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

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

一、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滑跃[1](2020)在《直流/射频混合和双频柱面天线感性耦合等离子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源因具有密度高、装置结构简单以及均匀性良好等优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芯片刻蚀、中性束注入以及材料处理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大尺寸芯片加工的要求,等离子体放电腔室大小不断增大,ICP源面临大面积、高密度以及良好的均匀性很难同时实现的难题,如何在大面积尺寸的基础上获取高密度且空间分布均匀的等离子体已经成为射频放电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大面积柱面天线ICP源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和改善柱面ICP源放电参数空间分布和探究内部物理机理为目的,开展了以下工作:1.搭建了大面积直流增强柱面ICP源的实验研究平台,其中包括会切磁场、直流平板电极、匹配器等一些核心部件的制作。调试和优化了直流增强ICP源的两种放电类型:单独直流放电和直流、射频混合放电,保证其长时间稳定运行。基于稳定的放电,研究了直流增强ICP源的放电特性,主要包括:在固定气压50 mTorr时,初步研究了单独射频和直流、射频混合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特性。发现当总输入功率一定时,直流、射频混合放电比单独射频放电具有更高的电离效率,可产生更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在直流、射频混合放电中,由于非对称的直流电极位于腔室的径向中心区域,直流放电对射频腔室径向中心区的等离子体密度有明显的增强效应,影响了等离子体密度的径向分布。当直流功率较低时,射频放电的等离子体密度径向分布呈现半马鞍形分布,等离子体均匀性较差。随着直流功率的增加,等离子密度明显提高,等离子密度的径向均匀性逐渐改善。当直流功率过高时,等离子体密度径向均匀性变差,为半钟罩形分布。在不同气压下,对比研究了直流放电功率对射频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气压较低时,电子的非局域动力学效应导致射频放电的等离子体密度径向分布呈现中间高、边缘低的钟罩形分布。此时,直流放电可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却并不能改善等离子体的均匀性。但在气压较高时,主导放电性质的电子动力学由非局域性转变为局域性,等离子体密度在径向呈现中间低、边缘高的马鞍形分布。此时直流放电不仅可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还可以改善等离子体径向分布的均匀性。而且,直流、射频混合驱动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温度。2.针对直流增强ICP源在高射频功率时暴露出的腔室污染以及直流增强作用有限的不足,搭建了一套大面积双频率驱动柱面天线ICP源装置,并对此源的放电特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如下:介绍了双频(高频频率fH=13.56 MHz,低频频率fL=2 MHz)驱动柱面天线ICP源的设计,包括装置放电调试、高低频线圈之间串扰功率计算、线圈匝数对高频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线圈布局(交叉式和分列式)产生的等离子体参数对比等。通过分析线圈匝数对高频等离子体参数(电子密度ne、电子温度Te、等离子体电势Vs、功率传输效率η以及电子概率分布函数EEPF)的影响,发现功率恒定时,随着线圈匝数的增加,由于感性耦合效率增加,ne、Te、Vs、η以及EEPF的高能电子群数目都增加。通过比较分列式和交叉式两种线圈布局下的电子密度,发现交叉式排列的线圈结构可产生密度更高、空间分布更均匀的等离子体。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线圈交叉式排列时,高低频放电区的叠加有利于产生小体积、高密度的等离子体;而线圈分列式排列时,高低频放电区的分离以及带电粒子在高低频放电区之间的轴向输运有利于产生大体积、低密度的等离子体。比较不同的线圈匝数和线圈布局,得到了由2匝13.56 MHz高频线圈和6匝2 MHz低频线圈紧密交叉排列的优化双频ICP源,进而对此源的性能进行了诊断和机理分析。在不同气压下,研究了不同高低频功率组合对ne、Te、Vs和EEPF的调控行为。结果表明:在气压为1 mTorr时,随着高低频功率的增加,EEPF高低能电子群的数目都增加,且高能电子群的增加速率稍快。当气压为15 mTorr时,高频功率主要增加高能电子群的数目,而低频功率主要增加低能电子群的数目。当气压为60 mTorr时,高低频功率都明显地增加低能电子群的数目。EEPF随高低频功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与高低频放电的电子加热机制有关。在气压为1 mTorr时,高低频放电的电子加热机制都是无碰撞加热主导;在气压为15 mTorr时,高低频放电的电子加热机制分别是无碰撞加热和碰撞加热主导;在气压为60 mTorr时,高低频放电的加热机制都是碰撞加热主导。在双频放电中,ne随着高低频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增加率随气压增高而增大。Te和Vs随着高低频功率的变化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在1 mTorr时,Te和Vs随着高低频功率的增加都增加。在15 mTorr时,Te和Vs随着低频功率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高频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在60 mTorr时,Te和Vs随着高低频功率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通过对ne径向分布的测量,发现双频放电在中等气压范围内有利于改善ne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韩晓婷[2](2020)在《物理实验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素材库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其特殊的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新知探索能力。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设备条件、环境条件、安全性问题、时间等问题的限制,很多物理实验在课堂中都不能有效地开展,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促进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笔者提倡应将物理实验的微视频应用到教学中,建立完善物理实验微视频素材库,结合着教学进度以及课上教学需求,播放微视频辅助物理教学。本文以ARCS理论、微学习理论、视听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针对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的物理实验微视频应用到教学中的学习体验调查问卷,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办法。然后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力求将调查研究结果更为准确的呈现出来,为接下来的研究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完善现有的物理实验微视频资源,按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分类整理,并进一步扩展丰富素材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如百度网盘、抖音、MarginNote3等。最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就多课型分别展示结合实验微视频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将物理实验微视频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这一研究,对改变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拓展实验教学方式、优化物理教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希望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便利。

王立哲[3](2020)在《基于微积分原理的GIS外部VFTO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空气绝缘变电站(Air-Insulated Substation,AIS),绝缘介质为SF6的全封闭气体绝缘变电站(Gas-Insulated Substation,GIS)拥有占地空间小、绝缘性好、安全系数高、灭弧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现代变电站中。但操作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等设备会产生特快暂态过电压(Very-Fast Transient voltage,VFTO),严重影响GIS内部以及外部设备的安全。准确检测VFTO是研究人员减少VFTO造成危害的第一步。现有VFTO传感器一般体积较大、安装较为复杂,且需要对GIS结构进行改造,无法安装与现有GIS设备上。为了解决以上VFTO传感器安装复杂、需要对GIS结构改造的缺点,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电容分压微积分测量原理的小型化外置VFTO测量系统。本文以传感器及微积分电路的等效电路为基础,分析了限制测量系统带宽的主要因素,通过特殊的传感器结构设计及优化微积分电路元件的排布提高了测量系统的带宽。同时,研究并设计了用于小型化VFTO测量系统分压比标定的标定平台与陡前沿脉冲标定的ns级脉冲发生器。本文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研制的小型化VFTO测量系统进行了频域扫频标定实验、时域方波标定实验、分压比标定实验,并与云南电网有限公司的标准化高压标定平台的内置VFTO传感器进行了对比试验。根据标定实验结果及对比实验结果,所研制的小型化VFTO测量系统工频分压比为1:49881且±3 d B带宽为50 Hz至大于100 MHz,且动态特性与静态特性均符合VFTO测量需求。应用该测量系统在大理500 k V变电站GIS进行了特定情况下的VFTO测量,测得时域与频域波形符合GB/T 18132.1对标准VFTO的定义。测试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满足VFTO测量要求,可应用于实际VFTO测量。

邹京琪[4](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目标,科学推理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科学思维中的重要内容,是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本文在研读相关文献、吸收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科学推理能力的有关概念,并且将科学推理分为守恒推理、比例推理、控制变量推理、演绎推理、组合推理五大类;界定了科学交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JL中学高二年级阶段测试卷,对学生答题样本进行了文本分析,得出学生的科学推理水平总体良好,但不同推理类型的表现不均衡,且各分数段学生在依据、方式、思路三大推理要素中出现不同倾向性的失误。第三,结合理论探讨的结果和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了对话、科学阅读、视听媒介、数据表达、文字表达五种科学交流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形式,并给出了相应实施原则。第四,根据调查研究的结论以及探讨的科学交流形式与实施原则,以《互感与自感》、《交变电流》为课题,完成了科学交流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互感与自感》在三个班级展开了教学实践。最后,针对以上教学实践,采用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了实践效果分析,为高中物理课堂融入科学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提供参考。

李天清[5](2018)在《基于感应耦合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有线充电相比,无线电能传输摆脱了充电线的困扰,更加安全和方便。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感应耦合无线充电技术进行研究,以提高其充电效率。现有的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在满载时效率高,轻载时效率却很低。为改善该问题,基于双线圈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提出了一种双边串联补偿、副边单端初级绕组电感变换器(single-ended primary inductance converter,SEPIC)调压的拓扑结构。通过控制原边电流有效值,可实现SEPIC变换器输入电压的调节。当SEPIC变换器输出电压恒定时,自适应最优调整输入电压以改变输入电阻,从而使得系统效率始终保持最优。同时,系统运行于固有谐振频率下,使得系统具有高的功率因数。针对所提出的拓扑结构,建立了系统的互感模型、原边控制电路以及副边整流和SEPIC电路的模型,在额定10W输出和7.7k W输出两种工况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拓扑结构及控制算法可行,当负载较大范围变化时系统可保持较高的效率。研制了一台10W额定输出功率的原理性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原理性样机可在宽负载范围进行锂电池的无线充电,满载时效率高,轻载时也可保持较高效率,与仿真结果一致。

李强[6](2015)在《基于电磁感应的大包下渣检测传感器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连铸生产过程中,保护渣在防止钢水氧化以及保持钢水温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浇铸后期,随着钢包钢水液位下降形成汇流旋涡,保护渣会随钢水一起沿着长水口进入到中间包内,影响钢水的洁净度。本课题主要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电磁式下渣检测传感器的参数,获得较优的传感器 ·线圈导线材质、线径、激励参数,从而完成传感器线圈的初步设计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电磁式下渣检测的原理分析。通过理论计算了通以交变电流的螺旋状导线在空间里产生的磁场分布;根据理论分析,通过对比单线圈和双线圈的实验,确定了传感器的双线圈结构;通过对钢包至中间包浇注过程的分析,初步确定了下渣传感器的现场安装位置。(2)电磁式下渣检测传感器线圈的参数的确定。通过对钢水特征频率的计算以及趋肤效应的透入深度的理论研究,和激励频率对感应信号的实验研究,从而确定了传感器线圈的较优频率。通过计算线圈交变电阻最小值的方法,理论上计算了导线的最优直径。运用基于穿过不同直径线圈的磁通量的总和相等的原理,采用反向串接的方式将信号基值归零。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传感器骨架材料,线圈的材质、线圈匝间绝缘以及线圈热震性防护措施。(3)实验数据与分析。通过制作传感器线圈模型,对不同钢渣分布的样块进行了测量实验。考察了增加不同结构的传感器加固铁壳对信号的影响,考察了铝碳质导电耐火材料的存在对传感器信号的影响。高温情况时对用电流激励与电压激励进行了比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表明:传感器线圈采用双线圈结构,线径在0.5mm左右,激励频率在500Hz左右,可以有效的分辨出中心渣含量为25%时的信号灵敏度在14%。

陈虹[7](2014)在《创新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实验教学难于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创新观念对实验教师地位作用重新认识,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创造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和模式,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朱海宽[8](2013)在《无线随钻系统短节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技术在钻井工业里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把传感器安装在靠近钻头的位置,而为了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井下数据信息,钻杆上被安装了各种功能短节,而这些短节又将钻杆分隔开,使得数据的传输变成了技术的难点。相对于有线传输的高成本,易损耗等缺点,无线传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井下高温高压的特殊环境,选择什么方式进行无线传输,怎样实现数据的传输就成为本文研究和讨论的重点。论文中首先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随钻测量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比出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本次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数据传输的技术研究。其次,通过对电磁感应理论的学习,利用电磁感应信号传输原理,建立信号耦合等效模型,研究了信号的传输特性,根据磁性材料的磁化规律以及损耗特性选择了铁氧体磁性材料为本次传输系统的线圈的磁芯,并且为了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使线圈在所要求的频带内具有最大的灵敏度和信噪比,设计出适合本次传输系统的收发线圈。再次,研究了信号的调制解调原理,通过对三种常用的调制解调方式的对比,选择了FSK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详细的介绍了FSK的基本原理、信号调制与解调的方法,为了达到电路的简单实用,运用专用的调制芯片XR2206实现FSK调制,并应用与之对应的解调芯片XR2211来实现经过放大和滤波后的信号的解调。最后,运用Systemview进行了调制解调仿真,Multisim进行了电路的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的结果,证明本次系统理论上的可行性,之后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在短距离内数据能得到有效的传输。

张宏伟[9](2012)在《天然气发动机模拟电感负载》文中认为从1769年人类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开始,在其两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汽车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是人类探索和求知的缩影。汽车领域所焕发出的力量是人类整个科学世界的写照。与此同时,各个国家汽车产业的实力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科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汽车产业作为人类科技的标杆之一,首当其冲的站在了科技领域的最前沿。结合当代的自然资源及使用成本,加之传统机械系统已经被人类发挥到极限,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放在科技与汽车的结合上。更高效、更环保已然成为现代汽车厂商所追逐的首要目标。传统发动机由于其机械特性的限制,无法做到精确的燃气混合比及点火时间,从而导致混合气体无法充分燃烧,这样既达不到理想的扭矩,也浪费了油、气资源,同时会伴随有更高的污染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种种弊端迫使传统机械发动机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电喷发动机的发明,这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及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国产汽车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低中高端汽车都已经有了国人的影子。众所周知,电喷发动机的核心是电子控制单元即ECU。ECU是电喷汽车的大脑,通过接收放置于车身各个部件上的传感器传回的信号、数据,经过分析、计算,来发出命令控制车身各部件进行相应的动作。我们所熟知的ABS防抱死系统、ESP车身稳定系统、陡坡缓降乃至高端的红外防撞,自动巡航系统都是基于ECU的控制。由此可见ECU的好坏可以决定一部汽车的成败。然而针对电喷发动机而言,其ECU的研制与开发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标定,来确保ECU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实际开发中往往是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来测试、标定ECU。但通常在我国这些设备需要进口,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发动机产业的发展。为此,作者所在实验室联合一汽技术中心开发了多套模拟发动机负载系统。本文着重介绍天然气电喷发动机的模拟负载的设计方法。点火和喷油系统对于汽车发动机来说至关重要,现代汽车正向着低能耗、高舒适度方向发展,所以努力改善点火和喷油系统,使点火更加正时,燃料利用率更高。本文利用电感线圈来模拟点火和喷油负载,对于点火线圈来说,电感稳定,几乎不发生变化。可以利用带气隙铁芯的电感线圈来进行模拟,达到模拟电感负载的波形与真实负载的波形接近。喷油器针阀打开时,线圈工作气隙发生变化,可见喷油器在工作时线圈电感是发生变化的,为了达到更加理想的模拟效果,本文利用双电感线圈来模拟真实负载。

孙梨[10](2012)在《天然气发动机模拟负载箱》文中指出从1769年人类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开始,在其两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汽车见证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是人类探索和求知的缩影。汽车领域所焕发出的力量是人类整个科学世界的写照。与此同时,各个国家汽车产业的实力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科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汽车产业作为人类科技的标杆之一,首当其冲的站在了科技领域的最前沿。结合当代的自然资源及使用成本,加之传统机械系统已经被人类发挥到极限,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放在科技与汽车的结合上。更高效、更环保已然成为现代汽车厂商所追逐的首要目标。传统发动机由于其机械特性的限制,无法做到精确的燃气混合比及点火时间,从而导致混合气体无法充分燃烧,这样既达不到理想的扭矩,也浪费了油、气资源,同时会伴随有更高的污染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种种弊端迫使传统机械发动机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电喷发动机的发明,这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及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国产汽车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低、中、高端汽车领域都已经有了国人的影子。众所周知,电喷发动机的核心是电子控制单元,即ECU。ECU是现代汽车的大脑,通过接收放置于车身各个部件上的传感器传回的信号、数据,经过分析、计算,来发出命令控制车身各部件进行相应的动作。我们所熟知的ABS防抱死系统、ESP车身稳定系统、陡坡缓降乃至高端的红外防撞,自动巡航系统都是基于ECU的控制。由此可见ECU的好坏可以决定一部汽车的成败。然而针对电喷发动机而言,其ECU的研制与开发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标定,来确保ECU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实际的产品开发中往往是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来测试、标定ECU。但通常在我国这些设备需要进口,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发动机产业的发展。为此,作者所在实验室联合一汽技术中心开发了多套模拟发动机负载系统。本文将着重介绍天然气电喷发动机的模拟负载的设计方法。模拟负载系统主要由模拟负载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五大模块组成。选用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STM32F107系列单片机作为主处理芯片,选用带气隙的电感作为模拟负载模块,利用电流传感器ACS712对ECU下行的喷油、点火两部分控制信号分别进行检测,检测信号经过LM324、LM339进行整形、滤波、翻转后传送到主处理芯片,通过计算、比对,将信息经两路信号反馈回上位机与显示模块。显示部分,用户可以通过前面板的控制按钮来选择查看喷油脉宽、喷油提前角、点火蓄能宽度、点火提前角。并能通过旋钮控制负载电压幅值。上位机部分,可以实时查看发动机状态,并可以下发指令,使负载箱进行相应动作。负载箱与信号箱内的各个模块,上位机模块之间采用CAN总线进行数据通信,在系统出现错误时,控制模块会检测到错误点,并发出相应CAN数据包,通过上位机模块与显示模块两种途径告知用户故障点。

二、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直流/射频混合和双频柱面天线感性耦合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等离子体概述
    1.2 低温等离子体源概述
        1.2.1 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
        1.2.2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源
        1.2.3 螺旋波等离子体源
        1.2.4 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
    1.3 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的研究现状
        1.3.1 ICP源的改良和优化
        1.3.2 ICP源中常见的机理研究
        1.3.3 柱面ICP源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2 ICP的探针诊断方法
    2.1 郎缪尔单探针
        2.1.1 单探针诊断原理
        2.1.2 单探针参数的获取方法
    2.2 郎缪尔双探针
        2.2.1 双探针诊断原理
        2.2.2 双探针参数的获取方法
3 直流增强柱面天线ICP源的特性研究
    3.1 直流增强ICP源的装置设计
        3.1.1 放电腔室
        3.1.2 会切磁场
        3.1.3 直流电极
        3.1.4 匹配网络
    3.2 气压固定50 mTorr时,直流增强ICP源放电参数研究
        3.2.1 放电装置电回路和空间密度分布测量方法介绍
        3.2.2 单独射频放电的等离子体参数
        3.2.3 单独直流放电的等离子体参数
        3.2.4 直流、射频混合放电的等离子体参数
    3.3 气压不同时,直流增强ICP源放电参数对比研究
        3.3.1 单独射频放电的等离子体参数
        3.3.2 单独直流和直流、射频混合放电的等离子体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双频柱面天线ICP源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设计和介绍
    4.3 双频柱面ICP源初步研究
        4.3.1 串扰功率计算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气压恒定时,高低频放电对等离子体参数及EEPFs的调控对比
        4.4.1 不同高低频功率组合时,EEPFs调控对比
        4.4.2 不同高低频功率组合时,等离子体参数调控对比
        4.4.3 不同高低频功率组合时,等离子体均匀性调控对比
    4.5 气压对双频ICP源中等离子体参数以及EEPF调控的影响
        4.5.1 线圈匝数对高频放电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
        4.5.2 天线布局方式
        4.5.3 气压不同时,EEPFs和等离子体参数调控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物理实验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素材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物理实验微视频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视频
        (二)教学微视频
        (三)物理实验微视频
    二、物理实验微视应用到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一)ARCS动机理论
        (二)微型学习理论
        (三)视听教学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关于物理实验微视频调查的研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发放与回收
    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一)关于问卷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论与思考评价
第四章 物理实验微视频应用到教学中的基础分析及素材库建设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设备陈旧有待完善
        (二)教师实验意识有待提高
        (三)错误思想观念有待改正
        (四)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二、物理实验微视频应用到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灵活性分析
        (三)效率性分析
    三、物理实验微视频的建设现状
    四、物理实验微视频的素材库建设
        (一)卡方检验
        (二)资源库建设
第五章 物理实验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一、物理实验微视频在学生实验中的应用
        (一)在实验课前预习中的作用
        (二)在实验课间辅助中的作用
        (三)在实验课后巩固中的作用
    二、物理实验微视频在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一)在危险性实验中的应用
        (二)在误差大实验中的应用
        (三)在难操作实验中的应用
        (四)在难观察实验中的应用
        (五)在费用高实验中的应用
    三、物理实验微视频在常规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在新知识引入中的应用
        (二)在突破重难点中的应用
        (三)在辅助练习题中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微积分原理的GIS外部VFTO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现有VFTO传感器
        1.2.1 内置式VFTO传感器
        1.2.2 外置式VFTO传感器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外置小型化VFTO测量系统设计
    2.1 微积分测量原理
    2.2 测量系统参数设计路线
    2.3 测量系统等效电路参数设计要求
        2.3.1 微分部分参数设计要求
        2.3.2 积分部分参数设计要求
    2.4 测量系统结构设计要求
        2.4.1 易于安装与维护
        2.4.2 参数不受安装方式影响
        2.4.3 维护周期长
    2.5 测量系统前端传感器设计实现
    2.6 测量系统后端微积分电路设计实现
    2.7 测量系统重要参数的确定与验证
        2.7.1 等效电路时域性能仿真
        2.7.2 等效电路频域仿真
        2.7.3 合成VFTO激励频域与时域仿真
    2.8 测量系统结构确定与验证
        2.8.1 后端微积分电路结构设计
        2.8.2 前端传感器结构设计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置小型化VFTO测量系统标定
    3.1 频域标定
        3.1.1 平板电极设计与仿真
        3.1.2 测量系统频域响应
    3.2 时域标定
        3.2.1 高压陡前沿脉冲源的开发
        3.2.2 标定平台的搭建
        3.2.3 时域方波响应标定试验
    3.3 分压比标定
        3.3.1 不同电压等级GIS罐体对泄漏值的影响
        3.3.2 标定平台的设计
        3.3.3 分压比标定试验
    3.4 与内置式传感器进行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00 kV GIS VFTO实测
    4.1 测试方案
    4.2 试验所需设备与软件
    4.3 实测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4)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实施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实施路径
    1.4 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2章 科学交流用于提高科学推理能力的理论探讨
    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科学推理
    2.2 科学推理能力
        2.2.1 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内涵
        2.2.2 科学推理能力的分类
        2.2.3 科学推理能力有关研究的综述
    2.3 科学交流
        2.3.1 科学交流的界定
        2.3.2 科学交流的形式
        2.3.3 有关科学交流研究现状的综述
    2.4 能力结构理论
第3章 JL中学高二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的调查分析与启示
    3.1 调查的设计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样本的选取
    3.2 调查的实施与结果
        3.2.1 选择题调查实施与结果
        3.2.2 计算题调查实施与结果
    3.3 结果分析与启示
        3.3.1 调查可靠性分析
        3.3.2 结论与启示
第4章 科学交流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探讨与初步实践
    4.1 科学交流应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形式和原则探讨
        4.1.1 科学交流形式的选取
        4.1.2 应用科学交流的原则探讨
    4.2 科学交流用于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初步实践与案例分析
        4.2.1 初步实践概述
        4.2.2 案例1——《互感与自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4.2.3 案例2——《交变电流》教学设计
        4.2.4 初步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
附录A 高二年级十月联合学情调研
附录B 期中调研测试卷的计算题第18题原文及解答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感应耦合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耦合补偿电路模型
    2.1 耦合线圈模型
        2.1.1 互感模型
        2.1.2 漏感模型
    2.2 常见的补偿拓扑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的拓扑设计
    3.1 整体的系统拓扑方案
    3.2 充电对象
        3.2.1 锂电池特性
        3.2.2 常用充电管理方案
    3.3 原边电路
        3.3.1 逆变电路
        3.3.2 耦合补偿电路
    3.4 副边电路
        3.4.1 整流滤波电路
        3.4.2 DC-DC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与仿真
    4.1 整体方案的仿真设计
    4.2 原边电路的仿真与设计
    4.3 副边电路的仿真与设计
        4.3.1 整流电路的仿真
        4.3.2 SEPIC电路的参数选择
        4.3.3 SEPIC电路的控制方案
        4.3.4 SEPIC电路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系统的整体仿真
        4.4.1 额定输出功率为10W的无线充电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4.4.2 额定输出功率为7.7kW的无线充电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理性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
    5.1 原理性样机总体设计方案
    5.2 硬件电路的选型与设计
        5.2.1 原边控制器的选择与设计
        5.2.2 半桥芯片的选择与设计
        5.2.3 SEPIC电路控制芯片的选择与设计
        5.2.4 充电管理芯片的选择与设计
    5.3 软件设计与算法实现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原边电路测试
        5.4.2 副边电路测试
        5.4.3 系统电路整体测试
        5.4.4 锂电池充电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基于电磁感应的大包下渣检测传感器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连铸包下渣检测研究现状
        1.2.1 国外连铸包电磁式下渣检测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连铸包电磁式下渣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下渣检测理论基础与整体方案设计
    2.1 电磁式下渣检测传感器的原理
    2.2 交变电磁场与涡流理论
        2.2.1 交变电流引起的交变磁场
        2.2.2 通电螺旋线在空间中产生的磁场分布
        2.2.3 交变磁场中的导体产生涡流现象
        2.2.4 交变磁场对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
    2.3 下渣检测传感器阻抗分析
    2.4 电磁感应线圈的种类与双线圈结构的确定
        2.4.1 电磁感应检测线圈的分类
        2.4.2 线圈结构的实验确定
    2.5 基于电磁感应的下渣检测传感器的现场安装设计
        2.5.1 下渣检测传感器应用的钢厂环境
        2.5.2 线圈传感器的安装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下渣检测传感器相关参数的设计
    3.1 传感器线圈激励信号频率的确定
        3.1.1 有效磁导率
        3.1.2 特征频率与实验频率
    3.2 传感器线圈参数的确定
        3.2.1 传感器原副线圈的匝数的确定
        3.2.2 传感器线圈的线径等参数的确定
        3.2.3 传感器线圈的电感计算
    3.3 传感器线圈布置
        3.3.1 线圈布置的方案
        3.3.1.1 互感系数
        3.3.1.2 互感系数与原副线圈布置的关系
        3.3.1.3 原副线圈布置理论分析
        3.3.2 传感器线圈检测信号的基值调零
    3.4 传感器线圈模型的高温实验研究
        3.4.1 高温下传感器骨架材料的选择
        3.4.2 高温下传感器线圈材质的确定
        3.4.3 高温下传感器线圈的绝缘性保障
        3.4.4 高温下传感器抗热震性防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模型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系统构成
        4.1.1 实验系统结构
        4.1.2 传感器模型实验条件
        4.1.2.1 信号源
        4.1.2.2 示波器
        4.1.2.3 实验样块
    4.2 常温下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4.2.1 激励电压与铁磁性检测对象直径对小线圈感应信号的影响
        4.2.2 不同样块对线圈感应信号的影响
        4.2.3 加固铁壳对线圈感应信号的影响
    4.3 高温下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电压激励实验
        4.3.2 电流激励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创新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初步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教师作用的再认识
2 创新意识从环境开始
3 创新思维在于引导启发
4 创新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
5 实验管理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

(8)无线随钻系统短节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随钻数据传输技术发展简介
    1.3 国内外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第2章 系统概述
    2.1 通信方法研究
    2.2 系统总体设计
第3章 电磁感应收发线圈的参数设计
    3.1 电磁感应理论
        3.1.1 磁场基本物理量
        3.1.2 安培定律
        3.1.3 法拉第定律
    3.2 电磁感应信号传输原理
        3.2.1 信号耦合原理
        3.2.2 信号耦合等效模型
        3.2.2.1 理想变压器
        3.2.2.2 松耦合器等效电路模型
    3.3 磁芯材料的选择
        3.3.1 磁化规律
        3.3.2 材料损耗
        3.3.3 材料选择
    3.4 收发线圈参数的设计
        3.4.1 线圈基本参数
        3.4.2 线圈设计
第4章 调制解调原理及实现
    4.1 调制解调方式的选择
    4.2 FSK 调制解调原理
        4.2.1 FSK 信号基本原理
        4.2.2 FSK 信号的产生
        4.2.3 FSK 信号的解调
    4.3 调制解调电路
        4.3.1 电路的总体设计
        4.3.2 调制电路设计
        4.3.2.1 XR2206 参数特性
        4.3.2.2 基于 XR2206 的调制电路
        4.3.3 解调电路设计
        4.3.3.1 XR2211 参数特性
        4.3.3.2 基于 XR2211 的解调电路
    4.4 放大电路
    4.5 滤波电路
第5章 系统仿真及模拟实验
    5.1 频率的选择
    5.2 Systemview 调制解调仿真
        5.2.1 Systemview 简介
        5.2.2 基于 Systemview 的 2FSK 仿真
    5.3 Multisim 电路仿真
        5.3.1 调制单元
        5.3.2 解调单元
    5.4 地面模拟试验系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天然气发动机模拟电感负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相关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结构描述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模拟点火线圈
        2.1.2 模拟喷油器
    2.2 系统结构描述
第三章 模拟点火线圈负载的设计
    3.1 真实点火线圈初级匝数的测量
    3.2 电感线圈电感量的计算
    3.3 点火驱动信号分析
    3.4 模拟点火线圈初级电流上升曲线的测量
    3.5 铁芯气隙对线圈电感量的影响
    3.6 模拟点火电路
第四章 模拟喷油器负载设计
    4.1 电磁喷油器的工作及驱动过程分析
        4.1.1 喷油器磁路分析
        4.1.2 电磁喷油器的电路分析
        4.1.3 电磁喷油器工作过程电感的变化情况
        4.1.4 电磁喷油器 ECU 驱动信号分析
    4.2 模拟喷油器电感负载设计原理
        4.2.1 改变电感的原理
        4.2.2 电流采集
        4.2.3 A/D 转换
        4.2.4 TLC549 与单片机 STC89C51 接口电路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天然气发动机模拟负载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章的相关背景
    1.2 文章的意义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结构描述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系统的结构描述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分析
    3.1 硬件电路设计原则
    3.2 系统主处理器的选择
    3.3 模拟负载及检测电路
        3.3.1 喷油驱动信号分析
        3.3.2 模拟喷油器电路
        3.3.3 点火驱动信号分析
        3.3.4 模拟点火线圈电路
        3.3.5 模拟喷油器驱动信号检测
        3.3.6 模拟点火线圈驱动信号检测
    3.4 显示及按键模块硬件设计
        3.4.1 STM32 控制数码管显示
        3.4.2 ST7 控制数码管显示
        3.4.3 STM32 控制按键部分
    3.5 通信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3.5.1 CAN 模块的设计
        3.5.2 同步信号硬件设计
    3.6 电源模块设计
        3.6.1 前面板供电设计
        3.6.2 模拟负载检测供电设计
        3.6.3 ECU 及模拟负载供电设计
    3.7 电路板的设计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主要任务
    4.2 系统软件的设计原则
    4.3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4.4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5 模拟负载检测程序
        4.5.1 曲轴 0 度角的确定
        4.5.2 模拟喷油量的检测
        4.5.3 模拟点火量的检测
        4.5.4 模拟负载保护
    4.6 前面板显示模块程序
    4.7 通信程序
        4.7.1 CAN 通信模块程序
        4.7.2 UART 通信
    4.8 按键控制模块设计
    4.9 自动模式程序设计
第五章 总结
    5.1 论文的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流/射频混合和双频柱面天线感性耦合等离子体实验研究[D]. 滑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物理实验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素材库建设[D]. 韩晓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微积分原理的GIS外部VFTO测量方法研究[D]. 王立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初探[D]. 邹京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基于感应耦合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研究[D]. 李天清.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基于电磁感应的大包下渣检测传感器设计与实验研究[D]. 李强. 东北大学, 2015(01)
  • [7]创新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 陈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06)
  • [8]无线随钻系统短节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 朱海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9]天然气发动机模拟电感负载[D]. 张宏伟. 吉林大学, 2012(09)
  • [10]天然气发动机模拟负载箱[D]. 孙梨.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