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近百亿元,江门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年产值近百亿元,江门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一、年产值近100亿元 江门信息业发展迅速(论文文献综述)

乔冰彬[1](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宋洋[2](2019)在《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在区域空间布局的演变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自发形成的产业空间组合形式变化的动态过程。横向来看,受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制度、历史沿革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产业在不同区域的运动状态和组合形式会有所差异;纵向来看,区域内影响因素随时间的改变,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运动轨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另外,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也存在显着差异。详细了解产业空间分布演变的规律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区域内资源、协调区域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有序、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着提高,制造业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国制造业大规模地向东南沿海省份集聚,造就了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借助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及国家区域政策的特殊待遇,获得了大量海外投资,并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接了大批来自港、澳及海外的加工制造企业(生产部门)的转移,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内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如今,珠三角地区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发展更加趋于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传统落后制造产能逐渐被淘汰或转移。而粤东、西、北地区则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仍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业、纺织、冶炼等低端制造业为主,而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产值比重较低。广东省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就了广东特色的制造业空间布局,占全省土地面积30%的珠三角区域集聚了全省80%的制造业企业,产业集聚程度远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珠三角制造业的高度集聚虽然能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运作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每况愈下,劳动力、能源等各种要素价格飞速上涨、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稀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产业升级压力等一系列问题陆续涌现,迫使一些对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需求较高的企业或生产部门想要向珠三角以外地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虽然一直积极承接来自珠三角以及海外的产业转移,但由于受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支持度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集聚能力有较大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变形态。本文以广东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东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利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区域产值份额变动图、区域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空间分散度指数的变化态势,分析制造业在广东省内各区域分布的演变情况,并且进一步实证分析在广东省不同区域范围内影响制造业分布状况的因素差异情况,对比2000—2007年和2008—2017年两个时间段,实证分析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最后,结合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适合广东省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议。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6章,各章简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2章,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对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分别从产业布局的概念和指向、产业区位理论、产业集聚相关理论、产业扩散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本章首先对广东省工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发现在1990—1995年和2001—2007年两个时间段广东省的工业增长经历了两次高峰期,2010年以后广东的工业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其次,研究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各时期广东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趋势;再次,本章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中地位的变化情况,从广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各制造行业占全国产值份额的变化、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变化三个角度,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及比较优势行业的演变;最后,分析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从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制造业省内区域间发展差距悬殊、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章,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本章首先采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广东省内四个区域之间和各地市之间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制造业结构差异明显,尤其以珠三角和其他非珠三角区域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分工的基础,广东各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其次,珠三角仍然是广东省制造业集聚的核心区,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呈现出从珠三角地区向外扩散的态势,主要从珠三角地区向粤东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体现为从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向珠三角其他城市(佛山、东莞、惠州)转移,相较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仍比较集中;广东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不断提高,高度集中在珠三角七个城市(除肇庆和江门)。最后,利用空间分散度指数对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视角分别分析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趋势,珠三角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呈扩散态势,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呈集聚的态势;粤东地区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趋势的行业既有纺织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也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粤西地区的石油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粤北地区的纺织业和服装业的空间集中趋势比较明显,但多数行业还是呈比较分散的分布态势。第5章,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政府行为等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在对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悬殊,且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设立了全省范围、珠三角区域、非珠三角区域三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发现,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效果相似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外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在区域上有显着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拥挤效应、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持度三项因素。在比较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发现由于制造业类型不同,对其空间布局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也存在显着差异,本文以2008年为分水岭,分别实证分析了2000—2007年和2008—2017年两个时间段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差异。第6章,结论与对策建议。首先对前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归纳,提取本文的核心观点,然后,依据上述结论提出广东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刘进雷[3](2018)在《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08年广东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部署以来,先后建立15个示范产业园、25个一般产业园和13个起步产业园,共53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并相继出台“腾笼换鸟、凤凰涅盘”、“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的产业转移政策,促使我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取得骄人成绩,进一步促进提升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区域发展平衡。但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在十多年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园区运行模式不明确、产业布局不科学、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融合度不高、园区政策推动力与针对性不强、园区土地使用不合理、企业增资扩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园区发展。本文着重通过结合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借鉴优秀工业产业转移园区相关经验,提出明确园区发展规划、合理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加强园区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夯实产业园区建设基础、合理运用“互联网+”驱动园区创新发展等改善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叶焕强,杨明,禤国荣,陈丕茂,唐振朝,钟小庆,彭穗华,袁华荣,黄志鹏,梁达洪[4](2016)在《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休闲渔业作为我国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对进一步拓展渔业功能,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全面建设渔区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东省休闲渔业迅速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渔业实体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但虽然休闲渔业起步较早,但过程曲折、问题不断,发展势头猛烈然而左右因素纷纷,产业产值不仅落后于沿海省份也落后于内陆省份。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关于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2〕3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粤府〔2013〕67号)中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的精神,为了解和掌握全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促进全省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广东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与远洋捕捞处2016年9月按照该局《关于开展全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粤海渔办〔2016〕343号)的要求,委托广东省海洋渔业休闲与垂钓协会组织开展全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组织:在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与远洋捕捞处的指导下,广东省海洋渔业休闲与垂钓组织实施调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新经济》杂志社、广东华云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调研。调研目的 :了解和掌握广东省各地休闲渔业发展情况,总结休闲渔业发展经验,分析研究当前休闲渔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形势,为下一步制定休闲渔业发展政策及措施提供参考。调研内容:1.各市县休闲渔业工作开展情况;2.各市县休闲渔业主要存在类型及产值;3.各市县休闲渔业主要特色、发展成效及经验;4.各市县支持休闲渔业的政策措施;5.各地区休闲渔业多元化业态探索发展;6.对全省下一步发展休闲渔业相关工作的建议。调研方法 :1.面上调研,2016年9月8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下发《休闲渔业经营实体调查表》和《市休闲渔业经营实体调查汇总表》,要求各地级市渔业主管部门于2016年9月15日前组织完成填报、上报《休闲渔业经营实体调查表》和汇总、上报《市休闲渔业经营实体调查汇总表》。2.实地调研,由广东省海洋渔业休闲与垂钓协会牵头,组织东线和西线两个调研组,分赴各地采用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考察、查阅收集资料等形式进行调研;西线调研组由广东省海洋渔业休闲与垂钓协会执行会长带队,2016年9月19-23日调研中山、珠海、阳江、茂名、湛江、江门和佛山等7市。东线调研组由广东省海洋渔业休闲与垂钓协会秘书长带队,2016年9月19-24日调研东莞、深圳、惠州、河源、梅州、揭阳、潮州、汕头和汕尾9市;调研组根据全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调研资料,编撰形成本报告。

孙旭[5](2016)在《广东省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实施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源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会将部分或者全部的产品生产从发达区域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而广东省通过制定系列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了这一趋势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转移园的建设。自2004年广东省在全国首次提出产业转移园,2005年开始评定第一批省级产业转移园,目前全省已经建有50多个产业转移园,覆盖珠三角3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以及珠三角以外的所有地级市。产业转移园历经十年的建设,成为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了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梯度差。然而,一些地区产业转移园的发展出现了“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产业转移,但是部分企业的转移意愿却并不强烈。转移园是在不断发展的,目前的转移政策是否与园区的发展阶段相吻合?产业转移政策供给与企业的需求是否出现了冲突?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扶持计划的方式是否是企业转移的持续动力?此外,终究历经十年的转移园建设对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要素都带了哪些影响?各市县的园区建设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目前的研究都侧重于转移园的发展特征、方向、影响等,缺少对转移园实施情况的系统评估,更没有针对典型案例的实例研究。因此,本文以广东省全域范围内各产业转移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现有省级产业转移园的实施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园区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取韶关市示范园莞韶园和一般园乐昌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双转移”政策提出的五大原则,从产业转移政策的能动性、园区产业结构、土地等资源的配置响应等三大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代表园区进行深入评估。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依据,分析判断产业转移政策对不同类型园区建设的作用效果,并在对两类园区实施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园区优化策略。最后文章借鉴国内外优秀园区的建设经验,对未来产业转移园的发展提供明确的路径选择。

任登魁[6](2016)在《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集聚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主流大都是从发达地区出发,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而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为重要。因此,从贫困地区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发展显得更为迫切。首先,本文运用贫困和反贫困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等文献,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六个维度对全球价值链下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不同维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大变化的机遇,在政府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扶贫开发试验区、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加快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集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中,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要素。在此之后,利用全球价值链与区域创新网络相结合的链网互动机制理论,构建了贫困地区劣势与产业集聚优势的耦合模型,以及阐述了贫困地区链网互动视角下产业集聚的分析网络,并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了贫困地区产业集聚与嵌入全球价值链互动的适用性,指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以19902013年57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论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在2005年以前主要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主,2005年之后工业和服务业产业集聚有所上升,农业产业集聚有所下降。并利用县级面板数据,采用Eviews软件对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是否作用于居民收入,以及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如何改变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程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对居民收入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产业集聚的收入增长效应还呈现出显着的地域差异。同时,长期内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集聚与居民收入之间还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相互影响。用Stata软件对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聚与贫困地区的脱贫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参与全球价值链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的交互作用对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积极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再次,通过借鉴美国贫困地区以及贵州毕节产业集聚发展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对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且以濮阳县为代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案例分析,检验了产业集聚以及全球价值链对于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本文针对若干产业发展方向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量化分析中,一是采用ANP方法和SD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二是采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问卷调研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聚对贫困地区脱贫的作用最强。从学习能力、交流共享能力、演进整合能力三个方面对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小城镇建设和特色优势资源的要素集聚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园区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企业集聚发展模式;基于外商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第一,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确立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是立足协同性、突出差异化、培育成本领先、促进集中化;第二,改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锁定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获得高端环节进入机会,培养与国际买家、跨国企业的竞合力量,建立有效的技术知识产权制度,改善契约环境;第三,提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吸引外资和人力资本回流,增强大学和科研院所对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研发力度;第四,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等提升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关联性;第五,寻求跨国企业合作伙伴,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第六,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聚。

詹填锐[7](2014)在《S工业物流园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针对H公司S工业物流园项目所撰写的商业计划书。H公司是业务多元化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管理、进出口贸易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住宅等物业类型的利润空间日趋下降,且风险不断增高,房地产市场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找各种新的投资机会甚至转型。在这种背景下,H公司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从住宅房地产开发中抽身,进入物流地产。本文根据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理论,结合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和研究资料以及自身的从业经验,对S工业物流园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性分析、营销管理、运营管理、财务分析和风险分析等。研究的目标一方面在于为相关债权人提供项目投资信息,更有效地完成项目资金筹集;另一方面为H公司的S工业物流园项目的投资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分析。﹙1﹚市场环境和竞争性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市场需求和项目竞争性分析。﹙2﹚营销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3﹚财务计划。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估算项目投入,预测项目收入,评价项目盈利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存在风险和提出规避措施。通过市场分析可知,近年来,珠海市经济运营良好,物流地产市场需求旺盛,H公司S项目在当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只要加以适当的市场发展策划,注意避开项目的劣势和威胁,通过准确定位,制定营销策略,项目具有可行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定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管理和一定的控制措施,这些风险是可以降低的。根据以上分析研究成果显示,S工业物流园项目经济效益较高,风险较低,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优势。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对整个项目开发流程和对项目融资的分析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分析本项目开发流程,避免了盲目性决策,做到清晰定位项目,合理安排技术,准确预算资金,加快利用企业资金,既对S项目的开发具有实证意义,又对同类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参考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本项目融资实施可行性,来探讨此类企业房地产项目融资实施模式和策略,对同类型企业房地产项目融资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华正伟[8](2012)在《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着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意产业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几大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为逻辑起点,深入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功能、主要模式及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并通过我国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和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对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差异性,阐述创意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借鉴西方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本文的结构上看,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是对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产业属性与特征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点,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支撑,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主要模式、空间功能与经济效应。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得到有益的经验借鉴。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部黄金三角区、中部三角区和滇海地区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为创意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以六大区域板块中的中心城市为典型,详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的趋势,集中阐述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城市功能转换、产业升级及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为第七章,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市场扩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把发展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此,本文分析了各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并规划出创意产业集群区域性发展路线图,提出八大发展战略。

叶丽娟[9](2011)在《基于广东工业选择的产业转移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保持着经济强省的态势,但是省内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上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省内产业转移模式的发展也慢慢成为重要热点之一,尤其是怎样通过产业转移带动转出地的产业升级和承接地的经济发展成为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广东省的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高,工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对全省经济的稳健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基于广东省的工业行业的选择,可以把握全省工业行业的整体信息并通过重点关注和发展部分产业,使其找到合适的落地区域。结合实际情况的行业分析能够使各区域更好的发挥其地方特色优势,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使整个工业行业整体顺利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评价指标以及选择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广东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以广东工业行业为主要研究内容,把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到本文广东工业行业选择的研究中,并根据相关的评价结果联合广东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布局分析。本文整理相关的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工业行业进行综合排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可排序的评价结果。论文结合广东工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筛选出来的行业进行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行业的区域分布对产业转移给予参考意见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对广东产业转移背景下工业行业的地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关注关键行业,对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制定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刘鹏[10](2010)在《“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直以来是学界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此外,改区域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等种种制约问题。为突破瓶颈,广东省于2008年推出了“双转移”战略——即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研究产业转移和区域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双转移”战略和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各自的发展进程沿革与现状分析,揭示前者对后者进程的影响,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战略,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本文借鉴了区域一体化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知识,介绍了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出台形势、政策沿革、当前成效及问题,构建了经济概况与生产要素的评估体系,运用2004-2008年珠三角地区相关经济指标和数据对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一体化现状作出评估,运用区位商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布局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双转移”战略的主要影响作用体现在省内欠发达地区,目前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影响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2)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由政府主导推进。广东省按地理布局把珠三角地区划分成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希望它们围绕各自的核心城市,先实现三个经济圈的局部一体化,最终达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3)目前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合作协议主要以交通通讯、公共事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为主,涉及产业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各个经济圈内部尚未形成建立在产业互补基础之上的产业链。(4)就产业的分工布局来看,广佛肇的产业互补性较强,梯度建设较为合理,实现一体化的潜力和可能性最大;深莞惠的产业同构性最大;珠中江的产业也有较大的同构现象,而且三地的综合实力都较弱。三个经济圈要整合各自的产业,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任重道远。

二、年产值近100亿元 江门信息业发展迅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产值近100亿元 江门信息业发展迅速(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2 产业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综述
        1.3.3 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综述
        1.3.4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布局的概述
        2.1.1 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布局指向
    2.2 产业区位理论
        2.2.1 古典区位理论
        2.2.2 近代区位理论
        2.2.3 现代区位理论
    2.3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2.3.1 产业集聚
        2.3.2 产业地理集中
        2.3.3 地区专业化
        2.3.4 产业集群
    2.4 产业扩散的相关理论
        2.4.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转移
        2.4.2 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业扩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3.1 广东省工业的总体发展态势
    3.2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3.2.1 以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时期(1978—1991 年)
        3.2.2 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时期(1992—2000 年)
        3.2.3 制造业重型化发展阶段(2001—2008 年)
        3.2.4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2009—2012 年)
        3.2.5 高端制造业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3.3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3.3.1 广东省的主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地位
        3.3.2 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
        3.3.3 广东省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3.4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3.4.1 专业镇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3.4.2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
        3.4.3 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悬殊
        3.4.4 制造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4.1 广东省各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
        4.1.1 广东省各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分析
        4.1.2 广东省各市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水平
    4.2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空间分布演变
        4.2.1 制造业各行业最高产值份额所属地的变化分析
        4.2.2 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产值份额的空间分布演变
    4.3 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4.3.1 全部制造行业产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
        4.3.2 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变化趋势
    4.4 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的变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5.1.1 资源禀赋
        5.1.2 劳动力成本
        5.1.3 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
        5.1.4 外部性
        5.1.5 拥挤效应
        5.1.6 政府行为
    5.2 广东省分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5.2.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2.4 分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结论分析
    5.3 广东省分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5.3.2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3.4 分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6.2.2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有机联系
        6.2.3 运用比较竞争优势、建设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极
        6.2.4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6.2.5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创新点
2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2.1 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类别、名称、数量和主导产业
    2.2 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运行模式
    2.3 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主要措施及成效
3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 提升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园区发展规划
    4.2 合理有序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4.3 加强园区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
    4.4 夯实产业园区建设基础
    4.5 合理运用“互联网+”驱动园区创新发展
5 结论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访谈提纲

(4)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历程
    (一) 萌芽阶段
    (二) 起步阶段
    (三) 转折阶段
    (四) 试点阶段
    (五) 发展阶段
二、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一) 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占地面积, 最大的是梅州市的26204.8亩, 其次是韶关市的8767.5亩, 第三是河源市的70000亩 (表1、图3) 。
    (二) 水族及观赏鱼行业
    (三) 观赏龟行业
    (四) 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五) 钓具钓饵行业
    (六) 休闲渔业带
三、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经验
    (一) 成立行业协会引导发展
    (二) 出台管理法规保障发展
    (三) 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发展
    (四) 制定相关规划支撑发展
四、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态势
    (一) 发展态势
    (二) 新形势
五、广东省休闲渔业存在问题
    (一) 发展水平偏低
    (二)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 投资渠道单一
    (四) 政策扶持不足
    (五) 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完善
六、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建议
    (一) 制定休闲渔业相关制度和标准
        1. 尽快制定休闲渔业企业报备标准。
        2. 尽快制定休闲渔业企业报备流程。
        3. 明确休闲渔业船审批程序。
        4. 明确休闲垂钓游式平台用海问题。
        5. 制定休闲海钓比赛的批准制度, 明确批准主体、批准程序和批准流程。
        6. 制定《广东省休闲渔业船舶检验规定》, 以指导休闲渔业船舶的建造、改造。
        7. 制定《广东省休闲海钓管理规定》。
        8. 尽快修订《广东省休闲渔业管理办法》。2011年出台的《广东省休闲渔业管理办法》 (粤府办[2011]55号) 已远远滞后于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较为完备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 强化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 食品卫生, 休闲渔船的分类管理 (观光渔船、渔业体验渔船、海钓船) , 公共水域 (包括海、淡水) 垂钓管理, 观赏鱼引进管理等制度, 使休闲渔业有法可依、管理者有章可循。
        9. 尽快制定成套广东省休闲渔业技术标准。
        1 0. 地方各级政府和渔业管理部门要把休闲渔业列入议事日程。休闲渔业要有领导分管, 有落实科室部门主抓。
    (二) 做好休闲渔业发展规划
    (三) 完善休闲渔业扶持政策
        1. 建筑用地目前已成为我省内陆地区、海岛等地的渔业休闲基地发展瓶颈。
        2. 休闲渔船码头短缺也是我省普遍存在的难题。
        3. 鼓励渔民成立渔业休闲公司或渔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休闲渔业。
        4. 鼓励休闲渔业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提升休闲渔业建设水平。建议参考兄弟省的做法, 对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的企业, 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支持。扶持龙头, 带动产业。
        5. 鼓励渔村, 特别是海岛渔村开展渔民家庭客栈业务, 建议政府对渔民客栈的房屋改造, 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6. 鼓励无人岛开发。
        8. 努力减少休闲渔业企业的经营成本。
        9. 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渔业发展和经营。要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休闲渔业融资渠道。
        1 0. 加强对休闲渔业企业管理人员、各类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休闲渔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1 2. 在有条件的地区, 结合目前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渔村、美丽海湾、人工渔礁、海洋牧场等项目建立休闲渔业区, 由政府引导扶持、行业组织、投资者、渔民共同参与, 争取在我省创立若干个休闲渔业示范区。
        1 3. 建立严格的海钓准入制度, 明确海钓经营者、海钓船艇、船员资格、钓手、钓区的准入标准。
        1 4. 渔业是养殖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
    (四) 突出特色建立休闲渔业品牌
    (五) 创新互联网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5)广东省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1.4.1 产业转移
        1.4.2 产业园
        1.4.3 产业转移园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产业转移园发展研究述评与评价要素选取
    2.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研究
        2.1.1 产业转移动因相关理论
        2.1.2 产业转移特征相关理论
        2.1.3 小结
    2.2 多视角的产业转移园发展研究
        2.2.1 产业转移园发展特征研究
        2.2.2 产业转移园发展动力与方向研究
        2.2.3 产业转移园合作与管理研究
        2.2.4 产业转移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2.5 产业转移园其他相关研究
        2.2.6 小结
    2.3 基于政府主导下的产业转移园实施成效研究
        2.3.1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
        2.3.2 产业转移对区域社会影响
        2.3.3 产业转移对区域资源影响
        2.3.4 小结
    2.4 评价要素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产业转移总体特征分析
    3.1 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1 广东省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2 广东省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3.2 产业转移园发展概况
        3.2.1 产业转移园发展历程
        3.2.2 产业转移园发展特征
        3.2.3 产业转移园发展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实施评估
    4.1 韶关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 韶关市产业转移园
        4.2.1 总体发展概况
        4.2.2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
        4.2.3 乐昌产业转移园
    4.3 产业转移园实施评估
        4.3.1 产业转移政策能动性
        4.3.2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和升级
        4.3.3 产业转移与资源配置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发展模式与路径
    5.1 经验借鉴
        5.1.1 国际产业转移经验
        5.1.2 国内产业转移经验
    5.2 发展模式与路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1.1 贫困理论的演进及贫困的测量
        2.1.2 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扶贫模式的开发
        2.1.3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2 产业集聚理论
        2.2.1 产业集聚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2.2.2 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
        2.2.3 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2.3.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
        2.3.2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聚焦视角
        2.3.3 产业集聚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2.3.4 产业集聚的新视角:链网互动机制理论
    2.4 系统论理论
    2.5 理论述评
第三章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演进
    3.1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3.1.1 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
        3.1.2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度的总体描述
    3.2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空间集聚变化
        3.2.1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的共性特征
        3.2.2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的差异性特征
    3.3 全球价值链视角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问题
        3.3.1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集聚特点
        3.3.2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缺乏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能力
        3.3.3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内部系统尚不完善
        3.3.4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理论框架
    4.1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4.1.1 生产要素
        4.1.2 需求条件
        4.1.3 相关与支持产业
        4.1.4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4.1.5 机遇
        4.1.6 政府
    4.2 产业集聚发展与贫困地区脱贫的耦合模型
        4.2.1 产业集聚优势与贫困地区劣势的耦合机理
        4.2.2 贫困地区与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
        4.2.3 贫困地区与产业集聚耦合发展的红利模型
    4.3 全球价值链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框架
        4.3.1 链网互动治理结构网络
        4.3.2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链网互动治理结构网络
        4.3.3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结构模型阐释
        4.3.4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复杂适应系统的适用性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集聚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分析
        5.1.1 理论假设
        5.1.2 数据选择与模型建立
        5.1.3 实证检验
    5.2 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集聚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分析
        5.2.1 数据选择与模型建立
        5.2.2 实证检验
        5.2.3 结论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国内外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实践
    6.1 美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分析
        6.1.1 从单一要素集聚转变为多种开发模式
        6.1.2 从依托地理集聚转变为空间集聚
        6.1.3 依托人力资本的学习能力集聚
        6.1.4 依托科技开发的创新能力集聚
        6.1.5 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6.2 贵州毕节试验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分析
        6.2.1 人力资本学习能力的集聚
        6.2.2 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增强交流能力的集聚
        6.2.3 产业园区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集聚
        6.2.4 基于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
        6.2.5 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价值链
        6.2.6 政府的大力支持
        6.2.7 结论
    6.3 全球价值链视角濮阳县产业集聚发展的案例分析
        6.3.1 濮阳县产业发展概况
        6.3.2 濮阳县电光源产业的集聚
        6.3.3 全球价值链视角濮阳县电光源产业集聚分析
        6.3.4 全球价值链视角濮阳县电光源产业集聚结构模型分析
第七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选择
    7.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2 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7.2.1 学习能力
        7.2.2 交流共享能力
        7.2.3 演进整合能力
    7.3 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7.3.1 基于小城镇建设和特色优势资源的要素集聚发展模式
        7.3.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企业集聚发展模式
        7.3.3 基于外商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7.3.4 结论
第八章 我国贫困地区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8.1 依据波特竞争优势确立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8.2 改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8.2.1 锁定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获得高端环节进入机会
        8.2.2 培养与国际买家、跨国企业的竞合力量
        8.2.3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改善契约环境
    8.3 提高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8.4 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关联性
    8.5 寻求跨国企业合作伙伴,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8.6 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集聚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S工业物流园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1.2.1 物流地产的内涵
        1.2.2 国内外物流地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项目概述
    2.1 H 公司概况
    2.2 项目所在地概况
        2.2.1 经济概况
        2.2.2 功能板块
        2.2.3 经济区划分
        2.2.4 区域现状及规划
        2.2.5 对外交通
    2.3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2.3.1 符合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2.3.2 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
        2.3.3 符合由传统物流业向高端现代物流业转型需要
        2.3.4 符合高栏港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
        2.3.5 项目具有较好的投资前景
    2.4 项目的规划及建设内容
    2.5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市场环境分析
    3.1 宏观市场需求分析
    3.2 服务区域市场需求分析
    3.3 企业业务外包意向分析
    3.4 竞争对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营销管理
    4.1 营销目标
    4.2 营销的总体战略
        4.2.1 品牌营销战略
        4.2.2 差异化战略
        4.2.3 合作战略
        4.2.4 信息化战略
    4.3 营销策略
        4.3.1 定制营销策略
        4.3.2 机动营销策略
    4.4 营销活动
        4.4.1 招商准备
        4.4.2 招商方式
        4.4.3 招商活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运营管理
    5.1 组织架构
    5.2 人员招聘
        5.2.1 人员招聘基本原则
        5.2.2 人员招聘流程
    5.3 人员培训
    5.4 人员薪酬福利
        5.4.1 分配原则
        5.4.2 工资构成及发放办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财务分析
    6.1 投融资计划
        6.1.1 投资估算
        6.1.2 资金来源
        6.1.3 融资及还款计划
    6.2 经营预测
        6.2.1 收入预测
        6.2.2 成本及费用支出预测
        6.2.3 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编制
    6.3 财务效益分析
        6.3.1 财务净现值
        6.3.2 内部收益率
        6.3.3 投资回收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项目风险分析
    7.1 财务敏感性分析
    7.2 风险定性分析
        7.2.1 政策风险
        7.2.2 市场风险
        7.2.3 成本风险
        7.2.4 融资风险
        7.2.5 技术风险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第一节 创意产业概述
        一、 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二、 创意产业的定义与产业范畴
        三、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产业属性
        四、 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述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
        二、 国外经典产业集群理论
第二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主体模式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构成主体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力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变规律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一、 根据推动主体与机制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二、 根据形成要素和功能特征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三、 根据区域空间结构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四、 根据依托区域空间功能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第三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空间效应的一般分析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经济马赛克”现象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模式与经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表现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二、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三、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四、 创意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转化的影响
        五、 创意产业集群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美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英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三、 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亚洲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日本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韩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港台地区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香港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与区域发展比较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
        三、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与基本态势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比较
        一、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发展
        二、 创意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的区域比较
        三、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格局的区域比较
        四、 创意产业集群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差异性
        一、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状况
        二、 东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三、 中西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四、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总述
第六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空间
    第一节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二、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布局
    第二节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长三角创意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布局特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二、 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布局特点和发展优势
    第四节 中三角地区创意产业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态势
    第五节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和发展态势
    第六节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
第七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形势
        一、 国内外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趋势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实施战略
        一、 实施创意人才开发战略,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二、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三、 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发挥民间资本市场作用
        四、 实施集团化战略,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
        五、 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六、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创意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七、 实施法制化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八、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贡献度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和未来期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情况
后记

(9)基于广东工业选择的产业转移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选择的理论综述
        1.2.2 产业转移理论的产业选择思想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东产业转移和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2.1 广东产业转移的原因
        2.1.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1.2 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
        2.1.3 企业经营压力的需要
    2.2 广东产业转移的模式
    2.3 广东工业发展的概况
        2.3.1 四大区域工业发展情况
        2.3.2 龙头工业企业情况
        2.3.3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选择的模型构建
    3.1 工业选择的指标框架
        3.1.1 指标说明
    3.2 工业选择的模型构建
        3.2.1 基本原理
        3.2.2 数学模型
        3.2.3 计算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工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4.1 广东工业选择的数据测算及分析
        4.1.1 计算各指标数
        4.1.2 数据标准化处理和计算相关矩阵
        4.1.3 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根
        4.1.4 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选取主成分个数
        4.1.5 计算主成分得分及综合排序
    4.2 广东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3 广东工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产业转移的工业布局分析及政策建议
    5.1 重点发展工业的产业转移布局分析
        5.1.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1.2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5.1.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1.4 金属制品业
        5.1.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2 限制发展工业的产业转移布局分析
        5.2.1 金属矿采选业
        5.2.2 非金属矿采选业
        5.2.3 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
        5.2.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5.3 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图表目录
附录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区域一体化的定义及理论渊源
    2.2 关于产业转移的已有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现状
    3.1 “双转移”战略的背景
    3.2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现状
    4.1 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4.2 珠三角各市经济概况与生产要素的评估体系
    4.3 评估结果与一体化现状分析
第五章 “双转移”形势下的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5.1 分析工具——区位商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
    5.2 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分工与专业化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6.2 展望与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
致谢

四、年产值近100亿元 江门信息业发展迅速(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2]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D]. 宋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3]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D]. 刘进雷. 暨南大学, 2018(02)
  • [4]广东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 叶焕强,杨明,禤国荣,陈丕茂,唐振朝,钟小庆,彭穗华,袁华荣,黄志鹏,梁达洪. 新经济, 2016(31)
  • [5]广东省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实施评估研究[D]. 孙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全球价值链视角贫困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D]. 任登魁. 天津大学, 2016(07)
  • [7]S工业物流园项目商业计划书[D]. 詹填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8]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华正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基于广东工业选择的产业转移布局研究[D]. 叶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4)
  • [10]“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 刘鹏. 中山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年产值近百亿元,江门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