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能指与能指——试论诗经今古文本之争

诗歌的能指与能指——试论诗经今古文本之争

一、诗之所指与能指——谈谈《诗经》的今古文之争(论文文献综述)

何鸣飞[1](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线颖莹[2](2020)在《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观研究》文中认为音色,是声音四要素之一,与其他三要素即长短、高低、强弱相比具有多维性,它涉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是人们对于声音的一种通感。音色在客观上具有物理性,同时还具有生理性、心理性及文化性。演唱音色在我国传统唱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一种音色就代表着一个角色或者行当,并充分显现出这个角色或行当的个性和特征。演唱者的音色除了其自身的嗓音自然音色之外,还有一部分“可调控”的音色,这与演唱技术、语言发音、审美追求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演唱中,音色的追求与表现除了与演唱技巧有关之外,还与演唱者的观念、审美、文化、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观”的本义是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本质之见。在我国古代,观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出现在多门艺术中,如文学中的“观文以知情”、绘画中的“观画畅神”等。本研究中的“音色观”是一个复合词,是由“音色”和“观”两个词合成而来。首先,声音是听觉的艺术,而色是色彩,属视觉艺术,用色来形容音,音的色,已经是发生了联觉想象;其次,观是看,正因为音的色可“观”,音才可以通过其“色”来观,音色才有“观”,这便使音色观这一复合词得以成立。所以,音色观,即是对音色的审美观照,从审美的视角研究演唱中的音色。本研究以中国古诗词歌曲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演唱音色观。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中国古诗词歌曲”界说、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创新点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对音色观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提出了“‘八音’——音色分类之滥觞”、“‘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为贵’之音色比较”、“‘近人声’——乐器音色发展之动力”等三种我国传统音色观。并且基于对我国传统演唱理论的梳理,总结出“声音圆转‘如贯珠’”、“声音色泽‘清且润’”、“声音响亮‘曲之本’”等演唱音色理论,并由此提出古诗词歌曲“圆”、“润”、“亮”三种演唱音色观。第二、三、四章分别是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圆之演唱音色观、润之演唱音色观、亮之演唱音色观进行论述。对于演唱音色观的研究主要是由主观描述与客观测量组成。所以,每一章的内容都由三节构成:第一节,对“圆、润、亮”三种演唱音色进行阐述,包括字源意义上的“圆、润、亮”、“圆、润、亮”三种音色的听觉特点及其演唱要求;第二节,是运用Vmus、Matlab、Python等软件对当代歌唱家演唱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音响样本进行测量,获得波形图、频谱图,进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客观测量与主观描述相符合;第三节,阐述了“圆、润、亮”三种音色观对演唱实践的指导,即圆音色观指导下的“吐字清圆、行腔圆活”,润音色观指导下的“语音音色之润、演唱音色之润”,亮音色观指导下的“明亮柔美、清亮柔和”的演唱音色实践。第五章论述了不同的演唱音色观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所决定的。而民族文化心理又是在民族、审美、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圆”观是由中华民族“尚圆”之民族心理所决定、“润”观是由中华民族“尚润”之审美文化所滋润,“亮”观是被中华民族“尚亮”之审美心理所影响。“尚圆”之民族心理与中国人的情感趣味相吻合;“尚润”之审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语言音韵、表现神韵相符合;“尚亮”之审美心理又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期望与态度相契合。结论部分论述了演唱音色作为一种表现符号,它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作为符号的演唱音色鲜明地表达了某种唱法、风格或体系的音乐特征及艺术个性。演唱音色观来源于演唱音色实践,同时又总是指导着演唱音色实践。“圆”音色、“润”音色、“亮”音色作为音响的现实存在,属客体,“圆”音色观、“润”音色观、“亮”音色观作为人的观念存在,与主体相关,每“观”的论述都是由形而下的音色描述至形而上的意义陈述,以今观古、以古明今。

曹雨杨[3](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指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陈姝羽[4](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指出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高晓军[5](2020)在《《尚书·周书》所载地名与殷周间史实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尚书》之《周书》记载了大量殷周之际的史实,地名就是其中的显着代表之一。地名,即某一地理区域的名称,《尚书·周书》中地名的含义、命名的产生及地名的演变等历史记载无不暗含着上古族群的社会活动信息,如族群的迁徙、族群间的战争、族群所构建的历史记忆及族群间特有的价值认知体系等。同时,上古地名的复杂程度也恰恰反映了上古时期族群间地缘和血缘相互交汇、难以分辨的事实,因此考察《周书》中地名对于展现殷周之际族群的活动变迁大有裨益。以《周书》中地名为考察对象,首先是对《周书》中地名语法结构的确认。一种结构为“介词+地名”类型;一种为“动词+地名或者动词+代词+地名”类型。通过确定体例来辨识《周书》中的地名,进而为地名研究确定范围。其次是地名的分类,本文因着力考察地名与殷周间史实之间的关联,尤其以族群(夏、商、周)的社会活动为主要侧重点,因此地名的分类是以相关史实为标准串联成一组,共划分了5组。这5组地名依托于文字得以流传,但这些文字的本义与地名的形成并不同时产生,地名的核心含义虽附着于这些单音节的字词上,却与该字的本义之间有着不重合的地方,借助古文字学上的研究成果,厘清这些代表地名字词的本义,梳理其本义与地名(国名)之间的内在关联,得出《周书》中地名形成的一般规律。《周书》地名变迁是各族群之间的活动变迁一种表征,“求名”的背后更应该是“探源”。基于这种认识,文章其后分为三个专题详细考辨了《周书》中成组地名与殷周史实间的关系。如《尚书·金縢》“周公居东”的理解历来以避罪、东征两说为主,但二说缺少对“东”的关注,“居东”之“东”当为区域地名。周公在东征的过程中,以关中、东都洛邑、朝歌、三监故地、成、奄、薄姑等为行军路线,其中区域“东”便为前后联动的中转站,前后呼应、横跨东西,最终助力周公完成东征大业,“周公居东”之“居东”应解释为“东征”。又《召诰》《洛诰》及何尊铭文中皆记载“洛邑”和“中国”的修建。实际上,上古时期的“国”字应释读为“或(域)”,仅表示一块带有城邑的地理区域,因此何尊“宅兹中国”中的“中国”仅仅指位于中部一片带有城邑的地理区域,“宅兹中国”场景的发生实际是对天亡簋中所记载武王在太室山上祭祀时的描述。此外,建都于“洛邑”还存在宗教祭祀的含义,“中”又可以训释为“极”,表示上下的方向。因此“洛邑”的修建,起初是周公为营造宗教祭祀场所和实现武王的遗愿所修建,但随着西周王朝疆域的扩张和殷遗民的不断迁徙,“洛邑”政治军事化的属性不断强化,政治军事化的“成周”含义便开始出现。又如《尚书》中常出现“周人称夏”的记载。“夏”字作为周人自称的一种代号时,并不指代夏王朝,其最初的意思应为“西”,仅表示“西土周邦”,这应与商人的命名方式有关。《清华简》中“西邑夏”与卜辞中“西邑”相近的关系可证明夏王朝亦被商人称为“西邑夏”,由此可知“夏”起初属于“她称”。而周人在“文王受命”之后,势力大增,需要将自己从“西土之人”中突显出来,以面对东方的殷人。此时,表示“西”意的“夏”成了周人的强而有力的称呼传统,“夏”于是变为一种“自称”,成为周人显示自己作为“西土之人”领导地位的标志。成康以后文献中皆不见“夏”字,表明“夏”已经不再适合周人,而“夏”字的再次出现已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环境的改变使得“夏”开始拥有“夷夏”的含义。

查飞能[6](2019)在《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文中指出商周青铜器自名是时人对青铜器的命名,由专名和修饰语组成,用于说明青铜器名称、用途及性质等。青铜器研究肇始汉唐,至宋代成为专门学问,尤以定名为主,而青铜器自名是定名的基础。然青铜器功用扩大、器类关系、地域文化、古人分类思想及礼制等均对时人命名青铜器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商周青铜器自名数量庞大、称谓复杂,既有纷繁多样、写法奇特的专名,又有丰富的修饰语以限定用途与性质。纵观以往成就,商周青铜器自名研究已有较丰富成果,既有综合性研究,也有专题性研究,更有疑难问题的长期性研究。但学界相关研究运用的自名资料却并不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绝大多数自名之字尚未得到关注。为深入发掘商周青铜器自名在古器物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全面分类统计与整理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进而展开系统疏证,藉此发挥金文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全文主体分上、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主要是逐一对商周各类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分类整理与疏证,对一些疑难文字作出分析与考释。本部分由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共4类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组成,容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容器共4类。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由常见容器共名、食器、酒器、水器、杂容器等5部分组成。常见容器共名分动词、名词名物化的共名和异器同铭导致的共名2种情况。食器有鼎、高、(?)、簋、盨、簠、敦(盏)、豆、铺、盂、盆共11种;酒器有爵、尊、觚、壶、卣、罍、锣、(?)、缶、瓿、罐、同、杯、卮共14种;水器有盘、盉、匜、鉴共4种;杂容器有盛饭器、食器盖、炉盘、杂饮器、杂量器共5种。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由钟、缚、铃、铎、钲、籴共6类组成。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由戈、戟、矛、剑、铍、斧钺、杂兵共7类组成。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由衡器、符节、车马器、器座、钩类器、门锩、匕、俎等组成。自名专名疏证之时尤其注意多角度解读自名文字,探究疑难自名,以补证旧说、提出新说。文中或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或结合青铜器器型特征解释,或结合青铜器器类之间的组合、更替、相生、派生关系对自名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或注重古文字音韵通假方面的证据,或注意礼仪、祭祀意义的动词、名词名物化成为自名现象,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进行系统疏证。举凡重要的自名专名疏证有:鼎自名方、合、填、甾、枳、鬻、(?)(鲧鼎),簋自名(?)(簋)、衡、即((?))、(?)、(?),盨自名(?)(盨)簋、(?)、诌、匜,豆自名(?)、(?)、敦、钲,盆自名益,壶自名(?)((?))、(?)(镬)、盏、牟,匜自名(?)、(?),镈自名(?)、,钲自名(?),(?)自名(?),戟自名(?)、(?)、(?)、(?),戈自名镐、(?),斧钺自名(?)、就,剑自名锃、(?)。下编是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是上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依据商周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的主要用途及性质对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展开全面分类与整理,然后逐一对各类自名修饰语进行综合疏证,考释疑难杂字,以此加深对商周青铜器性质、用途的进一步认识。第一,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本章由特征类、祭祀类、荐献类、膳饮类、宴飨类、盥洗类、置用地类及其他共8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反映青铜器性质、盛装、形制及大小与数量的限定性语言。祭祀类是用各种祭祀或祭祀方式之字来表明青铜器用于某种祭祀。荐献类是用具有荐献义的字来限定青铜器用于进献、馈食场合。膳饮类又分粢盛、膳牲、制作膳食、备置膳食、酒饮等5类自名修饰语,主要是反映日常膳饮的字词。宴飨类是用与宴飨或具有宴飨之义的字以体现青铜器用途。盥洗类主要是限定青铜器净洗用途的修饰语。置用地类包括宫室、庖厨及其他使用地等限定性字词以体现青铜器使用场合、摆放位置。其他一类是不宜归入以上七类的自名修饰语。第二,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声律与其他两类组成。声律类是乐器重要自名修饰语,起着说明乐器声音或声音特征与演奏乐律的作用。其他一类包括演奏方式、性质与用途等限定性修饰语。第三,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由特征类、使用对象类、击杀持执类及其他共4类自名修饰语组成。特征类是限定兵器性质、长短、大小与数量的修饰语。使用对象类分基层士兵、军制单位两种情况。击杀持执类包含兵器击杀用途与持执方式2类修饰语。其他一类包括兵器制作工库、置用地、使用、者精神意志等修饰语。第四,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包括材质、数量、置用地等,因量少而附于文末。自名修饰语疏证之时,对一些疑难杂字亦基于各类青铜器性质、用途进行重新解读和多角度分析,如会、(?)、叀、造/佶、(?)、簟(寻)、御、锣、(?)(孰—熟)、(?)((?)—熟)、(?)、曲(区)—(?)、(?)、米宫、行、(?)、林/大林等。

朱学博[7](2018)在《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是《诗经》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又以变古革新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宋代学者突破了汉唐注疏的藩篱,开始注重研讨《诗经》的文学性质,宣发情性,丰富了《诗经》的文学阐释。另一方面,宋代理学的发展,开创了以理解《诗》的新篇章,形成了宋学特色的《诗经》学。此外,宋代学者疑《序》删《诗》,批驳毛郑,拓展了《诗经》学研究的视域,沾溉百代,启迪後学。回顾以往的宋代《诗经》学研究,学界对於名家名着、热点问题,研究深入而繁多,但有时亦令人感到有叠床架屋之嫌。譬如欧阳修、朱熹的《诗经》学研究论文都在百篇以上,同样的问题、相似的结论一再宣说。而对於一些空白领域却鲜有探索,许多碎片化的材料也没有串联,以至於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厘清。譬如两宋之际(北宋徽宗至南宋高宗),这一转折过渡时期的《诗经》学,至今没有人深入、全面梳理。有鉴於此,本论文对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展开研究,先搜罗1佚了近10万字的两宋之际的三位重要《诗经》名家的着作;後以文献为本,全面研讨了此阶段的《诗》学,对於以往学界忽视的董逌、李樗、曹粹中、陈鹏飞等都有全面的讨论。尤其是杨时《诗义辨疑》、曹粹中《放斋诗说》、陈鹏飞《诗解》的1佚完成,一改三家《诗》学无本可考的局面,更澄清了以往诸多疑问。本文除去绪论、结论、附录以外,共有9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专题研究为经,下编以专人专书研究为纬,在经纬交织中冀望可勾勒描绘出两宋之际这近七十年的《诗经》学面目。具体而言:上编共讨论了“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两宋之际《诗经》学的小学研究”、“两宋之际《诗经》学与经筵”、“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这几个重要专题。此时期的《诗经》学嬗变主要在於两点:一是王安石新学的终结,二是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王安石变法革新,其《三经新义》颁于官学,天下考生奉为圭臬,虽然新法后遭废除,批驳新学者亦多,然王安石《诗经新义》影响波及了北宋中後期,即便到了南宋依然很多学者研习讨论。两宋之际的杨时是批评荆公新学最为激烈的名家学者,其着《三经义辨》专攻王氏《三经新义》。而南宋初的李樗对王安石经说较为客观,虽然批评不少,但亦有赞扬与采纳王说者。总体来看,两宋之际是新学终结的时期,但也是部分经学家客观看待王安石经解的时期,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政变法已成过往,王氏《三经新义》和政治科举已无多大关系,学者可以以经学本位去审视探讨其学术中的短长。故虽诸家皆批评王氏为变法张目而曲解经文,但对王氏经说合理者亦多采信。众所周知,北宋欧阳修、苏辙掀起对於汉唐注疏的批驳,苏辙更是疑序派的代表学者。其後宋代学者“摆落汉唐”,兴起了疑经变古的巨澜。现今学者提及宋代经学,几乎无不标举“疑经变古”四字。然而,本文经全盘观照审视,对比各家经说,认为此时期的学者对於汉唐注疏依傍较多。各家经解不少是承习《毛诗注疏》的旧说,甚至多有节抄、化用注疏原文者。平心而言,北宋学者各逞才志、各自论说,突破汉唐藩篱,或如欧阳修者以诗心性情解《诗》,或如王安石者为变法张目而谈经立论,百家争鸣,极似战国诸子之风气。至南宋朱熹、吕祖谦等醇儒学者,宣扬义理圣化,聚徒讲学,矻矻兀兀,皓首穷年,极似汉儒风气。两宋之际正是自战国诸子之风到汉儒风的转折过渡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依傍汉唐旧注的特点,这是以往学界所忽视的。两宋之际另一极为重要且有特色之处是此时学者对《诗经》小学的探索。最值得称道的是吴棫对《诗经》古音的探索,开创了古音古韵研究的先河,在中国音韵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郑樵、李樗、曹粹中、董逌等众多学者对《诗经》的名物训诂、礼制度数皆有研究。此些都是北宋诸家所未涉及,而南宋继武者亦鲜的。譬如《诗经》古音的探索,虽然朱熹颇为关注,但其却误解了吴棫的音学理论,而产生了广受後代批评的叶音说。自吴棫之後,南宋再没有出现能和他比肩的《诗》古音研究者。南宋後期汉学训诂一派的《诗经》学者以王应麟为大成者,然而王氏对於三家诗异文的研究,仍有稍逊于两宋之际董逌之处。以往由於董逌《广川诗故》的亡佚,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近年吴国武先生1佚了《广川诗故》,虞万里先生又发表了《董逌所记石经及其<鲁诗>异文》一文,才稍揭示了董氏《诗》学的重要价值。两宋之际的经筵由於资料亡佚很多,诸多问题难以考证了。不过此时期仍有三种《诗经》经筵讲义流传下来,即刘一止《毛诗讲义》、廖刚《毛诗讲义》、张纲《毛诗讲义》。此三种学界研究较少。对比来看刘一止的篇幅最短,廖刚、张纲涉及篇目较多,很能反映出当时经筵讲《诗》的特点。关於此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诸家学者对《诗经》艺术性质和艺术手法的探究、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审美的影响展开讨论。此时的学者在继承欧阳修以情解《诗》的理论上,进一步注意探讨《诗经》所包含的人情、诗韵,摆脱经学本位,真正还《诗》之为诗的本来面目。譬如《诗经》中一些闲情、劳动的歌谣,此时一些学者可坦言其无王道教化深意,而是一时诗人闲情的歌咏,此无疑是摆脱传统毛诗学派的束缚,而能以文学体认诗情。自北宋起,学者开始标举《诗经》作为百代诗歌之祖的权威地位,批评鉴赏、指导诗歌创作。两宋之际正是这类诗歌艺术理论发展和凝结的时期,诗人、学者的研讨和宣说,大大丰富了宋代的诗歌理论。本论文下编是专人专书的研究,一共五章,讨论了杨时、董逌、陈鹏飞、曹粹中、李樗五位代表学者的《诗经》学。杨时的代表作是《诗义辨疑》,专为攻驳王安石之书而作。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讨论,还考证了杨时《三经辨疑》成书、流传的相关问题,澄清了学界以往的一些误解。董逌的《广川诗故》是此时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文献价值巨大,可惜以往学者并未注意研究。董氏深谙训诂考据之学,金石古籍颇富,其《广川诗故》不但大量记录三家《诗》的异文,还引用了许多今已亡佚的唐前古书,不少记载是南宋後期王应麟也未曾见到的。本文对董氏徵引古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辨证,力图揭示此一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独树一帜的学者的学术内涵。陈鹏飞《诗经》最值得称道之处在於其对《鲁颂》诸篇思想艺术的批评,甚至提出了《鲁颂》可废的说法。曹粹中和李樗各自代表了地域性的《诗经》学研究。曹粹中是四明人,在两宋甬上《诗》学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李樗是闽人,和林之奇开创了三山学派,其《毛诗详解》则反映了南宋前期三山学派的经学特色。总之,两宋之际的《诗经》学有继承、有新变,不仅在宋代《诗经》学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古代经学史中亦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的1考、阐释,全面深入的探究此时《诗经》学的面貌特质,彰显其在中国经学史中久被忽视而又亟需重视的历史地位。

赵朝阳[8](2018)在《出土文献与《尚书》校读》文中研究指明《尚书》今文部分的文本由於词句简奥,历代注疏虽解决了不少疑难,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近代“文献新证”兴起以後,爲《尚书》校读开辟了新的途径,涌现了许多“新证”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瑕瑜互见,而且尚未有论着对其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便是总结和清理前人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尚书》的相关成果,或爲之补苴、推阐,或独抒己意,终期於能够较爲全面的体现当前《尚书》文本“新证”的成绩。本文共分爲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结语以及附录五个部分。在绪论中先介绍研究对象即《尚书》文本的有关情况、选题缘起以及目的,然後概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分类举例说明。第一、二章是全篇的主体部分,在第一章中,依今文《尚书》篇目分篇分条纂述前贤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爲方便参照,也会择录不同意见,以见递进、取舍之迹。若有可据出土文献或他人观点校正之处,皆加按语予以补充说明。第二章是对在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尚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附录是新编今文《尚书》全文,因爲本文主要是对新近成果以及有新材料、新观点可以补充的旧有成果的校录,必然不能较爲全面的体现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尚书》的整体成果或者说《尚书》校读的最新面貌,所以在这一部分以脚注的形式体现旧有的校读成果、相关出土文献材料以及传统校读成果,重新断句、破读等。

薛培武[9](2018)在《《雅》《颂》字词与出土文献合证》文中研究说明《诗经》字词训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前(5学者的着述也浩如烟海。随着出土材料的大量出现,为很好的研究《诗经》字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语料。本文旨在利用出土文献提供的一些材料,疏通与之相关的《诗经》《雅》《颂》部分中字词的意义,或者利用《雅》《颂》中的字词意义,疏通出土文献相关词义。希望通过这部分的字词训诂研究,使得大家能够认识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出土文献所提供的语料,或者传世文献中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将《雅》《颂》的字词理解与同时代的出土语料结合起来研究这一思路的必要性或者可行性。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诗经》新证的简要历史回顾和本论文选题的意义、本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的两点说明。第二部分是通过《诗经》记录某词的古文字形体本义来解读《诗经》词义。如认为“俶载南亩”的“俶”用的是“俶”的本义。第三部分是通过出土文献与《诗经》相同或相近语词、语句解读《诗经》词义和出土文献相关词义。如认为“陈常于时夏”当读为“申赏于时夏”,与它处的“陈赐载周”是同样的意思。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是通过《诗经》某词与出土文献某词的联系解读《诗经》词义或者出土文献相关的词义。如,将史墙盘铭中的“尣保”与《诗经》中的“皇”、“保”联系,提出盘铭的“尣”,记录的应该是《诗经》中某些“皇”这个词的想法,又如认为“侵阮徂共”中的“徂”记录的是金文中表“征伐”义的“迮”这个词,等等。

赵思木[10](2017)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集释及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以下简称《清华壹》)出版於2011年初,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2500多枚盗掘竹简的第一组整理报告,收入书写在107枚简上的的九篇竹书。这九篇竹书学术价值极高。本文以这九篇竹书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学者从竹书形制、文字考释、文字构形、语句训释等各有关方面对这九篇竹书的研究成果,加以折衷,提出一些具体的新见解。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清华简一般情况及《清华壹》九篇内容、性质。其次重点述论学者在清华简物质载体形态方面的研究意见,简述学者对《清华壹》九篇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第二章《<清华壹>九篇通释》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九节,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篇竹书的新订释文,第二部分是在该释文基础上进行的全篇集释、通释。汇集学者对各篇竹书疑难文字考释、文字特殊构形、词句释读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并针对简文以及这些具体意见进行讨论,力图对九篇竹书做出逐字逐句的解释。第三部分是以通释结论为基础做出的宽式释文以及白话语译。通释中所收录的研究心得以较短篇幅可以论述清楚,一些研究心得需要结撰成文方能论述充分。第三章《<清华壹>九篇文字训诂专题研究》就收录这些结撰成文的专题研究,分为五节。第一节《“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集解补正》综述各家对《尹诰》“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的意见,并提出新解。第二节《<耆夜>“明”的特殊含义及古代祭祀专门名词》以《耆夜》中应训为“洁净”的“明”为切入点探讨传世及出土文献中有同样含义的“明”。《保训》《金縢》《皇门》中都有指“疾病迁延不愈”的“不余”,传世文献中的“弗豫”“不怿”与之意思相同。但该词确切含义未可定论。第三节《“弗豫”“不怿”补说》就试图在《诗》《书》成词的丰富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讨论“弗豫”“不怿”指“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中”字是《保训》简文的内容核心,其含义也是解读《保训》者争论的焦点。第四节《<保训>“中”字意涵诸说述论》在梳理纷纭众说的基础上,试图对该词含义作出解释。《保训》“朕”字写法特殊,第五节《利用<保训>“朕”字补释有关金文》就利用该字探讨与之相关的几个金文的构形和释读。本文附录收录自2008年清华简入藏以来至今关於《清华壹》九篇的论着名目。

二、诗之所指与能指——谈谈《诗经》的今古文之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之所指与能指——谈谈《诗经》的今古文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2)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中国古诗词歌曲”界说
        (一) “古诗词歌曲”之历史发展梗概
        (二) “古诗词歌曲”之词
        (三) “古诗词歌曲”之曲
    三、 研究现状
        (一) 着作
        (二) 学位论文
        (三) 期刊论文
    四、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 研究创新点
        (一) 立意新
        (二) 方法新
第一章 音色观理论之阐释
    第一节 音色概述
        一、 音色、音品及音质
        二、 音色的本质
        三、 人声音色与乐器音色
        四、 音色的主观性——通感的可行性
        五、 音色的客观性——频谱的可视化
    第二节 音色观释义
        一、 “观”之涵义
        二、 “观”是我国传统的审美方式
        三、 “观”与“审美”的意义重叠
        四、 音色观即音色审美
    第三节 我国传统音色观溯源
        一、 “八音”——音色分类之滥觞
        二、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为贵”之音色比较
        三、 “近人声”——乐器音色发展之动力
    第四节 我国传统演唱音色观理论
        一、 声音圆转“如贯珠”
        二、 声音色泽“清且润”
        三、 声音响亮“曲之本”
        四、 “圆、润、亮”——古诗词歌曲演唱之音色审美
第二章 圆之演唱音色观
    第一节 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之“圆”
        一、 字源意义上的“圆”
        二、 歌声清圆、运腔圆转——“圆”音色之听觉特点
        三、 字正腔圆——“圆”音色之演唱要求
    第二节 “圆”音色之频谱特征
        一、 共振峰密集均匀
        二、 “圆”音色在频谱图上的呈现
    第三节 古诗词歌曲“圆”音色观之演唱实践
        一、 吐字清圆
        二、 行腔圆活
第三章 润之演唱音色观
    第一节 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之“润”
        一、 字源意义上的“润”
        二、 纯净润泽、温润如玉——“润”音色之听觉特点
        三、 “多吟少唱”——“润”音色之演唱要求
    第二节 “润”音色之频谱特征
        一、 IOI偏离度曲线
        二、 “润”音色在波形频谱图上的呈现
    第三节 古诗词歌曲“润”音色观之演唱实践
        一、 语音音色之“润”
        二、 演唱音色之“润”
第四章 亮之演唱音色观
    第一节 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之“亮”
        一、 字源意义上的“亮”
        二、 尚亮忌涩、清越寥亮——“亮”音色之听觉特点
        三、 “字字响亮”——“亮”音色之演唱要求
    第二节 “亮”音色之频谱特征
        一、 高频泛音的多少与音色的明亮度呈正相关
        二、 波形图上“明亮-暗淡”音色的呈现
    第三节 古诗词歌曲“亮”音色观之演唱实践
        一、 明亮柔美
        二、 清亮柔和
第五章 “圆、润、亮”音色观之深层民族文化心理
    第一节 中国人“尚圆”之民族心理
        一、 音色审美中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
        二、 音色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
        三、 “尚圆”民族心理之原因
        四、 “情”——圆之演唱音色观之情感趣味
    第二节 中国人“尚润”之审美文化
        一、 形象作为审美文化之研究范畴
        二、 审美的文化性决定了声乐表演的个性特征
        三、 “韵”——润之演唱音色观的音韵神韵
    第三节 中国人“尚亮”之审美心理
        一、 偏高频的心理倾向
        二、 偏清亮的审美期望
        三、 “亮”的“原型”的积淀
结论
    一、 音色作为一种表现符号
    二、 音色观作为演唱的审美依据
参考文献
后记

(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第二章 集释
    凡例
    摄命
    邦家之政
    邦家处位
    治邦之道
    心是谓中
    天下之道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虞夏殷周之治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引文简称表
参考文献
後记

(5)《尚书·周书》所载地名与殷周间史实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意义及目标
第一章 《尚书·周书》中相关地名及研究
    (一)《周书》中地名的确定及分类
    (二)《周书》中地名本义考
    (三)《周书》地名中的一类特殊现象——“一地多名”
第二章 “东”“东土”“东国”与“周公居东”
    (一)“周公居东”两种解释析因
    (二)《尚书》中所见“东”的区域范围
    (三)“周公东征”与西周金文中“东”之关联
    (四)秦汉时期“东”战略地位的沿续
第三章 “中国”“土中”与“洛邑”的修建
    (一)上古时期“国”“或”二字辨证
    (二)“宅兹中国”出现的语境学考察
    (三)“洛邑”的性质及其修建
第四章 “夏”“西土”“西邑夏”与“周人称夏”
    (一)“周人称夏”诸说辨析
    (二)“夏”字的词义新训
    (三)“周人称夏”析因
    (四)关于“夏”训“西”的一点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6)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疏证思路与方法
    四、材料来源与疏证规范
上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共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食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酒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商周青铜水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五节 商周青铜杂容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钟镈铃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铎钲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鑃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戈戟矛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剑铍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商周青铜杂兵自名专名疏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一节 商周青铜衡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二节 商周青铜杂用器自名专名疏证
        第三节 小结
下编 商周青铜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章 商周青铜容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祭祀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荐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膳饮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宴飨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六节 盥洗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七节 置用地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八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九节 小结
    第六章 商周青铜乐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声律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商周青铜兵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一节 特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二节 使用对象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三节 击杀秉持类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四节 其他自名修饰语疏证
        第五节 小结
附录 商周青铜杂器自名修饰语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代《诗经》学的分期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选题研究现状分析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构
上编
    第一章 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
        第一节 两宋之际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与接受
        一、两宋之际的新学
        二、杨时《三经义辨疑》
        三、对王安石经解的评价回归客观
        第二节 两宋之际的儒学与《诗经》学
        一、尚义而轻辞
        二、涵咏与体会
        三、政教与义理价值的宣扬
        第三节 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
        一、北宋疑经思潮及对其的反思
        二、两宋之际《诗》学对汉唐注疏的依傍
        第四节 集解之学的兴盛
    第二章 两宋之际《诗经》的小学研究
        第一节 两宋之际《诗经》音韵研究
        一、《诗经》音韵研究概况
        二、吴棫及其《诗经》音韵研究
        第二节 两宋之际《诗经》名物训诂研究
        一、礼制名数的研究
        二、鸟兽草木名物的研究
        第三节 郑樵的《诗经》名物研究
        一、《昆虫草木略》的成书与体例
        二、《昆虫草木略》的特色
        三、郑樵名物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两宋之际的《诗》学与经筵
        第一节 两宋之际的经筵讲《诗》活动
        一、徽宗朝经筵官与蔡京党关系
        二、徽宗朝经筵不进讲《国风》
        三、钦、高宗朝经筵兴废与刘一止《下武》诗讲义
        第二节 廖刚及其《毛诗讲义》
        一、廖刚出任经筵侍讲及进《毛诗讲义》时间
        二、廖刚《毛诗讲义》的内容与特点
        三、廖刚《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张纲及其《毛诗讲义》
        一、《毛诗讲义》概况
        二、《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小结
    第四章 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
        第一节 对《诗经》文学性质与艺术手法的探究
        第二节 对《诗经》文学阐释的具体方式
        第三节 对诗歌理论及创作的影响
下编
    第五章 杨时《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杨时《诗义辨疑》1考
        第二节 《毛诗辨疑》对荆公新学的驳正
        第三节 杨时《诗经》学的内涵特色
        第四节 杨时《诗经》学的不足与局限
    第六章 董逌《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董逌生平与《广川诗故》
        第二节 董逌对三家《诗》的考辨
        第三节 董逌所引崔灵恩《集注》考辨
        第四节 董逌所引其他古书旧注辨正
        第五节 董逌《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七章 陈鹏飞《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陈鹏飞生平与学术
        第二节 陈鹏飞《诗解》内容与《诗》学观
        第三节 陈鹏飞《诗解》的特色
        第四节 陈鹏飞《诗解》的影响
    第八章 曹粹中《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曹粹中生平及其《放斋诗说》
        第二节 《放斋诗说》的内容特色
        第三节 曹粹中的《诗》学观
        第四节 曹粹中《诗》学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 李樗《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李樗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李樗《毛诗详解》及其解经方法
        第三节 李樗的《诗》学观
        第四节 李樗对王安石《诗》学的总结
        第五节 《毛诗详解》的优点与不足
        第六节 李樗《毛诗详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两宋之际《诗经》学着作1佚稿
参考文献
后记

(8)出土文献与《尚书》校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缘起和目的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一) 根据古文字字形校读《尚书》
        (二) 根据古文字本义校读《尚书》
        (三) 根据出土文献所存字词古义及用法校读《尚书》
        (四) 根据出土文献中的通假规律校读《尚书》
        (五) 根据出土文献中的成语校读《尚书》
        (六) 根据出土文献文例校正《尚书》句读
        (七) 根据出土文献书写格式校读《尚书》
        (八) 根据出土文献所载纪年方式校读《尚书》
        (九) 根据出土文献所载职官校读《尚书》
        (十) 根据出土文献所载史事校读《尚书》
        (十一) 根据出土文献判断《尚书》篇章年代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本文的结构
        (三) 本文体例与说明
第一章 今文《尚书》各篇校读
    虞夏书
        一 尧典
        (一) 平章百姓
        (二) 厥民析、厥民因、厥民夷、厥民隩
        (三) 寅宾出日、寅饯纳日
        (四) 象恭滔天
        (五) 巽朕位
        (六) 厘降二女于嬀汭
        (七) 窜三苗于三危
        (八) 柔远能迩
        (九) 陟方乃死
        二 皋陶谟
        (一) 惟帝其难之
        (二) 烝民乃粒
        三 禹贡
        (一) 随山刊木
    商书
        一 汤誓
        (一) 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二) 夏罪其如台
        二 盘庚
        (一) 既爰宅于兹
        (二) 恪谨天命
        (三) 惟汝含德
        (四) 其发有逸口
        (五) 凡尔众
        (六) 盘庚乃登进厥民
        (七) 各设中于乃心
        (八) 无遗育
        (九) 乱越我家
        (十) 吊由灵各
        三 高宗肜日
        (一) 高宗肜日……正厥事
        四 西伯戡黎
        (一) 指乃功
    周书
        一 金縢
        (一) 金縢
        (二) 既克商二年
        (三) 王有疾弗豫
        (四) 我其爲王穆卜
        (五) 公乃自以爲功
        (六) 植璧秉珪
        (七) 史乃册祝曰
        (八) 遘厉虐疾
        (九)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十) 予仁若考
        (十一) 敷佑四方
        (十二) 尔之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十三) 一习吉
        (十四) 惟永终是图兹攸俟
        (十五) 周公居东……未敢诮公
        (十六) 秋大熟……邦人大恐
        (十七) 王与大夫尽……我勿敢言
        (十八) 王执书以……礼亦宜之
        (十九) 王出郊……岁则大熟
        二 大诰
        (一) 洪惟我幼冲人
        (二) 予不敢闭于天降威
        (三) 用宁王遗我大宝龟
        (四) 以于敉宁武图功
        (五) 予曷敢不于前文人攸受休毕
        (六) 厥考翼其肯曰
        (七) 爽邦由哲
        (八) 尔时罔敢易法
        三 康诰
        (一) 以修我西土
        (二) 今民将在祗通乃文考
        (三)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四) 恫瘝乃身
        (五) 要囚
        (六) 乃其速由……诸节
        (七) 兹义率杀
        四 酒诰
        (一) 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二) 自成汤咸至于帝乙
        (三) 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五 梓材
        (一) 既勤朴(?)
        六 召诰
        (一) 则至于丰
        七 洛诰
        (一) 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
        (二) 咸秩无文
        (三) 公无困哉……其世享
        (四) 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
        (五) 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八 多士
        (一) 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二) 俊民甸四方
        九 君奭
        (一) 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
        (二)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三) 兹迪彝教文王蔑德
        (四) 惟冒丕单称德
        (五) 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
        (六) 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
        十 多方
        (一) 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
        (二) 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
        十一 顾命(含康王之诰)
        (一) 今天降疾殆
        (二) 上宗奉同瑁
        (三) 勘定厥功
        十二 吕刑
        (一) 明啓刑书胥占
        十三 秦誓
        (一) 人之彦圣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尚书》应注意之问题
    第一节 忌随意牵合出土文献
    第二节 应注意所使用材料的问题
    第三节 应注意经今古文字问题
引书简称表
附录 今文《尚书》文本新编
参考文献
後记

(9)《雅》《颂》字词与出土文献合证(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经》新证的简要回顾
    二、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论文结构、内容的两点说明
第1章 根据记录某词的古文字形体本义解读诗义
    1.1 根据记录某词的古文字形体本义解读诗义例说
        例1:月离于毕
        例2:有命既集
    1.2 我们的发挥
        1.2.1 “俶载南亩”之“俶”可能用的是“叔”的本义
第2章 根据出土文献与《诗经》相同或相近语句、语词解读《诗经》词义或出土文献相关词义
    2.1 根据出土文献与《诗经》相同或相近语句、语词解读《诗经》词义或出土文献相关词义例说
        例1:眉寿无有害
        例2:岁事来辟
        例3:土田附庸
        例4:“日引勿替”、“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2.2 我们的发挥
        2.2.1 《思文》“陈常于时夏”补论
        2.2.2 说《天保》“天保定尔”中的“保定”及相关词汇
第3章 根据出土文献某词与《诗经》某词的联系解读《诗经》词义或出土文献相关词义
    3.1 根据出土文献某词与《诗经》某词的联系解读《诗经》词义或出土文献相关词义例说
        例1:“一月三捷”、“截彼淮浦”、“海外有截”、“九有有截”、“有截其所”
        例2:“骏惠我文王”
        例3:“燮伐大商”
        例4:“废彻不迟”、“弥月不迟”、“汤降不迟”
        例5:昭假无赢、昭假于下、既昭假尔、昭假烈祖、昭假迟迟
        例6:“庸鼓有斁”
    3.2 我们的发挥
        3.2.1 说《诗经》中两个读为“宠”的“崇”字
        3.2.2 说《诗经》中读为“饬”的“代”和“力”
        3.2.3 “侵阮徂共”之“徂”新证
        3.2.4 “具赘卒荒”之“赘”新证
        3.2.5 “方斲是虔”之“虔”新解
        3.2.6 “以永终誉”之“誉”新解
        3.2.7 “我躬不阅”之“阅”字解
        3.2.8 说《诗经》中表示“休/止”、“安”义的“古”、“居”、“盬”
        3.2.9 从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的几个“极”说到《思文》“莫匪尔极”的理解
        3.2.10 说《诗经》与金文中的“皇”——从史墙盘铭的“尣”字说起
        3.2.11 《閟宫》“三寿作朋”之“朋”及相关问题
        3.2.12 “罙入其阻”之“罙”字疏证
参考文献
    古籍
    今人论着
    网络评论和发言
致谢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集释及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谓“清华简”?
        (一) “清华简”由来及一般情况简述
        (二) 清华简内容简述
    第二节 《清华壹》九篇载体物质形态述论
        (一) 《清华壹》九篇竹简形制及修治、编连方法述论
        1、形制
        2、契口与编绳
        3、简背修治、划痕及相关问题
        (二) 《清华壹》各篇收卷方式研究简述
        (三) 《清华壹》各篇字迹研究述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及隶定、释文体例
        (一) 本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
第二章 《清华壹》九篇集释
    第一节 《尹至》集释
    第二节 《尹诰》集释
    第三节 《程寤》集释
    第四节 《保训》集释
    第五节 《耆夜》集释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集释
    第七节 《皇门》集释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集释
    第九节 《楚居》集释
第三章 《清华壹》九篇专题研究
    第一节 “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集解补正
    第二节 《耆夜》“明”的特殊含义及古代祭祀专门名词
    第三节 “弗豫”“不怿”补说
    第四节 《保训》“中”字意涵诸说述论
    第五节 利用《保训》“朕”字补释有关金文
参考文献
附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论着目录(2008-2017)
後记
攻读期间学术成果

四、诗之所指与能指——谈谈《诗经》的今古文之争(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音色观研究[D]. 线颖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尚书·周书》所载地名与殷周间史实关联研究[D]. 高晓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D]. 查飞能. 西南大学, 2019(01)
  • [7]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D]. 朱学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出土文献与《尚书》校读[D]. 赵朝阳. 吉林大学, 2018(01)
  • [9]《雅》《颂》字词与出土文献合证[D]. 薛培武. 吉林大学, 2018(01)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集释及专题研究[D]. 赵思木.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诗歌的能指与能指——试论诗经今古文本之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