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数据综合处理

电气数据综合处理

一、电法资料的综合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段瑞锋[1](2021)在《基于重磁电资料的山阳池沟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池沟矿区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以西约25km处,面积约为14km2,属于柞-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该区的地质背景以及成矿条件研究较为丰富。90年代以来,多家单位相继在池沟地区开展工作,但只是发现一些矿化点,没有发现较大规模工业矿床,寻找大型铜矿依然未突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矿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等方面,对于地球物理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重、磁、电法资料以及化探、成矿地质、钻孔等资料,综合反演解译了区内隐伏岩浆岩体分布范围、空间赋存特征及区内断裂构造、找矿有利区等信息。建立了研究区找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为研究区深部找矿分析预测提供资料支撑,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深部找矿勘查综合物探方法体系及思路流程,为池沟矿区找矿突破提供相关依据和指导。本文利用研究区新完成的重、磁、电资料,通过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对重、磁、电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地质、钻井、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重、磁、电异常特征,推断了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体系,隐伏岩体空间展布形态,预测了找矿有利区。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物性、重磁电异常特征,通过对重磁资料进行垂向一阶导数、水平总梯度等场源边界识别技术处理研究,划定了控岩控矿断裂构造、找出岩浆主侵通道,圈定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隐伏岩体的分布范围,确定了Ⅰ号隐伏岩体为研究区主隐伏岩体。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激电测深和AMT测深划定了岩体接触带“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位置。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钻孔等资料,厘清了隐伏岩体、岩体接触带、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指出岩体与地层接触带为主成矿部位,预测了找矿有利区,经钻孔验证获得找矿突破,研究结果对该区进一步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通过对完成的重、磁、电法测量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池沟斑岩型铜矿物探勘探方法技术及勘查思路。首先,通过大比例尺高精度重磁测量圈定隐伏岩体范围,划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和控岩断裂构造;其次,通过激电中梯扫面摸排接触带平面“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区域;最后通过激电测深、AMT确定异常深部走向分布范围,对重点区进行钻孔验证。该技术思路流程对其他类似矿区深部找矿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许文强,袁炳强,姚长利[2](2021)在《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余下—铁炉子断裂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通过整理、收集研究区近年来新测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钻井和地质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新方法处理了研究区重磁数据,讨论了余下—铁炉子断裂带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结合地震和电法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该断裂带对研究区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余下—铁炉子断裂带为近EW向复合型岩石圈断裂带,受多期构造演化和构造应力影响,其埋深较大、切割深度较大,断裂性质呈多期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活动性,在渭河盆地和秦岭地块的断裂性质不一.该断裂带在渭河盆地内呈隐伏深大断裂带,断裂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稳定性较差,更新世以来深部构造仍在活动,同时结合该断裂带周围深、浅部地质构造的分异性和不稳定性说明了该区有孕育发生中小、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推测存在中小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余下—铁炉子活动断裂带具区域性控(导)岩(矿)作用,控制了盆地南缘的形成和发展,断裂带周围及与其他断裂的交汇处附近是该区"一热两气"和矿藏等资源主要分布区.

高春云[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限制在青铜峡-固原断裂以东、摆宴井断裂以西,灵武断裂以南、平凉一线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夹持在华北克拉通、阿拉善地块、秦岭-祁连造山带等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处于不同构造系统中,受到不同动力体系的影响,构造特征和演化十分复杂且具有代表性。虽长期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但是由于资料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导致在其基本构造模式,关键构造时期构造格局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同时,盆地西缘作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拓展区长期以来受到油气工作者的重视,也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但是由于对其基本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还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勘探工作长久以来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于野外露头资料,钻井资料,重、磁、电资料和地震资料,以板块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航磁、重力和CEMP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野外露头资料的解析,钻井资料的标定,完成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在各种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完成了西缘南段构造层序及其结构关系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了区内主要断裂特征及其影响,对西缘南段内部次级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特征分析和构造模式的建立,进而通过对各个关键构造时期古构造格局的刻画完成了西缘南段的演化研究。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根据露头、填图以及地震资料发现西缘南段主要发育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三种类型的重要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西缘南段地质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构造事件。(2)采用以钻井为标定,以露头资料为约束,以重力和电法勘探资料为辅助的综合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在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较复杂的西缘南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确了沙井子、交岔等构造复杂地区以往认识不清的地层组成,最新钻探显示新的解释结果更加符合地质事实。(3)对西缘南段内部次级构造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以区内几条重要的断裂为分界,将西缘南段进一步划分为马家滩构造区带、石沟驿-沙井子构造区带、韦州-彭阳构造区带等几个次级单元。新的划分方案突出主干断裂的控制作用,东西分带特征更为明显。(4)基于各种综合分析,提出了“狭义西缘南段”的概念。以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为界将传统的西缘南段划分为马家滩构造区带和“狭义西缘南段”两部分,作者认为马家滩构造区带与东侧的天环凹陷更为相似,剥离了马家滩构造区带的“狭义西缘南段”更有利于讨论其构造特征。(5)分别建立了马家滩构造区带和“狭义西缘南段”的构造模式。马家滩构造区带为典型的以石炭系为滑脱面的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是燕山期自西向东的推覆作用发生时产生的边缘被动型变形。“狭义西缘南段”为深层次滑脱面控制的高角度冲断,深层次构造作用所诱发的自西向东的强大水平挤压力是“狭义西缘南段”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背景。(6)明确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关键构造期的古构造格局。加里东期“狭义西缘南段”为过渡型弱构造变形带。加里东运动在该区的变形响应既不像青铜峡-固原断裂以西的走廊和贺兰地区那么强烈,又不像鄂尔多斯盆地本部仅表现为整体的抬升,呈现过渡性特点。晚三叠世“狭义西缘南段”也发生了微弱的褶皱变形,大致以青龙山-彭阳断裂为东界,其西侧存在一个古隆起,这个古隆起向北延伸与银川地堑下的古隆起相连接,统称银川-青龙山-彭阳古隆起。晚三叠世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盆地,两盆地之间为晚三叠世银川-青龙山-彭阳古隆起所分隔。沉积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地层缩短量以及低温热年代学等都反映出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形成西缘南段现今推覆构造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运动在西缘南段不同区域或表现为走滑作用,或表现为逆冲推覆作用,对燕山运动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表现为进一步的改造。(7)对“狭义西缘南段”构造演化可以系统的总结为西缘古陆梁的间歇性隆起。在志留纪-早石炭世,它是西缘加里东期构造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三叠纪延长期、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它作为构造隆升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东西两侧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张晓东,汪在君,徐庆霞[4](2019)在《火山岩覆盖盆地三维CEMP电法勘探效果分析——以大杨树盆地为例》文中认为大杨树盆地是高位火山岩覆盖盆地,由于表层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的强反射屏蔽作用造成地震中、深层反射能量弱,难以对盆地主要目的层九峰山组细相带泥岩分布范围、储层构造进行有效追踪及研究。为了解决巨厚火山岩覆盖下九峰山组泥岩分布不清的问题,近年来在盆地南部坳陷区部署实施了三维CEMP电法勘探,相比较以往二维CEMP电法勘探,改进了采集方式、采用了三维反演及突出低阻泥岩弱电异常信息处理技术。在钻井资料标定下,实现了对九峰山组低阻泥岩空间分布状况的有效追踪,编制了目的层构造图,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三维CEMP电法勘探对于揭示火山岩覆盖下低阻泥岩分布是有效和独特的,也是能够满足勘探需求的。

王长春[5](2019)在《物探综合解释技术在煤田采空复杂区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煤田采空区复杂的地理构造加强了勘探的难度,较易引发安全事故。本文针对煤田采空区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物探综合解释技术,该技术将地震及电法资料处理技术、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解释技术、采空区富水性综合评价技术相结合,希望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发现煤田采空区的结构规律,降低煤田勘探难度。

许安明,吴超,潘杨勇,尚江伟,陈维力,胡春雷[6](2019)在《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三相融合速度分析与复杂圈闭落实》文中指出克深三维地震区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部,其地表地形高陡,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后误差很大。为提高目的层成像质量,使断片接触关系更清楚,运用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但受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精度限制,利用叠前深度偏移确定的构造形态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提高构造成图精度,提出了利用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将叠前深度偏移数据转换到时间域,即深时转换,同时开展岩相、地震相和应力相三相融合的速度分析,最终利用变速成图落实复杂圈闭。该方法继承了深度偏移资料归位较准确、三相融合速度场精度较高和变速成图技术成熟的优点,提高了圈闭落实精度。利用该成果部署的一批井位与实钻吻合程度显着提高,为克拉苏构造带山地三维地震区油气发现及整体评价勘探奠定了基础。

唐轲[7](2018)在《吐哈盆地基底结构及构造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吐哈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基底具有双层结构,既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又有古生代石炭-二叠系褶皱基底。随着吐哈盆地油气勘探近年来在二叠系-石炭系获得了重大突破,明确盆地古生界基底结构及构造演化势在必行。论文结合地震、重磁电、露头与钻井资料,分析盆地古生界基底结构及沉积环境,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阶段构造应力场,并利用平衡剖面的绘制与剖面缩短率的分析,对盆地基底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将主要研究成果概括为以下几点:(1)盆地基底石炭系与下二叠统在全区分布广泛,其中石炭系有西厚东薄、北厚南薄的特点,下二叠统各地区沉积厚度差异较小。中、上二叠统在全区分布局限,主要在中部与北部,厚度较薄。(2)盆地基底断裂的分区特征明显,断裂走向主要为EW向和NEE向。结合盆地结晶基底在东西向的不均衡隆起和基底断裂展布特征,将盆地古生界褶皱基底划分为吐鲁番坳陷、了敦隆起和哈密坳陷三个一级构造单元。(3)盆地古生代褶皱基底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1)石炭纪,弧后裂陷阶段,(2)早二叠世,造山后伸展阶段,(3)中二叠世,后碰撞挤压阶段,(4)晚二叠世,陆内挤压阶段。(4)沉积环境:石炭纪-早二叠世,为海相环境,伴随着火山作用。中二叠世以后,盆地进入陆相环境。(5)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对盆地基底改造作用强度不同。吐鲁番坳陷在晚喜山期地层缩短最为剧烈,在燕山、印支期大致有“西强东弱”的特点。哈密坳陷在印支期地层缩短最为剧烈,燕山期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印支、海西晚期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6)吐哈盆地各构造单元的演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哈密坳陷形成时间要早于吐鲁番坳陷。哈密坳陷在晚古生代应力反转时间要早于吐鲁番坳陷。吐鲁番坳陷变形最强烈的时期为喜山期,哈密坳陷变形最强烈时期则为印支期。

崔小平,秦趣[8](2017)在《高密度电法在岩溶湿地景区地基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准确查明岩溶湿地景区的工程地质情况,尽量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影响,是工程勘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密度电法是工程物探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岩溶湿地景区基础勘察工程实例,表明利用高密度法探测,辅以地质钻探,可以较精确地查明工程地质情况,对建设场地环境影响小,在岩溶勘察中优势明显。

曾庆猛,刘成林,马寅生,张贵斌,毛智慧[9](2017)在《电磁资料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以柴达木盆地东部新采集的电磁资料为基础,同时以钻井、地震资料为约束,结合其他勘探资料、重力资料进行柴东地区石炭系综合研究、联合解释。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电磁资料进行了前期的预处理和反演,主要采用了一维Bostick反演、一维连续介质反演、二维共轭梯度反演、二维连续介质反演及最优化电性分层等反演技术;而后通过对电磁资料进行联合解释和综合研究,得出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厚度图、石炭系埋深图等柴东地区综合研究成果;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成果预测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油气有利区带,并且进一步针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勘探提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李德春,杨书江,赵志,刘海樱,董长华[10](2016)在《利用3D MT和地震资料区分岩性及古岩相恢复》文中研究指明乌什(WS)凹陷位于中国西部已获得油气大发现的库车坳陷西段,具有地层岩性油气藏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根据地震资料预测储层难度大。利用各种切片进行属性分析研究是3D地震资料研究的常规技术,本文试图将这种方法引用到3D电法资料的处理解释。试图利用地震对界面的有效追踪和电法对岩性变化的灵敏反应,形成对目标地质体更有效的描述。通过井约束的电法3D反演,形成的数据体具备了进行任意切片的前提,依据地震精确的构造界面结果沿目标层系顶面进行顺层切片,根据电阻率变化与岩性的良好对应关系,推断岩性变化,进而结合单井相分析、古构造的解释等综合资料,进行研究区的古岩相恢复。其岩性预测结果迅速被其后的2口钻井所证实,表明这是一项针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技术。

二、电法资料的综合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法资料的综合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重磁电资料的山阳池沟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深部找矿现状
        1.3.2 研究区找矿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1.3 区域矿产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研究区矿化特征
        2.3.1 南部-部号岩体铜钼矿化带
        2.3.2 中部-池沟隐伏铜钼矿化带
        2.3.3 北部-矽卡岩型铜矿化带
第三章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3.1 物性特征
        3.1.1 密度特征
        3.1.2 磁性特征
        3.1.3 电性特征
    3.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2.2 区域磁力异常特征
    3.3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重磁电探测技术与数据处理
    4.1 重力测量
        4.1.1 数据采集
        4.1.2 资料预处理
        4.1.3 数据精度
    4.2 高精度磁测
        4.2.1 数据采集
        4.2.2 资料预处理
        4.2.3 数据精度
    4.3 激电测量
        4.3.1 激电中梯测量
        4.3.2 激电测深
        4.3.3 数据精度
    4.4 音频大地电磁(AMT)测量
        4.4.1 数据采集
        4.4.2 资料处理
        4.4.3 数据精度
第五章 重磁电资料综合解释及铜矿有利区确定
    5.1 重力异常特征
        5.1.1 布格重力异常
        5.1.2 区域重力异常
        5.1.3 剩余重力异常
        5.1.4 断裂构造识别
        5.1.5 隐伏岩体边界识别
    5.2 磁力异常特征
        5.2.1 Ⅰ类异常
        5.2.2 Ⅱ类异常
        5.2.3 Ⅲ类异常
    5.3 激电异常
    5.4 综合物探异常分析
        5.4.1 重、磁、电综合剖面异常
        5.4.2 激电中梯扫面异常
        5.4.3 激电测深异常
        5.4.4 音频大地电磁(AMT)测深异常
    5.5 综合解释推断
        5.5.1 隐伏岩体推断
        5.5.2 断裂构造推断
        5.5.3 铜矿有利区确定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余下—铁炉子断裂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背景
    1.1 地质背景
    1.2 物性特征
2 重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
    2.1 重力场特征及地质意义
    2.2 磁力场特征及地质意义
3 断裂构造
4 剖面解释与深部构造特征
    (1)剖面1(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
    (2)剖面2(高分辨率地震折射剖面)
    (3)剖面3(重磁电震联合反演)
5 地质意义
    5.1 地热及伴生水溶气
    5.2 矿产资源
6 结 论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与勘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研究与勘探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野外地质调查
        1.4.3 数据处理及成果图件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构造系统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区域构造系统基本组成与演化特点
        2.2.1 研究区及邻区古生界基本构造单元及其地质组成
        2.2.2 研究区及邻区侏罗纪末基本构造单元及其地质组成
        2.2.3 研究区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组成
    2.3 研究区区域构造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2.4 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的研究区及邻区结晶基底的构造格局
        2.4.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航磁异常及其反映的基底岩相组成
        2.4.2 地球物理资料反映的基底断裂
        2.4.3 基底构造对盖层的影响
第三章 西缘南段地层系统与层序
    3.1 地层序列
        3.1.1 中上元古界
        3.1.2 下古生界
        3.1.3 上古生界
        3.1.4 中生界
        3.1.5 新生界
    3.2 区域不整合面
        3.2.1 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
        3.2.2 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3.2.3 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3.3 构造层序划分
    3.4 小结
第四章 西缘南段构造区带的划分及组成
    4.1 地球物理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4.1.1 重力资料和电法资料的地质解释
        4.1.2 复杂构造区露头、重力、电法、二维地震综合解释
    4.2 主干断裂
        4.2.1 青铜峡-固原断裂
        4.2.2 惠安堡-沙井子断裂
        4.2.3 青龙山-平凉断裂
        4.2.4 安国断裂
        4.2.5 摆宴井断裂(断裂带)
    4.3 西缘南段次级构造区带划分及其组成
        4.3.1 马家滩构造区带
        4.3.2 石沟驿-沙井子构造区带
        4.3.3 韦州-彭阳构造区带
    4.4 小结
第五章 西缘南段构造特征与构造模式
    5.1 西缘南段前白垩系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1.1 前白垩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白垩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1.2 前侏罗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侏罗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1.3 前三叠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三叠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1.4 前石炭系基岩地质图反映的前石炭系不同时代地层的分布规律
    5.2 主干地质剖面特征描述
        5.2.1 大罗山-青龙山-摆宴井地质剖面
        5.2.2 炭山-虎洞地质剖面
        5.2.3 西吉什字-彭阳-孟家塬地质剖面
    5.3 西缘南段基本构造特点
    5.4 西缘南段现今地质构造模式
        5.4.1 “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带”的定义
        5.4.2 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模式
        5.4.3 “狭义西缘南段”的构造模式
    5.5 小结
第六章 西缘南段构造演化分析
    6.1 关键构造期的古构造格局及其组成特征
        6.1.1 加里东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1.2 印支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1.3 燕山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1.4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影响
    6.2 西缘南段不同构造期奥陶系顶面古构造特征及演化
        6.2.1 山西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古构造
        6.2.2 石盒子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的古构造
        6.2.3 石千峰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的古构造
        6.2.4 延长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的古构造
        6.2.5 延安组沉积前奥陶系顶面古构造
    6.3 关于西缘南段“古陆梁”的认识
        6.3.1 西缘“古陆梁”研究现状分析
        6.3.2 关于西缘“古陆梁”的一些认识
        6.3.3 对“古陆梁”间歇性隆起的演化过程的厘定
    6.4 小结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申请(授权)专利
    3.参与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4)火山岩覆盖盆地三维CEMP电法勘探效果分析——以大杨树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三维CEMP电法勘探技术
    1.1 采集技术
    1.2 反演及特殊处理技术:
        1.2.1 三维反演
        1.2.2 特殊处理-趋势分析法弱电性信息增强技术
2 应用实例:大杨树火山岩覆盖盆地三维CEMP资料解释
    2.1 电性层标定及划分
    2.2 地质成果
3、结论

(5)物探综合解释技术在煤田采空复杂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及电法资料处理技术
    1.1 地震处理技术
        1.1.1 多域迭代静校正技术
        1.1.2 叠前去噪技术
    1.2 电法资料处理技术
        1.2.1 静态位移校正技术
        1.2.2 共轭梯度反演技术
        1.2.3 顺层电阻率求取技术
2 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解释技术
    2.1 沉降带及坍塌区的研究和预测
        2.1.1 沉降带电性特征研究
        2.1.2 沉降带地震属性研究
        2.1.3 采空区沉降及垮塌引起的“地层错动”
    2.2 采空区综合分析
3 采空区富水性综合评价技术
4 结语

(6)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三相融合速度分析与复杂圈闭落实(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圈闭落实方法
2 叠前深度偏移深时转换及三相融合速度分析
    2.1 叠前深度偏移深时转换
    2.2 三相融合速度分析
    2.3 三相融合成图与复杂圈闭落实
3 复杂圈闭的落实
4 结论

(7)吐哈盆地基底结构及构造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油气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4 地层岩石物性特征
        2.4.1 地层岩石密度特征
        2.4.2 地层岩石磁性特征
        2.4.3 地层岩石电性特征
第3章 吐哈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1 基底残余地层确定依据
        3.1.1 野外露头剖面揭示的残余地层特征
        3.1.2 钻井资料揭示的残余地层特征
        3.1.3 重力资料揭示的残余地层特征
        3.1.4 电法资料揭示的残余地层特征
    3.2 盆地基底残余地层特征
    3.3 盆地基底断裂特征
        3.3.1 处理方法
        3.3.2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3.4 基底结构特征分析
第4章 盆地基底构造演化分析
    4.1 平衡剖面原理及制作
    4.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4.3 典型剖面构造演化分析
        4.3.1 吐鲁番坳陷演化特征
        4.3.2 了墩隆起演化特征
        4.3.3 哈密坳陷演化特征
    4.4 剖面缩短率与缩短速率分析
        4.4.1 计算方法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4.3 吐哈地区地层缩短规律
    4.5 盆地构造演化规律总结
        4.5.1 各构造单元演化规律分析
        4.5.2 各构造单元演化差异对比
第5章 盆地基底原型格架分析
    5.1 盆地基底原型演化
    5.2 区域动力学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密度电法在岩溶湿地景区地基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野外物探测试
    2.1 观测方法与仪器的选择
    2.2 测试工作布置
        (1)主要参数
        (2)测线布置
        (3)质量控制
3 资料处理及解释
    3.1 资料处理及解释原则
        3.1.1 资料处理流程
        3.1.2 图像解释的物理基础
        3.1.3 图像解释原则
    3.2 解译结果
4 地质钻探验证
5 结论

(9)电磁资料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电磁勘探
3 资料处理解释
    3.1 资料处理流程
    3.2 资料预处理
    3.3 资料反演
    3.4 最优化电性分层技术
    3.5 反演效果分析
4 电磁资料的综合解释
    4.1 剖面的综合解释
        4.1.1 电性层的标定解释
        4.1.2 剖面的综合解释
        4.1.2. 1 参考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4.1.2. 2 参考重磁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4.2 平面的综合解释
        4.2.1 石炭系底面埋深特征
        4.2.2 石炭系厚度分布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四、电法资料的综合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重磁电资料的山阳池沟铜钼矿区深部找矿研究[D]. 段瑞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余下—铁炉子断裂带及邻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许文强,袁炳强,姚长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3)
  •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D]. 高春云. 西北大学, 2020(01)
  • [4]火山岩覆盖盆地三维CEMP电法勘探效果分析——以大杨树盆地为例[A]. 张晓东,汪在君,徐庆霞. 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5]物探综合解释技术在煤田采空复杂区的应用[J]. 王长春.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13)
  • [6]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三相融合速度分析与复杂圈闭落实[J]. 许安明,吴超,潘杨勇,尚江伟,陈维力,胡春雷. 新疆石油地质, 2019(01)
  • [7]吐哈盆地基底结构及构造演化分析[D]. 唐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5)
  • [8]高密度电法在岩溶湿地景区地基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 崔小平,秦趣. 国土资源导刊, 2017(01)
  • [9]电磁资料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勘探中的应用[J]. 曾庆猛,刘成林,马寅生,张贵斌,毛智慧. 地质力学学报, 2017(01)
  • [10]利用3D MT和地震资料区分岩性及古岩相恢复[A]. 李德春,杨书江,赵志,刘海樱,董长华. SPG/SEG北京2016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电子文集, 2016

标签:;  ;  ;  ;  ;  

电气数据综合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