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一、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程涛[1](2021)在《宋代流配地域的演变及其影响——以刺配法的实施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宋代刺配刑泛滥,导致触法流配者大为增加。为避免因配隶人群大量聚集而导致的社会治安乱局,宋廷一方面施行诸路间相互移配、散配的政策,另一方面格于军政形势及祖制,将配隶地域逐步由京畿地区向南方远路转移。步入南宋,由于疆域的蹙缩及政治地理格局的剧变,流配地域在进一步南移中逐渐集中于五岭地域的远恶州军,而大量的逃亡配军刑徒与盐寇、峒寇相纠合,加剧了该区域及近邻州军的动乱,成为终宋之世都未能解决的地方军政难题。

刘永超,李建康,邹天人,江善元,丁欣,王娴[2](2017)在《福建永定大坪铌钽矿化花岗斑岩体的流体演化对铌钽富集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福建永定大坪铌钽矿化花岗斑岩体位于永定县城南部的大石凹-蓝地火山喷发盆地,对斑岩型铌钽矿床的产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等实验对大坪岩体ZK10001和ZK10401钻孔不同深度岩石样品中的流体和熔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岩体的熔体-流体演化过程,分析铌钽等成矿元素的富集机制。观测结果表明,大坪岩体主要发育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硅酸盐熔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5~225℃,盐度集中在3%~7%NaCleq,密度集中在0.75~0.95g/cm3,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流体,总体属于H2O-NaCl体系。熔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石英斑晶雪球结构的环带中,含有钠长石、石英和钽铁矿等子矿物。熔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较高,能够代表早期原始岩浆的组成。研究表明,大坪岩体的原始岩浆富铌钽等成矿元素和碱性组分,大坪岩体的铌钽矿化是岩浆高度分异的产物,铌钽的富集过程经历了斑晶阶段和基质阶段等两阶段结晶分异过程:在早期斑晶结晶阶段,少量铌钽矿物与斑晶一起结晶,并被斑晶包裹;岩浆演化晚期发生流体出溶现象,但未分异出大量流体,F等挥发分促进了铌钽在结晶残余熔体中富集,并在基质间隙中沉淀。大坪矿化岩体的存在指示出斑岩型铌钽矿床存在的可能性。

刘永超,李建康,邹天人,江善元,胡明月,陈振宇[3](2017)在《福建永定大坪花岗斑岩体的铌钽富集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福建大坪花岗斑岩体位于永定县城南部的大石凹—蓝地火山喷发盆地,具斑状结构,基质呈霏细结构、细-微粒结构。文章运用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技术,对大坪岩体ZK10001钻孔中不同深度的岩石样品进行了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坪岩体岩性为黑鳞云母碱长花岗斑岩,属于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分异演化程度,Nb2O5和Ta2O5含量达到了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工业品位。铌钽矿物主要与黄玉、萤石的集合体呈稀疏浸染状、星点状产于基质间隙内,其次以星点状存在于石英和长石斑晶中。矿石矿物赋存特征与宜春钽铌矿床类似,可能具有一定的可选性和经济价值。大坪岩体的铌钽富集特征不同于斑岩型铜、钼矿床,与花岗岩型铌钽矿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铌钽的富集过程经历了深部斑晶阶段和浅部基质阶段两阶段岩浆结晶分异作用,F等挥发分促进了铌钽在结晶残余岩浆中富集,在基质间隙间沉淀。大坪矿化岩体的发现暗示斑岩型铌钽矿床存在的可能性。

徐桂敏[4](2016)在《BEMD方法和PM模型研究及其在地球化学异常识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如何从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的原始地球化学数据中分离出地球化学噪声、区域地质背景信息,提取与找矿密切相关的矿体和矿化蚀变带以及隐伏岩体等地质要素所引起的局部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是勘查地球化学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及成矿过程的多期次叠加性,地质体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随机性、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特征,这使得地球化学信息的提取分解非常困难。传统的地球化学信息分解方法(如趋势面法、特征值分解法等)多不能兼顾地球化学数据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分解结果不能反映地球化学元素的真实分布,因此很难解释。尤其针对目前覆盖区找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受到覆盖层屏蔽效应,使得收集到的地球化学信息非常微弱,传统信息提取方法的应用明显受到了限制。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及其扩展理论引入地球科学的应用领域,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得到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来提取有意义的地质信息。相比于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如短时傅里叶变换、维格纳分布(Wigner-Ville)和小波变换等),HHT方法通过引入本征模态函数的概念,不需要预先设定分解的基函数,可以通过EMD自适应地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在时间系列上分解为有限个IMF,然后再对每个IMF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瞬时频率,从而可以在时间-频率-幅度域中分析信号的特征。各向异性扩散Perona-Malik模型(PM模型)可以在抑制噪声的同时保留图像的边缘特征,这一优势使其在图像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PM模型在处理强噪声数据时会产生强烈的“块效应”,严重将会导致数据失真。而Catte模型是针对PM模型处理“强噪声”数据“失效”的一个重大改进:先对强噪声数据进行平滑预处理,使得数据中噪声点的梯度值得到降低,然后再使用PM模型进行各向异性扩散求取数据的边缘特征。本研究尝试将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Bi-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BEMD)和PM模型及Catte模型应用于覆盖区地球化学信息分解中,提取弱异常信息。选取闽西南森林覆盖区为研究区,位于我国东部福建省陆相火山岩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南端,该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强烈,经历了多旋回构造、多期次岩浆活动及多次成矿作用,具有寻找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的潜力,目前已经发现了包括罗卜岭、紫金山、碧田、溪坪等铜多金属矿。本文使用研究区内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研究区域矿化分布特征。前人研究表明该研究区与铜多金属矿相关的地球化学元素为Ag、As、Mo、Pb、Sb、Zn、Sn、Au、Cd和Cu,本文将BEMD及其改进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区复杂叠加地球化学信息的分解,各向异性扩散PM模型及其改进算法对此十种矿化相关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铜矿化异常进行识别,描述了不同频率域尺度下的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定量模拟和识别化探异常提供了新方法,其认识主要有:(1) BIMFs-PM模型分解组合地球化学异常信息信号经BEMD分解后将代表不同频率尺度、相同特定意义的二维本征模态函数(Bi-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BIMFs)进行融合,能集中反映被分解信号的某一特定意义,融合后的BIMFs带入PM模型进行二次抑制噪声和边缘特征提取更能突出信号的本质特征。针对地球化学数据的特点,基于克里金插值(Kriging)包络面拟合方法的BEMD考虑了地球化学数据之间的空间结构性,分解出的BIMFs数据满足局部正交性而没有模态混叠问题,能较好地保证被分解数据的质量。本研究将与闽西南铜多金属矿矿化相关的十种地球化学元素的组合异常用基于Kriging插值的BEMD方法进行分解,将代表不同频率尺度特征的地球化学异常BIMF2、BIMF3、 BIMF4进行组合得到融合异常图BIMF234(强噪声在BIMF1, BIMF234非强噪声数据),然后用PM模型进行各向异性扩散实现在二次抑制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误差的同时并强化异常信息。结果显示:BIMFs-PM不但能够提取矿化异常,还能够提取与矿化有关的地层或者岩体信息(如BIMF3)。(2) BEEMD方法分解组合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由于BEMD是基于经验的分解,很多关键技术还有待探讨(如在处理不同类型数据时插值曲面技术的选择、模态混叠问题的改善等)。本研究以分解得到质量较好的二维本征模态函数BIMFs为目的,结合数据计算资源要求和算法速度的考虑,提出基于三次样条插值的二维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方法(bi-dimensional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BEEMD)来改善BEMD的二维模态混叠问题。首先将BEEMD和BEMD方法应用于Lena图像的仿真分解识别,结果显示BEMD分解的结果有很明显的二维模态混叠现象,BEEMD将Lena图像作为一个二维整体数据进行分解,可以缓解BEMD的二维模态混叠问题,其分解的二维模态函数成分视觉效果要更好一些,在图像的一些部位如头发、鼻子、胳膊和帽子的边缘处要更清晰。然后将BEMD和BEEMD应用于闽西南地球化学异常提取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于BEMD在分解地球化学数据时存在二维模态混叠问题导致分解出的BIMF出现了假异常和假信息,而BEEMD的分解能改善分解过程中的二维模态混叠问题,分解出来的结果更加稳健和更可靠,也更容易解译,由BEEMD分解出来的BIMFs和残差剩余能够重组成地球化学异常,地球化学噪声、和区域背景等一些新的成分。(3)Catte模型在组合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识别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将PM模型和Catte模型应用于Lena图像的噪声处理及特征识别上,结果证明随着Lena图像中噪声强度的增大,PM模型渐渐失效,而Catte模型在去除噪声的同时可以保留图像的基本边缘特征信息。然后Catte模型被用于闽西南地球化学异常的提取,并将结果和由PM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由PM模型所提取的地球化学异常呈现明显的“块状”,与元素实际空间分布趋势不符。而Catte模型得到的地球化学异常图与BIMFs-PM模型、S-A多重分形方法和BEEMD方法提取的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Catte模型提取的地球化学异常更接近于局部地球化学异常,说明Catte模型用于提取组合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是有效的。

吴承健[5](2002)在《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文中指出闽西南—粤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银成矿区。本文根据大量资料.对该区铜及(伴生)银的矿床类型、地质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根据地质条件、赋矿地层性质,控制因素和矿床物质成分等综合分析归纳出沉积(火山沉积)变质改造型、沉积(火山沉积)改造型、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斑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及岩浆热液充填型等6个成因类型。铜、(伴生)银矿床均产于一定的地层层位中,与一定的沉积-岩浆建造有关。矿床类型及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多因复成性质。

游小毛[6](2002)在《甘肃北山铜矿床成矿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将北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前地槽阶段(Ar-∈)、地槽阶段(O-T2)、地台阶段(T3-J2)和地洼阶段(J3-Q),其中地槽阶段O—P1属地槽期、P2-T2属褶皱造山期,D2-3发生强烈的局部造山运动。对北山地区典型铜矿床(公婆泉铜矿和白山堂铜矿)的成因类型进行了论述。在矿区大量火山岩及斑岩岩石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测试基础上,紧紧扣住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从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矿床类型、铜的富集与成矿机理等方面探讨公婆泉斑岩铜矿形成机制。综合考虑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史、矿床成因类型、成矿母岩岩石类型及成岩成矿时代来论证北山地区典型铜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公婆泉铜矿区斑岩型铜矿形成于褶皱造山期、火山热液型铜矿形成于优地槽期,白山堂铜矿形成于地槽期。

肖振宇[7](2001)在《粤东北嵩溪银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式》文中指出粤东北嵩溪银锑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南缘永(定)—梅(县)古生代坳陷带内,寨岗上断陷火山盆地北缘。三叠纪至早侏罗世为裂谷环境,中侏罗世处于挤压构造背景,晚侏罗世开始再次受到拉张,形成陆相火山盆地,并伴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嵩溪银锑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与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矿床主要容矿围岩为下侏罗统金鸡组黑色含炭沉积碎屑岩系,下伏一层玄武质熔岩。在区域上,该层位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含量与沉积岩中的平均含量相近偏低,而矿区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含量很高,表明矿化作用大大升高了成矿元素在矿区围岩中的含量,嵩溪银锑矿床不大可能是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或喷流沉积-改造矿床,而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元素分布特征。嵩溪银锑矿床矿化作用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是沿着断裂构造充填交代而成,主要容矿构造为北东向断裂,其次为东西向断裂。由于北东向断裂在矿区背斜的北东翼与地层产状相近,因而以往被认为是层状和似层状矿体,实际上矿体与地层呈低角度斜交。在背斜南西翼,北东向矿体则明显与地层高角度斜交,并可进入中侏罗统漳平群地层,更进一步证明了断裂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此外,矿区Ag和Sb异常波集中心沿着背斜轴部分布,亦证明了矿化作用明显受构造控制。矿体中发育大量的脉状、细脉状、网脉状和梳状等充填交代构造,由矿体向围岩常可见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蚀变围岩的渐变过渡现象,这些构造特征以及热液破碎角砾岩的出现,为嵩溪银锑矿床的浅成热液成因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嵩溪矿区,纹层状、草莓状和结核状构造为沉积成因黄铁矿所特有。与主成矿期热液成因黄铁矿相比,这类黄铁矿中的强不相容元素Co和Ni含量高(与同沉积期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但成矿元素却低两个数量级。成矿期后细脉状黄铁矿则继承了沉积成因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这表明主成矿期的成矿物质不是来自容矿地层,而成矿期后细脉状黄铁矿则可能是围岩中沉积成因黄铁矿被活化、经过近距离迁移后再沉淀的产物。此外,纹层状和结核状黄铁矿的Ni/Co小于1(分别为0.36和0.57),具有沉积成因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而主成矿期黄铁矿的Ni/Co则大于1,是嵩溪银锑矿床浅成热液成因的重要证据。 矿石矿物中除了硫化物外,还有一组特征的含硫盐矿物:银黝铜矿、含银辉锑矿、黝锑银矿等。矿石组分以富银、锑、砷为特征。成矿元素在剖面上和平面上具有分带现象,剖面上,上部富Sb、As;中部富Ag、Au、Pb、Zn;下部富Mo和Cu。围岩蚀变包括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及青磐岩化。蚀变作用具分带现象,从矿体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青磐岩化。在上部还出现由于酸性淋滤作用产生的硅质帽。 嵩溪银锑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数量多、个体大,以气液包裹体和纯液相包裹体为主,还见含CO2、NaCl子晶的多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矿物共生分析证明,成矿流体在迁移过程中发生过沸腾,成矿溶液为Na+—Ca2+—∑S2-—HCO3-型,主阶段成矿温度在 130C~280oC;成矿溶液的盐度为 2.23~19.4’t%NaCI 当量,平均 9.4。t%NaCI当量;成矿溶液nH值分布在4.66~5.65之间,随成矿温度降低略有升高;成矿体系硫逸度和氧逸度随成矿温度降低而降低,但在Fe-S-0相图中均处在黄铁矿稳定域。 矿床中的热液成因黄铁矿、闪锌矿和毒砂的6“S=4.0 9’hx9’hx4.2%,呈塔式分布,5吨集中在 0附近,表明其成矿体系具有均一化硫的同位素组成,而辉锑矿的 6一S变化范围较大(0.2%--11.3%),除一个样品外均为负值,这是硫同位素分馏作用的结果。矿床中的碳具有岩浆源碳与有机碳混合的碳同位素组成,其中的有机碳可能来源于容矿围岩中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去碳作用(轻烃气体的形成)。根据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嵩溪银锑矿床的上升成矿流体是由岩浆热液与循环地下水热液混合而成,这种混合成因含矿热液上升到地热系统上部与低矿化度、低8‘勺的低温地下水发生了不均匀混合,这种混合作用导致金属矿物沉淀,但成矿物质是由上升成矿流体带来的。铅同位素研究也表明,嵩溪银锑矿床成矿物质既不是来自容矿含碳沉积地层,也不是来自早株罗世玄武岩岩浆体系,而是由来自深部物质与地壳物质的混合,与成矿流体来源的推论一致。 本论文还重点对有机质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容矿围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大(0刀3%y.0%),但与成矿元素 Ag和 Sb的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有机碳没有直接参与金属元素的沉淀作用,但金鸡组有机质热成熟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气体组分可能影叼成矿流体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导致金属元素沉淀。沥青、次石墨和干酪根是构成矿区黑色岩系的主要有机质,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在 1.75 W3二0%之间,经历了高成熟至过成熟演化,表明矿区围岩受到了后期热事件影?

吴承健,吴延之[8](1997)在《永梅坳陷带铜银矿床区域控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指出永梅坳陷带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本文探讨了该成矿带中铜(伴生)银矿床的区域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重点研究了沉积环境、岩相建造、不同类型构造、火山活动及热水活动对铜银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铜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各大地构造演化时期的裂陷拉张阶段,空间上分布于相应时期形成的坳陷盆地及其有关的沉积建造中,矿床定位于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次级洼地、层间破碎带及火山构造中,成矿作用与热水活动和火山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并显示出多阶段叠加和改造的特点.

吴承健,吴延之[9](1994)在《闽西南—粤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铜、(伴生)银的成矿作用》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闽西南—粤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特征、铜、(伴生)银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指出本区地壳经历了从太古代陆核阶段→中元古代—早元古代地槽裂谷阶段→晚古生代地台断拉谷阶段→中生代地洼陆相火山岩阶段的多阶段演化,形成了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地台盖层和地洼盖层的四层结构。铜、(伴生)银矿床赋在于三个构造层七个层泣中,与一定的沉积建造有关。成矿作用与各大地构造阶段发生的主要构造热事件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多因复成特点。

二、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流配地域的演变及其影响——以刺配法的实施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赴阙制度、重法地分与北宋的流配地域
二、两宋之际流配地域的再调整
三、两宋间流配地域的演变与五岭“盗区”的形成
    (一)刺配逃军与盐寇之乱
    (二)场监社会与五岭盗俗
结语

(2)福建永定大坪铌钽矿化花岗斑岩体的流体演化对铌钽富集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2 大坪岩体的地质特征
3 流体和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4 分析方法
    4.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
    4.2 熔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和均一实验
5 分析结果
    5.1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
    5.2 熔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和均一实验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3)福建永定大坪花岗斑岩体的铌钽富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大坪岩体的地质特征
3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4分析结果
5讨论
    5.1大坪岩体的矿物岩石学特征
    5.2大坪岩体的矿化特征
    5.3大坪岩体的铌钽富集过程分析
6结论

(4)BEMD方法和PM模型研究及其在地球化学异常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2 EMD理论发展现状
        1.2.3 EMD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BEMD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EMD方法涉及的基础概念
        2.2.1 Hilbert变换与解析信号
        2.2.2 瞬时频率
        2.2.3 本征模态函数
    2.3 EMD方法基本原理
    2.4 BEMD方法基本原理
        2.4.1 BEMD方法的关键技术
        2.4.2 BEMD分解过程
        2.4.3 BIMF的正交性
        2.4.4 二维Hilbert谱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和数据介绍
    3.1 闽西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3.1.1 区域地层
        3.1.2 区域构造
        3.1.3 区域岩浆岩
        3.1.4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3.2 主要矿床类型
        3.2.1 紫金山铜金矿
        3.2.2 罗卜岭铜钼矿
    3.3 地球化学数据介绍
第四章 BIMFs-PM模型在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4.1 各向异性扩散处理
        4.1.1 尺度空间的概念
        4.1.2 PM各向异性扩散模型
    4.2 BIMFs-PM模型提取地球化学异常
        4.2.1 BIMFs-PM模型
        4.2.2 BIMFs-PM模型提取地球化学异常
        4.2.3 S-A多重分形方法提取地球化学异常
        4.2.4 BIMFs-PM模型与S-A多重分形方法对比研究
    4.3 Catte模型用于闽西南地区致矿异常信息提取
        4.3.1 PM模型存在的问题
        4.3.2 Catte模型及与PM模型的仿真比较
        4.3.3 Catte模型用于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4.4 小结
第五章 BEEMD方法在致矿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5.1 EMD的模态混叠问题
        5.1.1 EMD模态混叠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5.1.2 EMD模态混叠主要处理方法
        5.1.3 EEMD方法及仿真
    5.2 BEMD的模态混叠问题及解决方法
        5.2.1 EEMD-based Pseudo BEMD及仿真测试
        5.2.2 BEEMD及其仿真测试
    5.3 BEMD和BEEMD在地球化学异常提取中的应用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l 铜及 (伴生) 银矿床类型
2 铜、 (伴生) 银矿床地质特征
    2.1 产于前泥盆纪基底变质岩中的沉积 (火山沉积) 变质-改造型矿床
    2.2 产于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沉积 (火山沉积) -改造型矿床
    2.3 产于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矿床
    2.4 与燕山期侵入活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
    2.5 产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热液脉状矿床
    2.6 岩浆热液型充填脉状矿床
3 几点成矿规律探讨
    3.1 矿床分布于一定的层位中
    3.2 矿化与一定类型的建造有关
    3.3 矿床成因类型与大构造演化阶段有关

(6)甘肃北山铜矿床成矿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北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1.2 区域岩浆岩
    1.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第二章 典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
    2.1 典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2.2 典型铜矿床成因类型
第三章 公婆泉斑岩铜矿形成机制
    3.1 岩浆起源及成矿物质来源
    3.2 矿床类型
    3.3 铜的富集与成矿
第四章 典型铜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地质方面的论文

(7)粤东北嵩溪银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成矿地质背景
    1.1 地层序列和岩石建造
    1.2 区域构造
    1.3 区域岩浆活动
    1.4 中生代构造演化
    1.5 区域矿产
第二章 矿床地质
    2.1 矿区地层分布及含矿层特点
    2.2 构造与矿化的关系
    2.3 岩浆岩
    2.4 矿体产状
    2.5 矿物组成及矿石组构
    2.6 矿石矿物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2.7 银的赋存状态
    2.8 围岩蚀变及与成矿的关系
第三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3.2 包裹体成分
    3.3 成矿温度
    3.4 成矿溶液盐度
    3.5 成矿溶液的密度和成矿压力
    3.6 成矿溶液的fo_2、fs_2
    3.7 成矿溶液的pH、Eh值
    3.8 流体包裹体稀有气体及轻烃组成
第四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 硫同位素特征
    4.2 碳、氢、氧同位素
    4.3 铅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有机质与成矿作用
    5.1 金属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5.2 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方法
    5.3 黑色岩系中有机质的产出特征
    5.4 有机碳、银、锑的含量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5.5 有机质饱和烃的气相分布特征
    5.6 有机质的热成熟异常与银锑矿化关系
第六章 成矿过程地球化学模拟及其地质意义
    6.1 地球化学模型
    6.2 模拟方法
    6.3 模拟结果及其地质意义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1 嵩溪银锑矿床成因类型
    7.2 典型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床特征
    7.3 嵩溪银锑矿床与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对比
    7.4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及说明
已发表论文目录

四、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流配地域的演变及其影响——以刺配法的实施为中心[J]. 程涛. 历史地理研究, 2021(03)
  • [2]福建永定大坪铌钽矿化花岗斑岩体的流体演化对铌钽富集的制约[J]. 刘永超,李建康,邹天人,江善元,丁欣,王娴. 地质学报, 2017(05)
  • [3]福建永定大坪花岗斑岩体的铌钽富集特征研究[J]. 刘永超,李建康,邹天人,江善元,胡明月,陈振宇. 矿床地质, 2017(01)
  • [4]BEMD方法和PM模型研究及其在地球化学异常识别中的应用[D]. 徐桂敏.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5]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J]. 吴承健. 矿床地质, 2002(S1)
  • [6]甘肃北山铜矿床成矿学研究[D]. 游小毛. 中南大学, 2002(04)
  • [7]粤东北嵩溪银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式[D]. 肖振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01(01)
  • [8]永梅坳陷带铜银矿床区域控矿规律与成矿模式[J]. 吴承健,吴延之.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1997(06)
  • [9]闽西南—粤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与铜、(伴生)银的成矿作用[J]. 吴承健,吴延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4(04)

标签:;  ;  ;  ;  

闽西南-粤东北地区铜(伴生)银矿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