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院又有6个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省教育厅鉴定

今年我院又有6个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省教育厅鉴定

一、今年我院又有6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郭书剑[2](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蔡敬[3](2018)在《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湖北省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包括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等。2016年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预算实际到账财政拨款为20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2016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资助、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用于面向企业合作的重大产学研攻关项目。湖北省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的绩效目标是通过实施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拔尖科技人才;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核心,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自主创新科技成果。通过实施该计划,推进建立和完善我省高校科教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推进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跨越,支撑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为全面了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综合绩效,为项目绩效目标审核、预算安排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教育厅科技处《关于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科技处成立了绩效工作小组,设计了《项目资金支出绩效评价表》,完成了“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2016年度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形成本绩效评价报告。通过绩效小组对项目实施的综合评价分析,近年来湖北省加强了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和资金投入,明确发展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和思路,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推进。2016年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由湖北省财政厅拨款共计2000万元,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50万元,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300万元,科学研究计划项目775万元,创新团队项目375万元(2016年创新团队210万元,2014年团队追加165万元)。具体分布如下:(1)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年度,湖北省财政厅拨款775万元资助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2016年度入选创新团队计划资助金额210万元,2014年创新团队项目追加经费金额165万元;(3)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2016年,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共有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9个高校共11个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财政支持每个重点实验室50万人民币,共计550万人民币;(4)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2016年继续资助6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资金每年由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2016年省级财政预算经费为300万元,主要使用去向为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开放基金以及日常办公等。湖北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绩效三个维度,其中项目决策采用了4个子类指标,设计了10个具体指标;项目管理采用了3个子类指标,设计了9个具体指标;项目实施绩效则包括5个维度。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次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先对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绩效分别进行评价。然后以上述4个子项目的绩效评价得分为依据,并引入了投入产出比系数,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综合评价。2016年度高校科技能力创新工程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符合相关规定,管理措施到位,经费使用规范合理,取得的学术成果明显,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得分90.5分,绩效评价等次为“优秀”,但较2015年有所下降。而从各高校来看,其中评定为“优秀”的高校有17所,占65%,整体评定为“良好”的有9所,占35%。总体而言,该文结构规范,绩效目标合理、明确,所显示的绩效显着。

任珂[4](2017)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办学领域的焦点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本论文以新建本科院校N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研究和制度分析方法研究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揭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特殊性,并从制度分析角度对这种特殊性进行解释。对N学院的调查研究发现:(1)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表现为科研论文数量急剧攀升,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稳定增长;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缓慢,教研项目数量总体上微弱递增,教学成果奖则显着递减。(2)学校升本之后,虽然教师们对学校定位以及教学与科研的认识有了一定改变,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较低,教师的科研内在动力不足。尽管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二者分离现象——科研并没有促进教学、教学也没有促进科研的开展。(3)学校、院系政策及学科性质差异是影响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全民科研”的制度激励导致“科研至上”,不断挤压着教学的生存空间,逐渐使教学边缘化。(4)N学院“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导向,却导致教师中普遍存在“既轻科研,也轻教学”的思想和行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表现出严重的异化现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科研奖励制度为代表的潜在的学术资本与以职称评审制度等为代表的文化资本共同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完成了学术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且二者有相互强化的功效。“科研至上”的制度理念以及实际带来的学术资本收益远远高于教学。教学制度则没有从最大程度上转换为真正的个人利益,使教学处于“观念上重要,实际上边缘”的境地,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结果被偏置一隅。政府主导的各项评估制度、市场导向的大学排名制度以及关于规范教学和科研行为的禁令性制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强制执行与价值规范作用,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权威。内在制度的学术资本化以及外在强激励的学术锦标赛共同塑造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依赖,目的是为了获取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本最大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异化的根源,在于“项目制”的国家治理方式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的蔓延。“项目制”是一种对“服从规则”的正面鼓励,遵循事本主义的行为逻辑,新建本科院校希望借助“项目”实现学术资本增殖,获取利益最大化,以获得体制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对项目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与行为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制对科层制的依附则实现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术权力的合力控制。新建本科院校在项目制“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一些反控制行为。其原因在于项目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知识背景产生了巨大冲突,强化了新建本科院校官僚科层的组织氛围,扭曲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性价值取向,也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整体性。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异化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一是要把新建本科院校当作育人机构来对待;二是要设计出教学与科研同等回报的成本——收益制度;三是要建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学术制度,将教学学术纳入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中,建立教师的教学学术培养制度,并积极搭建教学学术的支持机构。此外,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需要在科教融合理念引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以实现教学与科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边缘地位的教学提升到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学习共同体”(或“科教共同体”),以削弱项目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魏艳[5](2015)在《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重在制度,要在用人。当代意义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了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制度在内的系统制度体系。当今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制度亟需创新与变革,国家建设与发展亟需从非常态建设发展走向常态建设发展,国家治理正从行政领域扩展至广阔的专业领域。值此之时,用人、特别是精于专业的人士,尤为重要。专业人士参与国家治理,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正在成为当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形态,甚至成为行政治理危机时刻的基本形态。但是专业人士,尤其是专家,如何参政议政却缺乏系统认识,更缺乏理论建构,远远低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专家治国理政情况进行梳理,得出专家治国的基本形态;通过对国外专家领导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出我国专家领导力的初步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对林木西教授的成长路径、专家表现方式、专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林木西教授为典型个案的专家领导力的12项行为表现,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出书论着表达愿景、在国内外做各种专题报告讲座、为政府部门纳言献策、在各级各类会议上发言、为专业外报纸期刊等撰写文章、就专业领域问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为他人出版的书籍作序评介、作为代表发言讲话、获得各种奖励以及个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专家影响力、激励力和赋能力三方面,比照国际权威领导力词典。在此基础上,从三十四个项目入手,细致分析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实践机理,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成因及其相互作用。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中影响力大于赋能力和激励力,但这三者之间有时界限不清,常常表现为互相融合,相生相长的特点。林木西教授成长的要素概括起来有九项,即:家庭熏护、人生规划、政策支持、名家指引、学术定位、责任服务、领导经验、问题驱动和基层实践。良好的家教环境和家庭支持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成长基因,较早而清晰的人生规划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基石,科教兴国等政策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保障,名家引领指导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牵引器,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高度的服务责任感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一臂,问题驱动、基层实践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另一臂。这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林木西教授的专家领导力。最后,研究者比照古德尔(Goodall)的专家领导力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专家领导力与国外的异同点。品格引领,人格感召是专家领导力中外共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两者之间的差异有五点:(1)我国专家领导力受政策影响明显;(2)我国专家有不畏权,不盲从的特点;(3)我国专家领导力与本土因素有关;(4)我国专家领导力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显着;(5)我国专家领导力中专家与领导的先后顺序有时代差异。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对林木西教授学术成果的文本透析,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由典型个案追踪历史的足迹和影响,分析现实的存在,由此探知我国自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专家成长的内因及外因要素,并初步建立了我国专家领导力模型。本研究虽进行的是个案研究,但非常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对国家治理及专业领导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杨健[6](2015)在《生态学视野下的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研究 ——以张家港市为个案》文中指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区域布局逐步向地市前移,甚至已下移到县市域。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布局县域、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个现实课题。对于在县域要不要办大学、大学要不要县级政府办这两个问题,国内近10所县办大学的办学成效作出了实践回应。本文的关注点是县级政府如何办好普通高等教育。论文从县级政府的高等教育职能为切入点,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所在地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个案,在生态学的视角下,用生态学原理和治理理论为工具进行研究。全文以生境适应、协同进化、生态失衡、和谐共生四种生态为架构,结合张家港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县级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能问题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探讨:第一部分是导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界定县级政府、县办高等教育、政府高等教育职能三个相关概念,介绍了生态学原理、治理理论这两个本文所借用的理论工具。第二部分是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从生境适应的视角,借助生态系统、生态位及生态因子等理论,分析县级政府创办高等教育的具体生态因子,并结合县办高等教育的生态位,归纳出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适应性与选择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是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变迁。从协同进化的视角,在回顾张家港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借助进化、演替等理论,分析县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适应与角色演替,进而分析县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具体职能以及职能的适应性变化。第四部分是县级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能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生态失衡的视角,借助生态系统平衡、食物链、营养级等理论,以县办高等教育的应然状态为参照,分析县级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干涉高校内部管理的职能越位、在社会需求与政府偏好间的职能错位、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及投入支持的职能缺位。原因是政府角色定位模糊、管制大于服务、职能组织缺失。第五部分是县级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对策建议。从和谐共生的视角,在展望未来县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共生理论和治理理论,提出县级政府今后在高等教育职能履行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多元化方式供给、监管与服务结合、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与高校实施契约管理等具体措施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县级政府要办好高等教育,要树立生境适应、协同进化、和谐共生的理念,采用从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型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

施远涛[7](2012)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研究 ——基于H省科、教、农、卫四部门的实证调查》文中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人才,拥有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公共科技部门往往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和战略性项目,其科技活动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发展是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科技人力资源中的性别比例是联合国妇女赋权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然而,现实状况是,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面临众多障碍,存在诸多问题,并引起多方关注。在此背景下,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性别对比为参照,通过对H省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的实证研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以及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成才规律以及存在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经研究发现,年轻化、高学历、工龄长和收入低是目前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的总体现状;行业分布不均、高端女性缺席、纵向分布越到高层性别失衡越明显、“科研产出之谜”、工作满意度低等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她们发展因素的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能力、工作满意度、工作实绩、自我认同、家庭事务投入、制度机制、出国经历、工作投入、退休制度、科研奖励;而成才规律主要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从内部因素来看,包括高远的志向与事业动机,浓厚的研究兴趣,执着的科学精神,平等的性别地位观念,协调处理家庭与事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教育资源的支持,人才政策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男性的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男女平等的国家政治环境。在从宏观即国家(政府)、中观即组织和微观即个体三个层面对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后,从科研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管理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两性和两性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性别对比为参照,其目的在于以平等的眼光对男女两性的行为和关系进行分析,其终极追求是男女两性通过共同努力以消除科技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从而真正实现男女两性实质性的平等。第二创新的研究对象。本课题选取公共科技部门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女性作为其研究对象。第三,创新的观点。包括提炼出影响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因子,归纳总结出她们成才的规律,指出其在成长中存在着“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科研产出之谜”等现象;从国家(政府)、组织和个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科技人才成长面临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设立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专项激励基金、以法律规章或制度的形式确保女性在科技决策及科技评价中的参与比例、高层次女性科技专家与男性同龄退休、增加科技统计中的社会性别统计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袁同成[8](2010)在《量化考评制度与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 ——以两所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两所大学人文社科院系的学术人为例开展的实证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学术知识分子关于着作权的观念和性情倾向是怎样的,为何会这样。以往关于知识分子着作权观念的研究多从我国传统知识产权文化与西方知识产权制度相冲突的视角出发,主张培植西方现代的知识产权文化以使移植而来的制度得以顺利运行,就文化谈文化,忽视了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关注,未能真正回答我国知识分子的着作权观念和行为何以如此,怎么改变。本文将布迪厄的学术场域理论和反身社会学理论引入其中,用“场域—惯习”的方法加以剖析,强调着作权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以图打破着作权观念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文化——结构”的二元对立。研究发现,学术人在学术场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制约了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而盛行于我国学术场域中的量化考评制度负载了“符号暴力”,使学术人在不自觉的情形下按照其形塑的行动逻辑行动,并因此造成了学术人着作权观念、行为及策略的异化。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交代了研究的缘起;比较了本文与以往的着作权观念研究而言所具有的研究意义;分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指出了这些知识背景对本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本研究的两个主要理论工具,即布迪厄的学术场域理论和反身社会学理论以及四个核心概念,即着作权、着作权惯习、量化考评制度、期刊符号资本;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两个被调查大学人文社科院系及其学术评价制度。第二章为“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学术自主性与着作权及学术评价制度的互构”。本章从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学术场域的自主性及场域中的两项重要制度:学术评价制度和着作权制度在历史演变中互构的关系。第三章为“阶层差异:量化考评制度下学术人着作权惯习的特征与流变”。本章将大学中的学术人分为:硕士生、博士生、讲师、副教授、教授五种类型,分析了量化考评制度下,学术场域中不同客观关系结构中的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发现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呈现出阶层内的基本一致性和阶层间的差异性。第四章为“无声的博弈:学术人的资本拥有状况与着作权惯习的关联”。本章从学术人拥有资本数量和结构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学术人着作权惯习的丰富性,分析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符号资本的拥有状况及学术场域资本兑换中的马太效应对学术人着作权惯习的影响。第五章为“着作权惯习何以异化:知识生产动力机制与创作发表动机的契合”。本章分析了我国由量化考评制度所引导的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与学术人为何创作发表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期刊承认”的学术知识动力机制导致了学术人追求发表的形式和档次、忽视发表的质量等着作权惯习的异化。第六章为“结语与讨论”,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尝试提出了如何反抗“符号暴力”,改变我国学术人着作权惯习异化现状的建议。

智学[9](2008)在《从边缘到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社会子系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的持续变革,高等教育与其它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逐渐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融入社会发展的“边缘”,并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自身的功能也不断拓展。鉴于此,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高等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本文力图以“边缘—中心”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解读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的演变历程。阐明河北省高等教育实现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子系统良性互动的逻辑基础和现实途径。本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轴心力量”,首先需要自身具备走向社会中心的能力——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充分整合,产生有效的能量,并向社会合理释放这种能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培养人才、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以及直接的学术性服务三个方面。高等教育正是通过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活动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通过这一过程赢得社会的支持,从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各级各类院校在应对社会发展需求时,存在模式趋同的可能性。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办学定位、教育内容、以及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如果不能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科学地整合,就会造成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走向社会中心目标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路径之一,就是建立起合理的高等教育功能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调整机制。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以“边缘—中心”理论的解读为切入点,围绕河北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历史演变为主线来展开。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阐明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理论基础。从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发挥作用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内涵、条件、主要特征及发展原则进行了探究。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就不同时期河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的发展逐一分析介绍,挖掘了各项功能的历史及作用,理清了发展脉络,总结了历史成绩和局限。第六章揭示了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推动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经验,提出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政策和建议。第七章为结语,陈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和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当代河北省高等教育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详细分析了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实践,提出了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与其功能释放性和协同性的统一,与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统一,以及与社会互动性的统一。本文阐述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内容可以作为其他研究者研究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基础。

郭旭[10](2008)在《高校优秀教师教学技能研究 ——对若干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在我国高校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地方高校,其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现状、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如何?大学教学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展开教学技能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进步。本研究在对浙江省某高校54名教学优秀教师进行课堂观测的基础上,对其中14位来自不同学科老师进行了访谈,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研究再从这14位优秀教师访谈案例中选取了4个特色鲜明的个案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教师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程考试,教学反思等各个阶段,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他们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从而走向成功之路。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基本概念界定、研究过程和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是通过L教授、D教授、X教授、Y副教授等四位教师的案例分析,以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式,分阶段展示研究结果.文中把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四个阶段来比较展示,第一阶段是备课阶段,主要介绍教师备课时间的安排、教学大纲、周历的确立、教学目的、可能的结果的谋划、授课计划的制订,如何预订教材等。从理论、实践、比较、影响因素等维度来展开。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阶段,主要介绍教师授课的基本教学技能的不同展示,这也是目前我国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阶段是考试部分。第四阶段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必将对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以启迪。第三部分是第六章,为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包括本研究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二、今年我院又有6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我院又有6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组织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一、数据概述
        二、三级编码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一、单案例分析
        二、跨案例比较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科技创新项目
    2.2 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目标
第三章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3.2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3.3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依据
    3.4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标准的确定
    3.6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
        3.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6.2 综合评价方法
    3.7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证据收集方法
第四章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分析和评价结论
    4.1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分析
        4.1.1 投入
        4.1.2 过程
        4.1.3 产出
        4.1.4 效果
    4.2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4.2.1 项目决策分析
        4.2.2 项目管理分析
        4.2.3 项目实施绩效分析
    4.3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4.3.1 科研成果产出丰富,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4.3.2 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着,孕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4.3.3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突出,产学研的合作不断加强
第五章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存在的问题
    5.1 在项目产出上存在滞后现象,产出指标中经济效益指标偏低
    5.2 对项目的跟踪管理还有所欠缺,项目产出的实际完成率略低
    5.3 “学术交流多,合作研究少”的现象突出
第六章 湖北省发展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的对策
    6.1 积极联系学校科技力量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6.2 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机制,强化项目资金运行过程中管理与监督
    6.3 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长效机制,推进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6.4 增强各创新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创新团队间的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应然关系
    2.1 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分类系统中的定位
    2.2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应围绕应用性特点来开展
    2.3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于教学学术
3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对N学院的调查研究
    3.1 N学院的发展现状
    3.2 N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效
    3.3 N学院教学工作的主要成效
    3.4 对N学院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调查分析
    3.5 对N学院部分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
    3.6 对N学院进行调查及访谈的结论
4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内在制度分析
    4.1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内在制度及其构成
    4.2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正式制度(学术资本)与利益认同机制
    4.3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非正式制度(学术习性)与价值认同机制
    4.4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依赖——学术资本化的制度逻辑
5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外在制度分析
    5.1 N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外在制度及其构成
    5.2 N学院的各项评估制度
    5.3 大学排名制度对N学院的影响
    5.4 高等教育场域中的制度依赖——学术锦标赛的制度逻辑
6 项目制下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6.1 项目制:从国家治理方式延伸到高等教育治理领域
    6.2 项目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实践逻辑
    6.3 项目制给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及科研带来的影响
7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制度变革
    7.1 把新建本科院校当作育人组织来对待
    7.2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变革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附录Ⅱ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Ⅲ-1 访谈提纲(教师类)
附录Ⅲ-2 访谈提纲(管理类)
附录Ⅳ N学院科研奖励政策的核心条款
附录Ⅴ N学院权威学术期刊目录
附录Ⅵ N学院教学奖励相关文件
附录Ⅶ N学院绩效津贴实施方案中的工作量标准
附录Ⅷ H省省管高校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指标
附录Ⅸ H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5)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专家治国理论
        (二) 专业领导力
        (三) 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
    三、研究方法
        (一) 个案分析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文献法
    四、论文特点与论文结构
        (一) 论文特点
        (二)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专家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一、专家的内涵
    二、领导力的内涵
        (一) 一般领导力的内涵
        (二) 领导力的专业内涵
    三、专家领导力的内涵
        (一) 我国专家的领导方式
        (二) 专业领导力与专家领导力
    四、专家领导力的能力模型
    五、小结
第三章 专家领导力个案研究设计
    一、确定研究专家身份
        (一) 专家的遴选
        (二) 专家领导力的确认
    二、研究分析基础
    三、研究分析方法设计
    四、研究内容设计
    五、研究结果
    六、信度结果分析
第四章 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分析
    一、影响力
        (一) 项目描述
        (二) 项目分析
    二、激励力
        (一) 项目描述
        (二) 项目分析
    三、赋能力
        (一) 项目描述
        (二) 项目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结果分析
    二、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成因分析
        (一) 成长规划早晰
        (二) 问题驱动,基层实践
        (三) 领导经历服务意愿
        (四) 家庭环境和谐
        (五) 政策支持有保障
        (六) 名家引领定位准确
    三、与国外专家领导力的比较分析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四、研究贡献
    五、研究局限
    六、未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与林木西教授采访录音整理材料
    附录2 林木西教授参加温总理主持的基层群众座谈会照片
    附录3 林木西教授1993--2014年发表论文影响利用情况
    附录4 林木西教授部分论文被引用及下载情况表
    附录5 林木西教授2003--2014年主要课题研究汇总表
    附录6
致谢

(6)生态学视野下的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研究 ——以张家港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县级政府
        二、县办高等教育
        三、政府高等教育职能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原理
        二、治理理论
第二章 生境适应: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
    第一节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一、高等教育的生态因子
        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架构
    第二节 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
        一、县办高等教育的发端
        二、县办高等教育的生态位
        三、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特性
第三章 协同进化:县级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变迁
    第一节 张家港市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一、张家港市高等教育的变迁
        二、张家港市高等教育的成效
        三、张家港市高等教育的创新
    第二节 县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变迁
        一、县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变化
        二、县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变化
第四章 生态失衡: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履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县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
        二、县办高等教育的外源性问题
        三、县办高等教育的内源性问题
    第二节 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履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 和谐共生:县级政府改进高等教育职能履行的对策
    第一节 县办高等教育发展展望
        一、先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二、后发型县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第二节 治理:县级政府改进高等教育职能履行的路径
        一、从单向管理到多元治理
        二、多元主体的契约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社会性别视角下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研究 ——基于H省科、教、农、卫四部门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1. 由两组数据引发的思考
        2. 对科技领域女性发展困境的担忧
        3. 对科技领域女性发展的独特价值充满着追问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研究评述与展望
    (三) 关键概念界说
        1. 科技人才
        2. 公共科技部门
        3.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
        4.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的特点
    (四) 理论工具及分析框架
        1. 理论工具
        2. 分析框架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六) 框架结构及可能的创新
        1. 框架结构
        2.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实际场景的实证分析: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现状研究
    (一)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现状的实证设计
        1. 问卷设计
        2. 访谈设计
    (二)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现状的实证分析
        1.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总体状况——基于频次分析
        2.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分领域状况——基于统计数据分析
        3. 影响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因素——基于因子分析
        4.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基于访谈与文献分析
二、问题及原因探析: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性别鸿沟
    (一)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行业分布不均
        2. 公共部门高端女性科技人才缺乏
        3.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纵向分布越到高层性别失衡越明显
        4.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存在“科研产出之谜”
        5.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的工作满意度低于男性
    (二) 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1. 国家(政府)层面
        2. 组织层面
        3. 个体因素
三、对策探讨:跨越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性别鸿沟
    (一)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科技决策主流
        1. 促进社会性别意识的决策主流化
        2. 保证女性在科技决策中的参与比例
    (二) 完善政府公共科技投入机制
        1.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 设立女性科技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3. 加大对艰苦行业的科技转移支付力度
    (三)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1. 科技激励政策放宽女性年龄限制
        2. 女性科技专家与男性同龄退休
        3. 科技人才评估制度体现对女性的倾斜
        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考虑性别比例
        5. 增加科技统计中的社会性别统计
    (四) 优化性别平等科技文化
        1. 唤醒女性科学意识,消除女性进军科技领域的藩篱
        2. 转变传统科学观念,改良传统科学文化
四、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不足之处
        1.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2. 理论高度不够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量化考评制度与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 ——以两所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主要理论工具与核心概念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安排
    第六节 两所地方性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及其学术评价制度简介
第二章 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学术自主性与着作权及学术评价制度的互构
    第一节 我国学术场域的模糊与重建
    第二节 建国后着作权制度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学术评价机制的转型与量化考评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着作权制度及学术评价制度与学术场域自主性的勾联
第三章 阶层差异:量化考评制度下学术人着作权惯习的特征与流变
    第一节 越来越远的学人梦:硕士生着作权惯习的淡化
    第二节 昂贵的入场费:博士生的论文博弈与着作权惯习的形成
    第三节 青涩的学徒工:讲师的学术生涯与着作权惯习
    第四节 漫漫学术梯上的积累与攀爬:从副教授到教授中的着作权策略
    第五节 在象牙塔顶能否超越:教授们着作权惯习的变迁?
    第六节 学术人着作权惯习的阶层内一致性与阶层间差异性
第四章 无声的博弈:学术人的资本拥有状况与着作权惯习的关联
    第一节 文化资本与着作权惯习的差异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着作权惯习的不同
    第三节 经济资本与着作权惯习的关联
    第四节 符号资本与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
    第五节 马太效应:学术场域资本兑换的逻辑
    第六节 资本数量与结构的复杂组合:着作权惯习的丰富性
第五章 着作权惯习何以异化:知识生产动力机制与创作发表动机的契合
    第一节 “共同体承认”与“期刊承认”的内涵
    第二节 量化考评机制下的“期刊承认”与我国学术人创作动机的互构
    第三节 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第一节 符号暴力:量化考评制度与我国学术人着作权惯习的亲和性
    第二节 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记录编码表(含主要访谈对象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从边缘到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走向社会中心与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统一性的研究
        1.2.3 关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高等教育与大学
        1.3.2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理论渊源及演进
    2.1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2.1.1 边缘——中心理论的基本认知
        2.1.2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主要观点
        2.1.3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理念的衍生
    2.2 高等教育走向中心的基本内涵和条件
        2.2.1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内涵
        2.2.2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条件
    2.3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特征
        2.3.1 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同益凸现
        2.3.2 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职业倾向性
        2.3.3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4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原则
        2.4.1 秉持原有的"品质",坚持适应与超越统一的原则
        2.4.2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现多元化
        2.4.3 拥有完备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功能系统和机制
        2.4.4 建立与区域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系统和机制
        2.4.5 政府支持和社会认可
    2.5 小结
第3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发轫阶段(1949—1985)
    3.1 建国后28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回顾(1949-1977)
        3.1.1 河北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萌芽阶段
        3.1.2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探索阶段
        3.1.3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停滞阶段
    3.2 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高等教育的调整与重构(1978-1985)
        3.2.1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社会需求
        3.2.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动
        3.2.3 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聚合
    3.3 小结
第4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中心的稳步发展时期(1986-1992)
    4.1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
        4.1.1 国际高等教育理念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4.1.2 政治经济需求带给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机遇
        4.1.3 社会结构变迁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
        4.1.4 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高等教育的群众基础
    4.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动
        4.2.1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逻辑起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4.2.2 还原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功能,推动高等院校科研发展
        4.2.3 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开始显现,社会服务工作逐渐展开
    4.3 河北省高等教育稳步走向中心的策略与行动
        4.3.1 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经济社会位置尚处边缘
        4.3.2 河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初步改革
        4.3.3 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进步明显
        4.3.4 河北省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已露端倪
    4.4 小结
第5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中心的快速发展时期(1993-今)
    5.1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
        5.1.1 知识经济挑战——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外部动力
        5.1.2 世界教育潮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内在逻辑
        5.1.3 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现实推力
    5.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动
        5.2.1 市场调节——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5.2.2 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5.2.3 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功能逐渐彰显
        5.2.4 "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渐趋形成
    5.3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5.3.1 河北省高等教育经济社会位置向中心推进
        5.3.2 河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继承与超越
        5.3.3 河北省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进步与发展
    5.4 小结
第6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中心的思考与展望
    6.1 河北省高等教育从适应到引导再到超越社会的求索历程
        6.1.1 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石
        6.1.2 从人才培养到发展科学,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核心
        6.1.3 直接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现实能力
    6.2 走向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6.2.1 主体发展动力不足: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困惑
        6.2.2 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功能有待提高
        6.2.3 系统内竞争和合作能力贫乏:高等院校定位问题亟待解决
        6.2.4 系统间物质与能量交换不畅: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尚待完善
    6.3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国际比较研究
        6.3.1 高等院校走向社会中心外部驱动力的培植
        6.3.2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内部驱动力的培植
        6.3.3 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发展力的培植
    6.4 河北省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策略与建议
        6.4.1 确立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科学理念
        6.4.2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分工合理的功能体系
        6.4.3 增加经费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6.4.4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发展,构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校优秀教师教学技能研究 ——对若干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关于教学技能的基本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大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
    三、研究问题
        (一) 研究问题
        (二) 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四) 若干问题的说明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大学优秀教师课前教学技能
    一、开课倒计时
    二、制订教学大纲、周历等教学材料
    三、教材建设
        (一) 教材征订
        (二) 教材编写
第三章 大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及管理技能
    一、初次见面
        (一) 高校教师的“出面”:第一堂课做什么
        (二) 高校教师的“出手”:板书还是PPT
        (三) 高校教师的“出口”:说什么和怎么说
    二、授课方法的选择
        (一) 常规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二) 模拟情境教学
    三、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
    四、作业
    五、课堂管理技能
第四章 大学优秀教师命题考试及评价技能
    一、考试命题技能
    二、课程复习、组织考试技能:如何对待学生作弊行为
    三、考试评价技能
第五章 大学优秀教师教学评价及反思
    一、教学反思与青年教师成长
        (一) 教学反思与青年教师成长
        (二) 好学生与问题学生
    二、教学与科研
    三、优秀心中的优秀
    四、教授感言
        (一) L教授谈课堂教学体会
        (二) X教授谈课堂教学体会
第六章 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本研究的若干结论
        (一) 优秀教师勇于克服矛盾,开展有效教学
        (二) 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
        (三) 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知识、情感完美结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二、本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一)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二)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附录
    附录1 优秀教师教学技能访谈提纲
    附录2 D教授访谈记录
    附录3 近年来学生对学校优秀教师的评教结果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今年我院又有6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蔡敬.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4]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分析 ——基于N学院的案例研究[D]. 任珂.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5]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D]. 魏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 [6]生态学视野下的县级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研究 ——以张家港市为个案[D]. 杨健. 苏州大学, 2015(01)
  • [7]社会性别视角下公共部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研究 ——基于H省科、教、农、卫四部门的实证调查[D]. 施远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7)
  • [8]量化考评制度与学术人的着作权惯习 ——以两所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为例[D]. 袁同成. 上海大学, 2010(01)
  • [9]从边缘到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D]. 智学. 河北大学, 2008(04)
  • [10]高校优秀教师教学技能研究 ——对若干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D]. 郭旭.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今年我院又有6个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省教育厅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