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技防,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

发展技防,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

一、发展技防 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莹莹[1](2021)在《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伟[2](2020)在《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互联网和云计算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随之引领了大数据时代的大潮,而大数据技术中的海量信息和数据挖掘的特征又恰恰迎合了智慧警务发展的需要,推动着智慧警务建设不断发展。作为国内中小城市,公安机关如何顺应这一流行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技术与警务业务的统合,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的转型升级,实现警务智能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深入研究大数据和智慧警务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宿迁智慧警务建设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剖析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深层诱因,针对性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研究智能警务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历史发展和取得成效,了解国内外个别城市智慧警务建设的研究进展。并从大数据、智慧警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研究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所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分析探讨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针对问题,再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智慧警务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分析出进一步加强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相关研究,结合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应用实际探索宿迁公安警务智能化建设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能对智慧警务建设应用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峥月[3](2019)在《A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街道办事处是政府基层办公机构,担负管理社区的职能。当前,我国街道办事处财政管理模式各有特色,主要分为三类:取消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街道财政管理体制、部门预算式街道财政管理体制,通过不同管理模式对于街道内部的财权、事权进行管理。但是当前我国街道财政体制的运行仍然尚未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街道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税源管理和培育出现阻碍、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仍需通过完善和深化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来进一步解决。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的对于A区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现状进行研究。收集相关理论、资料、数据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以A区街道的财政管理体制为个体案例,主要从A区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A区街道财政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A区的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内容、财权事权关系、培植税源情况、公共服务能力、街道内部财政资源情况等,从而分析A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国内外成功街道财政管理体系建设的案例,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一方面能借鉴先进城市城区街道管理的成功经验,从而对推动A区街道在财政收支、转移支付等多个经济活动下的管理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推动政府对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关措施的完善,在未来发展的战略上作出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街道的建设,深入思考如何全面深化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安歆[4](2019)在《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警务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社区警务共同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我国现有的以警察警务为主导的警务体系在面对愈发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安全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在于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这也是警务共同体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从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等方法,从形成基础、基本要素、参与主体、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制度建设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警务共同体建设框架。警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警察的任务,它既是警察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工作,现代警务体系包括公共警务、公助警务、社会警务、市场警务和国际警务等,不同类型的警务工作,应该由不同属性的社会主体来承担,警务共同体各参与主体之间要通过平等合作、竞争共赢的发展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安全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安全和治安秩序。综观国内外警务共同体的发展轨迹,比较我国杭州、湖州和中山三地社区警务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是警务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疲劳应战的重要路径。推进我国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关键是制度保障,在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警务工作积极性、培育发展警务共同体的同时,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工作。

韩冰[5](2017)在《郑州市保安服务公司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是基础。保安业是现代安全服务业,是社会的治安力量。在过去大部分时间,中国保安市场是由行政执法部门垄断经营,企业本质上不是市场服务,而是辅助管理。2010年施行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打破了这种体制和局面,国内符合一定标准和资质的企业都可以进入保安服务领域。目前全国保安企业已达6000多家,保安员700多万人,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保安服务业服务企业之多、人数之广、区域之分散是其明显特点,而品牌建设尚未得到重视。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保安市场,将引导保安企业由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的竞争逐步发展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上。郑州市保安服务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三家保安服务公司之一,主要服务于河南省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区域影响力很强,但在全国市场影响力偏弱,与“全国一流”的品牌目标有较大差距。本文在综述品牌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郑州保安公司的实际情况,从其品牌建设现状找出郑州保安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以及竞争者分析和顾客分析找出公司发展的机会和威胁,从公司介绍和自身分析找出其优势和劣势,并进行了 SWOT矩阵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郑州保安的市场进行细分,选择了目标市场,明确了郑州保安的品牌定位,重点制定了郑州保安公司的品牌建设优化策略,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品牌传播以及品牌管理策略。最后,提出了品牌建设策略的实施建议,包括:树立全员品牌意识、成立专门的品牌建设部门、组建专业的品牌建设团队、落实公司品牌传播方案以及打造高素质服务型保安队伍。保安行业市场化时间相对较短,品牌建设刚刚开始。本文的研究,对郑州保安公司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他保安服务企业品牌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天伟[6](2016)在《旅游型村镇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稳定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村镇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经历了探索、实践和逐步成熟的过程。鼓励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立完善有效的旅游型村镇的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与村镇社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了旅游型村镇的社区管理模式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村镇社区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了面向旅游型村镇的社区管理模式类型,包括:政府主导、承包代理、村民自治以及企业主导的村镇社区管理模式。分析了各类模式下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的参与主体,研究了各模式下乡村旅游景区社区管理机制,提出了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选取安徽省黄山市西递村、庄里村、翡翠社区、宏村等四个旅游型村镇社区开展了案例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围绕政府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分析了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和村民等多主体协同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机制,提出了一种兼顾旅游社区和村镇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了基于区间型多属性群决策的政府主导村镇社区科学决策模型。以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对象开展案例研究,探讨了西递村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基本特征、分工机制和收入分配形式,研究了科学决策模型以及相关决策机制在西递村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该模式中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村民权益保护等问题。(2)围绕承包代理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讨论了该模式的形成路径与参与主体、交互过程与协调机制、运营方式与监管机制,设计了承包代理的村镇社区管理科学决策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了面向旅游型村镇社区承包代理商选择的多属性评价模型。以黄山市黄山区庄里村为例开展案例研究,从代理商实力背景、合作方案竞争力、服务质量维护力等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赋权,并运用上述评价模型对旅游型村镇社区的承包代理商进行实地评估。(3)围绕村民自治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分析了普遍性社区管理机制和旅游资源管理机制,提出了一种解决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难题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黄山市黄山区翡翠社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探讨了翡翠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模式特征、分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并从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成果共享、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为村民自治的旅游型村镇社区发展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4)围绕企业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明确了该模式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构建原则、参与主体以及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制定了企业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分目标、多阶段实施推进方案,提出了促进企业主导的社区发展保障机制和良性循环机制。以黄山市黟县宏村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分析了宏村村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模式特征、分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探讨了该模式中的公共产品分配、村民收益保障、避免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刘小钧[7](2016)在《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将城市社区治理置于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兼顾微观视角,阐述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厘清城市社区“管理—治理—善治”的发展过程,揭示我国社区治理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社区服务业—基层民主政治—社区生活共同体—和谐社区—社会建设”的变迁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内容不断完善和充实,治理的手段和载体更加多样化,体现了城市社区治理从低级向高级、从单一治理向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充分重视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作用,既从民主政治的维度推进社区治理,强调社区治理的权力与权利互动关系,又从社会建设的维度去推进社区建设,强调社区建设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使社区建设具有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双重背景和双重属性,扩展了社区建设的内容要素和理论容量。党的十八大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对社区建设进行了阐述和论证,突出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治理的公平正义取向,更加强调社区建设对维护和发展群众根本权益的作用,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在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中的功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成为社区建设的最新价值追求,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论断、新要求,强调基层治理法治化在法治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当下社区建设与治理乃至社会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厚植社区治理优势,促进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现有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主要体现于社会学领域,进行社会组织意义上的社区包括城市社区社会结构、组织、要素等研究:体现于政治学领域,进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与政府,社区与执政党、社区与国家治理关系及其建构研究,取得了相关成果,本文在学术前史中已有综述。本文则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区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创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研究的主题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城市社区善治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从历时性视角梳理从单位—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特别关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新动向;二是从共时态视角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三是阐述社区善治理论的内涵及其结构,指出社区善治主体是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社区善治客体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社区善治内核为权力与权利之间双向互动,社区善治过程是从管理到善治的转变;四是揭示了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即树立社区善治的新理念、提升社区现代治理能力、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发展社区协商民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区文化等。五是前瞻性地概述城市社区治理未来发展,认为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破解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开创城市社区发展新局面。

邓少君[8](2016)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治理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世界各国通向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期,同时也全面进入风险社会。改革开放使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治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当下的中国面临社会矛盾多发、社会治安复杂、风险隐患凸显、社群融合困难等突出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也相应地面临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全、管控社会风险等三大基本任务,迫切需要在依法治国视域下,构建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在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首次指出,人类已进入全新的社会形态即“风险社会”时代。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并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也使中国同样迈进风险社会,并同时具有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矛盾共生的“断裂的社会”特征。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当今中国高发多发的基层矛盾纠纷,主要是涉及民生领域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相互之间基于权益基础上的民间性冲突和社会性对立。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矛盾风险类型,在类型特征上,可以从对抗性质、所涉主体、适用法律、对象规模、时代背景、主题归属等多重同角度,厘清各类矛盾纠纷的基本属性;在宏观表象上,可以归结为总量长期高企、递增幅度明显,扩散领域宽泛、发展向度多维,结构关系多元、所涉对象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触点难点交织,强度烈度扩张、社会燃点降低等特征;在发展态势上,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面临涉农纠纷量大面广、涉土纠纷对抗激烈、劳资纠纷高发多发、医患纠纷日渐严峻、金融纠纷破坏力强、环保纠纷成为焦点、群体纠纷组织化更加明显的发展趋势。探寻中国社会矛盾纠纷高发频发的风险源头并非易事。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权利需求与落后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明显。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纠纷“井喷”的源头性归因,可以从经济、社会、行政、司法、教育、党建等多个层面寻找症结所在,可以归结为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变迁巨大与社会结构分化、政府结构膨胀与管理服务缺失、公平正义有失与法治权威有限、教育扭曲失范与文化精神失魂、基层组织涣散与先锋作用迷失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缘由,当然每个层面的不同病灶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复合叠加、甚至互为因果,均会不断诱发、催化出新的社会矛盾。这样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社会风险来源进行比较系统而又一定深度的剖析,对于建立完善中国社会转型期基层矛盾治理格局应该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面对社会矛盾纠纷的不同表征与多元起因,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无疑做了积极而富于价值的风险调控探索实践。如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制度化路径,通过着重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构建联调机制、改革信访机制等措施,使以国家行政力量为代表的国家治权主导的矛盾解决机制成为一种基础性保障;拓展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社会化路径,提出了坚定人民调解发展方向、拓展人民调解职责内涵、创新人民调解体制机制的思路,特别在如医患纠纷、交通纠纷、环保纠纷等社会矛盾风险热点领域,大力推进和发展第三方专业性、行业性社会组织的治理思路显得更富创新意义;创设了以诉前联调为机制的法治化路径,矛盾纠纷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后、在法院正式立案前,以法院为主导,法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协调联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探究了以复合治理为基本框架的多元化路径,通过厘清各种解纷方式的主体与特性、关系定位与路径选择、探索经验与现实困惑,对多元解纷机制的未来进路和网络结构做了具有一定前瞻意义的探讨,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中国执政党一直在探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综合治理,到中共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相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无疑适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同阶段的治理需求。然而,以政府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尽管历经多次改革,最终都是陷入了一种不良循环,特别是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镇街治理机构,由于强调与县级以上各职能部门的条条对接、垂直管理,反而造成基层治理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单打独斗、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国情下,广东省创设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实战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理顺治理机制,健全运行机制,凝聚了基层治理正能量,产生了1+1>2的治理效果。从广东经验中可以得到创新基层社会矛盾风险治理的五点启迪: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理念,强化“以人为本”价值观、推进“利民便民”服务观、践行“依法治理”法治观;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格局,盘活政府资源存量、优化镇街资源配置,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官民共治共享”;创新基层矛盾治理体制,建立以县区为龙头、以镇街为支撑、以村居为基础、以网格为细胞的治理体系;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方法手段,推进指挥协调扁平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目标管理,细化目标管理责任、强化综治政策工具、完善考评问责体系。这些思路和建议,体现了现代社会风险防控与治理的发展理念,对各地深化基层矛盾治理具有一定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胡雅琼[9](2016)在《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政府推动下的城市社会发育为主题,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研究过程,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生长机理及发展进程的考察,既向人们全景展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新进展、新经验,又阐释和说明在城市社会发育的空间、条件、价值与限度。并在此基础上回归理论,进一步探讨强国家下城市社会发育的新路径和中国经验。第一章“改革前奏”首先交代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接着描述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由来。第二章聚焦政府,首先介绍政府改革的背景,接着展现了思明区政府是如何通过权力“瘦身”、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自我转变的,最后,记录了思明区重构社会治理结构的举措和试验。第三章研究公众参与,全景展示共同缔造中公众参与的几种不同类型,即倒逼式参与、发展式参与、诉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第四章记叙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如何把分散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的。通过再造治理单元,实现社区的有效自治;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培育和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的有效参与;最后,在“共同缔造”中,居民自治逐渐发育,社会自主性开始萌芽。第五章是结论与讨论。首先总结了思明区共同缔造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最后对思明经验的限度做出说明。最后,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观察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厦门市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经验。从内容上来看,思明区的共同缔造是一个增量累进的过程,在原有的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展开新的突破,形成新的增长,对已有存量而言是一种扬弃。从过程来看,思明区共同缔造是政府推动下的社会参与,具有国家建构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文件、提供启动资金、宣传发动等方式,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营造改革氛围。利用“决策共谋、发展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理念,分散政府权力、引导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育和成长。与西方公民社会发育的路径不同,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孕育”的产物。尤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更具有国家建构和规划性变迁的特点。与中国农村社会发育亦有不同,“皇权止于县政”使得中国乡村社会长期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乡村草根自治的历史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村民自治的活力远高于城市居民自治。所以说,西方的理论不能适应中国特色,而村民自治的经验也不完全适用于城市。可以说,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不但激活了沉睡已久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国家政策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牵引共治,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新路径。

尹浩[10](2015)在《整体性社区构建:来自公益创投机制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马恩经典理论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总激发理论探索者在指导改造世界的同时,充满着对未来理想图景的思考。遵循此理念,笔者分为以下五部分展开全文:一是问题意识。主要围绕“国家权力介入基层社会共同体建构的可能”问题意识为核心,展开实证分析和学术对话。具体而言:为什么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水平和居民自治能力依然低下?导致社区居民自治空转的机制及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何破解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空转现状,建构理想型的现代化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换句话说,整体性治理理论预设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下,通过整体性政府建立实现善治的可能。放置于中国时空下,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化水平与政府功能整合程度相互影响,两者存在同步进行趋势,并且社会组织化水平的第一推动力为公共行政部门。这项研究让我们可以解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区结构与公共行政体制是如何影响了治理理论在中国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在理论上反思治理理论应用本士的适用和限度。二是纵向历史维度分析。放置于中国城市社区历史的变迁角度来看,主要划分为总体性社会下的社区建设和分化性社会下社区建设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高度行政整合的社会几乎不存在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发育的土壤。在后一个阶段,随着公域、私域、日常生活领域的分化,社区居民自治在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其背后转型的动力源宏观上主要有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改善与社会职业群体分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三个方面,微观上体现为以社区类型空问演变、流动人口社区分布以及特殊人群需求多元化等特征的社区分化。在此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社区建设,短时间内使社区硬件设施以及人员组织体系迅速得以完善,然而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依然较为低下。三是共时性比较分析。造成当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困境的主因归结为社区结构的碎片化和政府功能的分散化。社区碎片化是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传统共同体瓦解的自然反应,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共理性精神的发育不良是社区碎片化难以进行自我疗伤的深层次逻辑。政府功能分散化是以功能性分工为原则的官僚科层体制自身的弊端造成,也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文化触手在当下社会的延伸。其中,社区碎片化与政府功能碎片化(分散化)的关系并非单向度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一方面碎片化的社区无力组织自我服务,只能依靠行政力量、行政资源与行政方式填补,另一方面功能分散化的政府分割了社区事务和公共服务,造成社区行政化与负担不断加重。四是社区整合实践反思。依据西方社区建设经验来看,组织整合是未来中国碎片化社区修补的方向,也是建设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在中国当下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下,现代社会组织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介入。源于欧美国家的公益创投活动,因能够迅速有效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而备受我国地方政府推崇。公益创投有孵化器与项目孵化两种主要模式,前者依托实体孵化机构和场所,进行系统培育,后者依靠项目与技术支持,化居民需求创意为微型社团,实施微型自治。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能够通过组织培育,整合破碎化的社区,优化政府部门资源和权力输出方式,并有使政府及其执行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在公共资源分配及享用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权责对等的关系。五是未来发展图景与理论提升。整体性社区与碎片化社区相对,是对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畅想,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社区公共生活的完整空间,是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组织三个治理主体间合作过程中,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实现自治能力提升的理想型社会生活共同体状态。通过对公益创投反思,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笔者建构了社区治理“陀螺模型图”,它被赋予实现整体性社区的重任,主要内容包括公益服务项目整合机制、以平台发育与社会组织络整合机制、以社区自组织网络整合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相互支持与协助的整合网络机制。六是结论,即社区居民自治空转是社区碎片化和政府功能分散化相互叠加的结果,整体性社区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理想图景,他的实现是政府主动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建构,同步推动政府部门功能整合的过程。

二、发展技防 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技防 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2.1.2 智慧警务
        2.1.3 智慧警务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治理理论
        2.2.2 犯罪预测理论
        2.2.3 情报主导警务理论
3 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现状分析
    3.1 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建设目标规划可持续性不强
        3.2.2 数据汇聚共享仍然存在不足
        3.2.3 数据应用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3.2.4 专业人才和组织机构相对欠缺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顶层设计及保障机制的缺乏制约了目标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3.2 数据汇聚共享意识的欠缺导致了数据共享不足
        3.3.3 平台建设与基层实践存在偏差或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应用程度不高
        3.3.4 晋升渠道不畅和培养体制不健全导致了人才和机构的缺失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智慧警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智慧警务建设概况
        4.1.1 美国——基于大数据的犯罪预测
        4.1.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支持警察执法的智能交通系统
        4.1.3 阿联酋阿布扎比市——精确调度巡逻车的大数据驱动系统
        4.1.4 印度——智能警察系统(IPS)框架搭建
    4.2 国内其它地区智慧警务建设概况
        4.2.1 浙江——“云上公安·智能防控”大数据战略规划
        4.2.2 贵州——“贵州公安多彩警务云”建设
        4.2.3 中山——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的“中山模式”
        4.2.4 盐城——深化公安大数据战略
    4.3 经验借鉴
        4.3.1 重视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4.3.2 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智慧建设
        4.3.3 加强综合智能平台建设应用
        4.3.4 科学规划服务体系
5 进一步加强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对策分析
    5.1 强化全市智慧警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保障能力
        5.1.1 对全市智慧警务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5.1.2 加强组织、机构、人员保障
        5.1.3 完善智慧警务基础设施建设
    5.2 吸收市局内部警种和全市社会单位数据资源汇入平台建设
        5.2.1 确保全局各类警务数据资源纳入平台建设
        5.2.2 吸收全市各类社会单位数据接入平台建设
    5.3 高度重视针对全局民警的需求调研和“客户体验”
        5.3.1 主动开展待建项目的需求调研
        5.3.2 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体验”
    5.4 加强智慧警务实战应用
        5.4.1 推动智慧警务全警应用提质增效
        5.4.2 通过平台深度应用反哺全市智慧警务建设进一步优化升级
    5.5 打造专业的智慧警务建设和服务团队
        5.5.1 积极引进外部高素质专业人才
        5.5.2 优化调整内部人才结构
        5.5.3 建立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A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2.1.1 街道财政的概念
        2.1.2 区街财政管理体制
        2.1.3 事权划分理论的原则
        2.1.4 财政分权的内涵
        2.1.5 制度优化的内涵
    2.2 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2.2.1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2.2.2 税收管理体制的内容
        2.2.3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
        2.2.4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内容
        2.2.5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
    2.3 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划分
        2.3.1 取消街道财政管理体制
        2.3.2 分税制街道财政管理体制
        2.3.3 部门预算式街道财政管理体制
第3章 A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3.1 A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3.1.1 A区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情况
        3.1.2 A区历次区街财政管理体制调整的内容
    3.2 A区街道(镇)财政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
        3.2.1 理顺财权事权关系,统筹协调全区发展
        3.2.2 调动培植财源积极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3.2.3 提升街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服务均等化
        3.2.4 增强科学理财意识,有效配置财政资源
    3.3 现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1 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街道结余逐年减少
        3.3.2 税源招引培育成效不高,街道竞争产生内耗
        3.3.3 街道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资金使用效益偏低
    3.4 现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
        3.4.2 税源管理调控缺乏有效引导
        3.4.3 街道财政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第4章 国内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经验借鉴
    4.1 北京市西城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
    4.2 南京市江宁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
    4.3 上海市徐汇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
    4.4 借鉴意义
第5章 A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建议
    5.1 新一轮街道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
        5.1.1 事权和财权的进一步合理划分
        5.1.2 调控与激励的进一步科学设置
        5.1.3 引导和监管的进一步有效把握
    5.2 新一轮体制的主要导向
        5.2.1 建立与街道有序运转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5.2.2 建立与经济稳定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5.2.3 建立与抓大商扶优商相适应的引导机制
        5.2.4 建立与管理权责明晰相适应的规范机制
    5.3 新一轮街道财政体制调整的具体内容
        5.3.1 明确收入划分,确保财力合理分配
        5.3.2 划定事权范围,确定街道保障基数
        5.3.3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街道招大引强
        5.3.4 规范转移支付,确保全区统筹发展
        5.3.5 强化财政管理,提升资金绩效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警务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社区警务共同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警务共同体的研究
        1.2.2 关于社区警务的研究
        1.2.3 关于警务多元化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会治理创新
        1.3.2 警务共同体
        1.3.3 社区警务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警务共同体研究的相关理论指导
    2.1 治理理论
        2.1.1 理论观点
        2.1.2 治理理论对警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义
    2.2 共同体理论
        2.2.1 理论观点
        2.2.2 共同体理论对警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义
    2.3 警务多元化理论
        2.3.1 理论观点
        2.3.2 警务多元化理论对警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义
3 警务共同体建设框架的理论分析
    3.1 警务共同体的形成基础
        3.1.1 党委领导
        3.1.2 政府力量
        3.1.3 社会力量
    3.2 警务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3.2.1 组成成员
        3.2.2 目标
        3.2.3 认同
        3.2.4 归属感
    3.3 警务共同体的参与主体
        3.3.1 公共警务主体
        3.3.2 公助警务主体
        3.3.3 社会警务主体
        3.3.4 商业警务主体
    3.4 警务共同体的建设原则
        3.4.1 目标、程序、效果相统一原则
        3.4.2 权责一致原则
        3.4.3 应急与常态相结合原则
    3.5 警务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3.5.1 纯公共警务产品运行机制
        3.5.2 准公共警务产品运行机制
        3.5.3 私人警务产品运行机制
        3.5.4 警务产品供给合作共赢机制
    3.6 警务共同体的制度建设
        3.6.1 激励制度
        3.6.2 利益保障制度
        3.6.3 约束、清退制度
    3.7 警务共同体的发展环境
        3.7.1 政策指引
        3.7.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7.3 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3.7.4 公民的自治意识
4 国内外警务共同体建设和发展
    4.1 建国以来我国警务共同体建设及问题
    4.2 国外警务共同体建设及经验
        4.2.1 英美德日警务共同体建设
        4.2.2 国外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主要经验
5 我国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比较
    5.1 三个城市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情况
        5.1.1 杭州市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
        5.1.2 中山市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
        5.1.3 湖州市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
    5.2 三地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比较
        5.2.1 形成基础比较
        5.2.2 基本要素比较
        5.2.3 参与主体比较
        5.2.4 建设思路比较
        5.2.5 发展环境比较
    5.3 三地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启示
        5.3.1 三地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的共同经验
        5.3.2 三地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
        5.3.3 三地社区警务共同体建设启示
6 推进警务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警务共同体运行机制建设
        6.1.1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6.1.2 完善外部运行机制建设
        6.1.3 完善应急机制建设
    6.2 健全警务共同体相关制度
        6.2.1 建立精准的信息共享制度
        6.2.2 合理制定巡逻制度
        6.2.3 落实监督制度
        6.2.4 设置合理的激励制度
    6.3 培育多元化警务力量
        6.3.1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6.3.2 培育多元化警务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郑州市保安服务公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品牌及品牌建设
        2.1.1 品牌的内涵
        2.1.2 品牌建设的原则
        2.1.3 品牌建设的流程
    2.2 品牌建设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微观环境分析
        2.2.3 SWOT分析法
    2.3 品牌定位理论
        2.3.1 市场细分
        2.3.2 目标市场选择
        2.3.3 品牌定位
    2.4 企业形象设计(CIS)
    2.5 品牌传播理论
        2.5.1 品牌传播的形式
        2.5.2 品牌传播的媒体策略
        2.5.3 品牌整合传播
    2.6 品牌管理
3 郑州保安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郑州保安公司简介
    3.2 郑州保安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3.2.1 公司Logo及应用
        3.2.2 公司品牌定位及品牌文化
        3.2.3 公司品牌传播方式
        3.2.4 公司品牌建设管理工作
    3.3 郑州保安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全员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3.3.2 品牌建设机构及部分职能缺失
        3.3.3 品牌建设专业人才缺失
        3.3.4 市场细分不到位,品牌定位不够清晰
        3.3.5 品牌形象设计不完善,使用不统一
        3.3.6 品牌传播渠道略显单薄,传播效果一般
        3.3.7 缺乏品牌评估及保护管理机制
4 郑州保安品牌建设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竞争者分析
        4.2.2 顾客分析
        4.2.3 企业自身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SWOT矩阵分析
5 郑州保安品牌建设优化策略制定
    5.1 郑州保安的品牌定位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品牌定位
    5.2 郑州保安的品牌形象设计
        5.2.1 规范品牌形象基本要素
        5.2.2 设计品牌形象的应用系统
        5.2.3 品牌形象策略
    5.3 郑州保安的品牌传播
        5.3.1 品牌传播的内容
        5.3.2 品牌传播渠道及优化策略
        5.3.3 品牌整合传播
    5.4 郑州保安的品牌管理
        5.4.1 品牌评估管理
        5.4.2 品牌保护管理
6 郑州保安品牌建设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树立全员品牌意识
    6.2 成立专门的品牌建设部门
    6.3 组建专业的品牌建设团队
    6.4 落实公司品牌建设方案
    6.5 打造高素质服务型保安队伍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旅游型村镇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的基本分析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旅游经济相关基础理论
        2.1.2 旅游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2.1.3 村镇社区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2.2 旅游经济与村镇社区管理
        2.2.1 村镇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产业支撑
        2.2.2 旅游经济与村镇社区管理的互动关系
    2.3 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4 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2.4.1 村镇基层社区治理的制度类型
        2.4.2 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政府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3.2.1 参与主体
        3.2.2 管理目标
    3.3 政府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3.3.1 决策目标
        3.3.2 决策者的选取
        3.3.3 决策机制
    3.4 政府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管理模式案例分析——西递村
        3.4.1 西递模式的概述
        3.4.2 西递社区模式的评价
        3.4.3 西递社区模式的实验分析
        3.4.4 西递社区模式的讨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包代理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承包代理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4.2.1 参与主体
        4.2.2 监督机制设计
    4.3 承包代理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4.3.1 评价体系构建与数据收集
        4.3.2 因子分析
        4.3.3 信度分析
    4.4 承包代理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管理模式案例分析——庄里村
        4.4.1 庄里模式的概述
        4.4.2 庄里模式的实验分析
        4.4.3 庄里村社区模式的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村民自治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村民自治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5.2.1 旅游型村镇社区独特性社区管理问题
        5.2.2 社区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发展要解决问题
        5.2.3 旅游型村镇社区村民自治组织设计
    5.3 村民自治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5.3.1 村民自治旅游型村镇社区初始制度供给
        5.3.2 村民自治设计良好的制度,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5.3.3 持续增加当地居民自主治理能力
    5.4 村民自治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管理模式案例分析——翡翠社区
        5.4.1 翡翠社区模式的概述
        5.4.2 翡翠社区模式的讨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6.1 问题提出
    6.2 企业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6.2.1 基本内涵
        6.2.2 构建指导思想和原则
        6.2.3 参与主体
    6.3 企业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6.3.1 分目标多阶段实施推进方案
        6.3.2 保障机制
    6.4 企业主导的旅游型村镇社区的管理模式案例分析——宏村
        6.4.1 宏村模式的概述
        6.4.2 宏村社区模式的评价
        6.4.3 宏村社区模式的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0.1.1 选题的缘起
        0.1.2 选题的意义
    0.2 学术前史、研究方法及前沿问题
        0.2.1 学术前史
        0.2.2 研究方法
        0.2.3 前沿问题
    0.3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基本观点
        0.3.2 主要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0.4 基本概念
        0.4.1 社区
        0.4.2 社区建设
        0.4.3 社区治理与善治
第1章 城市社区发展的背景与过程
    1.1 城市社区建设的时代驱动
        1.1.1 市场经济发展
        1.1.2 现代社会建设
        1.1.3 社会基层治理转型
    1.2 城市社区发展变化
        1.2.1 传统居委会时期
        1.2.2 社区建设时期
        1.2.3 城市社区治理特点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的新动向
        1.3.1 从基层民主到社会建设
        1.3.2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1.3.3 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施策
        1.3.4 从政策治理到法律之治
        1.3.5 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
    1.4 简短的结论
第2章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2.1 城市社区治理的绩效
        2.1.1 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2.1.2 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2.2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难题
        2.2.1 社区治理的路径依赖困境
        2.2.2 社区治理法治化困境
        2.2.3 社区集体行动困境
        2.2.4 社区治理理论的“拿来主义”困境
        2.2.5 社会分化与隔离社区
        2.2.6 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
    2.3 城市社区治理困境追问
        2.3.1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方位
        2.3.2 变动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2.3.3 社区法律体系不完善
        2.3.4 社区公共性的普遍缺失
    2.4 简短的结论
第3章 城市社区善治的理论构成
    3.1 城市社区善治提出的时代要求
        3.1.1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政府失灵
        3.1.2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市场失灵
        3.1.3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社会失灵
    3.2 城市社区善治的目标
        3.2.1 完善社区现代治理结构
        3.2.2 优化社区现代治理机制
        3.2.3 提升社区日常生活民主
        3.2.4 加强社区现代公共服务
    3.3 城市社区善治的合力驱动
        3.3.1 党组织的协调服务能力
        3.3.2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3.3.3 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3.3.4 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3.3.5 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力量
        3.3.6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3.4 城市社区善治要素
        3.4.1 社区善治主体: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
        3.4.2 社区善治客体:公共利益最大化
        3.4.3 社区善治内核:权力与权利之间双向互动
        3.4.4 社区善治过程:从管控到善治的转变
    3.5 简短的结论
第4章 推进城市社区善治的发展路径
    4.1 树立社区善治理念
    4.2 提升城市社区现代治理能力
    4.3 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
    4.4 发展城市社区协商民主
    4.5 加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6 创新城市社区文化
    4.7 简短的结论
余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社区善治全面深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三、中国基层矛盾治理需求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风险社会研究
        二、基层矛盾治理
        三、基层社会治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式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厘定
    第一节 风险社会理论
        一、社会风险演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基本内涵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三、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第三节 核心概念厘定
        一、社会转型与风险社会
        二、基层与基层矛盾
        三、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
第三章 风险形式:基层矛盾表现特征
    第一节 矛盾纠纷的基本类型
        一、从矛盾性质划分
        二、从所涉主体划分
        三、从人员规模划分
        四、从适用法律划分
    第二节 基层矛盾的宏观表征
        一、在数量上:总量长期高企,递增幅度明显
        二、在走向上:扩散领域宽泛,发展向度多维
        三、在主体上:结构关系多元,所涉对象复杂
        四、在形态上:表现形式多样,触点难点交织
        五、在强度上:矛盾张力扩大,社会燃点降低
    第三节 基层矛盾的多发领域
        一、涉农纠纷量大面广
        二、涉土涉房矛盾对抗激烈
        三、劳资纠纷高发多发
        四、医患纠纷日渐严峻
        五、金融纠纷破坏力强
        六、环境纠纷成为焦点
        七、群体纠纷组织化明显
第四章 风险来源:基层矛盾源头归因
    第一节 经济转型: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
        一、粗放型增长
        二、城市化失序
        三、房地产泡沫
    第二节 社会分层:社会变迁巨大与社会结构分化
        一、个体分化
        二、群体分化
        三、阶层分化
    第三节 执政效率:政府结构膨胀与服务管理缺失
        一、政府结构臃肿膨化
        二、决策管理时有失控
        三、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四、维稳模式呆板僵化
    第四节 司法实践:公平正义有失与法治权威有限
        一、地方立法滞后
        二、司法公正有失
        三、基层法治薄弱
        四、法治文化缺失
    第五节 教育文化:教育扭曲失范与文化精神失魂
        一、教育扭曲失范
        二、主体文化受侵
        三、精神信仰丧失
    第六节 基层党建:组织建设弱化与先锋作用淡化
        一、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弱化
        二、基层党的领导干部蜕化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淡化
第五章 风险调控:基层矛盾解决路径
    第一节 制度化路径:行政主导
        一、着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牵引
        二、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体制机制
        三、构建联调机制,打造综治平台
        四、改革信访机制,畅通诉求渠道
    第二节 社会化路径:人民调解
        一、坚定发展方向
        二、拓展职责内涵
        三、创新组织机制
    第三节 法治化路径:诉前联调
        一、诉前联调的出台背景
        二、诉前联调的基本内涵
        三、诉前联调的运行机制
        四、诉前联调的司法效率
    第四节 复合化路径:多元衔接
        一、历史与现实:多元解纷机制价值判断
        二、主体与特性:多元解纷方式辨析
        三、定位与选择:多元解纷方式的关系
        四、探索与困惑:来自广东的实践经验
        五、讨论与结论:多元解纷机制的未来进路
第六章 风险治理:基层矛盾治理创新
    第一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理念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践行“依法治理”的执政观
        三、推进“利民便民”的服务观
    第二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格局
        一、党委政府领导:担当主体责任
        二、国家治权主导:发挥职能作用
        三、社会组织担当:激发自治活力
        四、公民广泛参与:加快全民普法
    第三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体制机制
        一、镇街中心是支撑
        二、村(居)工作站是基础
        三、县级中心是龙头
    第四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方法手段
        一、指挥协调扁平化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
        三、治理手段信息化
        四、治理方式多样化
    第五节 创新基层矛盾治理目标管理
        一、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实施综治政策工具
        三、建立考评问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主题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主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 有关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有关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综述
        (四) 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一) 研究方法
        (二) 个案概况
第一章 改革前奏:思路在哪里
    一、厦门印象
        (一) 区位优势
        (二) 改革的“试验田”
        (三) 厦门人的性格
        (四) 组织传统
        (五) 规划变迁
    二、改革一触即发
        (一) 老厦门遭遇新挑战
        (二) “美丽厦门”的机遇
        (三) 路在何方
    三、契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一) 推动者
        (二) “可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
        (三) 先试先行
    四、小结
第二章 革新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一、政府的困惑:做还是不做
        (一) 一切找政府
        (二) 做得越多,抱怨越多
        (三) 在分化中激化矛盾
    二、转变:轻装上阵
        (一) 权力“瘦身”
        (二) 让市场走向“前台”
        (三) 竞争性政府
    三、重构:各归其位
        (一) 当好“掌舵者”
        (二) 破冰之举
        (三) 议行分设
    四、小结
第三章 公众参与:小而有力
    一、倒逼式参与
        (一) 格格不入的小区面貌
        (二) 从“你建我看”到“共建共管”
        (三) “要和140号一样好”
    二、发展式参与
        (一) 瓶颈
        (二) 利益博弈
        (三) 软法之治
        (四) 小渔村的蜕变
    三、诉求式参与
        (一) 老街坊想住“新小区”
        (二) 寻找共同利益
        (三) 对症下药
    四、互动式参与
        (一) “明星社区”
        (二) 光环之外
        (三) 纽带
        (四) 回应与回馈
        (五) 互动升级
    五、小结
第四章 把社会再组织起来
    一、再造治理单元
        (一) 从单位到社区
        (二) 自治下沉
        (三) 依巷而治
        (四) 商圈共治
    二、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社会组织
        (一) 政府扶持
        (二) 城市义工在行动
        (三) “班班有个图书角”
        (四) 社区“关爱中心”
    三、社会自主能力的发育
        (一)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诞生
        (二) 业主自治
        (三) 三个关键因素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
    二、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路径
    三、思明经验的限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日记
    附录二:经验总结材料
    附录三:改革方案
    附件四:调研汇报信
致谢

(10)整体性社区构建:来自公益创投机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经历与问题提出
        (一) 一个全国和谐社区的蹲点观察
        (二) 参与W区社区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综合配套改革
        (三) 参与H省“和谐社区”评估检查
        (四) 参与湖北省公益创投大赛
        (五) 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宁波海曙区、北京东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深圳坪山新区的考察
    二、文献综述
        (一) 治理理论的分析进路
        (二) 研究对象与取向
    三、研究方法
        (一) 系统方法论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调查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篇章结构
    五、创新及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变迁轨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分析
    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一) 总体性社会结构下社区居民自治理念的倡导和探索(1949-1978年)
        (二) 分化性社会下的社区建设实践(1978-至今)
    二、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一) 外界环境倒逼
        (二) 国家为主体的规划性变迁拉动
        (三) 城市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矛盾的推动
第三章 “阿喀琉斯之踵”:社区治理与社区结构的碎片化
    一、政府功能分散化的表象解析
        (一) 政府功能分散化的外部效应:社区居民委员会负担过重和行政化倾向
        (二) 政府功能分散化的内部效应:街道办事处的“扩张”和“失范”
    二、社区结构碎片化的表象解析
        (一) 社区组织网络结构碎片化
        (二) 社区组织权力结构碎片化
        (三) 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不足
    三、追溯社区治理碎片化之源
        (一) 传统“家庭本位”的社会观致使公共精神发育不足
        (二) 传统官僚政治文化降低了社会成员公共说理能力
        (三) 传统中央集权政府对民间组织的不信任降低了民众结社水平
        (四) “分散的集权”结构的内在缺陷割裂了政府功能的整体性
第四章 公益创投:社区整合的阿基米德支点
    一、组织共同体:社区碎片整合的粘合剂
        (一)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概念解析
        (二) 整合趋势:“地域共同体”到“组织共同体”的转向
        (三) 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共同体发育的根基
        (四) 自发抑或建构:中国城市社区公益组织的生长逻辑
    二、前世与今生:公益创投的欧美之路
        (一) 公益创投的起源
        (二) 西方公益创投的内涵与特征
        (三) 公益创投的运行流程
        (四) 欧洲公益创投发展现状
    三、落地与生根:公益创投的中国实践
        (一) 公益创投概念本土化及其模式的类型学分析
        (二) 公益创投之孵化器模式地方探索
        (三) 公益创投之项目培育模式的湖北探索
    四、中国城市社区公益创投运作的理想模型构建
第五章 预见未来:走向整体性社区
    一、整体性社区的内涵
        (一) 整体性:社区(共同体)形态演变中的未变属性
        (二) 整体性社区概念的由来
    二、整体性治理:整体性社区的理论基础
        (一) 整体性治理的背景分析
        (二) 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命题与理论框架
    三、整体性治理应用中国城市社区分析的边界
        (一) 理论本土应用的适用度
        (二) 理论本土应用的限度
    四、城市社区整体性治理模型的建构
        (一) 外推力:政府部门功能的项目整合机制
        (二) 基础:社区内各类组织关系的整合机制
        (三) 内拉力: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整合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技防 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多民族社区依法治理研究[D]. 赵莹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宿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研究[D]. 胡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3]A区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研究[D]. 徐峥月. 南昌大学, 2019(02)
  • [4]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警务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社区警务共同体为例[D]. 安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5]郑州市保安服务公司品牌建设研究[D]. 韩冰.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6]旅游型村镇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 周天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6(12)
  • [7]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D]. 刘小钧.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7)
  • [8]风险社会视域下基层矛盾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样态[D]. 邓少君. 武汉大学, 2016(06)
  • [9]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D]. 胡雅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10]整体性社区构建:来自公益创投机制的启示[D]. 尹浩.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发展技防,为企业注入活力——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保安服务公司技防发展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