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

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

一、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论文文献综述)

邬天启,邬焜[1](2020)在《信息计算主义的性质及其局限》文中认为[目的/意义]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测度方法的巨大成功,发展起了一种关于信息本质的计算主义理论,从而导致毕达哥拉斯数的哲学得以复兴。需要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对其学说进行梳理和评价。[方法/过程]信息计算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需要梳理信息计算主义以信息和数的计算为基础来理解世界的学说,以及其中"万物皆数""万物皆算法";"万物源于比特""万物皆为信息"的一脉相承的科学观和哲学观。[结果/结论]信息计算主义的事物结构差异量的比特规定的信息观无法合理解释事物的质的区别,也无法概括信息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层面的规定;信息计算主义对实在的物质世界的消解也无法解释所有的信息都必须有其物质(质量和能量)载体的现实。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漆志超[3](2019)在《德日进宗教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历史,从希腊时代的有限的、符合理性的古代宇宙观,到近代的无限的、永恒的机械宇宙观,再到现代的有机的演化宇宙观,人类的宇宙论已经发生了彻底地改变。随着宇宙论的改变,我们不仅对宇宙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而且越来越意识到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空有机维度以及精神现象都应当被加入到宇宙的本质之中。德日进认为,作为整体的宇宙处于两种相互对立的变化中,一种是进化运动,即宇宙整体朝向越来越有秩序、精神现象越来越彰显的状态前进;另一种是熵化运动,即宇宙在演化过程中总的熵值不断增加,宇宙越来越混乱,最后走向混沌和死亡。这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不仅与存在和非存在相关,亦与秩序和混沌相关。由于宇宙的进化运动和熵化运动的存在,人类所面临的威胁与希望同时被扩大了,受到熵化的影响,我们的威胁不再是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是宇宙整体的覆灭;受到进化的作用,我们的希望不再是个体的生命和精神得到拯救,而是宇宙整体进入超越境界。遗憾的是,现代的科学与宗教并没有适应演化的宇宙,它们仍然秉持着静态宇宙观的逻辑,既不能克服新的威胁,又不能拥抱新的希望。从科学方面来说,科学过于依赖分析方法,试图通过宇宙中某一特殊现象,或者某一领域的一套理论系统来对宇宙的本质做通盘解释,但这种做法无疑是为了理论的自洽性把宇宙丰富的现象排除出去,因而漏掉了实在,无法揭示宇宙的本质;从宗教方面来说,传统基督教普遍认为宇宙是上帝通过“分有的创造”而得来的,人类的灵魂虽然归于上帝而得救,却要以割裂人类和宇宙的连接的方式进行,由于上帝的存在并没有给宇宙的未来更多的助益,因而上帝变成了纯粹逻辑概念中的存在。现代科学与宗教之所以能用“分析”或者“分割”的方式来看待宇宙,那是因为在它们看来宇宙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它们追求的是“伟大的平衡”,德日进却告诉我们,宇宙正在经历着“伟大的运动”,用静态宇宙论逻辑来处理演化宇宙论问题,自然是不会成功的。德日进综合科学理论与宗教理想,构建其“广义进化论”思想,他积极肯定了生命和精神的超越价值,德日进说,在个人层面,如果生命不是决定性地超越死亡,那么生命意义和价值就会即刻被抽空,在整体层面,情况更是如此,生命是宇宙论意义上地超越死亡,只有把熵化现象看作进化现象的副效应,宇宙才能够被理解。德氏指出,从科学层面来看,人类是宇宙中的特殊现象,只有人类独自突破了思想阶,从而把宇宙提升进新的境界,因此人类是宇宙进化的轴心和前沿,宇宙的进化过程在人的身上仍然再次跃进,把人类由个体性的存在提升到“精神智慧圈”的存在,“精神智慧圈”发展到极限,必然汇合于超越时空的Ω点,此即进化的终局,通过进入时空而超越时空,这就是宇宙进化的完整过程;从宗教层面来看,如果宇宙激活的总能量刚好只够其达到Ω点,那么宇宙的进化就会因其能量匮乏而自动消解,因此需要上帝在宇宙进化到终末整个地把它转化纳入“神的氛围”,万事万物的价值才最终实现。广义进化论需要上帝的预设以补全其宇宙论,因此科学与宗教不是互不干涉或者相互对立的,毋宁说是为了追求同一真理的两条不同进路。根据广义进化论,可以说德日进的神学是末世论向度的。只有在进化的终末,上帝才向人类显现其所是,因此上帝不再是某种超越宇宙的实体,而是宇宙的延伸,如此世俗世界与超越境界就由宇宙的进化连通在一起,德氏的上帝观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处于宇宙进化过程中的人类虽然无法把握上帝,却被上帝所把握,通过参与到上帝创世的伟大工程,人类就能逐渐对上帝加深了解,所以上帝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超人格、超智慧的氛围,德氏称之为“神的氛围”。“神的氛围”和Ω点给予人类以生命的目的和希望,而人类在实践上应当效仿基督,才能切实地朝着希望迈进。基督通过“道成肉身”和“十字架之路”的奥迹,明确地表达出通过进入世界而提升世界的宇宙进化逻辑。因此,现代人不仅要投入工作与生活,而且还要从中不断超拔提升,只有如此,作为有限生命的人格中心才能与作为“万有之万有”的基督中心合而为一。一方面,德日进的思想在基督教世界虽然称不上主流,但是它却与中国宗教思想高度契合,不论是人生哲学、宇宙论,甚至是本体论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德氏的思想能够为沟通东西方宗教搭建一座桥梁。另一方面,在演化的宇宙中,我们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上帝,而不仅是逻辑概念的上帝,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科学,而不仅是片面深入的科学,所以德日进在现代神学转型的尝试中,可以称为一个先锋人物。第一章主要讨论从静态的宇宙观到演化的宇宙观的转化而带来的宇宙的进化和熵化关系问题。德日进的宗教哲学与他的宇宙论密不可分,由于人类的宇宙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宗教所关心的问题如今要么失去其效力,要么产生了新意,这些新生成的变化和问题,都需要通过对演化的宇宙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审视和厘清。由于宇宙论的转化,曾经威胁到个体生命的死亡现在扩展到宇宙整体,这不仅是范围的扩大,也是程度的加深,整个宇宙都会因为熵化的影响而走向总体的死亡。单独依靠宗教或是科学根本无法克服这种威胁,科学过于依赖分析方法,从宇宙的基本单位出发无法解决宇宙总体倾向问题,宗教教导人类抛弃宇宙,这就掩盖了上帝创世的积极意义。因为熵化是宇宙整体的变化,也只有另一种变化才能克服这一威胁,那就是宇宙的进化,但是生物进化论漏掉宇宙的精神本性,狭义进化论可被还原为一套物质秩序,都无法把宇宙从死亡的命运中拯救出来。德日进综合科学和宗教的洞见,提出精神乃物质复杂化所显露的实在,并归结为“复杂性——意识性”定律,科学处理的是宇宙的理化能量,而宗教协调的是宇宙所激发出的精神能量,这样我们就在现象层面把宇宙统一起来。可以说,我们所生活的宇宙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在物质层面有熵化堕落的危险,但是在精神层面却有无限提升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把熵化作为进化的副效应,从而彻底地肯定生命与精神的价值。第二章主要讨论人在宇宙进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静态宇宙论的逻辑中,科学与宗教所产生的往往是歪曲的人的形象,因此人类被放置在宇宙的边缘,人的神圣性也被遮蔽起来,而在演化宇宙论的逻辑中,人类是进化的轴心和前沿,因此宇宙的价值提升离不来人的参与和实践,人的神圣性得以充分地彰显出来。科学视精神为副现象而把人类排除在宇宙本质之外,宗教视精神为超现象而割裂了人类和宇宙的联系,无论哪种情况,人都处于宇宙的边缘地带,两者都产生了歪曲的人类形象。德日进在彻底地坚持系统论与进化论的基础上指出,科学的分析只不过是不断朝着宇宙最为基础的底层实在前进,但是当他们到达某一层面的实在后,转身就抛弃这个层面而又进入另一更深的层面,这样就对宇宙的有机整体价值视而不见了;上帝不仅有创造宇宙的活动,还有进入宇宙的过程方能显露他的仁爱,可以说,上帝不仅创造宇宙,更加透过万事万物而提升宇宙。这样看来,人就不再是宇宙中的异类,而是宇宙进化的轴心和前线,人的价值也由参与到上帝的创世工程而彰显出来。对于人类自身,宇宙的进化过程仍然在起作用,未来人类将由自我存在走向“精神智慧圈”的总体存在,而“精神智慧圈”将通过时空有机维度而达到超越时空的超人格的、超智慧的Ω点,同样的过程也是人类进入上帝的国度的旅程,因着宇宙进化的功德,人类终将彻底地告别熵化和死亡。第三章主要讨论在演化的宇宙中,上帝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新的上帝观给人类的启示。在德氏的广义进化论中,上帝的存在作为宇宙论的补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科学与宗教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毋宁说它们是达到同一真理的不同进路。德日进指出,上帝是宇宙的延伸,只有到宇宙进化的终末,上帝自身的存在才完全显露出来,因此德氏的上帝观既是内在超越的,又是末世论的。对于处在进化过程中的人类,上帝不再可被设想为某种超越宇宙的实体,而应当被设想为一种全然包裹着我们的超人格的、超智慧的氛围,德氏称之为“神的氛围”。为了认识上帝,德日进扬弃了传统的“形式”与“质料”认识方法,而采用朝向未来、朝向进化的“结构”与“能量”认识方法,德氏意识到,宇宙的进化过程就是精神能量和爱的能量不断激活的过程,凭借着这些能量,宇宙朝着上帝的国度不断攀升,这也说明了世俗世界与超越境界是连接在一起的。Ω点和“神的氛围”给人以崇高的理想,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之路”的奥迹则能够指导人类的实践。基督通过进入宇宙而提升宇宙向我们展现了拯救的真理,人类也应当积极投身建设世界的伟大工程并与他人相结合以提升人格,如此才能使宇宙整体地与作为“万有之万有”的基督中心合而为一。第四章主要讨论德日进的宗教观与中国宗教思想的一致性,为沟通东西方宗教思想架起一座桥梁。本文选取方东美与唐君毅的思想与德日进的思想做一比较,发现他们不论在人生哲学方面,在宇宙论方面,还是在本体论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性。方东美强调,人类需要参与到作为整体的宇宙生命之中,就能自然地把宇宙带入真、善、美的宗教胜境;唐君毅指出,人类需要朝着心之本体不断前进,才能够把宇宙的苦、恶、错转化为真、善、乐。他们二者的思想可以用德日进的理论总结为,“提升个体的中心”以契合“超越的中心”,与“移个体的中心”进入“超越的中心”这两种相互配合的运动以达到宇宙进化的目的。也只有通过宇宙整体的进化,个人的存在才能达到古今、内外、上下、主客的自由贯通。

武小景[4](2019)在《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科幻文学在当今的文坛也愈加火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科幻甚至在影视改编中也占据了一方天地。科幻文学的日益繁荣,使得科幻题材也拓展到更新的层次,“时间旅行”就是其中的一类。“时间旅行”通过幻想的时空穿梭技术,打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局限,触碰到了时间的神秘角落。本论题围绕“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系统研究了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的概念范畴、文本艺术,并通过分析中国大陆与香港的两位科幻大家此类型的科幻创作,探讨了时间旅行题材的重要意义,在对时间旅行题材做全面认识之后,寻找如何实现科幻小说整体繁荣的途径。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解释“科幻小说”与“时间旅行”的概念,从科幻小说特点及题材分类说起,对论文涉及的对象做一界定,并梳理出中国“时间旅行”题材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着重分析这一题材的特点,其中就主题意蕴来看,包含着宿命、伦理、时空观的深刻思考:时间旅行使得人类穿梭不同时空成为可能,但这种看似带来无限选择的旅行最终仍是导向宿命般的结局;时间旅行将人类的命运急速展现出来,时间看似是一系列伦理危机的根源;时间旅行打破传统观念中关于时间的一维性与不可复返性,提出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个体应该如何在时空中生存的问题。就场景与环境描写而言,注重时空转换过程中的场景切换,以及转换至不同时空下具体的环境描写,这都要求小说具备极大的真实性。就情节模式来看,在时间旅行题材中,作家们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情节模式:在时间中往返、时间是循环的、平行宇宙,这三种情节模式基本上囊括了时间旅行中所有类型,小说中时空转换成为故事进展的动因,并根据不同的情节模式寄寓了作家关于时间的不同看法。论文第三章列举了一些此类型作家的创作成果,并从“时空书写的独特性”、“重新质疑科幻小说在目前的定位”阐述了这一题材的重要价值,后又通过中西科幻的对比反思,希望借鉴西方经验,寻求中国科幻小说应走之路。

廖生慧[5](2019)在《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文中认为伊塔洛·卡尔维诺是20世纪意大利着名作家,文笔幽默轻盈,作品想象奇特,意蕴丰富,思想深邃,以寓言小说和后现代实验性创作闻名于世。小说独具特色的空间书写则贯穿卡尔维诺写作生涯始终。卡尔维诺的空间书写包含两层含义。在小说结构上,卡尔维诺运用“晶体模式”和“开放的百科全书式小说”等创作经验,搭建了由各种可能性构成的网络,创作出一系列以组件式和综合式结构为特征的“超小说”文本。这些文本融合精巧的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仅涉略虫洞、量子纠缠、循环宇宙和平行时空这些理论物理学领域,同时也包纳排列组合、二分法、映射等数学分析和几何学概念,将人类不同形式的知识融合为一个具有连续生成性和完整性的认知体系,形成既坚守文学传统又兼具科学理论的文学样式。在小说内容上,卡尔维诺描绘了一系列意象化的文本空间,包括意象化的自然空间和意象化的城市空间,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树上的男爵》中空间意象之间的流变过程,由此勾勒出个体诗性自由与父权等级秩序和贵族封建传统之间的抗衡和博弈,彰显了一个主体空间形态的重塑历程。城市是卡尔维诺小说另一个集中表现的空间符号,文本对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和消费空间进行了细致描绘,形成一套城市空间话语体系。城市空间书写背后,则是作者对乌托邦崩塌,敌托邦和异托邦图景显现的一种隐喻。这些文本空间上的创作体验明确了“轻盈”、“精确”和“繁复”等美学价值,也融入进卡尔维诺关于宇宙、人类处所这些更具现实意义的空间观之中。在创作更多受到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影响的早期,卡尔维诺在结构和内容上注重形式和各式文学实验,使文字获得一种空间和视觉上的魅力,以此来追寻整一的逻辑秩序,并力图以秩序抵抗世界的无序状态。这种秩序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是作者对战后恢复社会秩序的一种渴求。随着创作的深入,卡尔维诺在追求规则和秩序极致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精确写作的困难,从而对空间秩序和赋形意义进行反思,并最终摆脱了被囚禁的螺旋思维,自我与客体达成和解,以一种更自由轻盈的姿态走向了意蕴更深厚的空间存在状态。卡尔维诺空间书写的价值意义不仅体现在拓展和丰富了小说的空间写作手法,彰显小说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和空间特征,将古典精神融入进实验文本,更表现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了一批作家的创作,使自身的空间书写经验和文学自由精神得以更悠远地传播。

唐颖捷[6](2018)在《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已经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物理教育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学校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物理科普图书作为普及物理科学最先出现的载体之一,建国后物理科普图书的发展情况更是是当代物理科普发展的缩影。而一定历史时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可以体现当时科普事业发展的重点和特点。本研究对建国以来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进行分时期的定量研究,梳理出科普图书的历史脉络,客观地反映发展历程。研究一是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总体调研。为对建国后的物理科普图书的演变历程有整体的把握,本研究根据建国以来的《全国总书目》,整理出物理科普图书的书目,共计1753种,并对图书进行搜集,梳理出其概貌特征,主要包括图书的种类数量、编着形式、作家及读者群体。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种类数量迅猛增长,且呈现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优秀的物理科普图书得到了大力挖掘。其中,引进版物理科普图书的来源国从以苏联为主逐渐向以欧美国家为主过渡,而以日韩为主的亚洲引进的地位也在逐渐凸显。(2)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以教育工作者为主的作家群体,而科学家群体也将成为今后物理科普图书的中坚力量。青少年学生是建国至今的主要读者群体,同时,儿童读物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出版市场的占比呈直线上升,物理科普图书的读者群体在逐渐地向年轻化发展。研究二是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研究。在统计分析了图书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后,将图书的内容按不同的主题再次进行知识点划分,并进一步分析样本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进而找出不同历史时期物理科普事业的重点和特点。结论如下:(1)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大多以物理知识类为主,但随着科普观念的变化,科普内容不再仅仅极限于物理知识,而是将视角广泛地延伸到物理思想、方法和精神等范畴,使得物理文化类图书的地位逐渐凸显。(2)物理知识类和实验类科普图书的选题大多包含了各个主题的综合性知识,且仍在稳步上升,使得选题进一步综合化。而在单独介绍某一主题的专题化物理知识类图书中,现代物理学主题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3)物理史类图书是物理文化类图书中的重点普及内容,其中的原子物理和现代物理的发展历程得到了更高的关注。物理传记类图书作为深化改革期主要的文化类图书,更加关注爱因斯坦、牛顿和伽利略等着名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和科学成就。研究三是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在对各时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后,根据图书的印刷数量筛选出样本,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时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特点。接着,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各时期图书的呈现形式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差异及演变历程。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的物理科普图书均以讲解式为主,但其占比在逐渐下滑,同时呈现形式更为丰富的其它式图书的占比在逐渐上升。其中,漫画式图书的出现不仅在呈现形式上得以突破,还深受读者的青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物理科普图书的体例大多以“标题+正文”为主,但在改革开放后,图书的形式和体例逐渐丰富起来,更多的图书会利用不同的栏目对正文内容进行拓展。(3)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呈现更侧重于文字描述,但随着时期的发展,无论从图片的数量还是大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更多的图书图文并茂,迈入“读图时代”。同时,图片的彩色印刷也展现出巨大的增长幅度和发展空间。根据以上的分析结论,关于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启示如下:科普观念相对滞后,需加快转变步伐;应继续扩展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选题思路;应坚持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吕晓娜[7](2018)在《修正黑洞时空中电磁场的微扰和粒子轨道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洞的似正规模是黑洞的一种“特征声音”,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让我们知道更多有关黑洞的性质。而弯曲时空中粒子的运动与经典理论完全不同,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对于黑洞的微扰和试验粒子的轨道动力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用六阶WKB方法研究了量子修正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中电磁场扰动的似正规模。如果黑洞时空中存在“量子涨落”现象,度规就要进行修正。考虑存在于该黑洞时空的电磁场,得到了电磁场微扰方程,给出了似正规模频谱。通过研究发现,当量子修正参数a变大时,电磁场的衰减速度会降低。2.用相平面分析法研究了量子修正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中粒子的的轨道动力学。在分析了试验粒子的有效势曲线和相平面图之后,探讨了粒子的能量和角动量及量子修正参数如何影响粒子的轨道运动。通过对试验粒子在黑洞时空中的轨道运动研究,能够让我们知道更多的时空几何性质。3.研究了Modified Reissner-Nordstr?m黑洞时空中粒子的轨道运动。通过求解拉格朗日方程,得到了此黑洞时空中的广义相对论运动方程。研究了粒子的能量和角动量及黑洞的电荷量和修正参数σ对轨道运动的类型和稳定性的影响。

吴双[8](2018)在《好莱坞科幻电影量子叙事与文化批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知识是一个整体,指涉物理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囊括社会文化相关内涵。当前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范式逐渐显现出包含物理科学内涵的新趋势,也可视为是生活方式与真理的契合,艺术对生活的一种报答。影片所映射的科学主体(量子力学)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台柱之一,它与经典相对论构成了认识世界的两大理论基础,也是构成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的因子,对其重视和梳理显得意义非常。由此继而衍生出:“量子力学若放置在文学研究范畴内,如何与相关理论产生勾连?如何对它用于电影视觉编码进行解读?是否影响着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与认识论?”,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借助后经典叙事学的大视角,选取两部流行好莱坞科幻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叙事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相关理论,从理论、文本、受众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分析和思考。当量子力学观点走进叙事学,展露出与经典叙事迥异的认知观,构建了科幻叙事的理论基础。因果互倒、多世界的可能、可能与现实的交叉等重要思想惊醒了固有逻辑的叙事者,引起观众惊呼编剧脑洞大开。但这一切并不是虚妄的狂想,却是创作者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的魔力,从而导引着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点、叙事结构等发生转向,逐渐形成全新的量子叙事模式。当下电影叙事学的研究走出了形式研究的窠臼,开始考虑叙事之外的历史、意识、价值等伦理维度,这不免让我们注意到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未来”、“科技”、“生态”等核心主题电影试图从人文视角与科学理念结合出发,给受众的既有价值思维带来冲击,给人类命运的何去何从带来启示。此外,新近的科幻电影通常结合着大量的科技手段,虚拟现实体验冲击着“此在”个体的感受,愈发立体与直观的世界被认知,而这些叙事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本文叙事研究想要考虑的问题。后现代语境下的科幻电影通过一个个“亦真亦虚”的世界塑造,为大众的多重欲望提供了一个想象和疏解的渠道。电影传达的主题思想既可能带来积极效应:丰富认知层次,提高美学欣赏;也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技术霸权思维,虚无主义的诞生。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其对科学和人性的真实把握和反映,借助量子叙事的自身魅力谱写着符号世界里的多种可能。出于作者学术水平的现实限制,本文对量子叙事模式的探析基于经典叙事学的形式层面进行分析,将量子叙事影响科幻电影叙事成败的内在框架与机制进行系统阐释;其次从后经典叙事观照的大视野出发,思考叙事伦理的体现,从科学哲学的思考以及文化研究的批判视角来看待影视传播的后果。

墨哲兰[9](2017)在《“技术统治时代”意味着什么?》文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从"实存"的区分开始,尤其注意到"技术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分,如同"诗"与"历史"的区分。"诗"高于"历史"靠"想象创作";"技术存在"高于"自然存在"靠"计算制作";均以此拔高为"本质",确认了人的需要为其方向。其逻辑都在"计算制作"中完成"多即一"的归纳以承接柏拉图"一即多"的演绎,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功能结构主义"道路。西方民主从"古希腊"开始的基础(内部奴隶制与外部殖民地、智能性功能结构主义)到走出中世纪的"原罪式人性恶"实现于"功利资本主义"的侵略殖民扩张——才完整地体现了西方历史的发展轨迹。"大爆炸理论"之"宇宙大设计""人是基本粒子的聚合物"之"物理还原主义"是顶层理论,"人工智能"不过是其"宇宙论物义论"的贯彻机制,都统属于西方"非人化"科学知识系统的上下承接,否认人类文化,抹杀其本质界限,最后引向"机器人第三型文明"。"科学技术主义"独断一切。西方历史,有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神性、人性一路褪去,剩下唯物。人本来就是自然演化而为人,现在西方人反其道而行之,全部褪去将人还原为物,使进化论成为末世论——这才是西方技术的要害所在。

范吉新[10](2016)在《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更正与宇宙演化》文中研究指明在[美]斯蒂芬·韦伯/着《看不见的世界》一书中认为标准模型理论并非终极理论、有很大欠缺与不足。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物质不灭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物理世界的广泛对称性原则,现推理出全新的基本粒子结构体系,在这一基本粒子结构体系中包括"正能子、反能子、正子、反子、正反偶合子、正反中微子、正负电子、质子与中子"。它们不但有明确的具体结构和形状,而且有明确的相互从属关系,更能科学的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的本质与磁单极子之谜、黑洞之谜、宇宙原始火球大爆炸之机理。由此希望能够弥补或替代标准模型理论的不足以解释物理世界的众多物理现象。

二、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计算主义的性质及其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1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哲学
2 认知信息计算主义
3 细胞自动机和复杂适应系统的信息计算主义
    3.1 对复杂性理解的单向性局限
    3.2 不变基元细胞和积木块机械性色彩的局限
    3.3 离散质点假说的局限性
    3.4 不变基元细胞和积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需要中介
4 信息物理学的物理计算主义
5 万物皆算法的宇宙信息计算主义理论

(3)德日进宗教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一、还原德日进思想的本色
        二、进行有效的哲学对话
        三、与中国宗教思想的汇通
        四、对现实问题的观照
    第五节 德日进的生平与宗教哲学引论
第一章 进化作为宇宙超越之途径——德日进宗教哲学的宇宙论基础
    第一节 宇宙的未来危机
        一、宇宙论范式的转化
        二、宇宙的熵化危机
        三、从物理的“恶”到伦理的“恶”
    第二节 进化作为熵化的对冲
        一、狭义进化论的局限性
        二、广义进化论的确立
        三、宇宙的未来与希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是宇宙进化的前锋——德日进论人的宗教维度
    第一节 进化的创造论
        一、对“分有创造”观念的批判
        二、对“科学分析”观念的批判
        三、从“分而创造”到“合而创造”
    第二节 人的未来——精神智慧圈
        一、宇宙进化的动力
        二、精神智慧圈的性质和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日进的上帝观
    第一节 上帝和宇宙的关系
        一、试论现代宗教文化之合流
        二、从“平衡伦理”到“运动伦理”
        三、上帝是宇宙的延伸
    第二节 上帝是一种氛围
        一、从“结构”与“能量”的角度认识上帝
        二、爱的能量的激活
        三、宇宙的基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日进的宗教观与中国人生哲学的相通性
    第一节 人生进化论
        一、方东美与德日进论人生之进化
        二、方东美与德日进论人生之实践
    第二节 死亡的积极意义
        一、唐君毅与德日进论人生之超脱
        二、唐君毅与德日进论对死亡之超越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科幻小说与时间旅行题材概述
    第一节 西方科幻小说与时间旅行题材
        一、科幻小说及其分类概述
        二、关于时间旅行题材科幻小说
    第二节 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的发展
        一、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二、时间旅行题材在中国
第二章 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特点
    第一节 主题意蕴
        一、宿命难逃
        二、伦理危机
        三、时空本质
    第二节 场景与环境
        一、真实可感的场景切换
        二、异时空中的环境冲突
    第三节 情节模式
        一、在时间中往返
        二、时间是循环的
        三、平行宇宙
第三章 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创作成果及意义
    第一节 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代表性作家及创作成果
        一、中国大陆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刘慈欣
        二、香港科幻“怪人”——倪匡
    第二节 写作意义及反思
        一、时空书写的独特性
        二、重新质疑科幻小说在目前的定位
        三、对比反思中外科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

(5)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1章 卡尔维诺小说空间书写的形态
    1.1 晶体结构式的空间书写
        1.1.1 物理化的空间呈现
        1.1.2 数学式的空间组合
    1.2 意象化的空间书写
        1.2.1 意象化的自然空间
        1.2.2 意象化的城市空间
第2章 卡尔维诺小说空间书写的内涵
    2.1 个人精神:对秩序的追求
        2.1.1 语言秩序
        2.1.2 个人与社会秩序
    2.2 深层隐喻:对存在形式的探索
        2.2.1 人物主体性的建构与放逐
        2.2.2 城市乌托邦的崩塌与重建
第3章 卡尔维诺小说空间书写的反思
    3.1 卡尔维诺对空间书写的反思
    3.2 卡尔维诺小说空间书写的价值
        3.2.1 另辟蹊径:空间写作手法的拓展与丰富
        3.2.2 返璞归真:古典精神与实验文本的融合
        3.2.3 影响深远:对中国先锋作家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科普
        1.2.2 物理科普图书
    1.3 文献综述
        1.3.1 科普图书的研究现状
        1.3.2 科普史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总体调研
    2.1 调查实施的过程
    2.2 物理科普图书的统计分析
        2.2.1 物理科普图书种类数量的统计分析
        2.2.2 物理科普图书编着形式的统计分析
        2.2.3 物理科普图书作家群体的统计分析
        2.2.4 物理科普图书读者群体的统计分析
        2.2.5 小结
第3章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依据
    3.2 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49-1965年)
        3.2.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4 小结
    3.3 文革十年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66-1976年)
        3.3.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4 小结
    3.4 改革发展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77-1994年)
        3.4.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4.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4.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4.4 小结
    3.5 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95-2011年)
        3.5.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5.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5.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5.4 小结
    3.6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4 小结
第4章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依据
    4.2 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49-1965年)
        4.2.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2.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2.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2.4 小结
    4.3 文革十年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66-1976年)
        4.3.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3.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3.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3.4 小结
    4.4 改革发展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77-1994年)
        4.4.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4.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4.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4.4 小结
    4.5 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95-2011年)
        4.5.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5.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5.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5.4 小结
    4.6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4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2 文革十年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3 改革发展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4 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5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特点
    5.2 启示
        5.2.1 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科普观念仍需转变
        5.2.2 继续扩展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选题思路
        5.2.3 坚持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5.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修正黑洞时空中电磁场的微扰和粒子轨道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黑洞的基础知识
        1.1.1 黑洞观点的发展
        1.1.2 黑洞的类别
        1.1.3 黑洞热力学
    1.2 黑洞的微扰
        1.2.1 黑洞似正规模概念
        1.2.2 似正规模的边界条件
        1.2.3 WKB方法
    1.3 轨道运动
第二章 量子修正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中电磁场扰动的似正规模
    2.1 微扰模型
    2.2 有效势
    2.3 WKB方法
    2.4 数值结果和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修正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中粒子的轨道运动
    3.1 粒子在量子修正Schwarzschild黑洞时空中的运动方程
    3.2 试验粒子轨道运动类型及稳定性
    3.3 量子修正参数a对试验粒子轨道运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odified Reissner-Nordstr?m黑洞时空中粒子的轨道运动
    4.1 MRN黑洞时空中粒子的轨道运动方程
    4.2 测试粒子在不同能量轨道运动的稳定性和类型
    4.3 角动量对测试粒子轨道运动稳定性和类型的影响
    4.4 电荷量对测试粒子轨道运动稳定性和类型的影响
    4.5 参数σ对测试粒子轨道运动稳定性和类型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目录
附录B:六阶WKB方法

(8)好莱坞科幻电影量子叙事与文化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研究方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受众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
2 量子叙事模式及其特征
    2.1 叙事的进路:量子力学
    2.2 叙事的可能:科学隐喻
        2.2.1 量子力学中的隐喻
        2.2.2 科幻电影中的隐喻
    2.3 叙事的谱系:后经典叙事
        2.3.1 非自然叙事
        2.3.2 量子叙事
3 科幻电影的量子叙事
    3.1 叙事模式拐点研究
        3.1.1 亚文化的文化性主题
        3.1.2 从一到多的新变结构
        3.1.3 感性的限知视点
        3.1.4 超现实的反叛时空
    3.2 叙事话语变异分析
        3.2.1 畸变的时间
        3.2.2 .非定域的空间
        3.2.3 平衡的语态环境
    3.3 叙事序列流变机理
        3.3.1 跳跃的叙事层次
        3.3.2 可能并列结构
4 消解与重塑:视觉表征中的科幻电影
    4.1 .认知的失偏
    4.2 美学新进阶
    4.3 超越“后现代”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更正与宇宙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粒子结构的理论证明
2 这一基本粒子结构体系对宇宙物质世界的解释
    2.1 核力的成因
    2.2 弱力的成因
    2.3 电磁力的成因
    2.4 万有引力的成因
    2.5 磁单极子之谜
    2.6 黑洞的本质
    2.7 宇宙原始火球大爆炸的机理与成因
    2.8 现代物理学物理实验中出现数目繁多的粒子结构与机理
    2.9 基本粒子分类
3 这一基本粒子结构体系的优点与缺点

四、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计算主义的性质及其局限[J]. 邬天启,邬焜. 情报杂志, 2020(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德日进宗教哲学研究[D]. 漆志超. 武汉大学, 2019(01)
  • [4]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研究[D]. 武小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的空间书写研究[D]. 廖生慧. 湘潭大学, 2019(02)
  • [6]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D]. 唐颖捷. 西南大学, 2018(02)
  • [7]修正黑洞时空中电磁场的微扰和粒子轨道运动研究[D]. 吕晓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好莱坞科幻电影量子叙事与文化批判研究[D]. 吴双.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1)
  • [9]“技术统治时代”意味着什么?[J]. 墨哲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0]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更正与宇宙演化[J]. 范吉新. 科技视界, 2016(16)

标签:;  ;  ;  ;  ;  

人造黑洞:现代物理学的开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