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习心理学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掌握学习心理学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掌握学习心理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莎[1](2021)在《“一校一拳”理念下济南高校双手剑选修课教学内容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刘馨阳[3](2021)在《散打与跆拳道动作迁移在初学者技能习得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动作技能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运动技能的迁移,同一项群的运动项目在技术结构和环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容易产生正迁移。散打与跆拳道同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通过对初学者的教学与测试可以发现,这两项运动在动作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存在干扰现象,由此可知散打与跆拳道彼此之间发生了动作技能的迁移。利用迁移规律能够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散打与跆拳道动作迁移在初学者技能习得中的实证研究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40名初次报名参加散打与跆拳道学习的10-12岁青少年进行为期八周的对比实验,对实验前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测试,将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散打与跆拳道之间产生动作迁移的原因,寻找两项运动的技能迁移规律,为提高运动训练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研究得出结论:1.散打步法与跆拳道步法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具有促进作用,会产生正向迁移。此外,从移动方向、攻防角度以及步法移动的轨迹来看,散打与跆拳道的步法大都相同,可以相互借鉴,产生步法动作的正迁移,但是由于两项运动的实战姿势不同,其身体重心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尽量避免身体重心对学习步法造成的阻碍,避免负迁移的出现。2.对于拳法来讲,本文以实战中拳法的使用率为实验标准,旨在提高跆拳道实战中拳法的使用情况,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实战中跆拳道拳法的使用对散打实战中拳法的使用并未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先学习散打的同学,在跆拳道实战中的拳法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生正向迁移。从拳法动作上看,二者具有同样的技术环节和发力顺序,能产生正向迁移,但要注意实战中的运用,防止负迁移的产生。3.对于腿法来讲,散打鞭腿是弧线型腿法,跆拳道是直线型腿法,散打鞭腿的出腿速度与跆拳道横踢相比会慢一些,因此学习过散打鞭腿的同学,跆拳道横踢的测试速度相对较慢,未起到促进作用,但跆拳道横踢能够对散打的鞭腿学习起到促进,能够产生正迁移。从动作上看,散打的侧踹、正蹬与跆拳道的侧踢、推踢可以相互借鉴,能产生正向迁移;散打的鞭腿、后摆腿与跆拳道的横踢、后旋踢有联系也有区别,要注意负迁移的产生。4.散打与跆拳道的组合动作相互之间都具有促进作用,能产生正向迁移。建议:1.根据迁移理论合理制定散打、跆拳道技能习得计划,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动作的领悟和理解,促进正迁移的产生。2.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对散打与跆拳道进行教学和练习,教师有必要最大程度的支持学生进行迁移学习,使学生尽快习得散打、跆拳道技能,准确掌握迁移理论。3.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散打、跆拳道技能习得的正负迁移实证结果,提升教学效果,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练习,从而促进正迁移的产生。4.教师要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动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各种动作技能学习中有效使用技能迁移理论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养成运用迁移理论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姚雪[4](2021)在《“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备受人们的喜爱,武术作为课程进入各级学校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些年来武术渐渐进入学校的课堂,虽然这事人民群众的期盼,但是渐渐地也表露出一些问题。武术进入课堂,但是某一部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还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出来却说不出所以然,类似于“哑巴英语”。为了缓解这些劣势现状,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李连生副教授提出的“三维九段武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为基础,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作比较,提出将“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引入到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中来,对比出“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武术课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真正领悟的程度,同时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今后选用“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提供建设性的理论依据及实例性研究。本研究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武术选修课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将“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引入到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中来,并结合武术的教学特点,利用该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中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实验前对两组实验对象发放《武术课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的问卷,通过分析得出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的五个维度中P值分别为0.612、0.439、0.332、0.553、0.350均大于0.05,表明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同学在武术课学习兴趣与态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实验后P值分别为0.043、0.018、0.021、0.040、0.033,P值均小于0.05,说明试验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习兴趣与态度要更好。在实验后测武术课理论成绩中,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0.17士2.11分,对照班级平均成绩为76.20士1.08分,T值为2.45,P<0.05,说明两个班级试验后理论成绩存在显着差异。在基本功技术的测试中(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实验前实验班的平均分数分别为7.24士0.73分、3.28士1.12分、5.70士1.26分、2.67士1.12分、5.25士1.40分,对照班的平均分数依次是6.95士0.82分、3.19士1.14分、5.18士0.87分、2.93士1.14分、5.79士1.01分,计算得出T值分别为1.95、1.88、1.96、1.76、1.81,P值均大于0.05,则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功技能无明显差异;实验后测中实验班的平均分数为9.50士1.39分、8.22士0.79分、9.36士1.45分、7.11士1.23分、9.33士0.77分,对照班的平均分数分别是9.40士1.03分、8.00士1.25分、9.10士0.43分、6.76士1.07分、8.35士1.45分,T值依次为1.98、2.58、1.77、2.87、2.09。在横向与纵向的显着性检验中,实验班与对照班自身的比较中P值都小于0.05,对照班中虚步P<0.01,并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中马步、虚步比较中P<0.05,歇步P<0.01,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横向与纵向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标准程度、流畅程度、身体协调性美观性以及错误动作数量等四方面的差异显着性检验中,平均分数分别为9.00士1.22分与8.00士1.03分、13.50士2.12分与11.50士1.53分、8.20士1.22分与7.15士1.03分、13.50士1.22分与11.00士2.03分,T值分别是2.50、2.63、2.73、2.38,P值均小于0.05,协调性与美观性成绩中P<0.01,表明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在三路长拳的标准程度、流畅程度、身体协调性与美观性、错误动作数量方面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武术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比常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旧教法的束缚,坚持因材施教、多人异步的教学原则;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及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实施本教学模式。

张徽徽[5](2020)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散打运动项目作为我国的国粹,具有健体防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和增加友谊等特点和作用。随着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散打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都趋于成熟,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散打运动项目,由于其独特的运动形式,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全面有效的掌握散打技术动作,提高其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他学科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否适用于高校散打教学,是当前众多散打学者和专家所关注的课题。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当前高校散打选修课教学现状,构建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同时选取上海财经大学2018级散打选修学生60人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和对散打课程的情意态度等指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上,实验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进行为期4个月32学时的散打选修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素质、散打运动技能、散打课程考核成绩和情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探讨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势,帮助高校学生更便捷、有效的进行散打课程学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常规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均具有一定效果,但是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升的幅度上来看,常规教学法更具有优势和效果。(2)从学生散打运动技能上来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比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散打选修教学,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散打运动技能水平。(3)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散打课程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控制及格率和减少不及格率。(4)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方面,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散打课程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和增强自信心。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谈可[7](2020)在《初中武术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以长江二中为例》文中提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其的保护和发展势在必行。在这一传播发展的行为中学校是武术传播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因此,对校园武术进行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当前我国形势政策推动下,校园武术教学活动如火如荼的进展。各种武术教学方法也是相继引入至课堂。情境教学法因其在众多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被认可。所以,本文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初中武术课堂进行教学验证与研究。文章以“初中武术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以长江二中为例”为题,采用实验法为核心,文献资料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为验证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武术课堂的教学进行逐一阐述分析得出理论结构。界定出武术情境教学法概念为在武术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武术学习激情和课堂参与度,由教师创设出符合武术课堂教学要求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学活动要围绕情感、认知、技能三个主要目标,分创建情境、进入情境、感受情境、再现情境四个步骤进行。其情境的类型可分为视听、故事、生活、角色扮演四类情境。教学中需遵循自主性、感悟性、创造性、教育性、实践性五个原则。在教学实验中以武术操《英雄少年》为实验载体在初中年级进行为期16课时的教学实验研究。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的情境类型包括视听、故事、生活、角色扮演四类情境。2、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主要涵盖了自主性、感悟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五大原则。3、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为创设情境、进入情境、感受情境、再现情境四步。4、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活跃。5、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能够改善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程度,使之对武术的了解与认知加深,有利于日后的武术教学。6、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对学生的武术技能的促进相较传统教学法能够得到提升。7、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法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研究就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进行情境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再根据要求设置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完善教学过程,在不改变教学总体目标与要求的前提下灵活教学,丰富教学。2、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适当的加入武术文化内涵,身体素质训练等内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武术的认知,同时达到相应的身体素质的提升,满足日后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要求。3、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自己对情境教学法的了解,熟悉整套教学法的运用,在授课时积极开发多种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满足教学需求,丰富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4、在进行初中武术课堂的情境教学实践后,建议将所得到的教学成果与经验运用到其他科目或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以完善情境教学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后续教学作出贡献。

肖慧[8](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武术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武术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瑰丽明珠,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去保护与传承,而学校正是传播武术的一个重要的场所,但目前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武术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与学科特征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为此,本文通过在小学武术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为完善当前的武术课堂单一教学法的不足,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而提出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实验对象选取为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四年级(1)班与四年级(2)班并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以武术操《旭日东升》作为教学内容,分别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为期16周教学实验。本次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武术课堂中对学生的武术学习认知、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掌握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后,武术学习认知水平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得知,两个班学生在武术学习态度、武术学习动机、武术学习主动性指标上具有差异性(P<0.05);在武术学习兴趣指标上呈现显着性差异(P<0.01)。2.实验后,武术技能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得知,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考核成绩的均值分别为85.02与81.18,P值为0.001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得知,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虽未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班身体素质的各指标测试均值的提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班。4.实验后,武术情境教学法反馈问卷(仅实验班)调查统计结果得知,在情境实施方法反馈指标中,选择“角色扮演情境”占总人数的92.85%、选择“视听情境”占总人数的90.47%;在教学实验效果反馈指标中,选择“武术课很吸引我”共占总人数的90.47%、选择“我想继续学习武术”共占总人数的90.47%。结论:1.在小学武术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减少上武术课的负面情绪。实验后期调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更愿意继续参加与武术有关的活动和课程。2.在小学武术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动作招式的实用性进而有效地掌握与完成武术动作。3.在这五种情境教学实施方法中角色扮演情境和视听情境在学生中更受欢迎,这将有助于在以后的情境教学方法研究中深化对这两类情境的设置和实施提供帮助。

周琬謦[9](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谷松[10](2017)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

二、掌握学习心理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握学习心理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散打与跆拳道动作迁移在初学者技能习得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散打与跆拳道在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1.1.2 技能迁移在日常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实践需要
        1.1.3 迁移教学是校外散打、跆拳道教学优化的保障和关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运动技能
        2.1.2 教学与校外体育教学
        2.1.3 运动技能迁移及其分类
    2.2 迁移理论研究现状
    2.3 迁移理论的教学应用
    2.4 各运动项目之间技能迁移理论的相关研究
    2.5 散打与跆拳道项目动作技术特征分析
        2.5.1 散打项目动作技术特征分析
        2.5.2 跆拳道项目动作技术特征分析
    2.6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录像观察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散打与跆拳道步法之间技能迁移
        4.1.1 步法测试结果分析
        4.1.2 步法技术的使用分析
        4.1.3 步法技术迁移分析
        4.1.4 步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4.2 散打与跆拳道拳法之间技能迁移
        4.2.1 拳法测试结果分析
        4.2.2 拳法技术的使用分析
        4.2.3 拳法技术迁移分析
        4.2.4 拳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4.3 散打与跆拳道腿法之间技能迁移
        4.3.1 腿法测试结果分析
        4.3.2 腿法技术的使用分析
        4.3.3 腿法技术迁移分析
        4.3.4 腿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4.4 散打与跆拳道组合动作之间技能迁移
        4.4.1 组合动作测试结果分析
        4.4.2 组合动作的使用分析
        4.4.3 组合动作技术迁移分析
        4.4.4 散打与跆拳道组合动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4.5 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策略
        4.5.1 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因素
        4.5.2 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件一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件二 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汇总表
    附件三 动作技术测试成绩汇总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现今我国武术课开展的状况以及武术课堂教学的研究
        2.1.1 关于我国武术课开展状况的研究
        2.1.2 关于武术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
        2.1.3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2.2 有关“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2.2.1 “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2.2.2 “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验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心理测量法
        3.2.6 专家访谈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4.2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4.3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影响的分析
    4.4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武术—三路长拳”技术动作影响的分析
        4.4.1 武术基本功比较
        4.4.2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标准程度比较
        4.4.3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流畅程度比较
        4.4.4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身体协调性,动作美观性比较
        4.4.5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错误动作数量比较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1 问卷、量表效度专家评价问卷
附件A2 武术知识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附件A3《武术课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
附件A4 武术理论考试试卷
致谢

(5)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教育技术
        2.1.2 散打
        2.1.3 体育选修课
    2.2 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依据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2.1 高校散打课程开展现状相关研究
        2.3.2.2 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
        2.3.2.3 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3.1 实验假设
        3.2.3.2 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3.2.3.3 散打选修教学进度与内容
        3.2.3.4 实验班和对照班散打选修课教学模式
        3.2.3.5 实验指标的确定及测试方法
        3.2.3.6 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及控制
        3.2.3.7 实验前实验对象分班的依据及过程
        3.2.3.8 实验步骤
        3.2.3.9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设计
        3.2.3.10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4.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散打运动技能指标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散打课程考核成绩各阶段人数比较分析
    4.4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散打课程情意态度指标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7)初中武术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以长江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情境
        2.1.2 情境教学法
        2.1.3 传统教学法
        2.1.4 武术情境教学法
    2.2 国内外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2.2.1 国外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2.2.2 国内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2.2.2.1 国内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与过程
        2.2.2.2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2.2.2.3 非体育类情境教学的研究
        2.2.2.4 体育类情境教学的研究
        2.2.3 武术教育研究综述
        2.2.3.1 武术教育方针综述
        2.2.3.2 武术教学方法的综述
        2.2.3.3 武术情境教学的研究综述
        2.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课堂观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效度
        3.2.3.2 问卷信度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武术情境教学理论构建
        4.1.1 初中武术情境教学目标
        4.1.1.1 认知目标
        4.1.1.2 技能目标
        4.1.1.3 情感目标
        4.1.2 初中武术情境教学类型
        4.1.2.1 视听情境
        4.1.2.2 故事情境
        4.1.2.3 生活情境
        4.1.2.4 角色扮演情境
        4.1.3 初中武术情境教学原则
        4.1.3.1 自主性原则
        4.1.3.2 感悟性原则
        4.1.3.3 创造性原则
        4.1.3.4 教育性原则
        4.1.3.5 实践性原则
        4.1.4 初中武术情境教学步骤
        4.1.4.1 创建情境
        4.1.4.2 进入情境
        4.1.4.3 感受情境
        4.1.4.4 再现情境
        4.1.5 初中武术情境教学理论运用及注意问题
    4.2 武术情境教学实验设计
        4.2.1 武术情境教学实施过程
        4.2.2 实验周期
        4.2.3 实验控制
        4.2.4 实验变量
        4.2.5 实验对象与实验场地
        4.2.6 授课教师选取
        4.2.7 教学方法
        4.2.8 教学内容
        4.2.9 教学目标
        4.2.10 评价标准
        4.2.11 长江二中学生实验前武术学习情况
    4.3 武术情境教学实验结果
        4.3.1 长江二中武术情境教学实验后结果
        4.3.1.1 长江二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对比结果
        4.3.1.2 长江二中对照组实验前后差异对比结果
        4.3.1.3 长江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差异对比结果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实验组实验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4.4.2 对照组实验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附件一: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三:武术情境教学评价指标
致谢

(8)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武术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1.2 改进武术课堂教学方法
        1.1.3 激发学生武术学习兴趣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情境
        2.1.2 情境教学法
        2.1.3 武术情境教学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情境教学法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课堂观察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实验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武术情境教学法实验实施过程
        4.1.1 实验前期准备
        4.1.2 实验实施过程
        4.1.3 实验后期工作
    4.2 武术情境教学法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1 东二小学实验前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2 东二小学实验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型大学
        二、教学能力
        三、教学能力结构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能力结构理论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一、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工具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新常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定位
        1.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1.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综述
        2.1.1 心理健康素质的构念内涵
        2.1.2 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基础
        2.1.3 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2.1.4 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方法
        2.1.5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研究的启示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2.1 “青少年”的界定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现状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议题
        2.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趋势
    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回顾
        2.3.1 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
        2.3.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有效界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体系
        2.4.2 科学建立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2.4.3 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运动心理效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研究层面
        3.3.2 研究路线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构念的收集、整理和提取
        4.3.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初步确认
        4.3.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专家审查与修改
        4.3.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效度
        4.3.7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内容
    4.4 讨论
        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结构
        4.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测量与使用
5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4 研究架构
        5.4.1 自变量
        5.4.2 中介变量
        5.4.3 因变量
    5.5 研究假设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方差齐性检验
        5.6.3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4 信度分析
        5.6.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6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研究结果与分析
        5.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
        5.7.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7.3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
    5.8 讨论
        5.8.1 被试特征分析
        5.8.2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分析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价值思考
        6.3.1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体育运动增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6.3.2 运动技能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6.3.3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某些交叉重盈之处
    6.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
        6.4.1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
        6.4.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6.4.3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6.4.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优势资源
        6.4.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目标设置
        6.4.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6.4.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过程控制
        6.4.8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评估反馈
    6.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6.5.1 增强育心意识
        6.5.2 完善知识结构
        6.5.3 提高操作技能
7 综合讨论
    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价值判断
    7.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理性认识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方面
        7.3.2 在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中介模型方面
        7.3.3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访谈
    附录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项目专家效度表
    附录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初测问卷
    附录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问卷实施说明书
    附录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六: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附录七: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附录八: 身体自我效能问卷
    附录九: 中学生同学关系问卷
    附录十: 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十一: 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
    附录十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
    附录十三: 身体自尊量表
    附录十四: 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预测变量的相关分析(各维度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掌握学习心理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校一拳”理念下济南高校双手剑选修课教学内容构建研究[D]. 郑丽莎.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散打与跆拳道动作迁移在初学者技能习得中的实证研究[D]. 刘馨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姚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散打选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D]. 张徽徽.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初中武术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以长江二中为例[D]. 谈可.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武术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为例[D]. 肖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10]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D]. 谷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掌握学习心理学规律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