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救灾史上最大的灾难

火灾救灾史上最大的灾难

一、造成消防救灾史上的最大灾难(论文文献综述)

赵婉毅[1](2020)在《十年后的记忆与反思 ——对上海市汶川地震社会工作援建者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5月12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灾害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于成都召开之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救灾难度最大的一场地震灾害,当时对于这场灾害的救援也是举全国之力,堪称世界上20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灾后重建。除救援官兵、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之外,还有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点的设立、灾害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创伤的干预、社会关系的修复等,灾后的复原离不开他们的力量。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上海市赴都江堰地震灾区参与社会工作援建的高校老师、社工进行深度访谈,以“人-关系-感受-事件”的模式来探讨以下四个主题:①援建工作回顾;②创伤记忆回顾;③对灾害和死亡的反思;④对个人和专业发展的反思。研究发现,赴都江堰进行社会工作援建的高校老师、社工们在回顾和反思援建经历时处于不同的互动关系之中,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记忆中的事件就有着不同的表述。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未来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后援建工作方面、灾民“创伤”方面、灾难和死亡议题的总结与反思方面、灾害社会工作者个人与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方面亦作了探讨。

刘岩岩[2](2019)在《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的城市重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666年9月2日,在伦敦布丁巷的一家面包房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三天半,摧毁了罗马城墙内百分之八十五的城市建筑。约13200栋房子,52个同业公会大厅,87座教堂,以及包括圣保罗大教堂、皇家交易所、市政厅等在内的古老的地标性建筑被烧毁,产生了近8万无家可归者,引起了伦敦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激化了宗教矛盾,冲击了社会秩序,迄今仍是伦敦乃至英国历史上的大灾难之一。大火之后,皇家学会创始人克里斯多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提出了城市重建的规划方案,但伦敦的城市重建仍面临诸多问题——国王查理二世的权利被国会掣肘、精英层想要全面规划城市与公民迫切想让伦敦恢复生活秩序意愿之间的矛盾、1665年瘟疫与英荷战争造成的捉襟见肘的财政等。经各方博弈,最终采取王室、国会、城市相关各方面妥协的方式,以1677年通过的《城市重建法案》为纲迅速展开了伦敦城市建设,这次重建是伦敦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私人建筑实现了由中世纪木质房屋向近代砖石房屋的转变,新的房屋不仅提高了防火性,而且更加健康卫生;着名的公共建筑例如皇家交易所、伦敦港、圣保罗大教堂等在这次大火后得到重建,街道得到拓宽,交通更加适用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伦敦城市的布局更为合理,伦敦的基础设施重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需求。此外,大火还提高了人们的防火防灾意识,促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灾保险公司;在此期间产生的借贷关系,也催生了英国的第一个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本文以1666年伦敦大火为切入点,通过对伦敦大火与伦敦城重建史实的再现,来分析伦敦重建对英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也希望对伦敦重建的阐释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朱晓鑫[3](2017)在《震灾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表明,无论是在应急物资需求数量还是调度时间方面,震灾的发生都给受灾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给应急物资调度活动也带来了更高的挑战。而低效率、高成本的应急物资调度活动可能会加重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程度,后果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后续次生灾害的发生。因此,震灾发生后,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和低风险地优化应急物资调度活动已成为应急物流领域持续研究的热点问题。震灾的应急调度优化和应急救援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紧密关联的决策问题,因此以符合实际灾情情况和实际救援条件为基础和核心展开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而现有的多数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研究往往多集中于追求复杂的数学模型构建和推导,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首先,目前大多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系统性较为薄弱,导致物资需求预测、物资筹集和调度配送问题都分相互脱节,不成体系,而震后的实际救援要求各部分环节紧密相联,而脱离了上下环节的单一研究的科学可信性较低且实际应用性较弱;其次,无论是物资需求预测、物资筹集还是调度优化方面,目前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时间、成本或者其他单一因素为目标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实际的应急决策需要兼顾多个目标为综合考虑因素的实际情况;再有,震灾发生后,灾情信息蜂拥而至的同时会造成发生信息模糊、缺失或难以判断的实际情况,而目前无论是经典的鲁棒双层规划还是复杂网络的提出,都是基于信息完备可知的条件下提出,没有较综合、全面的考虑实际救援环境中多目标对应急物资调度产生的影响;最后,应急救援说到底是对生命财产损失的救援,即救助受灾民众为核心主旨的工作,而绝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将灾民特性为目标因素进行研究,往往造成应急物资调度优化与灾民实际需求不一致,会造成资源冗余或不足。本文以“地震灾害应急物资调度优化”为研究对象,在对应急调度优化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应急物资动员理论、震灾应急阶段划分理论以及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为基础,采用约束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最优停止决策、随机过程、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多重比较分析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灾情实际情况出发,就应急物资调度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的不足,深入研究了应急物资实时需求预测、筹集随机终止决策、调度优化决策和有效途径机理分析等前沿性课题,尽可能结合实际救援情况地使应急救援资源效用最大化,同时大大降低了应急成本和风险,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救援满意度。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方面,针对震灾初期需求信息紧迫且难以获取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的更适用于实际灾情需求的预测方法和模型,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决策问题:第一,针对以往只依靠应急救援管理人员和专家的主观判断或者只应用时间序列推理的预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案例推理和时间序列相结合的新模型,既可以借鉴以往宝贵的历史案例经验,还可以结合新发生的震灾案例进行科学的时间序列预测;第二,基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国情,提出“平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将其引入模型构建中,提高预测科学性和精度,更符合震灾实际需要;第三,针对实时动态应急物资需求量预测研究的不足,构造了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最后通过模型拟合和USGS获取的1948年以来中国案例库真是数据校验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为研究应急物资筹集随机终止和应急调度优化等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其次,在应急物资调度优化决策研究方面,以震灾应急期间的任务转换和应急管理目标为依据,分别探讨了基于灾情信息特征的两大类调度优化决策问题,即完备灾情信息和非决策灾情信息情况下的调度优化决策。完备灾情信息方面,主要从多目标规划的视角解决了以下三个决策问题:第一,通过最优停止理论和相关衡量指标的选取研究了应急物资筹集停止最优时间,筹集停止时间的研究不仅承接物资需求预测的研究而且为应急调度优化决策提供铺垫和基础,使本文对应急物资动员体系研究更加科学、系统;第二,构建应急调度优化相关的输入和输出决策单元,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的模型改进对应急时期不同阶段的调度方案进行效率排序和优化决策;第三,从多响应点的视角,基于公平性约束条件构建考虑物资特性等因素的调度优化决策模型,并通过多目标演化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分析了公平性和救援能力的关系。非决策性灾情信息方面,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方法解决两个决策问题:第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灾民特性进行初步探究,通过对中国汶川地震和日本神户地震的真实数据多重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为基于灾民特性的模糊调度优化模型构建提供参考;第二,应用机器学习和面向数据库相结合的数据挖掘方法,构建考虑灾民特性的基于模糊灾情信息的调度优化决策模型,通过对经典Apriori算法的改进得出相关结论。最后,在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的有效途径方面,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协同和占线的有效途径,以设置的灾害情景为背景构建调度优化决策模型,对其进行有效途径的机理探究。分别基于合作博弈协同和路径占线的有效途径,应用相关定理对已构建的调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并得出相关结论,并从调度协同和占线优化的视角对应急调度优化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本文立足于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整体分析的研究思想,针对其主要组成部分建立较为系统的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理论与决策方法,旨在解决目前应急物资调度管理决策中的薄弱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发展应急物流管理理论、实现震灾应急物资调度的快速响应和提高震灾应急物资调度的效率、效益起到适当的推动作用,为应急救援决策者科学、快速、准确地进行应急物资调度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邵士琪[4](2017)在《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研究 ——基于S市Y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载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聚集。在城市面临的多种突发事件中,地震灾害具有影响面广,后果严重,次生、衍生事件与演化规律复杂等特征,构成了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地震灾害给城市区域造成了巨大破坏,为城市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地震灾害带来了挑战。应对地震灾害超出了属地政府的应急能力,要求行政辖区内多个具有不同职责与能力的应急管理单位相互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实现应急管理目标。该文以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为研究对象,将S市Y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分析城市地震灾害的演化机理,并据此设计系统化的灾害减缓策略。在此基础上,围绕应对地震灾害过程中涉及的跨组织合作现象,该文分别从网络结构与合作过程两个维度,分析跨组织合作特征,提出改进应急管理网络与跨组织合作水平的建议。首先,该文基于灾害系统论,运用灾害链分析的方法,预测地震引发的次生、衍生事件,通过构建灾害事件网络,可视化由地震触发的灾害链及灾害事件之间的关系类型,深入阐释了地震引发次生事件的过程与演化机理,为分析与理解应对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现象奠定基础。其次,该文基于跨组织合作理论,构建S市Y区政府应对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基层政府应对地震灾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应急管理网络的建议。最后,通过构建跨组织合作过程与合作结果的理论模型,基于S市Y区政府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分析的方法,分析应对城市地震灾害跨组织合作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应对城市地震灾害中的跨组织合作与协同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该文的研究工作从S市Y区地震灾害演化机理出发,围绕基层政府应对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现象进行研究,能够通过改进网络结构和合作过程,提升跨组织合作水平,为完善基层政府应对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研究奠定基础。

侯超然[5](2016)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防震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保护体系的中观层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灾害事故频繁,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对城市地区特别是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造成更加严重的且不可逆转的破坏。在灾害面前,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面临的不是历史文化遗产能否得到保护,而是遗产自身能否存留的问题。所以,防灾减灾工作应该是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火灾和震灾是历史文化街区最常遭受的灾种,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灾害展开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灾工作应当以“改造”的方式来进行,其难点在于改造与保护的冲突,本文试图找到二者中间的平衡点。第二章中,本文分析了灾害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梳理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灾和震灾机制(包括灾害产生原因和致灾原因),将火灾和震灾机制中的关键因素落实到街区层面、建筑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三个空间层次。然后根据对南京市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调研,得出影响火灾和震灾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再次验证灾害机制中的关键节点。第三章开始进入到了核心章节,根据第二章中分析出的关键节点筛选出风险因子,构建风险评价体系,确定了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灾害风险的因素。然后根据经验、现有法规以及同类指标对比,得出风险因子的评分标准,最后运用专家打分法,得出火灾和震灾评价体系中各灾害因子的权重,根据权重可以确定防火防震改造的主要方向。第四章中,针对第二章中的灾害机制关键因素以及第三章中确定的风险评价体系中的风险因子,分别从街区层面、建筑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分别给予历史文化街区防火和防震改造的策略和建议,并提出要针对不同保护等级的建筑给予不同的改造措施。第五章中,以南京市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对其某个区域进行火灾和震灾风险评价后,从三个空间层面给出了改造的策略和措施,验证了第四章中的研究结论。最后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秦帅[6](2016)在《新闻叙事学视角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比较分析 ——以“东方之星翻沉”等事件为例》文中指出在灾难事件频发的21世纪,如何应对地震、海啸、爆炸、全球性传染疾病、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灾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灾难中个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通讯联系中断,交通瘫痪……灾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传播、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引导舆论的功能也成为各国新闻媒体的议题。北京时间2015年6月1日晚21时30分,长江湖北监利县河段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沉船事件。一辆载有458人的游轮在此河段突遇龙卷风倾覆,船上442人不幸遇难,此次事件被有关媒体称为亚洲航运史上最惨痛的灾难。无独有偶,数月之后美国一艘载有33人的货船在巴哈马海域突遭飓风沉没,33人全部遇难无一幸免。比较发现,两起惨重悲剧有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恶劣天气、突然沉没、多人罹难、大规模救援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本论文综合采用文本分析、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以中美两国主流网络新闻媒体——新华网和CNN关于“东方之星”号翻沉事件以及“灯塔”号沉没事件的报道作为样本,从文本层面对美国媒体涉华灾难报道的模式进行探究,利用新闻叙事学理论分析两家媒体在灾难新闻叙事文本表达上的异同,并对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业务水平,增强灾难新闻的传播效果。

刘建国[7](2015)在《日本“3·11”大地震应急管理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日本"3·11"大地震应急救援总体情况,分析了此次特大型灾难的特点和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巨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施益军[8](2015)在《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云南剑川为例》文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台风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急避难场所作为灾后城市救灾和民众避灾的主要场所,加强其建设和研究是在城市灾害频发背景下增强城市应对突发灾害能力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山地城市用地普遍不足,避灾场所通常不足,加上疏散道路系统不完善,使得各类避灾问题较平原地区更为突出。这些问题在山地特征明显的云南省更为突出。因此,本文以云南省山地小城市为例研究避难场所的布局建设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山地小城市环境下民众的避灾需求和不同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通过对应急设施区位选址模型的对比分析,构建起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模型体系。其中,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以最小化设施点模型为基础,通过最小化阻抗模型修正和约束条件的添加得以实现;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在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通过最大覆盖模型修正和约束条件的添加得以实现。并将模型运用于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实际选址中,将得到的理论区位结合城市实际用地情况和现有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优化调整。针对设施选址部分选址模型无法考虑过程中设施的规模和人口分布问题。在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定的基础上,依托GIS技术和Voronoi Map模型划分各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并结合实际的城市用地和建设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得到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方案。最后,本文依托GIS软件和评价模型评价得到布局方案的合理性。通过选取3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分别从各需求点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应急救援设施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以及各应急避难场所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三个层面来进行评价。并将模型应用于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评价中,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建议和策略,同时也为其他山地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姜天姣[9](2014)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川县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遇难人数最多,地震破坏类型最为全面,次生灾害最为典型,受到此次地震毁灭性破坏,而需要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的县级城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完整得保留了地震发生后的景象,灾害类型十分丰富,并保留有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断层等次生灾害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派出搜救人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参与到抗震中来,震区人民更是表现了大爱无疆、勇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精神,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北川县同时还是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传说中的大禹故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2012年7月,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经通过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审批,成为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六年的艰辛努力,如今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成为留存灾难记忆、传承抗精神展现人类爱心力量以及对自然再认识的平台,也是开展预防特大自然灾害科研和教育基地具有“纪念、展示教育、宣传科研”等功能。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是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余两部分为地震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与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如何保护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使其科学利用与展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作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刚刚编制完成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规划》重要的子项课题,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及其保护与利用经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在研究国内外地震遗址保护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合理的价值评估标准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实地调研、现状资料整合分析,对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后,归纳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的基本对策。最后,结合现状评估及保护对策,提出保护框架,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进行保护区划、保护方法、保护措施、保护管理,以及利用强度控制、展示、利用管理的研究,最终提出保护时序的建议。

赵博[10](2014)在《地震遗址展示研究 ——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例》文中提出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与此同时,地震事件在人类活动空间内遗留的痕迹——地震遗址,记录了地震的破坏形态,沉痛的灾难场面,以及地震来临时人们所体现的英勇抗震精神和举国上下互助的感人事迹,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属性,对现实和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经济价值。地震遗址展示意义的所在,便是可把这些遭遇变成可触、可视的历史见证,用历史给人以力量,用历史给人以警示。随着文化遗址保护理念的成熟与深化,其展示研究及实践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地震遗址作为文化遗址的一种,展示成果逐渐出现在参观者的视野之中。但地震遗址构成类型、保存状态、保护环境较为复杂,受到周边环境、本体状态、保护管理、社会心理状态等的影响较大,且可展示的内容单一,可读性差,相较于其他类型文化遗址,不容易引起大众兴趣。已有地震遗址展示中,展示发展预期效果不理想,展示设计存在提升空间,对于地震遗址展示发展定位、设计方法,尤其是发展定位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现状梳理的背景下,从基本概念的研究入手,总结地震遗址构成分类,分析地震遗址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地震遗址展示的目的及其与保护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已有地震遗址展示案例进行分析得到地震遗址展示在展示定位、展示内容及方式、空间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启示,作为论文研究基础。引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例:北川老县城因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特征最为明显、最为齐全,在汶川地震遗址遗迹群中拥有重要地位,成为“5.12”汶川地震四处典型遗址遗迹之一。在北川老县城特定的灾损、自然、历史、社会背景下,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进行遗产构成研究与包括展示利用、价值评估在内的综合现状分析评估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发展及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应对对策。在对应对策的指导下,首先确定展示目标及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总结、分析了地震遗址总体展示模式、具体展示方式及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中的具体应用,更新理念指导,确定展示范围及展示分类分级,此外,从展示主、客体构成作为展示空间设计锲入点,引入符号学理论分析展示主题——展品及展示辅助设施设计因素及要求,引入环境行为学分析展示客体——参观者心理偏好与行为特征,并提出相应展示空间设计建议,作为设计指导。最后结合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实际情况,对展示设计内容及各项内容的设计思路,设计要求,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希望运用研究结果,可推进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工作,彰显地震遗址的参观、纪念以及教育意义,并为地震遗址展示研究、实践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二、造成消防救灾史上的最大灾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成消防救灾史上的最大灾难(论文提纲范文)

(1)十年后的记忆与反思 ——对上海市汶川地震社会工作援建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灾难的研究
        1.2.2 汶川地震相关研究
        1.2.3 对救灾者的相关研究
        1.2.4 社会工作在灾难中的参与研究
        1.2.5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理论视角及研究框架
        1.3.1 理论视角
        1.3.2 研究框架
    1.4 概念界定
        1.4.1 灾害
        1.4.2 地震
        1.4.3 灾后重建
    1.5 研究方法
        1.5.1 质性研究方法
        1.5.2 口述史研究方法
        1.5.3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1.5.4 资料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2章 回顾:灾后社会工作援建
    2.1 援建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1.1 与政府:合作关系
        2.1.2 与案主:专业关系
        2.1.3 与同事:支持关系
    2.2 援建感受
        2.2.1 从感受压力到拥有动力
        2.2.2 从被认同到被忽视
    2.3 印象深刻的援建实践
        2.3.1 “复杂”的个案服务
        2.3.2 持续的小组服务
        2.3.3 其他特色实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灾难创伤的见证与记忆
    3.1 创伤愈合:与案主共同成长
    3.2 见证创伤的感受
        3.2.1 创伤的表现形式不止一种
        3.2.2 新伤旧创:社工不应盲目乐观
        3.2.3 把他们当成是正常的服务对象
    3.3 见证的创伤事件
        3.3.1 流泪的社工
        3.3.2 坐轮椅的男孩
        3.3.3 他成了上访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害与死亡的反思
    4.1 反思洞见:与身边人和事的关系
    4.2 直面灾害与死亡的感受
        4.2.1 “敬畏生命、坚守信念”
        4.2.2 “对于灾害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4.3 记忆中的灾害与死亡事件
        4.3.1 记忆中的地震灾难事件
        4.3.2 记忆中的死亡事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十年之后:个人和专业的发展
    5.1 个人与专业的关系
        5.1.1 专业信心的坚定
        5.1.2 研究方向的改变与补充
        5.1.3 无所谓
    5.2 对专业未来发展的感受
        5.2.1 乐观态度
        5.2.2 悲观态度
    5.3 引发不同感受的具体事件
        5.3.1 乐观事件
        5.3.2 悲观事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灾害社会工作未来发展建议
        6.2.1 灾后社会工作援建方面
        6.2.2 灾民“创伤”方面
        6.2.3 灾难及死亡议题的总结与反思方面
        6.2.4 灾害社会工作者个人发展及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方面
    6.3 研究局限
    6.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2)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的城市重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伦敦大火的发生及其危害
    第一节 发生的状况
    第二节 危害
        一、生命与财产损失
        二、激化宗教矛盾
        三、危害社会秩序
第二章 伦敦大火的原因
    第一节 人为因素
    第二节 城市设计
    第三节 消防因素
第三章 伦敦的重建
    第一节 王国政府与伦敦市政当局的反应
        一、市政当局反应
        二、王国政府反应
    第二节 政府的措施
        一、政府规划
        二、颁布法令
    第三节 城市重建的过程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
第四章 伦敦重建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对当时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对后来的影响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震灾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应急物资需求研究现状
        1.3.2 应急物资筹集研究现状
        1.3.3 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研究现状
        1.3.4 应急物资调度优化有效途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的理论分析
    2.1 震灾应急物资调度的相关概念
        2.1.1 地震灾害
        2.1.2 应急物资需求的概念及需求内容
        2.1.3 应急物资筹集的概念和渠道
        2.1.4 应急物资调度概念和决策过程
    2.2 震灾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相关理论基础
        2.2.1 应急物资动员理论
        2.2.2 应急阶段划分理论
        2.2.3 物资调度优化理论
    2.3 应急物资调度运作流程分析
    2.4 基于应急物资调度优化的理论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
    3.1 应急物资需求构成分析
        3.1.1 应急资源需求的分类和内容
        3.1.2 应急物资分类
        3.1.3 应急物资的需求特性
    3.2 基于CBR-ARIMA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
        3.2.1 案例推理方法与时间序列分析
        3.2.2 震灾应急物资紧急需求预测指标选取
        3.2.3 基于案例推理和时间序列相结合的预测模型
    3.3 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调度优化决策模型
    4.1 应急物资筹集最优停止时间研究
        4.1.1 应急物资筹集状态的衡量指标
        4.1.2 应急物资随机终止模型构建及算法
        4.1.3 应急物资随机终止模型扩展
        4.1.4 算例分析
    4.2 基于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的单OD调度优化模型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问题描述与假设
        4.2.3 模型数学表达与算法
        4.2.4 算例分析
    4.3 基于公平约束的多OD调度优化模型
        4.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4.3.2 符号解释
        4.3.3 模型数学表达与算法
        4.3.4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灾民特性的模糊调度优化决策模型
    5.1 灾民特性模型研究
        5.1.1 灾民特性概述
        5.1.2 灾民特性对应急物资调度的重要
        5.1.3 灾民特性模型描述
        5.1.4 算例分析
    5.2 基于非决策性灾情信息的应急物资调度优化模型
        5.2.1 灾情数据挖掘及Apriori-SQL算法
        5.2.2 属性变量与决策变量选取
        5.2.3 模型数学表达与算法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急物资调度优化有效途径的机理探究
    6.1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应急物资调度协同机理探究
        6.1.1 应急物流协同
        6.1.2 问题描述与假设
        6.1.3 模型构建及符号解释
        6.1.4 案例验证
    6.2 基于占线路径应急物资调度优化模型
        6.2.1 占线优化及竞争比概述
        6.2.2 问题描述与讨论
        6.2.3 模型构建及符号解释
        6.2.4 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研究 ——基于S市Y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地震灾害链演化机理及灾害事件网络分析
    2.1 城市地震灾害链及其特征
    2.2 地震灾害链的演变机理
    2.3 识别城市地震灾害链
    2.4 城市地震灾害事件网络构建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
    3.1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网络形成与发展
    3.2 案例描述与数据来源
    3.3 应对地震灾害的组织实体识别与分类
    3.4 评价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参与组织间的网络关系
    3.5 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网络构建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对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过程
    4.1 应对地震灾害的合作过程与结果
    4.2 理论假设
    4.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4.4 实证分析结果
    4.5 应对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过程的管理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防震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历史文化街区
        1.2.2 研究灾种:火灾、震灾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1.4.3 国外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
        1.4.4 国际上的一些宪章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火灾和震灾机制
    2.1 灾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特点: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灾机制
        2.2.1 起火原因
        2.2.2 致灾原因
    2.3 历史文化街区震灾机制
        3.3.1 地震原因
        3.3.2 致灾原因
    2.4 南京梅园新村、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
        2.4.1 南京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
        2.4.2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文化街区火灾和震灾风险评价体系
    3.1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3.2 确定灾害风险评价公式
    3.3 确定受灾体单位
    3.4 风险因子选取原则
    3.5 风险因子评分标准确定依据
    3.6 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风险评价体系
        3.6.1 火灾危险性
        3.6.2 受灾体火灾易损性
        3.6.3 受灾体价值
        3.6.4 防控恢复能力
        3.6.5 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风险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3.7 历史文化街区震灾风险评价体系
        3.7.1 震灾危险性
        3.7.2 受灾体震灾易损性
        3.7.3 受灾体价值
        3.7.4 防控恢复能力
        3.7.5 确定历史文化街区震灾风险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文化街区防火防震改造策略
    4.1 历史文化街区防火防震改造原则
    4.2 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改造策略
        4.2.1 街区层面
        4.2.2 建筑层面
        4.2.3 基础设施层面
    4.3 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管理策略
    4.4 历史文化街区防震改造策略
        4.4.1 街区层面
        4.4.2 建筑层面
        4.4.3 基础设施层面
    4.5 历史文化街区的防震管理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市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防火防震改造
    5.1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的防火改造
        5.1.1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火灾风险评价
        5.1.2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防火改造策略
    5.2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防震改造
        5.2.1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震灾风险评价
        5.2.2 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某区域防震改造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新闻叙事学视角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比较分析 ——以“东方之星翻沉”等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研究概念界定
        一、灾难事件
        二、灾难新闻
        三、新闻叙事学
        四、比较分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灾难新闻文献综述
        二、新闻叙事学的文献综述
        三、比较新闻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事件报道概况与美国涉华灾难新闻报道模式—以CNN和新华网对“东方之星”号和“灯塔”号灾难事件的报道为例
    第一节 事件报道概况
        一、事件概述
        二、关于“东方之星”号翻沉事件的报道对比
        三、CNN关于“东方之星”号和“灯塔”号沉没事件报道统计
    第二节 美国媒体国内国外灾难报道的模式
        一、新闻事实选择的模式
        二、负面信息求证的模式
        三、新闻背景选择的模式
        四、报道模式的意义建构
第二章 中美灾难新闻叙事学比较分析—以CNN和新华网对“东方之星”号和“灯塔”号灾难事件的报道为例
    第一节 叙事视角比较
        一、全知视角与全知限知复合视角
        二、单一视角与多元视角
        三、故事外视角与故事内外结合视角
    第二节 叙事结构比较:线性结构与曲折多变结构
    第三节 叙事节奏比较
    第四节 叙事句式比较
        一、话题与焦点的差异
        二、言语型与灵活多样
    第五节 叙事词语比较
        一、中国灾难新闻报道善用概括性公文词汇和四字格词组
        二、美国灾难新闻选词具体、灵活而富于变化
    第六节 新闻图片叙事对比
        一、新闻图片的叙事模式
        二、中美灾难新闻图片报道差异
第三章 我国灾难新闻叙事原因及启迪意义
    第一节 我国灾难新闻叙事原因
        一、政治控制层面
        二、新闻价值层面
        三、传统文化层面
    第二节 我国灾难报道的启迪意义
        一、叙事视角要多元化、复合化
        二、叙事结构要曲折灵活
        三、叙事句式多样化 用词精准生动
        四、叙事节奏合理安排
        五、新闻图片用细节展现宏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日本“3·11”大地震应急管理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难特点
    (一) 震级高、强度大
    (二) 引发巨大海啸
    (三) 造成核电站爆炸泄漏事故
        1. 核泄漏给救援行动造成困难。
        2. 核泄漏使农作物和水产遭受核污染。
        3. 核泄漏给人们带来长久心理创伤。
    (四) 引发火灾事故
    (五) 灾害叠加
    (六)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二、救援情况
    (一) 本国救援
    (二) 国际救援
三、对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反思
    (一) 提高抗震标准
    (二) 建立地震和海啸预警机制
    (三) 建立自主防灾组织培育体系
    (四)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五) 加强跨区域应急救援演练
    (六) 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建设
    (七) 加强核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的国际合作

(8)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云南剑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2.1 应急避难场所概念、类型、规划建设原则及标准
        2.1.1 应急避难场所概念界定
        2.1.2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
        2.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标准及原则
    2.2 设施选址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2.3 设施服务区范围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小结
    2.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研究及实践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范围界定
    3.1 剑川县地质地貌概况
    3.2 剑川县灾害情况分析
    3.3 研究区典型性分析及范围界定
第四章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4.1 应急设施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4.2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2.1 约束条件
        4.2.2 优化目标
        4.2.3 模型的构建
        4.2.4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的求解
    4.3 剑川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与优化
        4.3.1 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现状
        4.3.2 数据准备及处理
        4.3.3 剑川县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
        4.3.4 剑川县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优化
第五章 山地小城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模型构建与应用
    5.1 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模型构建
    5.2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影响因子选取及权重计算
    5.3 剑川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划分
    5.4 剑川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方案确定
第六章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评价
    6.1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剑川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评价
        6.2.1 基于最小阻抗的可达性评价
        6.2.2 基于平均出行时间的可达性评价
        6.2.3 基于出行范围的可达性评价
第七章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建设的建议
    7.1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场所规划布局原则
        7.1.1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
        7.1.2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
        7.1.3 中心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原则
    7.2 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建议
        7.2.1 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
        7.2.2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策略
        7.2.3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策略
        7.2.4 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策略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的创新点
    8.2 研究的主要结论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概况
        1.4.1 北川老县城震前环境概况
        1.4.2 北川老县城震后概况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2.1 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概述
        2.1.1 国外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2.1.2 国内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2.2 国内外相关实例
        2.2.1 日本北淡震灾纪念公园
        2.2.2 台湾 9·21 地震博物馆
        2.2.3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2.3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有的研究综述
        2.3.1 北川地震遗址编制概况
        2.3.2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研究文献梳理
    2.4 小结
3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现状评估
    3.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价值评估研究
        3.1.1 遗产价值评价理论依据
        3.1.2 地震遗址价值评估体系
        3.1.3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总体价值评估
    3.2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本体现状评估
        3.2.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本体构成
        3.2.2 城市空间现状评估
        3.2.3 建(构)筑物震害遗址评估
        3.2.4 场地遗迹评估
        3.2.5 地震地质遗迹评估
        3.2.6 评估结论
    3.3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衍生体现状评估
        3.3.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衍生体构成
        3.3.2 历史环境评估
        3.3.3 社会环境评估
        3.3.4 遗址周边环境评估
        3.3.5 评估结论
    3.4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综合利用潜力评估
        3.4.1 利用现状评估
        3.4.2 安全性评估
        3.4.3 管理评估
    3.5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存在问题和基本对策
        3.5.1 存在问题
        3.5.2 基本对策
    3.6 小结
4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研究
    4.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保护框架
        4.1.1 保护原则
        4.1.2 保护目标
    4.2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区划研究
        4.2.1 保护区划的划定依据
        4.2.2 保护区划范围研究
        4.2.3 保护区划管理要求
    4.3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方法研究
        4.3.1 遗址本体的保护方法
        4.3.2 遗址衍生体的保护方法
    4.4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措施研究
        4.4.1 保护程序
        4.4.2 保护策略
        4.4.3 建筑保护措施
        4.4.4 其他保护措施
    4.5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管理研究
        4.5.1 保护管理措施
        4.5.2 灾害防护
        4.5.3 定期检测
        4.5.4 排危处理
    4.6 小结
5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利用研究
    5.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利用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5.1.1 基本原则
        5.1.2 基本策略
    5.2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利用强度控制
        5.2.1 控制目标
        5.2.2 容量测算
    5.3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研究
        5.3.1 展示定位
        5.3.2 展示分区
        5.3.3 展示方式
        5.3.4 各分区展示方案
    5.4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利用管理研究
        5.4.1 服务设施
        5.4.2 管理对策
    5.5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与展示实施时序建议
        5.5.1 近期保护与展示实施建议
        5.5.2 中期保护与展示实施建议
        5.5.3 远期保护与展示实施建议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发表论文
实践经历

(10)地震遗址展示研究 ——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遗址保护理论的成熟
        1.1.2 遗址展示理论的强化
        1.1.3 地震遗址展示研究积极开展
        1.1.4 地震遗址展示实践大力推进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
    2.1 地震遗址
        2.1.1 地震遗址概念界定
        2.1.2 地震遗址构成分类
        2.1.3 地震遗址基本特征
    2.2 地震遗址展示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地震遗址展示的目的与意义
        2.2.3 地震遗址展示与保护的关系
    2.3 地震遗址展示实践案例
        2.3.1 唐山大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2.3.2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2.3.3 中国台湾 921 地震教育园区
        2.3.4 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
        2.3.5 地震遗址展示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3.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背景解析
    3.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概况
        3.1.1 灾损概况
        3.1.2 环境概况
        3.1.3 历史沿革
    3.2 遗产构成及分布调查
        3.2.1 遗址本体
        3.2.2 历史文化
        3.2.3 重大历史事件
    3.3 遗址展示基础综合评估
        3.3.1 地震遗址整体价值分析与评估
        3.3.2 遗址保存现状分析与评估
        3.3.3 遗址安全性现状分析与评估
        3.3.4 遗址展示利用及其配套设施现状分析与评估
    3.4 展示 swot 分析
        3.4.1 优势
        3.4.2 限制
        3.4.3 机遇
        3.4.4 挑战
        3.4.5 swot 交叉分析——展示策略
    3.5 本章小结
4.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发展定位
    4.1 展示定位
        4.1.1 目标与指导原则
        4.1.2 展示主题
        4.1.3 展示设计理念
    4.2 展示方法
        4.2.1 整体展示模式
        4.2.2 传统展示方式
        4.2.3 新型展示方式
    4.3 展示范围
        4.3.1 保护范围分析
        4.3.2 展示范围确定
    4.4 展示内容分类与分级
        4.4.1 遗址展示内容分类
        4.4.2 遗址展示内容分级
    4.5 本章小结
5.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设计路径
    5.1 展示设计锲入点
        5.1.1 基于展示构成主体
        5.1.2 基于展示构成客体
    5.2 基于展示构成主体
        5.2.1 设计要素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建议
    5.3 基于展示构成客体
        5.3.1 参观者心理需求
        5.3.2 参观者行为特点
        5.3.3 设计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设计方案探讨
    6.1 展示分区
        6.1.1 入口区域
        6.1.2 不可进入式展区
        6.1.3 可进入式展区
    6.2 参观点
        6.2.1 选址要求
        6.2.2 选址探讨
    6.3 参观路线
        6.3.1 设计要求
        6.3.2 线路构思
    6.4 标识符号
        6.4.1 标识分类极其设计要求
        6.4.2 布局探讨
    6.5 配套服务设施
        6.5.1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极其设计要求
        6.5.2 布局探讨
    6.6 景观环境展示
        6.6.1 布局要求
        6.6.2 布局探讨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发表论文

四、造成消防救灾史上的最大灾难(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年后的记忆与反思 ——对上海市汶川地震社会工作援建者的质性研究[D]. 赵婉毅.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的城市重建问题研究[D]. 刘岩岩.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3]震灾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决策模型研究[D]. 朱晓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4]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跨组织合作研究 ——基于S市Y区的实证分析[D]. 邵士琪. 暨南大学, 2017(02)
  • [5]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防震改造研究[D]. 侯超然.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6]新闻叙事学视角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比较分析 ——以“东方之星翻沉”等事件为例[D]. 秦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7]日本“3·11”大地震应急管理反思[J]. 刘建国. 武警学院学报, 2015(10)
  • [8]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云南剑川为例[D]. 施益军. 云南大学, 2015(09)
  • [9]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姜天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地震遗址展示研究 ——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例[D]. 赵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火灾救灾史上最大的灾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