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建议

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建议

一、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司传煜[1](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指出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周永贤[2](2020)在《烯烃中含氧化合物深度净化用吸附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乙烯、丙烯等烯烃主要来源为石脑油裂解和煤化工的甲醇转化(MTO、MTP等),但都存在微量的含氧化合物杂质,在烯烃聚合反应前通常采用分子筛吸附剂进行深度净化。随着聚合材料不断高端化、功能化,聚合催化剂不断推陈出新,对烯烃纯度提出了更高要求。Na X分子筛膜、EMT分子筛膜具有高脱除效率与精度、低传质阻力、高分子筛利用率及低热效应等优点,作为新型净化烯烃含氧化合物的材料,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然而,低成本、高结晶度的纯EMT分子筛的制备,以及结构完整的Na X分子筛膜和EMT分子筛膜的制备,是影响其产业化进程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结合XRD、SEM、BET等表征手段,研究了Na X分子筛膜、EMT分子筛及EMT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采用动态吸附实验,评价了其深度吸附净化微量含氧化合物的性能。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对含氧化合物脱除机理进行研究,用GCMC方法进行微观吸附模拟。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表面改性与真空预涂覆溶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结构完整的Na X分子筛膜。在APTES浓度为46 g/L时,得到了厚度为5~6μm的密实、连续、均匀且无孔和裂纹的Na X分子筛膜,能将微量二甲醚、甲醇和丙醛含氧化合物杂质深度脱除至1 ppm以下。与颗粒状Na X分子筛相比,Na X分子筛膜展现出更好的深度净化性能,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与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采用蒸汽晶化法和微波-水热晶化法(即两步法)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备得到纯相、高结晶度的EMT分子筛。采用两步法合成,在80℃微波晶化45 min,50℃水热晶化18 h条件下,制得相对结晶度102%的纯的EMT分子筛。EMT分子筛对甲醇和丙醛展现出强的深度净化性能,且结构稳定好、使用寿命长。采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改性与真空预涂覆溶胶相结合的技术,制备得到厚度为5~6μm的密实、连续、均匀且无裂纹的EMT分子筛膜。与颗粒状EMT分子筛相比,EMT分子筛膜具有更好的微量甲醇和丙醛深度净化性能,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原位红外谱图表明,Na X、EMT分子筛主要通过杂质自身氧中的孤电子对与分子筛骨架中的阳离子Na+间相互作用的吸附过程来脱除二甲醚、甲醇或丙醛的。在脱除甲醇时,还存在着甲醇中的O-H键与晶格氧间的相互作用。GCMC模拟表明,单组分体系中,EMT分子筛对甲醇和丙醛的吸附容量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吸附量顺序:丙醛>甲醇>>乙烯。双组分体系中,EMT分子筛对甲醇和丙醛的吸附量均远大于对乙烯的吸附量,甲醇和丙醛对乙烯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分别为318和383。甲醇-丙醛双组分体系中,对丙醛的吸附量大于对甲醇的吸附量,丙醛和甲醇的吸附能峰值分别向高吸附能和低吸附能方向偏移,丙醛在EMT分子筛上更容易被吸附脱除。

王钦卓,杨永忠[3](2019)在《我国煤化工标准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化工技术是重要的能源战略需求之一。我国现已形成以煤焦化、合成氨等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和以煤气化、煤液化为核心的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完善的煤化工标准化体系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全面综述了煤化工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情况,统计了我国煤化工领域现行和即将实施的国家及行业标准,重点从煤气化、煤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9个主要领域介绍了现代煤化工标准的制定情况并对新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我国煤化工标准体系由基础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4大类构成。截至2019年1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化工领域已颁布实施国标、行标229项,其中,基础标准5项;传统煤化工领域标准154项,2019年1月后实施标准3项;现代煤化工领域标准70项,2019年1月后实施标准12项。传统煤化工标准类别覆盖较为全面,但应加快标准的修订更新工作以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助力化解产能过剩;现代煤化工标准工作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主要问题在于已颁布实施的标准多偏重检验检测方法类,而煤基产品类标准偏少且仅覆盖产业链少数主要产品,另外针对煤化工行业的环保、操作规程、技术装备、工程建设等标准空白较多。现阶段,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仍以新标准的研发为主,应以煤化工产业的总体发展及相关国家政策为导向,加快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取水定额、三废排放及治理、清洁生产等节能环保类标准以及装备技术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标准的建立规范和引导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相关标准建立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煤化工产业与发电、油气化工、钢铁、建材等其他行业的联系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未来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团体协调配合的新型标准体系的支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先进、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将更好地助力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王君[4](2017)在《车载燃料电池氢源系统数值模拟与效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燃料电池以其环保性能好、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点,成为了未来汽车燃料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二甲醚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可作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理想氢源。车载燃料电池重整制氢技术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技术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二甲醚重整制氢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并对反应器进行了效能优化测试。基于催化反应动力学基本理论以及化学反应热力学相关知识建立了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过程中各个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的数值模型,并对重整制氢反应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最后通过建立的的数值模型对二甲醚制氢反应器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在催化化学反应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吸附、脱附等原理,建立了二甲醚自热重整制氢的动力学方程。基于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运用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COMSOL建立了二甲醚重整制氢器的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反应条件的各个参数,分析了水醚摩尔比(0~4.0)、氧醚摩尔比(0.1~0.5)、反应气体进气温度(200℃~500℃)等反应条件对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平衡时各组分含量、二甲醚的转化率及产氢率的影响。随着氧醚摩尔比的升高,二甲醚的转化率及氢气产率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水醚摩尔比的上升,氢气产率先上升后下降。反应气体进气温度的提高可以明显促进二甲醚的转化,提高反应气体出口处氢气的含量。其次搭建了二甲醚重整制氢实验台架,对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应条件,研究了不同反应操作参数对二甲醚转化率、系统产氢率以及反应器内的温度分布情况等的影响。并且将实验结果和仿真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在建立的二甲醚重整制氢数值模型的基础上,从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两个方面对二甲醚重整制氢系统进行了效能优化研究。本论文旨在对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系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车载二甲醚制氢反应体系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陈乐[6](2015)在《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煤化工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严重产能过剩,亟待转型。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特殊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是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阐述了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不同原油价格下,新型煤化工产业能够承受的煤炭价格和其经济竞争性;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新型煤化工主要产品未来供需缺口;通过水资源与煤炭资源的分布,分析了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从产业政策,能源形势等方面对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风险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立足当前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化工产品的周边环境,针对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濮洪九,经天亮,姜智敏,曹祖民,濮津,王金华,许亚雄,王华民,辛耀旭,周少雷,俞珠峰,刘峰,张勇,刘占胜,王溢辉,苏鑫,黄萍,周茂文,关树强,张宏,唐秀银,周波,张屹峰[7](2009)在《煤炭工业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我国煤炭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煤炭工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保障,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徐振刚,俞珠峰,陈贵峰,任世华,吴立新,罗腾,房金刚,肖乃友[8](2009)在《煤化工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一、振兴我国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的意义(一)煤化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于国际背景,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化石能源剩余可采储量中,煤炭约占94%,油气约占6%。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化石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同时,我国化学工业以煤化工起家,尽管20世纪60年代起石油化工快速发展,但煤化工仍在整个化学工业中占有

郭新宇,刘志远[9](2008)在《我国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文中指出甲醇及二甲醚等醇醚类燃料,作为替代能源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从目前该产业的发展现状看,醇醚燃料作为替代燃料推广尚处于初始阶段,不仅需要更多的先进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相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和扶持。对此,根据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就醇醚燃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路。

林健[10](2007)在《耐温强酸树脂催化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研究》文中认为二甲醚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和清洁燃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二甲醚的性质、用途、主要生产工艺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和需求现状,并对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调研。详细比较了目前国内外生产二甲醚的不同方法、工艺,并分析了各工艺的优缺点。本课题是在齐鲁石化研究院化学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催化蒸馏、醚化技术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了一种新的二甲醚合成方法—以耐高温树脂为催化剂、在低温(145-155℃)低压(2.0-3.0MPa)条件下、甲醇脱水合成二甲醚的新工艺,围绕耐温树脂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通过固定床工艺评价试验得到了合理的操作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催化蒸馏的探索试验与改进试验,证明应用催化蒸馏工艺、以耐温树脂为催化剂生产二甲醚是切实可行的,并且与传统工艺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对几种耐温树脂催化剂的筛选比较试验,最终优选出一种活性稳定性相对优良的耐温树脂,其转化率可达到70%以上,选择性为100%。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所用的催化剂;在选出的催化剂基础上,用积分反应器进行了甲醇液相脱水的动力学实验,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对参数进行估值,得出了拟合效果比较理想的幂函数型宏观动力学方程。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作了阐述。

二、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样本与数据
        (二)模型与变量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一)南非
        (二)美国
        (三)日本
        (四)欧盟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2)烯烃中含氧化合物深度净化用吸附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烯烃净化工艺研究
        1.2.1 洗涤法
        1.2.2 精馏法
        1.2.3 吸附法
    1.3 吸附剂研究进展
        1.3.1 Na X型分子筛吸附剂
        1.3.2 EMT分子筛吸附剂
    1.4 分子筛膜工艺研究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原料及设备
    2.2 样品制备
        2.2.1 Na X分子筛膜的制备
        2.2.2 EMT分子筛的制备
        2.2.3 EMT分子筛膜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
    2.4 净化评价实验
    2.5 原位红外吸附
第3章 NaX分子筛膜制备及净化性能研究
    3.1 APTES改性对NaX分子筛膜的影响
    3.2 APTES浓度对NaX分子筛膜的影响
    3.3 水热晶化次数对NaX分子筛膜的影响
    3.4 NaX分子筛膜形成机理
    3.5 NaX分子筛膜的净化性能研究
        3.5.1 N_2体系中的净化性能
        3.5.2 C_2H_4体系中的净化性能
    3.6 NaX分子筛对含氧化合物净化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MT分子筛制备及净化性能研究
    4.1 模板剂法制备EMT分子筛
        4.1.1 水热晶化法制备EMT分子筛
        4.1.2 蒸汽晶化法制备EMT分子筛
    4.2 PDADMAC辅助法制备EMT分子筛
        4.2.1 PDADMAC法制备EMT分子筛
        4.2.2 PDADMAC/18-冠醚-6 混合模板剂法制备EMT分子筛
    4.3 无模板剂法制备EMT分子筛
        4.3.1 晶化方式对EMT分子筛制备的影响
        4.3.2 晶种用量对EMT分子筛制备的影响
        4.3.3 晶化时间对EMT分子筛制备的影响
        4.3.4 晶化温度对EMT分子筛制备的影响
    4.4 EMT分子筛的净化性能研究
        4.4.1 N_2体系中的净化性能
        4.4.2 C_2H_2体系中的净化性能
        4.4.3 制备方法对EMT分子筛净化性能的影响
    4.5 EMT分子筛对含氧化合物净化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EMT分子筛膜制备及净化性能研究
    5.1 EMT分子筛膜的形貌与结构
    5.2 EMT分子筛膜的净化性能研究
        5.2.1 N_2体系中的净化性能
        5.2.2 C_2H_4体系中的净化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EMT分子筛对含氧化合物的吸附模拟
    6.1 模拟方法
    6.2 单组分模拟结果
        6.2.1 探针分子甲醇在EMT分子筛上的吸附
        6.2.2 探针分子丙醛在EMT分子筛上的吸附
        6.2.3 探针分子分别在EMT分子筛上的吸附
    6.3 双组分模拟结果
        6.3.1 甲醇-乙烯双组分在EMT分子筛上的竞争性吸附
        6.3.2 丙醛-乙烯双组分在EMT分子筛上的竞争性吸附
        6.3.3 甲醇-丙醛双组分在EMT分子筛上的竞争性吸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我国煤化工标准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煤化工标准化现状
    1.1 我国传统煤化工标准现状
    1.2 我国现代煤化工标准现状
2 现代煤化工标准制定情况
    2.1 煤气化
    2.2 煤直接液化
    2.3 煤间接液化
    2.4 煤制天然气
    2.5 煤制甲醇
    2.6 煤制烯烃
    2.7 煤制芳烃
    2.8 煤制乙二醇
    2.9 煤制二甲醚
3 现代煤化工标准化工作主要问题及核心标准需求
4 结语

(4)车载燃料电池氢源系统数值模拟与效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甲醚
        1.2.1 二甲醚的性质
        1.2.2 二甲醚的生产工艺
    1.3 二甲醚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1.3.1 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
        1.3.2 二甲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3.3 二甲醚重整制氢用于燃料电池
    1.4 二甲醚重整制氢技术及特点
        1.4.1 二甲醚蒸汽重整制氢原理及研究现状
        1.4.2 二甲醚部分氧化重整制氢原理及研究现状
        1.4.3 二甲醚自热重整制氢原理及研究现状
    1.5 重整制氢反应器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内容
第二章 二甲醚重整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
    2.1 化学反应动力学
        2.1.1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2.1.2 反应活化能
    2.2 反应热力学与反应动力学
    2.3 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
    2.4 二甲醚重整制氢动力学
    2.5 小结
第三章 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数值模型
    3.1 二甲醚重整制氢动力学模型
    3.2 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器模拟仿真
        3.2.1 几何模型
        3.2.2 数值模型及控制方程
        3.2.3 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反应器几何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3.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3 水醚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3.3.4 氧醚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二甲醚重整反应试验研究及模型验证
    4.1 试验流程
    4.2 试验装置
        4.2.1 气相色谱仪工作原理
        4.2.2 催化剂的选取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二甲醚重整制氢效能优化研究
    5.1 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器结构优化
        5.1.1 反应器轴向长度对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
        5.1.2 反应器径向长度对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
    5.2 二甲醚重整制氢反应器操作参数优化
        5.2.1 反应气体进气温度优化研究
        5.2.2 水醚摩尔比优化研究
        5.2.3 氧醚摩尔比优化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6)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发展新型煤化工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新型煤化工行业状况
    2.1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2.1.1 传统煤化工产业己进入成熟期
        2.1.2 代替为目标的新型煤化工产业正在起步
        2.1.3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应用取得显着进展
    2.2 煤化工产业主要问题与挑战
        2.2.1 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矛盾和问题突出
        2.2.2 水资源与环境条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2.2.3 主要对策
        2.2.4 “十二五”期间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经济分析
    3.1 国内外新型煤化工技术进展状况
        3.1.1 新型煤气化技术
        3.1.2 煤制烯烃技术
        3.1.3 煤制油技术
        3.1.4 煤制乙二醇技术
        3.1.5 煤制天然气技术
        3.1.6 煤制二甲醚技术
        3.1.7 高挥发分性煤固体热载体法快速热解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3.1.8 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及利用技术
        3.1.9 示范装置进展情况
    3.2 新型煤化工产业经济性分析
        3.2.1 煤制油
        3.2.2 煤制烯烃
        3.2.3 煤制二甲醚
        3.2.4 煤制乙二醇
        3.2.5 煤制天然气
        3.2.6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化工主要产品供需缺口预测
    4.1 预测模型
        4.1.1 灰色预测模型
        4.1.2 趋势外推法模型
        4.1.3 组合预测模型
    4.2 天然气供需现状及预测
        4.2.1 天然气供给预测
        4.2.2 天然气需求预测
        4.2.3 未来天然气供求缺口分析
    4.3 乙二醇供需现状及预测
        4.3.1 乙二醇供给预测
        4.3.2 乙二醇需求预测
        4.3.3 乙二醇未来缺口分析
    4.4 煤制烯烃供需现状及预测
        4.4.1 乙烯产量预测
        4.4.2 乙烯表观消费量预测
        4.4.3 乙烯未来缺口分析
        4.4.4 丙烯产量预测
        4.4.5 丙烯消费量预测
        4.4.6 丙烯未来缺口分析
    4.5 煤制二甲醚产量及预测
        4.5.1 二甲醚产量预测
        4.5.2 二甲醚的需求分析
        4.5.3 柴油消费量预测
        4.5.4 LPG 消费量预测
        4.5.5 二甲醚缺口预测
    4.6 煤制油供需预测
        4.6.1 石脑油供给预测
        4.6.2 石脑油消费预测
        4.6.3 石脑油未来缺口预测
    4.7 煤炭未来产能及煤化工缺口耗煤量
        4.7.1 煤炭未来产能分析
        4.7.2 煤化工产品缺口未来耗煤分析
        4.7.3 对策建议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
    5.1 我国煤炭、水资源分布
        5.1.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5.1.2 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
    5.2 典型区域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布局
        5.2.1 内蒙古自治区
        5.2.2 新疆
        5.2.3 宁夏自治区
        5.2.4 陕西省
        5.2.5 山西省
        5.2.6 河南省
    5.3 我国重点企业新型煤化工发展状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支持新型煤化工发展的风险及建议
    6.1 风险分析
        6.1.1 产业政策
        6.1.2 能源形势方面
        6.1.3 市场风险
        6.1.4 技术风险
        6.1.5 成本风险
        6.1.6 低碳经济风险
    6.2 国家支持新型煤化工发展的几点建议
        6.2.1 政策支持
        6.2.2 技术支持
        6.2.3 经济支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甲醇及二甲醚产业快速发展
    1.2 醇醚燃料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1.3 醇醚燃料标准可望陆续出台
    1.4 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突破
2 近期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目标及努力方向
    2.1 扩大醇醚燃料的使用范围
    2.2 开发更为合理的工艺路线
    2.3 推广煤化工多联产装置,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4 建立煤化工产业示范性基地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并适时颁布
    3.2 规范醇醚燃料市场实现产业有序发展
    3.3 确定合理的经济规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10)耐温强酸树脂催化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二甲醚的性质
        1.2.2 二甲醚的用途
        1.2.3 二甲醚的主要合成方法
        1.2.4 国内外二甲醚行业分析
        1.2.5 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 试验方案
第2章 固定床工艺条件初步评价试验
    2.1 准备工作
    2.2 试验条件与结果
        2.2.1 试验条件的确定
        2.2.2 实验结果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2.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3 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2.3.4 产物对反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催化蒸馏试验
    3.1 催化蒸馏技术
    3.2 催化蒸馏在二甲醚合成中的应用
    3.3 催化蒸馏探索试验
        3.3.1 准备工作
        3.3.2 试验条件与结果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催化剂稳定性表征实验
        3.4.1 试验原理
        3.4.2 试验仪器与药品
        3.4.3 试验步骤
        3.4.4 试验结果
        3.4.5 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3.5 催化蒸馏改进试验
        3.5.1 改进的思路
        3.5.2 试验条件与结果
        3.5.3 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动力学实验
    4.1 催化剂的评价与筛选试验
        4.1.1 准备工作
        4.1.2 试验条件与实验结果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催化剂稳定性试验
        4.2.1 试验条件与试验结果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宏观动力学实验
        4.3.1 仪器设备的校正
        4.3.2 空白试验
        4.3.3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
        4.3.4 外扩散影响试验
        4.3.5 催化剂床层轴向温度分布
        4.3.6 物料轴向返混分析
        4.3.7 试验条件与实验结果
        4.3.8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估值
        4.4.1 理论基础
        4.4.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3 模型参数估值
        4.4.4 模型验证
        4.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5章 总结
    5.1 本课题取得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今后研究的建议
主要符号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2]烯烃中含氧化合物深度净化用吸附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永贤. 天津大学, 2020(01)
  • [3]我国煤化工标准现状及展望[J]. 王钦卓,杨永忠. 洁净煤技术, 2019(06)
  • [4]车载燃料电池氢源系统数值模拟与效能优化研究[D]. 王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5]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6]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陈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5)
  • [7]煤炭工业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A]. 濮洪九,经天亮,姜智敏,曹祖民,濮津,王金华,许亚雄,王华民,辛耀旭,周少雷,俞珠峰,刘峰,张勇,刘占胜,王溢辉,苏鑫,黄萍,周茂文,关树强,张宏,唐秀银,周波,张屹峰.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8]煤化工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研究[A]. 徐振刚,俞珠峰,陈贵峰,任世华,吴立新,罗腾,房金刚,肖乃友.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9]我国醇醚燃料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J]. 郭新宇,刘志远. 煤化工, 2008(03)
  • [10]耐温强酸树脂催化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研究[D]. 林健.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二甲醚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