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浅谈现代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一、现代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0)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高校图书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地发挥和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具有文献信息收集、管理、保存、传递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延伸出来的。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适应时代发展上不谋而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无论是古代“书院藏书楼”还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未间断。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馆藏资源满意度低;服务示范效果不明显;环境熏陶效果欠佳;功能实践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功能认识尚未到位;馆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育人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为充分地挖掘和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第四,要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该论文有图23幅,表有2幅,参考文献101篇。

韩联郡[2](2019)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文中提出“制度重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其落脚点则是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方能形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造就科技人才的生动局面。因此,本文以新中国60年(1949-2009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资源视角对人才资源的特性以及科技人才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对新中国60年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分析,并基于政策文本对科技人才政策从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称谓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借助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政策绩效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全文分七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第二章为立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故首先在人才资源视角下对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度安排。第三章主要对60年间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宏观历史梳理。首先,对建国后的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溯源;其次,以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6年)、经济体制探索阶段(1977-1991年)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9年);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政策的文本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维度有四个方面: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的称谓和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初步比较。描述性分析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包括科技人才数量、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比例、R&D经费及其强度、专利授权量、论文产出、成果数量和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实证性分析则是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科技人才政策绩效的测度指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第六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对SSP范式理论做了概述;其次,对SSP范式在本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SSP范式下的三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SSP范式下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再次,通过具体分析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政策收益,总结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演变与政策绩效提升的关系;最后,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探讨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绩效”函数的对应规则建立在结构与状态匹配度基础之上,在三个历史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是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直接原因,而推动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两点,即“超越意识形态”思想的应用、科技人才市场化的管理范式的形成。作为全文的结尾,笔者在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家经济体制从宏观上决定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此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规律对于科技人才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认为,尊重市场、尊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市场化是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应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或者受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周波[3](2019)在《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促使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也迎来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在历史挑战面前,城市家具智能化不足、文化匮乏、人性化缺失等发展现状已难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城市家具已经到了急需变革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是怎么样的形态?未来城市家具又是什么样?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城市家具的境遇?面对严峻的现实,传统设计理念与思路已难以应对今天城市发生的变化,也无法应答明天城市家具发展的诉求,更无法响应未来城市家具变化的趋势。本文以未来城市愿景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家具设计为研究主题,通过对5G、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其对城市的影响;西方以及国内未来城市理论的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的归纳;中国城市2035年总体规划蓝图的研究综合分析并建构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家具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总结出未来城市家具分阶段的发展愿景,即到2050年,高级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家具和2035年的智能城市家具两个发展阶段。在城市家具愿景构建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当下的城市家具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城市家具的概念并建构了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研究体系和理论模型,并论述其要素构成、内涵意义等内容。本文基于城市现代化的愿景,提出了城市家具现代化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家具现代化就是城市家具的智慧化。在设计理论体系的应用方面,本文主张在“人、事、物、技、文、场、境”等研究要素的系统框架内,以人车出行系统为限定条件,以未来城市街道空间为场所界面,研究城市家具与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此形成智慧城市家具应用体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针对近阶段和远期城市家具发展,分别提出了“智慧家具带”和“智慧微枢纽”的设计策略:近期“智慧街道”的营造须以共享单车为核心模块的“智慧家具带”建设为核心内容,远期通过“智慧微枢纽”这样的新型机器人城市家具来扮演“智慧街道”以及“智慧社区”的公共服务微型中心的角色。最后,本文分别以“技术智能”和“设计智慧”两个角度的实践案例来验证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的可行性。目前,此类智慧城市家具研究文献稀少,本文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杨小彬[4](2017)在《巴西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在全球140个国家的落地生根,汉语在域外国家的传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也必将面临艰难的爬坡阶段:如何提高汉语国际传播的效度,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域外国家汉语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群体、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和课程性质差异很大,不同国别面临的学生群体、学生需求和语言环境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认为国别性的域外国家汉语传播研究是当前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汉语在巴西的传播从无到有,在21世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巴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是汉语在巴西传播的巨大推动力,巴西汉语热的持续发酵是汉语在巴西传播的内在需求,巴西孔子学院是汉语在巴西传播的基石。当前,汉语在巴西传播的形势比较好,孔子学院的学员规模不断扩大,仅仅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累计就有6000多人。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汉语在巴西传播面临的问题。首先,汉语课程并没有纳入巴西国家外语教育体系,汉语在巴西的推广要么是由私立的培训机构,要么是由教会学校的幼稚园,要么是由国家汉办举办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来承担,这些机构的汉语课程对于巴西汉语学员没有强制约束力,他们大都凭兴趣选择学习汉语,一旦学不好,就很容易放弃,这也直接导致了巴西汉语学员的构成呈扁平的金字塔结构,初级班学员流失十分严重,高级班人数非常少。其次,巴西葡语传统上在我国属于小语种,精通巴西葡语的汉语教师稀缺。有些优秀的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依靠自学,初步掌握了巴西葡语,却不得不在在巴西孔子学院任职2年后回国,重新择业。缺少优秀的巴西葡语师资是当前汉语在巴西传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另外,针对巴西葡语和巴西汉语学员的汉语教材和汉语教学方法研究仍然属于冷门研究,少有学者问津。一方面国内汉语和巴西葡语、中国和巴西文化的对比研究方面的人才比较难寻,另一方面很少有巴西学者选择研究中巴语言差别和汉语教法研究。教材、教师和教法等“三教”研究是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性研究,我们远赴巴西孔子学院实地调研,以访谈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分析结果,试图找到巴西汉语教材编写设计的出路,试图探寻巴西汉语教师的现状、问题和培养策略,试图探索适合巴西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巴西人利用有效的时间学好汉语,推动汉语在巴西传播事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应该采取中巴合作的形式,组建专家组展开汉语和巴西葡语的对比研究,开发以任务教学法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字本位”为基本原则、专门针对巴西学生和巴西葡语的立体化教材,尤其是面向巴西汉语初级班的汉语教材。本文认为巴西汉语教师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第一,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巴西葡语水平;第二,加强汉语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中葡语言对比研究;第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积极参加教学方法的培训,提升教学水平;第四,充分理解巴西学生的汉语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改善教学方法;第五,积极融入巴西社会,提升跨文化适应力。最后,国家汉办应该进一步提高小语种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待遇,进一步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给予小语种国家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职业发展机会。在巴西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上面,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巴西汉语学员的汉语学习动机和汉语学习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方法上面的建议。我们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比较适合巴西汉语教学,教师在任务设计的三个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中心;以趣味性为出发点;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手段。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讨论了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主要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二章简要回顾了中巴经贸往来和文化交往的历史、发展现状和现实困难,讨论了已有的巴西汉语教学的语音、词汇、语法、教材、教师和教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分析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对外汉语学科发展历程和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历史,总结了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成就和问题,结合对当今巴西孔子学院教材使用现状和志愿者实际使用教材的经验,讨论了巴西汉语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第四章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讨论了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基本情况、任职动机、生活和工作困难、教学基本情况等等,分析并提出了巴西汉语教师的培养策略。第五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巴西汉语学习者选择汉语课程的原因、巴西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和巴西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巴西学生的汉语教学方法。结语部分重在指出巴西汉语教学的教材和教师教法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

许大辰[5](2016)在《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泛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和过载问题,从而影响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组织能使泛在网络中复杂无序的原始信息变成一个有序、精良的信息系统,减轻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内容聚合作为适应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有效模式,对泛在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进行挑选、分析、归类,最后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更具针对性的信息。目前,主题词表、RSS、关联数据等内容聚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过程中。本文在探讨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特点和对内容聚合技术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目标和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要素,构建了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并对其可行性和关键实现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本文提出的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针对百度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并对泛在网络和内容聚合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为组织机制构建,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构建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及其宏观技术架构,并对其可行性和关键实现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即第六章,对百度在内容聚合方面的特色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语,即第七章,对全文进了总结,指出了当前论文研究的局限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本文的成果及创新点有如下两个方面:1.揭示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特点,并根据信息组织的基础理论以及内容聚合的机理,探析内容聚合技术应用于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利用科学规划法,根据对内容聚合技术的分类和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要素,构建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并探讨其实现可行性问题。

王莲[6](2016)在《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网络信息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成为企业经营、社会发展及人际交往的关键要素,成功地激发了各行业领域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从发达国家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均发展现代农业,普遍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为其提高农业领域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微信、微博等社会性软件近年来快速发展,凭借免费的社交体验和快捷的信息传输赢得了大众的青睐,为人们沟通、社交及信息需求提供了便利。传统媒体都开始利用社会性软件创建社交应用账户,借助社会性软件多功能的特征向用户发送信息。社会性软件受众群体广、信息传播快及操作简单方便的优势在农业范围的使用必将带来重大转变,也将是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必然。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服务农户,是农业信息推送的一种创新,是农业信息推送服务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高度、新方法。吉林省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农业信息支撑。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有进一步提升,但在农业信息推送服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农业信息无法传送给农户,造成的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研究农业信息推送途径出发,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提高农业信息利用率,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提高农民信息意识,提升农民使用社会性软件的能力,满足农民信息需求为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提供新途径。本研究包含三个主要部分。首先,调查了解吉林省农村地区信息推送情况,分析农业信息难以送到农民手中的问题成因;其次,论述了社会性软件与农业信息推送的相关性,调查吉林省农民使用社会性软件的情况,分析社会性软件推送农业信息的可行性;再次,以微信为例,为农民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农业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使农业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吉林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郭雪吟[7](2015)在《移动互联网对地方都市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地市都市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受众不断流失、报纸销量不断下降、利润越来越低,大部分都市报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研究移动互联网发展对都市报的影响对于都市报调整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移动互联网对地方都市报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影响地方都市报的环境因素分析入手,再分别从都市报产品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模式的变化三个角度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都市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后发现,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在网络媒体发展对报业的影响上,在移动互联网对都市报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某一方面,尚没有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第二部分中,本文分别从技术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和受众环境四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影响地方都市报的环境因素作了详细分析,为之后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地方都市报的影响奠定了背景基础。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都市报新闻产品的变化,包括手机版网站的改版、手机报的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上线、官方微博、微信订阅号的开通以及对二维码新闻和云报纸技术的应用。第四部分本文系统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都市报生产方式的变化,包括都市报新闻来源的变化、采编流程和模式的变化以及记者和编辑职能的变化。在第五章中,本文重点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都市报发展模式的变化,指出了大部分都市报目前采用的“信息服务加增值服务”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都市报应该走“信息服务加增值服务交流平台”的新的发展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内容及优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归纳了全文,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姚巧燕[8](2011)在《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向租税国家转变的过程,作为税收缴纳者的纳税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尊重作为国家财力有效支持者的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国家财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体现出国家对纳税人的尊重。据此,本文认为,国家尊重纳税人并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纳税服务是一个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西方新兴经济管理理论思想的大量涌入,1993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纳税服务理念,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成立后,我国的纳税服务工作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积极转变税收征收管理观念、加强税务征管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连年增长和扩张,纳税人群体快速增长,纳税人的基本属性、组织结构、行为特征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差异化、高级化趋势,服务期望值逐渐提高,以往税务机关所提供的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传统纳税服务手段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来不断拓展纳税服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而不断提高纳税人遵从度、有效降低无知性税收不遵从,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我国税收和谐征纳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已势在必行。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从简单地引入计算机到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克服了传统纳税服务手段的种种弊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纳税服务手段相比,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及纳税服务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当前理论界将信息化与纳税服务两者结合起来的交叉研究相对匮乏,对纳税服务的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论研究多,与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的实证研究少,在信息化环境下纳税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更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联系中国实际,借鉴西方的经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为契机,扩大纳税服务空间,构建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纳税服务体系以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本文总的研究思路是“分析现状-剖析问题-提出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流程再造理论、社会交换论等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纳税服务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信息化理论按照“税前——税中——税后”的逻辑体系,从传统纳税服务模式、信息化纳税服务模式两个方面,分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三个层次对我国纳税服务工作做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阐述,分析了信息化纳税服务对传统纳税服务模式缺点的有效解决,以及其本身所存在着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信息化纳税服务模式的构想,具体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在纳税服务和税收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并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是“信息化纳税服务的一般分析”。本部分内容详细叙述了纳税服务和税收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涵盖的项目等内容,对即将研究之问题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界定,明确了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纳税服务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区别,由此明晰后文的讨论范围并详细考察了信息化纳税服务的特点。第三部分是“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通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的分析,明确了纳税信息服务的目的是减少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其纳税遵从度。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纳税信息服务存在的针对性不明显、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但是本身也存在着纳税信息服务评价指标缺失等不足,本章对此作了详细介绍。第四部分是“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借鉴流程再造理论,明确了纳税程序服务的目的是借助对现有征管流程的再造降低税收征纳双方各自的办税成本。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纳税程序服务存在的申报方式单一、缴纳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是本身也存在着流程再造不彻底、信息资源集成性较差、总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不足。本章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纳税程序服务不完善的原因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流程再造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需要从深层次对流程进行颠覆性的重构。第五部分是“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明确了纳税权益服务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交换、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纳税权益服务平台存在的纳税人维权途径不够通畅、维权效果不够理想等缺陷,但是本身也存在着网站更新慢、纳税人商业机密容易通过技术途径流失等侵犯纳税人权益的问题。本章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纳税权益服务平台不完善的原因在于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需要借助于质量监管手段激励税务人员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动力。第六部分是“信息化纳税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这一部分总结了发达国家在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在信息化纳税服务方面与其存在的差异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七部分是“优化我国信息化纳税服务的构想”。这一章针对前面几章分析的信息化条件下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在归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信息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构想。首先,以提高信息化纳税服务供给主体素质为主线,强化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为着实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供必需的专业人才队伍;其次,针对信息化纳税服务中的纳税信息服务、纳税程序服务、纳税权益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构建了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对整个信息化纳税服务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探索:一是多维视角的理论整合。目前国内对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的系统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税收信息化或纳税服务的单方面研究,本文将信息化理论、纳税服务理论以及纳税服务工作实践三方面结合起来,把信息不对称、流程再造、社会交换等理论引入到论文的研究中,尝试从心理学、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多维角度对信息化下的纳税服务进行理论分析。二是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设计。1.多元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税务机关现有的流程再造是一元式的,即人工流程的电子化,难以满足纳税服务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适应信息化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设计。本文通过运用ESIA方法,采用稳健渐进模式,设置了科学的业务流程,构建了相应的税务组织架构。2.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现有的研究提供的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比较宽泛,实际操作性不强,本文在充分占有、整理、分析、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专门针对信息化纳税服务的质量监管体系,在制度的设计上与类似的研究相比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受时间及可获取资源的限制,个人所做的纳税服务实证调查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笔者只是采取了规范性分析的方法并偏重于一般的定性分析,希望未来能在实证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以弥补本文的缺憾。

罗世华[9](201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化与拓展》文中认为文章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给出了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化,进而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原则,最后给出了服务模式深化与拓展的若干建议。

张凯[10](2011)在《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浅探》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养护目前在我国还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本人是较早从事我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从业者和管理者之一,现工作的单位--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是担负着江苏高速公路路网养护任务的省属国有企业。成立几年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发展较快,但尚未对整体发展做清晰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且将面临着国家养护体制改革等内、外部因素变化带来的压力困挠、挑战和机遇。因此,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分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应有前景的。希望通过所服务的公司的使命研究、内外部环境、公司定位、战略目标和总体战略、具体职能战略和战略实施的研究分析,对公司应对行业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提高养护质量、解决人力资源和养护设备配置相对滞后等问题有所帮助;对公司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有所借鉴,并建议公司通过两个阶段的发展来实施“养护为本、科技领先、市场导向、协作联盟”为主要内容的四大发展战略,从2016年到2020年进入成熟发展期,在三层业务链建设、市场拓展、组织建设、企业融资、人才发展、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以进一步适应我省高速公路及其养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问题概述
    2.1 高校图书馆及其功能
    2.2 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应然定位
    3.1 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
    3.2 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
    3.3 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
    3.4 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
    3.5 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
4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4.1 关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卷调查
    4.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5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
    5.2 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5.4 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
    5.5 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案例实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书香校园,悦读人生”读书节为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第一资源”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政策供给
    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2.1.2 人才资源的特性
        2.1.3 “第一资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 人才政策与人才资源开发
        2.2.1 人才资源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
        2.2.2 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2.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建构
第三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历程
    3.1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溯源
    3.2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分期
    3.3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3.1 过渡时期政策框架的形成
        3.3.2 全面建设时期政策的曲折
        3.3.3 “文革”期间政策的偏离
    3.4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4.1 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3.4.2 科学建制化的恢复和发展
        3.4.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5.1 “第一资源”共识的形成
        3.5.2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
        3.5.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四章 基于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4.1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 政策分类的依据
    4.3 各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初步统计
        4.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4.3.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
        4.3.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
    4.4 科技人才政策演变模式与特征
        4.4.1 数量的演变
        4.4.2 发布机构的演变
        4.4.3 政策对象称谓的演变
        4.4.4 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评估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5.2 各阶段政策绩效的描述性评析
        5.2.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政策绩效
        5.2.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政策绩效
        5.2.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政策绩效
    5.3 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5.3.1 测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5.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5.3.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政策绩效的关系
第六章 基于SSP范式理论的绩效分析与检验
    6.1 SSP范式理论概述
    6.2 政策绩效SSP范式分析的初步设计
        6.2.1 SSP范式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6.2.2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三要素
        6.2.3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6.3 SSP范式下的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3.1 政策状态
        6.3.2 政策结构
        6.3.3 政策选择的收益分析
        6.3.4 结构演变与绩效提升
    6.4 政策绩效提升的动因分析
        6.4.1 超越意识形态:绩效提升的逻辑起点
        6.4.2 人才市场化:绩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6.5 提升政策绩效的一个框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三、城市家具自我更新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历史
        三、问题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认知
    第一节 智慧城市研究
        一、智慧城市界定
        二、智慧城市沿革
        三、智慧城市内涵
        四、未来城市概述
    第二节 城市家具研究
        一、城市家具界定
        二、城市家具概述
        三、城市家具现状
第二章 新技术与未来智慧城市
    第一节 5G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5G基本概述
        二、5G与物联网
        三、5G与智慧城市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人工智能基本概况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三、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第三节 城市大脑是城市级人工智能应用
        一、城市大脑发展概况
        二、城市大脑的交通应用
        三、城市大脑的开创意义
    第四节 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智慧城市
        一、智能机器人技术概述
        二、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城市应用
        三、智能机器人的城市家具应用
第三章 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一节 未来城市理论研究
        一、未来城市理论启蒙
        二、未来城市理论发展
        三、未来城市理论高潮
        四、国内未来城市理论
        五、未来城市最新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实践研究
        一、IBM的智慧城市实践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智慧城市实践
        三、国内智慧城市实践
    第三节 未来城市愿景
        一、未来城市研究思辨
        二、我国智慧城市问题
        三、国家城市发展规划
        四、未来智慧城市愿景
第四章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一节 城市家具新气象
        一、智能城市家具概念分析
        二、智能城市家具分类研究
        三、智能城市家具案例赏析
    第二节 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一、城市家具的生存现状
        二、未来城市与未来城市家具
        三、未来城市家具愿景
    第三节 人工智能城市家具愿景
        一、机器人城市家具愿景
        二、“无人”城市家具愿景
        三、“共享”城市家具愿景
第五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系统
    第一节 “人”--行为主体研究
        一、“人”的系统定位
        二、人类学与设计人类学
        三、受众人群的身心因素
        四、社会弱势群体研究
    第二节 “事”--人车出行系统
        一、人车出行系统概述
        二、人车出行系统分类
        三、人车出行系统分析
        四、未来人车出行愿景
    第三节 “场”--城市街道空间
        一、街道空间基本概述
        二、街道空间分类研究
        三、街道空间要素分析
        四、未来街道空间形态
    第四节 “物”--智慧城市家具
        一、智慧城市家具概念界定
        二、城市家具现代化理念剖析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理论模型
    第五节 造“境”--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研究
        一、造“境”--未来城市美学研究
        二、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应用模型
        三、智慧城市家具设计体系策略研究
        四、共享单车“智慧家具带”设计策略
        五、智能集约化“智慧路灯杆”设计策略
        六、无人共享化“智慧微枢纽”设计策略
第六章 智慧城市家具设计实践
    第一节 智能自行车城市级分布式能源共享系统
        一、公共自行车面临的困境
        二、新型跨界系统破解困局
        三、系统构成与要素建构
        四、新型跨界系统研究展望
    第二节 地埋式垃圾箱系统研究
        一、需求分析与切入点
        二、垃圾收运系统简析
        三、基础调研与设计要素
        四、具体方案设计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索引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4)巴西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的研究背景
        一、时代需求:中巴经贸、文化发展是巴西汉语教学研究的强大源动力
        二、现实需求:巴西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研究聚焦:巴西汉语教学的教师、教材、教法研究
        四、理论支撑:任务型教学法与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研究
    第二节 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巴西汉语教学“三教”问题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巴关系发展简史与汉语在巴西的传播
    第一节 中巴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简介
        一、激情巴西
        二、中巴经贸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简介
        三、中巴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简介
    第二节 汉语在巴西传播述略
        一、20世纪后40年汉语在巴西的传播历史
        二、汉语在巴西的传播现状
        三、孔子学院在巴西的发展和现状
    第三节 巴西汉语教学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巴西的汉语语音教学研究
        二、巴西的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三、巴西的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四、巴西汉语教学的教材研究
        五、巴西汉语教学的教师研究
        六、巴西汉语教学的教法研究
    第四节 任务型教学法与巴西汉语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巴西汉语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巴西汉语教学的教材研究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回顾与思考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概况
        二、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概况
        三、21世纪初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概况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和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
        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问题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材与教学法理论的关系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原则研究
        三、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本位”和“字本位”问题研究
        四、对外汉语教材初级编写的基本出路研究
    第四节 巴西汉语教材的现状和问题
        一、针对巴西葡语的汉语教材需求分析
        二、中葡对照汉语教材现状
        三、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对巴西汉语教材的评价
        四、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巴西汉语教材开发策略
第四章 巴西汉语教学的教师研究
    第一节 巴西汉语教学的教师研究现状
        一、巴西汉语教师的构成
        二、巴西汉语教师的相关研究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
        四、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研究
        一、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调查设计
        二、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基本情况
        三、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工作动机
        四、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数据分析
        五、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情况数据分析
    第三节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巴西汉语教学的教师培养策略
        一、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巴西葡语水平
        二、加强中文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学习和中葡语言的对比研究
        三、加强交流,积极参加教学法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四、充分了解巴西学生汉语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改善教学方法
        五、积极融入巴西社会,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提高待遇,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
第五章 巴西汉语教学的教法研究
    第一节 巴西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
        一、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二、巴西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三、巴西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巴西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析
    第二节 巴西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一、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二、巴西汉语学习者学习策略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三、巴西汉语学员汉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巴西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策略
    第三节 任务型教学法视角下的巴西汉语教学方法设计
        一、巴西学生的特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
        三、以趣味性为出发点
        四、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
        五、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调查问卷
附件2: 巴西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件3: 巴西汉语学员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巴西葡语版)
附件4: 巴西汉语学员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汉语版)
附件5: 巴西汉语学员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巴西葡语版)
附件6: 巴西汉语学员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汉语版)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调研法
        1.3.2.2 科学规划法
        1.3.2.3 案例分析法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本论文的第一处创新
        1.4.2 本论文的第二处创新
2 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类型及组织的特点
    2.1 泛在网络的概念
        2.1.1 泛在网络概念的探讨
        2.1.2 泛在网络与传感网、物联网的关系
    2.2 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2.2.1 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的类型
        2.2.2 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的特点
        2.2.2.1 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2.2.2.2 信息资源的碎片化
        2.2.2.3 信息资源的重复性
        2.2.2.4 信息资源的不准确性
    2.3 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组织的特点
        2.3.1 信息组织的草根性
        2.3.2 信息组织的协同性
        2.3.3 信息组织工作的便利性
        2.3.4 信息组织的舆论监督性
3 内容聚合的发展历程及实现机制
    3.1 内容聚合的发展历程
        3.1.1 内容聚合产生的背景
        3.1.2 内容聚合的发展与趋势
    3.2 内容聚合的实现机制
        3.2.1 内容聚合的机理
        3.2.1.1 数据层资源聚合
        3.2.1.2 信息层资源聚合
        3.2.1.3 知识层资源聚合
        3.2.2 内容聚合的技术
        3.2.2.1 基于数据存储的聚合技术
        3.2.2.2 基于数理统计的聚合技术
        3.2.2.3 基于概念的聚合技术
        3.2.2.4 基于资源标识的聚合技术
4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设计
    4.1 内容聚合应用于泛在网络信息组织的必要性
    4.2 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目标与原则
        4.2.1 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目标
        4.2.1.1 及时性
        4.2.1.2 层次性
        4.2.1.3 系统性
        4.2.1.4 交互性
        4.2.1.5 可获取性
        4.2.2 泛在网络中信息组织的原则
        4.2.2.1 客观性原则
        4.2.2.2 系统性原则
        4.2.2.3 目的性原则
        4.2.2.4 现代化原则
    4.3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构建
        4.3.1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原理
        4.3.1.1 系统科学原理
        4.3.1.2 耗散结构原理
        4.3.2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
        4.3.2.1 基于数据存储的内容聚合
        4.3.2.2 基于数理统计的内容聚合
        4.3.2.3 基于概念的内容聚合
        4.3.2.4 基于资源标识的内容聚合
        4.3.3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优缺点
        4.3.3.1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优点
        4.3.3.2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缺点
5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实现研究
    5.1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实现可行性分析
        5.1.1 组织的可行性
        5.1.2 技术的可行性
        5.1.3 社会的可行性
    5.2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宏观技术架构
    5.3 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的关键技术
        5.3.1 云存储
        5.3.2 RSS
        5.3.3 分众分类法
6 案例分析
    6.1 百度利用内容聚合技术组织信息资源的现状分析
        6.1.1 基于数据存储的源数据聚合
        6.1.2 基于RSS的信息聚合
        6.1.3 基于关键词的内容聚合
        6.1.4 基于分类目录的内容聚合
    6.2 百度利用内容聚合技术组织信息资源的不足之处
        6.2.1 缺乏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用户自定义标注功能
        6.2.2 百度RSS缺乏对百度信息服务产品订阅功能的支持
        6.2.3 缺乏百度用户原创电子文献的计量分析
        6.2.4 缺乏百度注册用户的社会网络分析
    6.3 未来泛在网络中百度利用内容聚合技术组织信息资源的建议
        6.3.1 利用分众分类法提高信息检索准确性
        6.3.2 在百度更多信息服务产品中添加RSS订阅功能
        6.3.3 提供百度原创电子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报告
        6.3.4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提供精准信息服务
7 结束语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现状
        1.6.1 国内现状
        1.6.2 国外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信息化
        2.1.2 最后一公里
        2.1.3 农业信息
        2.1.4 农业信息服务
        2.1.5 新媒体
        2.1.6 社会性软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网络传播理论
        2.2.2 六度分隔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现状及问题
    3.1 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的现状
        3.1.1 农村家庭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3.1.2 农民信息的获取渠道分析
        3.1.3 农民信息获取存在的问题分析
        3.1.4 农民自身因素分析
        3.1.5 农业信息推送环境分析
        3.1.6 农民信息需求分析
    3.2 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的问题
        3.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2.2 农业信息推送方式与农民特征不符
        3.2.3 农业信息内容与农民需求不符
        3.2.4 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差
第四章 社会性软件与农业信息推送的相关性研究
    4.1 基于社会性软件农业信息推送的必要性
    4.2 基于社会性软件农业信息推送的优势与挑战
        4.2.1 基于社会性软件农业信息推送的优势
        4.2.2 基于社会性软件农业信息推送的挑战
    4.3 社会性软件应用于农业信息推送的可行性
        4.3.1 农村手机网民规模
        4.3.2 农民文化水平
        4.3.4 微商发展趋势
        4.3.5 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设计——以微信为例
    5.1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吉林省农业信息的目标
    5.2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吉林省农业信息的原则
        5.2.1 实用性原则
        5.2.2 完整性原则
        5.2.3 简易性原则
        5.2.4 扩展性原则
        5.2.5 综合性原则
    5.3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吉林省农业信息前期分析
        5.3.1 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的对象
        5.3.2 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的内容
        5.3.3 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的方式
    5.4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吉林省农业信息的设计方案
        5.4.1 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与模式的选择
        5.4.2 微信公众平台模式选择
        5.4.3 微信公众平台界面设计
        5.4.4 微信公众号关注方式
第六章微信平台推送农业信息应用实例与效果
    6.1 微信平台核心功能模块的实现
        6.1.1 自定义菜单
        6.1.2 图文信息群发
        6.1.3 自动回复功能
    6.2 吉林省农民信息服务微信平台反馈
    6.3 吉林省农民信息服务微信平台推广对策
        6.3.1 基层工作人员近距离服务
        6.3.2 农民用户内部扩大宣传
        6.3.3 增强微信平台交互性
        6.3.4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移动互联网对地方都市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有关地方都市报的研究
        1.3.2 有关移动互联网和传统报纸的相关研究
        1.3.3 有关移动互联网和地方都市报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影响都市报的环境因素分析
    2.1 技术环境: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1.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2.1.2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
        2.1.3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概述
        2.1.4 移动带宽的增加
        2.1.5 移动终端功能的强大和普及应用
        2.1.6 移动SNS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2.2 政策环境:近年我国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政策
        2.2.1 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和覆盖率
        2.2.2 促进移动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2.2.3 促进移动资费的下调
    2.3 受众环境:都市报受众阅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变化
        2.3.1 问卷调查情况
        2.3.2 问卷结果分析:都市报受众阅读行为的变化和原因
    2.4 行业环境:传统报纸的衰落和都市报的困境
        2.4.1 传统报纸的整体衰落
        2.4.2 地方都市报的困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影响下都市报产品形态的变化
    3.1 手机版网站升级
    3.2 手机报的发展
    3.3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上线
    3.4 都市报官方微博的开通
    3.5 都市报官方微信订阅号的推出
    3.6 对二维码新闻的应用
    3.7“云技术”与云报纸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影响下都市报生产方式的变化
    4.1 都市报新闻来源的变化
        4.1.1 传统收集新闻素材的方式
        4.1.2 移动互联网出现后新闻来源的变化
        4.1.3 移动互联网对新闻来源的影响
    4.2 都市报采编流程和采编模式的变化
        4.2.1 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
        4.2.2 移动互联网对新闻采编流程的影响
        4.2.3 各大都市报对传统采编模式的再造
    4.3 都市报记者和编辑职能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影响下都市报发展模式的变化
    5.1 都市报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容、特点及问题分析
        5.1.1 都市报发展模式的概念与内容
        5.1.2 都市报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5.1.3 都市报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5.2 都市报发展模式调整转型的现状及主要模式分析
        5.2.1 移动媒介冲击下都市报发展模式转型的现状
        5.2.2“信息服务型”发展模式分析
        5.2.3“信息服务加增值服务型”发展模式分析
    5.3 都市报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未来路径及趋向
        5.3.1 都市报未来发展模式的考量因素
        5.3.2 都市报未来发展模式的未来路径
        5.3.3 都市报未来发展模式的趋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 1:问卷调查
附录 2:采访提纲

(8)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纳税服务的相关研究
        1.2.2 税收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信息化纳税服务的一般分析
    2.1 税收信息化的概念
        2.1.1 信息化与税收信息化的定义
        2.1.2 税收信息化的演变进程
    2.2 纳税服务的概念
        2.2.1 纳税服务的定义
        2.2.2 我国纳税服务的演变进程
        2.2.3 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2.3 信息化纳税服务特点
        2.3.1 增强纳税服务的主动性与互动性
        2.3.2 提高纳税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纳税服务手段的新突破
        2.3.3 降低税收成本,充分体现便利、节省原则
3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
    3.1 纳税信息服务的定义及存在的目的
        3.1.1 信息服务的定义
        3.1.2 纳税信息服务的定义
        3.1.3 纳税信息服务的内容
        3.1.4 纳税信息服务存在的目的——解决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3.2.2 信息不对称在税收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表现
        3.2.3 纳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策略
    3.3 传统模式下的纳税信息服务
        3.3.1 传统模式下的纳税信息服务工具
        3.3.2 传统模式下的纳税信息服务缺陷
    3.4 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纳税信息服务的修正与不足
        3.4.1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定义
        3.4.2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特征
        3.4.3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工具
        3.4.4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4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
    4.1 纳税程序服务的内容及存在的目的
        4.1.1 纳税程序服务的内容
        4.1.2 纳税程序服务存在的目的——用流程再造降低税收成本
    4.2 流程再造理论与实践
        4.2.1 流程再造理论
        4.2.2 我国税务机关纳税程序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
    4.3 传统模式下纳税程序服务
        4.3.1 传统模式下纳税程序服务的内容
        4.3.2 传统模式下纳税程序服务的缺陷
        4.3.3 传统模式下纳税程序服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4 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纳税程序服务的修正与不足
        4.4.1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的内容
        4.4.2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的成效
        4.4.3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的不足
        4.4.4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
    5.1 纳税权益服务的定义及存在的目的
        5.1.1 纳税权益服务的定义
        5.1.2 纳税权益服务存在的目的——实现社会交换
    5.2 社会交换理论与实践
        5.2.1 社会交换理论
        5.2.2 我国纳税人的主要权利
    5.3 传统模式下的纳税权益服务
        5.3.1 传统模式下的纳税权益服务平台
        5.3.2 传统模式下纳税权益服务平台的不足
        5.3.3 传统纳税权益服务平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4 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纳税权益服务的修正与不足
        5.4.1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方式
        5.4.2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成效
        5.4.3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不足
        5.4.4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 信息化纳税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
        6.1.1 税收宣传的国际经验借鉴
        6.1.2 税收咨询的国际经验借鉴
        6.1.3 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的国际经验总结
    6.2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
        6.2.1 现场纳税程序服务
        6.2.2 电话纳税服务
        6.2.3 网络纳税服务
        6.2.4 其他形式的纳税程序服务
        6.2.5 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的国际经验总结
    6.3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
        6.3.1 人才和技术是纳税权益服务的基础
        6.3.2 纳税权益服务的基本渠道
        6.3.3 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国际经验总结
    6.4 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6.4.1 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
        6.4.2 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的国际经验总结
7 优化我国信息化纳税服务的构想
    7.1 强化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7.1.1 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7.1.2 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的获取
        7.1.3 构建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7.1.4 信息化纳税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训方法
    7.2 优化信息化纳税服务主体内容的对策
        7.2.1 加强信息化纳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2.2 简化信息化纳税程序服务流程
        7.2.3 完善信息化纳税人权益服务法律法规
    7.3 构建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
        7.3.1 构建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的原则
        7.3.2 信息化纳税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9)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化与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定义[3]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
    2.1 服务观念的变化
    2.2 服务模式的变化
        (1) 开放型服务
        (2) 主动型服务
        3) 个性化服务
        4) 多样型服务
    2.3 图书馆员的角色变化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原则
    3.1 以读者为中心
    3.2 针对性原则
    3.3 系统性原则
    3.4 动态化原则
    3.5 时效性原则
    3.6 专业化原则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深化与拓展的建议
    4.1 创新服务理念
        (1) 个性化服务理念
        2) 数字化服务理念
        (3) 人性化服务理念
    4.2 普及使用新技术
    4.3 加强网络建设, 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4.4 创新服务角色, 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4.5 多层次入手,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人才

(10)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定义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现状
    2.3 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2.4 国内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5 企业发展战略层次分类
    2.6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标准
3 公司概况、企业使命及外部环境分析
    3.1 Jsgy公司概况
    3.2 Jsgy公司的企业使命与任务分析
        3.2.1 Jsgy公司的企业使命分析
        3.2.2 Jsgy公司的任务分析
    3.3 宏观环境分析
        3.3.1 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3.3.2 江苏省公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3.3.3 江苏省公路运输发展现状与趋势
    3.4 养护行业政策分析
    3.5 养护行业地位分析
    3.6 养护竞争环境分析
        3.6.1 养护体制改革压力分析
        3.6.2 供应者压力分析
        3.6.3 现有企业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分析
        3.6.4 客户压力分析
    3.7 养护技术发展分析
        3.7.1 国外高速公路养护技术发展分析
        3.7.2 国内高速公路养护技术发展分析
        3.7.3 江苏省高速公路养护技术发展分析
    3.8 公司的企业使命陈述及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4 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业务与市场状况分析
        4.1.1 主要业务和产品分析
        4.1.2 业务市场状况
    4.2 公司组织与管理状况分析
        4.2.1 组织结构分析
        4.2.2 管理状况分析
    4.3 企业资源条件分析
        4.3.1 人力资源分析
        4.3.2 财力资源分析
        4.3.3 设备资源分析
        4.3.4 市场资源状况分析
        4.3.5 技术资源分析
        4.3.6 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分析
    4.4 内部条件综合评价
        4.4.1 主要优势
        4.4.2 主要弱势
5 企业定位、总体发展战略与战略目标制定
    5.1 企业定位原则与依据
        5.1.1 企业定位的概念和作用
        5.1.2 企业定位的原则
        5.1.3 Jsgy公司制定企业定位的依据
    5.2 Jsgy公司的企业战略定位
    5.3 Jsgy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
        5.3.1 总体战略的内涵
        5.3.2 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5.3.3 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
    5.4 Jsgy公司具体发展战略目标
6 总体发展战略
    6.1 养护为本,谋求专业发展
        6.1.1 战略内涵
        6.1.2 Jsgy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6.1.3 实施专业化战略的经营对策和措施
    6.2 科技领先,培育核心能力
        6.2.1 战略内涵
        6.2.2 实施科技领先战略的动因
        6.2.3 科技领先战略的实施对策
        6.2.4 Jsgy公司核心能力的培育
    6.3 市场导向,发展关联业务
        6.3.1 战略内涵
        6.3.2 市场导向、关联发展的动因和优势
        6.3.3 战略实施的对策和措施
    6.4 协作联盟,实施合作竞争
        6.4.1 战略内涵
        6.4.2 协作联盟的特点和组建动因
        6.4.3 战略实施的对策和思路
7 职能发展战略
    7.1 组织发展战略
        7.1.1 战略实施对组织发展的要求
        7.1.2 Jsgy公司未来组织发展目标和对策
        7.1.3 公司学习型企业的建立
    7.2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7.2.1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内涵
        7.2.2 Jsgy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及要求
        7.2.3 Jsgy公司人力资源发展对策
    7.3 财务管理战略
        7.3.1 财务战略概述
        7.3.2 融资管理的目标
        7.3.3 融资方式的选择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8 战略的实施
    8.1 战略实施的二个阶段划分
    8.2 两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和目标任务
        8.2.1 目前积累发展阶段:(2001年——2010年)
        8.2.2 战略第一阶段:快速增长期(2011年——2015年)
        8.2.3 战略第二阶段:成熟发展期(2011年——2020年)
    8.3 战略实施的支撑和保障
        8.3.1 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控股公司的支持
        8.3.2 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总部地理位置的迁移
    8.4 战略实施的控制
        8.4.1 战略控制的理由与概念
        8.4.2 战略控制的内容
9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发展建议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现代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赵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2]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D]. 韩联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D]. 周波.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1)
  • [4]巴西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D]. 杨小彬. 武汉大学, 2017(06)
  • [5]泛在网络中基于内容聚合的信息组织机制研究[D]. 许大辰. 郑州大学, 2016(02)
  • [6]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吉林省农业信息推送设计研究[D]. 王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移动互联网对地方都市报的影响研究[D]. 郭雪吟.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9)
  • [8]信息化视角下纳税服务研究[D]. 姚巧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9]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化与拓展[J]. 罗世华.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01)
  • [10]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浅探[D]. 张凯.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浅谈现代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