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论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浅谈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谷丽娜[1](2021)在《从英汉语言差异视角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文中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许多隐含着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理念的敏感词汇或语言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词,稍有理解偏差,就易导致读者的误解或负面联想。而从英汉在词义、句法、思维差异视角看政治话语翻译,有利于译者保持政治敏锐、客观判断,规避上述问题,保证译文的政治正确、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性。

张雨望[2](2021)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汉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难点及策略 ——以苹果公司2019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汉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兴起,该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由此出现了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本,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 Repor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指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并向社会披露。在当今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中,用不同语言写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需要翻译,研究这类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Apple(苹果)公司2019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英汉翻译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此类文本翻译的两大问题:特色词汇(短语)释义(分为企业特色类,社会热点类和国际组织机构名称类):结构复杂且信息量较大的长句翻译;章节标题的翻译;中西方思维及文化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并针对以上难点提出了充分理解原文,结合语境进行查证;对句式进行拆分重组,梳理信息,合理采用翻译策略;进行思维与视角的转化,例如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之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之间;认知习惯与语言习惯之间。论文对所提出的这三大解决策略做出了研究,得到初步结论:译者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时,应关注对特色词汇(短语)的释义,包括其所在语境的需求和各类信息提示;对包含较大信息量且结构复杂的长句应先拆分其结构,理清内在逻辑关系,合理运用翻译策略;注重中西方认知与语言习惯之间的差异,必要时进行视角转化,力求准确客观传递原文信息及思想,同时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期待可以为同类文本提供实际的经验参考。

井婧[3](2020)在《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翻译产生的内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影响是显着的。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不同的特征,都会导致地区之间形成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得文化差异达到了最大化。这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丰富和发展祖国的文学事业,就要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学交流。突破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翻译造成的障碍不仅需要文学翻译者的努力,还需要更新翻译技巧和策略。本文将针对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翻译产生的内在影响等问题展开系统的论述。

陆野[4](2020)在《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来华留学预科生这一特殊的汉语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预科教育的特点,通过大规模调查研究、个案跟踪研究、归因分析、认知诊断、构建模型、教学实验等方法,对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规律、特征、成因、认知、模式、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预科汉语词汇教学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基础性研究是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先导调查、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编撰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表。通过实施问卷调查,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深入考察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具体展开研究(1)关注预科学生个体因素对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本研究还选取成功预科生作为个案,对其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采取跟踪、记录、访谈等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追溯研究对象运用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时的心理活动和使用轨迹。(2)归因分析重点关注预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师、教材、课外语言环境等外部因素对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揭示外部因素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具体因果关系并给出合理的解释。(3)认知诊断研究通过文献法确定预科生汉语学习的认知属性和层级关系,编制出反映这些认识属性的测验题目,并使用特定的认知诊断模型分析测试结果,从而定量考察预科生汉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4)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特征模型。本研究将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静态描写转换为动态模型,通过对特征模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论证进一步考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行机制和体系。(5)运用教学实验法,通过“假设—设计—实施—观察—结果—论证”等一系列环节验证该模型是否能有效提高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水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建议。本研究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比现行的预科词汇教学大纲,着重探讨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定位和标准、任务和原则、方法和技巧。通过对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相结合,在全面描写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完成本研究由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并组建由预科教育、预科生、预科教师三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性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机制。本文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指出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陈雯[5](2020)在《论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中认为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依赖于思维才能有更好的内容和表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中汉互译中,译者要经常转换思维方式,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法、习惯表达,文体风格保持一致,研究并分析中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在翻译中如何转换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杜瑞鑫[6](2020)在《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载体,思维是借用于语言进行表达的,语言和思维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就翻译来说,翻译工作它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严格来说,翻译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通过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思维差异,这有助于提高今后翻译工作的准确性,提高翻译的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该文试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来探究英汉思维之间的各种差异及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刘欣[7](2019)在《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文中指出在汉语译成英语或英语译成汉语时,如何实现表达准确,即用词“达意”,是困扰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达”是关键。所谓“达”,即通达,明达,就是把想要传递的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具体指对英语思维方式不了解,或者掌握不准确的英语学习者),在汉译英时往往存在英语表达不准确、不恰当、不流畅的问题。在英译汉时,也常常很难把握英语语句准确的含意,无法用清晰顺畅的汉语表达出来。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隐蔽的因素是这些英语学习者没有自觉意识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者的思维活动的不同结构和特征,这种差异会从根本上影响汉英互译的质量和效果。对许多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汉英互译往往停留在文字之间含义的直接转换上,缺乏对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语句的思想背景、意义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形态的整体理解。这里实际涉及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要解决汉英互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英语学习者应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调适机制。在汉译英时,自觉地调适到要用英语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反过来,在英译汉时自觉地调适到用汉语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因此,学习者需要同时熟悉汉英两种语言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方式,准确地把握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调适机制,在汉英互译中对思维方式自觉地进行调整,而这是以往语言学习和教学中不大重视的。显然,从哲学视角对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如何调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汉英互译水平和文化交流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哲学视角展开对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问题的研究,可以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汉语和英语中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各自特征是什么?两者的差异在汉英互译中引发了哪些具体的哲学问题?如何通过思维方式调适来消解这些影响?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哲学比较和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充分利用认知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理论成果,针对汉英互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分析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思考方面,本论文采用中西哲学比较的理论和方法,指出汉英两种语言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的差别;在认识对象上,表现为“取象”与“抽象”的差别;在认识途径上,表现为“直觉导向”和“逻辑导向”的差别;在知识形态上,表现为“强调意会”与“强调建构”的差别;在方法论上,表现为“注重变通”与“注重规定”的差别。这五个方面,存在着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汉英互译实践中,受到语言迁移、理解障碍和视域演变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忽略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母语中的思维方式不自觉地渗透到对目标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去,这就造成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本论文运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追溯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理解目标语的过程中,由于意义向一切可能的理解敞开大门,如果在思维“前结构”中缺乏目标语之所蕴含的思想背景和观念体系,目标语意义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很难抵御来自基于母语思维方式的曲解,难免出现对目标语意义的误读。因此,汉英互译需要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视域融合,这就需要发现英语学习者以往存在的某些思维方式上的固有弱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本论文针对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引发的冲突,根据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指出他们以往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如下弱点,这就是“主体性不突出”、“隐喻能力不足”、“例证分析能力不足”、“层级建构能力不足”和“’是’概念不发达”,进而讨论了这些弱点产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认知特征。英语学习者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可以比较自觉地建构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通道,即在分析汉英思维方式差异性的基础上,找到各自包含的思维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得一种思维结构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顺畅地转换成另一种思维结构。这里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利用“思维前结构的调整”、“逻辑追问”、“逻辑反演”、“现象学还原”等方法,促进思维方式的调适,从而消解汉英互译中由思维方式差异引发的冲突,提升汉英互译的能力和水平。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英语教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论文指出英语教学改革应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通过思维方式的调适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这需要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哲学、比较文化、认知科学相关知识的必要了解。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应当培养翻译人才充分了解汉英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调适机制,实现不同思想文化的准确和顺畅的交流。本论文有助于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更广泛、更充分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文化成果。

邵帅[8](2019)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中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英语教育备受关注。英语教育对培养综合的国际性人才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优势,特别是当今时代,随着开放深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对高水平的英语译者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影响要素,抓住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仅教授传统的英语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在文化、文学、文本不同方面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避免传统哑巴式英语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翻译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意义重大,老师希望关注英汉翻译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利用现实的例子和文学作品,并结合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之中的现实条件,积极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翻译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演练。同时,有了大量的练习积累后,还要对所翻译的文本进行总结对比。用不同的眼光态度、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同一文本的译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此,本文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于目前英汉翻译的具体情况,深入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该翻译工作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周文文[9](2019)在《中英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文中指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对大学汉译英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译英不仅仅是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体现了翻译人员的思维,所以本文从中英思维的差异入手,并且分析了这些差异对于汉译英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中英思维差异下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应对策略,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汉译英人才。

口嘉伟[10](2018)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翻译活动是指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人们通常说译者是戴着枷锁在跳舞,意思是在翻译以后的文本要流畅便于阅读,但同时也要忠实于原文不能改变原文所传达的意思。翻译的三个要素是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即:忠实于原文;文章语意通顺;用词恰当优雅。然而由于语言本身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翻译时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致使翻译难度加大。该文中笔者简述了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希望给予英语翻译的译者一定的帮助。

二、浅谈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从英汉语言差异视角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1.1 语言对比与翻译的关系
    1.2 语言对比对政治话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英汉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词义差异
    2.2 句法差异
    2.3 思维差异
3 英汉差异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制约
    3.1 词义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3.2 句法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3.3 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4 结束语

(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汉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难点及策略 ——以苹果公司2019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汉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一节 项目介绍
    第二节 文本特点
    第三节 文本翻译要求
第二章 项目信息传递难点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词语(短语)翻译难点
        一、词语(短语)误译原因分析
        二、企业特色类
        三、社会热点类
        四、国际组织名称类
    第二节 长句及标题翻译难点
    第三节 思维特征及文化差异翻译难点
第三章 应对策略
    第一节 充分理解原文进行多方查证
    第二节 合理使用翻译策略
    第三节 进行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SUPPLIER RESPONSIBILITY 2019 PROGRESS REPORT
    初译稿 供应商责任 2019进度报告

(3)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翻译产生的内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三、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
四、文化差异下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策略建议
    1、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译者提高专业素质,培养翻译技巧
    3、借助工具,充分了解西方文化
五、结语

(4)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缘由及目的
        1.2.1 选题缘由
        1.2.2 选题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5.2 认知理论
    1.6 相关研究综述
        1.6.1 来华留学预科教育研究综述
        1.6.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1.6.3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对象
        2.2.2 调查工具
        2.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4 调查工具的信效度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2.3.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基本情况
        2.3.2 来华留学预科生个体差异对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2.3.3 不同汉语水平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2.3.4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与汉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4.1 主要发现
        2.4.2 研究结果对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3.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个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3.1.1 个案研究的理论基础
        3.1.2 个案研究的实际应用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实施
        3.2.3 研究对象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记忆策略
        3.3.2 认知策略
        3.3.3 补偿策略
        3.3.4 元认知策略
        3.3.5 社交/情感策略
    3.4 结论
        3.4.1 研究对象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
        3.4.2 个案研究结果对预科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四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归因分析
    4.1 预科汉语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1 预科强化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2 预科分层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3 预科阶段教学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1.4 预科课后辅导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2 预科考评体系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2.1 每两周一次的单元测试及反馈
        4.2.2 预科教师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3 预科教材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3.1 预科教材的编排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4.3.2 预科教材的使用对预科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
第五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的认知诊断研究
    5.1 认知诊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对象
        5.2.3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认知诊断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2 预科生汉语词汇习得的整体认知情况
        5.3.3 预科生词汇习得的认知掌握模式的基本情况
    5.4 预科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诊断评估及教学建议
        5.4.1 预科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诊断评估
        5.4.2 教学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用法”的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模型构建
    6.1 “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与预科教育
        6.1.1 “基于用法”的理论基础
        6.1.2 预科教育对于“基于用法”语言理论的现实需要
    6.2 “基于用法”的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模型构建
        6.2.1 词汇学习策略模型的研究背景
        6.2.2 “基于用法”的词汇学习策略理论
        6.2.3 “基于用法”的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模型构建
    6.3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模型的教学实验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对象
        6.3.3 实验设计
        6.3.4 课堂教学实录
        6.3.5 课堂教学记录
        6.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7.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
        7.1.1 预科汉语词汇的教学任务
        7.1.2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7.2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研究
        7.2.1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背景
        7.2.2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7.2.3 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大纲的展望
    7.3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原则
        7.3.1 结合汉语的特点进行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7.3.2 利用语言环境进行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7.3.3 注重预科汉语词汇教学的实用性
    7.4 来华留学预科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7.4.1 词汇的展示
        7.4.2 词汇的讲解
        7.4.3 词汇的练习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表
附录2: 预科生汉语词汇测试
附录3: 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认知诊断测验
附录4: 《汉语教程》第二册第1-5课单元测试卷(词汇部分)
致谢

(5)论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英思维的差异及表现
    1.1 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
    1.2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3 整体意识和个体意识
2 中英思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 句子语态
    2.2 句子语序
    2.3 形合和意合
3 翻译策略
    3.1 直译和意译
    3.2 分句法和合句法

(6)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英文思维差异
    1.1 直接与委婉
    1.2 主体与客体
    1.3 意合与形合
    1.4 抽象与形象
    1.5 综合与分析
2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比在翻译工作中的启发
    2.1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2.2 培养对比的习惯
    2.3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3 结束语

(7)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的影响
        1.1.2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引发的哲学问题
        1.1.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汉英语言差异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有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语言与思维的跨学科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思考
    2.1 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1 作为哲学范畴的关系与实体
        2.1.2 汉英语句结构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3 汉英语句功能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2 取象与抽象
        2.2.1 作为哲学范畴的“象”与“现象”
        2.2.2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路径
        2.2.3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效果
    2.3 直觉与逻辑
        2.3.1 汉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2 英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3 汉英互译中的认识路径转换
    2.4 意会与建构
        2.4.1 汉语中的意会
        2.4.2 英语中的建构
        2.4.3 立象尽意与意向性的反差
    2.5 变通与规定
        2.5.1 汉语中变通的表征与模式
        2.5.2 英语中规定的表征与模式
        2.5.3 变通与规定的矛盾与协调
    本章小结
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产生的哲学溯源
    3.1 语言迁移引发的思维方式冲突
        3.1.1 语言迁移的含义及特点
        3.1.2 思维方式对语言迁移的影响
        3.1.3 影响语言迁移的具体因素
    3.2 理解障碍引发的冲突
        3.2.1 汉英互译中的理解障碍
        3.2.2 文化传统造成的影响
        3.2.3 生活世界造成的影响
    3.3 视域演变引发的冲突
        3.3.1 汉语表达中的视域扩展
        3.3.2 英语表达中的视域收缩
        3.3.3 视域演变冲突的特征
    本章小结
4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暴露的认知弱点
    4.1 主体性不突出
        4.1.1 中国文化中的“互倚型自我”
        4.1.2 西方文化中的“独立型自我”
        4.1.3 两类“自我”的转换
    4.2 隐喻能力不足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
        4.2.2 抽象思维不发达
    4.3 例证分析能力不足
        4.3.1 对“象”的特殊偏好
        4.3.2 中西思维中“想象”的差异性
    4.4 层级建构能力不足
        4.4.1 “树式”结构与“竹式”结构的差异
        4.4.2 名词与动词关系的差异
    4.5 “是”概念不发达
        4.5.1 汉语中的“是”
        4.5.2 英语中的“是”
    本章小结
5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路径
    5.1 关系思维与实体思维之间的调适
        5.1.1 思维前结构的调整
        5.1.2 关系思维向实体思维的调适
        5.1.3 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调适
    5.2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调适
        5.2.1 直觉与逻辑认知特征对比
        5.2.2 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调适
        5.2.3 逻辑思维向直觉思维的调适
    5.3 变通性思维与规定性思维之间的调适
        5.3.1 变通性思维向规定性思维的调适
        5.3.2 规定性思维向变通性思维的调适
    本章小节
6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应用研究
    6.1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1.1 在英语教学中开设比较文化课程
        6.1.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1.3 英语人才哲学素养的培育
    6.2 对汉英文化交流的启示
        6.2.1 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
        6.2.2 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
        6.2.3 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关系
    6.3 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
        6.3.1 基于思维方式调适角度的思考
        6.3.2 基于人才培养角度的思考
        6.3.3 基于文化发展战略角度的思考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风俗习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四、地域环境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五、思维观念和价值标准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六、结束语

(9)中英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英思维差异
    1.1 综合思维对比分析思维
    1.2 形象思维对比抽象思维
    1.3 汉语注重本体, 英语注重客体
    1.4 螺旋思维和直线思维
2 中英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
    2.1 过分重视整体含义, 忽视形式
    2.2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异性
    2.3 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的差异
    2.4 螺旋形和直线型的思维差异
3 中英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提升策略
    3.1 深入了解中英文思维的差异性
    3.2 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和学习
    3.3 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
4 结束语

(10)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句子中动静态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1 英语的静态思维与汉语的动态思维差异
    1.2 动静态思维转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2 英汉互译中肯定句与否定句差异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2.1 英语多为肯定式思维与汉语多用否定式思维的差异
    2.2 英语多为肯定式思维与汉语多用否定式思维的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3 社会生活习俗、地域环境的差异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3.1 社会生活习俗的差异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3.2 地域环境的差异及其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4 结语

四、浅谈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英汉语言差异视角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J]. 谷丽娜. 海外英语, 2021(13)
  • [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汉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难点及策略 ——以苹果公司2019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汉项目为例[D]. 张雨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3]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学翻译产生的内在影响研究[J]. 井婧. 青年文学家, 2020(30)
  • [4]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 陆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论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陈雯. 海外英语, 2020(04)
  • [6]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J]. 杜瑞鑫. 海外英语, 2020(02)
  • [7]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D]. 刘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 邵帅.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21)
  • [9]中英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J]. 周文文. 海外英语, 2019(11)
  • [10]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 口嘉伟. 海外英语, 2018(16)

标签:;  ;  ;  ;  ;  

论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