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与散热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海南省召开

采暖与散热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海南省召开

一、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在海南省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朱新荣[1](2017)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趋势。中韩建交25年来,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由“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经济合作更是令世人瞩目,双方贸易额增长40倍,往返中韩两国的航班和轮船每天超过100班次,两国公费派遣留学生年约6万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完成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日之间用了30年,中韩之间只用了13年。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典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中韩两国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有力促进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一体化。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韩自贸协定创新性地引入了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5年12月9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交换外交照会,中韩双方共同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中韩自贸协定(FTA)终于落地生根。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会极大刺激双边贸易,专家预计五年内双方的贸易规模就会突破4000亿美元。目前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自贸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领域最多的自贸协定。今天的中韩关系已经不是20年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扩大对外开放而吸引“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的资本和技术输出那种简单的互利互惠关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两国经济互补空间不断缩小,经济竞争态势越发明显,因此,两国围绕历史、领土争端、捕鱼权、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以及跨境犯罪问题,加上美、俄、日、朝等国的牵制,近年来龃龉不断,从而给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趋于复杂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投资不仅在山东威海十分顺利,在江苏苏州也取得了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断推进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符合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为此,应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是韩国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也是韩国朝野达成的共识。从李明博政府到朴槿惠政府,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与中美两国同时交好,使韩国左右逢源,符合韩国的最大利益,也是中韩经济合作的最大动因。然而,2016年1月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在此前后还试射了一系列导弹,且放言,导弹试射的目标包括韩国领海和主要机场,韩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朝鲜的不断挑衅终于耗尽了韩国的耐心,2016年6月,韩国宣布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威胁到中国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萨德”反导系统,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中韩关系急转直下。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破坏了中韩经济合作的基础,中韩经济合作面临严峻考验。

欧晓星[2](2016)在《低碳建筑设计评估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气候变暖,人类生存面临危机,建筑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迫切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全寿命周期的减碳,构建低碳建筑设计成果作为低碳建造、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以低碳建筑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产业发展和建筑物生命活动,在研究低碳建筑内涵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构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时代数据分析的高效性,构建建筑设计低碳性的评价体系并寻找设计优化的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基础理论、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发展和研究概况,探索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明确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分析建筑物生命过程各阶段的活动特点,从目标制定、设计控制、施工实施、运行落实、建筑拆除等方面论述了低碳建筑的形成机理,初步探讨了宏观经济、建筑技术和人的活动对低碳建筑的影响。(3)分析了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微观层面建筑物碳排放的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产业碳排量与建筑物建成面积的对应关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建筑物相对应的碳排量标准。(4)从微观层面分析建筑物的生命活动,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量,从产生阶段和来源两个层面对建筑物碳排放进行分类。以典型项目设计进行计算和实证研究,以碳排放产生来源的分类研究作为低碳性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5)以建筑设计理论为基础,研究各专业设计内容与建筑物碳排放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BIM的体系构成及应用,构建了建筑物碳排量预算平台。(6)结合宏观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关联性研究,以及微观层面研究绿色建筑的要求和规范限定,构建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体系,提出以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强度(单位面积每年的碳排量)作为低碳建筑设计限值,并对典型项目进行实证研究。(7)根据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结果的分类研究及评价结果,定量研究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方法。以典型项目优化作为实证分析检验研究结果。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分析建筑物的生命活动及其碳排放特征,明确建筑设计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低碳发展中的控制性作用,肯定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和优化的价值。建筑的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微观建筑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家GDP碳排放强度目标值的设定,推导出建筑低碳化的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作为微观层面建筑设计低碳性的控制指标。对照微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相关设计要求,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标准限值,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完善了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体系。在设计阶段按照建筑物碳排放来源活动对碳排量进行分类,利用BIM快速计算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量,根据预算结果的分析对设计进行优化,分析低碳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度。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国家产业低碳发展的目标,提出我国建筑产业宏观层面及建筑物微观层面的低碳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设计可控性研究的建筑物碳排放来源分类,构建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体系并设定标准,以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强度限值控制建筑设计低碳性;以碳排放分类及评价结果为指导选择建筑设计低碳性优化途径。论文通过对建筑物生命活动、建筑设计理论、低碳经济等相关研究,构建了基于BIM的建筑物碳排量计算平台,以该计算结果为对象构建了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方法。研究结果可用以指导设计阶段控制建筑物全寿命周期性低碳性,为低碳建筑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黄益辉[3](2016)在《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研究 ——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例》文中认为在国有企业治理方面,国际上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淡马锡控股实现了新加坡众多国有企业的成功治理,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淡马锡模式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其成功的国企治理模式中的高管选任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也一直遭人诟病,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好像成了国企的代名词。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合理增加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国企分类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的商业类国有企业的高管选任制度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于国企分类改革政策的梳理,根据商业类国有企业的特征,总结分析我国目前的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弊端,解读学术界关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主要观点,参照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高管选任上的经验,研究我国高管选任制度改革的路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我国目前的高管选任制度分析”。本章主要是介绍了目前的我国关于国企分类改革的主要几部政策性文件,把我国国企改革的背景交代清楚。其次总结我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中对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规定,并分析高管选任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高管选任制度的理论研究”。本章重点介绍学术界目前对于商业类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主要观点,同时搜集了我国目前98家央企的现任董事长、总经理的简历,对我国国企的高管从政治背景、职业履历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章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成功经验”。本章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淡马锡模式对于我国在商业类国有企业治理方面的启示。第四章是“我国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改革路径”。本章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类国企的高管选任制度的不足,从国资委职能转变、董事会制度改革、国企党委和组织部门职能定位、立法工作方面提出建议,改进商业类国企的高管选任制度。

高源[4](2014)在《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DG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以来,节能减排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和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三个层面:低碳建筑概念不清导致低碳建筑设计结果分散;政府管理者缺乏有效工具客观评估建筑的碳排放水平,无法实施财税奖励政策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投资者利益驱动不足,无法从低碳建筑投资中获得应有回报;业主对低碳建筑没有切身感受,无法通过权威的认证标签识别低碳建筑产品。因此,我国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为各方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文章系统梳理并比较了国内外六个典型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评价对象、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分值构成、权重系统、评估流程和评价结果,指出我国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现存的共性问题:实施过程缺乏政府政策引导;评价对象范围有限;评价指标缺乏明确详细的核算方法;没有建立综合打分体系;没有建立独立权重系统;评价结果的输出形式过于抽象。继而,从现存问题的三个关键角度有针对性的研究了建筑碳足迹、指标基准和评价体系权重系统,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确定方法与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框架的理论模型,明确了评价体系基本特征、系统规则、系统要素和评价工具群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框架理论模型的指导下,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研究基础,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碳排放性能评价视域为目标,构建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针对天津地区住宅/办公建筑特点,进行了评价子系统的开发。探讨了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项、数学模型、指标基准、权重因子、评级基准和评价结果表达方式,制定了天津地区新建办公建筑特征标签工具打分表,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自评价的软件工具及建筑碳排放LCA辅助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和建筑碳排放LCA工具对天津大学1895建筑创意大厦进行了试评估,验证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提出的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和天津地区新建办公建筑特征标签工具,可以为我国现有绿色/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持。

孙贺[5](2013)在《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滨海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与重要的生存环境。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滨海湿地保护认识不足以及过渡地开发与利用,导致其退化损失严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湿地生态系统急需得到恢复和保护。近年来,滨海湿地实验区作为我国滨海湿地开发与利用的区域,其生态化建设进程与规模扩大和发展快速相比严重滞后。某些滨海地区湿地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利用,成为了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滨海湿地实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探索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以实现滨海湿地实验区建设的生态化,促进滨海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滨海湿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实验区位于保护区与外界周边地区的交错地带,边缘效应显着,生态系统脆弱,有别于一般性区域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文运用实证调查、分析比较、多学科交叉及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调查——研究——实践的研究过程展开研究工作。论文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和具体案例,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在分析人们利用滨海湿地实验区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阐述探索适合滨海湿地特征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迫切性。其次,本文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化规划设计本质的实际出发,解析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内涵;明确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生态化价值取向和评价准则;通过研究与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元胞自动机(CA)模型,建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提出基于CA模型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从方法论的角度,本文以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为基础,建构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适于不同地域环境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的湿地利用模式选择与适应滨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途径两个方面。论文结合已建立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调整理论模型中的约束性因素,提出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生态策略,即自然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人工系统的生态设计策略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有机组织策略。最后,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运用提出的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基于系统思维方法,综合运用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课题,得出如下创新性成果:建构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CA理论模型;建立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提出了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滨海湿地区域的生态规划设计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搭建了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的基础性框架和平台,试图通过滨海湿地实验区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为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迈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做出有益的探索。

李晓俊[6](2013)在《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常规节能设计方法无法有效地提高建筑整体的节能减排效率,节能设计方法的优化转型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探索了一种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且综合考虑城市和建筑多层面设计因子的系统化整合设计方法——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首先,论文基于建筑整合设计与第二代设计方法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方法,并从方法框架、内容框架、设计流程、目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其次,文章分析了它与常规节能设计方法在设计内容、设计流程、设计目标、评价方法、成果形式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区别,并指出该方法在我国应用可能受到的制约;然后,对多项评价方法和能耗模拟软件进行综合评比,提出基于HTB2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决策与优化方法,并结合案例探索了HTB2能耗模拟技术在规划与建筑尺度节能整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在多层面节能策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了基于能耗模拟的节能整合设计的具体实施办法。由于系统地考虑了影响建筑用能的相关要素,本文提出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其能效优化结果高于常规的节能设计方法。HTB2的应用扩展为规划尺度的能耗模拟提供了有效工具,这不同于一般的单体统计式方法,而是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及建筑间相互影响的规划尺度的能耗模型。此外,对于节能整合设计成果的输出优化,如灵敏度工具、VirVil Plugin成果报告和建筑节能预测清单,提供了有关建筑节能减排效率的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指导具体项目的节能设计决策。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的研究希望帮助设计师拓展思维,探索转变原有的设计思维模式,为最大限度的提高节能效率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以合理控制和引导节能设计的具体展开。

郑蔚[7](2013)在《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设计研究 ——以天津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国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动工,公共租赁型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于更好的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问题。公租房有别于经济适用房,它可以形成比较长效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研究住宅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公租房其户型设计的特殊性,并与需求层次理论、和谐理论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归纳出公租房的设计原则。依据简单高效的绿色设计原则,把户型设计分解为两部分:首先是户型内起到紧密连接作用的交通组织部分;然后对各房间模块的精细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总平面布局、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及室内装修,逐一分析各自的功能与设计特点。最后结合天津地区具体实例,在模块化设计、潜伏设计、混合住区、节能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实际设计过程起到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董蕾[8](2012)在《集成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及CO2排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成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建筑,具有高度集成化与产业化的特点,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省能源与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论文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ISO1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系列标准,创建了集成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收集并整理出与生命周期评价相关的基础数据,如主要能源和建材的固化能耗值,建材运输、施工建造和采暖空调设备生产的能耗值及排放因子等,为集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评价计算提供数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耗和CO2排放量的计算模型,为量化分析集成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提供了定量的研究工具。本文以远大集团的可持续建筑T30塔式酒店作为集成建筑典型案例,以具有相同高度且同位于长沙地区的某一传统公共建筑作为对比建筑,应用生命周期评价计算模型对两建筑的能耗和CO2排放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两建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能耗及CO2排放量在各自的总能耗和总CO2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使用维护阶段的能耗和排放量在总能耗和总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都达到95%左右。2. T30酒店生命周期总能耗为6.39×108MJ,CO2排放总量为3.505×107kg。单位面积年CO2排放量为40.435kg/m2·a,是对比建筑CO2排放量的36%;单位面积年能耗为737.35MJ/m2·a,是对比建筑能耗的38%。3. T30酒店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能耗及CO2排放量与传统建筑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施工建造阶段的能耗和CO2排放量分别为传统建筑的18%和22%,使用维护阶段的能耗和CO2排放量分别为传统建筑的38%和35%。基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集成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CO2排放量远远小于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优势。另外,减少使用阶段的建筑能耗是实现建筑节能和减少CO2排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可在设计阶段考虑相应的节能措施以减少能源损耗和碳排放。

王贺[9](2012)在《创新、绿色、诚信、和谐 以市场为主导,大力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全国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在琼召开》文中认为12月8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常委代表150多人参加了两年一次的常委扩大会。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哲、协会顾问杜宗翰、协会副秘书长兼采暖散热器委员会主任

敖娟[10](2012)在《采暖散热器:2011波澜不平 2012继续转型》文中提出2012年,房地产市场是继续震荡,还是回归平稳?作为家装部品的采暖散热器行业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市场将涌现哪些亮点?企业将面临哪些机遇?2011年12月7日~9日,全国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在海南省海口金海岸罗顿大酒店召开,关于2012年采暖散热器市场的走势如何,成为与会人士关心的话题。会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北京三叶散热器厂董事长王定山发表了讲话。他指出:2012年有可

二、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在海南省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在海南省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相互依存论
        一、相互依存论的定义
        二、相互依存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相互依存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地缘经济学
        一、地缘经济学理论概述
        二、地缘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三、地缘经济学理论和缺陷与发展趋向
第二章 中韩经济合作及其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意义
        一、中韩经济合作是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
        二、中韩经济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源
        三、中韩经济合作是分化美日韩同盟关系的重要选项
        四、中韩经济合作是倒逼台湾与大陆相向而行的有效手段
        五、中韩经济合作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推动半岛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历程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萌芽阶段(1979--1984)
        二、中韩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1985--1991)
        三、中韩经济合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1992--1997)
        四、中韩经济合作的调整阶段(1998--2001)
        五、中韩经济合作的成熟阶段(2002--)
    第三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成就和问题
        一、双边贸易方面
        二、相互投资方面
        三、金融合作方面
        四、旅游观光方面
        五、产业合作方面
    第四节 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的谈判与缔结
        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中韩经济合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外交良性互动
        一、互相了解和探索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并打造“新的中韩关系”
        四、“萨德”入韩的考验
    第二节 经贸投资迅猛发展
        一、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两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逆差增大
        三、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四、中韩签署自贸协定
    第三节 人文交流屡破新高
        一、两国建交重启文化交流大门
        二、“韩流”强劲,“汉风”渐起
        三、人文交流进入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四节 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一、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推动军事合作
        二、联合军演深化军事合作
        三、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
第四章 深化中韩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领土争议
        一、苏岩礁归属
        二、黄海划界
        三、东海划界
        四、防空识别区划设
    第二节 渔业纠纷
        一、中韩渔业纠纷由来
        二、中韩渔业纠纷频发的原因
    第三节 企业非法撤资
        一、韩国企业非法撤资情况
        二、韩国企业非法撤资的原因
    第四节 民族宗教历史认识差异
        一、韩国狭隘民族主义作祟
        二、韩国民间宗教团体在中国从事非法活动的问题
        三、韩国历史认识混乱
    第五节 国际因素
        一、美国因素
        二、俄罗斯因素
        三、日本因素
        四、朝鲜因素
        五、“萨德”问题
第五章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实践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一、贸易合作
        二、投资合作
        三、经济活动平台合作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齐全的产业配套
        三、睦邻友好的两国关系
        四、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推动
    第三节 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苏州经验
        二、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推进中韩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一、加强政治互信,夯实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政治基础
        二、减少贸易摩擦,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三、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互相认同
    第二节 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一、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强三国政治信任
        二、充分认识中日韩自贸区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磋商机制,缩小分歧形成共识
    第三节 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一、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制度性保障
        三、深耕人文社会交流,形成东亚认同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大韩民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附录二 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附录四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
后记

(2)低碳建筑设计评估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建筑发展研究
        1.2.2 建筑生命过程碳排放形成研究
        1.2.3 建筑碳排放度量方法研究
        1.2.4 低碳建筑设计研究
        1.2.5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目标
        1.3.1 探求宏观经济发展下微观建筑低碳性的相关标准
        1.3.2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估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标准研究
        1.3.3 寻求低碳建筑设计优化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低碳建筑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2.1 低碳建筑的内涵
        2.1.1 低碳建筑的内涵
        2.1.2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低碳建筑
    2.2 低碳建筑的形成机理
        2.2.1 建筑设计低碳性——策划低碳建筑项目
        2.2.2 建造管理及施工组织——营造低碳建筑实体
        2.2.3 低碳生活及使用管理——运营低碳建筑空间
        2.2.4 合理拆解与材料回收——低碳建筑的完美谢幕
    2.3 低碳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低碳经济宏观发展对低碳建筑的影响
        2.3.2 低碳建筑技术应用
        2.3.3 人与低碳建筑——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生命活动参与方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宏观经济发展下低碳建筑的目标设定
    3.1 建筑产业发展与建筑物碳排放
        3.1.1 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3.1.2 建筑产业链碳排放
    3.2 建筑产业在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方向
        3.2.1 低碳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关联性
        3.2.2 减少材料内含碳排量
        3.2.3 减少施工活动碳排放
        3.2.4 构建设计评估及审查机制
    3.3 低碳建筑业发展目标与低碳建筑发展目标相关性研究
        3.3.1 宏观经济发展及能耗分析与建筑物碳排放研究
        3.3.2 低碳建筑业对建筑材料使用、建造活动的要求及低碳目标设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量构成及计算
    4.1 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发展阶段与碳排放构成分析
        4.1.1 策划设计阶段建筑物能源消耗及碳排放
        4.1.2 建造阶段能源和资源消耗及碳排放
        4.1.3 建筑物使用阶段碳排放构成
        4.1.4 建筑物拆除及材料处置过程碳排放
    4.2 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量计算方法
        4.2.1 建筑物碳排量产生的阶段划分及分类
        4.2.2 选定碳排放系数法作为碳排量计算方法
    4.3 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相关碳排放系数确定
        4.3.1 碳排放系数的确定方法
        4.3.2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
    4.4 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度量实例分析
        4.4.1 建筑概况
        4.4.2 设计阶段碳排量计算
        4.4.3 建造阶段碳排量计算
        4.4.4 使用阶段碳排量计算
        4.4.5 拆除及处置阶段碳排量计算
        4.4.6 项目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及简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碳排放预算平台
    5.1 BIM发展及其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
        5.1.1 BIM的概念及特点
        5.1.2 建筑物生命周期发展中的BIM应用分析
    5.2 BIM平台下的低碳建筑设计工作内容
        5.2.1 建筑设计的内容
        5.2.2 建筑信息模型构建
        5.2.3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低碳性分析
    5.3 基于BIM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量预算平台构建
        5.3.1 碳排量预算平台的组成及框架体系分析
        5.3.2 计算平台技术支撑与应用程序选择
        5.3.3 碳排量预算平台设计
    5.4 建筑物碳排量预算平台应用实证研究
        5.4.1 建筑信息模型构建
        5.4.2 模型分析及数据获取
        5.4.3 BIM碳排量计算平台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设计的低碳性评估
    6.1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指标设定
        6.1.1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1.2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体系结构层次设定
        6.1.3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分析系统层次构成指标因素分析
        6.1.4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估体系系统层次及指标构成
    6.2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标准研究
        6.2.1 建筑业低碳发展目标下低碳建筑发展标准研究
        6.2.2 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要求与低碳建筑标准相关性研究
        6.2.3 低碳建筑发展要求与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标准设定
    6.3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价体系构建
        6.3.1 建筑设计的阶段划分及低碳性评估与控制
        6.3.2 低碳性评价与建筑物各专业设计研究
        6.3.3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估体系设定与构建
    6.4 建筑设计低碳性评估实证研究
        6.4.1 项目概况及碳排量构成分析
        6.4.2 低碳建筑设计专项说明构成内容
        6.4.3 淮安城开御园项目建筑设计性低碳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建筑的设计优化研究
    7.1 低碳建筑设计优化方向研究
        7.1.1 建筑物碳排放构成类别与设计优化方向
        7.1.2 建筑物碳排放控制要素的专业分工
    7.2 低碳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及优化途径研究
        7.2.1 低碳建筑空间设计
        7.2.2 低碳建筑材料及结构形式选择
        7.2.3 低碳建筑建筑设备效能优化
    7.3 基于BIM的实证分析及设计优化关键技术选定
        7.3.1 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量预算结果分析
        7.3.2 建筑设计调整及碳排放度量分析
        7.3.3 建筑优化结果分析与选择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建筑设计对碳排量的影响度调查问卷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3)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研究 ——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概念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实证研究法
第一章 我国目前的高管选任制度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企分类改革的政策梳理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
    第二节 我国法律上关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规定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与《公司法》在国企高管选任规定上的矛盾
        二、我国法律关于高管选任的禁止性规定
    第三节 我国国企高管选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选任方向和标准的政治色彩
        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组织部门和国资委对于董事会职能的干预
        四、国企高管腐败现象严重
第二章 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理论界关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观点
    第二节 我国国企高管的实证研究——以98家央企为样本
第三章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 淡马锡的公司治理模式
    第二节 淡马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与我国国情的异同点
        二、如何借鉴淡马锡模式
第四章 我国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改革路径
    第一节 高管选任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商业类国企需要什么样的高管?
        二、商业类国企的特殊性对高管选任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 国资委职能的转变
        一、国资委的存废问题
        二、管资本——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三、回归监管者的角色
    第三节 回归董事会中心主义
        一、落实董事会的选任权
        二、完善董事会构成,加大引入外部董事
    第四节 党委及组织部门的权力定位
        一、国企党委起到监督作用
        二、组织部门需要最终把关
    第五节 完善立法工作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
        二、《公司法》第四章的废除
        三、健全党内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气候候危机
        1.1.2 减排排承诺
        1.1.3 问题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外研究现状状
        1.2.2 国内内研究现状状
        1.2.3 文献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究目的
        1.3.2 研究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架
        1.5.1 研究究方法
        1.5.2 研究究内容与框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典型型低碳建筑筑评价体系研研究
    2.1 《可持续住宅法案》》
        2.1.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
        2.1.2 权重重系统
        2.1.3 评价价流程
        2.1.4 评价价结果
        2.1.5 CSHH 的启示
    2.2 《可持续建筑认证标标准》
        2.2.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
        2.2.2 权重重系统
        2.2.3 评价价流程
        2.2.4 评价价结果
        2.2.5 DGNNB 的启示示
    2.3 《建筑物综合环境性性能评价体体系》
        2.3.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
        2.3.2 LCCCO2评价
        2.3.3 权重重系统
        2.3.4 评价价流程
        2.3.5 评价价结果
        2.3.6 CASSBEE 的启示
    2.4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区技术评估估手册》
        2.4.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
        2.4.2 权重重系统
        2.4.3 评估估流程
        2.4.4 评价价结果
        2.4.5 现存存问题
    2.5 重庆市《低碳建筑评评价标准》
        2.5.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
        2.5.2 评估估流程
        2.5.3 评价价结果
        2.5.4 现存存问题
    2.6 《万通低碳建筑标准准》
        2.6.1 评价价指标及分分值构成
        2.6.2 权重重系统
        2.6.3 评价价结果
        2.6.4 现存存问题
    2.7 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综综合比较
        2.7.1 研发发机构、评评价对象及评评价工具层层面比较
        2.7.2 低碳碳评价指标标层面比较
        2.7.3 打分分体系、权权重系统和评评价结果层层面比较
        2.7.4 问题题综述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碳足迹迹核算方法法
    3.1 碳足迹概念
    3.2 碳足迹分类
    3.3 碳足迹核算方法
        3.3.1 生命命周期评价价
        3.3.2 过程程生命周期期评价法
        3.3.3 经济济投入产出出生命周期评评价法
        3.3.4 PLCCA 法和 EIIO-LCA 法对对比分析
    3.4 碳足迹核算标准
        3.4.1 PASS2050
        3.4.2 温室室气体议定定书
        3.4.3 温室室气体计算算与验证
        3.4.4 2006 年 IPCC国家温室气气体清单指南
    3.5 建筑碳足迹核算方法法与标准的应用选取
    3.6 建筑碳足迹核算
        3.6.1 建筑筑碳足迹 LLCA 框架构构建
        3.6.2 排放放因子选取取
        3.6.3 时间间加权系数数确定
        3.6.4 建筑筑生命周期期碳排放核算算模型构建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指标基准
    4.1 建筑指标基准与基准准线
    4.2 基准线确定方法
        4.2.1 以法法规标准作作为指标基准准线
        4.2.2 以建建筑模拟性性能作为指标标基准线
        4.2.3 以建建筑实测性性能作为指标标基准线
    4.3 基于建筑碳排放评价价指标项的基准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权重系统
    5.1 权重的形式
    5.2 赋权方法
        5.2.1 专家家咨询法
        5.2.2 层次次分析法
    5.3 赋权实例
        5.3.1 隐含含权重的确确定——以LEED 为例例
        5.3.2 独立立权重的确确定——以SBTool 为例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评价体体系理论模模型
    6.1 综合评价体系基本特特征及理论论模型
    6.2 评价体系框架的系统统规则
    6.3 评价体系框架的系统统要素
        6.3.1 指标标集
        6.3.2 数学学模型
        6.3.3 相关关要素
    6.4 评价工具的系统开发发
        6.4.1 按建建筑生命周周期阶段开发发评价工具具
        6.4.2 按地地域范围开开发
        6.4.3 按建建筑类型开开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整合碳排放放评价的中中国绿色建筑筑评价体系系框架构建
    7.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准》2006 版
        7.1.1 评价价体系介绍绍
        7.1.2 现存存问题
        7.1.3 《绿绿色建筑评评价标准》征征求意见稿稿(2013)
    7.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准》性能优优化版
    7.3 框架构建及工具开发发
        7.3.1 指标标集
        7.3.2 数学学模型
        7.3.3 指标标基准
        7.3.4 权重重研究
        7.3.5 评级级基准
        7.3.6 评价价结果与表表达
        7.3.7 评价价软件开发发
    7.4 实证研究
        7.4.1 评价价流程
        7.4.2 天津津大学 18995 建筑创意意大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释义
        1.2.1 滨海湿地实验区
        1.2.2 生态化规划设计
    1.3 研究现状与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滨海湿地实验区的基本问题
    2.1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特点
        2.1.1 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
        2.1.2 较强的环境协调功能
        2.1.3 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
        2.1.4 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2.2 滨海湿地实验区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2.2.1 滨海城建占地
        2.2.2 滨海湿地围垦
        2.2.3 资源过度利用
        2.2.4 湿地环境污染
    2.3 滨海湿地实验区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2.3.1 价值取向偏失
        2.3.2 认知分析不足
        2.3.3 规划设计盲目
        2.3.4 评价保障不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
    3.1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解析
        3.1.1 生态化规划设计内涵
        3.1.2 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素
        3.1.3 生态化规划设计特征
    3.2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与准则
        3.2.1 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
        3.2.2 生态化规划设计准则
    3.3 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3.3.1 系统理论思维
        3.3.2 生态主义思想
        3.3.3 工程技术原理
        3.3.4 伦理学的启示
    3.4 滨海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3.4.1 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型建构原则
        3.4.2 理论模型选取——元胞自动机
        3.4.3 生态化规划设计 CA 理论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4.1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4.1.1 CA 模型指导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思路
        4.1.2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4.2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模式
        4.2.1 生态系统保护模式
        4.2.2 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4.2.3 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4.2.4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4.3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途径
        4.3.1 调查研究
        4.3.2 分析策划
        4.3.3 规划设计
        4.3.4 论证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
    5.1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
        5.1.1 实验区 CA 模型衍生的生态化策略
        5.1.2 基于 CA 模型的生态化策略框架
    5.2 滨海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
        5.2.1 选择适宜的湿地作为拟建范围
        5.2.2 适应滨海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
        5.2.3 保护滨海湿地的自然景观格局
        5.2.4 恢复破损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5.3 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策略
        5.3.1 建成环境的生态化整合
        5.3.2 建筑与设施的节能设计
        5.3.3 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应用
        5.3.4 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5.3.5 景观设施的生态化设计
        5.3.6 景观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5.4 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有机组织策略
        5.4.1 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
        5.4.2 适宜的环境容量控制
        5.4.3 协同的景观形态构建
        5.4.4 便捷的绿色交通组织
        5.4.5 完备的基础设施布局
        5.4.6 高效物质和能源循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
    6.1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项目概况
        6.1.1 规划背景
        6.1.2 规划条件
    6.2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
        6.2.1 湿地公园拟建基地生态现状分析
        6.2.2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 SWOT 分析
    6.3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的价值取向
        6.3.1 湿地公园规划定位与目标的确立
        6.3.2 湿地公园规划原则与理念的形成
    6.4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生态策略探讨
        6.4.1 湿地公园所处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
        6.4.2 湿地公园内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6.4.3 湿地公园内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的生态化协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的宏观背景
        1.1.2 建筑节能设计的困境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总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背景下的建筑整合设计理论
        2.1.1 缘起:设计与技术的螺旋发展路线
        2.1.2 概念辨析及发展历程
        2.1.3 整合设计要素
        2.1.4 整合设计特征
        2.1.5 整合设计模式
    2.2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现代设计方法论
        2.2.1 第一代设计方法
        2.2.2 过渡阶段
        2.2.3 第二代设计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
    3.1 常规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3.2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的提出
        3.2.1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方法框架
        3.2.2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研究内容
        3.2.3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设计流程
        3.2.4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目标体系
    3.3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信息模型
        3.3.1 信息的获取与分类
        3.3.2 知识的挖掘
        3.3.3 搭建信息模型
        3.3.4 信息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3.4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评价方法
        3.4.1 清单列表法
        3.4.2 生命周期评价法
        3.4.3 基于建筑能耗计算或模拟的评价方法
    3.5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软件支持
        3.5.1 综合的模拟设计平台
        3.5.2 能耗与环境影响评价软件
        3.5.3 建筑全能耗模拟技术
        3.5.4 专项分析软件
    3.6 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研究
        3.6.1 功能与环境并重的设计内容
        3.6.2 动态开放的设计流程
        3.6.3 多元综合的设计目标
        3.6.4 科学灵活的评价方法
        3.6.5 多样化的成果表达形式
        3.6.6 综合强大的设计工具
        3.6.7 多专业协作的设计团队
    3.7 影响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应用的制约因素
        3.7.1 明确的专业分工
        3.7.2 串行的流水作业方式
        3.7.3 基础数据库的不健全
        3.7.4 设计平台的复杂化
        3.7.5 规划模拟工具的缺失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HTB2 能耗模拟的整合设计决策与优化方法
    4.1 能耗模拟软件优选
        4.1.1 HTB2 与常用能耗模拟软件的比较研究
        4.1.2 HTB2 软件平台与工作方法
    4.2 设计内容的整合
    4.3 设计流程的契合
    4.4 评价方法与内容的优化
        4.4.1 定量计算与定性比较
        4.4.2 能量需求、能源供给与二氧化碳排放
        4.4.3 建筑节能与室内热舒适性
    4.5 成果内容与形式的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划尺度的节能整合设计方法
    5.1 Gateway City, RAK, UAE
        5.1.1 项目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5.1.4 案例总结
    5.2 巴南低碳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与 VirVil Plugin
        5.2.1 项目概况
        5.2.2 VirVil Plugin
        5.2.3 研究方法与设计条件
        5.2.4 成果输出
        5.2.5 案例总结
    5.3 城市规划层面的节能整合设计
        5.3.1 设计因子
        5.3.2 整合契机与能耗模拟
        5.3.3 实施步骤
    5.4 城市设计层面的节能整合设计
        5.4.1 设计因子
        5.4.2 整合契机与能耗模拟
        5.4.3 实施步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尺度的节能整合设计方法
    6.1 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二期办公楼项目
        6.1.1 项目概况
        6.1.2 问题的提出
        6.1.3 研究方法
        6.1.4 设计条件
        6.1.5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6.1.6 成果输出
        6.1.7 案例总结
    6.2 单体与局部设计层面的整合设计
        6.2.1 围护结构与建筑节能
        6.2.2 设备系统与建筑节能
        6.2.3 使用行为与建筑节能
        6.2.4 可再生能源利用
        6.2.5 其它设计因子
        6.2.6 整合契机与能耗模拟
        6.2.7 实施步骤
    6.3 室内环境层面的整合设计
        6.3.1 室内热舒适性
        6.3.2 设计因子
        6.3.3 整合契机与能耗模拟
        6.3.4 实施步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A: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附录B:VirVil Plugin 成果报告
附录C:建筑节能预测清单示例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设计研究 ——以天津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公租房概念的提出
        1.1.2 社会背景
        1.1.3 公租房的基本特征,对象及条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租房的户型特点
    2.1 住宅建筑的特点
        2.1.1 多种建筑功能的综合体
        2.1.2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1.3 规范与限制
    2.2 公租房的户型特点
        2.2.1 降低户型设计标准
        2.2.2 理论结合实际
        2.2.3 细节设计
        2.2.4 精装修成品房
    2.3 公租房相关的理论的研究
        2.3.1 需求层次理论
        2.3.2 和谐理论
        2.3.3 木桶原理
    2.4 设计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4.2 设计原则
第三章 公租房户型设计中的交通组织
    3.1 调查各地公租房市场现状
        3.1.1 推动城镇化进程
        3.1.2 规范化的设计
        3.1.3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2 公租房户型中的交通组织
        3.2.1 房型中的流线
        3.2.2 交通面积过大
        3.2.3 交通组织安排
第四章 公租房的精细化设计
    4.1 公租房的精细化设计
        4.1.1 总平面的规划设计
        4.1.2 起居室及卧室的空间设计
        4.1.3 厨房及卫生间的空间设计
        4.1.4 阳台的空间设计
        4.1.5 室内装修的设计
    4.2 国内外设计实例
        4.2.1 螺旋体大楼
        4.2.2 VM 住宅
        4.2.3 阳台的立面处理
    4.3 天津地区设计展望
第五章 工程设计实例
    5.1 西青区大寺新家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5.1.1 项目概况
        5.1.2 房型平面设计
        5.1.3 模块化设计
        5.1.4 潜伏设计
        5.1.5 制定专业的技术标准
    5.2 构件二厂租赁型经济适用房
        5.2.1 混合住区
        5.2.2 无障碍设计
    5.3 天津市公租房津南区渌水道地块
        5.3.1 立面的细化设计
        5.3.2 节能减排 生态居住
        5.3.3 灵活使用户内空间 提高空间效率
第六章 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集成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及CO2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集成建筑的出现
        1.1.1 能源消耗现状介绍
        1.1.2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1.1.3 集成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1.2 集成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集成建筑的国外发展现状
        1.2.2 集成建筑的国内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集成建筑能耗及 CO_2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概述
        2.1.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义
        2.1.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发展
        2.1.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技术框架
        2.1.4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
    2.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3 集成建筑能耗及 CO_2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3.1 生命周期评价的目的与范围
        2.3.2 清单模型
        2.3.3 影响评价
        2.3.4 结果解释
第三章 集成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计算模型
    3.1 能源清单分析
        3.1.1 能源清单边界
        3.1.2 能源生产清单
    3.2 集成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计算模型
        3.2.1 建材生产阶段能耗
        3.2.2 建筑施工阶段能耗
        3.2.3 建筑使用维护阶段能耗
        3.2.4 拆除阶段能耗
第四章 集成建筑生命周期 CO_2排放计算模型
    4.1 集成建筑生命周期 CO_2排放计算方法
    4.2 生命周期 CO_2排放计算模型
        4.2.1 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 CO_2排放计算
        4.2.2 建造施工过程中 CO_2排放计算
        4.2.3 建筑使用维护阶段 CO_2排放计算
        4.2.4 拆除阶段的 CO_2排放计算
    4.3 能源消耗的 CO_2排放因子
第五章 生命周期评价计算模型在某集成建筑上的应用
    5.1 建筑基本信息
    5.2 清单分析
        5.2.1 建材生产阶段
        5.2.2 施工建造阶段
        5.2.3 使用维护阶段
        5.2.4 建筑拆除阶段
    5.3 计算结果输出
    5.4 与传统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及 CO_2排放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采暖散热器:2011波澜不平 2012继续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新挑战:受到环境影响出口形势严峻
新亮点:服务逐步升级责任意识加强
新机遇:工程需求强劲产业持续求进

四、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在海南省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D]. 朱新荣. 苏州大学, 2017(04)
  • [2]低碳建筑设计评估与优化研究[D]. 欧晓星. 东南大学, 2016(01)
  • [3]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研究 ——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例[D]. 黄益辉.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 [4]整合碳排放评价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高源. 天津大学, 2014(11)
  • [5]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孙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6]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D]. 李晓俊. 天津大学, 2013(12)
  • [7]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设计研究 ——以天津地区为例[D]. 郑蔚. 天津大学, 2013(01)
  • [8]集成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及CO2排放研究[D]. 董蕾. 天津大学, 2012(08)
  • [9]创新、绿色、诚信、和谐 以市场为主导,大力推动全行业健康发展——全国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在琼召开[J]. 王贺.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2(01)
  • [10]采暖散热器:2011波澜不平 2012继续转型[J]. 敖娟. 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 2012(01)

标签:;  ;  ;  ;  ;  

采暖与散热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海南省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