1.3.5 民俗体育
        1.3.6 文化变迁理论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
        1.4.2 关于民俗体育概念与功能的研究
        1.4.3 关于国内工程移民搬迁的研究
        1.4.4 关于两地“唐人街”外迁移民的研究
        1.4.5 关于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1.4.6 关于移民搬迁理论基础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田野调查法
        2.2.3 比较研究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口述历史法
        2.2.6 访谈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类目与价值
        3.1.1 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类目
        3.1.2 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价值
    3.2 三峡库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
        3.2.1 尚艺
        3.2.2 尚力
        3.2.3 尚武
        3.2.4 尚巫
        3.2.5 擅水
    3.3 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
        3.3.1 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基本状况
        3.3.2 三峡库区原土着民俗体育文化
        3.3.3 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变迁
        3.3.4 民俗体育文化变迁机制
    3.4 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
        3.4.1 促进新的社会关系网络重建
        3.4.2 促进搬出稳住逐步致富
        3.4.3 促进搬迁社区文化治理
        3.4.4 娱神到娱人民俗体育文化功能衍变
    3.5 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5.1 引导民俗体育项目进校园
        3.5.2 组织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节
        3.5.3 申报民俗体育项目进入民运会
        3.5.4 构建社区民俗体育文化模式平衡
        3.5.5 注重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培养扶持
        3.5.6 促进旅游产业与民俗体育项目融合
        3.5.7 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力内核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关于“三峡库区原土着村寨居民”的问卷调查
    [附录2]关于“三峡库区民俗体育项目民间学者及传承人”的问卷调查
    [附录3]关于“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搬迁群众”的调查问卷
    [附录4]关于“三峡库区相关博物馆及移民局”的访谈提纲
    [附录5]关于“调研期间拍摄其他相关图片”汇总
    [附录6]关于“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河南武陟嘉应观的综合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嘉应观基本情况概述
    (一)嘉应观选址及历史沿革
    (二)嘉应观现状
    (三)与嘉应观相关的治黄遗址遗迹
二、嘉应观的综合价值和保护利用现状
    (一)嘉应观的综合价值
        1.治黄历史文化价值
        2.建筑特色价值
        3.博物馆价值
    (二)嘉应观保护利用现状
三、嘉应观综合价值开发的前提、优势和原则
    (一)嘉应观综合价值开发的前提——保护
    (二)嘉应观综合价值开发优势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
        2.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3.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嘉应观综合价值开发原则
        1.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
        2.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同原则
        3.展示性与参与性相结合原则
四、嘉应观保护性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嘉应观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风貌被破环
        2.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
        3.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4.治黄文化开发不系统
    (二)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
        1.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2、区域资源再利用规划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加强黄河文化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二、自然条件
        三、交通优势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一、手工业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一、儒教
        二、佛教
        三、天主教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二、武术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结论
参考文献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附录

(6)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8)创新驱动 铸造精品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科技创新,铸造精品
3 高效的团队建设
4 安全施工,文明管理
5 创精品工程质量管理
6 创新驱动,树立品牌工程
7 文化建设,提升形象
8 结语

(9)明清川滇黔交界地区的变革、冲突与社会转型(1368-18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2.理论运用及研究思路、方法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4.篇章结构
上编 明代川滇黔交界地区的政治变革与夷汉文化冲突
    第一章 明初川滇黔交界政区地理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元代川滇湖广交界政区格局与民族分布
        一、宣慰司设置始末及影响
        二、三省交界地区的部族分布及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明王朝开辟西南
        一、朱元璋平复云南的政治舆论攻势
        二、平复云南的波折——由“和谈”到“武统”
        三、降服“蛮夷”
        第三节 明初川滇黔交界地区的政区构建
        一、明廷重点经营川滇黔交界地区的原因
        二、贵州“西四卫”的设置与重庆道的畅通
        三、奢香夫人与“龙场九驿”
        第四节 贵州建省与省界交错局面的形成
        一、贵州设省的必要性
        二、“犬牙交错”:贵州设省促使三省交界混杂分治局面的成形
        三、驿传体系的完善与府卫混杂局面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卫所、土司与“生蛮”——新旧体制下的文化碰撞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罗罗土司崛起与“都掌蛮”失势
        一、土司崛起的原因——土司制度的本质与漏规
        二、征讨和镇压:“生蛮”势力的削弱与演变
        第二节 个案研究:奢氏土司的兴盛及领地扩张
        一、考察缘起:川黔交界的黎民古镇
        二、“自导自演”:永宁土司侵占毛坝
        三、得陇望蜀:云安长官司消亡之谜
        四、永宁土司的强盛及扩张的原因
        第三节 移风易俗与夷汉有别:“汉化”政策在边疆的成效
        一、明廷“以夏变夷”政策的效果体现
        二、汉民的渗入与土司的应对
        第四节 稳定的“旧制度”与特殊的新族群
        一、稳固的罗罗社会:一条难以打破的婚姻法则
        二、特殊族群的出现
        小结
    第三章 危机降临:土司社会的冲突与争斗
        第一节 罗罗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
        一、明中后期流民的迁徙及土地开垦的高潮
        二、领主制经济的逐渐衰落
        第二节 土司贵族的内部矛盾与权力分化
        一、芒部争袭与沙保之乱
        二、东川土府争印案及阿堂之乱
        三、乌撒、沾益“彼绝此继”与乌撒内乱
        四、安尧臣冒袭镇雄土官与永宁争印之乱
        第三节 土目势力的崛起与阶级对立的加重
        一、土目势力的崛起
        二、夷民的反抗与上下阶层的对立
        第四节 罗罗土司与明廷的关系恶化
        一、从“轻徭薄赋”到“广征重敛”
        二、皇木采伐带来的沉重负担
        小结
下编 从“改流”到“转型”:西南边疆的“内地化”高潮
    第四章 明清之际川滇黔交界地区的社会冲突与政治变革
        第一节 “平播之役”:明末西南大动乱的开始
        一、播州杨氏与中央王朝的矛盾由来及关系演变
        二、“平播之役”:王朝衰弱的前兆
        三、杨氏覆灭改变西南格局
        第二节 播州“改土归流”的内容及初步影响
        一、明廷为何对播州进行改流
        二、播州改流的主要内容
        三、播州改流的初步影响
        第三节 “水蔺之变”:“大土司时代”的终结
        一、“水蔺之变”爆发的几个原因
        二、“水蔺之变”对播州改流造成的影响
        三、永宁改流与“大土司时代”的终结
        第四节 动荡与变迁:明末清初西南边疆的势力争斗
        一、明末西南罹难与蜀民南迁
        二、清初西南地区的抗清势力及社会危机
        三、吴三桂经略滇黔与反叛清廷
        小结
    第五章 清前期川滇黔交界地区的政治变革
        第一节 清初川滇黔交界地区的冲突、变革与政区调整
        一、平复滇黔交界强蛮始末
        二、清初对黔西北地区的改流
        三、川滇黔交界地区的政区调整
        第二节 雍正年间对滇东北地区的改流
        一、改流缘起:土司制度的失效
        二、滇东北改流及其波折
        三、滇东北改流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个案研究: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转型——以川东威远卫的置废变革为例
        一、初创:“双重政区”与土流之争
        二、衰变:屯田受毁与土目失势
        三、蜕变:人口集聚与社会转型
        四、结语
        小节
    第六章 清中前期川滇黔交界地区的社会转型
        第一节 清代黔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生态变迁
        一、万里箐弯:清初黔北地区的林木园区
        二 毁林转耕:箐林消退与山地开垦
        三 桑竹之盛:技艺传播促黔北繁荣
        四 对黔北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 厅的创置、演变及对川南社会的影响
        一、叙永厅的设置与军粮供应
        二、由“两省分治”到“事归一省”:直隶厅的演进成形
        三、仁怀厅的设置及影响
        第三节 黔西北地区的夷汉分布与民族关系变迁
        一、黔西北早期移民的由来及特点
        二、后期移民的不断迁入与汉夷关系的转变
        第四节 滇东北的开发:铜矿引起的社会变迁
        一、滇东北铜矿业的兴盛
        二、滇铜外运与河道开发
        三、夷民开化与汉夷交往
        小节
结语
    一、变革、冲突与社会转型:近代西南边疆的成型
    二、西南边疆的“内地化”:华夏“大一统”思想的最高形式
    三、历史地理学与中国西南社会发展
附录一:川滇黔交界地区各土司世次状况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10)张光斗的高等水利工程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张光斗从事高等水利工程教育的历程
    第一节 青年时期奠定学术基础(1924-1937年)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毅然回国投身水利建设(1937-1949年)
    第三节 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水利工程教育事业(1949-1978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迎来事业的春天(1978—2013年)
第二章 张光斗高等水利工程教育的实践成就
    第一节 对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的奠基与发展之功
    第二节 “真刀真枪毕业设计”:设计密云水库
    第三节 培养水利人才,为国铸造栋梁
第三章 张光斗高等水利工程教育的理论成就
    第一节 不断完善高等水利工程教育的基础理论教材体系
    第二节 颇具特色的高等水利工程教育思想
余论
附录1 王光纶教授访谈录
附录2 张光斗水利生涯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铸造“精神大坝”(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大坝 让每一方混凝土会说话[J]. 董欣. 科学大观园, 2021(19)
  •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3]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以三峡库区鄂渝工程搬迁安置点为例[D]. 刘蒙恩.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河南武陟嘉应观的综合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D]. 吴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5]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8]创新驱动 铸造精品工程[J]. 朱健. 红水河, 2020(01)
  • [9]明清川滇黔交界地区的变革、冲突与社会转型(1368-1850)[D]. 张洪滨. 暨南大学, 2019(03)
  • [10]张光斗的高等水利工程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学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铸造“精神大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