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一、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壮[1](2021)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冬季PM2.5来源解析研究》文中提出空港新城位于西安以北的西咸新区,紧紧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致力于充分发挥空中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论文采用北杜街办国控站点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空港新城近三年的大气污染特征,通过对空港新城常规站点(北杜街办和文管所站)开展冬季PM2.5观测,分析了样品中的19种元素以及有机碳、元素碳组分和8种品类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内部组成,利用PMF模式对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空港新城PM2.5管控对策。具体结论如下:(1)空港新城的空气污染形势仍较为严峻。从2017-2019年,空港新城的优良天中为“优”的天数呈现逐步增加,占比从7.2%增加至10.0%,“良”天数先减后增,但是2019的污染天气数量却相比2017和2018年有所增加。2019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相比2018年,经从17天增加至35天,增加了5%。在污染天数较多一、二月份,PM10与PM2.5的浓度有较大上升,颗粒物浓度也表现出连续上升的趋势。因此,针对秋冬季污染天气期间的研究分析和管控还应继续深入和加强。(2)在本观测期间,新城的空气质量总体略好于西安市平均水平。在本项目观测期间,空港新城的优良天数相比西安市要多1天,轻度污染较西安市多2天,中度污染较西安市少3天。观测期间,PM2.5的平均浓度介于为74.3±41.0μg/m3之间,这一水平基本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里面所规定的“PM2.5二级标准要求”相符合。(3)PM2.5观测分析显示:经过二次反应生成的无机气溶胶对空港新城冬季PM2.5的贡献比例最高,浓度占比超过了40%,因为NO3-、SO42-离子水平以及SO2和NO2在空港新城大气中的含量都比较高;PM2.5中含碳组分OC与EC的相关性较高,表明检测样本中,污染颗粒物来自一次排放的燃烧源对空港新城大气PM2.5贡献较高。NO3-/SO42-比值在北杜街道办和文管所分别为1.57和1.62,其比值均大于1,说明PM2.5的来源中,移动源比固定源贡献了更多的污染排放,但北杜站点和文管所站点显示的差别较大,分别为7.1%和12.3%。煤炭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对北杜站点的贡献值为24.6%,对文管所站点的贡献为20.9%。由于生物质燃烧而排放的颗粒物等对两个站点的贡献差别不大,都基本接近10%,扬尘源对北杜站和文管所站点的贡献为别为8.6%和12.5%。(4)以PM2.5为治理重点的空港新城大气污染防控实践。由本次PM2.5源解析可以得出,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生物质燃烧污染排放和扬尘污染是污染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其中燃煤排放污染是空港新城PM2.5的第二大来源,因此要加强散煤燃烧的管理,积极落实新区“无煤区”的能源结构政策,加强宣传,严格管控,杜绝本辖区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排放。生物质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与当地农村大量使用树枝、秸秆等生物质燃烧炊事,和田间杂余秸秆清理式燃烧有关,因此要持续加强清洁能源进村入户,同时推广田间秸秆的再生利用技术,减少野外焚烧,做好环保宣传,降低生物质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机动车源应通过道路检测、排放检测、提高油品质量、减少车辆怠速等方式降低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必须进行烟气检测,合格后后方能进场使用。辖区的扬尘源主要来自于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针对建筑扬尘要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道路扬尘要持续加强道路湿扫保洁,加强破损道路修补维护,渣土车禁止冒尖装载,严格做好进出场冲洗,减少道路扬尘污染排放。

李志飞[2](2021)在《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导致了施工扬尘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危害了大气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推进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的治理,实现绿色建造、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识。土方施工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扬尘排放量最大的阶段,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扩散规律及浓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扬尘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施工扬尘的扩散特点,建立了气固两相流所需的连续相控制方程以及离散相控制方程,选取了在模拟扬尘扩散过程中模型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并通过对CARRC标准建筑模型的宏观流场模拟和施工场地的水平扩散浓度模拟,论证了数值模拟参数选取的合理性。(2)通过对建筑施工场地及其周围的气相流场进行模拟,得到了土方施工阶段不同风速、不同高度下的净风场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了施工围挡、建筑物以及基坑对风场的影响,为研究施工扬尘的扩散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3)在局地流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对土方施工阶段不同基坑深度、不同风速及不同高度下的颗粒物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颗粒物的水平及垂直扩散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降尘措施提供了数据基础。(4)结合土方施工阶段的风场分布和扬尘扩散规律,依据已有的扬尘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制定了现场的扬尘监测方案。通过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提出了扬尘监测点位布置建议和有效的控制对策。

叶磊[3](2020)在《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文中认为为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全球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作为缔约方之一,近十几年来开展了许多针对POPs的监测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较发达地区,西安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基础数据较为匮乏。PBDEs和PCBs是两类较典型的POPs,其相关产品曾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目前虽已被禁用,但仍能在全球大气环境中发现其残留。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跨度近6年的采样监测工作,共收集了268个大气样品并检出了12种PBDEs和80种PCBs。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区大气中Σ11PBDEs(除BDE-209之外的所有PBDEs)和PCBs的浓度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BDE-209的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若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西安地区PBDEs和PCBs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要高于背景点的污染水平。通过健康风险评价,发现这两类典型POPs对当地儿童的致癌风险处于较低风险水平,对成人的致癌风险处于低、中风险水平。论文分析了影响大气中PBDEs和PCBs浓度分布的相关因素,发现PBDEs与气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但PCBs与温度并不相关。大气中的PBDEs和PCBs均与TSP呈显着相关性,尤以颗粒相表现最为突出。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本文提出并计算了PBDEs的“相对分压偏差值”RP(表示相对分压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并将数据分为“Low RP”、“Middle RP”和“High RP”三组,结果表明这三组样品数据和不同的气象条件有关且分布特征较明显。论文通过气粒分配研究,发现PBDEs和PCBs的气粒分配在理论上均未达到平衡。同时,运用Dachs-Eisenreich模型、Falconer-Harner模型和Li-Ma-Yang模型对这两类POPs的气粒分配参数(log KP)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各模型的适用条件。进一步分析可知,POPs的气粒分配行为易受到气象因子、颗粒物和气溶胶特性(相关参数取值)以及普遍存在的“采样干扰效应”的共同作用,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论文从“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潜在源区识别”三个方面对PBDEs和PCBs的污染来源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PBDE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部分省会城市附近,而PCB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关中城市群及长三角地区,表明大气中PBDEs和PCBs的含量分布与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之间关系密切;(2)“主成分分析”表明PBDEs的污染主要来自Penta BDE、Octa BDE和Deca BDE三类商用PBDEs产品的排放,而PCBs污染源则有可能为我国生产的2号和1号PCBs变压器油源;(3)通过“后向气流轨迹”模型,区分了PBDEs、PCBs的本地源和外地源的贡献,同时发现这两类POPs的潜在源区呈现逐渐缩小和集中的变化趋势,且源强值也逐渐变小,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情况逐渐好转。总体来看,论文以西安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从污染水平、分布特征、气粒分配行为和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对大气中PBDEs和PCBs这两类典型POPs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RP值分组方法,建立了POPs溯源体系,掌握了PBDEs和PCBs在大气中的归趋变化规律和污染来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积极有效的POPs监测及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方法参考,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吴洋[4](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庞倩[5](2020)在《城市森林植被滞尘效应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植物是空气中颗粒物的天然过滤器,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是以西安市长安区的清凉山森林公园(休闲娱乐区)、金堆城小区(商业住宅区)、子午大道(交通区)、西北大学(文教区)这四个典型功能区的植物为例,通过洗脱法测定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磁化率测定仪测定磁化率、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各粒径的含量以及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其滞尘综合指数,对这些指标按相同环境和不同环境分析其季节变化,得出主要结果:(1)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大的植物是荷花木兰、雪松、海桐、红叶石楠;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选择的四个环境不同的样地中,植物滞尘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子午大道>西北大学>金堆城小区>清凉山森林公园。(2)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磁化率较强的是鸢尾和紫叶李;相同环境下冬季植物和夏季植物的磁化率较高,春季植物的磁化率最小;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其磁化率的表现结果为:子午大道>金堆城小区>清凉山森林公园>西北大学。(3)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物主要吸附的是粒径小的颗粒物,本研究中的植物主要是对PM1和PM2.5滞留的较多,对这两种颗粒物的滞留达80%以上。(4)长安区常见的城市森林植物中,综合滞尘能力较强的是侧柏、珊瑚树、荷花木兰、鸢尾;综合滞尘能力较差的植物是沿阶草、国槐、栾树。

牛玉斌[6](2020)在《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及绿化树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阐明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绿化树种与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宁东基地马莲台电厂周边盛行风向下风向不同距离的表层土壤和大气降尘及五种主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距离大气降尘、土壤的粒径分布、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五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叶表面微结构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变化特征,以期揭示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与土壤、绿化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当地工业园区园林部门绿化树种选择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大气降尘的粒径分布及矿物组成分析,马莲台电厂周围大气降尘的成分来源复杂,包括了自然源和人为源降尘。其中自然源降尘主要来自于境内扬尘,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斜长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人为源降尘则涉及Ag、Cr、Pb、Co、Mn、As、Cu和二硫化硅以及一些多环芳烃化合物(PHAs)等燃煤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大气降尘中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重金属含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重金属存在很强的生态危害风险。(2)土壤的粒径分布曲线在不同距离上均呈非正态性及双峰和多峰分布,说明土壤颗粒组成具有多源性。电厂周边土壤分形维数在2.41-2.56之间,表明土壤质地类型为典型的砂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重金属含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宁夏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存在较强的生态危害风险。(3)不同的绿化树种因其叶表面微观结构的不同导致各自的滞尘能力有明显差异,叶表面微结构越粗糙,沟槽和突起结构越密集,其滞尘能力就越强,叶表面微观结构的差异也会造成绿化树种对大气降尘中不同粒径颗粒物以及矿物组分的选择滞留。大气降尘的滞留会对绿化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抑制作用,但不同的绿化树种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耐受能力和适应性千差万别。(4)大气降尘与土壤的分形维数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气降尘颗粒粒径越小,土壤分形维数越大。大气降尘携带的营养物质沉降到地表改变了土壤的养分供给,尤其是有机质的增加量最为显着。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与大气降尘中Cr和Cu两种重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马莲台电厂周边大气降尘粒径分布偏粗,跟其周边绿化树种滞尘能力以气孔吸附型为主导,较细的颗粒物容易被绿化树种滞留有关。火炬树因其粗糙的叶表面、较高的气孔密度使其滞尘能力明显高于臭椿、白蜡、山槐和榆树,可以作为宁东基地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山槐和白蜡对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矿物和多环芳烃有很好的滞留作用,也可以作为宁东基地园林绿化优先考虑的树种。火炬树和山槐在燃煤电厂周边的抗粉尘污染能力突出,是宁东基地燃煤电厂周边绿化应优先考虑的树种。

唐文锋[7](2019)在《矿业城市雨水环境行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典型煤炭工业城市淮南为例,通过划分8类功能区和布设大气降水和径流雨水采样点,监测了2015~2016年42场次降雨过程,基于对大气降雨水样pH值、SO42-、N03-、NH4+、Ca2+等阴阳离子以及径流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氨氮、总氮、总磷、悬浮固体污染物和重金属Pb等测试分析,研究了淮南市大气降水化学特性及时空分布,揭示了淮南市雨水环境与大气污染的耦合关系,分析了淮南市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积累与冲刷特征,探讨了不同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提出了雨水资源化利用对策,初步构建了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淮南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通过对淮南市大气降水和大气污染物的采样分析,得出矿业城市淮南大气降水环境为轻度酸性,其酸型为硫酸型(燃煤型),大气降水中降雨量加权平均总阴阳离子浓度偏高,雨水属严重污染,且雨水化学组分中的主导离子为SO42-、Ca2+、NH4+和NO3-,同时揭示了淮南市大气降水化学特性与大气环境污染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2)通过对淮南市下垫面上沉积污染物和径流雨水采样分析,发现下垫面类型、沉积污染物特性、降雨强度、晴天天数、径流历时是影响淮南市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的重要因素;下垫面上不同种类污染物积累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SS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且屋面污染物积累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路面、广场污染物沉积一定时间后便达饱和;不同下垫面上沉积污染物冲刷时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降雨前期约40%的降雨量冲刷了约70%的沉积污染物;非渗透下垫面上径流雨水中SS浓度与其他污染物浓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低影响开发下垫面可有效削减初期雨水径流量和径流面源污染。(3)基于淮南市大气降水和径流雨水的水质特征,设计了预曝气火山岩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雨水资源化利用净化系统;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构建了淮南市降雨水量平衡模型,提出了矿业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初步构建5种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图[83]表[41]参[204]

刘嘉明,狄育慧,梅源,王雪艳[8](2019)在《土方工程施工扬尘排放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土方工程施工扬尘已成为困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现有成果主要从扬尘源解析、扬尘排放特性和扬尘排放相关量化模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土方工程施工扬尘的研究进展,拟理清土方工程施工扬尘系列问题的研究方向,为城市土方工程施工扬尘的评估和治理提供参考。

刘言正[9](2019)在《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再生水已经成为缺水城市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但由于其主要水质指标往往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再生水补水的条件下有效保障水体的水环境功能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命题。论文针对目前尚未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在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全国代表性城市景观水体调研获得第一手实际资料,结合小型试验揭示了再生水中营养盐等典型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水体的景观功效保障为主要目标,进行了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基准研究、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质的影响研究、原位和异位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功效评价以及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城市水体的景观功效与水体透明度(SD)密切相关,因此,应以SD作为景观水质的综合指标。基于全国各地城市189个景观水体的调研和4个代表性水体的长期水质监测,以再生水作为补水来源的情况下,SD≥0.64m是水体景观水质保障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水中藻类繁殖程度对SD的影响最大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叶绿素a(Chl-a)作为藻类控制指标,与SD对应的基准建议值为10mg/m3。由于营养盐是造成藻类繁殖的主要原因,根据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与Chl-a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同地域水体TN和TP的基准建议值为:半干旱地区TN=12mg/L,TP=0.3mg/L;半湿润地区TN=10mg/L,TP=0.2mg/L;湿润地区TN=5mg/L,TP=0.1mg/L。(2)针对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以铜绿微囊藻为控制对象,通过系列实验,研究了营养盐和微量金属元素对藻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N、TP及N/P外,水中共存的微量金属元素Fe、Mn、Zn、Cu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Fe:5001000μg/L,Mn:2080μg/L,Zn:0.55μg/L,Cu:110μg/L)均会促进藻类的生长。以常量营养物及微量金属元素为评价因素,分别建立了以Chl-a为评价目标的水质矩阵,通过分析确立了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从而判明常量营养物中N/P值是水体景观水质调控的主因素,其次是正磷酸盐、氨氮、硝态氮、聚磷酸盐;微量金属元素中Mn是主控因素,其次是Fe、Zn、Cu。(3)针对再生水补水比例和换水周期对水体景观功效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稳定达到一级A水质的再生水进行水体补水,在再生水比例不超过50%的情况下,水体水质容易稳定维持在基准建议值的水平,在常规换水条件下可维持水体景观功效;再生水补水比例超过50%,水体水质明显有随时间恶化的趋势,需要通过缩短换水周期使水体水质维持在基准建议值的水平;完全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情况下,春秋季的适宜换水周期应控制在5日之内,夏季的适宜换水周期则应控制在3日之内。(4)研究了水体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的水质改善功效。结果表明,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情况下水体的复氧系数(平均0.15 d-1)低于常规水体的复氧系数(0.40d-1左右),因此曝气增氧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措施,且应根据再生水补给量和除碳脱氮需求来确定曝气量。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了生态-生物多元组合水质原位净化技术,采用生态浮床进行原位净化的条件下,通过底部立体弹性载体的生物挂膜作用、轻质陶粒充填浮垫的吸附作用、顶部挺水植物的吸收作用,可实现水中氮磷的有效原位去除。与原位净化相比,以生态过滤为代表的旁路循环异位处理具有更好的污染物去除能力,且能同时实现水体的水力调控,在换水周期长下,是保障城市水体景观功效的有力措施。(5)以西安思源学院再生水补水的人工景观湖为典型案例,研究了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和景观功能提升的综合技术。长期水质检测和水质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水力调控、因地制宜的自然增氧、以水生植物种植为主的水体生境改善,在完全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条件下,无需进行旁路循环处理,也能充分保证人工湖的景观功效。

李少洛[10](2019)在《济南市降尘污染特征及组分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济南市大气降尘污染特征,本研究采集了济南市区及县区2018年1月至12月21个点位的降尘样品。对各个点位降尘量进行统计,测定了降尘样品中水溶性离子以及无机元素的含量,研究了济南市大气降尘通量、降尘中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溶性离子进行了来源解析和酸碱性分析。并且进行了8种重金属元素(Cr、Pb、As、Hg、Ni、Zn、Cu和Mn)的污染评价和风险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济南市大气降尘通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1月至12月济南市全市月降尘通量为4.1511.65 t/(km2·30d),全市年平均降尘通量7.3±2.9t/(km2·30d),未超过环保部在2018年颁布的标准9 t/(km2·30d)。降尘通量在3月份和4月份为全年峰值,分别为10.36±2.4 t/(km2·30d)和12.12±3.7t/(km2·30d),在9月份为全年最低值为4.21±1.1 t/(km2·30d)。济南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全市平均尘通量分别为9.62±3.4t/(km2·30d)、7.58±2.6t/(km2·30d)、4.88±1.7t/(km2·30d)和7.10±1.6t/(km2·30d)。降尘通量大小顺序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居住区、县区、工业区、文教区和商业区2018年全年平均降尘通量分别为:6.89±2.3t/(km2·30d)、7.36±3t/(km2·30d)、8.09±3.9 t/(km2·30d)、7.84±3.3 t/(km2·30d)和6.37±2.1 t/(km2·30d)。不同功能区中年平均降尘通量最大的是工业区,最小的是商业区。2018年全年平均降尘通量总体分布规律为:Df工业区>Df县区>Df市区>Df清洁。市区、县区、工业区和清洁对照年均值分别为:7.37±2.72t/(km2·30d)、7.92±3.2 t/(km2·30d)、9.56±4.55t/(km2·30d)和4.71±2.21t/(km2·30d)。济南市大气降尘通量主要受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这两种气象因素对降尘通量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8.9%和28.6%,两者的相对贡献率之和占到了77%以上。气温和大气压对降尘通量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分别为5.6%和16.9%。2济南市大气降尘中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济南市大气降尘中水溶性离子浓度范围为1893-54530 mg/kg,全市全年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SO42->Ca2+>Cl->Na+>NO3->K+>Mg2+>F->NH4+。水溶性离子以SO42-和Ca2+浓度最高,百分含量分别占降尘的5.45%和4.89%,远高于其它水溶性离子的浓度。SO42-全市平均浓度在秋季最高,在春季最低,百分含量分别占降尘的8.15%和2.71%。Ca2+全市平均浓度在冬季最高,在春季最低,百分含量分别占降尘的4.59%和3.55%。对于不同功能区中不同离子的全年平均值来说,F-和SO42-在工业区浓度最高;Cl-、NO3-、NH4+、Na+和Mg2+均在商业区浓度最高。K+和Ca2+在不同功能区浓度分布基本一致。建筑大学采样点2018年12月份的降尘和该点位环境空气中PM2.5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对比发现:PM2.5中水溶性离子以二次离子(NO3-、NH4+和SO42-)为主,占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6%,而在降尘中,含量最高的为SO42-和Ca2+分别占水溶性离子总量的45%和35%。对比济南市11月份建筑大学采样点位降尘和降雨中水溶性离子含量发现:在降尘和降水中,占主导地位的水溶性离子大致相同。但是比例相差较大的为NH4+。济南市降尘所有点位在不同季节的AE/CE的值均小于1,表明降尘呈碱性。对于全市平均值来说,AE/CE值在秋季最大(0.7),在夏季最小(0.23)。颗粒物粒径越大,AE/CE的值越小,碱性越大。济南市降尘中无机元素全市全年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Si>Ca>Na>Fe>Al>Mg>K>Zn>Mn>Ti>Cr>Ba>B>Sr>Cu>Pb>Ni>V>Hg>As。含量最高的无机元素为Si元素,其次为Ca元素,浓度分别为:95626±6344 mg/kg和65135±3889 mg/kg。对于主要重金属的全市全年平均值来说,Cr、Ni、Zn、Mn、As、Pb、Cu和Hg的浓度分别为:48.87±16.21 mg/kg、57.74±21.60 mg/kg、527.07±146.29 mg/kg、444.52±105.19 mg/kg、5.55±2.61 mg/kg、75.72±23.66 mg/kg、74.37±20.79 mg/kg和0.31±0.22 mg/kg,各种重金属浓度大小顺序为:Zn>Mn>Pb>Cu>Ni>Cr>As>Hg。Ni、Zn、Pb、Cu和Hg分别高于土壤背景值1.94、7.16、2、2和7.28倍。其中Cr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筛选值的7.6倍,其它重金属均低于该标准中的筛选值。对比济南市11月份建筑大学采样点位降尘和降雨中无机元素含量发现:在降水中,Ca、K、Mg和Na含量较高。在降尘中,含量较高的是地壳元素Ca、Fe、Mg、Al和Ni。3济南市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评价不同功能区降尘中,Z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形式存在。Hg、Cu主要以可氧化态形式存在。As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Hg在县区中生物有效性最大,在居住区生物有效性最小。As在工业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在文教区生物有效性最小。Cu在居住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县区生物有效性最小。Pb在居住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在文教区生物有效性最小。Zn在工业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在文教区生物有效性最小。Cd在商业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在县区生物有效性最小。Cr在工业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在县区生物有效性最小。Ni在工业区生物有效性最大,在商业区生物有效性最小。4济南市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不同功能区降尘中Cr、Mn和As均不造成污染。Zn造成的污染程度为中度毒污染-重度污染。Hg造成的污染程度为中度毒污染-重度污染。Cu和Pb造成的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济南市降尘中重金属潜在风险指数(Ei)平均水平为Hg>Cu>Pb>Ni>Zn>As>Cr>Ni。其中Hg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达到了强风险程度。重金属Cr、Ni、Zn、Mn、As、Pb和Cu的潜在风险系数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程度。济南市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处于中等风险程度。不同功能区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大小顺序为:郊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居住区。5济南市大气降尘的来源解析降尘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土壤及建筑扬尘、工业及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机动车源、二次源和其它源。在春季对水溶性离子贡献最大的是土壤及建筑扬尘比例为29.5%。在夏季对水溶性离子贡献最大的是土壤及建筑扬尘比例为26.3%。在秋季对水溶性离子贡献最大的是机动车源比例为26.5%。在冬季对水溶性离子贡献最大的是土壤及建筑扬尘比例为28%。对降尘中无机元素进行来源解析,确定了降尘中对无机元素贡献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工业混合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和其它源,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土壤尘贡献率为39.2%。

二、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冬季PM2.5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气气溶胶概述
        1.1.1 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
        1.1.2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1.2 大气PM_(2.5)的研究现状
        1.2.1 PM_(2.5)的化学组分
        1.2.2 PM_(2.5)源解析方法及治理措施
    1.3 项目研究区域简介
        1.3.1 自然地理环境
        1.3.2 空港新城建设背景
        1.3.3 产业状况及能源结构
        1.3.4 产业格局变化及有关影响
        1.3.5 区域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在线数据采集
        2.1.2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1.3 样品称重分析
        2.1.4 碳组分分析
        2.1.5 水溶性离子分析
        2.1.6 无机元素分析
        2.1.7 基于PMF的源解析分析
    2.2 数据分析
        2.2.1 PM_(2.5)质量重构
        2.2.2 富集因子分析
        2.2.3 SOR与 NOR计算
        2.2.4 离子平衡计算
    2.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A/QC)
3 空港新城空气质量状况及污染特征
    3.1 空气污染现状分析及历史对比
        3.1.1 空港新城北杜站2019 年六要素月度分析
        3.1.2 空港新城近三年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3.1.3 原因分析
    3.2 空港新城冬季六要素污染特征
        3.2.1 污染等级与首污统计分析
4 空港新城冬季PM_(2.5)化学组成
    4.1 PM_(2.5)质量浓度
    4.2 PM_(2.5)主要化学组分
        4.2.1 含碳组分
        4.2.2 水溶性离子
        4.2.3 无机元素
    4.3 PM_(2.5)质量重构
    4.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结果
        4.4.1 碳组分复检
        4.4.2 水溶性离子复检
        4.4.3 无机元素复检
    4.5 本章小结
5 空港新城冬季PM_(2.5)源解析
    5.1 解析因子来源判定
    5.2 PM_(2.5)源解析结果
    5.3 空港新城颗粒物管控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扬尘扩散及污染特征研究现状
        1.2.2 气固两相流模拟研究现状
        1.2.3 扬尘控制对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施工扬尘的来源与危害
    2.1 基本概念
        2.1.1 扬尘的定义及分类
        2.1.2 施工扬尘及其排放特征
    2.2 施工扬尘排放的影响因素
    2.3 建筑工地内扬尘的来源
    2.4 扬尘的主要危害
        2.4.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4.2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4.3 对植被的影响
        2.4.4 对材料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两相流模型基本理论与数值模拟
    3.1 两相流的分类及模拟方法
        3.1.1 两相流的分类
        3.1.2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3.2 气固两相流模拟理论
        3.2.1 基于欧拉框架下的连续相求解
        3.2.2 基于拉格朗日框架下的固相求解
        3.2.3 气固两相间的双向耦合
        3.2.4 CFD软件简介
    3.3 模型主要参数的选取
        3.3.1 颗粒尺寸
        3.3.2 颗粒相的粒度分布
        3.3.3 扩散系数与粘度
        3.3.4 湍流强度
    3.4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3.4.1 宏观流场模拟
        3.4.2 水平扩散浓度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特征模拟
    4.1 工程概况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及主要参数设置
    4.3 土方施工阶段风场分析
        4.3.1 不同风速下的风场分析
        4.3.2 不同高度下的风场分析
    4.4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特征分析
        4.4.1 不同风速下的扬尘扩散特征
        4.4.2 不同高度下的扬尘质量浓度分布
        4.4.3 不同基坑深度下的扬尘扩散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土方施工阶段的扬尘监测与建议
    5.1 监测指标与方法
        5.1.1 扬尘监测指标
        5.1.2 扬尘污染监测方法
    5.2 扬尘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5.2.1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监测方案
        5.2.2 不同点位的扬尘监测数据分析
    5.3 土方施工阶段扬尘监测点布置
        5.3.1 监测点的布设位置
        5.3.2 监测点的设置高度
    5.4 扬尘污染控制对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1.1.2 斯德哥尔摩公约
        1.1.3 我国的履约情况
    1.2 多溴联苯醚(PBDEs)简介
        1.2.1 溴系阻燃剂(BFRs)
        1.2.2 PBDEs的结构和性质
        1.2.3 商业用PBDEs产品
        1.2.4 PBDEs的历史生产情况
        1.2.5 PBDEs的全面禁用
    1.3 多氯联苯(PCBs)简介
        1.3.1 PCBs的结构和性质
        1.3.2 in-PCBs和 dl-PCBs
        1.3.3 PCBs的危害
        1.3.4 PCBs的历史生产情况
        1.3.5 PCBs的全面禁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现状
        1.4.2 “关中城市群”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1.4.3 气粒分配研究现状
        1.4.4 源解析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试剂
    2.2 气粒分配模型
        2.2.1 Junge-Pankow吸附模型
        2.2.2 Falconer-Harner吸收模型
        2.2.3 Dachs-Eisenreich模型
        2.2.4 Li-Ma-Yang稳恒态模型
    2.3 后向轨迹模型
        2.3.1 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模型(HYSPLIT)
        2.3.2 轨迹聚类分析法
        2.3.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2.4 研究区域概况
        2.4.1 西安市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
        2.4.2 西安市气候特征
        2.4.3 西安市大气污染状况
    2.5 样品采集
        2.5.1 采样点设置
        2.5.2 采样时间及气象资料
        2.5.3 采样仪器及方法
    2.6 样品的前处理
        2.6.1 样品萃取
        2.6.2 样品净化与浓缩
    2.7 仪器分析
        2.7.1 PBDEs的测定
        2.7.2 PCBs的测定
    2.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8.1 空白样品实验
        2.8.2 穿透实验
        2.8.3 代标回收率
        2.8.4 检测限
3.西安市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1 PBDE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1.1 PBDE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3.1.2 PBDE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3.2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2.1 PCB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3.2.2 PCB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3.2.3 in-PCBs的分布特征
    3.3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POPs污染程度的比较
        3.3.1 PBDE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3.3.2 PCB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大气中PBDEs和 PCBs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季节和年度变化分析
        4.1.1 PBDE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4.1.2 PCB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4.1.3 in-PCBs的季度和年度变化
    4.2 气象因子对POPs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4.2.1 气象因子对PBDEs的影响分析
        4.2.2 气象因子对PCBs的影响分析
    4.3 PBDEs、PCBs和 TSP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5.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气粒分配研究
    5.1 气粒分配模型的应用
        5.1.1 对PBDE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5.1.2 对PCB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5.2 三种气粒分配模型的对比分析
        5.2.1 对各同族体的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2 对不同温度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3 对不同K_(OA)值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4 气粒分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及POPs溯源体系建立
    6.1 国内PBDEs和 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
        6.1.1 国内PBDE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6.1.2 国内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6.2 基于受体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
        6.2.1 PBDEs的来源解析
        6.2.2 PCBs的来源解析
    6.3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源区识别研究
        6.3.1 后向气团轨迹的聚类分析
        6.3.2 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
        6.3.3 不同时期PBDEs和 PCBs的潜在源区分析
    6.4 POPs溯源体系的建立
    6.5 本章小结
7.西安市大气中PBDEs、PCBs的健康风险评价
    7.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7.2 dl-PCBs及毒性当量水平分析
    7.3 呼吸暴露水平评估
    7.4 致癌风险评价
    7.5 本章小结
8.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创新点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与项目情况

(4)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5)城市森林植被滞尘效应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
        1.1.2 城市森林的特点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调查
        2.2.2 样品采集
        2.2.3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测定
        2.2.4 植物磁化率测定
        2.2.5 颗粒物粒径测定
        2.2.6 植物综合滞尘能力分析方法
        2.2.7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城市森林植被主要植物滞尘量分析
    3.1 同环境不同植物滞尘量的季节变化
        3.1.1 冬季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分析
        3.1.2 春季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分析
        3.1.3 夏季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分析
        3.1.4 同环境中植物滞尘量的不同季节比较分析
    3.2 不同环境中植物滞尘量的季节变化
        3.2.1 冬季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分析
        3.2.2 春季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分析
        3.2.3 夏季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分析
        3.2.4 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量季节变化比较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性特征的季节变化
    4.1 同环境中植物主要磁性特征的季节变化
        4.1.1 冬季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性特征变化分析
        4.1.2 春季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性特征变化分析
        4.1.3 夏季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性特征变化分析
        4.1.4 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学特征季节比较分析
    4.2 不同环境中植物主要磁学特征分析
        4.2.1 冬季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学特征分析
        4.2.2 夏季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学特征分析
        4.2.3 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主要磁学特征季节比较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的粒径季节变化分析
    5.1 不同环境中植物主要磁学特征分析
        5.1.1 春季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粒径在同种环境中的分布
        5.1.2 夏季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粒径在同种环境中的分布
        5.1.3 同种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粒径的分布在春夏两季的比较分析
    5.2 不同环境中植物叶面尘粒径的季节变化分析
        5.2.1 春季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粒径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5.2.2 夏季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粒径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5.2.3 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叶面尘粒径分布季节比较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植物综合滞尘能力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1.1 相同环境下城市森林植物滞尘的影响因素
        7.1.2 不同环境中城市森林植物滞尘的影响因素
    7.2 结论
    7.3 长安区城市森林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2.在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及绿化树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的影响
    3.1 燃煤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与土壤的特征分析
    3.2 大气降尘与土壤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绿化树种的影响
    4.1 绿化树种叶片对降尘的滞留特性
    4.2 大气降尘对不同绿化树种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矿业城市雨水环境行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3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象水文
        2.1.3 矿区类型和分布
        2.1.4 水资源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大气降水和径流水样采集
        2.2.2 大气污染物采集
    2.3 研究年份降雨特征分析
        2.3.1 2015年降雨特征分析
        2.3.2 2016年降雨特征分析
3 雨水化学特性及时空分布研究
    3.1 大气环境分析
    3.2 雨水化学特性分析
        3.2.1 雨水化学组成分析
        3.2.2 雨水化学特性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3.3 雨水化学特性空间分布
        3.3.1 大气污染物随空间变化特征
        3.3.2 雨水化学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雨水化学特性季节分布
        3.4.1 大气污染物随季节的变化特征
        3.4.2 雨水化学特性的季节分布特征
    3.5 雨水化学特性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的积累与冲刷规律研究
    4.1 径流特征污染物的选定
    4.2 研究下垫面的选取和布设
    4.3 下垫面上污染物积累特征
        4.3.1 下垫面上污染物积累模型
        4.3.2 下垫面上污染物积累特征
    4.4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的冲刷特征
        4.4.1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浓度模型
        4.4.2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冲刷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5.1 雨水径流水质总体特征
        5.1.1 径流特征污染物浓度的评价方法
        5.1.2 淮南市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5.2 非渗透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5.2.1 径流水质随径流历时的变化
        5.2.2 降雨强度对径流水质的影响
        5.2.3 径流雨水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5.3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5.3.1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构造特征
        5.3.2 降雨过程分析
        5.3.3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上径流特征
        5.3.4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径流水质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6.1 雨水模拟试验
        6.1.1 试验用水与工艺
        6.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 工程实践与分析
        6.2.1 工程概况
        6.2.2 运行效果
        6.2.3 建设效益
    6.3 本章小结
7 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7.1 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
        7.1.1 降雨水量平衡模型
        7.1.2 雨水资源化技术路线
    7.2 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践
        7.2.1 城市主城区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践
        7.2.2 矿区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践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土方工程施工扬尘排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扬尘源解析
2 扬尘排放特性研究
3 扬尘排放相关量化模型研究
4 扬尘的降尘对策研究
5 展望
6 结语

(9)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景观水体概述
        1.1.1 城市景观水体的功能和分类
        1.1.2 城市景观水体建设现状
    1.2 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现状
        1.2.1 城市景观水体补给水源
        1.2.2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现状
        1.3.1 再生水水质与水体水环境需求的协调
        1.3.2 再生水补给景观用水的现状
        1.3.3 再生水补给景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
        1.4.1 营养盐
        1.4.2 环境因子
        1.4.3 微量有机污染物
        1.4.4 水动力学
    1.5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典型景观水体水质特征分析
        2.1.1 全国代表性城市景观水体调研
        2.1.2 典型景观水体监测与分析
    2.2 试验方案
        2.2.1 再生水中营养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模拟试验
        2.2.2 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体水质影响模拟试验
        2.2.3 再生水补水型景观水体的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模拟试验
    2.3 分析测试与评价方法
        2.3.1 分析测试指标
        2.3.2 评价指数分析
    2.4 MIKE 21 FM模型应用与优化
3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研究
    3.1 城市景观水体的水域与水质特征
        3.1.1 城市景观水体的水域特征
        3.1.2 城市景观水体的感官指标特征
        3.1.3 城市景观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3.1.4 基于PCA分析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评价
    3.2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
        3.2.1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感官性状影响特征
        3.2.2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藻类生长的影响特征
        3.2.3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毒性和风险的影响特征
    3.3 城市景观水体环境功能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性研究
        3.3.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局限性
        3.3.2 基于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能的水质控制指标研究
    3.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建议值的确定
        3.4.1 关键水质基准的确定方法
        3.4.2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建议值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水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
    4.1 营养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4.1.1 常量氮磷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1.2 微量金属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1.3 基于水质矩阵法的影响因子评价
    4.2 不同再生水补水条件对水体的影响研究
        4.2.1 感官性状变化规律
        4.2.2 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4.2.3 水质基准参数变化规律
    4.3 不同换水周期对水体的影响研究
        4.3.1 感官性状的变化规律
        4.3.2 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4.3.3 水质基准参数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水型城市景观水体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技术研究
    5.1 曝气增氧自净强化技术研究
        5.1.1 水体环境容量分析
        5.1.2 水体环境复氧和颗粒物沉降特性
        5.1.3 理论需氧量分析
        5.1.4 曝气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
    5.2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技术研究
        5.2.1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原理
        5.2.2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效果分析
        5.2.3 载体生物膜特性及作用机制
    5.3 旁路循环异位处理技术研究
        5.3.1 旁路循环异位处理原理
        5.3.2 旁路循环处理技术处理特性分析
        5.3.3 旁路循环系统最优循环处理量研究
    5.4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与案例分析
        5.4.1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
        5.4.2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博士期间发明专利情况
附录3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附录4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济南市降尘污染特征及组分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降尘对大气污染的贡献
        1.1.2 大气降尘对城市地表径流的污染贡献
        1.1.3 大气降尘污染的危害
        1.1.4 大气降尘量标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降尘的采样方法
        1.2.2 大气降尘的时空分布
        1.2.3 大气降尘的理化特征
        1.2.4 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
        1.2.5 大气降尘的来源解析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意义和创新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创新点
第2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1 采样点位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试剂和采用的仪器设备
        2.3.1 实验试剂
        2.3.2 主要实验仪器
    2.4 大气降尘量及组分的测定
        2.4.1 大气降尘量的测定
        2.4.2 水溶性离子测定
        2.4.3 Si元素测定
        2.4.4 金属元素的测定
        2.4.5 重金属不同形态测定
    2.5 质量保证
第3章 济南市降尘通量特征分析
    3.1 济南市大气降尘通量测定结果
    3.2 济南市大气降尘通量时间分布特征
        3.2.1 大气降尘通量月度分布特征
        3.2.2 大气降尘季节分布特征
    3.3 济南市大气降尘通量空间分布特征
        3.3.1 各功能区降尘通量年均水平
        3.3.2 降尘通量空间分布特征
        3.3.3 与历年降尘通量对比
    3.4 济南市降尘通量与周围环境空气PM_(2.5)、PM_(10)相关性分析
    3.5 气象因素对降尘通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降尘组分污染特征分析
    4.1 降尘中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
        4.1.1 降尘中水溶性离子时间分布特征
        4.1.2 降尘中水溶性离子空间分布特征
        4.1.3 降尘中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4.1.4 基于阴阳离子平衡的降尘酸碱性分析
        4.1.5 降尘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对比
    4.2 降尘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分析
        4.2.1 降尘中无机元素总量分布特征
        4.2.2 降尘中主要重金属元素总量分布特征
        4.2.3 降尘中无机元素来源解析
    4.3 济南市降尘中的组分与降水中组分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尘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降尘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
    5.2 降尘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3 重金属不同形态分布特征
    5.4 降尘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冬季PM2.5来源解析研究[D]. 叶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土方施工阶段扬尘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D]. 李志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D]. 叶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5]城市森林植被滞尘效应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D]. 庞倩. 西北大学, 2020(02)
  • [6]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及绿化树种的影响[D]. 牛玉斌. 宁夏大学, 2020
  • [7]矿业城市雨水环境行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D]. 唐文锋.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3)
  • [8]土方工程施工扬尘排放研究进展[J]. 刘嘉明,狄育慧,梅源,王雪艳.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9(04)
  • [9]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D]. 刘言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10]济南市降尘污染特征及组分来源解析[D]. 李少洛.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西安市大气降尘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