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紧急、灾难、困境”应该是透明的

“危机、紧急、灾难、困境”应该是透明的

一、“危、急、灾、困”情况要透明(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丽[1](2020)在《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志愿行动是以促进不特定人群在知识建构、品德修养、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成长的志愿行动,自愿性、非营利性和教育性是教育志愿行动的本质特征。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支撑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公共精神的汇聚,是公民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人类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后所追求的价值。大力推动教育志愿行动能够促进志愿精神扎根社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援方案,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教育志愿者的高尚行为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和完满生活。本研究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中日比较的视角,重点剖析两国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是用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激励空间维度、激励时间维度和激励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动员方式、法制环境、价值认同、动机管理、运行手段、评估反馈、保障奖励,这构成了本研究分析中日两国优势、不足及提出策略的基本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源流、实践演进历程、法制建设情况及政策措施实施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中日两国选取12所大学收集样本,共收集问卷样本442份,访谈样本176份,作品样本201份,撰写参与观察日志3万余字。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方面各有千秋,批判性地吸取日本经验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动机培育兼顾个人与集体、统筹调配物资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过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自我价值认同困难、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评估反馈不畅及保障不够充分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模糊现象突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及监管有余评估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双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激活民间志愿组织活力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策略。高明的激励策略应能够促使志愿者不断追求“超越自我”,让志愿行动成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载体,与自我融合,成为个体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周羽[2](2020)在《返贫控制视角的SQA县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精准扶贫这一政策自2013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显出成效,但距离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精准扶贫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的攻坚任务,而是一种长期的工作,即使贫困县实现摘帽,也不能就此放松,要坚持扶贫,防止出现返贫。本文立足于返贫控制视角,对SQA县精准扶贫问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对SQA县在精准识别工作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也为SQA县扶贫工作的后续进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有利于为精准识别机制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并丰富县域精准扶贫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综合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并概括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社会精细化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与多维贫困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在综合分析SQA县整体贫困概况和贫困村贫困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定点帮扶和精准扶贫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挖掘,结合返贫控制发现SQA县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扶贫对象精准度不高、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帮扶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精准退出后后续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深入探究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贫困精准识别机制不完善、政府帮扶资金实力单薄、扶贫项目建设不精准、帮扶人员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最后基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提出防止SQA县精准扶贫后返贫的相关对策建议,即首先要建立精准识别动态机制,建立精准识别信息系统并创新贫困户识别程序;其次还要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要多渠道增加帮扶资金并加强扶贫资金审查力度;再次需要创新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倡导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发展电子商务型产业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帮扶队伍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考核监督机制同时增加专业性人才比例;最后为了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还要建立防返贫长效发展机制,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本研究希望能够以SQA县为切入点,改善SQA县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为SQA县的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并为一些有相似情况的县域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张冰[3](2019)在《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6年我国开启了扶贫工作,脱贫的基本战略是精准减贫和精准消贫。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扶贫开发主要是精准,成败也取决于精准。”贫困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现象,如果制定的扶贫政策与贫困环境不一致,不深入到贫困地区调查贫困人口的需求,缺乏针对性,就很难实现脱贫。在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的要求为基础,即精准扶持贫困对象、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到户、派人精准到村到户、精准完成脱贫目标。明确贫困人口、贫困程度与致贫原因,以便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齐齐哈尔市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属黑龙江省重点贫困区,因此研究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善治理论、责任型政府理论和政府治理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系统探索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该文系统梳理了贫困与精准扶贫、扶贫标准的内涵及相关基础理论,结合该市农村精准扶贫基层现状的调查,分析某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现状,梳理与探究农村贫困户特征与根源,比较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现状及成效,如扶贫目标制定科学合理、政策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兜底保障政策逐渐完善等扶贫成果。通过调查分析深度贫困村贫困群体,总结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贫困户档案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后期维护不及时、贫困户自主脱贫不积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稳定、驻村帮扶队伍职责不精准,并对其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选取印度新德里市、巴西巴西利亚市、智利利纳雷斯市与辽宁省抚顺市、山东省泰安市、湖北省黄冈市的农村扶贫经验,对政府采取的扶贫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贫困户档案管理制度、科学配置扶贫项目资源、促进贫困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水平、完善驻村队伍监督考核、提高深度贫困村扶贫效率等对策建议。

曹茜[4](2018)在《江西湖口方言日常词汇和词典编写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江西湖口县城使用的方言日常词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用词典的形式研究湖口方言词汇,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湖口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词典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一共收录词条2994条。为了自动排序,避免差错,设计了《湖口方言拼音方案》给词条注音。对词条进行了词性的标注和释义,通过调查搜集例句说明。比较普通话分析出湖口方言词汇的特点。从湖口方言词汇的语义特点来看,在词汇意义上跟普通话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义范围上。在语法意义上跟普通话的不同体现在词性和词语搭配上。在色彩意义上跟普通话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的不同。从湖口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来看,在构词语素的特点体现在部分语素、所有语素、后缀以及构词语序的顺序和普通话不同。在构词方式上主要体现在名词词缀“嘚”、“子”、“婆”、“呢”、“佬”。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是“XA地”式、“V人”式、“A死人”式表示状态和程度。动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语搭配和普通话有差异。另外,湖口方言词汇还在语音和构词理据方面跟普通话有差异。

戴超[5](2017)在《档案安全管理研究 ——以茂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档案安全永远是令人关注的话题,机关公文档案是国家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档案安全关乎到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国家安全、政务执行、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依法治国,档案为证去伪存真彰显社会公平。强调档案巨灾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随着网络发展,电子档案广泛应用,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安全隐患问题日益突出,档案安全保障存在众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档案体系庞大复杂,档案存储数量激增存在档案馆建设跟不上的瓶颈、档案业务经费不到位、全国各地基层档案馆(室)安全基础硬件建设落后、网络环境对档案的泄密诸多不良影响、档案数字化外包的风险、档案门户网站的网络安全性不容乐观、档案管理不善、人才制约、督导执法不够到位等问题在困扰着我们。反观国外,韩国、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对档案管理的先进经验如经费充足、法律完善、政府重视、重视培养人才与时俱进依托科技力量高起点高标准的文件管理标准为国标、防灾意识、防灾措施等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主要从网络信息隐患、档案经费“政”“档”博弈、馆舍建设、专业人才、档案安全风险等方面疱丁解牛式的分析档案管理。笔者提出政府要重视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落实保障业务经费到位,做好档案馆建设工作解决日益增多的档案与馆舍陈旧的矛盾。地方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政策执行,抢救贵重档案。茂名地区档案行业应当着手开展异地异质档案数据备份工作,谨慎档案数字化外包,重视开放档案的鉴定工作,加强档案督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培训,进行档案风险评估预警落实档案网站定级备案工作。利用保密专业技术防范档案安全,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应急响应体系提高档案安全管理安全系数,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控制力。

杜卫东,周新京[6](2014)在《江河水(下)》文中研究指明第三部:抗命第16章久别重逢非少年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猝然之间,丁薇薇站在了江河面前。这天早晨一上班,江河叫来总会计师章江,让他和沈奕巍联系,尽快拨款改造贮木场水塔。章江笑问,局里的账面上刚有点钱,在手心里还没捂热呢,就要划走?江河学着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瓦西里的口吻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很尊重章江,这位年过五旬的总会计师办事有板有眼,为人又厚道正派,像邻家大哥,和他谈话,内心每每很放松。章江站起身:"好,我马上去办。你呀,好人呐!"

王凌志[7](2013)在《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管理涉及从垃圾清运、设施维护到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处置等范围广泛的事务。作为大都市所辖的区县政府,承担着各类日常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属地化管理”的法定职责。但目前,区县级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机制不顺、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开展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国内外相关管理模式与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分析了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深入剖析海淀区正在探索实践的“3+1”城市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市辖区县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提出了“条块联动、平战结合、资源整合、科技支撑”的市辖区县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新模式,并在海淀区开展了实践应用。

刘文艳[8](2012)在《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通过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陆续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然而,近年来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损失,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幸免。重大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整体性环境及“静态保护”场所造成了重大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特别是加强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成效,促进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解决保护主体在抢救、保护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保护主体对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抢不护、抢而不护、护而不慎、慎而不全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护主体不够重视对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如由于政府不够重视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直接造成用于抢救、保护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缺乏,技术支持不够,应急预案缺失及异质异地备份缺少等后果,这些后果与专业保护队伍力量薄弱及社会公众意识不强等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重重的重要原因。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根据应急管理的业务流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建立与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案预防机制,包括预案制定机制、意识提升机制、资源保障机制及方式创新机制等;构建与推动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决策指挥机制、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与救灾资金及物资紧急调度机制;构筑与落实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善后恢复机制,包括修复重建机制、总结评估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及传承人扶持与培养机制。

郑华卿[9](2011)在《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中国的行政问责基本上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具有实现民主控制、改进政府应急管理绩效、提升公共安全服务品质、维持治理的合法性以及在灾难或处置失败的情况下为公民提供宣泄途径五项功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的发挥需要对政府具有制约力的多元行政问责主体参与,拥有明晰的行政问责客体及客体间职责划分,同时公务员应急管理行为信息是可获取的。行政问责主体依据获得的信息,根据其行为判断标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质询或制裁。相关责任人对其行为进行解释、辩护或证明。在实践中,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发挥受到限制,不断异化,表现为民主控制的失效、程式化的应急管理行为、阻碍应急管理绩效的提高和“替罪羊”的出现。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异化的功能需要归化。突发事件的类型、结构等属性、特定国情下政府外部监督制约机制、政府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和“理性”公务员对行政问责的规避行为对行政问责功能异化具有客观影响。这些要素通过影响行政问责主客体构成和应急管理行为信息的获取对功能异化发生作用。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具有深刻的根源。突发事件行政问责的主导模式是基于层级的政府系统内部问责,外部多元行政问责主体参与程度有限,造成行政问责主体缺位。政府职能部门间、层级间和党政间职责模糊,造成行政问责客体认定困难。突发事件情境下结果导向型和过程导向型行政问责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取舍或是二者融合,然而行政问责主体的缺位又无法对应急管理过程作出考量。行政问责仅由突发事件的爆发触发,触发时机单一;问责方式以惩戒性为指向、方式单一;行政问责过程中主客体互动性不强,客体话语权缺失。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需要从主体、客体、内容及实施方式四个层面进行矫正。建立适合国情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改进层级主导的问责模式,从制度、体制层面保证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机关、新闻媒体等问责主体的有效参与。有效认定问责客体及其职责,从体制上对应急管理主体的职责进行划分,在应急机制磨合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职责安排;开展地方应急能力评估,确定能力基准,实现权责一致。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集成公开,保证问责主体对应急管理行为信息的获取。构建行政问责非事件触发机制,引入柔性问责主体,注重对应急管理过程的实时监督和控制,对问责客体激励与制裁并行,并保证其话语权的实现。

李建中[10](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二、“危、急、灾、困”情况要透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急、灾、困”情况要透明(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二)弱势儿童群体亟待支援
        (三)大学生承担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任
        (四)日本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志愿行动
        (二)志愿者
        (三)志愿组织
        (四)志愿精神
        (五)教育志愿行动
        (六)激励机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四)教育统计法
    六、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发展脉络
        (二)人本主义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三)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七、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意蕴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一)实意生活的德性关照
        (二)公共生活的行动范式
        (三)完满生活的追求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特征
        (一)育人与自助的双重成长
        (二)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三)对同质化的积极扬弃
    三、教育志愿行动的当代意义
        (一)促进社会和谐
        (二)助推教育现代化
        (三)重塑中国青年形象
第二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历程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渊源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古代实践
    二、近代教育志愿行动的兴起
        (一)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日本近代公益组织萌芽
    三、现代教育志愿行动勃发历程
        (一)中国萌发公营教育志愿行动
        (二)日本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兴起
    四、21世纪教育志愿行动的发展特征
        (一)中国教育志愿行动逐步规范化
        (二)日本教育志愿行动逐步法制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第三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实施过程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政府自上而下动员
        (二)地方性法规是建设法治环境的主力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四)动机管理兼顾个人与集体
        (五)依赖组织开展活动
        (六)评估反馈依赖组织自律
        (七)保障奖励以统筹调配为主
    三、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官民协作优化公共治理资源
        (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四)以教育常需培育动机
        (五)组织化程度较高
        (六)组织反馈坚持长周期、多轮次
        (七)保障奖励重视组织运营
第四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过强导致民间志愿组织缺乏活力
        (二)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三)自我价值认同困难
        (四)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
        (五)评估反馈不畅
        (六)保障不够充足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动机模糊现象突出
        (二)组织架构不健全
        (三)监管有余评估不足
    三、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宣传不足
        (二)筹资能力弱
第五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管控与激励失调
        (二)志愿者教育推进艰难
        (三)志愿组织成长缓慢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一)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二)被动式发展模式
        (三)管控宽松导致监管评估不足
    三、造成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共性问题的成因
        (一)公民心理尚未成熟
        (二)中国的“业余性”与日本的“过依赖”
第六章 完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策略的思考
    一、中日经验的相互借鉴
        (一)中国经验对日本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二、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原则的思考
        (一)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二)以满足需要为核心
        (三)尊重个体差异
        (四)尊重人的完整发展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
        (一)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志愿组织活力
        (二)深度优化法制环境
        (三)激发志愿责任担当
        (四)大力培育大学生志愿组织
        (五)评估反馈倾听多方声音
        (六)资税双管齐下保障物资供应
        (七)营造崇尚互助精神的舆论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中国访谈样本一览表
附录六 日本访谈样本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返贫控制视角的SQA县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述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述
        2.1.1 返贫
        2.1.2 贫困
        2.1.3 精准扶贫
        2.1.4 脱贫
    2.2 相关理论
        2.2.1 多维贫困理论
        2.2.2 社会精细化治理理论
        2.2.3 参与式发展理论
3 SQA县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3.1 SQA县精准扶贫对象分析
        3.1.1 SQA县整体贫困概况
        3.1.2 贫困户的贫困现状
    3.2 SQA县精准扶贫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3.2.1 贫困户精准识别机制
        3.2.2 精准定点帮扶实施
        3.2.3 精准扶贫管理模式
4 返贫控制视角的SQA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SQA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4.1.1 扶贫对象精准度不高
        4.1.2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4.1.3 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4.1.4 帮扶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4.1.5 精准退出后后续扶持力度不足
    4.2 SQA县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贫困精准识别机制不完善
        4.2.2 政府帮扶资金实力单薄
        4.2.3 扶贫项目建设不精准
        4.2.4 帮扶人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4.2.5 缺乏长期发展规划
5 防止SQA县精准扶贫后返贫的对策
    5.1 建立精准识别动态机制
        5.1.1 建立精准识别信息系统
        5.1.2 创新贫困户识别程序
    5.2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
        5.2.1 多渠道增加帮扶资金
        5.2.2 加强扶贫资金审查力度
    5.3 创新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
        5.3.1 倡导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5.3.2 发展电子商务型产业建设
    5.4 加强帮扶队伍管理机制
        5.4.1 完善扶贫考核监督机制
        5.4.2 增加专业性人才比例
    5.5 建立防返贫长效发展机制
        5.5.1 建立返贫预警机制
        5.5.2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创新点
2 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概念界定
        2.1.1 中国农村扶贫标准
        2.1.2 扶贫的概念
        2.1.3 精准扶贫的概念
    2.2 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责任型政府理论
        2.2.4 政府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与症结
    3.1 齐齐哈尔市农村贫困现状与精准扶贫现状
        3.1.1 齐齐哈尔市贫困现状
        3.1.2 齐齐哈尔市贫困农村现状
        3.1.3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现状
        3.1.4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成果
    3.2 齐齐哈尔市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3.2.1 贫困户档案管理不规范
        3.2.2 基础设施后期维护不及时
        3.2.3 贫困户自主脱贫不积极
        3.2.4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稳定
        3.2.5 驻村帮扶队伍职责不精准
    3.3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成因
        3.3.1 贫困户档案监管力度弱
        3.3.2 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少
        3.3.3 农村贫困户思想依然落后
        3.3.4 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少
        3.3.5 驻村帮扶人员素质偏低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扶贫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4.1 国外反贫困工作的经验
        4.1.1 印度新德里反贫困经验
        4.1.2 巴西巴西利亚市反贫困经验
        4.1.3 智利利纳雷斯反贫困经验
    4.2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
        4.2.1 辽宁省抚顺市农村精准扶贫经验
        4.2.2 山东省泰安市农村精准扶贫经验
        4.2.3 湖北省黄冈市农村精准扶贫经验
    4.3 国内外扶贫经验对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4.3.1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
        4.3.2 完善政府扶贫政策
        4.3.3 创新精准扶贫举措
        4.3.4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
        4.3.5 制定扶贫考核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贫困户档案管理制度
        5.1.1 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
        5.1.2 明确贫困户档案管理职责
    5.2 科学配置扶贫项目资源
        5.2.1 多方整合扶贫项目资源
        5.2.2 提升扶贫项目监督水平
    5.3 促进贫困村民发挥主体作用
        5.3.1 增强宣传教育力度
        5.3.2 强化贫困人口脱贫本领
        5.3.3 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能力
    5.4 提升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水平
        5.4.1 壮大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
        5.4.2 优化贫困村集体经济结构
        5.4.3 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监管制度
    5.5 完善驻村工作队监督考核制度
        5.5.1 优化驻村工作队伍结构
        5.5.2 明确驻村工作队伍职责
        5.5.3 增强驻村工作队考核力度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江西湖口方言日常词汇和词典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步骤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步骤
    1.3 相关 文献 及其 利用情况的综述
    1.4 被调查人情况简介
2 湖口方言的语音和拼写
    2.1 湖口方言概况
    2.2 湖口方言的语音系统
        2.2.1 声调
        2.2.2 韵母
        2.2.3 声母
    2.3 湖口方言同音单位表格
    2.4 湖口方言拼音方案
    2.5 湖口方言音节表格
3 湖口方言日常词汇的词典
    3.1 词典体例
    3.2 词典正文中常用字注释
    3.3 词典正文
4 湖口方言日常词汇的分析
    4.1 语音分析
    4.2 语义分析
    4.3 构词分析
    4.4 构词理据分析
5 结论
致谢
[附录]调查研究日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5)档案安全管理研究 ——以茂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本文研究方法、思路及目标
    1.5 创新与不足
2 档案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档案
        2.1.2 档案的载体演变
        2.1.3 电子档案
        2.1.4 信息安全
        2.1.5 档案安全
        2.1.6 安全管理
    2.2 风险分析
        2.2.1 风险特点
        2.2.2 风险分类
        2.2.3 风险管理
    2.3 档案馆(室)
    2.4 管理精髓
    2.5 关于安全规律理论
3 我国档案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现状与特点
    3.1 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3.1.1 档案体系庞大复杂
        3.1.2 网络安全不容乐观
    3.2 档案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3.2.1“政”“档”博弈
        3.2.2 存储瓶颈
        3.2.3 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安全隐患
        3.2.4 管理不善
        3.2.5 人才制约
        3.2.6 须严刑峻法治档
        3.2.7 督导执法要到位
        3.2.8 外包风险
        3.2.9 经费漏洞
4 国内外档案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4.1 我国部分城市档案馆(局)的治档模式及经验
        4.1.1 广东省模式
    4.2 国外对档案管理的先进做法
        4.2.1 韩国
        4.2.2 德国
        4.2.3 荷兰
        4.2.4 美国
    4.3 国外经验对我国档案安全管理问题的启示
        4.3.1 法律的完善
        4.3.2 政府高度重视
        4.3.3 重视人才
        4.3.4 与时俱进依托科技力量管理档案
        4.3.5 以高起点、高标准的文件管理标准为国标
        4.3.6 树立防灾意识
        4.3.7 建立防灾机制
        4.3.8 采取防灾措施
5 茂名市地区档案安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5.1 茂名市主要档案资源分布
    5.2 茂名特藏档案库安全管理
    5.3 信息隐患
    5.4 经费不足
    5.5 档案馆舍硬件方面落后,档案室库房基础设施设计使用年限临近
    5.6 档案异地备份中心没有建立
    5.7 缺专业人才
6 完善档案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6.1.1 做好馆舍安全工作
        6.1.2 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政策执行
    6.2 抢救贵重档案
    6.3 禁外包重鉴定
    6.4 异地异质备份信息容灾
    6.5 风险评估预警
    6.6 建立激励机制
    6.7 保密渊源,保密同源
    6.8 落实档案网站定级备案
    6.9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体系
    6.10 编着并执行《茂名市档案行业灾害防御安全发展规划》
7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1.2.2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风险、突发事件与危机事件
        2.1.2 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
    2.2 城市运行管理理论研究
        2.2.1 发达国家中的城市运行管理理论
        2.2.2 我国城市运行管理理论
    2.3 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2.3.1 综合应急管理理论
        2.3.2 应急决策协调理论
        2.3.3 分级响应理论
        2.3.4 应急准备理论
        2.3.5 应急准备文化
    2.4 我国“一案三制”的理论构建
        2.4.1 应急预案
        2.4.2 应急管理体制
        2.4.3 应急管理机制
        2.4.4 应急管理法制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典型模式剖析
    3.1 国内外典型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3.1.1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
        3.1.2 香港城市管理模式
        3.1.3 上海城市管理模式
        3.1.4 广州“大城管”模式
        3.1.5 北京市朝阳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3.1.6 北京市东城区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3.2 国内外典型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分析
        3.2.1 纽约市应急管理模式
        3.2.2 东京市应急管理模式
        3.2.3 伦敦市应急管理模式
        3.2.4 北京市应急管理模式
        3.2.5 上海市应急管理模式
        3.2.6 南宁市应急管理模式
        3.2.7 深圳市应急管理模式
    3.3 城市运行管理与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3.3.1 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慧化方向转变
        3.3.2 应急管理向全过程、综合性、多元化方向转变
    3.4 本章小结
4 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分析研究
    4.1 海淀城市运行管理主要风险分析
        4.1.1 海淀区基本状况
        4.1.2 主要事件类型
        4.1.3 主要事件风险分析
    4.2 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城市运行管理现状
        4.2.2 应急管理现状
        4.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
    5.1 一体化模式构建
        5.1.1 构建一体化职能框架
        5.1.2 整合“3+1”业务集成平台
    5.2 建立条块联动机制
        5.2.1 城市运行管理联动机制
        5.2.2 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5.3 建立平战结合机制
        5.3.1 部门级平战一体化
        5.3.2 区域级平战一体化
        5.3.3 平战转换机制
    5.4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5.4.1 信息资源整合
        5.4.2 救援队伍资源整合
        5.4.3 设备设施资源整合
        5.4.4 资金资源整合
        5.4.5 社会资源整合
    5.5 建立科技支撑机制
        5.5.1 公众集成服务体系
        5.5.2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5.5.3 物联网基础平台
        5.5.4 应用智能支撑平台
    5.6 “平战一体化”数据建模与分析
        5.6.1 基础数据统计分析
        5.6.2 事件相关性建模分析
        5.6.3 平战一体化运行与转换的基本特征
    5.7 本章小结
6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技术保障系统设计
    6.1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定位
    6.2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目标
    6.3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整体框架
    6.4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内容
        6.4.1 物联网络基础设施
        6.4.2 物联网应用支撑系统
        6.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6.4.4 地理信息系统
        6.4.5 城市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
        6.4.6 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
        6.4.7 城市综合应急保障系统
        6.4.8 城市应急培训与演练系统
    6.5 一体化模式技术保障系统设计
        6.5.1 概念架构
        6.5.2 功能架构
        6.5.3 技术构架
        6.5.4 物理架构
    6.6 业务流程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效果
    7.1 海淀区一体化模式实施成效
    7.2 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应用
        7.2.1 “7.21”特大自然灾害应对案例
        7.2.2 2013 年春节烟花爆竹安全保障
    7.3 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3.1 文献调研及结果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3.3 国内研究状况
        1.3.4 小结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的基本理论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特征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2.2 重大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2.2.1 重大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影响
        2.2.2 重大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环境的影响
        2.2.3 重大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场所的影响
    2.3 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的构成
        2.3.1 灾前准备阶段重“预”
        2.3.2 灾中应对阶段重“控”
        2.3.3 灾后恢复阶段重“复”
第3章 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现状
        3.1.1 社会保护意识的提高
        3.1.2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3.1.3 相关“数字博物馆”的建立
        3.1.4 专业保护队伍的建设
        3.1.5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
    3.2 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 不抢不护
        3.2.2 抢而不护
        3.2.3 护而不慎
        3.2.4 慎而不全
    3.3 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政府重视不够
        3.3.2 专业保护队伍力量薄弱
        3.3.3 社会公众意识不强
第4章 建立与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案预防机制
    4.1 预案制定机制
        4.1.1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4.1.2 应急预案的制定步骤
    4.2 意识提升机制
        4.2.1 强化政府机构的危机意识
        4.2.2 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危机意识
        4.2.3 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
        4.2.4 提高传承人的危机意识
    4.3 资源保障机制
        4.3.1 加强人力资源储备
        4.3.2 建立财政保障体系
        4.3.3 完善设备设施
    4.4 方式创新机制
        4.4.1 加强活态保护
        4.4.2 完善静态保护
第5章 构建与推动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响应机制
    5.1 决策指挥机制
        5.1.1 设立常设性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5.1.2 建立应急救援临时指挥机构
        5.1.3 加强危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
    5.2 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
        5.2.1 规范信息报送工作
        5.2.2 规范信息发布工作
    5.3 救灾资金及物资紧急调度机制
        5.3.1 推进紧急调度法制化建设
        5.3.2 简化紧急调度决策流程
        5.3.3 提高紧急调度补充能力
第6章 构筑与落实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善后恢复机制
    6.1 修复重建机制
        6.1.1 修复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
        6.1.2 重建保护场所
    6.2 总结评估机制
        6.2.1 成立评估领导机构
        6.2.2 建立多元化评估主体
        6.2.3 规范评估内容
    6.3 行政问责机制
        6.3.1 规范行政问责基本要素
        6.3.2 健全行政问责保障措施
    6.4 传承人扶持与培养机制
        6.4.1 规范灾后传承人扶持制度
        6.4.2 建立灾后传承人培养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权力制约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科层制理论
    2.4 公共选择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突发事件行政问责的功能及异化表现
    3.1 行政问责功能的维度
    3.2 行政问责功能的特征
    3.3 行政问责功能的实现条件
    3.4 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的表现
    3.5 本章小结
4 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的影响要素
    4.1 行政问责功能异化影响要素的构成
    4.2 行政问责功能异化影响要素的作用方式
    4.3 本章小结
5 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的根源
    5.1 行政问责主体缺位
    5.2 行政问责客体模糊
    5.3 行政问责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矛盾
    5.4 行政问责实施方式单维
    5.5 本章小结
6 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的矫正策略
    6.1 推动行政问责主体多元化
    6.2 明确行政问责客体及其责任
    6.3 加强应急管理信息的集成式公开
    6.4 构建行政问责非事件触发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方法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一 业务经营概况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一 生产救灾运动
        二 增产节约运动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二 供应业务分析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二 商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二 建厂情况概论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第一节 业务经营
        一 商业调整概论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二 由改造到领导
        三 由领导到挤压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二 商品"三清"运动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一 建立的背景
        二 性质和任务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四 代购代销员
        五 领导管理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一 "批"
        二 "树"
        三 "改"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服务农业生产
        二 服务农民生活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对私指导思想
        二 对私政策
        三 对私商的冲击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一 搞好"学、揭、批"
        二 做好企业整顿
        三 大树先进典型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以购促产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业务经营概览
        二 棉花经营
        三 农资供应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一 股金风波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结语
    一 百年回眸
    二 展望未来
征引文献
后记

四、“危、急、灾、困”情况要透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D]. 刘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返贫控制视角的SQA县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周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张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4]江西湖口方言日常词汇和词典编写研究[D]. 曹茜.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档案安全管理研究 ——以茂名为例[D]. 戴超.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江河水(下)[J]. 杜卫东,周新京. 中国作家, 2014(15)
  • [7]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D]. 王凌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6)
  • [8]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研究[D]. 刘文艳. 湘潭大学, 2012(01)
  • [9]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D]. 郑华卿.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10]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危机、紧急、灾难、困境”应该是透明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