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景大丰收

东方网景大丰收

一、东方网景全面丰收(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韦[1](2021)在《部分安防上市企业2020年度经营状况及行业特点分析》文中提出回眸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更是特别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社会经济发展节奏,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行各业在持续变革中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持续落地赋能……在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安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分领域,行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等诸多难题。行业内上市企业作为行业发展风向标,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更强,凭借着强有力的市场拓展力与源源不断创新投入深刻影响着行业的走向和趋势。笔者通过梳理行业内部分代表性上市企业年报,以期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变化与特点。

梁艺[2](2020)在《罗中立作品中的“大巴山”母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中立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以“大巴山”为母题创作的系列作品几乎贯穿了罗中立整个艺术生涯,通过对这一系列作品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挖掘出罗中立执着于表现“大巴山”母题的原因,也能细致的梳理出罗中立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根据选题需要,本文主要分为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探讨:首先是绪论部分阐述了对这一选题的背景依据和研究的现状趋势,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目标;第二章则是细致的从罗中立的生长经历中梳理出“大巴山”母题的来源与背景,包括分析罗中立与邓开选及其家族的交往关系对罗中立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早期的欧洲留学经历使罗中立陷入的自我身份的思考,从而选择回归大巴山,寻找本土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过程;第三章阐述“大巴山”母题系列作品的叙事方式以及表达的核心思想;第四章是对“大巴山”系列作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图像分析,包括从中提炼出的“楼梯”、“油灯”、“家牛”、“农民”四个典型绘画物象在作品图像中的作用剖析,并对作品中独具罗中立个性化特征的色彩、线条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从而总结出罗中立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第五章则是解读罗中立“大巴山”母题作品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意义。最后得出结论罗中立的艺术风格演变并不是断裂式的转变,而是从写实、表现、原始、融合的四条路径同时并行的绘画探索,最终确立的以“变体画”为主的具有“魔幻现实主义”意味的绘画风格。尽管其绘画语言多变但传达的唯一核心主题只有对原始人性本真的表达,从最初对大巴山农民日常生活的描绘到自我生活的融入皆是如此,以此稳步构建起了罗中立个性化的艺术生长脉络。

黄晨霞[3](2020)在《慈善行为的动态竞争与企业价值 ——以阿里、京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环境的持续变化下,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在从相对静态向动态的方向变化,这推动了企业之间动态竞争的发展。这种以不断的“攻击-回应”表现形式出现的竞争模式,会使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持续下降,这使得企业在增加当前优势的同时,不得不去发掘更多新的渠道来创造新的优势。他们发现传统的产品、生产要素、价格等领域的竞争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对社会责任观、价值观的不断转变,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逐步把目光转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也意识到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这也是提升企业形象、拓宽市场,在不断的动态竞争中获胜的好渠道。2017年5月18日,金融界发布《2017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创富报告》,首次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了上市公司评价体系,那些在《创富报告》中因在社会履责方面成绩优秀而排名评价靠前的企业,其经营状况良好,股价节节上升,企业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在践行过程中,慈善捐赠作为社会责任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快速发展起来,捐赠领域不断拓宽,捐赠资源和模式日渐丰富,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同时慈善捐赠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也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着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很少有致力于如何做慈善行为才能起战略效果的研究。即怎么样的慈善行为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好感?是否所有慈善行为都对企业价值有正向促进作用?不同行善目的下企业的慈善行为效果是否相同?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深究。而且当前我国企业的慈善事业尚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我国典型的代表性企业具体慈善行为与战略效果的联系,会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借助事件研究法,以阿里和京东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两家公司2017年慈善行为的动态竞争及效果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编码统计方法,从“领先性”、“长期性和全民性”和“规划性”三个维度出发,对案例企业慈善行为战略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事件研究法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研究发现,慈善已经成为阿里和京东两家公司非常重要的非市场行为之一;阿里和京东在慈善领域存在“竞争”,两家公司的慈善行为呈现“领先-回应”的动态竞争态势;慈善行为的动态竞争影响企业价值,慈善行为的战略效应受到了慈善行为战略性特征的影响,具备长期性、全民性和规划性特征的慈善行为更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以打击竞争对手为目的的慈善行为无法有效提升企业价值,赢得慈善“竞争”更要重视开展慈善行为的方式,对慈善行为进行的战略性管理至关重要。

潘玉[4](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贾军[5](2017)在《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方式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等共同推动着当前的媒介平台、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转向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媒体智能化发展从新闻内容形态、新闻生产者、新闻制作、编辑、分发等环节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带来变化和创新。而与此同时,我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于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以新闻生产理论、技术取向的媒介环境学作为理论资源,在媒介形态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宏观背景下,以案例法、溯因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新闻生产进行考察,分析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影响,尝试构建智能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模式,以弥补现有模式解释力的不足。在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传统媒体在智能化过程新闻生产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媒体智能化发展改变媒介形态是本文研究问题的起点,智能媒体的媒介形态回归口语传播时代的特征,实现对人各项感官的全面调动和再平衡。媒介形态的改变推动了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创新。本文在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内容、新闻生产者及工作方式、新闻编辑、新闻分发和受众的分析框架。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内容的总体特征是再现式新闻报道,突出沉浸感和临场感,优化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主体维度上表现为新闻机构、普通用户、自媒体和人工智能计算程序共存的新闻生产图景。新闻编辑部的功能退守到内容编辑领域内,编辑部职能向平台层面转型,呈现出更多自组织、自动化的特征。智能媒体的受众实现了从“不定量的多数”向具有清晰存在感的“节点”转向。算法的本质在于,基于新闻内容的标记和用户画像,主动向用户提供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智能媒体依靠人工编辑和算法协同实现新闻分发,有利于解决受众信息阅读碎片化、资讯信息大规模产出这两大趋势之间存在的注意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智能媒体、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循环系统、智能媒体树形模型、智能媒体生产主体的煎蛋模型等,试图再现智能媒体多主体共存、传统新闻生产主体去中心化以及普通用户以社会化方式参与新闻生产的特征,是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协同的信息传播流动联盟。本文最后提出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坚持内容价值,编辑部职能转向UGC内容的公司化接管、对新闻资讯内容的知识化管理和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在智能化媒体的内容形态方面,要遵循媒介发展规律创新进行内容创新,智能化媒体要注重数据价值的挖掘、表达方式向视觉转换,同时增加新闻内容的场景因素。以组织及其成员的观念和技能为切入点,推动新闻组织机构内组织规范、新闻常规与新媒介配套发展,以智能媒体算法驱动实现人工编辑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媒介组织创新是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组织机构保证,本文认为要以互联网为主体、以吸引和汇聚用户为目的、以三个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郭丹[6](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节日文化论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而在物质文明稳步前进的同时,精神文化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交流的频繁使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科技化、全球化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节日文化也经历了不同层次嬗变和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传统节日在趋于消亡的边缘重归民众的视野;外来节日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而强势融入,新兴节日层出不穷、方兴未艾。这三种节日构成了中国新的现行节日体系,共同影响支配着民众的生活。节日文化在丰富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渐变的过程。如节日的主题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节日习俗在注重传承的同时,产生了与时代发展难以融合的新矛盾,随之产生了众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节俗。节日功能扬弃了古老而虚诞成分的内容,而在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休闲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加强与提升。新的历史时期,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政府的倡导和扶持是节日文化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专家学者的科学探索是节日文化进一步拓展的理论基础,社会经济的强大力量在节日形式表现、节俗丰富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的中国节日文化,应更好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更好地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赵尧[7](2015)在《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始将提升媒体传播力作为塑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国际传播力依然不强,在面对引导国际舆论风向的关键问题时,来自中国方面的声音依旧微弱。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全球覆盖,因此发展网络媒体对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有很大价值。本文通过建构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为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提供评价工具,并通过代入媒体数据计算指标指数以检验体系可行性,进而评价相关网络媒体的国际传播力。本文从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的建构目的、原则、影响因素和构成要素入手,将中国网络内容的国际传播力分为信息传播量、信息传播质、信息传播度三大维度,并在这三大维度类别下划分出海外日均浏览量、海外访问率、外文语种数、月发稿总量、日均发稿量和稿件原创率、稿件首发率、国际问题信息比率、信息真实度、信息形象度以及内容阅读量、话题引发量、受众认可率、社会精英受众比率14个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求得各项指标权重,之后将中国10大主流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CRI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新浪网、搜狐网、千龙网及东方网相关数据代入,以检测评价体系可行性,并推算出各指标指数,依据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得出结论:在中国10大主流网站中中,新华网和新浪网的国际传播力居于首要地位。另外,相关网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访问总量大,国际访问量偏小;稿件首发量大,国际稿件首发量和话题引发量偏小;国际受众认可率提升,社会精英受众比率偏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发展水平的三大对策:提升国际知名度并改善国际形象;完善海外驻点以实现国际新闻本土化运作;差异化传播以提升国际受众认可度。

于鹏亮[8](2014)在《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初始不为大众理解,到如今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影响了公共舆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出中国互联网变革的轨迹,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对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梳理,不仅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记录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1994年作为研究起点,首先从技术变迁、载体变迁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期(1994年——2002年),发展期(2003年——2007年)和高涨期(2008年——2013年)。萌芽期是流行语孕育、启蒙和初步娱乐化的阶段;发展期流行语注重网络交际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涨期流行语舆论监督功能凸显,呈现多元共生态势。其次,从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考察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归纳其流行性特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以及全媒体环境下它与大众文化的交互关系。本研究在整合学术界已有研究范式长处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力图实现史料梳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出于纵向比较的需要和网络流行语语汇史的完整性考虑,本文将互联网发展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网络流行语的变迁进行整体观照。创新点在于首次对中国网络流行语发生、发展的二十年历程进行全程式、全景式的记录,并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网络流行语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突破了以往以某一个、某一类或者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从历时性和载体变迁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作了系统描述,具有一定的先行探索意义。

刘烨[9](2013)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战略研究 ——以湖南红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地方新闻网站自2001年大规模创办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成为网民获取地方信息的重要窗口,而且成为地方对外宣传的主要阵地,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与商业门户网站的高歌猛进相比,与中央新闻网站的权威影响相比,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品牌效应相比,地方新闻网站仍然面临着体制不顺、经营乏力、影响力有限等诸多发展的瓶颈及困境。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破重围,打造地方新闻网站的品牌,提升其影响力与公信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在梳理网络传播基础理论和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素有“中国地方新闻网站第一品牌”之称的湖南红网为典型个案,着重分析了地方新闻网站在发展定位、运行体制和赢利模式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战略。本文认为,地方新闻网站对内的战略就是通过加强内容建设来提升自身实力,其核心是“创新”,具体举措有四条,即强化原创,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互动,注重舆论引导;网络问政,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精品,发挥品牌优势。地方新闻网站对外的战略是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其关键是“合作”,具体举措亦有四条,即理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媒介融合,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加强合作,提升营销管理水平;改进技术,培育核心技术力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灵活运用大众传播学理论分析地方新闻网站这一新兴媒介,探讨经典传播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实践应用,比如论文对红网在党的十八大期间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做了学理和实证上的肯定。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然来临的大背景下,地方新闻网站只有抓住发展机遇,树立竞争意识,明确发展路径,掌握突破方法,才能做大做强、做实做优,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主流媒体。

曾励[10](2004)在《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如果说在二十世纪中国一般媒介史上发生了一个影响巨大,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那就是网络媒介的出现,虽然,网络媒介影响和改变的只是“新闻事实”向外传播的传播渠道,但是,新闻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内容和形式却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此中,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可居首功”。 本文试图借用市场营销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定位”和“品牌”,把中国新闻网站首页作为一种市场竞争下的营销产品,大胆进行学术探讨。在第一章,本文对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简单回顾,分析网络新闻的具体特性,探讨其和新闻首页的辨证关系,指出当前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存在哪些弊端,并提出“定位”这一概念,初步对新闻首页进行市场定位;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本文在定位新闻首页产品的基础上,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对中国几大着名新闻网站的新闻首页产品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优点,找出其不足,并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对新闻首页进行产品设计,将新闻首页产品分成多个层次,提出具体的营销传播对策;在第四章中,本文从中国新闻网站发展趋势着眼,结合新闻网站竞争形势的变化,提出“品牌”概念,从而将新闻首页产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分别从新闻首页产品的品牌要素、传播策略、数据库营销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新闻首页自身特性,以图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产生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闻首页产品。

二、东方网景全面丰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方网景全面丰收(论文提纲范文)

(1)部分安防上市企业2020年度经营状况及行业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安防行业有人喜有人忧
    (一)注册制试点推行,安防行业再演“上市潮”
    (二)股市监管趋严,安防上市企业有退市有变更实控人
二、2020年业绩表现冰火两重天分化显着
    (一)业绩逆势增长,行业旗舰扛起“复苏”大旗
    (二)部分企业业绩下滑严重,卖子公司、年报险夭折
    (三)“缺芯潮”背景下,上游芯片、镜头企业高歌猛进
    (四)新冠疫情防控需求,红外热成像企业表现突出
    (五)安防系统集成与服务类上市企业整体表现低迷
三、2020年行业融合持续深化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迈进
    (一)新产品新技术融合应用越来越普遍
        1. 集成红外成像助力疫情防控
        2. AI深度融合场景应用不断涌现
        3.5G与安防深度融合细分场景应用落地
    (二)市场空间在持续拓展、扩维
        1. 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主战场
        2.消费升级智能家居领域迎发展
        3.网络安全受重视市场空间打开
    (三)行业泛安防展现新活力

(2)罗中立作品中的“大巴山”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现状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目标
第2章 罗中立作品中“大巴山”的母题来源与背景
    2.1 结缘大巴山
    2.2 罗中立与邓开选及其家族的交往关系
    2.3 留学后对“大巴山”的回归
第3章 “大巴山”母题系列作品的叙事与表达
    3.1 连环画叙事结构的挪用
    3.2 对日常生活与人性的关照
第4章 对“大巴山”系列作品的图像分析
    4.1 “大巴山”母题中塑造的典型绘画物象
        4.1.1 楼梯——空间构图的转变
        4.1.2 油灯——光影氛围的凸显
        4.1.3 家牛——拟人在场的投射
        4.1.4 农民——立体平面的融合
    4.2 色彩运用对“大巴山”乡土气息的烘托
        4.2.1 对“大巴山”乡土色彩的提取
        4.2.2 “大巴山”系列作品中对色彩的探索
    4.3 “大巴山”线性绘画语言的确立
    4.4 从“大巴山”系列作品看罗中立的艺术风格演变
第5章 罗中立“大巴山”母题作品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5.1 立足于历史语境的问题意识
    5.2 建立个性化艺术生长脉络的重要性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3)慈善行为的动态竞争与企业价值 ——以阿里、京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战略性慈善理论
        2.1.2 慈善营销理论
        2.1.3 动态竞争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慈善行为与动态竞争
        2.2.2 慈善行为的动态竞争与企业价值
        2.2.3 慈善行为竞争的战略性与企业价值
        2.2.4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方法选择
    3.2 案例选取
    3.3 确定事件期及估计期
    3.4 数据收集
    3.5 数据可靠性检验
4 阿里和京东慈善行为竞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4.1 慈善动态竞争事件甄选
        4.1.1 基于事件时间
        4.1.2 基于事件主题
    4.2 估算超额收益和累积超额收益
        4.2.1 估算正常收益参数值
        4.2.2 计算超额收益和累积超额收益
    4.3 阿里和京东慈善行为竞争结果对比分析
        4.3.1 “阿里领先、京东回应”动态竞争结果分析
        4.3.2 “京东领先、阿里回应”动态竞争结果分析
        4.3.3 京东单独开展慈善行为效果分析
    4.4 小结
5 阿里和京东慈善行为战略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5.1 慈善行为的战略性特征
    5.2 阿里和京东慈善行为的战略性特征分析
    5.3 阿里京东“领先—回应”的动态竞争效果分析
6 结论启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启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慈善立法,使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得以持续
        6.2.2 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减轻企业的负担
        6.2.3 树立战略性的慈善观念
        6.2.4 促进企业与非盈利组织的合作
        6.2.5 持续的慈善捐赠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回报
        6.2.6 加强对企业慈善行为的宣传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创新和研究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变革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1.2.2 智能媒体与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新闻生产理论
        1.3.2 媒介环境学理论
    1.4 概念界定
        1.4.1 媒体智能化
        1.4.2 新闻生产
        1.4.3 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媒体智能化发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2.1 新技术与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
        2.1.1 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领域发展迅速
        2.1.2 信息领域相关的人工智能加快迅速
        2.1.3 国家利益需求、国家政策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2.2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媒介形态变迁
        2.2.1 媒体智能化发展驱动媒介形态变迁
        2.2.2 媒体智能化趋势下的媒介形态
    2.3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生产发生变化
        2.3.1 虚拟现实新闻:新闻内容形态发生变化
        2.3.2 机器人写作: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
        2.3.3 受众、用户的智能化迁移
        2.3.4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编辑部发生变化
        2.3.5 算法主导新闻内容分发
3 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媒体新闻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传媒当前新闻生产的现状
    3.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
        3.2.1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SWOT分析及存在问题
        3.2.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3.3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发生革新
        3.3.2 媒介技术及媒介形态持续创新
        3.3.3 用户及用户关系发生变革
        3.3.4 传统媒体面临政治、商业和技术的多重诉求
        3.3.5 传统媒体组织及其人员认知、观念的局限
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建思路
    4.1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构成要素
        4.1.1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的再现式特征
        4.1.2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与数据流密切相关
        4.1.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主体系统模式构成
        4.1.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用户
        4.1.5 智能媒体系统的新闻编辑部
        4.1.6 智能媒体新闻分发
    4.2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过程模式:与信息技术等全方位对接
    4.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成模式
        4.3.1 智能媒体
        4.3.2 智能媒体系统模式
    4.4 当前阶段智能媒体新闻分发的案例分析
        4.4.1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以《今日头条》为例
        4.4.2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结构性制约
5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
    5.1 走向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
        5.1.1 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仍需坚持内容价值
        5.1.2 新闻机构对UGC内容的机构化接管
        5.1.3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知识化管理
        5.1.4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
    5.2 智能化媒体遵循媒介发展规律进行新闻内容创新
        5.2.1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从数据、信息到价值
        5.2.2 新闻内容的形态向视觉化转向
    5.3 走向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者
        5.3.1 提升媒体智能化形态下的新闻生产实践技能
        5.3.2 算法技术驱动人工编辑升级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
        5.3.3 改革新闻机构内组织结构和常规,克服路径依赖
    5.4 智能化媒体的媒介组织创新
        5.4.1 新闻生产智能化重构与组织变革
        5.4.2 组织变革应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
        5.4.3 组织变革应以汇聚用户为主
        5.4.4 新闻编辑部要建设三大基础平台
        5.4.5 传媒规制、版权管理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改革开放以来节日文化论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学术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现行节日体系的形成
    一、传统节日
        (一)传统节日的分类
        (二)传统节日的式微
        (三)传统节日的复兴
    二、外来节日
        (一)外来节日的传入
        (二)外来节日的融合
        (三)外来节日的变异
    三、新兴节日
        (一)政府确定的节日
        (二)民间自发的节日
        (三)地方性节庆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节日文化的嬗变
    一、节日形式的革新
        (一)节日主题的推陈出新
        (二)节日习俗的丰富多元
    二、节日功能的变化
        (一)原始功能的消亡
        (二)教育功能的提升
        (三)经济功能的加强
        (四)休闲功能的普及
第三章 节日文化再建的思考
    一、节日文化再建的必要性
        (一)节日文化的意义
        (二)现行节日发展空间
    二、节日文化再建的途径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重视学者的文化引领
        (三)提升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借助经济的推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目的与原则及构成要素
    2.1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目的
        2.1.1 评价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发展水平
        2.1.2 提高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效率
        2.1.3 促进中国对外发声窗口建设
    2.2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2.1 全面布局原则
        2.2.2 符合国情原则
        2.2.3 实时原则
        2.2.4 平衡原则
    2.3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2.3.1 “议题”构成要素
        2.3.2 “受众”与“现实效应”构成要素
第3章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选择
        3.1.1 信息传播量指标
        3.1.2 信息传播质指标
        3.1.3 信息传播度指标
    3.2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3.2.1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推算
        3.2.2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内涵
        3.2.3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修正
第4章 中国10大主流网站国际传播力指数
    4.1 中国10大主流网站国际传播力指数估算
    4.2 中国10大主流网站国际传播力单次指数评价
        4.2.1 信息传播量指数评价
        4.2.2 信息传播质指数评价
        4.2.3 信息传播度指数评价
    4.3 中国10大主流网站国际传播力综合指数评价
        4.3.1 访问总量大但国际访问量偏小
        4.3.2 国际稿件首发量和话题引发量偏低
        4.3.3 社会精英受众比率偏小
第5章 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提升对策
    5.1 提升国际知名度并改善国际形象
        5.1.1 同海外媒体共办栏目或共用推广平台
        5.1.2 将公益思想和行为融入传播活动
        5.1.3 借助国际重大事件造势
    5.2 完善海外驻点以实现国际新闻本土化运作
        5.2.1 扩充报道来源和报道面
        5.2.2 报道角度和风格本土化
    5.3 差异化传播以提升国际受众认可度
        5.3.1 挖掘独家视角新闻
        5.3.2 实现多家媒体联合报道
        5.3.3 形成独特品牌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流行语
        1.3.2 网络与网络媒体
        1.3.3 网络语言
        1.3.4 网络流行语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
        1.4.1.1 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综述
        1.4.1.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4.2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1.4.2.1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及特征
        1.4.2.2 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研究范式
    1.5 语料来源及选取标准
    1.6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主要内容
        1.6.2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网络流行语萌芽期的研究(1994年——2002年)
    2.1 互联网的兴起与互联网进入中国
        2.1.1 互联网的诞生及兴起
        2.1.2 互联网在中国的引入及初期发展
    2.2 BBS的发展历程及初期网民的特征
        2.2.1 BBS的发展历程
        2.2.1.1 BBS的起源
        2.2.1.2 BBS在中国的发展
        2.2.2 初期网络流行语使用者的特征
    2.3 早期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及发展
        2.3.1 启蒙阶段(1994年-1999年)
        2.3.2 普及阶段(2000年-2001年)
        2.3.3 娱乐化阶段(2002年)
3 网络流行语发展期的研究(2003年——2007年)
    3.1 中国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
        3.1.1 传播技术的革新带动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3.1.2 2003——2007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3.2 博客的发展历程与Web2.0 时代的到来
        3.2.1 博客的发展历程
        3.2.1.1 博客的起源
        3.2.1.2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3.2.2 Web2.0 时代的到来
    3.3 发展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概述
        3.3.1 源于社会生活,干预社会现实(2003年-2004年)
        3.3.2 网络交际与全民娱乐化(2005年-2006年)
        3.3.2.1 文娱类网络流行语
        3.3.2.2 网络恶搞产生的流行语
        3.3.3 广泛参与公共生活,网民自创流行语热情高涨(2007年)
        3.3.3.1 公共生活类网络流行语
        3.3.3.2 网民自创类网络流行语
4 网络流行语高涨期的研究(2008年——2013年)
    4.1 中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向前发展
        4.1.1 中国互联网由“广度”向“深度”发展
        4.1.2 2008——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概述
    4.2 微博的发展以及微博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4.2.1 微博的起源
        4.2.2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4.2.3 微博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4.2.3.1 微博重构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机制
        4.2.3.2 微博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公共舆论
    4.3 高涨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
        4.3.1 转折期(2008年)
        4.3.1.1 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
        4.3.1.2 公权力、公信力监督中的网络流行语
        4.3.2 高潮期(2009年—2010年)
        4.3.2.1 微博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达到顶峰
        4.3.2.2 各类流行语全面发展,草根精神彰显
        4.3.3 平稳发展期(2011年—2013年)
        4.3.3.1 网络舆情中的流行语
        4.3.3.2 各类网络“流行体”蓬勃发展
        4.3.3.3 网络流行语生活化特征显着
5 网络流行语语言学层面解析
    5.1 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5.2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性特征归纳
        5.2.1 内容的新颖性及形式的创新性
        5.2.2 形象性与幽默性
6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分析
    6.1 网络流行语的“5W”层面解析
        6.1.1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与受众分析
        6.1.2 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分析
        6.1.3 网络流行语的媒介分析
        6.1.4 网络流行语的效应探究
    6.2 网络流行语传播动力的复合因素
        6.2.1 传播的眼球经济
        6.2.2 媒介融合的互动效应
7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7.1 语言与社会文化
    7.2 大众文化理论
    7.3 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7.3.1 抵制性
        7.3.2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7.3.3 作为社会的黏合剂
8 结语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地方新闻网站发展战略研究 ——以湖南红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四 本文中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
        一、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及基础知识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第二节 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历程
        二、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现状
    第三节 湖南红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红网的发展历程
        二、红网的精品栏目
第二章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发展定位问题
        一、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定位的重要性
        二、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定位的误区
    三、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定位的策略
    第二节 运行体制问题
        一、事企不分的体制机制羁绊
        二、因循守旧的管理模式束缚
        三、落后低效的激励机制制约
    第三节 赢利模式问题
        一、地方新闻网站在盈利的思路上仍然比较被动
        二、地方新闻网站在盈利的渠道上仍然比较单一
        三、地方新闻网站在盈利的战略上仍然比较短视
第三章 地方新闻网站的内容建设战略
    第一节 强化原创 突出地方特色
        一、在强化原创上求特色
        二、在贴近民生上求特色
        三、在增强趣味上求特色
        四、在地域文化上求特色
    第二节 加强互动 注重舆论引导
        一、唱响网上舆论的主旋律
        二、发挥网络议程设置的功能
    第三节 在线问政 提升服务水平
        —、广纳民意谋发展
        二、善良民意暖人心
        三、上下沟通促和谐
    第四节 打造精品 发挥品牌优势
        一、通过弘扬区域文化打造品牌
        二、通过扎根本地基层打造品牌
第四章 地方新闻网站的经营管理战略
    第一节 理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从地方媒体布局着眼转企改制
        二、从拓宽融资渠道着眼转企改制
        三、从调整产业结构着眼转企改制
    第二节 加强合作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一、与传统媒体融合实现双赢
        二、开拓电子商务平台
        三、开展增值加工业务
    第三节 媒介融合整合新闻传播资源
        一、与传统媒体加强合作
        二、与新媒体结成联盟
    第四节 改进技术培育核心技术力量
        一、发挥技术优势丰富地方新闻网站的报道形式
        二、紧跟技术发展拓宽地方新闻网站的服务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特性
    一、 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
    二、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定位
第二章 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内容
    一、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栏目设置
    二、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内容分析
    三、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内容功能组合的基本策略
第三章 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形式
    一、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形式的现状
    二、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形式的设计思路
    三、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形式组合的基本策略
第四章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品牌传播策略
    一、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品牌要素分析
    二、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品牌传播策略
    三、 中国新闻网站首页的数据库营销
结束语
注释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清单
后记

四、东方网景全面丰收(论文参考文献)

  • [1]部分安防上市企业2020年度经营状况及行业特点分析[J]. 刘玉韦. 中国安防, 2021(07)
  • [2]罗中立作品中的“大巴山”母题研究[D]. 梁艺.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2)
  • [3]慈善行为的动态竞争与企业价值 ——以阿里、京东为例[D]. 黄晨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D]. 贾军. 武汉大学, 2017(06)
  • [6]改革开放以来节日文化论说[D]. 郭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7]中国网络内容国际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赵尧. 湖南大学, 2015(03)
  • [8]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D]. 于鹏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1)
  • [9]地方新闻网站发展战略研究 ——以湖南红网为例[D]. 刘烨.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10]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分析[D]. 曾励. 暨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东方网景大丰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