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部分的教学设计

“月亮”部分的教学设计

一、《月球》一节的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苏敦斯琴[1](2021)在《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运用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将知识与技能迁移应用的教学模式。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倡导探究式学习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研究问题式教学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问题式教学现状、问题式教学的组成要素和设计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归纳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进行了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实施了教学案例,最终得出了结论。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问题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启示,并在建构主义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整理出小学科学中适宜问题式教学的地理内容,并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总结出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教学案例设计策略主要为:以课标为依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运用有效评价,优化教学效果等。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应符合一定的策略、问题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李杏莲[2](2021)在《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接触到的最直接资源,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司南版和台湾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质的视角展开教材的比较分析,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3点:(1)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科学本质理论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框架下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维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教材分析工具,定量比较两岸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研究表明,两岸的课程标准(纲要)都对科学本质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两者在实践指导层面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人教版科学史数量最多,但人教版和司南版科学本质体现频次大致相同,各版教材都出现了科学史及其体现的科学本质分布不均的情况,且多数科学史内容都以旁批、注释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2)选择高中物理力学专题下的4个重要知识点,挖掘宝贵的科学史及科学本质教育资料,并在相关的发展史背景下定性分析四版教材的编写差异,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和相关科学史资料,提出教学建议。(3)结合理论分析成果,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本质观,且没有妨碍学生掌握知识。

单智慧[3](2021)在《高中地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国民素养的教育。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育人价值的实现有直接影响。本文对2019年人教版和200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进行对比,将地理新老教材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使用建议。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题进行:教材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教材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探析,基于这些变化,在教材使用上有哪些建议?首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前人文献,找出对比的方法和方向。其次与用文本分析法,对新老两本教材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对比,找出两本教材的变化之处,解决了教材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一问题。最后运用实地调查法跟随一线教师走进课堂,记录他们如何处理两本教材的不同之处,查阅文献与教辅验证一线教师处理的是否合理,解决了在教材使用上有哪些建议这一问题,随之作出归纳总结,为教育者高效地使用教材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由六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调查方法。第二章为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教科书的概念、地理教科书的概念、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地理课程标准的定义与内涵。在论文第三章中对新老教材知识内容选择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知识点选取的变化原因。第四章对新老两本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进行了对比,主要对图像系统、栏目设置以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变化原因。第五章主要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以及论文的不足之处。

辛雅洁[4](2020)在《互动反馈系统支持下的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互动反馈系统也进入到小学教育的视野。本研究通过融合互动反馈系统的CATAALYST理论模型和科学课程中的“5E”教学模式,来设计互动反馈系统支持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并结合C小学的实际情况展开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以五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对象,采用准实验设计,配合观察法与测量调查法探究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收获。研究发现:(1)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和模型的认知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2)学生的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提高,但在课程结束一个月后显着下降;(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种授课方式,均会使学生了解概念和获得知识;(4)实验组采用的教学模式设计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保持对相对深层知识的理解。

肖盼[5](2020)在《高中地理人教版“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校教育中,各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地理学科而言,高中是高等师范院校学习的基础,高等师范院校不仅是高中的继续和深入,其所培养的教育人才将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高中与高等师范院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很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发起了新的挑战。为此,进行高中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衔接研究尤为必要和重要。“行星地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第一章,是学习其他章节的重要基础,高等师范院校与其相关联的教材是《地球概论》,所以从“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角度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初步探索。通过分析课标、教材、高考题、会考题,结合问卷调查梳理出了“行星地球”的教学点。对《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为后期进行“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研究提供依据。以贵州省部分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和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铜仁学院的部分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现状,并从现状中获得“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为使地理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更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对高等师范院校讲授《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总结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归纳出“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存在以下教学衔接问题:第一,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较强,但《地球概论》的知识难度较大,与高中学情不太符合,内容上又没有与高中教材对应,查阅起来比较耗费时间,进而使部分高中教师较少关注“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第二,“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关联性强,但二者的少部分关联性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球概论》对中学地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辅助;第三,多数地理师范生的学习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其学习意识较弱,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多数地理师范生的衔接意识较弱,甚至没有衔接意识;第四,部分高校教师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专业文理科比例相当的学情考虑的不够深入,对地理基础较差的理科生的关注不够;第五,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需进一步加强;第六,高校教师与中学地理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对“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前面分析总结出的“行星地球”教学点为基础,结合《地球概论》,梳理出“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关联性知识,并对比分析二者的衔接知识异同,得到“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关联性强,但也存在以下三个差异性:“行星地球”的少部分知识点在《地球概论》中并未涉及;“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少部分关联性知识的关联性不够;《地球概论》中少部分关联性内容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不高。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首先从“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内容上提出相关的衔接建议和对策。以前面分析得到的“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关联性知识的异同为依据,分别获得“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处理意见,供高中教师、高校教师、地理师范生参考。由于“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的包含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因此,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教学衔接的其他问题,从高中和高等师范院校两个方面,高中学校、高中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院系、高校教师四个角度提出相关的教学衔接建议和对策。高中教学衔接和对策方面,首先高中要丰富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参考资料;第二,开展相关的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第三,高中教师可以查阅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树立科学精神;第四,高中教师可以参照分析得到的“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内容衔接建议和对策,从《地球概论》中选择部分内容补充“行星地球”的教学。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衔接建议和对策方面,高等师范院校院系首先要加强高中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可以邀请中学教师到校进行专题讲座;第三,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地理师范生到中学进行教育见习;第四,可以组织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共同编写高中与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衔接知识参考资料;第五,可以建立“教学衔接交流群”,为高校教师、高中教师和地理师范生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使三者能随时进行沟通交流。

李岩[6](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EAM教育始于美国,在STEAM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其拥有融合多门学科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将探索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实践和反思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为STEAM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完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的视角;为STEAM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提供综合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激发国内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STEAM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展开更多的思考与研究。本文首先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学科环境方面阐述了研究的背景,说明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对STEAM教育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对STEAM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概述,以便更加准确的理STEAM教育的内涵,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再次,对STEAM教育的目标、活动和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其融入到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中,再结合对教学设计的程序和模式的分析,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模型。依据设立的模型,从小学科学的四个领域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二年级的《做一顶帽子》、四年级的《运动起来会怎样》、五年级的《运动和摩擦力》、六年级的《日食和月食》,并对教学设计进行实践和评价。最后,根据教学设计的实施评价,从基于STEAM教育的教学设计的模型、教学设计和STEAM教育的本土化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刘鑫[7](2020)在《虚拟现实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zSpace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例》文中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开展科学教学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形式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呈现和讲解较为困难;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等。虚拟现实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等特点,其与小学科学课程相结合,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将会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转变。论文以桌面式VR设备zSpace为例展开调查和实践。首先对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小学科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分析,并且对部分小学科学一线教师和使用过zSpace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进而对zSpace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定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zSpace的两轮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为了比较基于zSpace的课堂是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两轮教学实践结束后又进行了一轮常规方法授课。最后对收集到的学习成效测试题、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以便对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师生反应热情,表现出了较高的新技术使用意愿;第二,基于zSpace的两轮教学实践进行顺利,过程中的改进措施让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第三,zSpace与小学科学课程相结合时,课程设计要更有针对性,实践应用要更具互动性;第四,zSpace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这也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很多启发。最后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刘尧[8](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六个版本物理教材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材不仅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维系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纽带,而且还是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自2003年开始,高中物理教材从“一纲一本”演变成了“一标多本”,先后涌现出了多个版本,大大地丰富了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种类。这些教材虽然“同宗同源”,但也富有不同地区的特种“基因”、编写特色和内容设置;它们既包含各地编者的奇思妙想又兼具当地的文化背景与各式差异。对不同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各地区教师在深度了解各版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选择,还有助于一线教师在不同版本中对同一知识点的资源异同与优劣进行取舍;既能为教师“博采众长”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环节助一臂之力,还能为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些许借鉴和有益的参考素材。因此本选题既具有学术研究意义又拥有教学实践价值。全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人教版、教科版、沪科版、鲁科版和粤教版六个版本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等方法,着重对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讲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说明,最后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分别对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的力学知识部分的多个知识点进行横向比较,从同一知识点前后知识的安排、知识点的导入方式、物理实验的呈现方式和设计、物理概念的描述、教学逻辑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版本教材在对同一知识点上的处理与安排上的特点,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第四章对不同版本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进行纵向比较研究,从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要素出发对六个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的导学系统、例题系统、课后习题系统、特色栏目等进行比较研究,对每个系统中的核心素养要素进行统计与比较,作出相应的统计图,总结出核心素养在各版本教材中的体现程度。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比较研究的反思与总结部分,基于前面的研究,对六个版本中力学知识部分的编写的特点进行总结,发掘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教材的编写、修订和一线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上提出一些建议。

李晓燕[9](2020)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地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渗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对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昆明市部分学校地理与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地理与语文关联性强,学科核心素养有共同之处,两者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领会能力,“地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渗透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1949年以来八次课程改革历史背景的分析,学习迁移、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理论的解读,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应用,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地理+语文学科渗透”的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渗透方法,旨在以地理学科为主体,把语文学科中的课文、方法和技能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在理论层面上:(1)分析了1949年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的学科融合渗透意蕴,揭示了地理与语文学科的关联性,以及二者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共同之处;(2)对“学科融合”“学科渗透”“地理+语文”等主要概念进行了阐释;(3)以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构建互补体系”“有品位的生活”为出发点,以知识迁移中“正迁移”理论为过程与方法引导,以建构主义学生观、学习观和知识观为目标,最终构建出地理+语文课程资源库,并能够以地理+语文学科渗透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对地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生活美的鉴赏。在实践层面上:(1)对沪教版、人教版等6个版本的初、高中地理教材,部编版、人教版等4个版本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整理、分类,共开发出104条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资源细化为“直接引用”“情景导入”“资源加工整合”“课后拓展”四个方面并在云师大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和昆明市第三中学展开课堂教学实践;(2)开发出以写作形式表达生活化地理的“写作法”,以锻炼地理思辨能力的“辩论法”,以提高地理科普表达能力的“宣讲法”,以提升文学素养的“阅读课”和地理与语文教师合作授课的“双师教学法”五种教学渗透方法。研究认为,通过“地理+语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科教学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人文与自然的综合素养。结合本文实践,文章建议在保证地理学科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地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渗透教学。

周维国[10](2020)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地球科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等测评中受到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如何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如何?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建构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经典测量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法,结合地球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一级维度划分为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划分为了四个表现水平,确定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测评指标。第二,开发高质量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本研究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纸笔测评,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纸笔测评工具和态度量表工具在初步编制后,均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正式测试后,测评工具的各项参数符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的参数要求,得到了质量可靠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第三,发现并总结提炼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整体特征。整体来看,大部分初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大部分高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高于初中毕业的要求,但能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被试较少;被试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较高水平,但是在质疑精神维度水平较低,有待提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施测学校探究影响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从学生成绩和师生访谈的角度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探讨。针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理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球科学课程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个人地球科学素养、改革现有的地球科学教学方式、创新地球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点建议,以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

二、《月球》一节的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球》一节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问题式教学
        2.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
        3.情境认知理论
        4.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二、基于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小学科学课程特点和内容结构
    (一)小学科学课程特点
        1.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2.小学科学是以生活科学为逻辑起点的课程
        3.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结构
四、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适于问题式教学的小学科学地理内容分析
    (四)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组成
        2.教学案例选择
        3.教学案例设计
    (五)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以课标为依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4.运用有效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五、基于问题式教学教学案例实施
    (一)教学案例实施
    (二)教学案例实施反思
    (三)教学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2)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
        1.1.2 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1.1.3 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资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材
        2.1.2 科学史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学本质内涵
        2.2.2 科学哲学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2.2.3 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第3章 两岸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
    3.1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要求比较
        3.1.1 大陆《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3.1.2 台湾《课程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3.1.3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纲要)比较分析
    3.2 四版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比较
        3.2.1 教材比较研究设计
        3.2.2 四版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结果
        3.2.3 四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科学本质视野下力学重要知识点比较分析
    4.1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4.1.1 “自由落体运动”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1.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1.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4.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4.2.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2.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2.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4.3 万有引力定律
        4.3.1 “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3.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3.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4.4.1 “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4.4.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4.4.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第5章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与计划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思路
        5.1.3 测量工具设计
        5.1.4 样本选择
    5.2 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5.2.1 教学模式的选择
        5.2.2 教学片断案例
    5.3 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研究实施过程
        5.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3 研究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示例
附录2: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的科学本质分析示例
附录3: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形统计结果
附录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附录5: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试卷
附录6: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附录7:教学设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3)高中地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问题
        1.研究现状
        2.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基本概念
    (一)教材
    (二)地理教材
    (三)核心素养
    (四)地理核心素养
    (五)地理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框架对比
        2.新老课程目标对比
三、新老教材知识选择对比分析
    (一)知识选择对比分析
        1.新老教材天文内容对比
        2.新老教材大气部分内容对比
        3.新老教材水部分内容对比
        4.新老教材地貌部分内容对比
        5.新老教材植被土壤学习要点分析
        6.第六章自然灾害学习要点分析
    (二)知识选择对比分析总结
        1.新版必修一内容更重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2.注重对有难度的知识进行合理分解
        3.新版教材内容更为科学严谨
        4.新教材对概念的表述更为简明
        5.新版必修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四、新老教材呈现方式对比
    (一)新老教材栏目设置对比分析
        1.继承的栏目
        2.调整的栏目
        3.新增设栏目
    (二)教材栏目设置的总结
        1.栏目设置角度
        2.栏目设置内容
        3.栏目设置作用
    (三)新老教材问题探究部分对比研究
        1.问题选择更具有时代性
        2.问题选择更具有家国情怀
        3.问题选择源自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四)图像系统差异分析
        1.图幅密度对比
        2.新老教材页面布局比较
        3.新老教材图片质量对比
        4.新老教材嵌套图像对比
    (五)图像系统对比后的总结
        1.教材图片种类密度有所调整
        2.图片系统与课文系统的融合
        3.图片系统与作业系统的融合
五、关于新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
    (二)仔细推敲教材文字变化
    (三)合理利用栏目设置
    (四)充分利用图像系统
    (五)精选适应新教材的练习题
    (六)进行多学科联合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互动反馈系统支持下的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互动反馈系统及其教学效果
    第三节 “5E”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环境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问卷
        二、思维导图与课堂记录
    第四节 研究步骤
        一、交叉安排的准实验设计
        二、数据收集
        三、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结合“5E”教学模式与“互动反馈系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一、模式构建
        二、教学设计
        三、课堂观察结果
    第二节 学生的学习收获
        一、课前与课后思维导图成绩对比
        二、自测部分得分对比
        三、知识类客观题对比
        四、知识类主观题对比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模型构建分析
    第二节 学生学习收获
        一、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模型的认知以及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
        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第三节 结论
    第四节 教学建议
        一、提升教师素质,有效使用基于互动反馈系统的“5E”教学模式
        二、正确认识科学课程,保证科学课程的数量和质量
    第五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高中地理人教版“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高中地理人教版“行星地球”教学分析
    2.1 “行星地球”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2.1.1 “行星地球”课程标准分析
        2.1.2 “行星地球”教材分析
    2.2 全国高考卷中“行星地球”相关内容梳理及高频考点分析
        2.2.1 “行星地球”直接相关的高考卷内容梳理及高频考点分析
        2.2.2 “行星地球”间接相关的高考卷内容梳理及高频考点分析
    2.3 学业水平考试中“行星地球”相关内容梳理及高频考点分析
        2.3.1 贵州省学业水平考纲分析
        2.3.2 学业水平考试中“行星地球”相关内容梳理及考点分析
    2.4 “行星地球”教学点的调查分析
        2.4.1 调查目的和对象
        2.4.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4.3 调查结果分析与总结
    2.5 “行星地球”教学点分析
3 “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现状及对比分析
    3.1 《地球概论》课程分析
        3.1.1 《地球概论》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3.1.2 《地球概论》教材内容分析
    3.2 “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和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2.4 调查结果总结
    3.3 “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教学衔接内容对比分析
        3.3.1 “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概论》的关联性分析
        3.3.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概论》的关联性分析
        3.3.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球概论》关联性分析
        3.3.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概论》关联性分析
        3.3.5 “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内容衔接分析
4 “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教学衔接建议和对策
    4.1 “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内容衔接建议和对策
        4.1.1 “行星地球”的教学内容衔接建议和对策
        4.1.2 《地球概论》的教学内容衔接建议和对策
    4.2 高中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衔接建议和对策
        4.2.1 高中教学衔接建议和对策
        4.2.2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衔接建议和对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STEAM教育的界定
        二、教学设计的界定
第二章 STEAM教育和教学设计的概述
    第一节 STEAM教育概述
        一、STEAM教育的起源
        二、STEAM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二、动机理论
        三、杜威“做中学”理论
第三章 基于STEAM教育的教学设计的模型建构
    第一节 STEAM教育要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活动分析
        三、教学评价分析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程序分析
        二、教学设计的模型分析
    第三节 基于STEAM教育的教学设计的模型构建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
        三、教学评价
        四、教学反思
第四章 基于模型的教学设计及评价反思
    第一节 物质科学领域《运动和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
        三、教学实践
        四、教学评价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 生命科学领域《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
        三、教学实践
        四、教学评价
        五、教学反思
    第三节 地球与宇宙领域《日食和月食》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
        三、教学实践
        四、教学评价
        五、教学反思
    第四节 技术与工程领域《做一顶帽子》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
        三、教学实践
        四、教学评价
        五、教学反思
第五章 总结和反思
    第一节 总结
        一、教学设计方面
        二、教学模型方面
        三、STEAM教育的本土化方面
    第二节 反思
        一、教学设计方面
        二、教学模型方面
        三、后续研究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虚拟现实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zSpace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小学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zSpace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虚拟现实
        2.1.2 小学科学课程
        2.1.3 zSpace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具身认知
        2.2.3 情境认知理论
第三章 zSpace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1 小学科学授课现状
        3.1.1 小学科学课的特点
        3.1.2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3.1.3 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访谈调查
    3.2 对使用过zSpace的教师访谈调查
    3.3 zSpace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
第四章 基于zSpace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
    4.1 课程概况
        4.1.1 课程主题
        4.1.2 课程目标
    4.2 基于zSpace的课件初步设计
        4.2.1 开发软件
        4.2.2 课件初步设计
    4.3 基于zSpace的教学模式初探
        4.3.1 学生学习活动
        4.3.2 教师教学活动
        4.3.3 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
第五章 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5.1 基于zSpace的教学实施
        5.1.1 教学规划
        5.1.2 基于zSpace的第一轮教学实践
        5.1.3 基于zSpace的第二轮教学实践
    5.2 常规方法教学实施
        5.2.1 教学规划
        5.2.2 具体实施过程
    5.3 教学实施小结
第六章 教学效果分析
    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2 学习成效测试题分析
        6.2.1 学习成效测试题基本信息
        6.2.2 学习成效测试题具体分析
    6.3 调查问卷分析
        6.3.1 被试学生维度
        6.3.2 授课教师维度
    6.4 访谈内容补充分析
        6.4.1 被试学生维度
        6.4.2 授课教师维度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 针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针对使用过zSpace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习成效测试题
    附录4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5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6 课后补充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7 课后补充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8 常规授课教学PPT
致谢

(8)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六个版本物理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1.3.2 国内各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比较法
    1.5 创新之处
2.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3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4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3.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横向比较研究
    3.1 弹力
    3.2 摩擦力
    3.3 力的合成与分解
    3.4 牛顿第一定律
    3.5 牛顿第二定律
    3.6 匀速圆周运动
    3.7 向心加速度
    3.8 机械能守恒定律
    3.9 小结
4.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纵向比较研究
    4.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导学系统呈现情况分析
    4.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例题系统呈现情况分析
    4.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后习题系统地呈现状况比较
    4.4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特色栏目呈现状况分析
5 对六个版本物理教材比较后的反思
    5.1 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要符合知识逻辑的顺序
    5.2 物理概念的描述要清晰准确
    5.3 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5.4 关注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5.5 关注多学科知识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总结
    6.1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6.1.1 教师备课要收集各方面教材资料,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6.1.2 教学中落实物理学史的渗透,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
        6.1.3 教师要充分利用、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作用
    6.2 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建议
        6.2.1 实验探究要有适当“留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6.2.2 适当增加习题的数量与类型,丰富习题内容
        6.2.3 实验探究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6.2.4 设置解题方法栏目,适当补充相关数学知识
    6.3 本文的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学科融合背景下“地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渗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学科渗透研究现状
        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小结
第二章 地理+语文学科渗透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问卷整理和分析
    第二节 访谈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设计与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设计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
第三章 地理+语文学科渗透的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节 开发策略
    第二节 资源库建构
        一、资源库框架
        二、地理-语文学科渗透资源库
    第三节 开发原则
        一、原则的探索
        二、原则的制定
第四章 地理+语文学科渗透方法开发
    第一节 开发策略
    第二节 主要方法
        一、地理写作法
        二、地理辩论法
        三、地理宣讲法
        四、地理阅读课
        五、地理-语文双师教学法
第五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问卷
    附录2:地理教师问卷
    附录3: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4:有效教学观察反馈表
    附录5:“地理三行情诗”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关于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确定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的水平划分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方式及其测试内容的确定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的试题编制
    第二节 基于审题专家和教师的建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中的测验等值技术
    第四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五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开发
    第一节 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第二节 基于学者和学生的反馈完善地球科学态度量表
    第三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态度量表工具
第六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正式测试与工具检验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工具组成与施测情况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检验
第七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表现特征与讨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释义
    第四节 基于样本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提升中学生现有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初稿
    附录2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态度调查量表
    附录3 正式测试的初高中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和量表试题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月球》一节的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小学《科学》地理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 苏敦斯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D]. 李杏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地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为例[D]. 单智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互动反馈系统支持下的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 辛雅洁. 青岛大学, 2020(02)
  • [5]高中地理人教版“行星地球”与《地球概论》的教学衔接研究[D]. 肖盼.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D]. 李岩.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虚拟现实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zSpace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例[D]. 刘鑫. 苏州大学, 2020(03)
  • [8]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六个版本物理教材比较研究[D]. 刘尧.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学科融合背景下“地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学渗透方法研究[D]. 李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 周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月亮”部分的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