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厚煤层开采极限的试验研究

提高厚煤层开采极限的试验研究

一、厚煤层提高开采上限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鲁唯超[1](2021)在《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留设煤岩柱评价为研究背景,主采煤层上方覆有厚含水松散层底部的第四含水层(简称“四含”)、太原组灰岩水、第三系红层水和F25断层水的影响,为多水源威胁煤层。因此,开展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在查阅国内外多水源威胁下浅部煤层煤岩柱合理留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87采区水文地质工程条件资料,探讨了影响采动覆岩破坏移动变形与安全煤岩柱留设的宏、微观因素。通过岩矿特征分析及水理性质实验,研究了覆岩结构的组合特征、抗突水溃砂破坏能力以及上覆岩层的隔阻水特性,揭示煤层上覆含水层的富水特性,确定了水体采动等级。运用《煤矿防治水细则》中相关计算公式、实测类比获得了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采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了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应变以及塑性区的演化规律。综合确定了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的开采上限标高,完成的工作及获得相应成果如下:(1)87采区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南翼浅部工作面的多水源威胁为:主采煤层上覆的厚含水松散层,在该层的底部含有较厚的“四含”水,另外还受第三系的红层水、F25断层水及推覆体上盘太原组灰岩水的影响,并依据浅部钻孔资料,绘制了“三隔”和“四含”等值线图,获得了“四含”在南翼浅部的分布规律。(2)根据87采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设计了水文检查孔的位置,并进行了抽水试验,对“四含”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计算,求出的渗透系数及单位涌水量,表明“四含”属于弱含水层。对取出“四含”和覆岩岩样,进行了岩、土、水实验,研究了顶板岩性、富水性特性以及基岩风化带的阻隔水特性,结果表明:“四含”以粘性土层为主、富水性弱、流动性差;覆岩岩石成分中含有良好吸水能力的粘土矿物成分,使覆岩具有较好的阻隔水性能。(3)根据岩石的浸水试验分析,基岩风化带的岩石在浸水后会出现崩解与水混合形成隔水层,降低水的渗透性;在干燥饱和吸水率试验也表明风化程度越高、泥化程度越强,吸水能力增强,具有较好的隔水与再生隔水性能。(4)基于87采区南翼受红层水、灰岩水、断层水等多因素影响,且根据南翼浅部煤层开采区域内含水层特性,确定水体采动等级为Ⅱ类,综合考虑首采面、大采高以及开采安全可靠性,将水体采动等级提高一个等级,确定为Ⅰ类,按留设防水煤岩柱进行设计。(5)采用施工采前水文的钻孔柱状,构建工程地质模型,运用FLAC3D软件模拟煤层在开挖的影响下围岩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围岩应力、应变会随着煤层开挖逐渐缓慢增大且会趋于稳定状态;塑性区在开挖影响下逐渐形成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会趋于稳定达到固定值。最终由数值模拟得出的垮落带发育高度为12.4m,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44.9m,确定的防水安全煤柱高度为64.9m。(6)“三下”规范计算保护层厚度为15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8.7m,开采上限为-352.7m;实测类比得出防水煤柱高度为71.55m,开采上限为-355.55m。结合数值模拟以及开采安全考虑的结果,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的防水煤柱的高度为80m,开采上限确定为-360m。采区原设计留设160m防水煤岩柱,压煤186.5万吨,经研究可缩小防水煤岩柱80m,解放煤炭资源93多万吨。(7)制定了初采及断层构造区域处控制采高、加快推进速度、完善排水系统等安全调控技术。图35表14参74

马立东[2](2020)在《孟巴矿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规律是水体下开采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孟巴矿第三系Upper Dupi Tila(UDT)组巨厚强含水砂层下厚煤层开采,运用数值计算、现场探测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UDT强富水松散含水砂层下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在分析孟巴矿地质采矿条件的基础上,选用AHP法评价了 UDT含水层下安全开采影响因素,确定了地质构造、开采厚度、隔水层层位及厚度是影响UDT含水层下厚煤层安全开采的主要因素。应用关键层理论计算得到,在一分层开采厚度不大于3.2m条件下关键层结构是稳定的。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一分层限高开采,关键层结构未失稳;二分层开采后关键层结构失稳,上覆岩层破坏高度增加。同时一、二分层间整体错距布置使得一分层区段煤柱失去支撑力,覆岩呈整体下沉运动。应用地表钻孔分别对二分层和三分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高度进行探测,探测结果表明,三分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高度为232.02m与二分层开采后的导水裂缝带高度(215.94m)比较,增幅仅7.4%,导水裂缝自上而下导水性增强。根据探测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一、二分层导水裂缝带高度与累计开采厚度呈线性关系,而三分层则转为幂函数关系,构建了孟巴矿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预计模型,给出了厚煤层分层开采防水安全煤岩柱厚度确定方法。研究成果对孟巴矿UDT含水层下厚煤层安全采煤方案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宫仁国[3](2020)在《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芦二煤矿上方分布有宽2540m,水深0.31.5m,流量为0.38115.428 m3/s的汝溪河,采用留设河流煤柱的措施加以保护,压煤50余万t,经济技术合理性受到质疑。因此,开展汝溪河下的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对于河下压煤的安全可靠开采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河流及水体下安全开采前沿技术的基础上,以芦二井汝溪河下3煤层安全开采为研究对象,结合汝溪河周边钻孔揭露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芦二井煤层开采方法工艺、汝溪河下开采面水文地质情况、顶板覆岩的坚硬程度以及主采煤层覆岩结构特征。且在井下采取了3煤层顶板岩样进行了岩石力学与水理性质测试,构建了汝溪河下开采工程地质模型,采用FLAC3D模拟了河下开采覆岩破坏移动演化规律,进行了河下开采技术方案的比选,获得如下成果:(1)河下主采3煤层上覆有汝溪河、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白垩系含水层、测水组含水层、石礅子泥灰岩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有利于河下煤层安全开采;(2)汝溪河下主采煤层1.794.29m,平均煤厚与倾角分别为2.06m,倾角250,进行炮采工艺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现设计河下开采上限标高+70m,留设的最小煤岩柱高度为101.9m;(3)河下煤层顶板主要由泥岩、灰岩、粉砂岩等组成,抗压强度为32.6150.67MPa,属于中硬覆岩类型,水理实验表明具有较好的隔水性与抗裂性;(4)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二矿13-14勘探线3煤层进行不同开挖采宽与不同开挖进度的情况下模拟研究采动的围岩垂直应力、剪应力和位移的演化规律;(5)利用“三下”采煤规范,河床下按最大采高4.0m,坚硬覆岩类型计算防水安全煤岩柱为95.72m,小于设计留设的最小煤岩柱101.9m,符合规范要求;(6)制定了采用上行式开采方式、防止煤层覆岩均衡破坏高度上扩等河下防治突水溃砂的调控技术措施。综上所述:汝溪河下设计+70m水平开采上限是安全可行的。图片[68]表格[11]参考文献[60]

毕煜[4](2020)在《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上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东部矿区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大量煤矿的开采条件日趋复杂,尤其在东部矿区,向深部开采、各类水体(含松散层下)及建筑物下开采是近年来我国东部矿区煤炭资源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以位于山东省的龙口矿区为例,针对该矿区面临的海域下软岩顶板条件及多煤层重复开采问题,重点研究在该区典型矿井软岩顶板的含隔水层结构条件、海水及第四系含水层水的下渗界面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模拟研究、实测对比等方法研究重复采动下软弱顶板的叠加破坏特征,最后确定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的安全开采上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现有勘探资料,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层“复合型含隔水层”的结构特征;利用水化学分析,水文观测法研究了海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水位差异,综合确定了研究区内海水的下渗界面为第四系“一隔”,第四系“下含”入渗下界面为基岩风氧化带隔水层;从偏安全角度判定研究区的水体采动等级为I级。(2)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研究了软弱顶板上行重复采动下的叠加破坏效应,结合经验公式、导高实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发育高度方面,上层煤4m采厚条件下采空区两侧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55m,进入泥岩、钙质泥岩层组;发育形态方面,研究区软弱的岩层结构条件使采空区前后方难以形成足够支撑,会形成“梯台”型导水裂缝带发育的基本特征。研究区两层煤间距大于叠加效应影响的临界值12m,上行重复开采时二者的叠加破坏效应不明显。(3)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不波及第四系“下含”为基本原则,确定H1105工作面正常部位防水煤岩柱尺寸67m,断层处防水煤岩柱尺寸78m;采厚4m时,开采上限综合确定为-168m,且基岩厚度及保护层厚度在工作面范围内满足防水煤岩柱留设要求。最后,结合H1105工作面的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综合评价了上行开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区具备上述设计开采上限条件下安全开采的基本水文地质条件。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水体下软岩顶板重复采动条件下的地下水流场演化、下渗界面分析、覆岩破坏规律研究及开采上限综合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该论文有图88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1篇。

张成行[5](2020)在《松散层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演化及防水煤柱安全回收上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各类煤矿生产早期,为了防止浅部松散层水害事故的发生,在松散层下的煤层露头区留设大量防水煤柱。而在矿井长期开采及疏水工程的作用下,浅部松散层水逐步被疏干,上述各类煤柱也逐步得以解放,逐步具备了回收和安全开采的条件。本文以位于徐州矿区的张双楼煤矿为例,开展该矿松散层下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演化过程、顶板采动覆岩破坏规律以及防水煤柱安全回收上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开采条件下水文地质条件演化过程的动态评价与计算方法:根据“地下水动力学”中的井流计算方法和原理,结合实际条件,提出了采用“移动大井法”计算工作面(采区)推进过程中矿井涌水量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研究区相应的水文地质数值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GMS数值模拟,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系底砾层在采动条件下的动态流场演化规律与疏干过程,得出了研究区松散底砾层经过10~12年开采扰动基本被疏干的主要认识,并通过现场探查结果得到证实,使得研究区具备了留设防砂煤柱和提高开采上限(或提高防水煤柱回收上限)的基本水文地质条件。(2)揭示了采动条件下覆岩的采动破坏过程和特征:利用FLAC3D构建了研究区三维地质体数值模型,同时搭建相似材料模型,通过动态开挖,揭示了不同开采阶段顶板的变形、破坏过程、发育形态和特征,结合在典型工作面布置的并行网络电法CT技术的动态监测结果验证,综合获取了研究区采动覆岩破坏的似“马鞍状”发育形态,以及采厚3.8m条件下垮落带高度15~17m、导水裂缝带高度40~45m的主要结论。(3)提出了研究区防水煤柱安全回收上限的评价方法:根据上述顶板采动破坏的研究结果,结合邻近矿区或相似条件下的实测资料,通过回归分析拟合得出了研究区垮落带发育高度的计算公式,并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确定防水煤柱回收上限的计算公式:Hs≥2.92M+3.95+Hb(Hb为保护层厚度;M为采厚),建议公式的应用范围在2.8~6m之间。应用该成果,使得7煤在松散底砾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重大改后,开采上限在原留设防水煤柱的基础上提高了约40m,解放7煤约160万t的煤炭资源,具有近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提高了张双楼矿煤柱资源的回收率,也可为我国东部矿区其他相似矿井收缩开采阶段防水煤柱的回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并且,对矿井生产后期浅部煤柱资源的安全回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论文有图53幅,表26个,参考文献103篇。

刘治国[6](2020)在《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及保水开采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榆神府矿区浅埋煤层顶板赋存有厚层的红黄土泥盖,其胶结性好、粘土矿物含量高、透水性差,使得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发生新变化,导水裂缝带多在泥盖层尖灭或受到抑制,目前许多学者并未深入认识这一点,在进行水体下开采论证、保水开采设计时,仍沿用厚基岩柱条件下裂采比进行计算,忽视了泥盖层的弥合隔水性,结果往往偏保守。因此有必要对浅埋薄基岩厚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进行研究,对于顶板水害防治与评价、保水开采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榆神府矿区郝家梁煤矿2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了浅埋薄基岩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的相关研究,并应用于保水开采实践。首先分析了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及其力学特性,提出了覆岩采动破坏的“泥盖效应”,对泥盖型粘性红、黄土试样进行了物理力学及水理性测试;其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覆岩采动裂隙现场实测与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等多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然后采用随机介质理论阐述了泥盖效应产生的机理,并对粘性红土层的采动隔水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一种泥盖型煤层防水保护煤柱尺寸优化设计新方法,并应用于郝家梁煤矿2301工作面开采实践,实现了保水开采的目的。有助于合理确定保护煤柱尺寸参数,以提高开采上限、增加资源回收率。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分析了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及其力学特性,提出了覆岩采动破坏“泥盖效应”概念,阐述了泥盖效应的本质在于泥盖层对导水裂缝发育的弥合修复作用,并将泥盖型煤层覆岩结构简化薄基岩厚泥盖型、薄基岩薄泥盖型、厚基岩薄泥盖型和厚基岩厚泥盖型等四种地质模型。(2)通过对粘性红、黄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及水理性测试,可知粘性红、黄土试样均含有较多的以绿泥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为主的粘土矿物,均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和体积膨胀性,其抗剪强度高、抗裂能力强,且土体饱和渗透性系数小,具有透水性弱、隔水性良好的特征,这使得粘性土层下煤层开采覆岩采动破坏易产生泥盖效应。(3)覆岩采动裂隙发育的相似模拟试验表明:受泥盖层弥合修复作用,覆岩采动裂隙会经历“张开—闭合”的过程,且“两带”发育受粘性土层抑制性影响,发育不完整不充分、竖向没有明显的分带性,沿横向方向覆岩采动裂隙发育随基岩厚度变化呈分区性,覆岩采动变形破坏呈“整体式沉陷”的特点。(4)由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受泥盖型粘性土层抑制性影响,覆岩采动变形破坏程度减轻,阻止了覆岩塑性区进一步向上发育,覆岩“两带”发育高度降低、分布形态也发生变化,导水裂缝带“马鞍形”结构形态消失,且随基岩与泥盖层的起伏发生变化。(5)覆岩采动裂隙现场实测数据表明裂隙向上发育进入静乐组红土后,受粘性土层膨胀性高、可塑性强等特征的影响,裂隙逐渐发生闭合,上部裂隙导水性微弱,“两带”发育高度大大降低,采动裂隙发育程度也显着减轻,最终覆岩垮采比2.66,裂采比6.47.04。(6)分析指出泥盖型煤层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具有周期来压步距短、静压小、动载大的特点,同时建立了近场顶板岩层覆岩破断力学模型,指出近场基本顶岩层无法形成“砌体梁”式铰接结构,转化为以“短悬臂梁”结构形式存在,解释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7)阐述了覆岩采动破坏产生泥盖效应的机理,指出粘性土层发生变形破坏的前提是其由向下运动的空间和幅度,假设采动裂缝的张开-闭合发育过程与土层运动相一致,据此建立了粘性土层空间运动理论假设模型,采用随机介质理论计算了土体竖向下沉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层内采动裂缝随土体竖向下沉位移的变化而发生张开-弥合的演化过程,同时提出可用土体内产生的拉应变评估采动裂缝的开裂程度。(8)基于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对粘土隔水层的采动隔水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未受扰动状态下土体隔水性良好,开采扰动以后土体隔水性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土层遇水发生膨胀的特性,土层内采动裂缝会经历先张开后弥合的变化过程,土体的隔水性得到一定的恢复,土体的渗透性系数也会发生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终给出了开采扰动阶段土体渗透性系数的经验公式,对于开采过程中土体渗透系数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9)指出泥盖效应作用下覆岩采动破坏易形成“泥盖弥合带”,弥合带的存在使得工作面在进行防水保护煤柱设计时可适当降低保护层留设厚度,将其应用于郝家梁煤矿2301工作面保水开采实践,通过GMS数值模拟和矿井涌水量实测数据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合理性,提高了工作面开采上限。

秦冬冬[7](2020)在《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文中认为新疆作为我国第十四个亿吨级煤炭基地,是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区内准东、伊犁和吐哈等大型整装煤田均赋存有巨厚煤层。本文基于新疆开发集中的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测试、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针对巨厚煤层大尺度开采空间扩展与多频次应力扰动的开采特点,围绕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及采场矿压控制展开系统研究。主要成果有:(1)根据准东煤田典型巨厚煤层赋存条件,掌握了煤层顶板岩层力学参数,明确了70 m巨厚煤层多煤层合并和分叉的空间形态特点,将巨厚煤层赋存条件分为单一巨厚煤层(含极近距离煤层群)和近距离煤层群两类。(2)掌握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前期下位坚硬岩层破断岩块梁式铰接—中期下位铰接结构弱化失效,梁式铰接结构梯次上移—后期采出空间持续增大,远采场岩层横O-X破断,破断岩块挤压成壳”的破断铰接特征,揭示了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覆岩结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壳式结构”的演变过程。(3)研究了梁式结构稳定条件、位置确定方法和厚基本顶分层破断特性,明确了壳式结构形成条件、铰接块体的尺寸参数与稳定机理,得出了基于分层采厚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应力拱高度计算公式,提出了以分层采厚和失稳岩层碎胀系数为关键参数的“梁式结构、高位梁式结构或应力拱结构”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判别方法。(4)建立了巨厚煤层大开采大尺度开采空间和多次扰动条件下的“煤壁—支架—覆岩”力学模型,明确了不同开采阶段顶板承载结构形态和需控岩层变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支架工作阻力计算公式,掌握了分层开采全过程中支架载荷“随着顶板承载结构逐渐上移,前期缓慢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巨厚煤层分层开采液压支架合理的工作阻力和初撑力。(5)基于“避免出现悬臂梁结构,保障近采场顶板承载结构稳定”的采场矿压控制原则,提出了巨厚煤层“开采前期基本顶和切眼侧坚硬岩层预裂”、“开采后期减小工作面长度+降低分层采厚+快速推进”和“采空区及离层区注浆”等采场矿压控制技术措施。论文共有图184幅,表24个,参考文献164篇。

马晓宇[8](2019)在《孙疃煤矿10煤层开采煤岩柱合理留设参数研究 ——以1011_上工作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孙疃煤矿1011上工作面及其周边的钻孔和抽水试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了1011上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和神经网络方法预测10煤层开采的“两带”发育高度,依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开采规程》经验公式计算了“两带”高度,确定了煤岩柱留设类型,在收集矿井“两带”高度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类比法计算“两带”高度,确定了合理的留设安全煤岩柱高度。获得如下结果:1、研究区“四含”厚度0—17.76m,平均厚度3.19m,分布不稳定,部分地区出现缺失,岩性主要为粘土质砂、砾石层、砾石夹钙质粘土、粗砂—细砂、粘土夹砾石组成,泥质含量较高,隔水性强,属弱富水含水层;“三隔”厚度21.66—63.74m,平均厚度41.73m,分布稳定,岩性以粘土为主,主要成分包括粘土及砂质粘土夹薄砂层,属于膨胀土,隔水性能较强;2、基岩风化带厚度13.1235.11m,平均厚度25.65m,厚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岩性主要由泥岩、砂岩组成,基岩面之下主要为泥岩分布,具有一定的隔水能力,弱富水性;3、工作面覆岩主要为山西组,覆岩厚度13.9—334.95m,平均138.52m,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减薄,10煤层顶板砂岩抗压强度44.72102.27MPa,泥岩37.23MPa,总体为中硬岩石顶板,顶板结构类型主要为老顶直覆型、老顶+直接顶型与直接顶型三种,属富水性弱含水层;4、确定工作面水体采动等级为Ⅱ级,可按防砂安全煤岩柱设计回采上限。结合矿井实测“两带”高度得出:冒高为12.00m,裂高为44.00m,冒采比为4.21,裂采比为15.44,计算防砂安全煤柱高度20.55m,最后确定了回采上限为-210.0m。图44表34参64

刘勇[9](2019)在《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破坏演化及突水溃砂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近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引起的覆岩破坏演化及突水溃砂风险评价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以山东太平煤矿近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为例,根据开采模型试验结果并结合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膏体充填采煤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构建了基于关键要素的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定性评价模式,以及基于AHP-熵的膏体充填突水溃砂风险定量评价模型。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获得了膏体充填采煤覆岩破坏过程中裂隙网络的演化特征。以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了垮落法和膏体充填开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采用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了垮落法开采与膏体充填开采条件下覆岩裂隙网络分形维数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垮落法开采时,随着开采推进,覆岩裂隙分形维数快速上升,导水裂隙带较为发育;膏体充填开采时,裂隙发育分形维数整体比较稳定,分形维数变化幅度小,导水裂隙带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反映出在膏体充填条件下,覆岩裂隙因为充填体覆岩荷载的支撑作用,有效的控制了覆岩的下沉、缓解了覆岩应力集中,覆岩裂隙网络发育高度明显降低并且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建立了基于关键要素的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SICI-3E”定性评价模式。通过对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的关键影响要素的综合分析,选取了松散含水层富水性、底部黏土隔水层厚度、地质构造及基岩面起伏、覆岩厚度、覆岩破坏高度等作为煤矿突水溃砂评价的关键要素,构建了基于关键要素的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SICI-3E”评价模式,确定了突水溃砂临界条件与关键要素的分级标准。具体方法是以第四系底含富水性分区图、第四系底部黏土隔水层厚度分布图、基岩面等高线图、覆岩厚度等值线图等四个关键要素图为评价基础,开展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的水文地质综合评价、工程地质综合评价和安全煤岩柱留设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评价等三项综合评价,得出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的风险评价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安全开采保障措施。(3)作为“SICI-3E”评价模式的应用实例,对太平煤矿六南采区03工作面三分层进行了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区范围第四系下组的底部含水层属于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临界水力坡度在0.9031.145之间,含水层中的砂层和粘土层允许水头高度为32m38m,当初始水位降到此数值之下后,将不会发生突水溃砂风险。根据计算,膏体充填开采设计采厚2.2 m时,叠加区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3.88 m,扩大区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3.86 m。经过综合评价,为避免突水溃砂的发生,确定在工作面扩大区留设17 m防水煤岩柱,叠加区留设27m防水煤岩柱。开采结果证明,该工作面的开采是安全的,没有发生突水溃砂。(4)构建了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风险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和熵值理论的突水溃砂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围绕突水溃砂风险这一评价目标,根据影响溃砂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地质构造复杂性、隔水层特征、含水层富水性以及煤层开采等评价准则层及其评价指标因子。以太平煤矿六南采区为研究区,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信息熵理论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建立了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风险定量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突水溃砂危险性指数RI,对突水溃砂风险进行了分区。该研究区的开采实践,验证了该方法和分区的合理性。本论文有图59幅,表35个,参考文献189篇。

李振鲁[10](2018)在《厚松散层薄基岩下近距离厚煤层组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高庄煤矿西三采区浅部近距离厚煤层组为工程研究背景,综合运用了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对研究区域基岩和第四系底部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沉积组合结构特征、岩性特征以及阻水隔砂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了煤层组在不同赋存条件下开采时的覆岩破坏特征。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现场调研、资料以及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和现场试验发现:研究区域附近第四系下组是由粘土质层和砂质层交互沉积而成,第四系下组上段底部具有厚度大且稳定的粘土层,第四系下组下段含水层和底含均为弱含水层;基岩厚度较薄,上部有风氧化带,均属弱含水层。2)根据钻孔的现场取芯情况及室内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第四系下组粘土具有良好的隔水性,砂层内砂质粒径小、透水性较差;基岩为中硬偏软类岩石,基岩柱呈“上软下硬”结构,基岩风氧化带内的岩石,强度明显降低且粘土成分增加,能够有效抑制采动裂隙的发育。3)对近距离厚煤层组覆岩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基岩厚度、煤层组间距以及煤层组厚度下煤层组开采时的覆岩破坏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各因素对煤层组开采时覆岩坏特征的影响。4)综合运用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得到煤层组工作面均采用综放开采工艺开采时,所需留设的防砂煤岩柱高度,并确定了合理的开采方案对其进行开采,同时进行了实例验证和应用。研究成果对高庄煤矿及地质条件类似的厚松散层薄基岩下近距离厚煤层组的回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厚煤层提高开采上限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煤层提高开采上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1 矿区地理概括
    2.2 采区地质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
        2.2.3 煤层
    2.3 87采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3.1 主要的含、隔水层
        2.3.2 “四含”、“三隔”厚度分布规律与等值线图的绘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含”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3.1 87采区已有的“四含”水文地质参数
    3.2 渗透系数K
        3.2.1 计算原理
        3.2.2 直线法计算渗透系数
        3.2.3 贮水系数μ*
    3.3 单位涌水量q
    3.4 根据水文地质参数求工作面开采“四含”涌水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覆岩层组合结构特征与阻隔水性能分析
    4.1 钻孔沉积物物质成分分析
        4.1.1 岩石力学试验验
        4.1.2 X衍射法分析覆岩粘土矿物成分
        4.1.3 “四含”X-射线荧光分析
        4.1.4 基岩风化带岩石的水理性质实验
    4.2 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水体采动等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覆岩破坏演化数值模拟
    5.1 FLAC~(3D)软件计算原理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应变分析
        5.3.2 应力分析
        5.3.3 塑性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岩柱的合理留设与开采上限的确定
    6.1 按“三下”采煤规范设计开采上限标高
    6.2 探测孔实测资料确定开采上限标高
    6.3 综合确定防水煤岩柱高度
    6.4 开采安全可靠性分析
    6.5 开采技术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孟巴矿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冈瓦纳地层研究现状
        1.2.2 导水裂缝带研究现状
        1.2.3 分层重复开采研究现状
        1.2.4 水体下开采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孟巴矿地质采矿条件分析
    2.1 孟巴井田地质采矿条件概况
        2.1.1 井田地层赋存结构特征
        2.1.2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结构
        2.1.3 地质构造
        2.1.4 含水层特征分析
        2.1.5 隔水层特征分析
        2.1.6 开采现状
        2.1.7 井田开采条件特殊性分析
    2.2 UDT含水层下安全开采影响因素分析
        2.2.1 UDT含水层下安全开采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2.2.2 影响因素作用及特点分析
        2.2.3 评价因素量化
    2.3 本章小结
3 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建模流程
        3.1.1 FLAC~(3D)软件介绍
        3.1.2 FLAC~(3D)莫尔—库伦本构模型
        3.1.3 FLAC~(3D)模型建立及参数
    3.2 孟巴矿厚煤层分层开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2.1 一分层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2.2 二分层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2.3 三分层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探测
    4.1 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探测设计
        4.1.1 探测钻孔布置及结构
        4.1.2 探查观测技术手段确定和观测要求制定
    4.2 钻探成果与数据分析
        4.2.1 钻孔施工成果概况
        4.2.2 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变化分析
        4.2.3 钻孔电视成像
        4.2.4 钻孔岩芯比对分析
    4.3 厚煤层分层开采实测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
        4.3.1 二分层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确定
        4.3.2 三分层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确定
        4.3.3 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
    5.1 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5.1.1 厚煤层分层开采结构稳定性判别
        5.1.2 孟巴矿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化特征
    5.2 孟巴矿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
        5.2.1 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模型
        5.2.2 厚煤层分层开采防水安全煤岩柱确定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芦二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
    2.1 井田位置及范围
    2.2 开采历史及现状
    2.3 井田地质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特征
        2.5.1 地表水系
        2.5.2 新生界松散层结构特征和含隔水性
        2.5.3 基岩含水层性质
        2.5.4 断层导水性
        2.5.5 矿井涌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2.6 开采技术有利条件
    2.7 小结
第三章 主采煤层上覆煤岩柱质量与含隔水性能评价
    3.1 岩体力学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岩石浸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岩石矿物的微观分析
    3.4 防水煤岩柱质量的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4.1 覆岩变形破坏的机理
        4.1.1 开采厚度与开采空间的影响
        4.1.2 煤层开采方法和顶板管控的影响
        4.1.3 开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4.1.4 煤层的地质构造以及煤储状态影响
        4.1.5 开采速率对覆岩变形破坏影响
    4.2 覆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材料参数
        4.2.2 建立模型初始条件的确定
        4.2.3 模型的破坏准则
    4.3 数值模型出图分析
        4.3.1 模型初始状态分析
        4.3.2 煤层开采后垂直应力分析
        4.3.3 采动后模型剪应力分析
        4.3.4 采后模型的位移分析
        4.3.5 采动后采厚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汝溪河下煤层开采安全可靠性评价
    5.1 河下安全开采方案的比选
    5.2 井下掘进巷道所造成松动圈对汝溪河的影响分析
    5.3 汝溪河的保护等级和煤柱留设类型的选择
    5.4 汝溪河下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和防护煤柱留设
        5.4.1 通过“三下”采煤相关规范估测
        5.4.2 按计算机数值计算结果预计
        5.4.3 按类似矿井实测结果预计
    5.5 汝溪河下开采上限的确定与剩余煤岩柱高度
        5.5.1 现有勘探资料分析
        5.5.2 汝溪河下开采上限的确定与河下开采剩余煤岩柱高度
    5.6 汝溪河下开采安全可靠性评价
第六章 防止突水溃砂事故发生的调控技术措施
    6.1 优化开采顺序和工作面布置,实行上行式开采
    6.2 开采技术措施
        6.2.1 防止煤层覆岩均衡破坏高度上扩
        6.2.2 严防覆岩发生非均衡破坏
    6.3 疏排及探防水安全措施
    6.4 水情监测和其它安全措施
    6.5 河堤加固处理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建议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上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矿井交通位置
    2.2 矿井地质条件
    2.3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4 北皂矿海域生产概况
    2.5 研究区开采条件
3 顶板含隔水层结构及海水下渗界面
    3.1 研究区顶板含隔水层结构分析
    3.2 海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3.3 海水及浅层地下水的下渗界面分析
    3.4 第四系含水层的水体采动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叠加破坏效应
    4.1 软弱覆岩的岩性及力学特征
    4.2 理论公式计算
    4.3 FLAC~(3D)数值模拟
    4.4 工程地质力学模型模拟
    4.5 矿区现场实测资料分析
    4.6 叠加破坏效应的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海域下近距离煤层的安全开采上限
    5.1 本矿已有上行开采经验
    5.2 H1105工作面开采上限确定的关键因素
    5.3 H1105工作面安全开采上限的确定
    5.4 H1105工作面上行开采的安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松散层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演化及防水煤柱安全回收上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3 松散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与采动流场演化规律
    3.1 松散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3.2 底砾层流场演化的“移动大井法”计算
    3.3 底砾层流场演化的数值模拟
    3.4 底砾层采动流场演化过程的工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4.1 顶板采动破坏机制
    4.2 顶板采动破坏规律数值模拟
    4.3 顶板采动破坏规律相似材料模拟
    4.4 典型工作面顶板采动破坏监测
    4.5 顶板采动破坏发育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近松散层防水煤柱安全回收上限
    5.1 影响开采上限的关键因素分析
    5.2 防砂煤(岩)柱与安全开采上限分析
    5.3 可行性与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及保水开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煤层保水开采研究现状
        1.2.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3 采动隔水性研究现状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覆岩采动破坏的泥盖效应及地层结构分析
    2.1 厚松散层露头区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
    2.2 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及力学特性分析
        2.2.1 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特征
        2.2.2 覆岩工程力学特性分析
    2.3 泥盖效应的提出及工程地质概化模型的构建
        2.3.1 泥盖效应及其内涵
        2.3.2 工程地质概化模型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盖型土层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试验研究
    3.1 粘土层矿物成分测定分析
    3.2 粘土隔水层的抗剪强度测试
        3.2.1 直剪试验的过程
        3.2.2 黄土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3.2.3 红土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3.2.4 黄土与红土试验结果对比
    3.3 粘土隔水层的膨胀性测试
        3.3.1 膨胀性测试的试验过程
        3.3.2 膨胀性测试结果分析
        3.3.3 红黄土试样膨胀性对比分析
    3.4 泥盖型土层三轴渗透性测试
        3.4.1 土体三轴渗透性测试的试验过程
        3.4.2 土体三轴渗透性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研究
    4.1 郝家梁煤矿2301 工作面概况
    4.2 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规律的相似模拟试验
        4.2.1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4.2.2 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2.3 覆岩采动裂隙动态演化规律分析
    4.3 覆岩采动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4.3.1 覆岩采动破坏分布形态的FLAC数值模拟
        4.3.2 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规律的UDEC数值模拟
    4.4 泥盖效应作用下覆岩采动裂隙现场实测研究
        4.4.1 分段注水法测试过程
        4.4.2 分段注水法结果分析
        4.4.3 数字化成像对照分析
    4.5 泥盖效应作用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4.5.1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4.5.2 矿压显现机理分析
    4.6 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覆岩泥盖效应产生机理及采动隔水性研究
    5.1 覆岩泥盖效应产生机理分析
        5.1.1 泥盖效应作用下覆岩结构特征
        5.1.2 泥盖效应产生机理分析
    5.2 基于流固耦合的粘土层采动隔水性试验研究
        5.2.1 采动隔水性试验过程
        5.2.2 采动隔水性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泥盖型煤层覆岩保水开采实践
    6.1 郝家梁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6.2 泥盖型煤层保水开采煤柱尺寸参数确定
    6.3 泥盖型防水煤岩柱留设条件下煤层开采水流场变化分析
        6.3.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3.2 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拟合
        6.3.3 地下水流场变化特征的模拟结果分析
    6.4 浅埋薄基岩泥盖型煤层保水开采效果评价
        6.4.1 塌陷积水区下保水开采分析
        6.4.2 工作面涌水量实测数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新疆巨厚煤层赋存特征与分类
    2.1 分布特征与开采现状
    2.2 巨厚煤层赋存特征
    2.3 赋存条件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特征
    3.1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物理模拟
    3.2 不同分层采厚覆岩破断特征数值模拟
    3.3 覆岩结构演变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1 覆岩梁式结构稳定性
    4.2 覆岩壳式结构稳定性
    4.3 应力拱结构稳定性
    4.4 覆岩结构演变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5.1 采场“支架—围岩”力学模型
    5.2 工作面液压支架合理参数确定
    5.3 采场矿压显现实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巨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场矿压控制
    6.1 采场矿压控制机理
    6.2 大井矿区采场矿压控制技术
    6.3 巨厚煤层开采工艺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孙疃煤矿10煤层开采煤岩柱合理留设参数研究 ——以1011_上工作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采区与工作面基本概况
    2.1 采区与工作面的位置
    2.2 采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概况
        2.2.2 地质构造
    2.3 采区水文地质特征
        2.3.1 含、隔水层(组、段)
        2.3.2 断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
        2.3.3 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2.3.4 主要充水因素分析
        2.3.5 水文地质条件评述
3 工作面覆岩基本特征
    3.1 新生界松散层特征
        3.1.1 工作面松散层组合结构与基本特征
        3.1.2 “三隔”特征
        3.1.3 “四含”特征
        3.1.4 “四含”富水性评价
    3.2 基岩特征
        3.2.1 基岩风化带特征
        3.2.2 10煤层及其覆岩特征
    3.3 工作面采动等级确定
4 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预计
    4.1 经验公式预计两带高度
        4.1.1 10煤层及其覆岩特征
        4.1.2 安全煤岩计算
    4.2 数值模拟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
        4.2.1 FLAC~(3D)程序简介
        4.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2.3 数值结果分析
    4.3 BP神经网络预测“两带”高度
        4.3.1 神经网络简介
        4.3.2 样本集的建立
        4.3.3 网络的建立、训练及检验
        4.3.4 权重的确定及计算结果
    4.4 矿井实测“两带”高度
    4.5 “两带”高度取值
    4.6 防砂安全煤岩柱尺寸计算及回采上限确定
        4.6.1 防砂安全煤岩柱尺寸计算
        4.6.2 回采上限的确定
5 煤岩柱留设可行性评价
    5.1 影响采区工作面煤岩柱留设的因素
    5.2 留设高度可行性分析
    5.3 含水层下开采安全可靠性分析
        5.3.1 有利安全开采条件
        5.3.2 不利安全开采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破坏演化及突水溃砂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构造
    2.2 区域水文地质
    2.3 矿井充水条件
    2.4 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
    2.5 松散层工程地质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膏体充填采动覆岩裂隙演化特征
    3.1 分形与分维
    3.2 膏体充填开采覆岩裂隙演化模拟试验
    3.3 充填开采覆岩裂隙网络演化分维计算
    3.4 采动覆岩裂隙网络演化特征分析
    3.5 覆岩破坏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关键要素综合评价
    4.1 松散层下采煤突水溃砂风险的关键要素
    4.2 基于关键要素的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评价模式
    4.3 基于关键要素的松散含水层下膏体充填采煤突水溃砂风险评价模式“SICI-3E”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AHP-熵的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风险评价
    5.1 基于AHP的突水溃砂风险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风险评价指标量化
    5.3 基于AHP与熵的突水溃砂风险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4 膏体充填开采突水溃砂风险定量评价
    5.5 膏体充填开采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厚松散层薄基岩下近距离厚煤层组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概况
    2.1 矿井地层结构特征
    2.2 矿井地质构造特征
    2.3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4 研究区域概况
3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性分析
    3.1 研究区域附近第四系地层特征分析
    3.2 薄基岩的特征分析
    3.3 基岩风氧化带的特征分析
    3.4 基岩及基岩风氧化带的富水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近距离厚煤层组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4.1 近距离厚煤层组结构分析
    4.2 上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
    4.3 下层煤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厚松散层薄基岩下近距离厚煤层组开采覆岩破坏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计算模拟方法选取
    5.2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5.3 数值模型的建立
    5.4 模拟方案的确定
    5.5 煤层组基岩厚度变化对覆岩破坏特征影响的模拟分析
    5.6 煤层组间距变化对覆岩破坏特征影响的模拟分析
    5.7 煤层组厚度变化对覆岩破坏特征影响的模拟分析
    5.8 煤层组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模拟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工程实例验证及应用
    6.1 防砂煤岩柱留设可行性分析
    6.2 防砂煤岩柱实践应用
    6.3 实例验证及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厚煤层提高开采上限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D]. 鲁唯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孟巴矿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D]. 马立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D]. 宫仁国.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4]软弱顶板重复采动下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上限研究[D]. 毕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松散层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演化及防水煤柱安全回收上限研究[D]. 张成行.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及保水开采应用研究[D]. 刘治国.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7]新疆准东矿区缓斜巨厚煤层多分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变机理及控制[D]. 秦冬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孙疃煤矿10煤层开采煤岩柱合理留设参数研究 ——以1011_上工作面为例[D]. 马晓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破坏演化及突水溃砂风险评价[D]. 刘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厚松散层薄基岩下近距离厚煤层组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应用研究[D]. 李振鲁.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提高厚煤层开采极限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