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论文文献综述)

蔡莉[1](2021)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国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国小说积淀着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对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价值、生活智慧以及爱恨善恶、贫富贵贱的深刻思考和思索,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外国小说对学生个人的自我成长、人格的塑造、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更多的关注,外国小说传达出来多元的伦理道德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道德教诲价值和意义,对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伦理教育价值和意义。本论文以整套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教学为研究对象,挖掘选文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并积极探寻使伦理道德价值落地生根的方法,试图使这些外国小说选文发挥对学生伦理精神的培养的作用。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其中绪论部分对选题原因、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结语部分对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客观揭示外国小说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围绕着整套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选文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在初中语文外国小说选文所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缺少价值联系、影响深度不足等问题。其次进行外国小说相关的问卷调查得出,教师在外国小说教学中重视知识忽视伦理教育、文本解读失当、道德教育过程类型化等,以及学生学习外国小说难以深入文本、缺乏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阅读认识浅显等现象。第二章对初中外国小说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重要意义的探究。首先对教材中的外国小说的伦理特性和内涵进行挖掘和细致分析。其次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教育意识、文本解读视野和伦理教育方法的探索等提供了新的认知。此外还能满足学生成长各方面的需求。第三章总结提炼出外国小说伦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首先将课内与课外相连接,通过谱系教学、比较阅读等方式优化外国小说的伦理教育资源。其次教师通过深化鉴赏、情境体验、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加强外国小说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教育。最后教师还需要在课外阅读中布置促读任务、提供支架和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伦理体系。

陈华敏[2](2021)在《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催生了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同时也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教师个人语文教育哲学观形成的思考。教师利用哲学对语文教育进行研究有利于认清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语文教育多元价值,运用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指导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于漪老师是引领一个语文时代的人物,她在语文基础教育第一线孜孜矻矻耕耘几十载,把整个生命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语文基础教育事业。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她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育哲学体系。本论文试图从语言哲学视阈对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进行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正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的意义,并就目前学界对语文教育哲学以及于漪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教育哲学”、“语文教育哲学”以及“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第一部分,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荆棘路。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1929—1958),第二个阶段是建设期(1959—1977),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1978—)。第二部分,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原因。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的生成受到主体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支柱是她忠于语文教育的一颗丹心,核心是她植根于学生的一腔热情,关键是她挖掘书中宝藏的一股钻劲,决定因素是她对自我人生系统的反思。另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是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重要外因。第三部分,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的内容。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基于语言哲学视阈解读于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育本体论、回归语文教育家园的语文教育价值论以及源于语文本体特征的语文教育方法论。从语言哲学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实践三个基本命题检验于漪语文教育本体论,从语文教育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人学关怀价值和逻辑理性价值五个方面论述于漪语文教育价值论,从“讲授:呈现主客体语文知识世界”、“追问:敞开语文文本惊异之门”、“想象:抵达语文不在场境域”、“实践:走向语文学习广阔天地”四方面提炼于漪语文教育方法论。第四部分,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的启示。论文基于对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的研究呼吁教师应充分挖掘我国民族的教育矿源,应运用哲学实现语文教育的本体性回归,应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育哲学体系。本研究立足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进行研究,为教师建立个性化语文教育哲学观提供了范例,企图缓解教师对语文教育哲学的畏惧,鼓励教师大胆地将哲学、教育哲学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徐春爽[3](2021)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堂吉诃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就可以追寻到整本书阅读的身影。到了近现代,叶圣陶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1)”,倡导将整本书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整本书阅读回归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整本书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顺应语文教育的需要,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串于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以期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独特的解读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与提高。那么,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展开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寻求可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本论文确定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为课题的原因、本研究具有的意义以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概述,本章首先逐层解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旨在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念的探究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其次,对国内、国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以期对本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指导。第三部分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章通过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掌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立足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思考解决的方法。第四部分呈现《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尝试,本章将以整本书《堂吉诃德》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探究可实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第五部分记录《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状况,本章分为教师导读、学生自读、专题研讨、整合阅读几个部分,通过整本书阅读完整教学过程的实施,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各个阶段的操作策略,从而为其他一线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白雪[4](2020)在《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升级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个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指出对于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由外显至内隐,再到层级发展与内在逻辑提升的生命内化的实践过程。由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进阶(境界)教育的过程。境界一词虽内蕴丰富,但生命价值的实现维度等同于人生境界的达成高度,生命的真谛无非始终处于意志、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解构,顺势建构的无限更迭之中。将语文学科赋予境界说教育,能够对中学语文产生新的实践意义,弥补现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好培育中学生意志、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发现仍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依旧身陷传统教学桎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始终都围绕高考开展,教师往往依照教参对教材进行简单解读,难以挖掘教材资源中所隐含的文化生命精神;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围绕考纲进行设计,忽视对达成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视;教学过程内容大多仍套用固定陈旧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即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也多侧重以成绩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特生命情感体验的人生境界的关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境界指向,立足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故借助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在挖掘教材资源方面,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作为解读教材和研讨课后思考题的新思路。第二,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充实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观念(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融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找到教学目标与境界说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进阶目的),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人生境界的逐层递进过程,设计以磨砺意志、提升思维、索引情感的人生进阶(境界)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内容方面,充实模板化教学过程内容,利用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依托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的阅读教学、多种主题意向和素材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来落实中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模式,增加意志磨砺评价、增设思维训练评价、增添情感索引评价。根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以期对中学语文培育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有所助益。

崔恩俪[5](2020)在《初中语文项目学习探讨 ——以周群老师的“新闻单元的项目学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深度学习,强调能力和产出导向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被誉为2019年基础教育风向标的项目学习,无疑是有效的课堂组织方式和学习形式之一。周群老师新闻单元的项目学习是目前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实施的典型案例之一。本文主要以周老师新闻单元项目学习案例为依托,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三方面,探讨项目学习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应对项目学习带来的教学挑战。第一章就项目学习的提出背景,介绍了项目学习的内涵、原则、方法和理论基础,梳理了项目学习在国内外开展的情况和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开展情况,阐述了本文研究项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摩课堂等研究方法,发现项目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第三章参照相关理论,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三个方面,对周群老师“新闻单元项目学习”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第四章结合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实际开展情况,从项目学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项目学习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以及项目学习的有效性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本文重点是通过案例对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真实情境下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中实现融会贯通和小组合作中进行深度学习三个方面体现项目学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从教师转变观念、变换教师角色、整合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论述项目学习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重视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角度阐释项目学习进行有效性评价的途径。

罗翼[6](2020)在《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研”的能力,从而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但基于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经过调研发现:教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确实缺乏趣味。于是提出此论题。目的在于研究一套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比较系统的有效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策略,来解决这个难题。本研究主要以贵州边远山区31个乡镇内92个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趣味教学为载体,以培养该调研范围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示范,主要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课堂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论证、实践。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写“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假设”、“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正文主要包括:第一部分,“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特征、及规律”主要阐释“趣味”“趣味教育”“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核心概念及其“趣味性”“创造性”“差异性”“持续性”“层次性”等相关特征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及规律。第二部分分别从“文化传承价值、文学修养价值、教育培养价值、时代发展价值”方面来提炼“研究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分别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不足,无法驾驭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师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没有理清语文趣味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导致学生放弃追寻语文趣味;教师教学氛围非常沉闷,难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激情。”方面来论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原因”。第四部分分别从“强化教师语文趣味教学技能,提升教师语文育人能力;明确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目标,理清教师趣味教学思路;改进教师刻板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营造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氛围,创设学生趣味学习气氛。”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应对策略”。第五部分分别从“巧用导课技法导入新课;抓住课堂契机灵活导学;善用结课技巧总结教学;结合学生学情布置作业”方面来列举“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教学实践”。本研究的结论:这套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策略是在大量的理论支持下,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运用多元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方法,集合大量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来完成的;经过研究范围内的师生验证,确实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以下是本研究最大的亮点:首先,研究论证有理有据。借鉴了相关的“趣味”“趣味教育”“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孔子趣味教育观”“新课改要求”等相关理论;还借鉴了何炳骅、崔干行、张静怡、陈宝庆、闪世昌、龚如君、李吉林等前辈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这些材料为整个研究奠定了根基。其次,研究方向得以突破。本研究不是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原因归结于中考制度,社会势利、家长功利、学生偷懒等,然后去说中考制度的不足,教师急功近利等等一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片面应付,或者截取片段进行碎片研究,或者一笔带过,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在前辈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虚心拜读前人研究,集结前辈的相关研究,重新审视问题所在,因为教师是执行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本研究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执行者这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课例突显实效。研究课例都是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以研究范围内的初中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强化教学技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尝试创新,让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进一步去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最后,研究价值得以体现。整个研究都服务于“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文学修养价值、教育培养价值、时代发展价值”。可以说,整套比较系统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真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进而培养了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总之,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在于运用多元课堂趣味教学技巧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教师轻松地教学,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要强调的是,在农村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实践中,要遵循趣味教学的“趣味性”“创造性”“差异性”“持续性”“层次性”等特征,也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之让教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趣味,能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当然,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初中语文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不同的趣味,目前我们教师的方法技巧还不是很娴熟,我们要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总结,不断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有趣。

王杰[7](2020)在《张化万语文教育观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张化万老师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极具前瞻性的思维与视角,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刻苦研究、勇于创新开拓,形成了他独具特色、新颖科学的语文教育观。他的语文教育观在小学语文教学界中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和深远的影响,他的语文教育观对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张化万老师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执着追求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他的这种创新、开放、新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独树一帜,始终贯穿于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张化万老师于1981年尝试开创了“边玩边说”的新课型,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之后他又继续摸索开创了“谈天说地”课和“科学实验作文课”等一系列新课型。他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寓教于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游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发展学生思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互动与交流。张化万老师摆脱拘束限制,允许学生们回答问题不必举手,可以站起来就说话,被称为抢答制度。他竭尽全力调动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动手、动口、动脑。他的课堂里有碰撞,也有争鸣。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在思想碰撞里集思广益、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还积极探索语文最优化教学方法,创设了“个体学习为主、小组学习为辅、教师点拨为主导”的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渐渐成为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他还坚持因材施教,创设了具有弹性的差异作业,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工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尝试”经历了实践运用和反思完善之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本论文将绪论设为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目的、意义、现状和方法以及概念界定,第二章介绍了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形成背景、形成依据和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价值,针对张化万语文教育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形成的依据及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价值进行具体论述。第三章阐述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内涵,从语文教育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思想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第四章是通过对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分析与研究,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三方面探究张化万语文教育观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深入探究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内涵及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马媛[8](2020)在《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国教育事业又一次迎来大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突出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是首要任务,而姚竹青的“2567”教育理念在诸多方面都与当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不谋而合,且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研究他的“2567”教育理念对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重要启示。姚竹青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学改革的引领者,自1977年起,姚竹青大刀阔斧的开启他的教学改革之路,直至1997年退休后,姚竹青依然奋斗在推广他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旅程中。“2567”教育理念是姚竹青经过二十年脚踏实地的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实用的能力型大语文观。姚竹青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他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书善写、能言善辩、心灵手巧、思维活跃、富有自主精神和自强意识的语文小能人为目标。他还提出“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当教练,不做讲师”的观点。姚竹青的语文课堂教学致力于打破传统以灌输为主,效率低下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动态、多彩的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论文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第二章从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两方面阐述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形成。第三章阐明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两个口号”“五个标准”“六大能项”“七个能字”四方面内涵。第四章是通过对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了解,并结合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分别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以及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四方面探究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探究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能够启发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为我们当下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

闫汝侠[9](2020)在《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堂上合理地运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M中学为了积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进一步上好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开发了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对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在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以践行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成效,力求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校本化改革提供参照。根据前人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和在工作中的具体研究,对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实践过程中师生的发展诉求。首先论述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接着对模式进行理论研究,介绍该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特点。其次以具体的课例为依托,分析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应用效果。最后分析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做出反思与思考,研究表明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文成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想要课堂实效性更强,还需要更多的改进。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不足和实施建议。纵观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优势。相较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训练语文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合作探究同伴互助为辅助,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见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具体可行,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姚久潇[10](2020)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统编本”练习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又称为作业系统、训练系统,它承载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层次钻研解读文本、检测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检测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实践实现知能转换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管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不仅突出了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随后,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该教材是由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综合性学习、名着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几大板块组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也有更多的突出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熟练掌握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以及根本目的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来习得。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势必会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本文在倡导语文教育要体现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研究视角,以“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调查学生的使用情况,结合案例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们提供使用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语文核心素养源自于核心素养,它是核心素养体系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中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一样具有基础性和建构性、综合性与实践性、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它也是“语文素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继续补充和不断完善,和三维目标相比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指向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强调的是既定的“目标”和达到的“结果”。同时,语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是在高中阶段,我们通过分析得知核心素养其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实施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可以凝练出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练习系统体现了课标的理念和育人要求,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为学生“练”落实到具体可供操作的层面。同时练习系统还作为一种检测手段,能够对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诊断。此外,练习系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的链条中不断地清晰化,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从古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零散到规范具体的过程,追溯过去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看待当今的语文教育,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对于今天的借鉴价值。第三、“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原人教版教材相比,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从课后练习题的数量来看“统编本”教材在课后练习的题目上做出了调整,前者的题目整体上要明显少于后者,但增加了教读课文习题数量,以帮助学生更由针对性的理解巩固,更好的贯彻了课标所提倡的“少而精”的理念;从课后练习的题型来看“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评价型作业和记忆性作业所占比重多于人教版,理解性作业和应用类作业的比重少于人教版,同一课课后练习题目设置也有差异。此外,在其他版块中,新版教材也做出了调整,编排更加完善,育人优势更加突出。第四、语文核心素养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因此,练习系统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对于“统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其练习系统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更好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第五、“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在“人教版”的基础上内容编排更加完善,更加注重学生在练习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同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渗透下,语文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统编本”教材投入使用至今已有将近两年时间,由于处在新旧教材交替的过渡阶段,受旧教材的评价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下许多教师对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以及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认识了解不完善,练习系统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加强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克服畏难心理,更好的利用练习系统指导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当前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小说选文情况及分析
    第二节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三节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二章 外国小说教学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挖掘外国小说的伦理特性与丰富内涵
    第二节 唤醒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关注
    第三节 满足学生成长的伦理需求
第三章 伦理视域中外国小说教学实践及策略
    第一节 优化外国小说伦理教育资源
    第二节 加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渗透
    第三节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伦理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简·爱》外国小说指导课教学设计
致谢

(2)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2.文献研究
    (五)概念界定
        1.教育哲学
        2.语文教育哲学
        3.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
一、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荆棘路
    (一)萌芽阶段(1929—1958)
    (二)建设阶段(1959—1976)
    (三)成熟阶段(1977—)
二、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原因
    (一)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主体因素
        1.一颗丹心——忠于语文教育
        2.一腔热情——植根于学生
        3.一股钻劲——挖掘书中宝藏
        4.一面镜子——勤于反思自我
    (二)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生成的外在因素
        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2.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三、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的内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本体论
        1.于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本体论内涵
        2.从语言哲学基本命题看于漪语文本体论
        (1)语言与思维
        (2)语言与文化
        (3)语言与实践
    (二)回归语文教育家园的语文教育价值论
        1.语文教育的实用价值
        2.语文教育的审美价值
        3.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
        4.语文教育的人学关怀价值
        5.语文教育的逻辑理性价值
    (三)源于语文本体特征的语文教育方法论
        1.讲授:呈现主客体语文知识世界
        2.追问:敞开语文文本惊异之门
        3.想象:抵达语文不在场境域
        4.实践:走向语文学习广阔天地
四、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的启示
    (一)教师应充分挖掘我国民族的教育哲学矿源
    (二)教师应运用哲学实现语文教育的本体性回归
    (三)教师应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育哲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堂吉诃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二)高考改革日趋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二)国内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一、“整本书”的含义
    二、“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含义
第二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问卷设计
    二、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整本书阅读问卷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访谈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缺乏思维训练与深度阅读能力
        (三)缺乏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第三章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一、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
        (一)选择《堂吉诃德》的原因
        (二)《堂吉诃德》版本的确定
        (三)《堂吉诃德》相关参考书目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一)制定《堂吉诃德》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堂吉诃德》教学目标的表述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安排与教学评价
        (一)《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安排
        (二)《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
        (三)《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
第四章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
    一、通读全书,初识全貌
        (一)导读部分
        (二)任务设置
    二、初读交流,梳理内容
        (一)交流感悟,解答疑惑
        (二)把握小说主要人物
    三、深读探究,深层挖掘
        (一)探究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
        (二)探究“客店”场景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整合阅读
        (一)拓展阅读
        (二)读写结合
        (三)课本剧排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改编剧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境界的概念
        3.1.2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认识
        3.1.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联系
        3.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
4.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4.3 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解读教材创新不足,学生自我觉解能力有待提升
        4.3.2 教学目标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学生意志教育有所不足
        4.3.3 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略微固定,学生思维教育有待充实
        4.3.4 教学评价模式轻微单一,学生情感评价有待渗透
5.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5.1 冯友兰境界说之多角度解读文本
        5.1.1 巧借教材重塑澄明本心
        5.1.2 运用课后思考题研讨人生境界新路径
    5.2 冯友兰境界说之充实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5.2.1 立足自然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自然境界,磨砺意志
        5.2.2 突破功利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道德境界,提升思维
        5.2.3 超越道德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天地境界,索引情感
    5.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拓充模板化教学内容
        5.3.1 强化阅读教学训练力度
        5.3.2 拓展作文教学训练环节
        5.3.3 丰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项目
    5.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转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5.4.1 增加意志磨砺评价
        5.4.2 增设思维训练评价
        5.4.3 增添情感索引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初中语文项目学习探讨 ——以周群老师的“新闻单元的项目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项目学习及其理论基础
        1.2.2 国内外项目学习开展的情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项目学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存在问题
    2.2 原因分析
        2.2.1 教师角色的转换不够彻底
        2.2.2 项目学习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2.2.3 应对项目学习的挑战信心不足
        2.2.4 项目学习的实操训练有待加强
        2.2.5 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三章 周群老师“新闻单元的项目学习”案例分析
    3.1 周群老师新闻单元项目学习设计
    3.2 案例分析
        3.2.1 项目设计分析
        3.2.2 项目实施分析
        3.2.3 项目评价分析
第四章 对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思考
    4.1 项目学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4.1.1 真实情境下激发学习兴趣
        4.1.2 主动探究中实现融会贯通
        4.1.3 小组合作中进行深度学习
    4.2 项目学习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
        4.2.1 以学生为本,教师角色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转换
        4.2.2 增加知识储备,教师身份向“学者”转换
        4.2.3 整合各种资源,教师角色向“导演”转换
    4.3 项目学习有效性评价
        4.3.1 重视运用学生自我评价
        4.3.2 重视运用小组互评
        4.3.3 重视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行动研究法
        5.课堂实验法
        6.案例分析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特征及其规律
    (一)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
        1.“趣味”的衍变
        2.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内涵
    (二)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特征
        1.“趣味”的特征
        2.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特征
    (三)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及规律
        1.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
        2.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点应遵循的规律
二、研究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价值
    (二)文学修养价值
    (三)教育培养价值
        1.提升了教师育人能力
        2.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3.调动了学生学习气氛
        4.培养了学生思想品质
    (四)时代发展价值
        1.语文发展新时代需求
        2.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3.初中语文新课改趋势
        4.语文教学新挑战规律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不足,无法驾驭初中语文趣味课堂
        1.教师教学理念不够扎实
        2.教师学习效率特别低下
        3.教师知识储备有待扩容
        4.教师教学技巧还不娴熟
    (二)教师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没有理清语文趣味教学思路
        1.语文教学目标主体定位错误
        2.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过于繁杂
        3.语文教学目标脱离课程实际
    (三)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导致学生放弃追寻语文趣味
        1.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刻板
        2.教师不去反思教学课堂
        3.教师不能解决学生困难
        4.教师逼着学生主动学习
    (四)教师教学氛围非常沉闷,难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激情
        1.教师难以集中学生精力
        2.教师教学语言平淡无味
        3.教师教学情境枯燥无味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教师语文趣味教学技能,提升教师语文育人能力
        1.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2.不断提升教师学习效率
        3.不断储备教师语文知识
        4.培养教师多种教学技巧
    (二)明确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目标,理清教师趣味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
        2.教学目标需要细化成任务
        3.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因素
    (三)改进教师刻板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1.开启学生学习思维,变“死板学习”为“灵活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努力学习”为“快乐学习”
        3.疏通学生学习思路,变“困难学习”为“容易学习”
        4.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四)营造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氛围,创设学生趣味学习气氛
        1.教师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
        2.教师教学语言要灵动有效
        3.教师教学情境要生动有趣
五、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教学实践
    (一)巧用导课技法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趣味
        2.引用导入趣味
        3.图片导入趣味
        4.歌曲导入趣味
        5.视频导入趣味
    (二)抓住课堂契机灵活导学
        1.设疑刺激趣味
        2.对比教学引趣
        3.创设悬念激趣
        4.情境熏陶趣味
        5.角色转换激趣
    (三)善用结课技巧总结教学
        1.在总结时留有趣味
        2.在过渡中引入趣味
        3.在煽情时熏陶趣味
        4.在召唤时激发趣味
        5.在续写中开启趣味
    (四)结合学情布置趣味作业
        1.注重多变性,提高学生作业趣味
        2.注重实践性,满足学生学习欲望
        3.注重差异性,激发学生作业兴趣
结论
    (一)研究论证有理有据
    (二)研究方向得以突破
    (三)研究课例突显实效
    (四)研究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学位类
    (三)期刊类
    (四)会议类
    (五)报纸类
附件
    附件一: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教师问卷调查
    附件二: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学生问卷调查
    附件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经典咏流传》歌目
    附件四:《陋室铭》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五: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陋室铭》趣味教学说课稿
    附件六:《口语交际---复述与转速》趣味教学案例
    附件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速》趣味教学说课稿
    附件八:《与朱元思书》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九:《蚊子和狮子》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藤野先生》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一:《皇帝的新装》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二:《回忆我的母亲》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三:《我的叔叔于勒》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五:《再塑生命的人》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六:《发挥联想和想象》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七:《西游记》趣味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一)主持课题
    (二)出版着作
    (三)发表论文
致谢

(7)张化万语文教育观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形成及价值
    2.1 形成背景
        2.1.1 社会背景
        2.1.2 个人背景
    2.2 形成的依据
        2.2.1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2.2 杜威“儿童中心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3 语文教育观的价值
        2.3.1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学理论体系
        2.3.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典型化经验的体现
第三章 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3.1 张化万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3.1.1 追求师生幸福
        3.1.2 寻求终身发展
    3.2 语文教学原则
        3.2.1 整体性
        3.2.2 主体性
        3.2.3 自主性
        3.2.4 个性化
    3.3 语文教学思想
        3.3.1 把玩进行到底
        3.3.2 生活中学语文
        3.3.3 营造积极氛围
        3.3.4 寻求个性发展
第四章 张化万语文教育观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4.1 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启示
        4.1.1 以学生为主体
        4.1.2 追求师生平等
        4.1.3 注重培养能力
        4.1.4 追求师生幸福
        4.1.5 注重生活教育
    4.2 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4.2.1 赏识激趣点燃热情
        4.2.2 活动交往激活思维
        4.2.3 创设情境丰富感知
    4.3 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启示
        4.3.1 趣味实践促发展
        4.3.2 熏陶感染塑心灵
        4.3.3 珍视儿童的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形成
    2.1 形成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个人背景
    2.2 形成过程
        2.2.1 思想探索阶段
        2.2.2 思想深化阶段
        2.2.3 思想推广阶段
第三章 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的内涵
    3.1 两句口号
        3.1.1 教大语文育小能人
        3.1.2 要当教练不做讲师
    3.2 五条标准
        3.2.1 能书善写
        3.2.2 能言善辩
        3.2.3 心灵手巧
        3.2.4 思维活跃
        3.2.5 自主精神、自强意识
    3.3 六大能项
        3.3.1 识字
        3.3.2 写字
        3.3.3 作文
        3.3.4 办报
        3.3.5 朗读
        3.3.6 演讲
    3.4 七个“能”字
        3.4.1 育能人
        3.4.2 练能力
        3.4.3 设能项
        3.4.4 编能序
        3.4.5 排能课
        3.4.6 评能称
        3.4.7 建能会
第四章 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4.1 对初中语文教育理念的启示
        4.1.1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4.1.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
        4.1.3 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4.2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4.2.1 多层次的延展课堂,变封闭为开放
        4.2.2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4.2.3 利用多样化训练方式,化知识为能力
    4.3 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启示
        4.3.1 树立新型教师观
        4.3.2 把握教学中讲与练的关系
        4.3.3 树立“教师下水”意识
    4.4 对学生的启示
        4.4.1 自主学习,做学习小主人
        4.4.2 全面发展,做语文小能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基于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需要
        (三)基于M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三)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创构
    第一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遵循以人为本思想
        二、借鉴自主学习理论
        三、关注语文基本能力
        四、强调目标多维理念
        五、实施多元互动课堂
    第三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学生为本
        二、提倡自学理念
        三、倡导合作精神
第二章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一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自主学习
        二、互动探究
        三、全员展示
        四、精讲点拨
        五、训练巩固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基于散文案例的设计
        二、基于诗歌案例的设计
    第三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一、“三模块”的应用价值
        二、“六学”的应用价值
        (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加固
        (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增强
        (三)学生语文基本素养提升
        (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
第三章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第一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实践中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待加强
        二、学生静思的机会有待增加
    第三节 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一、避免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
        二、避免展示不足,人员固定化
        三、避免作业死板,趋向应试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统编本”练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价值和意义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二、“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之辨析
    三、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章 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与练习理念
    一、练习系统的内涵
    二、练习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三、语文教材练习理念的演变和练习系统的发展
第三章 “统编本”与“人教版”练习系统比较分析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板块构成
    二、“统编本”与“人教版”语文练习系统宏观分析
    三、“统编本”与“人教版”语文练习系统微观比较
第四章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
第五章 “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调查与案例分析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二、课后练习使用案例分析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四、写作板块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统编本”练习系统使用策略
    一、借助练习系统明确教学目标
    二、师生互动,注重听说能力与诵读训练
    三、讲练结合,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四、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识
    五、融会贯通,发挥教材资源优势
    六、练习系统使用的反思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研究调査(学生卷)
附录B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使用情况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C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作者简历

四、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研究[D]. 蔡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于漪语文教育哲学观研究[D]. 陈华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堂吉诃德》为例[D]. 徐春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5]初中语文项目学习探讨 ——以周群老师的“新闻单元的项目学习”为例[D]. 崔恩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 [6]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D]. 罗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张化万语文教育观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王杰. 延边大学, 2020(05)
  • [8]姚竹青“2567”教育理念及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D]. 马媛. 延边大学, 2020(05)
  • [9]初中语文“三六六”教学模式的探索[D]. 闫汝侠.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语文“统编本”练习系统研究[D]. 姚久潇. 鲁东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