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刚性预算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若干经验

实施刚性预算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若干经验

一、实施刚性预算 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曲成举[1](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肖朝艳[2](2016)在《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国有企业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根据公开资料,这些企业都进行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涉案人员大到既有高层领导,小到也有科级干部甚至科员,国有企业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严重影响了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本文以A钻井公司为例,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内部控制成熟经验,结合我国油气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特征,分析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企业实践的方法进行方案的测试、完善、落实,并对优化过程进行总结。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环境概念的研究情况及对实际应用的探索;并通过查阅A钻井公司历年制度汇编等文献,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员工访谈的方法,调查统计了A钻井公司各个管理层及一般员工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各个要素的认识,及本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当前国有企业、石化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情况与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情况的作分析比较;发现分析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优缺点。再运用理论实际结合、应用测试等方法,设计、测试了内部控制环境中内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几个要素在企业的优化方案,并检查了优化方案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效果。最后通过归纳法,对取得的理论和成果进行总结与探讨。本文在充分关注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与创新,为A钻井公司制订了一整套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方案,并在企业中得到了实践和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一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路和手段。

李微[3](2015)在《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轫于1929年华洋义赈救灾会在山东举办的掘井贷款。新中国成立后,在阶级话语和群众运动的利导、助推以及“软”强迫下,信用社遂以燎原之势在全省范围内迅速铺开。自1958年以信用部的形式并入农业社后,一直到1977年“信用社是国家银行基层机构”体制的确立,20余年的时间内,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从合作金融到集体金融,再到国有金融的转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通过运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来透析信用社体制变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其作用影响,并将之放置于中央高度集权时期的国家与社会、政权与民众、前期秩序平稳与后期激流涌动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国家权力与信用社体制变动的关系,以期对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早期山东信用合作是在多种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分别是华洋义赈会的诱致性倡导、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乡村建设派与省政府的联合推广以及共产党山东根据地政权的大力支持。前两种力量均重视信用合作,在此推动之下,信用社获得了“异常”发展,取得了“一枝独秀”的地位;第三种力量视“造产”为重,信用合作发展较为缓慢;相比较而言,第四种力量则由于身处残酷的战争考验、飞涨的物价条件、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专营信用业务的信用社较少,多以兼营的形式附设于生产、纺织、运输等综合性的合作社内,且发展不平衡,多集中于胶东、滨海和鲁西南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在经历重点试办、普遍推广、整顿巩固、“随乡并社”四阶段后,于1956年底迅速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作为共产党在农村追求革命理想的政策性工具,信用合作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强力主导,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正因如此,山东省信用合作社虽表面上与西方信用社极为“形”似,但决定信用社称之为合作金融的某些质素已发生“异化”。从“大跃进”背景下的“三社合一”到人民公社时期的“一放、一收”,是为信用社体制变动的第一阶段,即从合作金融“异化”为集体金融。“三社合一”是依靠国家权力,借助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改组信用体制,以解决“大跃进”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与资金短缺、物质匮乏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下放财贸管理体制是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增强地方支援“大跃进”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步骤。借此,国家权力得以逐步加强,即横向延伸到农村信贷领域,纵向“下沉”到当时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大队。从集体金融到国有金融,是国家权力借助底层民众的力量对信用机构所做的“改造”或“重构”,而导致信用社体制的再次变动。“四清”、“文革”期间,国家权力借助以阶级话语为主的“新的革命信条”,利用以贫下中农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对信用社或施以“有序”的整顿,或开展“无序”的“斗、批、改”。1972年,随着中共中央纠“左”步调的逐步展开,“无政府”状态下的信用社在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即信用社的自我整顿、银行职能的恢复以及银行对信用社领导的加强,也迈入了整顿轨道,最终演变成了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体现了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从宏观上讲,特殊的政策环境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信用合作原则造成了很大地掣肘。其一,信任的差序格局与民众交往的阶级差别,二者相互揉捏,使信用组织维持一种“有限”、“低度”合作状态;其二,阶级话语、群众运动在推动信用合作迅速开展的同时,也暴露其急于求成、狂躁冒进的弊病,自愿原则流为变相强迫。自愿原则的阙如又间接导致了民主管理原则的悬置,民主管理机构形同虚设。其三,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满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国家必须拥有对信用社产权的垄断控制,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合作制原则遂遭严重削弱。从微观上看,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进程也揭示了信用社与生产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国家银行之间的“非对等”互动。生产社与信用社由表面上的相互平等走向实质上的领导与附属,国家银行与信用社从业务指导变成部门领导,充分诠释了信用社从合作金融到集体金融,再到国家银行基层机构的“变”与“动”。总之,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发生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时期,也因此决定了“国家”必然存于其中,并起着主导作用。“移植与嬗变”的悖论虽然埋下了体制变动的诱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信用社体制变动在受当时政策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外化出了信用社与生产社、国家银行之间的“非对等”互动,进一步揭示了信用社体制的“变”与“动”。简言之,以信用社体制变动为切入点,透过国家行政权力的横向扩张、纵向“下沉”以及国家权力对底层社会的干预,揭示出国家权力与信用社体制变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如何规避“诺思悖论”则成为信用社体制变革的关键。

黄振华[4](2013)在《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以龙村8户调查为基点》文中提出本文以农户为考察基点,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农户家庭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的互动关系。作为一项相关性研究,农户家庭与国家政权是笔者考察的中心变量,同时构成本文叙述的基本主体。通过此项研究,笔者力图从农户家庭功能变迁的视角揭示政府介入乡村的动力机制和基本途径,并尝试建构不同于以往的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农户家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为此,笔者不仅选择赣南龙村作为基本的田野调查区域,同时挑选了8户农民作为本文研究的调查基点(参见第一章)。本文所呈现的几乎所有研究内容最初都源于对这些重点农户的一系列深度访谈。在叙述逻辑上,本文以农户功能的多重性理论为基础,沿着“生育—生产—消费—赡养—教育”的研究逻辑展开。在农户生育层面,笔者重点讨论了农户生育功能变迁中政府介入行为的两面性:一方面,出于完成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性指令,政府强力介入并努力控制农户的生育冲动,促使农户生育功能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另一方面,面对农户家庭提高生育质量的内在需要以及农民保障能力的不足,政府通过“接生革命”、计划免疫等途径适时介入到农户生育过程当中(参见第二章)。在农户生产层面,笔者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重点讨论了农户家庭生产从土地约束型向劳力约束型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土地的集中化还是生产的社会化,都反映了传统家庭生产方式的式微以及农户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公共需求/社会风险的增长。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社会风险,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并没有沉默,而是通过多种生产支持政策逐步介入其中(参见第三章)。在农户消费层面,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农民正日益进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当中,家庭消费的持续扩张产生了诸如公共性依赖、货币支出压力、消费安全等公共需求/社会风险。这些公共需求/社会风险是以往农民不曾遇到或者很少遇到,但随着农户消费的不断扩张却愈益强烈,从而对政府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参见第四章)。在家庭赡养层面,笔者着重讨论了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的基本境况与现实压力。无论是赡养的阶段性、倒逼式养老抑或子女在赡养老人上的卸责态度,都反映了当下农村孝道的衰弱与家庭养老的困境。伴随家庭赡养功能的持续弱化,作为赡养对象的老人和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均行动起来以应对可能的赡养危机(参见第五章)。在家庭教育层面,由于双系教育结构的弱化、家庭教育价值的消解、教育方式的异化以及代际隔阂的冲击等原因,农户家庭教育功能日趋弱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农户家庭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反哺”现象以及国民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更替过程(参见第六章)。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家户主义传统的国家,传统中国农户功能极为完备,农民绝大多数社会需求(生育、生产、消费、赡养、教育等)大体都可以在家庭组织中得到满足,对外部社会的依赖很小,相应对政府介入的需求也很低;然而,伴随新政权的建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户功能呈现出不断弱化的总体趋势,农民个体需求越来越难以在家庭组织中得到满足,对外部社会的依赖相应大幅增加,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更多的公共需求/社会风险,这些公共需求/社会风险的产生促使政府日益深入的介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参见第七章)。以农户功能变迁视角下政府介入行为的考察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提出并建构了一种新的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即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或者称为政府介入的适应模式。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遵循农民本位主义的政府介入原则,以农民需求为基本出发点;(2)政府介入过程中个体农民的自主性和自愿性:(3)政府与农民的利益相容性,农民是政府介入的受益人,并对政府报以政治认同。从理论内涵来看,适应性政府介入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强制性政府介入模式的新理论模式,它重构了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参见第七章)。

裴文庆[5](2012)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研究 ——以江西吉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析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大体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交待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以及创新之处,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其中对农村基层、腐败的概念、农村基层腐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然后详细阐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部分通过选取江西省吉安市农村为研究范例,对当前吉安农村基层的廉政教育、廉政监督、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组织领导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第四部分围绕吉安农村基层廉政建在教育、监督、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组织领导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分别探析了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阈下,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从廉政教育、廉政监督、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组织领导、典型示范六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何春[6](2011)在《资金集中管理模型设计及财务信息化——以某农垦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一家农垦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为例,详细阐述了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和方法,分析了资金集中管理取得的成效,以期能给即将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企业提供参考。

王宏伟,胡长青,朱雁南[7](2010)在《坚持刚性预算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把刚性预算管理作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制度和措施,连续多年在垦区企业推行,为企业减少了大量

朱显灵[8](2007)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机械化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恢复和改良,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准备条件。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论述颇丰,但对解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研究不多,对于195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总结和分析更是鲜有所见。笔者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搜集和梳理了1950年代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和未公开出版物有关农业机械化的史料,结合国家政策文本和相关专着以及历史人物口述,对195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及实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回顾、总结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关于新式农具推广和改良。推广新式农具,改良旧式农具是1950年代农具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在建国初期大量增补旧式农具,改变农具严重不足局面的基础上,19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贯彻积极稳步的方针和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通过设立职能部门,建立农具推广机构,实行部门间分工协作,开展宣传指导和使用维修服务,调整新式农具价格,在全国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实行农具改良。文章以双轮双铧犁等重要农具为例,对国家农具推广和改良政策、措施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对新式农具推广和改良的功效和影响进行了评价。二、关于农机具生产制造。农机具生产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面对极其破落的工业基础,中央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改造旧厂,建设新厂,积极建设和发展农机工业,试制和生产各种农机具,以满足推广需求;同时,通过强化计划管理、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生产的计划性,统一产品规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文章对我国农机工业建设、生产计划管理、企业制度建设和质量管理分时期进行了论述,肯定了农机工业建设成就和贡献,分析了当时工业生产和管理存在的不足。三、关于农业机械化试点。从建国之初,我国便开始农业机械化试点,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建设机械化国营农场和农业拖拉机站。建设国营农场建设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供给,安置了退役军人,加快了边疆建设,而且探索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经验;拖拉机站通过为农民代耕服务,展示了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积累了机务管理经验,培养了农机使用和管理干部。文章叙述了1950年代我国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它们在农业机械化示范中的作用,分析了拖拉机站管理体制变化的得失。四、关于重要农业机械的研究和试制。从建国初期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比较注重农业机械科研工作。通过建立农机具研究机构和农机试验鉴定站,成立农机试验鉴定组,调查了解农具需求,进行各种新旧农具对比试验和鉴定,研制新式农具;同时,在少量引进国外大型农业机械的基础上,仿造和试制大型农业机械。文章结合拖拉机和绳索牵引机的试制和研发情况,论述了我国的农机研制政策、措施及发展,剖析了政策的作用和失误。五、关于农具改革运动。大跃进时期,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中央人民政府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要求各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全面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大搞车子化、滚珠轴承化、半机械化,以求通过群众运动和土法上马,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文章在认真查阅各种报刊、杂志和文集相关报道和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人物采访,回顾了农具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并结合滚珠轴承化和深耕农具改革,对农具改革运动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剖析,对农具改革运动的政策、特征和成效进行了评价。本文的贡献还包括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195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进行了总结,对制定主体、过程和方法,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政策及进程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李在福,马永玲,李建军[9](2006)在《浅谈成本会计工作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王献玲[10](2005)在《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文中认为民办教师在新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安贫乐教,艰辛奉献,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扫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研究中国民办教师历史,一为传承其风范精神,二为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激励、鉴戒当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秉此总纲,言三十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共十部分构成。 绪论:界定了民办教师的概念,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从清末到民国,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步履维艰,有名无实;而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区域实行群众路线,走群众办学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教训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穷国如何办大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章:阐述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号召群众办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1年是民办教师的出现阶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顿阶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发展阶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胀阶段。 第三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文革”结束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规范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健全民办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民办教师素质,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民办教师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第四章:讲述民办教师的光辉业绩。在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担负着农村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时在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五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生存。民办教师的奉献与他们应得到的社会回报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耕教矛盾,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生活极端穷困,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讲述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时国民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从1994年到2000年,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第七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领导重视教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民办教师问题解决得很好,这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阐述代课教师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关死之后,代课教师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的农村穷困地区,承担着这里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他们对中国教育如同当年的民办教师一样,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代课教师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本部分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民办教师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反思。长期以来民办教师队伍生存的艰难,管理上的紊乱,农村办学条件的极端简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这些教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二、实施刚性预算 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刚性预算 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2 选题的创新性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5.4.2 铁路运营管理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6.1.1 党组织的建立
        6.1.2 青年团的建立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6.2.3 发动政治运动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6.3.2 改造经济制度
        6.3.3 改革行车制度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2)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理论
    2.1 控制环境理论发展概述
        2.1.1 内部控制环境的提出
        2.1.2 控制环境理论的发展
    2.2 内部控制及控制环境
        2.2.1 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
        2.2.2 控制环境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2.2.3 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内容
        2.2.4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方法
第三章 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A钻井公司介绍
        3.1.1 公司简介
        3.1.2 生产经营特点
        3.1.3 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2 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分析
        3.2.1 内控体系建立和运行
        3.2.2 内控体系现状调查和总体分析
        3.2.3 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不足
        3.2.4 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设计
    4.1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理论支持
    4.2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思路及方案
    4.3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措施
        4.3.1 治理结构的优化
        4.3.2 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4.3.3 重新规划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体系
        4.3.4 加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
        4.3.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章 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实施情况及总结
    5.1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机制推进实施情况
    5.2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效果
    5.3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局限性及总结
        5.3.1 内部控制环境的局限性
        5.3.2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总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内部控制环境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信用合作在山东的早期实践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山东信用合作(1928-1937)
        一、华洋义赈会的诱致性倡导
        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三、社会团体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携手联合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信用合作(1940-1949)
第二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化的实现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
        一、活跃农村金融的迫切需求
        二、引导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在需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一、重点试办阶段
        二、普遍推广阶段
        三、整顿巩固阶段
        四、“随乡并社”阶段
    第三节 初露“异化”端倪的合作金融
        一、信用合作原则的历史考察
        二、合作金融“异化”端倪的初露
第三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合作金融到集体金融
    第一节 体制变动的序曲:“大跃进”背景下的“三社合一”
        一、“三社合一”的逻辑起点:农业生产“大跃进”
        二、“三社合一”的实施:并入农业生产社,成为农业社信用部
        三、“三社合一”对信用合作体制的影响
    第二节 合作金融“异化”为集体金融
        一、“两放、三统、一包”的财贸管理体制
        二、信用社集体金融产权的逐步确认
第四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再变动:集体金融到国有金融
    第一节 “四清”运动下的信用社整顿
        一、农村信贷领域中的阶级斗争
        二、信用社的初步整顿
        三、从“清”信用社干部到“整”社内“走资派”
    第二节 “文革”期间“贫管”模式的实行
        一、无政府状态下的信用社
        二、“贫管”模式的推行
    第三节 信用社国有金融体制的确立
        一、信用社的再整顿
        二、国家银行职能的恢复
        三、国家银行对信用社领导的加强
第五章 对信用社体制变动的全面剖视
    第一节 政策环境对信用合作原则的掣肘
        一、信任的差序格局、交往的阶级差别与信用的有限合作
        二、阶级话语、群众运动与信用合作自愿原则的阙如
        三、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对信用产权的垄断追求
    第二节 外部组织与信用合作社之间的“非对等”互动
        一、生产社与信用社:由表面上的相互平等走向实质上的领导与附属
        二、国家银行与信用社:从业务指导变成部门领导
    第三节 国家强力主导下的信用社体制变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阀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以龙村8户调查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费孝通命题”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困惑
    三、研究视角及其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六、几点说明
第一章 村庄概述与农户背景
    一、赣闽粤边区与村庄地理
    二、宗族源流与聚落形成
    三、村政变迁与村庄经济
    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五、8个农户家庭的观察
第二章 生育变迁与政府介入
    一、传统家庭生育形态
    二、计划生育:政府介入与农户抵制
    三、“生男偏好”:农户抵制的动因分析
    四、选择性更替:生育观念的变迁及其机制
    五、生育质量:农户需求与能力的倒挂
    六、生育质量的政府保障
    七、生育:从自发到保障
第三章 生产弱化与政策扶持
    一、实践中的家庭生产方式
    二、家庭生产:国家介入及其后果
    三、家庭生产:打工经济的冲击与重塑
    四、生产弱化的效应分析(一):规模经营的张力
    五、生产弱化的效应分析(二):社会化及其风险
    六、生产弱化中的政府扶持
    七、生产:从自主到扶持
第四章 消费扩张与公共保障
    一、被生产束缚的消费
    二、消费国家化与糊口经济的延续
    三、乡村经济的勃兴与消费的扩张
    四、消费扩张中的公共性依赖
    五、消费的货币化与压力感
    六、消费安全观的出现
    七、基于生活消费的政府保障
    八、消费:从自足到补足
第五章 养老困境与赡养的国家化
    一、家庭赡养的社会基础
    二、家庭赡养的弱化:基于老人生活的维度
    三、家庭赡养的弱化:倒逼式养老的产生
    四、赡养困境(一):公开的理由
    五、赡养困境(二):隐秘的机制
    六、破解困境:父母们的防老策略
    七、赡养责任的国家化:价值与限度
    八、赡养:从家庭到国家
第六章 家庭教育的式微与国民教育的兴起
    一、家庭教育弱化(一):双系结构的松弛
    二、家庭教育弱化(二):内在价值的消解
    三、家庭教育弱化(三):家长心态的转换
    四、家庭教育弱化(四):代际隔阂的冲击
    五、文化反哺:逆向家庭教育的凸现
    六、公共教育需求与国民教育的兴起
    七、教育:从家庭到学校
第七章 理论回应与模式建构
    一、回应“费孝通命题”
    二、政府介入:从强制到适应
    三、适应性介入:模式建构与理论启示
    四、适应性介入:实践困境与约束条件
    五、强制与适应:解释政府行为的两个面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问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农民萧文枫的百年家史
附录C 四户农家2011年家庭收支明细汇编
致谢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研究 ——以江西吉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研究目标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及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图
        3、 创新之处
    (五) 理论基础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3、 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
二、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农村基层
        2、 农村基层腐败
        3、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
    (二)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思维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农村基层廉政建设提供全新的视野
        2、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 吉安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现状调查
    (一) 吉安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调查分析
        1、 吉安农村基层廉政教育实效
        2、 吉安农村基层廉政监督实效
        3、 吉安农村基层“三资”管理实效
        4、 吉安农村基层村务公开实效
        5、 吉安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组织领导实效
    (二) 吉安农村基层腐败概况
        1、 吉安农村基层腐败的特征
        2、 农村基层腐败的危害
        3、 农村基层腐败的根源
四、 吉安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廉政教育缺乏系统性
        2、 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乏力
        3、 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
        4、 农村村务公开实效性不强
        5、 农村纪检监察队伍不稳定
    (二)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对农村基层廉政教育的重视不够
        2、 监督机制不完善
        3、 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不到位
        4、 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
        5、 组织领导缺乏足够保障
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对策
    (一)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夯实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 强化监督制约合力,构筑农村基层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三) 健全各项财务制度,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四) 完善村务公开机制,增强农村村务公开实效性
    (五) 创新组织领导方式,优化农村纪检队伍结构
    (六)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廉政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资金集中管理模型设计及财务信息化——以某农垦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N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背景分析
二、N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组织结构
    1. 设立规章制度, 建立组织机构。
    2. 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
    3. 实施步骤。
三、N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型设计
    1. 资金集中管理的工作模块及其组合。
    2. 资金集中管理实施路径。
四、N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效果分析
五、资金集中管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争取银行、财政和税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2. 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控制。
    3. 集团内资金调度避免法人财产权的障碍。
    4. 资金集中管理后的内部控制建设。
    5. 集权化和分权化的“度”管理。
六、资金集中管理的几点体会

(8)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涵
    2. 选题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论文研究内容
    5. 论文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建国初期农具生产和推广
    1.1 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
        1.1.1 建国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情况
        1.1.2 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背景
    1.2 农具工作举措
        1.2.1 成立农具工作领导机构
        1.2.2 举办农具展览
        1.2.3 建设和改造农具生产厂
        1.2.4 开展新式农具试验和改良研究
    1.3 农具生产
        1.3.1 增补旧式农具
        1.3.2 生产新式农具
    1.4 推广新式农具
        1.4.1 设立农具推广机构
        1.4.2 多部门协作开展农具推广经营
        1.4.3 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广新农具
    1.5 建国初期农具工作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一五”期间新式农具推广——以双轮双铧犁推广为例
    2.1 经济和农业生产背景
    2.2 农具生产管理
        2.2.1 建设和改造农机具厂
        2.2.2 统一生产计划
        2.2.3 加强企业管理
        2.2.3.1 推行作业计划
        2.2.3.2 加强技术准备
        2.2.3.3 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
        2.2.4 改进产品质量
        2.2.5 加强零配件生产和农具修配
    2.3 农具推广政策
        2.3.1 贯彻重点示范、积极稳步的推广原则
        2.3.2 完善推广服务体系
        2.3.3 加强组织领导和多部门协作
        2.3.4 降低农具价格
    2.4 农具研究开发
        2.4.1 组建科研机构
        2.4.2 国产畜力农具改良
        2.4.3 进口农具鉴定与仿制
    2.5 双轮双铧犁推广
        2.5.1 试验推广
        2.5.2 重点推广
        2.5.3 全面推广
    2.6 “一五”期间新式农具推广工作评析
        2.6.1 工作成效
        2.6.2 双轮双铧犁推广评价
        2.6.3 政策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大跃进”时期农具改革运动——以农具滚珠轴承化和深耕农具改革为例
    3.1 社会历史背景
    3.2 农具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
    3.3 农具滚珠轴承化运动
        3.3.1 滚珠轴承的基本性能及制造流程
        3.3.2 农具滚珠轴承化运动的兴起
        3.3.3 土法上马
        3.3.4 大干快上
        3.3.5 轴承品种多样化
        3.3.5.1 含油轴承
        3.3.5.2 陶瓷轴承
        3.3.5.3 木质轴承
        3.3.5.4 玻璃滚珠轴承
        3.3.6 革新工艺和创造设备
        3.3.7 农具滚珠轴承化运动成效
    3.4 深翻改土和深耕农具改革
        3.4.1 深翻土地运动
        3.4.2 深耕农具改革
        3.4.3 主要深耕农具介绍
        3.4.3.1 全新设计深耕犁
        3.4.3.2 改装深耕犁
        3.4.4 深耕农具改革评价
    3.5 农具改革运动评价
        3.5.1 农具改革运动特征
        3.5.2 农具工作成效
        3.5.3 农具改革运动政策评价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方针和措施
    4.1 农业机械化方针
        4.1.1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4.1.2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
        4.1.3 坚持“总路线”和两条腿走路
        4.1.4 实行两步走战略
    4.2 农业机械化基本措施
        4.2.1 建设国营机械化农场
        4.2.1.1 发展简况
        4.2.1.2 农业机械化尝试
        4.2.2 建立拖拉机站
        4.2.2.1 拖拉机站建设
        4.2.2.2 拖拉机站管理
        4.2.2.3 拖拉机站建设评论
        4.2.3 开展农机科学研究
        4.2.3.1 科研机构的发展
        4.2.3.2 农机科研项目和活动
        4.2.3.3 农机科学研究评论
        4.2.4 农业机械化试点
    4.3 农业机械化方针和措施评价
        4.3.1 政策特征
        4.3.2 措施特征
        4.3.3 经验教训
        4.3.4 分析评价
第五章 农业机械研制实践——以拖拉机和绳索牵引机为例
    5.1 拖拉机
        5.1.1 建设骨干拖拉机制造厂
        5.1.2 拖拉机试制和生产
        5.1.3 拖拉机研究
        5.1.3.1 拖拉机系列型谱研究
        5.1.3.2 拖拉机水田耕作研究
        5.1.3.3 拖拉机替代燃料研究
    5.2 绳索牵引机
        5.2.1 早期的绳索牵引机
        5.2.2 风力绳索牵引机研制
        5.2.3 电力绳索牵引机研制
        5.2.4 绳索牵引机试验
        5.2.5 绳索牵引机推广
    5.3 农业机械研制实践评价
结语
    1.成效与失误
    2.特征与特点
    3.经脸与启示
    4.评价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9)浅谈成本会计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
    (一)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
    (二)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内容和服务方式
二、成本会计的工作职能
三、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

(10)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办教师问题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民办教师产生的历史原因研究
        三、关于民办教师的历史地位研究
        四、关于民办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
        五、关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的研究
        六、关于民办教师的政策研究
        七、关于民办教师管理研究
        八、地方民办教师研究
        九、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民办教师问题的研究
        十、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相关资料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三、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旧中国义务教育的困扰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起步
        二、师资匮乏对义务教育的困扰
        三、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开凿
        四、对旧中国义务教育艰难进行的反思
    第二节 共产党红色区域民办教育的兴起
        一、苏维埃时期的教育
        二、抗战后期解放区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民办”教育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产生
        一、穷国办大教育,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二、民办教师的初步整顿
    第二节 民办教师在跌宕中发展
        一、快速增长的三年
        二、困难时期的压缩和调整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期民办教师的再度发展
    第三节 极度膨胀达到顶峰
        一、教育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二、人口增长失控,学龄儿童急速增加
        三、师范院校长期停办,公办教师队伍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补充
    第四节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政策
        一、“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历史渊源
        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提出
        三、“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实施
第三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
    第一节 民办教师队伍整顿工作的提出及部署
    第二节 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管理
    第三节 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
        一、将一部分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二、通过师范转招民办教师
        三、堵口子
        四、辞退
    第四节 改善民办教师地位
        一、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提高民办教师的物质待遇
    第五节 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素质
第四章 民办教师的巨大奉献
    第一节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
        一、民办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二、民办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三、执着教育,无私奉献,民办教师留给后人的故事
    第二节 堪负农村扫盲重任
        一、以民教民扫盲方针的制订
        二、民办教师肩负起农村扫盲重任
        三、为了扫盲事业,民办教师付出了无尽的艰辛
        四、扫盲教育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贡献
        一、教法研究
        二、复式教学组织研究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引路人
    第五节 中国民办教师所产生的国际影响
第五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第一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可靠的报酬收入
        二、工作条件在当时农村环境里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禁锢
    第二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一、亦教亦农的尴尬境遇
        二、低待遇
        三、“民转公”的艰难期盼
        四、极度的心理屈辱和精神压力
第六章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一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形势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是要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第二节 全社会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注
        一、社会各界捐助、褒奖民办教师业绩
        二、舆论界为民办教师请命、讴歌
        三、社会知名人士为民办教师问题呼吁
        四、纳税人为教师待遇鸣不平
        五、教育管理部门为民办教师主持公道
    第三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符合劳动价值规律
        二、消除公民办教师之间的差异更具有理性
        三、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为全面消化民办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为消化民办教师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节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一、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问题的重视
        二、国家关于在20世纪内消化民办教师的方针的确定和工作部署
        三、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四、民办教师的最终解决
第七章 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革命老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偏远山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领导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八章 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之后的问题
    第一节 代课教师队伍的产生
        一、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不同
        二、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三、代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二节 代课教师艰辛的贡献
        一、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辛
        二、代课教师大部分胜任教学工作
        三、在穷困落后地区代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四、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一、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迫切性
        二、国家、各地对代课教师的政策
        三、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四、代课教师的期盼
        五、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结语 中国民办教师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反思
    第一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基础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二、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化建设的重视
        二、关于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
        四、关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
        五、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第三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一、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三、要正确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意义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几点建议
    第四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状和矛盾
        二、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思考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营造农村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农村经济不能增长,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实施刚性预算 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A钻井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研究[D]. 肖朝艳.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3]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研究(1949-1978)[D]. 李微. 山东大学, 2015(01)
  • [4]中国农户:功能变迁与政府介入 ——以龙村8户调查为基点[D]. 黄振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研究 ——以江西吉安为例[D]. 裴文庆.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6]资金集中管理模型设计及财务信息化——以某农垦企业为例[J]. 何春. 财会月刊, 2011(11)
  • [7]坚持刚性预算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 王宏伟,胡长青,朱雁南. 中国农垦, 2010(07)
  • [8]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 朱显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8)
  • [9]浅谈成本会计工作的几点体会[J]. 李在福,马永玲,李建军. 农场经济管理, 2006(02)
  • [10]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 浙江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实施刚性预算加强财务管理——饶河农场实施刚性预算管理的若干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