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学术期刊质量保证机制

台港学术期刊质量保证机制

一、台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培[1](2019)在《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通过的《监察法》(第11条第2款)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27条)均明确规定“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违法行为,而随着法益保护的层升,现行刑法不仅存在文本意义上的阙如,司法实践亦是“同案异判”,难以公正。腐败是不当运用公权力而进行利益分配,实质为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交往关系中的一种利益失衡。“利益输送”则是腐败术语库中的一种“利他”而“没有装入口袋”的新型腐败基本形态,在公权力资源配置过程,通过公共权威或超估、虚估公共资源价值采用价格双轨制形式进行不法输送,主要表现为高权行为范式与公共资源交易范式。利益输送是公权力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职务违背,严重侵害了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保护法益,阻止了公共资源合乎目的性的分配、使用,即破坏了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之间交往关系的平衡秩序或状态。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结构性紧张”与社会心理失衡的“结构性怨恨”,表征出渎职犯罪的“家族相似性”。是故,“同等情况相同对待”,刑法理应从“现实关注”提升到系统的“理论自觉”,并做出一种妥当性因应。广义的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犯罪的模型集合——概括性范畴或“腐败之门”。而本文仅指狭义上的利益输送,即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违背法律、法规或故意规避法律、法规而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并未收受或者难以查明是否收受他人财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有了行为“恶害”,就会有刑法的意义。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不仅在于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必要性、最后手段性、可行性以及价值澄清与价值认知,也在于刑法还是一种修复或恢复“权力与权利平衡”的结构性、功能性技术调控工具。本文通过对域内外“图利罪”、“背信罪”的梳理与适用分析,认为利益输送犯罪是图利罪、背信罪的特殊态样,且应采用方式灵活、程序便捷的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方式而归入“贪污贿赂罪”章。在“严而不厉”的刑罚政策下,基于利益输送的危害与刑罚对等,从而设置了“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不同档的法定刑幅度,且采取自由刑与财产刑、保安刑相互配合的刑罚体系。此外,辅之公务伦理法制化、权力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执法机制相互衔接等治理政策,与刑法治理形成互动、协同,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推进”,力图提升犯罪阻力,增加犯罪风险,形成一种阻遏利益输送的秩序或状态,有效对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法益进行保护,达致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交往的利益平衡,最终将利益输送的刑法治理态度与构想固化为一种“目的善”、“工具善”相互融合的“善治”。这既益于法治反腐从“厉而不严”转入“严而不厉”,也彰显了刑法哀矜勿喜的谦抑主义与“自我修正”机制,且还妥当地契合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诉求。

穆斐[2](2019)在《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当今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提升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重要问题的阐述,拟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协调、与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相适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相呼应的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体系。为达到上述目标,本文的研究思路、步骤和内容主要是:首先,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概况、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基本过程、当前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等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明确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在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但就目前而言,针对这一领域或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甚少,在学术上甚至是空白,这也就成为笔者研究该选题的出发点。其次,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理论论述进行梳理和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南、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任务、方法和途径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如何完善或健全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和制度进行论述,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规律进行探索,以便为这方面的建设提供科学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对这方面建设的规律作出初步的概括。依据上述思路,本文的研究分为四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为第一章导论的内容。主要是概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关于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研究现状、关于监狱戒毒人民警察思想政治素质的研究现状、关于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的研究现状、关于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研究现状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的思路、创新点和难点,以及本文研究运用的方法及坚持的原则等。第二板块,为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概况的概述,以及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基本过程的总结,在充分肯定当前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主流与优势的同时,科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探讨其成因,确定其研究问题的导向。第三板块,为第三章的内容。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主要是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毛泽东思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明确研究的理论指导,打下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板块,为第四章、第五章、结束语的内容。主要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根据形势发展,结合当前实际,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任务、方法、途径等进行论述,同时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规律进行探讨,以增强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结束语部分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研究作了总结及展望。

王越[3](2018)在《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地域景观遭受巨大冲击,现代化的“建设性”破坏持续蔓延,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割裂,面临着严重的景观与生态危机。因此,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出发,开展国土和区域尺度地域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探寻地域景观的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学习古人处理人地关系的宝贵经验,从而为地域特征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鲁中北地区地处海岱地区中央,地理位置独立,河湖纵横、山峦叠嶂,农业起源较早,地域类型多样。以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时间界定为清末民初之前的农业社会时期。区域主要包含小清河及支流所在范围,并选择临淄、青州、济南、淄川四座具有自然及文化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为例,整理地方志等古籍资料,结合舆图、军事测绘图、考古资料及实地踏查的相关资料,对传统地域景观展开分层研究,梳理城乡、城市发展与格局特征,建立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区域尺度层面,传统地域景观由“自然本底-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城乡营建”四层叠加,其中自然本底探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山体、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水利建设从黄河改道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方面探讨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水利设施体系在泄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农业生产从农业发展、灌区分布、农田类型、田制制度、作物种植和耕作技术六方面总结古人在处理土壤盐碱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的历史经验;城乡营建梳理了自史前至清末各阶段城乡发展进程和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五个影响因素。在城市尺度层面,首先从城市形态演进、山水环境变迁和园林景观建设三方面梳理四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而从“自然山水-人工体系-意象感知”三个层面研究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构成,并从山水格局的确立、城市空间的营构、水网体系的梳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意境空间的感知五方面分层探讨其主要特征及古人营建的生态智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以水系梳理为根基,以实体空间认知与意象空间感知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以来城乡景观的变迁,提出地域景观保护与发展展望。区域层面提出珍视土地、整体保护,区域一体、协同发展和根植自然、转移传承三方面整体保护策略;城市尺度提出山水环境的延续、空间特色的传承、城市意象的重塑、文化生态的保护四方面城市地域景观保护策略。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具体体现在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鲁中北地区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下多层叠加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该研究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进而提出区域-城市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国土层面地域景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陆建平[4](2017)在《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术出版规范和管理》文中提出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中国内地/大陆执行不同的出版政策,但在全球学术出版领域中表现不俗,因此,其有关的规范和管理值得研究。文章对有关实地调研和访谈所获取的实时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内地/大陆学术出版的整体规范和管理提供借鉴。

胡晓[5](2016)在《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学术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学术相对封闭的治学方式,为学者提供了及时发表和了解研究成果的机会,亦建构了展开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公共平台。因此,作为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重要阶段。而促进这一时段学术迅速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术期刊的创刊与出版传播。以“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着称的《国学季刊》、《燕京学报》、《清华学报》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因及时介绍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刊发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学术大师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成为彼时学术期刊中的典范。它们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即以这四种学术期刊为考察对象,在史料爬梳的基础上,以1923-1949年为时间节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勾勒四种期刊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编辑出版主体与客体方面的异同,并追寻这四种期刊作为体现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在学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影响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藉此总结四种学术期刊在期刊史和学术史上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为现代学术期刊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价值与实践借鉴。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四种学术期刊各自的创刊过程与基本情况的介绍。包括北京大学国学门的创建及《国学季刊》的制度规定;燕京哈佛学社的建立及其与《燕京学报》的关系;《清华学报》的复刊过程,中央研究院及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创办。第二部分,论述四种学术期刊主编的学术思想及其与刊物宗旨的关系,同时,利用四种期刊作者发表文章的数量,分析比较四种期刊作者群体的分布情况、构建方式的异同,以探析围绕期刊展开的编、着学术共存之关系。论文认为,四种期刊的主编经历了从学术眼界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于传统学术与文化的现代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引导了刊物的现代性学术方向。除了编辑群体之外,《国学季刊》比较重视以国内外在相关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作为作者对象,《燕京学报》倾向于发掘学术新人与培养少壮学者;《清华学报》主要以清华大学同人作为作者群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在创刊前期以高校顶尖学者充实作者队伍,后期则主要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人员担任作者群体。四种期刊学术共同体的不同组建方式对近代学术的转型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部分,围绕四种学术期刊的编辑宗旨,将刊物置于现代学术分科的背景下,以文本解读为主,比较分析四种期刊各自的学术内容、传播特色的异同及其对学术转型的影响。论文认为,历史学、语言学文章在四种刊物中占有较多分量,除此之外,《国学季刊》刊发了大量金石学、古器物学的文章;《燕京学报》注重在文学和艺术学,特别是戏曲方面的研究,刊载了许多该学科的奠基之作;而侧重于社会调查,一些对改善国计民生有实际借鉴意义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是《清华学报》所关注的重点;《史语所集刊》则结合史语所内学术研究工作,在通过调查、实验获得新资料基础上,成为近代开展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尽管四种期刊在学科领域上各有侧重,但因其文本都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新的视角和注重对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把握与推介,为中国学术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对四种期刊的编排版式和运营模式展开比较论述,剖析其编辑出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历程。四种期刊在不拘文体格式、采用横行排版和新式标点的总体格局下,又在封面、页码、插图、索引等编排细节上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这种对期刊外部形式的变革,本身就代表了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同时,四种期刊在经费、印刷、发行、销售等出版各个流程中的组织与安排,也使得刊物具有了现代期刊出版市场化的雏形。第五部分,总结四种期刊在学术史和期刊史上的历史意义及对于当代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与借鉴。

黄发来[6](2015)在《中国内地关于澳门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献分析(1999—2014年)》文中研究说明澳门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澳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由从前的放任自流转变成了基于后殖民主义角度的新观念。因此,澳门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往内地学者对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一直较少,从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文献(1999—2014年)来看,自2009年开始,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因为澳门的高等教育研究对内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且可以促进两地高等教育的交流,所以我国内地学者不断关注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试图从内地学者对澳门高等教育研究的视角出发,积极推进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引领其走上国际化之路。

岳岭[7](2012)在《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在新闻出版界发生深刻变革之际,高校学术期刊既要树立危机意识,深刻认识到当前还存在制约高校期刊发展的诸多消极因素,又要有发展的观念,要把握好有助于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诸多积极因素,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乐观,切实抓住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机遇,对期刊进行合理定位,使其顺应期刊改革的潮流,从而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快速发展。

陈美家[8](2012)在《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及出版运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存取期刊区别于同是开放存取实施途径的开放存取仓储,亦优于传统出版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对解决目前的学术危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阶段开放存取期刊主要有完全开放存取期刊,部分开放存取期刊和延时开放存取期刊三种类型。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关系着整个学术交流系统的方方面面。学术交流系统中的各关系利益方,包括科研人员、传统出版机构、图书馆、科研资助机构,目前都已经受到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影响。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的建设成就也值得借鉴,我国的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较令人堪忧。鉴于开放存取期刊优点所在,很多国家和政府都纷纷颁布相应政策来支持其发展。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涉及政策、经费、质量控制、版权等核心问题。用户可以免费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要的科研成果并不意味着出版开放存取期刊是不需要成本的,为了弥补出版成本,开放存取期刊主要采用作者付费模型,并辅以其他手段。收取作者费用发表文章并不会导致出版论文质量的下降,相反开放存取期刊不仅利用传统的同行评审制度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还利用网络互动交流特性发展了开放同行评审制度。从使用角度来看,开放存取出版允许他人免费使用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但这种出版模式与现行的版权法并不冲突,为了更好地保障作者的相关权利,目前主要开放存取出版机构都积极采纳了创作共用协议作为作者授权的标准版权协议。

彭卫民,潘宇鹏[9](2011)在《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如何用一种科学、客观、严肃的方法与态度评价、验证社会科学成果是我国台湾和大陆学界均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台湾学界在期刊评鉴、成果评鉴方面的做法,并与大陆学界做了积极的、适当的比较。

李栋[10](2011)在《台港沪三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高中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从精英预备教育到大众普及教育的转变。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提出在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在此时期,对台湾、香港和上海三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学生发展指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三地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共包括六章:第一部分属于引论,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厘清了与学生发展指导相关的概念,对本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首先回顾了现代学生发展指导的发源地,美国学生发展指导和咨询的发展演变,突出现代学生发展指导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改革运动等对学生发展指导的影响。其次,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的考察,表明学生发展指导己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职能,并以芬兰、法国和日本为例,具体分析学生发展指导在学校中的重要职能。最后,在我国大陆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下,通过对普通高中发展困境和高中学生发展需求的探讨,进一步表明学生发展指导,是我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对台湾、香港地区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进行介绍和分析。考察了两地学生辅导服务的历史沿革,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学生辅导服务在两地的起源和改革发展背景。另外,对两地普通高中现行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做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包括学生发展指导的模式、组织、人员等方面。着重分析了台湾学生发展指导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香港学生发展指导的特点和启示等。第五章对大陆地区与“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相关的“学校德育制度”、“班主任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上海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突破,以及在实施中所面临的实际困境。重点介绍了上海普通高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探索,表明了普通高中对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呼唤。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由第六章组成。在前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对台湾、香港和上海三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阶段,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学生发展指导,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我国大陆社会转型期间的必然选择;从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认识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多元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毕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应该建立起全方位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突出学生发展指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地实现全员育人的目的;转变现行学校德育机构的性质,用学生发展指导的理念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从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必须对现有的学校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使学生发展指导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专职人员,明确其在学校中的地位,提高专业化水平,提供专门的编制等;国家和地区层面建立学生发展指导的资源库,提供学生发展指导所需要的量表和职业信息等,为学校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必须的社会支持。

二、台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识别基准: 利益输送的基本图式
    第一节 利益输送的事实识别: 裁量权的滥用
        一、利益输送概念的原型与演进
        二、利益输送的分类: 基于“二分法”的表述
        三、利益输送的表征: 权力的不正当授受
        四、利益输送的态势: 裁量权中立的异化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法律识别: 出行入刑
        一、不法机能的触发: 个案举样
        二、行为不法的识别: 规范主义的“社会行为论”
        三、利益输送犯罪与相关罪名的共栖: 同一与差异
        四、利益输送与工作失误及“为民服务”的界别
    第三节 理论工具: 利益输送研究的模型集合
        一、社会平衡理论: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另一种叙事
        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行为的“经济人”假设
        三、法律保留理论: 裁量权的依法行政
        四、话语理论: 利益输送在刑法语境下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价值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根据
    第一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必要性
        一、利益输送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二、利益输送的法益侵害
    第二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最后手段性
        一、利益输送规制的喧嚣: 过犯罪化的评价
        二、利益输送非刑罚的假设与证伪: 功能性供给不足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不得已”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可行性
        一、公共认同: 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二、国际反腐衔接的基础: 法律文本与实践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合宪性诠释
        四、制度创设: 基于新权利确认与保护的犯罪化拟制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政策: 严而不厉
        一、基于现行反腐“厉而不严”刑罚政策的平衡
        二、立法严密: 利益输送治理的“有法可依”
        三、刑罚的“最小侵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借鉴: 利益输送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我国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立法沿革与经验
        一、利益输送相关罪名的文本梳理分析
        二、建国以来与利益输送相关的刑事立法分析
        三、利益输送相关犯罪的罪刑关系“钟摆效应”明显
    第二节 域外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文本与适用分析
        一、德、日等西方国家刑法中“背信罪”的基础考察
        二、我国台湾地区“公务员图利罪”的考察兼析其它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域外启示与借鉴
        一、图利罪是一种特殊的背信罪
        二、背信犯罪在我国的现实适用与意义延伸
        三、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刑事责任: 普遍性与预防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逻辑展开: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第一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法律标准
        一、客观要件: 基于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不公平
        二、主体要件: 基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
        三、主观要件: 基于“利他”的直接故意
    第二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与共同犯罪
        一、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
        二、利益输送的共犯问题
        三、利益输送行为的一罪或数罪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实现形式
        一、权力不法犯罪化的实践: 以十个刑法修正案“贿赂罪名变化”为视角
        二、利益输送犯罪化的立法: 刑法修正案的选择
        三、利益输送犯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的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正义分配: “理”与“力”的融合
        一、刑罚之“理”: 源于刑法制度的公平
        二、刑罚之“力”: 立法与司法相结合
        三、刑罚技术与价值的统一: 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目的: 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并合
        一、刑罚是基于一种正义的“利益衡量”
        二、功利为主兼采报应的并合主义
    第三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标准:罪刑均衡
        一、立法严密: 刑罚体系的明确规范
        二、裁量规范: 刑罚正义的基本保障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适配: 基于李斯特(Liszt)的“目的思想”
        一、规制方向: 刑罚的轻缓化与渐进性
        二、刑罚结构的优化: 以贪污贿赂罪为范式的调适
        三、刑罚的法定刑设置: 刑种与刑度的妥当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机制: 社会防卫政策的衔接与适用
    第一节 权力自律: 公务伦理的法制化
        一、现实基础: 公务伦理的价值与式微
        二、国际经验: 公务伦理普遍法制化及方向
        三、公务伦理法制化的SWOT分析及调适
        四、公务伦理法制化的路径及趋势
    第二节 权力他律: 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
        一、党内监督法治化: 党内法规的纪律监督与纪法衔接
        二、国家监督制度化: 审计、监察、法律监督的机能整合
        三、社会监督规范: 媒体反腐与“非公”主体协作预防制度的建立
        四、市场治理机制的优化: 激励与规范
    第三节 执法衔接:构建利益输送的“三级预防”体系
        一、风险防范屏障: 公务伦理法规防患于未然
        二、风险控制端口: 行政法规对利益输送的一般违法行为吓阻
        三、风险管控底线: 刑法对利益输送的抗制
        四、“三级预防”的衔接: 关键信息共享与文本间衔接的功能进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说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创新点、难点
        (二) 本文研究运用的方法、坚持的原则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状况
    一、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概况
        (一) 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的组成情况
        (二) 监狱、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基本情况
        (三) 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基本情况
    二、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基本过程和成绩经验
        (一)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基本过程
        (三)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取得的成绩
        (四)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取得的经验
    三、当前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一) 主流与优势
        (二) 问题与不足
        (三) 成因与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
        (一)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依据
        (二)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三)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二、毛泽东思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
        (一)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二)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三)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
        (一)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二)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三)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任务、方法和途径
    一、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
        (一) 相关理论概述
        (二) 明确主要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任务
        (一)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
        (二)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牢筑为民的宗旨理念
        (三)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
        (四)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
    三、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方法
        (一) 加强素质建设方法
        (二) 借鉴先进合理方法
        (三) 方法运用具体要求
    四、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途径
        (一) 抓好理论武装
        (二) 开展社会实践
        (三) 发挥组织作用
        (四) 运用科技手段
        (五) 加大基础投入
        (六) 加强自我塑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规律探索
    一、不断完善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
        (一) 正确认识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政策的重要性
        (二) 继承和完善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政策
        (三) 加大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政策的宣传
    二、建立健全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制度
        (一)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二) 建立健全选拔制度
        (三)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四)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五) 建立健全奖励制度
    三、深入探索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规律
        (一) 加强全局规划
        (二) 紧贴工作实际
        (三) 坚持与时俱进
    四、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对城镇地域景观的冲击
        1.1.2. 现代化背景下历史城市的景观危机
        1.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4. 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时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1.4.1. 人居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1.4.2. 历史地理学理论相关研究
        1.4.3. 乡土景观相关研究
        1.4.4. 山水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4.5.中国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4.6. 山东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地域文化景观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鲁中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条件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质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2.5. 水系条件
    2.3 政治经济环境
    2.4 社会文化环境
    2.5 小结
3.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
    3.1. 自然本底
        3.1.1. 山体
        3.1.2. 水文
        3.1.3. 植被
        3.1.4. 土壤
    3.2. 水利建设
        3.2.1. 黄河改道治理与区域环境变迁
        3.2.2. 水利设施建设与河道疏浚整治
        3.2.3. 农田水利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产
        3.3.1. 农业发展
        3.3.2. 灌区分布
        3.3.3. 农田类型
        3.3.4. 田制制度
        3.3.5. 作物种植
        3.3.6.耕作技术
    3.4. 城乡营建
        3.4.1. 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3.4.2. 聚落格局的演进特征
        3.4.3. 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
    3.5. 小结
        3.5.1.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主要特征
        3.5.2 区域城镇格局发展主要特征
4. 鲁中北地区典型历史城市的发展
    4.1. 临淄
        4.1.1. 定居——淄水之畔的文明起源
        4.1.2. 发展——西周建城与春秋盛世
        4.1.3. 衰败——都城中衰与县城新建
    4.2. 青州
        4.2.1. 定居——襟山连海的东夷“九州”
        4.2.2. 发展——“三迁四筑”的城池迁移
        4.2.3. 稳定——治所迁移与格局定型
    4.3. 济南
        4.3.1. 定居——泰山北麓的早期文明
        4.3.2. 兴城——先秦时期的城市起源
        4.3.3. 扩张——秦汉南北朝的城池扩张
        4.3.4. 发展——唐宋时期的格局变迁
        4.3.5. 兴盛——金元时期的运道开凿
        4.3.6. 稳定——明清时期的格局定型
        4.3.7. 再建——清末开埠与格局变迁
    4.4. 淄川
        4.4.1. 兴城——般水之阳的西汉筑城
        4.4.2 发展——冲坠覆隍与城池重建
        4.4.3. 稳定——宅园兴建与商贸繁荣
        4.4.4. 再建——铁路贯通与发展转变
    4.5. 四邑城市发展特征对比总结
        4.5.1. 城池选址特征对比
        4.5.2. 城池结构及位置变迁研究
        4.5.3. 城市景观风貌变迁
    4.6. 小结
5. 鲁中北地区城市尺度下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
    5.1. 度地:“因地制宜”的山水格局
        5.1.1. 山水关系的确立
        5.1.2. 山水秩序的确立
        5.1.3. 山水文化的影响
        5.1.4. 山水格局的营建
    5.2. 营城:“随形就势”的城市营构
        5.2.1. 城池规模
        5.2.2. 空间结构
        5.2.3. 城防体系
    5.3. 理水:“因势利导”的水系梳理
        5.3.1. 内外贯通
        5.3.2. 护卫城池
        5.3.3. 泄水防洪
        5.3.4. 便利民生
        5.3.5. 营造景观
    5.4. 塑景:“城景一体”的景观格局
        5.4.1. 造园活动
        5.4.2. 园林
        5.4.3. 风景名胜区
        5.4.4. 标志性景观建筑
        5.4.5. 景观构筑物
    5.5. 成境:“情景交融”的意境感知
        5.5.1. “八景”意象与意蕴升华
        5.5.2. 文人教化与城市精神
    5.6. 小结
        5.6.1. 城市尺度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的主要特征
        5.6.2. 四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整体特征解析
6. 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清末民初以来传统地域景观的变迁
        6.1.1. 山水环境的改变
        6.1.2. 城乡格局的巨变
        6.1.3. 城市空间的变迁
        6.1.4. 景观意象的消隐
        6.1.5. 城市文化的嬗变
    6.2. 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展望
        6.2.1. 区域整体保护
        6.2.2. 城市景观延续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理独立、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基础
        7.1.2. 多因驱动、曲折发展的城乡格局变迁
        7.1.3. 双重尺度、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7.1.4. 根植自然、生态高效的传统营建智慧
        7.1.5. 整体保护、区域协同的保护发展展望
    7.2. 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
        7.2.2. 研究方法
    7.3. 展望
附录一: 鲁中北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附录二: 济南七十二名泉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术出版规范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术出版规范及管理
    1. 学术出版规范
    2. 香港大学学术库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术出版规范及管理
    1. 学术出版规范
    2. 人文社科期刊引文数据库
三、结语

(5)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民国学术期刊研究
        (二) 关于学术转型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与归纳对比法相结合
        (二) 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
    四、本文创新点
        (一) 选题的创新
        (二) 史料运用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四刊创刊始末
    一、北京大学国学门与《国学季刊》
    二、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与《燕京学报》
    三、《清华学报》的创刊及复刊
    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史语所集刊》
    小结
第二章 学术转型视野下四刊编着群体之比较
    一、主编学术理路与期刊宗旨的契合
        (一)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传统学术体系的解构和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
        (二) 《燕京学报》主编及刊物“辨伪”、“疑古”、“比较”的编辑旨趣
        (三) 《清华学报》主编及刊物基于实地调查的社会科学编辑趋向
        (四)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与《史语所集刊》对新材料、新工具的重视
    二、编着群体的分布情况及建构方式
        (一) 《国学季刊》以编者为主、以海内外顶尖学者为辅的组建方式
        (二) 《燕京学报》注重培育新人作者群体的构建方式
        (三) 《清华学报》内向性的作者群体构建方式
        (四)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分阶段的作者群体构建方式
    小结
第三章 学术转型视野下四刊文本特征的异同
    一、四刊栏目设置的比较及其与学术转型的关系
        (一) 有明显栏目区分的《燕京学报》与《清华学报》
        (二) 无明显栏目设置的《国学季刊》与《史语所集刊》
    二、四刊学科领域的侧重及其与学术转型的关系
        (一) 《国学季刊》学科领域的分布及学术内容的特色
        (二) 《燕京学报》学科领域的分布及学术内容的特色
        (三) 《清华学报》学科领域的分布及学术内容的特色
        (四) 《史语所集刊》学科领域的分布及学术内容的特色
    小结
第四章 四刊编排版式与运营模式的异同
    一、版式设计
        (一) 外封设计
        (二) 版芯设计
    二、运营模式
        (一) 经费管理
        (二) 印刷与发行
    小结
结语与启示
    (一) 学术期刊出版应该重视并发挥主编的实质作用
    (二) 学术期刊应该审慎设立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
    (三) 学术期刊应该积极探索“编营分离”的出版模式
附表:《国学季刊》《燕京学报》《清华学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作者、文章总索引 (1923-1949)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经历
致谢

(6)中国内地关于澳门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献分析(1999—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检索和分析
二、澳门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
    1. 澳门高等教育的私营时期
    2. 澳门高等教育的公立时期
三、内地关于澳门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概况
    1. 澳门高等教育的质量
    2. 澳门高等教育的政策
四、总结与展望

(7)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制约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几大因素
新形势下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机遇
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8)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及出版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第2章 开放存取期刊概述
    2.1 开放存取期刊产生的背景及概念
    2.2 开放存取期刊的类型及特点
    2.3 开放存取期刊与开放存取仓储的差异
    2.4 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的优势
    2.5 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
第3章 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建设发展现状
    3.1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建设发展现状
    3.2 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
第4章 开放存取期刊的OA政策
    4.1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的OA政策
    4.2 开放存取期刊的OA政策评价
    4.3 开放存取期刊的OA政策发展趋势
第5章 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控制
    5.1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质量控制机制
    5.2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5.3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6章 开放存取期刊的运行成本
    6.1 开放存取期刊的经费用途
    6.2 开放存取期刊的成本来源
    6.3 开放存取期刊运行成本存在的问题
    6.4 开放存取期刊运行成本的解决途径
第7章 开放存取期刊的版权问题研究
    7.1 现存开放存取期刊版权模式
    7.2 制定开放存取期刊版权政策的法律依据
    7.3 开放存取期刊相关利益方版权关系分析
第8章 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前景
    8.1 开放存取期刊的机遇
    8.2 开放存取期刊的挑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种不同量化标准的比较
二、两种不同准入标准的比较
三、一些经验与方法

(10)台港沪三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第三节 已有的研究综述
        (一) "学生发展指导"的相关研究
        (二)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相关研究
        (三) 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比较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文献分析法
        (三) 访谈研究法
第二章 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生发展指导"起源与发展
        (一) 指导:从来就与教育密不可分
        (二) 现代"学生发展指导"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学生发展指导":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职能
        (一) 芬兰:学生指导和咨询
        (二) 法国:以升学和就业为主的"方向指导"
        (三) 日本:作为学校教育"两个轮子"之一的学生指导
    第三节 "学生发展指导":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
        (一)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二) 普通高中:重新回到育人的原点
        (三) 高中学生:毕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第三章 台湾:"学生辅导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 台湾地区"学生辅导服务"的历史回顾
        (一) 学校辅导的萌芽期
        (二) 学校辅导制度的建立期
        (三) 学校辅导的发展期
        (四) 学校辅导的调整期
    第二节 台湾普通高中现行的"学生辅导制度"及其特点
        (一) "教学、训育、辅导三合一"辅导新体制
        (二) 台湾普通高中学生辅导工作概览
        (三) 台湾普通高中学生辅导工作的特点
    第三节 台湾普通高中"学生辅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 政府未处理好"训导"与"辅导"的关系,导致辅导工作难以落实
        (二) 学校辅导教师编制问题,影响学生辅导工作的实效
        (三) 教育政策与改革方案繁多,难以整合校内外辅导资源
第四章 香港:"学生辅导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 香港"学生辅导服务"的历史回顾
        (一) 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社会福利服务专利
        (二) 20世纪80年代:教育署积极参与推行
        (三) 20世纪90年代:学校本位辅导的时代
        (四) 21世纪以来:全方位学生发展辅导的整合
    第二节 香港普通高中现行的"学生辅导制度"
        (一) "全方位学校辅导服务"模式
        (二) 香港普通高中学生辅导服务概览
    第三节 香港普通高中"学生辅导服务"特点和启示
        (一) 构建"全方位学生辅导框架",使学生辅导服务的系统化
        (二) 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辅导,使学生辅导服务的校本化
        (三) 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专家的作用,使学生辅导服务专业化
第五章 上海:"德育"概念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探索
    第一节 我国大陆地区"德育"的相关制度
        (一) "学校德育制度":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二) "班主任制度":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三)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着力点
    第二节 上海普通高中现行"学校德育制度"及其困境
        (一) 上海学校德育工作的总规划
        (二) 上海普通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上海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探索
        (一) 天山中学:生涯发展规划——让学生拥有幸福人生
        (二) 育才中学:寄宿制高中的全时空学生发展指导
第六章 台港沪三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启示
    (一) 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二) 从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看学生发展指导必要性
    (三) 全方位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
    (四) 现行学校德育机构功能的转变
    (五) 学生发展指导内容的整合
    (六) 专业化的学生发展指导人员
    (七)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推进
    (八) 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资源建设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ASCA学生国家标准
    (一) 学业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
    (二) 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三) 个人/社会发展(Personal/Social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类
    报告
    网站
后记

四、台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D]. 杨晓培. 厦门大学, 2019(07)
  • [2]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研究[D]. 穆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3]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王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术出版规范和管理[J]. 陆建平. 中国编辑, 2017(09)
  • [5]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D]. 胡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中国内地关于澳门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献分析(1999—2014年)[J]. 黄发来. 煤炭高等教育, 2015(05)
  • [7]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前景[J]. 岳岭. 新闻爱好者, 2012(15)
  • [8]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及出版运作机制研究[D]. 陈美家.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J]. 彭卫民,潘宇鹏.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1(02)
  • [10]台港沪三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比较研究[D]. 李栋.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台港学术期刊质量保证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