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利用可燃废气促进节能减排

大力利用可燃废气促进节能减排

一、大力利用可燃废气 促进节能减污(论文文献综述)

潮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付娟[2](2021)在《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撑的煤化工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稳步向前,产业初具规模,但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2020年新冠疫情的蔓延,警示人类要进行自我革命,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已刻不容缓。这也预示着实现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本文以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战略分析等方法工具,对该公司煤化工业务的竞争战略展开研究。第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就战略选择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回顾,并概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二,在简介公司概况及其煤化工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出该公司煤化工业务发展中存在的战略问题。第三,运用PEST和五力分析模型,对公司煤化工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发展机会和发展威胁;运用比较分析法,对该公司发展煤化工业务的资源条件和能力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发展优势和发展劣势。第四,以SWOT矩阵为分析模型,通过全面系统梳理公司所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明确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密集型增长的发展战略定位,提出以成本领先为主差异化为辅的综合竞争战略实现公司煤化工业务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持续性扩张,并对竞争战略重点进行阐述。最后,制定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的竞争战略,帮助公司扩张煤化工业务,实现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转型,建成超一流煤化工企业。对于其他同类型煤化工企业,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相同困境的企业,也可提供宝贵经验,形成参考价值。

张兴惠[3](2019)在《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雾霾”已成为关系基本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冬季供暖对雾霾的影响不容忽视,2017年全国大力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因地制宜为农村供暖成为缓减雾霾的突破口。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供暖技术作为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手段,正在快速发展。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1)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地区建筑特点及供暖方式,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可知,农村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很差,热耗高且室内热环境差,大部分未按建筑节能标准建造。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外墙和屋顶对能耗的影响因子最高,因此,节能改造应主要加强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物的气密性。(2)农村供暖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从定性角度选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的评价体系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最好。(3)结合不同供暖方式的技术经济表现,对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进行了农户自身财务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计算了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及经济内部收益率,结果表明该供暖系统可产生良好的间接效益,可通过价格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户选择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方式的积极性。(4)对不同供暖方式进行了环境效益评价分析,计算了粉尘、SO2和NOx的排放量,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研究建议推广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5)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利用Energy Plus模拟了农村住宅的冬季热负荷和供暖能耗,打破了通过比较太阳能集热器温度和蓄热水箱设定水温去控制太阳能供暖系统启停的控制模式,自主设计了带温度补偿的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的自控策略,最大限度使用太阳能,实现了热源之间的平稳切换。(6)实验期间室内温度能维持在16~18°C,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干净、便利的生活环境。经实验测试得,太阳能微通道集热板的集热效率主要集中在60%~70%之间,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在0.94~0.98之间。经Energy Plus软件模拟得,农宅的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为46.86 W/m2,100 m2住宅供暖季累计能耗为24.3 GJ。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供暖季提供的总能耗为35.91 GJ,太阳能占比63.31%,生物质炉占比36.69%,供暖季的使用小时数分别为1935 h和1239 h。同时,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67.66%,火用效率为16.17%。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综合利用的特点,为实现农村的清洁供暖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方案,对于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周峰[4](2019)在《高压缩比液态甲烷发动机工作过程与性能的试验及仿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推广和应用天然气发动机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危机、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治理雾霾立竿见影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对于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天然气的燃料特性和发动机工作特性进行耦合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气发动机因压缩比较低和燃烧较慢而热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解决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比升高与爆震趋势、NOx排放增加的矛盾,天然气发动机的性能和节能减排潜力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研究提出一套天然气发动机的新型燃烧技术方案并辅之以一系列的试验和仿真优化研究,探索新型燃烧技术方案的节能潜力。本文基于课题组提出的发动机控制和运行参数检测方法,以一台量产重型卡车液化天然气发动机为研究样机,通过进行“燃料设计(提纯天然气、加氢)”与“发动机设计/运行参数(压缩比、点火提前角等)”协同优化,探索压缩比、点火提前角等参数与发动机燃烧过程、性能和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基于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液态甲烷发动机缸内热平衡模型,揭示热功转换过程以及缸内热平衡的影响机理;基于试验数据以及总结的发动机设计、运行和控制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液态甲烷发动机的一维性能仿真模型,有针对性地对液态甲烷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性能开展模拟仿真分析与优化;并通过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了液态甲烷发动机掺氢燃烧的三维CFD仿真模型,对缸内燃烧和热力学过程开展详细模拟,进一步探索液态甲烷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机理以及改善途径。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压缩比对液态甲烷发动机的瞬时放热率峰值和10-90%燃烧持续期的影响很小,对滞燃期有明显影响。随着压缩比的提高,滞燃期缩短,燃烧正时提前,燃烧相位也随之提前。随着压缩比的提高,液态甲烷发动机的扭矩可提高9.5%,BSFC最多可减少10.9%。当压缩比增加过大时,液态甲烷发动机的BSFC只会略有下降,BSFC的降低是有效膨胀比提高和燃烧相位提前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低速、低负荷条件下,压缩比对液态甲烷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转速和负荷的增加,液态甲烷发动机的NOx排放急剧增加。只需在较小范围内推迟点火提前角,就能保证原LNG发动机的NOx排放水平,同时对BSFC影响不大。当发动机燃用液态甲烷时,爆震趋势会降低,可用的压缩比可以得到扩展,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液态甲烷发动机的压缩比可提高到14.6左右。(3)选择最佳SOC(或点火正时)并根据EER的变化调整HRR对于改善液态甲烷发动机高压循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运行工况来提高液态甲烷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和降低传热损失。相比负荷,发动机转速对液态甲烷发动机的高压循环效率影响更大。对于低速工况,通过优化热力学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液态甲烷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而对于高速工况,减少摩擦损失和泵气损失更为有效。(4)相比进气正时,排气正时对液态甲烷发动机的缸内热平衡以及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都更为明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前排气正时以提高液态甲烷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同时提升动力性和改善经济性的目的。适当调整燃烧相位对液态甲烷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影响都不大,因此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点火正时的方法来优化排放指标。(5)加氢对缸内燃烧速度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燃烧相位(50%燃烧位置点)、10-90%燃烧持续期来影响缸内循环效率。当掺氢能量分数介于8%-12%时,指示热效率达到最大值,且此时爆震的倾向较小。加氢对缸内工质气体比热比和传热损失的影响比较小,合理优化燃烧相位和掺氢能量分数是进一步改善液态甲烷加氢发动机缸内指示热效率的有效途径。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本文提出的“提纯天然气─提高压缩比─加氢”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改善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液态甲烷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技术指导与数据支撑,从而提升天然气发动机节能减排的潜力。

段雄波[5](2019)在《预混合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稀燃及加氢条件下的循环变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排放法规日趋严格,要求内燃机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排放量。重型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采用稀薄燃烧、低碳替代燃料有利于实现清洁燃烧。然而稀燃会导致缸内循环变动率增加,当缸内循环变动严重时,对于燃烧较快的单个或多个循环(可能连续循环,也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循环)将导致爆震燃烧;对于燃烧较慢的单个或多个循环将导致后燃或者部分燃烧,甚至失火,导致碳氢排放量和油耗大幅度增加。这些燃烧较快和较慢的循环都会导致循环波动大,从而导致转速和输出转矩产生波动,发动机运转不稳、抖动、易熄火、动力下降和油耗偏高等现象,甚至影响整车的驾驶舒适性。如果能消除缸内的循环变动,燃油经济性可以再提升10-20%,并且降低发动机尾气排放量。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实验部分和数值模拟部分。实验部分:详细的开展了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不同压缩比和不同氢能比的稳态实验。阐述了运行/设计参数和加氢对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规律,指出导致循环变动的原因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部分:首先,详细的分析了层流火焰面结构,层流火焰速度的计算,层流火焰速度的测量方法,天然气反应机理和一维层流预混火焰数值模拟。全面分析了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稀释气体、加氢及加氢耦合废气再循环对提纯液化天然气/空气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其次,全面分析了加氢稀燃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采用高压废气再循环、低压废气再循环及其组合和内部废气再循环对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最后,建立了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三维数值模拟平台。采用连续循环方法和并行扰动方法数值模拟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阐明了缸内流场分布、湍动能分布,初始火核的形成、长大与发展和湍流火焰传播对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指明了降低循环变动率的方向。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提高转速,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缸压分布趋向集中,缸内循环变动减少,后燃和部分燃烧循环减少;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峰值燃烧压力和燃烧持续期的循环变动系数减少。此外,燃烧始点与峰值燃烧压力存在强烈的线性相关性。在低负荷工况下,增大压缩比,缸压曲线分布趋向集中,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循环变动系数减少,但是随着压缩比的幅度继续增加,对缸压分布影响减少;在大负荷时,压缩比的增加对缸压曲线分布影响较小,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的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循环变动系数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小。(2)随着氢能比的增加,缸压曲线分布趋向集中,循环变动率减少,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和峰值燃烧压力循环变动系数大大减少。峰值燃烧压力对应的曲轴转角提前,最大压力升高率增加;燃烧初始时刻和50%燃烧位置提前,且50%燃烧位置循环变动减少,燃烧持续期的平均值减少;50%燃烧位置点与峰值燃烧压力存在强烈的线性相关性。(3)提高反应物初始温度,有利于提高液化天然气(LNG)的层流火焰速度。而提高初始压力,会减少液化天然气的层流火焰速度。此外,LNG1的层流火焰速度稍微大于LNG2的层流火焰速度,少量其他烷烃对液化天然气的层流火焰速度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LNG2/空气加氢能够提高层流火焰速度,拓展其稀薄燃烧极限,提高燃烧绝热燃烧温度。而LNG2/空气加氢耦合废气再循环控制策略,不仅可以降低加氢带来的过高氮氧化物排放,还可以弥补废气再循环(EGR)带来的层流火焰速度下降。且加氢对活性基O、H和OH影响大,影响其链式反应。(4)不管是高压EGR,还是低压EGR,亦或是高压和低压EGR的组合,点火延时期随着EGR比例的增加而延长,峰值燃烧压力随着EGR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在总EGR率为15%的情况下,结合10%的高压EGR率和5%低压EGR率,可以达到最高指示热效率(34.9%)。内部EGR百分比随着气门重叠角的减少而减少;50%燃烧位置随着气门重叠角减少而提前;峰值燃烧压力和峰值放热率随着气门重叠角的减少而增加;但是容积效率和指示热效率随着气门重叠角减少先增加后减少。(5)连续循环方法数值模拟循环变动耗时长,而并行扰动方法大大缩短数值模拟时间。在初始火核转变为湍流火焰发展的过程中,缸内的湍流与火焰锋面相互作用剧烈,火焰锋面会被缸内湍流会进一步拉伸,扭转,褶皱火焰锋面。缸内无序的湍流运动大大增加了火焰锋面的变形,火焰锋面进一步卷吸未燃气体,形成岛式或者块状燃烧区域,从而极大的增加火焰燃烧面积,加快了燃烧速度。而高压循环缸内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明显大于低压循环缸内的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稀燃天然气发动机循环变动产生的原因、作用机制和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降低稀燃天然气火花塞点火发动机循环变动,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和平顺性,减少循环变动引起的噪声与振动,降低输出转矩与功率的波动提供指导。稀燃天然气火花塞点火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减少,有利于适当的提前点火提前角和提高压缩比,进一步提高有效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拓展天然气发动机稀燃极限,减少部分燃烧或者后燃循环,以及进一步降低碳氢排放量,从而实现进一步优化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的性能,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前景。

张忠波[6](2019)在《缸内蒸汽喷射对燃气发动机循环及燃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效、清洁内燃机技术开发是当前内燃机研究的核心。进气管蒸汽喷射(Intake Manifold Steam Injection,IMSI)是通过内燃机排气将水加热至蒸汽状态,并在内燃机进气管喷入,通过改变缸内燃烧过程以降低内燃机排放污染物。针对IMSI造成发动机动力、经济性下降的不足,论文提出了缸内蒸汽喷射(In-Cylinder Steam Injection,ICSI)方法,以综合提高内燃机的动力、经济以及排放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了IMSI燃气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研究了IMSI与燃气发动机功率、有效燃油消耗率(Brak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BSFC)以及不同排放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IMSI导致充量系数的下降以及后燃,从而造成燃气发动机动力、经济性的下降。2、提出了IMSI方法,并根据喷射阶段,将ICSI分为压缩冲程蒸汽喷射(Compression Stroke In-Cylinder Steam Injection,CSICSI)与做功冲程蒸汽喷射(Power Stroke In-Cylinder Steam Injection,PSICSI)。基于热力学理论,研究了ICSI对燃气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影响以及水与排气换热的过程,提出了基于内燃机缸内蒸汽喷射的混合工质联合循环。通过燃气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对联合循环特性开展了研究,包括ICSI喷射量、喷射温度以及喷射时刻的限值及其对发动机动力、经济性影响的基本规律,发现ICSI喷射量和喷射时刻对发动机功率、BSFC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ICSI喷射量受到换热器夹点处最小温差、蒸发器出口处排气温度以及缸内燃烧情况的限制,而ICSI喷射时刻则受到缸内压力的限制;ICSI喷射温度对发动机功率、BSFC的影响极小,但是ICSI喷射温度受到喷射压力的限制。3、除导致热力循环变化外,对于CSICSI,蒸汽对燃气燃烧特性的影响是导致发动机动力、经济以及排放性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基于燃气(包括CH4和C3H8)燃烧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建立燃气层流预混火焰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蒸汽对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以及燃气燃烧污染物生成影响的研究。针对燃料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未考虑蒸汽对其稀释项的非线性影响,难以准确预测蒸汽稀释下的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问题,基于试验数据,通过对模型中的温度、压力指数进行修正并引进稀释项指数,建立了适用于蒸汽稀释下的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4、基于燃气发动机准维燃烧与排放模型及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了CSICSI以及CSICSI耦合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发现由于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下降,CSICSI造成主燃期的延长,而点火提前角可以有效调整CSICSI下发动机缸内燃烧相位。根据点火提前角、CSICSI、PSICSI对燃气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点火提前角耦合双阶段ICSI策略,以充分发挥ICSI对发动机节能减排的潜力,仿真结果发现在发动机外特性下,燃气发动机转矩最大提高9.3%,BSFC最大减少8.7%,NO、CO和HC分别最大减少85.3%、57.3%和92.6%。5、基于IMSI燃气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采用等效CSICSI试验方法对CSICSI以及CSICSI耦合点火提前角对燃气发动机节能减排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工况下,等效CSICSI下发动机功率最大提高3.7%,BSFC最大减少3.9%,NO最大减少90.3%,CO低于0.02%,HC低于60ppm;等效CSICSI耦合点火提前角下发动机功率最大提高10.9%,BSFC最大减少4.0%,NO最大减少82.0%,CO低于0.01%,HC低于35ppm。

刘雨豪[7](2019)在《垃圾低温热解特性的模拟研究以及全生命周期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也因此导致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出现了大幅的上升,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传统的卫生填埋、堆肥与焚烧处理方式都存在种种的弊端,难以满足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原则,因此对垃圾处理进行技术革新是迫在眉睫的行动。利用热解进行垃圾处理是符合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的技术方向,因此本文将对垃圾热解进行流程模拟研究与生命周期评价,探究垃圾低温热解流程的影响因素与环境影响。本文基于Aspen Plus软件,选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典型组分塑料和橡胶,对其低温热解过程进行建模与流程模拟。其后分别调整热解温度、设置不同热解气氛以及混合不同组分比例等反应条件,对生产过程各环节进行模拟,并分析各种参数变化对热解产物分布及其产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半焦收率、碳排放以及污染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之后利用eBalance软件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具体将流程分为垃圾收集运输、干燥、热解、产物分离四个环节,对整个流程的投入产出(即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分环节进行统计,列出清单,量化分析,进而选取全球变暖潜值(GWP)、初级能源消耗(PED)、中国不可再生资源消耗(CADP)、可吸入无机物(RI)、酸化效应(AP)、富营养化(EP)这六个环境影响指标对系统进行影响评价。最后根据量化数据指出应优先实现改善的环节,为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热解过程在温度400℃时所得产物在污染物排放及能源转化等方面效果较好。在该温度下,N2与可燃气体的混合存在最优热解过程,当可燃气体比例达到6070%时固体产物结果最为良好。在该模拟条件下,热解所得固体产物半焦的热值为24.96MJ/kg,高于一般褐煤的热值,可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和燃料。系统造成的环境影响中全球变暖潜值处于第一位,是应当优先优化的影响类型,可以针对尾气排放中的CH4进行回收利用以此降低GWP值。而系统环节中热解环节的环境影响值占比极大,需重点进行环节优化,可以通过热解设备的优化选型、节能处理与效率提升来解决。

蒋高鹏[8](2020)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作为我国煤炭能源供应的支柱之一,面临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整,在发展中需要遵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同时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经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区域内由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高强度雾霾污染日益加重,矿区水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何做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推进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及民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内涵应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发展多个领域。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重点需要解决的是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社会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开发等资源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没办法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机制进行改善,否则会因为市场失灵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储量造成不可逆转损害。因此需要政府参与,建立资源开采的长效运转机制和历史欠账的补偿办法,促进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可以更加公平得到分配,并真正用于造福人类的发展。也就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令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并以此为目标,通过寻找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去探索各子系统之间的潜在规律,通过正向的相互促进实现煤炭资源富集区域的绿色发展。为了丰富煤炭资源绿色发展的研究并客观做出改善,本文分别从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机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研究基础构建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赋值法和TOPSIS模型构建了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随后利用万有引力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地区绿色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构建绿色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优化地区绿色发展模式,以便找到符合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路径并构建出相应的绿色发展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2)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基于熵值赋权和TOPSIS模型的绿色发展评价模型;(4)基于GSA-SVR模型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预测;(5)构建煤炭资源富集地区3E+S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地区绿色发展模式优化;(6)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机制及路径设计;(7)结论与展望。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概述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和方法,通过相关文献的统计调研,从评价方法、指标涉及领域和研究区域等方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研究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相关理论应用范围并进行展望。(2)详细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系统构成以及研究目标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3)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评价一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评价工作的目标和内容,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检验,得到了鄂尔多斯地区科学的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鄂尔多斯地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54个减少到了26个。并用改进的熵权赋值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随后在各子系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最后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了各子系统的绿色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得到鄂尔多斯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资源子系统耦合协调度,为该地区未来发展提供依据。(4)在分析支持向量回归机和万有引力优化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利用万有引力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优化,构建出GSA-SVR模型用于绿色发展预测。根据本文构建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四个子系统以及所筛选的26个二级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同时,应用通过验证后的GSA-SVR预测模型对鄂尔多斯地区未来五年各子系统绿色发展评价水平进行预测,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出鄂尔多斯地区未来五年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度,获得了目标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5)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3E+S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深入研究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因果关系图、流量图等一系列SD模型,借助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趋势预测法以及评价值法确定了系统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对该模型的检验,证明了模型能够较好地反应鄂尔多斯地区各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并选取相关变量进行调节,设置了包括现有发展模式在内的五种不同的政策模式,仿真模拟了各种情景模式下鄂尔多斯地区发展趋势,并选取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为地区绿色展提供依据。(6)基于本文对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系统分析、绿色发展水平现状评价、趋势预测以及优化仿真的研究结果,分析提出煤炭资源富集的绿色发展路径。要求发展基于合理控制资源产量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以及重建、优化产业链。结合城市类型,给出煤炭资源型富集地区的产量策略。根据具体的产量策略,要求发展绿色制造和产业转型等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清洁生产,发展接续产业和扶持替代产业来实现等。最后,分析了推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的制度与对策,建议重点建设绿色产业制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制度等。

古璇[9](2018)在《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柳茂斌[10](2018)在《高废气稀释条件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丁醇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内燃机生物替代燃料。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方式是提升传统汽油机热效率的有效方案。将正丁醇应用于HCCI发动机是缓解能源供需紧张的重要措施。本文利用负气门重叠角策略,在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上研究了平均指示有效压力(IMEP)≤0.3MPa,当量空燃比条件下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和排放规律,并研究了不同推迟着火时刻方式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在高废气稀释条件下正丁醇与异辛烷的低温燃烧关键控制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燃用正丁醇/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发动机可以在HCCI燃烧模式下稳定运行,其着火时刻与醇类燃料种类以及掺混比例有关。在转速、气门相位和升程相同以及当量空燃比下,随着正丁醇/乙醇掺混比增加,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提前,燃烧持续期缩短,压力升高率增大,指示热效率下降,IMEP减少。掺混比相同时,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比使用乙醇-汽油时的更早,燃烧持续期更短,指示热效率与IMEP更低。当内部废气再循环率(IEGR)>38%时,随着IEGR增加,使用汽油时的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推迟,但是使用正丁醇与乙醇时的着火时刻提前。在混合燃料含氧量相同时,混合燃料中正丁醇质量分数高于乙醇质量分数,正丁醇-汽油比乙醇-汽油更易于着火,使得燃烧持续期缩短。醇类-汽油燃料种类和掺混比还会影响HCCI发动机的排放特征。随着正丁醇掺混比增加,HCCI发动机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转速为1500rpm时,随着正丁醇/乙醇掺混比增加,HCCI发动机的甲醛排放、乙醛排放、乙烯排放、甲烷排放逐渐增加,但芳香烃排放会急剧减少。使用乙醇-汽油时HCCI发动机的丙烯排放下降,但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丙烯排放会增加。体积掺混比相同时,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HCCI发动机乙醛和甲烷排放低于使用乙醇-汽油时的,但是使用正丁醇-汽油时的甲醛、乙烯、芳香烃排放分别高于使用乙醇-汽油时的。减小有效压缩比和空气稀释两种方法均可推迟正丁醇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降低最大压升率,并改善指示热效率。在1500rpm,循环燃油量为11.3mg时,使用两种方式将着火时刻由-6.8oCA ATDC推迟到3.3 oCA ATDC,使用空气稀释法时HCCI发动机的燃烧持续期更长,最大压升率下降更快,指示热效率更高。但是使用空气稀释方式推迟着火时刻会导致正丁醇HCCI发动机循环波动上升,燃烧不稳定性增加,限制其持续推迟着火时刻。IEGR、燃料分子结构以及进气门关闭时刻缸内温度(TIVC)均会影响HCCI发动机低温燃烧过程。模拟研究发现,TIVC为535K、IEGR为0%时,正丁醇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早于异辛烷,IEGR由0%增加到50%,异辛烷着火时刻推迟幅度大于正丁醇。在低温阶段,正丁醇的主要脱氢产物α-羟丁基通过加氧反应生成正丁醛与HO2·,该反应会抑制OH·低温链分支反应,但是会促进正丁醇生成HO2·并累积H2O2;异辛烷分子中的伯碳原子和支链结构增加了加氧反应和异构反应活化能,既抑制OH·低温链分支反应,也不利于生成HO2·和累积H2O2。正丁醇生成H2O2的峰值浓度是异辛烷的6.24倍。温度超过1000K,H2O2生成OH·链分支反应加速,导致正丁醇的着火时刻早于异辛烷。残余废气中的H2O会促进H2O2分解生成OH·,正丁醇在低温阶段易于累积H2O2,有利于其在高内部废气稀释条件下生成OH·,并导致残余废气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的抑制作用显着小于异辛烷。在TIVC为555K、575K与595K下,残余废气对正丁醇与异辛烷着火时刻抑制作用具有类似趋势。

二、大力利用可燃废气 促进节能减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利用可燃废气 促进节能减污(论文提纲范文)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四、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技术保障。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2)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相关基础理论回顾
        1.2.3 主要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天合创化煤化工业务发展现状评述
    2.1 中天合创公司概况
    2.2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发展历程
    2.3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发展现状
        2.3.1 产品业务情况
        2.3.2 客户市场情况
        2.3.3 经营业绩情况
        2.3.4 主要原料来源情况
        2.3.5 组织结构
    2.4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产品结构单一
        2.4.2 市场竞争力不强
        2.4.3 人力资源缺乏
        2.4.4 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第三章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资源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3 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3.3.1 发展机遇分析
        3.3.2 发展威胁分析
第四章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发展条件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1.1 原料资源条件
        4.1.2 生产资源条件
        4.1.3 市场资源条件
        4.1.4 资金资源条件
        4.1.5 人力资源条件
    4.2 能力条件分析
        4.2.1 生产能力
        4.2.2 营销能力
        4.2.3 科技创新能力
        4.2.4 管理能力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1.1 SO战略
        5.1.2 ST战略
        5.1.3 WO战略
        5.1.4 WT战略
    5.2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发展战略定位
    5.3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
    5.4 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重点
        5.4.1 面向基础产品的成本领先战略重点
        5.4.2 面向高端产品的差异化战略重点
第六章 中天合创化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6.1 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6.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智能支撑
    6.3 以技术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6.4 争取政府支持,履行社会责任
    6.5 深化战略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6.6 树立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潜能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能源现状分析
        1.1.2 供暖系统现状及政策分析
        1.1.3 农村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建筑节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2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及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3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4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5 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大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山西农村住宅建筑调查分析
    2.1 抽样方案设计
        2.1.1 抽样方式
        2.1.2 样本量计算
    2.2 问卷设计
    2.3 数据的预处理
        2.3.1 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的处理
        2.3.2 数据的转换处理
        2.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2.4 频数分析
        2.4.1 山西农村建筑基本信息
        2.4.2 山西省农村建筑冬季供暖热源
    2.5 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
        2.5.1 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2.5.2 分析结果
    2.6 基于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
        2.6.1 多元回归分析数学原理
        2.6.2 分析结果
        2.6.3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2.7 山西农村供暖模式案例分析
        2.7.1 运城市临猗县土地暖
        2.7.2 临汾市吉县主被动太阳能
        2.7.3 晋中市榆次生物质炉
        2.7.4 运城市临猗县吊炕
        2.7.5 临汾市古县秸秆气化
        2.7.6 运城市闻喜县上镇村沼气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AHP/FCE方法
    3.2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
    3.3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3.3.1 专家调查法
        3.3.2 专家调查结果
    3.4 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集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的模糊综合评价
        3.5.1 建立因素集到决断集模糊关系
        3.5.2 模糊合成
        3.5.3 指标层的模糊评判
        3.5.4 综合评价的模糊评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4.1 评价目的
    4.2 评价方法概述
    4.3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
        4.3.1 供暖系统方案
        4.3.2 供暖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4.3.3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目标及范围
    4.4 清单分析
        4.4.1 投入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4.2 产出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5 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4.5.1 系统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4.5.2 生命周期成本(LCC)回收期(农户投资回收期)
        4.5.3 农户财务净现值(FNPV)
        4.5.4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污染物排放量为指标的环境效益评价
    5.1 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2 电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3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4 空气源热泵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5 太阳能/生物质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6 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1 燃煤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2 生物质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供暖示范基地节能改造及供暖系统分析
    6.1 典型农宅节能改造方案
    6.2 节能改造与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2.1 改造前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变化
        6.2.2 节能改造前后室内温度变化
        6.2.3 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设计
        6.3.1 热源系统的选择
        6.3.2 室内供暖末端系统
        6.3.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方案
        6.3.4 运行策略的设计
        6.3.5 运行策略的先进性
        6.3.6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6.4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
        6.4.1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立
        6.4.2 测试仪器及实验数据
    6.5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的结果分析
        6.5.1 太阳能集热板的集热效率
        6.5.2 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
    6.6 供暖季的系统能耗分析
        6.6.1 供暖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时间
        6.6.2 一次能源利用率和火用效率
    6.7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和供暖系统问卷调查
附录二 :农村供暖系统指标权重排序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附录三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选择评价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压缩比液态甲烷发动机工作过程与性能的试验及仿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
        1.1.2 甲烷(天然气)作为汽车代用燃料的特征
        1.1.3 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燃烧及排放研究
        1.2.2 天然气发动机热力学分析及热平衡研究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液态甲烷发动机台架试验
    2.1 试验用燃料
    2.2 液态甲烷发动机台架试验
        2.2.1 试验样机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台架布置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发动机台架试验
        2.3.2 发动机控制和运行参数检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态甲烷发动机燃烧、性能及热平衡分析与优化
    3.1 缸内燃烧及热功转换过程分析
        3.1.1 缸内燃烧放热规律计算
        3.1.2 有效膨胀比和有效膨胀效率分析
        3.1.3 燃烧特征参数分析
        3.1.4 控制和运行参数分析
        3.1.5 爆震趋势分析
        3.1.6 循环波动分析
    3.2 液态甲烷发动机性能分析与优化
        3.2.1 液态甲烷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分析与优化
        3.2.2 万有特性工况下的排放性分析
        3.2.3 压缩比对NOx排放的影响
        3.2.4 点火正时优化研究
    3.3 液态甲烷发动机缸内热平衡研究
        3.3.1 缸内热平衡模型
        3.3.2 各种形式的能量流
        3.3.3 缸内热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态甲烷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
    4.1 GT-Power仿真模型
        4.1.1 液态甲烷发动机GT-Power仿真模型建立
        4.1.2 液态甲烷发动机GT-Power仿真模型验证
    4.2 进气正时对液态甲烷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性能的影响
        4.2.1 进气正时对换气过程的影响
        4.2.2 进气正时对缸内热平衡的影响
        4.2.3 进气正时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3 排气正时对液态甲烷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性能的影响
        4.3.1 排气正时对换气过程的影响
        4.3.2 排气正时对缸内热平衡的影响
        4.3.3 排气正时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4 燃烧相位对液态甲烷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性能的影响
        4.4.1 燃烧相位对缸内热平衡的影响
        4.4.2 燃烧相位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态甲烷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模拟分析
    5.1 CFD模型搭建
        5.1.1 基本控制方程
        5.1.2 湍流模型
        5.1.3 燃烧模型
        5.1.4 排放模型
        5.1.5 计算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5.1.6 模型有效性验证
    5.2 不同掺氢能量分数的影响
        5.2.1 不同掺氢能量分数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2.2 不同掺氢能量分数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5.2.3 不同掺氢能量分数对排放的影响
    5.3 不同压缩比对甲烷掺氢发动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说明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5)预混合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稀燃及加氢条件下的循环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传统燃料与能源危机
        1.1.2 大气污染与排放法规
        1.1.3 替代燃料与天然气
    1.2 火花塞点火发动机循环变动研究现状
        1.2.1 循环变动产生原因及研究方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主要思路与章节
第2章 稀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
    2.1 天然气发动机实验台架及性能试验
    2.2 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2.3 天然气发动机样机介绍
    2.4 实验边界条件与控制
    2.5 实验数据采集
    2.6 缸内热力学过程及表征燃烧循环变动参数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行/设计参数和加氢对稀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
    3.1 转速对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
        3.1.1 转速对缸压循环变动的影响
        3.1.2 转速对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循环变动的影响
        3.1.3 转速对峰值燃烧压力循环变动的影响
        3.1.4 转速对燃烧始点循环变动的影响
        3.1.5 转速对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的影响
        3.1.6 转速对燃烧特征参数间相关性的影响
    3.2 负荷对稀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
        3.2.1 负荷对缸压循环变动的影响
        3.2.2 负荷对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循环变动的影响
        3.2.3 负荷对燃烧特征参数间相关性的影响
    3.3 压缩比对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
        3.3.1 压缩比对缸压循环变动的影响
        3.3.2 压缩比对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循环变动的影响
        3.3.3 压缩比对燃烧特征参数间相关性的影响
    3.4 加氢对稀燃预混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
        3.4.1 氢能比对缸压循环变动的影响
        3.4.2 氢能比对指示平均有效压力循环变动的影响
        3.4.3 氢能比对峰值燃烧压力循环变动的影响
        3.4.4 氢能比对最大压力升高率循环变动的影响
        3.4.5 氢能比对燃烧始点循环变动的影响
        3.4.6 氢能比对50%燃烧位置循环变动的影响
        3.4.7 氢能比对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的影响
        3.4.8 氢能比对燃烧特征参数间相关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化天然气/空气层流火焰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火花塞点火过程及层流火焰的意义
    4.2 层流预混火焰面结构及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计算
    4.3 层流火焰的测量方法
    4.4 天然气反应机理及一维层流预混火焰数值模拟
    4.5 初始温度和压力对不同成分液化甲烷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4.6 稀释气体对不同成分液化甲烷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4.7 加氢耦合稀释气体对不同成分液化甲烷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气再循环对加氢稀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影响
    5.1 引言
    5.2 边界条件及实验工况
        5.2.1 边界条件
        5.2.2 实验工况
    5.3 一维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
        5.3.1 一维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和边界条件
        5.3.2 一维模型的标定和数值模拟参数化设置
    5.4 高压/低压EGR及组合对加氢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影响
        5.4.1 高压/低压EGR及其组合对燃烧的影响
        5.4.2 高压/低压EGR及其组合对性能的影响
        5.4.3 高压/低压EGR及其组合对排放的影响
    5.5 内部EGR对加氢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影响
        5.5.1 内部EGR对燃烧的影响
        5.5.2 内部EGR对性能的影响
        5.5.3 内部EGR对排放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稀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循环变动三维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物理模型
        6.2.1 湍流模型
        6.2.2 点火模型
        6.2.3 燃烧模型
        6.2.4 壁面传热模型
    6.3 三维数值模拟稀燃预混天然气发动机计算模型设置
        6.3.1 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燃烧室形状及三维数模
        6.3.2 物理模型设置
    6.4 稀燃天然气火花塞点火发动机循环变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6.4.1 连续循环方法模拟循环变动及其验证
        6.4.2 并行扰动方法模拟循环变动及其验证
    6.5 稀燃天然气循环变动连续循环与并行扰动模拟对比分析
        6.5.1 缸内滚流比和涡流比的影响
        6.5.2 缸内速度场的分布
        6.5.3 缸内湍动能的分布
        6.5.4 初始火核的形成与发展
        6.5.5 湍流火焰传播
    6.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论文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攻读博士期间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6)缸内蒸汽喷射对燃气发动机循环及燃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液态水喷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进气管蒸汽喷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进气管蒸汽喷射对燃气发动机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系统基本原理
    2.3 试验系统搭建
        2.3.1 试验系统组成
        2.3.2 试验系统集成及测试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试验工况和蒸汽喷射参数
        2.4.2 进气管蒸汽喷射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2.4.3 进气管蒸汽喷射对排放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缸内蒸汽喷射对燃气发动机热力循环影响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缸内蒸汽喷射系统描述
    3.3 缸内蒸汽喷射系统热力循环分析
        3.3.1 原热力循环
        3.3.2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热力循环影响理论分析
        3.3.3 做功冲程蒸汽喷射对热力循环影响理论分析
        3.3.4 水与排气换热过程理论分析
    3.4 基于热力学模型的缸内蒸汽喷射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3.4.1 燃气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及校核
        3.4.2 缸内蒸汽喷射参数的限值分析
        3.4.3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3.4.4 做功冲程蒸汽喷射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汽对燃气层流预混火焰燃烧特性及污染物生成影响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燃气层流预混火焰模型及其验证
        4.2.1 燃气层流预混火焰模型的建立
        4.2.2 燃气层流预混火焰模型的验证
    4.3 蒸汽对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4.3.1 蒸汽对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规律
        4.3.2 蒸汽对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影响的机理分析
    4.4 蒸汽对燃气燃烧主要污染物生成的影响
        4.4.1 蒸汽对NOx生成的影响
        4.4.2 蒸汽对CO生成的影响
    4.5 适用于蒸汽稀释下的燃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
        4.5.1 适用于蒸汽稀释下的CH_4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
        4.5.2 适用于蒸汽稀释下的C_3H_8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缸内蒸汽喷射策略对燃气发动机燃烧及其特性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准维燃烧与排放模型的缸内燃烧过程及其性能分析
        5.2.1 燃气发动机准维燃烧与排放模型及校核
        5.2.2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5.2.3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5.2.4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排放性的影响
    5.3 基于流体动力学模型的缸内气体流场及燃烧分析
        5.3.1 燃气发动机流体动力学模型
        5.3.2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缸内气体流场的影响
        5.3.3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对缸内燃烧的影响
    5.4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耦合点火提前角调节方法
        5.4.1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耦合点火提前角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5.4.2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耦合点火提前角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5.4.3 压缩冲程蒸汽喷射耦合点火提前角对排放性的影响
    5.5 点火提前角耦合双阶段缸内蒸汽喷射策略
        5.5.1 点火提前角耦合双阶段缸内蒸汽喷射策略对动力和经济性的影响
        5.5.2 点火提前角耦合双阶段缸内蒸汽喷射策略对排放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缸内蒸汽喷射对燃气发动机性能影响试验验证
    6.1 引言
    6.2 试验基本原理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1 等效压缩冲程蒸汽喷射试验
        6.3.2 等效压缩冲程蒸汽喷射耦合点火提前角试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垃圾低温热解特性的模拟研究以及全生命周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垃圾热解机理研究
    2.2 基于Aspen Plus的流程建模
    2.3 基于eBalance的生命周期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Aspen Plus的垃圾低温热解的特性模拟
    3.1 低温热解模型的建立
    3.2 热解温度的影响
    3.3 热解气氛的影响
    3.4 组分混合比例的影响
    3.5 敏感性分析和模型优化
    3.6 本章小结
4 垃圾热解产生固体半焦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构建
    4.1 系统范围的界定
    4.2 系统清单分析
    4.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4 结果解释与改善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1.2.2 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3 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绿色发展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发展的概念与协同理论
        2.1.1 绿色发展的概念
        2.1.2 协同学理论
    2.2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绿色经济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3.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2.3.2 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理论
    2.4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4.1 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2.4.2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分类
    2.5 外部性理论
        2.5.1 外部性理论定义
        2.5.2 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2.6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6.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6.2 建模仿真的基本步骤
    2.7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机理分析
    3.1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系统构成
    3.2 动力系统内在运行机理
    3.3 推力系统内在运行机理
    3.4 效力系统内在运行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
    4.1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概述
        4.1.1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系统分析
        4.1.2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评价的目标
        4.1.3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4.2 构建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筛选
    4.3 基于改进熵值赋权法和TOPSIS模型构建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4.3.1 熵权法的缺陷与修正思路
        4.3.2 煤炭资源富集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4.3.3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4.4 实证研究
        4.4.1 研究区域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2 研究区域绿色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GSA-SVR模型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预测
    5.1 基于万有引力支持向量机的绿色发展预测模型的建立
        5.1.1 支持向量回归机原理
        5.1.2 万有引力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5.2 构建GSA-SVR绿色发展预测模型
        5.2.1 预测指标体系建立
        5.2.2 预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2.3 基于熵权赋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2.4 支持向量机主要参数设定
    5.3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预测
        5.3.1 鄂尔多斯地区绿色发展样本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5.3.2 鄂尔多斯地区绿色发展预测模型参数选取
        5.3.3 GSA-SVR预测模型检验
        5.3.4 鄂尔多斯地区绿色发展测试样本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3E+S系统的发展模式优化
    6.1 系统建模整体分析
        6.1.1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3E+S系统的特征分析
        6.1.2 建模的目的与基本思路
    6.2 3E+S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6.3 3E+S系统的构建
        6.3.1 3E+S系统整体结构因果关系图
        6.3.2 社会子系统
        6.3.3 经济子系统
        6.3.4 生态、环境子系统
        6.3.5 资源子系统
    6.4 实证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模型方案设计与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机制及路径设计
    7.1 建立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机制
        7.1.1 加快资源型区域绿色政府建设
        7.1.2 推动传统煤炭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
        7.1.3 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
    7.2 建立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7.2.1 绿色开采制度的实施
        7.2.2 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7.2.3 建立煤炭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机制
        7.2.4 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制度
    7.3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循环经济型发展路径
        7.3.1 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
        7.3.2 重建、优化产业链
    7.4 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基于产量策略的发展路径
        7.4.1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
        7.4.2 实施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源流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构架与方法
        一、结构体系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生产性消费的伦理失范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阐释
        一、消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释义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异化导致伦理失范
        一、生产性消费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生产性消费的异化
        三、生产性消费的内在矛盾与伦理约束
    第三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造成的生态困境
        一、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的破怀
        二、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二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观主导下的生态伦理失范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评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性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伦理失范
        一、“资本逻辑”阐释及其影响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工业文明“线性非循环”思维下的实践伦理失范
        一、“线性非循环”思维的伦理缺失
        二、“线性非循环”思维主导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第三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适度消费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
        二、再生资源产业模式
        三、绿色消费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经济伦理维度
        一、经济行为的德性体现
        二、生产性消费领域的生态体现
        三、效益统一与环境协调
    第二节 生态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价值维度
        一、社会稳定
        二、社会和谐
        三、社会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人本价值维度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人自身的和谐
        三、人的自然解放
第五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道德主体
    第一节 企业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生产性消费的道德主体
        二、企业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统一
        三、塑造人格化的企业伦理
        四、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辩证统一
    第二节 政府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政府职能与伦理责任
        二、政府生产性消费伦理责任适用范围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型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个体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主体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道德主体身份的转换
第六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第一节 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三、道德教化的路径
    第二节 理性转换
        一、理性的释义
        二、经济理性批判
        三、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
    第三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制度保障
        一、伦理制度
        二、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及着作
致谢

(10)高废气稀释条件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内燃机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1.2 汽油机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进气道喷油汽油机节能技术
        1.2.2 直喷汽油机节能技术
    1.3 内燃机新型燃烧方式的研究进展
        1.3.1 柴油机新型燃烧方式研究进展
        1.3.2 汽油机新型燃烧方式研究进展
    1.4 正丁醇类燃料的研究进展
        1.4.1 醇类燃料的理化特性
        1.4.2 正丁醇燃料在汽油机上的研究进展
        1.4.3 正丁醇燃料在柴油机上的研究进展
        1.4.4 正丁醇燃料低温燃烧研究进展
        1.4.5 正丁醇燃料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2.1 HCCI发动机试验台架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方法
        2.1.3 醇类-汽油试验燃料
    2.2 HCCI发动机燃烧过程分析
    2.3 HCCI发动机化学反应动力学仿真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丁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1 正丁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3.1.1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运行范围的影响
        3.1.2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平均指示压力的影响
        3.1.3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着火时刻的影响
        3.1.4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3.1.5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指示热效率的影响
        3.1.6 正丁醇-汽油对HCCI发动机爆震倾向的影响
    3.2 正丁醇-汽油HCCI发动机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着火控制方式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空气稀释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2 有效压缩比对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推迟着火时刻方式下正丁醇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5.1 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5.1.1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缸内残余废气率与缸内温度的影响
        5.1.2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着火时刻与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5.1.3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IMEP与指示热效率的影响
        5.1.4 正丁醇/乙醇-汽油对循环波动的影响
    5.2 相同含氧量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比较
    5.3 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非常规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正丁醇/异辛烷HCCI发动机低温氧化机理的模拟研究
    6.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方法
        6.1.1 计算模型
        6.1.2 计算模型的验证
    6.2 正丁醇与异辛烷低温氧化过程分析
        6.2.1 烃类燃料一般氧化过程分析
        6.2.2 缸内残余废气率对正丁醇与异辛烷着火时刻的影响
        6.2.3 正丁醇HCCI发动机低温燃烧过程分析
        6.2.4 异辛烷HCCI发动机低温燃烧过程分析
        6.2.5 正丁醇与异辛烷HCCI发动机燃烧过程对比分析
    6.3 高温废气对正丁醇与异辛烷低温燃烧过程的影响
        6.3.1 高温废气对正丁醇低温燃烧过程的影响
        6.3.2 高温废气对异辛烷低温燃烧过程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大力利用可燃废气 促进节能减污(论文参考文献)

  •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中天合创煤化工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付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D]. 张兴惠.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3)
  • [4]高压缩比液态甲烷发动机工作过程与性能的试验及仿真优化研究[D]. 周峰. 湖南大学, 2019
  • [5]预混合天然气点燃式发动机稀燃及加氢条件下的循环变动研究[D]. 段雄波. 湖南大学, 2019
  • [6]缸内蒸汽喷射对燃气发动机循环及燃烧影响研究[D]. 张忠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垃圾低温热解特性的模拟研究以及全生命周期分析[D]. 刘雨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为例[D]. 蒋高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D]. 古璇. 东南大学, 2018(01)
  • [10]高废气稀释条件下的正丁醇/乙醇-汽油HCCI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D]. 柳茂斌.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大力利用可燃废气促进节能减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