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发展的历史轨迹

微生态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微生态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欣,李宗光,钱自强,张淼,阚慧,牟育彤,曹焱敏,董遥,王凯琳,李意杰,刘海燕,李青,胡安群,郑英杰[1](2022)在《正常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正常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建立的孕妇队列, 将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正常"孕妇阴道样本, 按采样孕周顺序排列, 以每个孕周为一抽样层, 每层随机抽取5例样本, 不足5例则全部纳入, 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得样本V3~V4序列。利用MicrobiomeAnalyst进行优势菌种分析。Alpha多样性以Chao1、Observed Features、Shannon、Simpson、Faithpd、Pielou′s Evenness指数的对数值进行表示, 并依据样本是否以乳酸菌为主导划分为两类, 分别利用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因素。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 Wallis检验, 分类数据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91例孕妇/91例阴道标本, 平均年龄为(27.37±3.60)岁, 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纳入18个、56个和17个阴道样本, 孕周中位数分别为11.93周、19.43周和38.29周。样本物种组成:门水平上,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91.30%;属水平上, 乳酸菌属相对丰度为87.67%;种水平上, 惰性乳酸菌、卷曲乳酸菌相对丰度分别为42.95%、36.33%。惰性乳酸菌在所有孕期均显示出优势性, 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减少, 卷曲乳酸菌在孕中期、孕晚期显示出优势性, 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增加。孕期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随着孕周推进, 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吸烟习惯孕妇阴道菌群Pielou′s Evenness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饮酒习惯孕妇阴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水平孕妇阴道菌群Chao1、Observed Features、Faithpd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收入水平孕妇阴道菌群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阴道内以乳酸菌为主导, 随着孕期推进, 惰性乳酸菌的优势性逐渐降低, 卷曲乳酸菌优势性逐渐升高。正常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与吸烟、饮酒、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有关, 孕前戒烟、孕前有饮酒习惯的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低, 较低教育水平、较高家庭收入水平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高。

郭靖[2](2021)在《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领域逐渐兴起,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点。但是,共生设计在风景园林领域仍存在着如概念抽象、难以结合实践、研究不系统等自身困境。为此,本文进行共生设计理论研究,尝试初步建构起全面、系统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本文结合共生来源梳理提出了共生设计的内涵:基于整体、适度的态度,以联系作为设计过程的对象,实现风景园林协调相容的再创造过程。强调以建构联系作为共生设计的核心要义。并分析总结出共生设计四大特性,即局部着手、注重整体;对话时间、注重发展;协调相容、适度设计;在地有据、意向开源。本文建构了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即系统性、凝练性、适应性的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策略集成。理论体系从七大维度展开论述,即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七大维度共包含18个方面,41项要点策略。本文同时提出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概念,即基础相的普适性和核心相的特色性。将理论体系内容以二相性结构化思维来适应实践,衔接理论的内容策略来指导设计实践。综合而言,本文以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沿着共生来源-内涵定义-体系建构-内容阐述-设计实践的研究思路逐步深入,形成系统、全面、凝练的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价值理念和实践指导。

吴佳佳[3](2020)在《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被意识,不仅现代医学重视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也开始关注肠道菌群。汤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汤由口入胃肠道不可避免地与肠道微生物群接触而发生作用,此外,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在未来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揭示和理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作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经典方剂,目前常被用于临床和临床前的抗抑郁研究,大量研究已证实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尽管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拟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及给药方案: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情况视每次实验目的不同而定,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包括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及益生菌对照组。采用短期内连续抗生素暴露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对照组予以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无菌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3.29 g/kg逍遥散悬液灌胃,益生菌对照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4.5×108CFU/d益生菌溶液灌胃。各组小鼠每天分2次灌胃,间隔时间为12 h,连续灌胃14天。2.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行为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造模及治疗结束后,各组小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悬尾实验(TS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RT)等检测行为变化。3.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用于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每组取6只小鼠脑组织用于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的形态学变化;取每组剩余小鼠的前额皮质组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Iba-1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结肠组织H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来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微绒毛、连接复合体以及桥粒的超微结构的变化。5.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rDNA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包括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分析、β多样性、物种差异分析和单物种差异分析等。6.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采用GC-MS法分析各组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微生物多样性与短链脂肪酸代谢联合分析,包括物种与代谢物相关性热图和物种与代谢物MaAsLin分析。结果:1.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微生物多样的改变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减少了小鼠在OFT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P<0.05)和中央区进入次数(P<0.01),增加了小鼠在TST中的不动时间(P<0.05),但在EPM和NORT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开臂运动距离、开臂停留时间以及进入开臂的次数均无显着的变化(P>0.05),新物体接触指数也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短期内的抗生素暴露增加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降低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P<0.001),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有明显区别(R>0)。2.逍遥散改善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OF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减少(P<0.001),中央区停留时间也明显减少(P<0.001),而中央区进入次数无显着变化;经逍遥散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均增加了(P<0.01)。TS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增加(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减少了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NSF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摄食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而逍遥散干预后,有效缩短了模型小鼠的摄食潜伏(P<0.05)。3.逍遥散抑制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神经元结构正常,细胞核清晰可见,胞质染色清晰;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可见大量固缩细胞核,呈深染,部分细胞胞质疏松、肿胀、细胞核破裂解碎、呈空泡状,还可见部分分叶状胞核的炎性细胞;逍遥散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呈深染状态的固缩细胞核有所减少、胞质水肿亦有减轻。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前额皮质区尼氏小体大而且数量较多,而模型组前额皮质部位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前额皮质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有所减轻,尼氏小体数量也明显增多。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IL-6、IL-l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升高(P<0.05)。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结肠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P<0.01)。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提高了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肠上皮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发生破裂,细胞间隙变宽,逍遥散组的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桥粒结构的破坏明显减轻。5.逍遥散提高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显着升高(P<0.001,P<0.01);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在OTU、门、纲、属水平上有明显区别(P<0.05);在科水平上,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在模型组样本中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样本中的 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丰度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在属水平上,对照组样本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升高了模型小鼠肠道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样本中的Bacteroides,Akkermansia 和 Parasutterella 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P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降低了模型小鼠肠道中Bacteroides,Akkermansia和Parasutterella的丰度(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6.逍遥散增加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模型组的总短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减少最为显着(P<0.01),其次是丙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升高(P<0.05),但是异丁酸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逍遥散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神经炎症和维护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提高肠道中厌氧菌的丰度,增加肠源性SCFAs的产量,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进而防止菌群移位的发生,降低外周炎性因子的水平,通过外周免疫和中枢免疫的相互影响,神经炎症最终也得到了缓解。

张国正[4](2018)在《大豆耐酸雨性鉴定及其相关QTL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酸雨是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健康、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森林和农作物等均有不利效应;尽管许多国家先后采取了酸雨防控政策和措施,酸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进一步研究酸雨特征及其形成的污染物来源时空演化对于酸雨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大豆是人类食用植物油和禽畜高蛋白饲料的最大来源。酸雨对大豆生长有诸多不利影响,如抑制种子萌发、损伤叶片、抑制光合作用、损伤细包质膜、降低根瘤生长和减少籽粒产量等。不同大豆基因型对酸雨胁迫具有差异响应,这是为大豆品种耐酸雨性遗传改良提供可能,但相关研究中仅使用了极少数目的大豆种质、且没有涉及野生大豆种质,因此大豆对酸雨胁迫响应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尚未得到很好的评估。大豆耐酸雨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同时受多基因和酸雨特性(发生时期、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等)的影响;尽管学者们已研究了酸雨对大豆的形态、生理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但尚未对大豆耐酸雨性的遗传机制开展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①以江苏区域为例,分析酸雨特征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成因的污染物局地/远距离输送,以明确酸雨及其特征发展态势;②以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种质的较大样本为材料,以大豆成株期生长、产量和产量组分等多个性状为指标,评估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对酸雨胁迫响应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筛选具有不同等级耐酸雨性的大豆种质,为大豆耐酸雨性遗传机制揭示和耐酸雨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③将耐酸雨性相关性状与分布在整个大豆基因组上的多态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大豆耐酸雨性相关的QTL,发掘相应的优异等位基因并确定其来源,为大豆耐酸雨性相关基因克隆、分子遗传机制探究和耐酸雨大豆品种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江苏区域酸雨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利用1992年以来江苏省24个酸雨观测站资料、城市污染物年排放量资料,分析了酸雨的空间分布、年度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酸雨变化趋势;应用EDGAR数据库1990—2008年区域大气污染物资料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酸雨气团输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输送形势及区域污染物排放对降水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7—2013年间江苏省降水pH值呈北高南低分布,中部及南部测站的降水大都为酸性,北部测站大都为偏中性。②四个季节降水pH值也呈北高南低分布,秋季降水pH值最低,冬春季节次之,夏季最高。③年平均降雨pH值出现一个起伏性变化,酸雨发生强度趋于减弱,强酸雨发生区域明显缩小,北部地区非酸性区域逐渐扩大。④ 1992~2013年间徐州、淮安、南京和常州的降水pH值及酸雨频率起伏较大,近几年变化趋于一致。降水酸度受局地污染影响最大,南部地区降水酸性强、电导率高,北部地区降水酸性弱、电导率高,中部地区降水酸性较强、电导率较高。⑤SO2、NOx、PMio和降水量的南高北低分布与大气中的氨含量的北高南低是造成江苏降水pH值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沿淮东部地区北部SO2、NOx和PM10排放量较低,NH3的排放量较高,这一地区电导率较低。⑥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也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徐州来自东北和西南方向气团酸雨出现的比例最高,来自西北方向气团酸雨出现的比例最少。南京、常州和淮安来自西南方向的气团酸雨出现的比例最高,与西南路径SO2、NOx高排放相关。来自西北和海上的气团酸雨出现的比例较少,这与SO2、NOx、PM10和NH3的年排放量的分布具有一致性。来自东南沿海的气团比较清洁,南部地区出现酸雨的次数就比较少,而当东南气团到达苏北以后,由于华东地区局地污染物的加入,使得苏北在出现东南气团时降水呈酸性,这反映了本省污染物排放对酸雨的贡献。(2)中国大豆种质耐酸雨性遗传变异分析和筛选 2009和2010年对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441份栽培大豆和172份野生大豆种质进行盆栽种植,在三叶期~成熟期对植株实施pH4.2和pH 5.6模拟降雨处理,大豆成熟后测定与耐酸雨性相关的14个性状。联合方差分析显示两个亚群体中所有14个性状的基因型×处理效应均为高度显着(P<0.0001),说明大豆种质耐酸雨性的遗传变异真实存在;单株籽粒产量、单株总荚数、单株籽粒数和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量的基因型×处理×年份效应也均为高度显着(P<0.0001),说明由它们测度的大豆耐酸雨性年度间存在变化。各性状的耐酸雨系数分析表明两个亚群体中单株籽粒产量、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籽粒数和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对酸雨胁迫具有强敏感性、且敏感性的遗传变异大;百粒重平均地不受酸雨胁迫的影响,但单个基因型水平上对酸雨胁迫有一定的敏感性、且敏感性的遗传变异存在;每荚籽粒数对酸雨胁迫不敏感、且敏感性的遗传变异很小。根据各性状对酸雨处理的响应强度、基因型间耐酸雨性遗传变异大小和性状间相关性,选定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籽粒数、百粒重、单株总荚数、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量、株高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共7个性状用于大豆种质耐酸雨性的平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筛选出22份(8份)强耐酸雨型和23份(9份)酸雨强敏感型栽培(野生)大豆种质,这些种质的产量变化主要源于单株总荚数改变进而引起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籽粒数的相应变化,其次源于百粒重的变化。(3)大豆耐酸雨性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 分别将427份栽培大豆和162份野生大豆种质的耐酸雨性相关性状与分布在整个大豆基因组上的79个多态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亚群体中SSR标记等位基因数目平均分别为5.9620和6.1266,基因多样性平均分别为0.6573和0.7255,两个亚群体均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两个亚群体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化和一定程度的祖先混合,每个亚群体内均存在进一步的群体分层结构;亲属关系分析表明两个亚群体中分别有23.18%和20.89%的成对亲属关系系数大于0.05,说明两个亚群体中种质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用TASSEL 2.1软件的MLM(PCA+K)模型,在栽培大豆亚群体中,以耐酸雨性相关性状为因变量时,共检测到22对显着的(P<0.01)标记-性状相关(MTA),其中7对在两种酸雨处理下均被检测到、6对仅在pH 4.2模拟酸雨下被检测到、9对仅在pH 5.6模拟降雨下被检测到,单个位点表型方差贡献率(R2)变化在1.14~19.06%;以各性状耐酸雨系数为因变量时,共检测到19对MTA,R2变化在3.25~9.17%;7个位点与多个性状相关联,其中Gm15上位点Satt575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籽粒数和百粒重等9个性状相关,其优势优异等位基因Satt5262在22个强耐酸雨型栽培大豆种质中有9个携带。野生大豆亚群体中,以耐酸雨性相关性状为因变量时,共检测到16对显着的MTA,其中仅有1对在两种酸雨处理下均被检测到、7对仅在pH 4.2模拟酸雨下被检测到、8对仅在pH 5.6模拟降雨下被检测到,R2变化在1.06-43.32%;以各性状耐酸雨系数为因变量时,共检测到17对显着的MTA,R2变化在1.08~44.52%;7个位点与多个性状相关联,其中Gm07上位点Satt567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籽粒数和单株总荚数等共10个性状相关,其优势优异等位基因Satt567118在8个强耐酸雨型野生大豆种质中有6个携带。

何冬梅,赖长江生,严铸云,黄璐琦[5](2018)在《中药微生态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微生态系统实时调控中药品质,影响中药疗效。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微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该文对中药微生态的产生背景,理论构成,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及其与人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以期推动中药微生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药药效的微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陈嘉辉[6](2017)在《脾气虚证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脾气虚证是中医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常见证型,伴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四肢无力、营养失调等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脾气虚证不仅与机体代谢有关,而且与肠道菌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气虚证患者出现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对宿主正常的代谢产生干扰。目前对脾气虚证研究的方向很多,既有代谢组学也有肠道菌群方面,但结合两者共同分析的研究很少,同时对脾气虚证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及其功能预测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研究脾气虚证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本论文从分子生物学、肠道微生态学和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脾气虚证的发病靶点,更深入地阐明脾气虚证本质,解释肠道微生态群落与宿主代谢组在脾气虚证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为治疗脾气虚证提供有效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基础。方法:1.采用“苦寒泻下+劳累力竭+饥饱失常”的方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造模期间,观察并记录大鼠体重、大便、饮食、精神状态、毛发色泽、动作变化等外在体征及脏器指数,对建立的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进行综合评价。2.在成功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制备尿液检测样品,采用D-木糖测试盒测定两组大鼠的尿D-木糖排泄率,考察大鼠在脾气虚状态下对尿液D-木糖排泄率的大小的影响。3.在造模结束及实验结束后采血,制备血清和血浆样品,采用ELISA法测定正常组和脾气虚证模型组大鼠的磷酸肌酸激酶(CPK)的活性、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含量,考察脾气虚状态下对骨骼肌受损情况、胃肠激素和肽类分泌的影响。4.制备大鼠尿液和粪便样品,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分析两组大鼠尿样与粪样代谢物谱,对图谱进行优化处理,再根据代谢物的化学位移值、耦合常数、峰的裂解情况、参考文献及Chenomx NMR Suit软件的代谢物数据库对代谢物谱峰进行归属。然后对所得积分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如PCA、PLS-DA和OPLS-DA等,筛选与脾气虚证相关的差异代谢标志物,通过通路富集代谢分析,解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5.在成功建立脾气虚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PCR-DGGE技术对大鼠粪便样品16S rRNA基因的V3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联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探讨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指纹图谱的影响及挖掘具体菌群。然后进一步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发生变化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组进行相关性分析,深入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之间的关系。6.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肠道菌群的V4区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将肠道微生物群落以OUT为单元进行分类以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通过LEfSe分析和PICRUSt分析筛选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并预测其功能。结果:1.经过“苦寒泻下+劳累力竭+饥饱失常”复合因素建立的脾气虚证大鼠,造模后出现泄泻、四肢不收、眯眼等症状,而且有持续现象;体重较正常组出现明显增长缓慢的状况(P<0.05);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等脏器指数较正常组降低;模型组大鼠的尿D-木糖排泄率、CPK活性、血清GAS与血浆MTL水平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2.代谢组学分析:尿样中共归属了 73种代谢物,粪样共归属了 60中代谢物,然后进行分段积分,再通过变化倍数法(|FC|>1.2)和统计学方法(P<0.05)筛选出脾气虚证大鼠尿液34种与粪便19种差异代谢产物。再进一步筛选出差异更显着的代谢物,尿液中有12种,其中差异代谢产物中有7种下调,5种上调,变化产物包括酮戊二酸、柠檬酸盐、甲胺类等,主要涉及三羧酸循环、牛磺酸和牛黄胆酸合成、嘌呤代谢通路等;粪便中有12种,其中差异代谢产物中有6种下调,6种上调,变化产物包括胆酸类、缬氨酸、核苷酸类等,主要涉及嘌呤代谢、初级胆汁酸生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氨基酸合成通路等。3.在14天模型建立的期间,两组在菌群结构上有明显区别,并通过细菌的16S rDNAV3区基因克隆技术找出了 12条差异条带,基因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KY792535-792546。归属到门水平主要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中脾气虚证模型大鼠中变形菌门下excrementihominis在脾气虚证模型组大鼠肠道中含量上升,且影响较大。4.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其中两组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的丰度有明显区别,涵盖绝大部分细菌类群。脾气虚证模型组的α多样性较正常组要低,β多样性分析中未加权的PCoA显示两组完全分离。在门水平上主要分属1 1大门,其中主要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正常组中出现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在模型组中出现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PICRUSt分析预测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改变揭示氨基酸代谢、癌症代谢通路、能量代谢、基因信息遗传过程、肠道菌群代谢及脂肪酸代谢通路等出现异常。结论:本文通过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及生物信息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详细研究机体处于脾气虚状态下的肠道菌群分布、宿主粪便与尿液的代谢组学变化,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地提供肠道菌群的代谢信息,为开发各种微生物药物用于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胡雪琴,李灿东,崔蒙[7](2016)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维护》文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世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意象世界,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对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天人相应"观点,是生态医学思想与智慧的高度凝练,阐明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活动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医药对预防和治疗与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的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弘扬中医理论和养生方法对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人类的共同关注。

赵晓飞[8](2016)在《创新健康观与死亡观对医学生的启发与指导》文中研究指明健康观与死亡观本质上是人的一种价值观,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变化,同时又指导着实践的方向与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健康观与死亡观是医学模式的基础认识,受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学伦理、认识水平、哲学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指导人们的健康追求的过程中,又约束着医学的进步。健康观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巫医时代健康观、自然哲学时代健康观、生物医学时代健康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时代健康观。死亡观的发展变化主要在四方面:死亡标准、死亡方式、死亡态度、死亡处置。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导现代医学,形成了以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一体的健康认识,在多年来的医疗实践中起了巨大作用。近年来生态危机的加剧给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同时医学面临的困境如耐药菌的出现、慢性病与心理精神疾病的加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能给予合理的认识与有效的方法,倒逼着人类进行医学模式的反思。系统论科学、自然生态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微生态学、生态危机根源说等一些理论学说的产生与发展,《黄帝内经》生态学思想,为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死亡观随着社会文明、科学技术、医学技术、哲学观念、伦理道德的发展而变化。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部分心肺功能的停止通过抢救进行逆转,这就对现有的死亡标准提出了挑战,因而脑干不可逆转的功能消失被确立为新的死亡标准。安乐死的逐渐立法,临终关怀学科的发展,反应的是人们对死亡态度逐渐由恐惧、痛苦过渡到坦然、包容,死亡方式的选择是一种价值观的突破,是对死亡权利的要求。大生态医学健康观与死亡观是在进步理论、现实困境基础上的创新。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与良性互动。第一,人的健康必须放在大生态背景下考虑,因为大生态健康是人生存与健康的前提。第二,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伦理道德扩展应用到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大生态内的生命与非生命都是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系统的关系,并且人对生态负有责任与义务。第三,健康用程度衡量,并用动态的眼光认识健康。一个人不能用健康与不健康笼统的判断。健康不仅是当下人的基本状态,更是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的不间断的和谐适应。死亡是个体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和中断。第一,首次包含了人的生物、社会双重属性。第二,从本质上揭示死亡,具有哲学与现实双重意义。第三,对医学死亡标准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健康死亡是指始终处于身心与生存环境和谐适应状态的人生实现生命的最后自然终结,就像机器磨损到极限而自然损坏一样。亦即《黄帝内经》中讲的“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那种境界。健康死亡的提出,调整了医学方向与目的。对于安乐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国内医学生健康观教育主要侧重基础的生物学认识与临床诊疗技术,对心理精神健康、社会医学、人文精神等方面教育缺乏。教育的功利性不利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导致多数医生依然重技术而轻人文。国民的死亡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消极的重生避死认识占主要。创新健康观与死亡观,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健康生态观、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以导向社会人群、建立客观理性地死亡观有助于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学科发展、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缓解国内的紧张的医患关系。

薛洋[9](2015)在《腹泻仔猪脏器指数、肠道形态和胃肠道内容物pH特征及灌服粪肠球菌对其影响》文中指出仔猪腹泻是当前导致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仔猪的胃肠道发育有重要影响。微生态制剂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已开始应用于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但其具体使用效果和剂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了腹泻仔猪心、肝、脾、肾等脏器指数,小肠形态,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pH值等指标的特征及灌服粪肠球菌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试图分析并揭示微生态制剂对仔猪、尤某是对腹泻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未来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选用48窝仔猪,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仔猪出生3-7天内)首先在被选48窝仔猪群中进行,试验前期细心观察仔猪群健康状态及腹泻状况,在仔猪出生3-7天内,一旦发现某一窝某一仔猪出现腹泻情况,立即将该腹泻仔猪及其同窝同性别的、未腹泻的健康仔猪1头进行称重、屠宰、样品采集,直至采集完20窝仔猪的40个个体作为实验组;第二阶段(在仔猪出生8-20天内)是将这20窝实验仔猪继续饲养至第20天,即断奶前一天,按照发生腹泻日期相近、产期相近、产仔数相近的原则,将仔猪分成5个组,每组4个重复。其中C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试验组,对照组于仔猪腹泻当日、第3日和第6日全窝灌服双蒸水1 mL,对应试验T1组-T4组分别于对应时间全窝依次灌服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1 mL,浓度分别为2.5 ×108 CFU/mL、5 × 108 CFU/mL、1 × 109CFU/mL 和2 × 109 CFU/mL,结论如下:一、在仔猪出生3-7天内,腹泻仔猪与未腹泻仔猪相比,心、肝、脾、肾重量及其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除结肠pH有显着差异外,胃、小肠及其余大肠pH值无差异,腹泻仔猪组的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绒腺比(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着低于未腹泻仔猪组(P<0.05),其它小肠形态无差异。二、灌服微生态制剂对仔猪脾脏指数和肺脏指数有显着影响(P<0.01),其中处理组1(T1)、处理组3(T3)、处理组4(T4)脾脏指数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T4组(P<0.05)肺脏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灌服微生态制剂有影响仔猪肝脏指数的趋势(P<0.1),其中处理组1(T1)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1)。腹泻及腹泻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肾脏指数、肺脏指数均无影响。处理对回肠的pH值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T2、T3、T4组回肠pH值显着低于(P<0.05)对照组,T3、T4组回肠pH值也显着低于T1组(P<0.05)。除T3、T4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外,处理、腹泻以及腹泻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对仔猪小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均无显着影响(P>0.05)。

李华军,唐立,文姝,袁杰利,刘银辉[10](2012)在《在医学教育中继续加强微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1]。微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微生态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欧美国家、日本,微生态学技术及微生态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医学方面,近年来国内用于治疗预防、保健的微生态制剂也有了迅猛的发展。

二、微生态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态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2)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生设计研究的兴起
        1.1.2 共生设计研究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内涵探究
    2.1 风景园林共生来源梳理
        2.1.1 思想层面
        2.1.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
        2.1.1.2 西方哲学中的共生思想
        2.1.2 学科层面
        2.1.2.1 生物学的共生观
        2.1.2.2 社会学的共生观
        2.1.2.3 经济学的共生观
        2.1.2.4 规划和建筑学的共生观
        2.1.3 设计层面
        2.1.3.1 中国传统造园理法
        2.1.3.2 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
        2.1.4 共生设计来源总结
    2.2 共生设计核心要义探究
        2.2.1 共生设计释义
        2.2.2 联系的哲学解析
        2.2.2.1 普遍性和特殊性
        2.2.2.2 逻辑先在性
    2.3 共生设计主要特性分析
        2.3.1 局部着手、注重整体
        2.3.2 对话时间、注重发展
        2.3.3 协调相容、适度设计
        2.3.4 在地有据、意向开源
3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建构
    3.1 体系建构原则
        3.1.1 系统性
        3.1.2 凝练性
        3.1.3 适应性
    3.2 关联因素梳理与整合
        3.2.1 关联因素
        3.2.2 关联学科
        3.2.3 共生体系三位合一
        3.2.4 共生维度辨析提炼
    3.3 抽象话题具体化
    3.4 共生设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4 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4.1 自然维度——相融突显、在地原真
        4.1.1 自然态度
        4.1.1.1 相融合
        4.1.1.2 再创造
        4.1.2 自然要素
        4.1.2.1 要素在地
        4.1.2.2 要素适好
        4.1.3 自然系统
        4.1.3.1 生态有机
        4.1.3.2 风貌原真
        4.1.4 自然过程
        4.1.4.1 作用显化
        4.1.4.2 过程引导
    4.2 人本维度——普适无碍、顺应激发
        4.2.1 人本生理
        4.2.1.1 生理普适
        4.2.1.2 无障碍化
        4.2.2 人本心理
        4.2.2.1 心理顺应
        4.2.2.2 活力激发
        4.2.2.3 活动衍生
    4.3 空间维度——体宜离合、相连相适
        4.3.1 空间感知
        4.3.1.1 静态体宜
        4.3.1.2 动序离合
        4.3.2 空间关系
        4.3.2.1 内外相连
        4.3.2.2 分全相适
    4.4 时间维度——互适再生、循环叠演
        4.4.1 时间序列
        4.4.1.1 短长互适
        4.4.1.2 往来再生
        4.4.1.3 时间相随
        4.4.2 时间节奏
        4.4.2.1 四季交替
        4.4.2.2 昼夜时晓
    4.5 文化维度——共生确正、映射凝魂
        4.5.1 文化态度
        4.5.1.1 地域彰显
        4.5.1.2 主体本位
        4.5.1.3 守正创新
        4.5.2 文化形态
        4.5.2.1 形态并立
        4.5.2.2 形式类化
        4.5.3 文化精神
        4.5.3.1 符号映射
        4.5.3.2 意境凝魂
    4.6 经济维度——统筹拓展、减本增益
        4.6.1 宏观制度
        4.6.1.1 指标实效化
        4.6.1.2 供给闭环化
        4.6.1.3 土地复合化
        4.6.2 中观运营
        4.6.2.1 商业支持运营
        4.6.2.2 公益支持运营
        4.6.3 微观设计
        4.6.3.1 讲究低投入
        4.6.3.2 追求高效益
    4.7 管理维度——互渗协同、多元共生
        4.7.1 关联环节
        4.7.1.1 设计与规划决策
        4.7.1.2 设计与建造
        4.7.1.3 设计与使用
        4.7.2 相关主体
        4.7.2.1 公众参与
        4.7.2.2 管理协调
    4.8 本章小结
5 共生设计实践探讨
    5.1 共生设计实践原则
    5.2 共生设计实践二相性
        5.2.1 核心相的特色性
        5.2.2 基础相的普适性
    5.3 共生设计实践基本思路
    5.4 设计实践——以汨罗市屈原纪念公园为例
        5.4.1 项目简介
        5.4.2 设计实践思路
        5.4.2.1 梳理关联因素
        5.4.2.2 把握核心联系
        5.4.2.3 设置合理目标
        5.4.2.4 深化共生设计
        5.4.3 项目成果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与成果
        6.1.2 研究局限性
    6.2 共生设计展望
        6.2.1 客观化-定量化发展
        6.2.2 适度化-去设计化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3)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1.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2.肠道菌群与中医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3.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微生物-肠-脑轴与抑郁症
        1.肠道微生物群
        2.微生物-肠-脑轴
        3.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4.微生物-肠-脑轴对抑郁症影响的关键途径
        5.小结与展望
    综述三: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1.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
        2.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
        3.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二: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三: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四: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大豆耐酸雨性鉴定及其相关QTL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酸雨的现状
        1.1.1 我国酸雨成份和分布特征
        1.1.2 酸雨的形成因素
    1.2 酸雨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酸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酸雨对作物主要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
        1.2.3 酸雨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1.3 大豆耐酸雨胁迫的研究进展
    1.4 数量遗传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4.1 零区间作图法
        1.4.2 区间作图法
        1.4.3 复合区间作图法
        1.4.4 多区间作图法
        1.4.5 混合线性模型
        1.4.6 关联分析法
    1.5 作物耐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1.5.1 作物耐旱性的研究进展
        1.5.2 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江苏区域酸雨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1 酸雨观测资料与分析方法
        2.1.1 酸雨观测站点与资料
        2.1.2 酸雨资料分析方法
        2.1.3 污染气体和污染颗粒物数据
        2.1.4 后向轨迹分析方法
    2.2 酸雨分布特征
        2.2.1 酸雨空间分布特征
        2.2.2 酸雨季节分布特征
        2.2.3 酸雨年变化特征
    2.3 1992—2013年降水酸度变化趋势
        2.3.1 徐州市降水酸度变化趋势
        2.3.2 淮安市降水酸度变化趋势
        2.3.3 南京市降水酸度变化趋势
        2.3.4 常州市降水酸度变化趋势
    2.4 酸雨影响因子分析
        2.4.1 降水酸度与局地污染的关系
        2.4.2 污染物远距离输送对酸雨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酸雨性遗传变异分析和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栽培试验
        3.1.2 模拟雨水配置和模拟降雨处理
        3.1.3 性状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中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耐酸雨性遗传变异分析和筛选
        3.2.2 中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耐酸雨性遗传变异分析和筛选
    3.3 讨论
        3.3.1 大豆耐酸雨性的遗传变异和综合评价
        3.3.2 酸雨胁迫对大豆产量和产量组分的影响
        3.3.3 大豆耐酸雨性评价的复杂性
        3.3.4 大豆耐酸雨性的评价和筛选方法
第四章 大豆耐酸雨性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栽培试验
        4.1.2 模拟雨水配置和模拟降雨处理
        4.1.3 表型性状测定
        4.1.4 SSR标记基因型测定
        4.1.5 数据过滤
        4.1.6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7 群体结构分析
        4.1.8 亲属关系分析
        4.1.9 耐酸雨性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关联分析试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2.2 群体结构分析
        4.2.3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亚群体内亲属关系
        4.2.4 大豆耐酸雨性相关性状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
    4.3 讨论
        4.3.1 试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3.2 试验群体的群体结构和亲属关系
        4.3.3 与大豆耐酸雨性相关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中药微生态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人体微生态多样性及中药对人体微生态的调控效应
    1.1 肠道细菌多样性
    1.2 肠道真菌多样性
    1.3 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中的菌群多样性
    1.4 中药对人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影响
2 中药微生态多样性及其与中药品质的关系
    2.1 内生细菌多样性
    2.2 内生真菌多样性
    2.3 内生菌对药用植物品质的主要影响
        2.3.1 微生态对药用植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3.2 微生态结构对药用植物抗病能力的影响
        2.3.3 微生态与中药次生代谢调控
        2.3.4 微生态与中药毒性
        2.3.5 微生态与药材的道地品质
        2.3.6 中药微生态的建构及波动
3 中药微生态对人体微生态调控机制的探讨
    3.1 药用、食源植物与肠道存在相同的内共生菌群
    3.2 食源植物中的内生菌群可能进入人体肠道中
    3.3 自古有外源菌群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治疗模式
    3.4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主要调节方式
        3.4.1 鲜用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
        3.4.2 药用植物内存在耐高温、耐酸性的内生菌株
        3.4.3 中药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
        3.4.4 药用植物内生菌介导的中药抑菌成分的合成
    3.5 人体微生态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4 中药微生态学展望

(6)脾气虚证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脾气虚证的研究概况
        1.1.1 脾气虚的概念
        1.1.2 脾气虚的诊断指标
        1.1.3 脾气虚证的评价标准
        1.1.4 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1.5 小结
    1.2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2.1 代谢组学的界说
        1.2.2 代谢组学的研究层次
        1.2.3 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
        1.2.4 代谢组学在多领域中的应用
        1.2.5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分析流程
        1.2.6 小结
    1.3 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3.1 肠道菌群的概况
        1.3.2 肠道菌群在宿主中的功能地位
        1.3.3 肠道菌群与脾气虚证
        1.3.4 用于肠道菌群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3.5 小结
    1.4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1.4.1 数据的预处理
        1.4.2 多元统计学分析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物与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黄煎剂的制备
        2.3.2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2.3.3 样品收集
        2.3.4 记录体重与脏器指数计算
        2.3.5 外部体征观察与评价
        2.3.6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大鼠一般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2.4.2 大鼠体重增减情况
        2.4.3 大鼠饮食情况
        2.4.4 大鼠的脏器指数
    2.5 讨论
        2.5.1 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方法选择
        2.5.2 脾气虚证大鼠体重增长缓慢
        2.5.3 脾气虚证大鼠的饮水摄食相对减少
        2.5.4 脾气虚证大鼠的脏器指数降低
    2.6 小结
第三章 脾气虚证大鼠的相关生化指标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收集与前处理
        3.3.2 尿D-木糖排泄率的测定
        3.3.3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的测定
        3.3.4 血清胃泌素(GAS)与血浆胃动素(MTL)的测定
        3.3.5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尿D-木糖排泄率
        3.4.2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
        3.4.3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的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TL)水平
    3.5 讨论
        3.5.1 脾气虚证与小肠吸收功能的关系
        3.5.2 脾气虚证与骨骼肌的关系
        3.5.3 脾气虚证与胃肠内分泌激素的关系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NMR技术探究脾气虚证对宿主及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NMR分析样品预处理
        4.3.2 ~1H-NMR分析
        4.3.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粪样和尿样的~1H-NMR代谢物谱
        4.4.2 粪样和尿样代谢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4.5 讨论
        4.5.1 不同样品中代谢物组的动态变化
        4.5.2 粪样和尿样中差异代谢物分析
        4.5.3 粪样和尿样中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PCR-DGGE技术的研究脾气虚证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大鼠粪便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5.3.2 优势菌群的PCR扩增
        5.3.3 PCR产物16s rDNA DGGE的分析
        5.3.4 DGGE的图谱分析
        5.3.5 DGGE的差异条带筛选、回收与鉴定
    5.4 实验结果
        5.4.1 脾气虚证大鼠肠道优势菌群的结构组成的动态变化
        5.4.2 脾气虚证大鼠肠道差异菌群鉴别
        5.4.3 粪样和尿样代谢物与肠道菌群关联性分析
    5.5 讨论
        5.5.1 脾气虚证中粪便中优势菌群的动态变化
        5.5.2 脾气虚证中粪便中差异菌群对代谢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试剂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粪样宏基因组DNA提取
        6.3.2 粪样宏基因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6.3.3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6.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两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类
        6.4.2 两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聚类分析
        6.4.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6.4.4 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6.4.5 肠道菌群属水平相对丰度结果
        6.4.6 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标志物和统计分析
        6.4.7 基于STAMP软件的PICRUSt的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6.5 讨论
        6.5.1 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
        6.5.2 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变化
        6.5.3 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筛选
        6.5.4 基于STAMP可视化的PICRUSt分析差异功能丰度
    6.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生态环境与健康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2 东西方生态哲学研究
3 环境污染与现代医学的改变
4 中医学与生态医学
    4.1 文献记载
    4.2 基于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体系
    4.3 病证辨治
5 中医学与微生态学
6 讨论

(8)创新健康观与死亡观对医学生的启发与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健康观与死亡观的内涵及作用
    1.1 健康观与死亡观的内涵
    1.2 健康观与死亡观的作用
2 健康观与死亡观发展的历史回顾
    2.1 健康观发展的历史回顾
    2.2 死亡观的发展
3 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创新健康观与死亡观
    3.1 大生态医学模式产生的现实背景
    3.2 大生态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3 健康观与死亡观的创新
4 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健康观与死亡观的教育问题
5 创新健康观与死亡观的对医学生的指导意义
    5.1 首先要求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态观
    5.2 有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认识与习惯
    5.3 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方向与目的
    5.4 帮助医学生树立豁达理性的死亡观,为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推进提供基础支撑
    5.5 帮助医学生重新解读人文精神,提高生命承载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医学模式下健康观与死亡观对医学生的启发与指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腹泻仔猪脏器指数、肠道形态和胃肠道内容物pH特征及灌服粪肠球菌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微生态学
        1.1 微生态学的提出
        1.2 动物微生态学基础理论
    2 微生态制剂
        2.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发展
        2.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2.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3 仔猪胃肠道与微生态制剂
        3.1 新生仔猪胃肠道发育特点
        3.2 仔猪肠道微生态特点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腹泻仔猪脏器指数、肠道形态及其胃肠道内容物pH的情况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腹泻仔猪与未腹泻仔猪脏器指数的比较
        2.2 腹泻仔猪与未腹泻仔猪胃肠道pH值的比较
        2.3 腹泻仔猪与未腹泻仔猪小肠形态的比较
        3 讨论
    试验二 微生态制剂对仔猪脏器指数与肠道形态及、肠道形态及胃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
        1.3 微生态制剂灌服剂量
        1.4 饲养管理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态制剂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2.2 微生态制剂对胃肠道pH值的影响
        2.3 微生态制剂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论文总体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四、微生态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常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J]. 李亚欣,李宗光,钱自强,张淼,阚慧,牟育彤,曹焱敏,董遥,王凯琳,李意杰,刘海燕,李青,胡安群,郑英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01)
  • [2]风景园林共生设计理论体系研究[D]. 郭靖. 浙江大学, 2021(01)
  • [3]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D]. 吴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大豆耐酸雨性鉴定及其相关QTL的关联分析[D]. 张国正.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5]中药微生态研究与展望[J]. 何冬梅,赖长江生,严铸云,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7)
  • [6]脾气虚证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 陈嘉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生态环境与健康维护[J]. 胡雪琴,李灿东,崔蒙.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05)
  • [8]创新健康观与死亡观对医学生的启发与指导[D]. 赵晓飞.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9]腹泻仔猪脏器指数、肠道形态和胃肠道内容物pH特征及灌服粪肠球菌对其影响[D]. 薛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在医学教育中继续加强微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李华军,唐立,文姝,袁杰利,刘银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01)

标签:;  ;  ;  ;  ;  

微生态发展的历史轨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