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

玉米栽培技术

一、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霞[1](2021)在《覆盖方式对陇中干旱区扁蓿豆草地土壤特性、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认为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在人工草地建植和天然草地补播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扁蓿豆种子产量较低。陇中干旱区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经济区,年际降水变化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全年7~9月份降雨最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筛选出陇中干旱地区扁蓿豆种子生产的最佳覆盖方式,以期为陇中干旱区及类似区域扁蓿豆种子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安定区进行了为期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以平作处理为对照,设置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垄沟覆秸、平作覆秸和垄沟6种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扁蓿豆的光合特性、形态特征、表现和实际种子产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扁蓿豆生长当年和第2年数据分析均表明干旱地区覆盖地膜有效增加了土壤温度。不同处理对5 cm土层的温度影响最大,且以地膜平覆处理增温效果最快,覆盖秸秆增温效果最差。覆盖地膜和秸秆均对5~3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且保水性能较高,但长期覆盖种植以秸秆覆盖效果较好。2.地膜覆盖较平作处理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具有增高趋势。随着生长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呈递减趋势,且扁蓿豆生长第2年和第3年的土壤酶活性均对0~10 cm土层影响最大。秸秆覆盖很大程度改善了浅土层土壤微环境,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小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次之。3.不同处理对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不同处理对0~20 cm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对0~10 cm土层紧实度的影响达到极显着影响。4.垄沟处理、覆盖秸秆和覆盖地膜较平作处理均提高了扁蓿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且以地膜覆盖方式效果最好,其次是秸秆覆盖,但各处理均降低了扁蓿豆叶片的胞间CO2浓度。5.扁蓿豆生长第1年和生长第2年每花序荚果数、每荚果种子数和种子千粒重均是地膜覆盖显着高于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处理,且生长第3年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显着高于平作处理。扁蓿豆生长第1年、第2年、第3年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均表现为: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平作覆秸>垄沟覆秸>垄沟>平作处理。垄沟覆膜、地膜平覆、垄沟覆秸、平作覆秸和垄沟处理下3年的平均实际种子产量与平作相比,分别提高了37.0%、33.0%、22.3%、27.0%、7.2%。综上,地表覆盖种植较平作处理有效改善了陇中干旱区扁蓿豆土壤微环境。垄沟处理对干旱区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较小,但覆盖和垄沟种植均促进了扁蓿豆的生长发育。在干旱区以垄沟覆膜和地膜平覆在短期内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秸秆覆盖种植,无覆盖效果最差。但考虑到种子产量、地膜成本、地表覆盖地膜对土壤产生的污染以及耕作的便捷程度等因素,因此在陇中干旱区及类似区域进行扁蓿豆种子生产,优先考虑秸秆覆盖种植方式,且以平作秸秆覆盖种植扁蓿豆种子生产效果最佳。

范海霞[2](2021)在《浅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主要探究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的推广难点,如推广方式单一、投入经费不足、种植户思想保守、残余薄膜破坏环境等问题,以此为研究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加大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魏丽娜[3](2021)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资源利用率低。近年来,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不断增加,导致玉米植株间的水养及空间竞争加剧,玉米茎秆细弱、根系生长不良,进而玉米倒伏程度加重。针对这个问题,本试验于2018-2019年两年以‘先玉335’作为供试品种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连续进行了两季的春玉米田间试验,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平地无覆盖(CK)、半膜平铺覆盖(M)、全膜双垄沟覆盖(RFM)三种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倒伏特性以及对春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覆膜处理显着改善春玉米土壤水分状况,增加整个生育时期春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RFM对株高的改善最为明显;两季的叶面积指数趋势均为RFM>M>CK;地膜覆盖各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平地无覆盖处理,RFM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果更为显着。2、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玉米茎秆的3-5茎长、茎粗和茎节干重。2018-2019年RFM的平均节间粗较CK高出11.7%、较M高出8.5%;RFM的平均茎长与CK和M相比分别高出9.2%-19.5%、3.7%-8.5%;与CK相比,RFM和M处理的第三节茎节干重和单位茎节干重增加;覆膜处理的茎节干重和单位茎节干重均高于平地无覆盖。3、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茎秆的力学强度。两年中,各处理间的抗压强度、穿刺强度和弯折力均表现为RFM>M>CK。RFM处理对增加茎秆的力学强度效果更为显着;与CK相比,覆膜处理提高了茎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两年试验结果中,各处理间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表现为RFM>M>CK。4、与平地无覆盖相比,覆膜处理有效促进了根系发育。与CK相比,覆膜处理增加了根系地下根层数,RFM处理和半M处理的地下根层数为8层,平地无覆盖处理有7层;地膜覆盖处理还显着的增加了根的生物量,其中RFM处理根干重最大,两年试验较CK平均增加了81.7%。覆膜处理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与CK差异明显,RFM>M>CK。5、地膜覆盖提高春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明显。两年中RF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M和CK相比平均高出4.87%和15.15%。覆膜处理增加了春玉米产量,有效提高了春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其中RFM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中,RFM处理的产量分别较M和CK高出13.74%和59.94%因此,覆膜处理可以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显着增加玉米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春玉米茎秆发育和根系生长,可以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使用。

陈紫薇[4](2021)在《覆膜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水热、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如何通过农艺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系统,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和周年生产力,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基础,通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措施优化和搭配,达到提升轮作系统周年生产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本研究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灌溉试验站开展了覆膜条件下冬小麦优化播期和夏玉米优选品种的田间试验,试验分别设置了6个处理,在覆膜(PM)和裸地(CK)种植模式下,冬小麦选用“小偃22”并设置三个播种日期,分别为传统播期(0),晚播10天(10),晚播20天(20);夏玉米季选用三个品种,分别为郑单958(ZD),华农138(HN),禾博士122(HBS)。分别从两种作物的土壤水热、根系生长、产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1)PM0、PM10和PM20处理返青期前2a 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比对应的裸地处理高5.16%、8.13%和13.94%。覆膜措施对三个播期处理冬小麦的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越冬期前,特别是播种后30-42 d前的增温效果最为明显。冬小麦覆膜措施下三个播期处理返青期后均出现了降温效应,降温效应随着播种日期和土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覆膜处理促进了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各生育期,PM0处理的根系参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最大。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加速作用,使得两季冬小麦PM10、PM20处理的RLD、RSD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在返青期和开花期高于CK0处理。2.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1)覆膜显着提高了夏玉米生育前期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改善了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规律,不同品种夏玉米耗水量对覆膜的响应无显着性差异。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增温效应主要体现在玉米生育前期,5 cm深度处覆膜增温幅度最大。(2)不同品种比较,品种郑单958和华农138的根冠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禾博士122,且郑单958的根冠生长对覆膜的适应效果最好。覆膜显着提高了郑单958和华农138开花期前的根系生长,有助于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3.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和不同品种夏玉米组合产量和WUE的影响(1)覆膜措施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PM0、PM10处理2 a产量比CK0处理分别提高28.92%、14.3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87%、7.90%。返青期冬小麦的根系参数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2)ZDPM、HNPM和HBSPM处理2 a籽粒产量分别比其对应的裸地处理高9.78%、5.67%和3.19%,WUE分别高7.37%、6.51%和4.71%。其中,覆膜对郑单958的影响最为显着,其覆膜后的籽粒产量、WUE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3)PM0+ZDPM、PM0+HNPM组合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几个组合。与CK0+ZDCK组合相比,PM0+ZDPM、PM0+HNPM组合分别增产了18.48%和16.8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9.38%和7.57%,耗水量分别降低了18.23 mm和12.06 mm。其中,PM0+ZDPM组合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综上,为提高黄土高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生产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议选择使用“PM0+ZDPM”组合处理,即选择使用覆膜栽培技术,并将冬小麦的播种日期选定为每年10月10日左右,夏玉米种植品种选用郑单958的组合方式,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产量,还可有效降低周年耗水量,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岳良[5](2021)在《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薄弱,降雨稀少而土壤瘠薄,玉米是该区重要粮食作物,由于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农业生产效应,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已成为渭北旱塬区春玉米的主要栽培模式。本试验通过研究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分布,土壤酶活性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生态酶动力学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分析微生物的碳氮磷限制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响应,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春玉米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较无覆盖处理,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6%、19.7%;产量分别提高10.1%、24.7%,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覆盖栽培能显着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高产。(2)覆盖栽培显着提高春玉米花前期耗水量,降低花后期耗水量,调节春玉米花前花后的耗水量比例。覆盖栽培可以通过减少水分蒸发消耗,提高冬休闲期的土壤贮水量,保证花前期春玉米的正常需水量。(3)相较于无覆盖,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100-200 cm土壤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22.8%与44.8%;0-200 cm剖面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33.1%和34.8%。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减少氮的淋溶,显着降低0-200 cm剖面土壤速效氮累积量。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覆盖年限的增加呈现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地膜覆盖4年后,有机碳含量开始逐年下降。较2015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地膜覆盖下,2016年降低0.3%,2018年降低1.7%;在秸秆覆盖下,2016年增加7%,2018年增加25.8%。(4)秸秆覆盖C-酶的根面酶活性与土壤热点酶活性的比值、热点面积均最高。地膜覆盖下N-、P-酶的根面酶活性与土壤热点酶活性的比值最高。秸秆覆盖对C-、N-、P-酶活性均有积极影响;地膜覆盖只对P-酶活性有积极影响。覆盖栽培在营养生长期加快形成土壤LAP酶-底物复合体,提高土壤BG、LAP酶促反应速度和饱和浓度的临界值;在生殖生长期增加LAP酶和底物的亲和程度。覆膜对P-酶活性有积极影响,通过诱导更高的P-酶活性,加速玉米生殖生长期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分解,加剧微生物的磷限制。而秸秆可作为碳源持续性输入,补充土壤有机碳及速效磷,减弱微生物的磷限制。综上,地膜、秸秆覆盖能够调节阶段耗水量,减少速效氮累积,增加土壤酶活性及热点面积,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秸秆覆盖年限的增加呈现稳步提高,这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因此,秸秆覆盖栽培在渭北旱塬区旱作春玉米生产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李娜[6](2021)在《地膜覆盖和施氮肥对关中秸秆还田下夏玉米土壤N2O排放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条件下,如何缓解农田温室效应是农业领域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和国家需求。虽然秸秆还田能改善农田土壤水热条件和肥力状况,但其配施氮肥激发土壤N2O排放而引起温室效应,尤其在夏玉米生育期内,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更容易激发土壤N2O排放。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聚焦于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于2018-2020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种秸秆还田方式,即秸秆不还田(S0)、秸秆还田(SR)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地膜半覆盖(SP),和2种施氮量水平,即常规施氮(N1)和70%常规施氮量(N0.7),通过大田定位监测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土壤N2O排放通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得出最佳秸秆还田方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SP改善夏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0-20 cm)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首先,SP显着改善了农田土壤水热环境(P<0.05)。对全生育期平均土壤温度而言,和SR相比,在2018-2020年,SP使5 cm地温分别提高1.12℃、1.33℃和0.89℃;SP使10 cm地温分别提高0.96℃、1.29℃和0.55℃。对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而言,相较SR,SP在2019年使含水量显着增加(P<0.05),但在2018年和2020年二者无显着差异。其次,SP改善了农田土壤活性碳氮组分。相同施氮量下,相较SR,SP不仅降低了夏玉米出苗-拔节阶段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而且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熵。但是,拔节-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SP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显着增加(P<0.05);而且开花-成熟阶段,SP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相同秸秆还田方式,降低施氮量使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且,和SR相比,SP降低了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脲酶、氨单加氧酶、硝酸还原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但使土壤氧化亚氮还原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2)N1-SP提高夏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储量SR和SP均使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着增加(P<0.05)。对土壤全氮含量而言,SP与SR之间无显着差异。且SP相较SR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但是,SP相较SR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和速效磷含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而言,和S0相比,SR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使其显着增加10%、18%和5%(P<0.05)。而相较SR,N1-SP土壤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这主要是因为N1-SP使土壤含水量、可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并且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与积累。(3)N0.7-SP提高夏玉米产量,并且降低生育期内土壤N2O排放量,使基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对产量而言,SP的增产效应最佳,2018-2020年分别使夏玉米增产13%、8%和24%。首先,SP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夏玉米生育期内有充足的养分供给。其次,SP使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P<0.05),水分利用效率对夏玉米产量的解释率达90%以上。此外,SP显着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促进还田秸秆快速且充分腐解。此外,降低施氮量仅在2018年具有减产作用,在2019年和2020年,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降低施氮量对产量无显着影响。对土壤N2O排放而言,夏玉米生育期内,在播种-出苗和出苗-拔节两个阶段,土壤N2O排放速率较高。2018-2020年,在N1条件下,SP相较SR使N2O累积排放量显着降低17%、24%和25%(P<0.05)。这是由于在出苗-拔节阶段,相较SR,SP不仅使硝化反硝化底物和能源减少,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且降低了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相关酶活性,如氨单加氧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NO还原酶,却使土壤N2O还原酶活性增加,促进土壤N2O进一步还原为N2。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将作物产量和土壤N2O排放结合起来。N0.7-SP减缓了由于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所激发的单位产量N2O排放。这是因为相较N0.7-SR,N0.7-SP不仅提高了夏玉米产量,并且减缓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本研究基于单位产量N2O排放,通过构建最小数据集,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相较SR,SP提高了基于单位产量N2O排放的土壤质量指数,而且在降低施氮量下效果更优。这主要是由于N0.7-SP降低了耕层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熵(MBN/TN),增加了土壤质量指数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N1-SP不仅能够减缓由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所激发的土壤N2O排放,具有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实践技术和理论支撑。

刘颖川[7](2021)在《青海东部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大面积应用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其对作物的增产效应以及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地膜覆盖以及无膜对照两个处理,通过玉米农艺性状、产量、水热状况以及可矿化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以及腐殖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主要研究了青海东部地区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玉米采用覆膜技术能显着增加耕层土壤(0~20 cm)贮水量,相比于无膜处理提高了13.9%,使耕层土壤能够在生育期保持湿润状态。覆膜处理极显着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比于无膜处理增加了9.53 kg/(mm·hm2),提高了48.1%。整个生育期,覆膜处理耕层平均土壤温度比无膜处理高4.9℃,覆膜措施的增温效果主要体现在玉米生育前期,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覆膜处理对耕层土壤温度的增温效果逐渐减小。覆膜处理每公顷籽粒产量比无膜处理增加了4429.3kg,增产达50.6%,覆膜极显着提高了玉米产量。(2)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旱地玉米农田连续3年田间覆膜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条件下单施化肥栽培模式对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可提取腐殖质碳(CHE)、胡敏酸碳(CHA)和富里酸碳(CFA)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单施化肥栽培模式的SOC、LOC和CMI均小于露地对照;CHE、CHA和CFA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程度总体上均小于露地对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至2020年地膜覆盖土壤LOC/SOC值比试验开始前降低了4.97%,而露地对照则升高了1.11%;同时地膜覆盖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KOS)均高于露地对照;土壤CHA/CFA值和PQ值均大于露地对照。(3)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10、15、20、25和30℃),无膜和覆膜处理条件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覆膜处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CO2释放量和分配比例均大于无膜处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性(Q10)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无膜处理Q10在1.564~1.817之间,覆膜处理Q10在1.465~1.790之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着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土壤C/N比逐渐减小,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也逐渐减小。

杜建斌[8](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宿兵兵[9](2020)在《旱地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文中指出农业覆盖技术是西北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覆盖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调节地温等作用,覆盖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必然引起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研究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PM)、露地(CK)3种覆盖方式,比较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SM)、覆盖带(SD)、PM和CK对拔节蜡熟阶段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水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覆盖较露地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对细菌丰度的影响更明显。与CK相比,菌群丰度的增加幅度以秸秆带状覆盖大于地膜覆盖,覆盖带的增幅大于种植带。2.细菌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是主要的核心菌群,真菌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菌门是主要核心菌群。SD对核心菌群的影响较大,较CK显着提高了细菌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消化螺旋菌门和真菌中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却显着降低了真菌中子囊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3.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覆盖方式、酶的种类不同而差异较大;年际间,以2018年处理间差异较大。SD较CK显着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SM较CK显着提高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对脲酶的影响具有年际间差异,2018年SM较CK降低脲酶活性15.5%,2019年则提高9.6%;PM提高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对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影响具有年际间差异,在2018年较CK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6.71%、降低脲酶活性3.04%,在2019年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较小。4.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以SD的增幅最大。覆盖总体较CK提高了MBC/MBN,以SD和PM的增幅较大,分别较CK提高16.67%和34.10%。5.覆盖对0-20cm耕层土壤具有显着的降温增墒效应,降温和增墒的幅度均以SD最大;覆盖均较CK小幅提高pH。覆盖处理对0-20cm土壤养分状况影响的差异较大,SD总体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于CK 2.8%、17.8%、14.8%、21.0%,SM各养分含量与CK相近,PM则总体降低各养分的含量。6.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是驱动微生物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覆盖的增墒效应可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MBC、MBN含量;土壤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共同驱动了微生物核心菌群的变化。酸杆菌门、消化螺旋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温度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7.土壤微生物活性、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显着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着负相关,与酸杆菌门、消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显着正相关;硝态氮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着正相关,与放线菌门、子囊菌门相对丰度高度负相关;变形菌门和被孢菌门相对丰度与速效磷、铵态氮含量高度正相关。

周余桉[10](2020)在《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冀西北寒旱区低温、干旱的自然条件,和农牧兼业、饲草短缺的生产背景,以充分利用区域有限的水热资源,提高饲用玉米产量,有效缓解天然草场压力,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为目标。试验于2016年-2018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露地平作(ck),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土下覆膜处理对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地土质为草甸栗钙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覆膜方式对饲用玉米株高的影响,不同降水年型表现各异。在丰水年,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均显着高于露地,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和土下覆膜处理分别较露地提高1 7.24%、18.37%和9.91%,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土下覆膜。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显着高于露地,较露地提高20.17%,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平水年,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各处理株高仅较露地提高1.69%-3.78%。表明与对照相比,丰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均能显着增加饲用玉米株高;欠水年型仅土下覆膜饲用玉米株高增加显着;平水年型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差异均不显着。2.不同降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叶面积指数表现不同。在丰水年,各覆膜处理在饲用玉米收获期叶面积指数均显着高于露地,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和土下覆膜处理分别较露地提高34.98%、35.77%和21.62%,各覆膜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露地,且显着高于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与露地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平水年,各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表明与对照相比,丰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均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欠水年型仅土下覆膜处理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平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叶面积指数与露地差异均不显着。3.不同降水年型不同覆膜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呈现为logistic变化。在丰水年及平水年,双垄沟覆膜处理干物质积累平均增速最高,分别是露地的1.60和2.05倍,理论产量提高了 64.23%和27.94%。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干物质积累平均增速最高,是露地的2.09倍,理论产量提高了 64.58%。地膜覆盖促进了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提高了饲用玉米理论产量,为饲用玉米高产打下基础。表明与对照相比,任何降水年型均能提高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和产量。4.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效果。玉米封垄前,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增温效果显着,1Ocm 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 2.19℃和3.16℃。土下覆膜处理增温效果不显着,且土壤温度变幅低于其他处理。在一天中,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土壤温度增温快增幅大,土下覆膜土壤温度增温、降温表现一定时间的滞后。玉米封垄后各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着。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为饲用玉米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温度条件,有利于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土下覆膜可降低土壤温度变幅。表明与对照相比,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对玉米提供了积温支持。5.不同覆膜方式的集水保墒效果存在差异。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草甸栗钙土农田主要贮水层为0-60cm,生育期土壤贮水受降水与田间耗水影响显着。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具有将时期与数量不稳定的降水及时贮存于土体,促使水分下渗的作用,土壤平均贮水量较露地增加了 9.06%-12.58%,在平水年及丰水年型效果显着;土下覆膜具有抑制贮水土面蒸发与稳定供水效应;促进了玉米生育中期的生物量累积,在欠水年型保水效果显着。表明与对照相比,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对玉米提供了水分支持。6.各覆膜方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饲用玉米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垄沟覆膜饲用玉米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显着高于露地,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分别提高了 46.22%、42.00%和15.01%,同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提高87.69%、62.17%和45.58%。平地覆膜处理在丰水年及平水年饲用玉米产量较露地显着提高45.79%和14.7%,在欠水年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提高25.02%和51.31%。土下覆膜在欠水年及平水年饲用玉米产量显着高于露地,分别提高了59.84%和13.6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1.72%和15.18%。表明与对照相比,在不同降水年型双垄沟覆膜均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实现高产稳产。综上所述,双垄沟覆膜增加土壤温度和集聚降水的作用显着提高了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显着提高了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地覆膜的效果次于双垄沟覆膜。土下覆膜由于抑制降水下渗,对降水利用率低,仅在欠水年效果优于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

二、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覆盖方式对陇中干旱区扁蓿豆草地土壤特性、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动态和进展
        1.2.1 国内外旱地农业与覆盖栽培研究现状
        1.2.2 覆盖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覆盖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覆盖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覆盖方式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6 覆盖方式对作物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1.2.7 扁蓿豆种子生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指标测定
        2.3.2 扁蓿豆地上形态指标测定
        2.3.3 扁蓿豆地下形态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覆盖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1.1 土壤含水量
        3.1.2 土壤温度
        3.1.3 土壤容重
        3.1.4 土壤孔隙度
        3.1.5 土壤紧实度
    3.2 覆盖方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2.1 土壤有机质
        3.2.2 土壤全氮
        3.2.3 土壤全磷
        3.2.4 土壤全钾
        3.2.5 土壤碱解氮
        3.2.6 土壤速效磷
        3.2.7 土壤速效钾
    3.3 覆盖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
        3.3.2 土壤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
        3.3.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3.4 覆盖方式对扁蓿豆生长及种子产量影响
        3.4.1 扁蓿豆的光合特性
        3.4.2 扁蓿豆地上部分特征
        3.4.3 扁蓿豆地下部分特征
        3.4.4 扁蓿豆繁殖特征
        3.4.5 扁蓿豆种子产量
    3.5 扁蓿豆种子产量及土壤特性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覆盖方式对扁蓿豆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1.1 土壤含水量
        4.1.2 土壤温度
        4.1.3 土壤容重、孔隙度及紧实度
    4.2 覆盖方式对扁蓿豆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覆盖方式对扁蓿豆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覆盖方式对扁蓿豆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4.4.1 扁蓿豆的光合特性
        4.4.2 扁蓿豆地上、地下部分特征
        4.4.3 扁蓿豆种子产量
    4.5 扁蓿豆种子产量及土壤特性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2)浅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特点
2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
    2.1 推广方式单一
    2.2 投入经费不足
    2.3 种植户思想保守
    2.4 残余薄膜破坏环境
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对策
    3.1 加强政府引导
    3.2 加强资金投入
    3.3 增强农民认知
    3.4 推广绿色农资
    3.5 加强保障措施
4 结语

(3)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覆膜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1.2.4 玉米倒伏基本性状与倒伏特性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
        2.3.2 水分利用效率
        2.3.3 春玉米发育指标
        2.3.4 茎秆特征指标
        2.3.5 茎秆力学指标
        2.3.6 纤维素和木质素
        2.3.7 根系指标
        2.3.8 考种与计产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倒伏特性的影响
    3.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含水量的影响
        3.1.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穗位高和穗位系数的影响
        3.1.4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5 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特征的影响
        3.2.1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节间长的影响
        3.2.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节茎粗的影响
        3.2.3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第3-5 茎节生物量的影响
    3.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影响
        3.3.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3.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弯折力的影响
    3.4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茎秆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条数和根干重的影响
    4.2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干重分配比例的影响
    4.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4.3.1 根表面积
        4.3.2 根体积
        4.3.3 根长
第五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5.1 不同覆膜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2 春玉米茎秆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春玉米根系特征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6.1.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1.3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6.1.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覆膜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水热、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播期对冬小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2.4 地膜覆盖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1.2.5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6 作物根-冠协同关系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处理与设计
    2.3 观测内容与方法
        2.3.1 土壤剖面水分
        2.3.2 土壤温度
        2.3.3 作物生长指标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3.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土壤0-100 cm土层剖面含水率的影响
        3.1.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0-2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3.2.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长密度的影响
        3.2.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
        3.2.3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3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4.2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4.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4.1.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4.1.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4.1.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0-25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4.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4.2.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
        4.2.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
        4.2.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4.3.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4.3.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冠比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土壤水热的影响
        4.4.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及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覆膜对不同播期冬小麦和不同品种夏玉米组合产量和WUE的影响
    5.4 讨论
        5.4.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WUE的影响
        5.4.2 覆膜下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根系参数的相关关系
        5.4.3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和WUE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覆膜对晚播冬小麦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6.1.2 覆膜对不同品种夏玉米根区土壤水热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6.1.3 覆膜对不同播期冬小麦和不同品种夏玉米组合产量和WUE的影响
    6.2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覆盖栽培对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1.2.2 覆盖栽培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1.2.3 覆盖栽培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研究
        1.2.4 覆盖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
        1.2.5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2.2.2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影响
        3.2.2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2.3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花前花后耗水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4.2.2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4.2.3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4.2.4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2.5 不同覆盖栽培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覆盖栽培对春玉米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3.2 不同年限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3 不同年限地膜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覆盖栽培对酶热点荧光强度和面积的影响
        5.2.2 不同覆盖栽培对酶活性强度比值的影响
        5.2.3 不同覆盖栽培对根距离函数的影响
        5.2.4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响应
        5.2.5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5.2.6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最大反应速度的影响
        5.2.7 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催化效率和半饱和常数的影响
        5.2.8 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化学计量
    5.3 讨论
        5.3.1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的影响
        5.3.2 覆盖栽培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5.3.3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动力学特征量的影响
        5.3.4 覆盖栽培对半干旱农业生态系统微生物代谢限制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文献检索规则及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地膜覆盖和施氮肥对关中秸秆还田下夏玉米土壤N2O排放和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2.4 农田土壤质量评价
    1.3 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水热环境、活性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1.5.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1.5.3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5.4 基于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农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1.5.5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耕层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土壤N_2O排放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及相关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3.3 夏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测定
        2.3.4 基于夏玉米产量和N_2O排放通量的土壤质量评价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3.1 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3.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特征
        3.2.2 不同处理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平均值变化特征
    3.3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特征
        3.3.2 不同处理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变化特征
    3.4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间的关系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活性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4.1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活性碳氮组分的影响
        4.1.1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活性碳组分变化特征
        4.1.2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活性氮组分变化特征
        4.1.3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微生物熵变化特征
        4.1.4 土壤活性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熵与土壤水热环境间的关系
    4.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1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变化特征
        4.2.2 不同处理耕层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变化特征
        4.2.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水热环境和活性碳氮组分间的关系
    4.3 讨论
        4.3.1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耕层土壤活性碳氮组分的影响
        4.3.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5.1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的影响
        5.1.1 不同处理成熟期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5.1.2 成熟期土壤养分与土壤水热环境、活性碳氮组分和酶活性间的关系
    5.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5.2.1 不同处理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
        5.2.2 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水热环境、活性碳氮组分和酶活性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土壤N_2O排放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6.1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1 不同处理夏玉米产量变化特征
        6.1.2 不同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变化特征
        6.1.3 不同处理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6.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6.2.1 不同处理土壤N_2O排放速率动态变化特征
        6.2.2 不同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变化特征
        6.2.3 土壤N_2O排放速率与土壤水热环境、活性碳氮组分和酶活性间的关系
    6.3 基于夏玉米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土壤质量评价
        6.3.1 不同处理单位产量土壤N_2O排放变化特征
        6.3.2 基于I_(N_2O)的土壤质量评价
    6.4 讨论
        6.4.1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6.4.2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6.4.3 地膜半覆盖和施氮量对单位产量N_2O排放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青海东部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
        1.2.3 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水热效应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覆膜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2.2 覆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2.3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条件下温度对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无膜与覆膜处理各土层CO_2 释放量
        3.2.3 不同温度条件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_2 分配比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地膜覆盖对土壤固碳能力和肥力水平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
        4.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4.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变化
        4.2.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腐殖质碳组成相对比例变化趋势
    4.3 讨论
        4.3.1 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3.2 地膜覆盖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旱地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覆盖栽培的生产效应和经济效应
        1.1.1 覆盖栽培的生产效应
        1.1.2 覆盖栽培的经济效应
    1.2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根际的概念
        1.2.2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农作措施的响应
        1.2.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响应
        1.2.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田间管理措施的响应
        1.2.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耕作措施的响应
    1.3 覆盖栽培对土壤生物因素的研究进展
        1.3.1 覆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1.3.2 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3 覆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非生物因素的响应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2.2.2 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2.2.3 土壤非生物因素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2.2.4 产量对覆盖方式的响应及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试验设计
    2.5 材料与方法
        2.5.1 土壤样品采集
        2.5.2 测定方法与计算公式
        2.5.2.1 土壤含水量、温度、pH及养分测定:
        2.5.2.2 土壤酶活性测定:
        2.5.2.3 微生物量碳、氮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89,91];
        2.5.2.4 产量及考种
    2.6 土壤微生物测序
        2.6.1 测序原理
        2.6.2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
        2.6.3 PCR扩增和纯化
        2.6.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7 数据统计与处理
第三章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3.1 测序数据预处理及质量控制
    3.2 小麦根际土壤细菌菌群聚类及物种注释
        3.2.1 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3.2.2 小麦根际土壤细菌OTUs分析
    3.3 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3.3.1 Alpha多样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3.3.2 Bata多样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3.4 根际土壤细菌组间差异物种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3.5 根际土壤细菌菌群功能多样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4.1 测序数据预处理和质量控制
    4.2 小麦根际土壤真菌菌群聚类及物种注释
        4.2.1 小麦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4.2.2 小麦根际土壤真菌OTUs分析
    4.3 小麦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4.3.1 Alpha多样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4.3.2 Bata多样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4.4 根际土壤真菌组间差异物种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4.5 根际土壤真菌菌群功能多样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1 土壤酶活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1.1 过氧化氢酶活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1.2 蔗糖酶活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1.3 脲酶活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1.4 碱性磷酸酶活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2.1 微生物量碳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2.2 微生物量氮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2.3 微生物量碳氮比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壤非生物因素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6.1 土壤含水量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6.2 土壤温度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6.3 土壤pH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6.4 土壤养分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量对覆盖方式的响应及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7.1 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对覆盖方式的响应
    7.2 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7.3 真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7.4 Pearson相关性分析
        7.4.1 土壤微生物特性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相关性
        7.4.2 水分、温度、养分与产量的相关性
        7.4.3 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7.4.4 养分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覆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8.1.2 覆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8.1.3 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8.1.4 覆盖对土壤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8.2 结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覆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覆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3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3.4 覆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
        2.3.2 土壤水分
        2.3.3 土壤温度
        2.3.4 玉米产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膜对饲用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1.1 覆膜对饲用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覆膜对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覆膜对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覆膜对饲用玉米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3.2.1 0-100cm土体土壤贮水量时序动态变化
        3.2.2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空间动态变化
        3.2.3 覆膜方式对饲用玉米全生育期10cm土壤温度的影响
        3.2.4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3 覆膜对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1 覆膜对饲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覆膜对饲用玉米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地膜覆盖与饲用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
    4.2 地膜覆盖保水与水分利用
    4.3 地膜覆盖与节水
    4.4 地膜覆盖技术效应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覆盖方式对陇中干旱区扁蓿豆草地土壤特性、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D]. 王玉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浅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J]. 范海霞. 种子科技, 2021(10)
  • [3]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魏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覆膜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水热、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 陈紫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覆盖栽培对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D]. 岳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地膜覆盖和施氮肥对关中秸秆还田下夏玉米土壤N2O排放和土壤质量的影响[D]. 李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青海东部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D]. 刘颖川. 青海大学, 2021(01)
  • [8]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旱地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对覆盖方式的响应[D]. 宿兵兵.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10]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D]. 周余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玉米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