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调查(197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调查(1972)

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概况(1972)(论文文献综述)

程翔宇[1](2021)在《钒钛磁铁矿选择性解离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丰富,是一种含有多种有价金属组分的伴生矿,综合利用的价值极高。但因其矿物伴生关系复杂、有用矿物粒度分布不均,难以实现高效解离并导致分选困难,综合利用率不高,是铁矿选矿的一块“硬骨头”。因此,开发新的高效解离技术是实现其多有价组分综合利用的前提条件。本论文以攀枝花某钒钛磁铁矿为研究对象,在矿物工艺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矿石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选定微波加热、液氮冷冻两种预处理技术,研究了预处理对钒钛磁铁矿选择性解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微波加热能使矿石迅速升温,微波功率与处理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给矿粒度-2mm~+0.15mm、添加量150g条件下,微波功率2500W、处理时间30s对磨矿效果的提升最大,为最优微波处理条件。经过微波预处理,矿石磨矿产品-0.074mm粒级产率最高可提升6.27个百分点;磨矿产品整体单体解离度提升3.84个百分点;磁选后铁品位提高2.62个百分点;铁回收率提高5.52个百分点。2.液氮预处理能有效提升矿石的磨矿效果与单体解离度,矿石含水率和冷冻时间是影响液氮冷冻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给矿粒度-2mm~+0.15mm、添加量150g条件下,最合适的液氮预处理条件为浸泡时间0.5h、液氮冷冻10min后沸水浴30min。经过液氮预处理,矿石磨矿产品-0.074mm粒级产率最高可提升6.18个百分点;磨矿产品整体单体解离度提升2.90个百分点;磁选后铁品位提高3.16个百分点;铁回收率提高3.78个百分点。3.微波热处理的机理是利用不同组分之间的吸波性能和热膨胀性能差异,在微波加热时产生热应力,从而在不同物相的交界处产生裂隙;而液氮冷冻处理的机理是由于不同组分之间热膨胀性能的差异及矿石中的水遇冷体积膨胀,在液氮冷冻时产生较强的拉应力使矿石内部产生裂隙,促进矿石的选择性解离。经过试验研究,微波预处理更有利于矿石的高效解离及选择性解离。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宋谢炎,胡浩,李立兴,柴凤梅,侯通,许德如[2](2021)在《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富铁矿主要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火山岩型(细分为陆相火山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和岩浆型铁矿床.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发现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大气圈的氧浓度,而其他类型铁矿床的形成均受控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深部地质过程.高温高压实验和熔融包裹体研究表明,高温岩浆可以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富铁岩浆,但难以形成纯的磁铁矿矿浆,在富水、高氧逸度条件下可以发生不混溶形成铁磷岩浆;富铁矿是贫矿经去硅富铁、去杂富铁、铁质活化再富集等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的结果.按照时间演化可分为不同期次叠加改造型和不同阶段叠加复合型,前者是沉积变质型富铁矿,后者则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富铁矿(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和岩浆型).

丁建华,张勇,李立兴,李厚民[3](2020)在《中国钛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文中提出钛金属因其性能特殊和用途广泛而被称之为"第三金属"。中国钛矿资源丰富,占世界总资源储量的24.46%,但多为含钛量偏低的原生矿,高品位优质钛矿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导致中国钛的对外依存度偏高,为此,需要进一步总结规律,分析潜力,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根据中国钛矿的成矿特征,将钛矿划分为岩浆型、变质型、风化型和(第四纪)沉积型4种类型。其中,岩浆型矿床主要为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钛铁矿-磁铁矿(钛磁铁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攀西地区近SN向基性—超基性岩带和华北地台北缘近EW向基性-超基性岩带;变质型矿床与区域变质作用关系密切,较为重要的是榴辉岩(榴闪岩)型金红石矿床,主要受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风化型矿床受控于富Ti原岩和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多产于湿热的云南和广西;滨海沉积型矿床则沿海分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岸。本次钛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全面总结全国钛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圈定111个3级预测区并估算资源潜力,包括A类预测区22个,B类预测区27个,C类预测区62个;笔者最后优选了12个预测区并进行了详细评价,建议做为今后钛矿的找矿部署优先考虑的重点远景区。

任京伟[4](2020)在《基性尾矿CO2封存研究 ——以攀枝花万年沟尾矿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CO2作为驱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之一,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降低大气CO2浓度成为当务之急。我国拥有众多尾矿废弃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尾矿库超12000个,其中大部分尾矿矿物都为钙镁质硅酸盐矿物,能够为减排二氧化碳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选取四川省攀枝花万年沟尾矿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尾矿库中矿物成分、元素含量、尾矿浸出液化学特征及实验模拟等研究,对万年沟尾矿库CO2封存速率及封存潜力作出评价,取得的成果有:(1)万年沟尾矿库总储量高达1.0008×109 t,其中钙长石、贵橄榄石、透辉石、钠长石、绿泥石、镁橄榄石、钛铁矿、正长石是尾矿的主要成分,具有封存潜力的矿物占比达93.16%。尾矿中Fe、Ca、Mg的含量分别为13.75 wt.%、4.46wt.%、7.32 wt.%,最大理论CO2封存量290.4 Mt。(2)尾矿浸出液中的Ca2+、Mg2+浓度是世界河流平均含量的76.7和95.4倍,是当地上游河流平均含量的50.5和48.2倍,是区内碳酸盐风化水的1.4和3.0倍,说明尾矿的化学风化异常活跃,通过估算万年沟尾矿库的年CO2封存量约为6644 t。(3)实验模拟表明,Ca2+、Mg2+的溶解速率高于Na+、K+,酸性环境更利于Ca2+、Mg2+的溶解,能够促进尾矿CO2封存反应的进行。结合48天淋滤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万年沟尾矿库在48天内可封存CO2的质量在38109.7 t到56712.5t之间。

赵瑛[5](2020)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成因研究》文中提出扬子克拉通西缘以及北越南地区由于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岩浆作用而形成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赋存有攀枝花、红格、白马以及太和等世界级的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目前,这些岩浆矿床的成因研究还存在争议。基性-超基性岩墙为峨眉山地幔柱岩浆作用的早期产物,开展基性-超基性岩墙研究对于认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浆起源及岩浆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以攀枝花矿床朱家包包露天矿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岩墙为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开展攀枝花岩墙与其围岩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研究,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其他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墙进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从而识别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的成因,加深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浆起源及岩浆演化的认识。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的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与二滩高Ti玄武岩和苦橄岩相似,表明攀枝花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墙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围岩水镁石大理岩样品中除Sr外其他的微量元素均比含橄榄石的基性-超基性岩墙样品低2–3个数量级。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和围岩大理岩样品表现出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特征。Nb、Ta元素既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2.在Nb/Yb-Th/Yb图解中,大多数的朱家包包岩墙样品落入了MORB-OIB系列和峨眉山苦橄岩范围内,部分岩墙样品落于地幔系列与地壳端元之间。因此认为,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形成过程受到了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3.朱家包包岩墙的(87Sr/86Sr)i比值变化范围较大在0.704076–0.707852之间,平均值为0.7050947。该平均值范围高于洋岛玄武岩(OIB)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而岩墙εNd(t)值范围较相似(1.0–1.69)。围岩大理岩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i比值为(0.705947–0.708350),εNd(t)较低,为-0.77。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朱家包包岩墙与分布于攀枝花、大理等地同时期的高Ti玄武岩具有相似的源区。混合计算结果表明,与同时期高Ti玄武岩的平均组成相似的玄武质岩浆经历了高达30wt%水镁石大理岩的同化混染作用。4.玄武质岩浆对碳酸盐围岩的同化作用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朱家包包基性-超基性岩墙是玄武质岩浆对水镁石大理岩的局部同化作用的产物。玄武质岩浆对碳酸盐岩的同化作用可能是造成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6](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郑析科[7](2019)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钴的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依托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成都理工大学承担的《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稀散元素概况研究》项目,以最具综合利用价值的钴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整理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相关伴生元素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对攀枝花矿床、红格矿床、白马矿床所取代表性样品进行多元素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工作,大致查明了各矿区不同类型岩石、不同类型矿石中钴的含量,分析钴元素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富集规律。得出以下的结论:(1)在攀枝花矿床层状岩体中,上部岩相带钴元素平均含量为41.645 ug/g,中部岩相带钴元素平均含量为73.750 ug/g,底部岩相带钴元素平均含量为124.795 ug/g,由上至下钴元素逐渐富集,符合攀枝花层状岩体韵律层韵律变化;在红格矿床各矿区岩矿石中,百草矿区钴元素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71.66 ug/g,在马鞍山矿区含量较低,平均值为111.6 ug/g;在白马矿床各岩相带中,从一矿带矿石钴元素平均值250.120 ug/g、二矿带矿石钴元素平均值208.110 ug/g到四矿带矿石中钴元素平均值185.492 ug/g,含量逐渐降低。(2)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不同岩石类型中,钴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为:磁铁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斜长岩、正长岩。钒钛磁铁矿矿石中钴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岩石中钴元素含量,表内矿石中钴元素含量高于表外矿石中钴元素含量,表明矿石铁品位较高有利于钴元素富集。且钴元素除了富集于磁铁矿石以外,还富集于硫化物相中。(3)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中,钴元素与TiO2、TFeO、SiO2、MnO、MgO、Zn、Ga、V、Cu、Ni、Sr关系较为密切。其中与TiO2、TFeO、MnO、MgO、Zn、Ga、V、Cu、Ni正相关性较好、与TiO2、TFeO、Zn、Ga、V呈显着正相关;与SiO2、Sr负相关性好,呈显着负相关;钴元素与稀土元素无明显相关性。(4)攀西地区各矿区钒钛磁铁矿矿石中,钴元素在攀枝花矿床、红格矿床、白马矿床、新街矿床、黑谷田矿床中相对较高,综合利用价值较大,其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5.323 ug/g、158.71 ug/g、231.04 ug/g、138.05 ug/g、180.649 ug/g,其中在攀枝花矿床中含量最高。(5)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床中,钴元素在矿石中含量高,主要富集于磁铁矿、钛铁矿、硫化物等矿石矿物中,在选矿过程中主要进入铁精矿,可在铁矿进一步选冶过程中同步回收利用。

钟祥[8](2019)在《“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攀西地区出露含有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的攀枝花和白马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它们与该地区广泛发育的高Ti玄武岩以及时空上紧密伴生的正长岩和花岗岩岩体同属于~260Ma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这些含矿岩体的独特性在于,巨厚的钒钛磁铁矿矿体主要位于岩体的中部或下部,不同于世界上其它一些赋存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层状岩体。因此,攀西地区的层状岩体中大量磁铁矿富集机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论文以攀枝花岩体和白马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的富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的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岩体中未见斜方辉石。橄榄石Fo牌号介于64~75之间,暗示其母岩浆为原始岩浆在深部经历了较大程度分异结晶后形成的演化岩浆的产物。斜长石的An牌号介于57~66之间,属拉长石。An牌号总体表现出岩体自下向上降低的趋势。(2)岩P205表现出从岩体底部向顶部系统逐渐升高的趋势,暗示岩体的重力结晶分异过程是由下向上进行的,挥发组分具有上部汇集的特点。(3)攀枝花岩体样品和白马岩体样品均表现出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REE右倾的特征和正的Eu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但是,不同岩相带之间表现出略微的差别,上部岩相带的细粒辉长岩具有明显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整体表现出Th、Zr、Hf亏损而Rb、Sr、Eu、Nb、Ta富集的特征。(4)“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的Sr-Nd同位素总体分布范围较小,全部落于板内洋岛玄武岩(OIB)和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范围内。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在成岩过程中受陆壳混染的影响较小。(5)相对于原始地幔,攀枝花岩体和白马岩体具有较高的Nb/Th和较低的Th/Yb,说明岩体形成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强烈的陆壳混染。在Sm/Yb-La/Sm图解中,大部分样品落入了高钛玄武岩的区域内,表明“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的成矿岩浆与峨眉山高钛玄武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6)“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形成受母岩浆的组成、氧逸度、岩浆多期次补给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为此建立了“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地幔柱的成矿模式。

高文元[9](2018)在《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矿物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火成岩省中与地幔柱活动有关的层状侵入体,是研究岩浆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同时,赋存着大规模钒钛磁铁矿的层状侵入体,也是揭示岩浆分异过程中Fe-Ti-V元素富集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在兰家火山矿区采集了一套地质样品,代表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下部的含矿岩体。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并结合电子探针、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手段,观察和表征了微米至纳米尺度矿物的微观结构特征,同时获得了不同微观结构中矿物原位微区成分特征,结合多种地质温压计约束了形成出溶结构的物理化学条件。在电子探针成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获得矿物原位微区微量元素成分数据。以主要矿物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为突破口,结合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热事件的作用方式,获得了以下认识:(1)矿物微观结构中广泛出现的出溶结构包括:透辉石主晶出溶斜顽辉石片晶和Fe-Ti氧化物片晶,粒状钛磁铁矿出溶钛铁矿和镁尖晶石,以及富矿石中钛铁矿出溶赤铁矿等,代表了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分异和亚固相再平衡过程。另外,陨硫铁中磁黄铁矿片晶可能代表硫化物的固相转变过程。(2)根据最佳相边界理论,计算得到透辉石主晶中斜顽辉石片晶的出溶压力为~2 GPa;根据两个地质温度计得到其出溶温度为1030-1100℃。根据得到的压力和温度条件,认为在下地壳岩浆房中岩浆从橄榄岩中继承了透辉石-斜顽辉石出溶结构;随后在同一个岩浆房<1100℃时透辉石出溶Fe-Ti氧化物片晶;在上地壳岩浆房<450℃时Fe-Ti 氧化物片晶中形成钛铁矿+铁尖晶石亚固相出溶体。(3)矿物的微观结构特征记录了由于岩浆分批注入引发的热事件对先结晶矿物的叠加改造。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之间矿物边界上都存在固相改造特征。在二次熔体径迹中,单斜辉石分别与钛磁铁矿和斜长石形成后成合晶结构,细粒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都是热事件形成的二次熔体的结晶产物。(4)含水和含钾矿物的出现,无Ti磁铁矿的产出,针状和镶边状硫化物,以及硅酸盐和氧化物的交代假象结构、蠕虫状结构和发育的孔隙,都记录了层状侵入体岩浆期后的热液流体活动。(5)从岩石微量元素标准化的矿物微量元素点分析数据,以及矿物共生组合原位微区面分析结果中都可以看出,微量元素在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矿物相之间的分配规律,指示了岩浆演化的过程和叠加作用的影响。钛磁铁矿中高场强元素之间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岩浆来源于同一个深部岩浆房。但是,单斜辉石、橄榄石和钛磁铁矿中过渡金属元素之间形成不同的子趋势,表明侵入体经历了多次岩浆补充。由于岩浆补充引发了矿物中强烈的再平衡过程,导致钛铁矿中过渡金属元素形成不同的子趋势。综上所述,从矿物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形成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下部含矿岩体的岩浆起源于同一个深部岩浆房,并在浅部岩浆房中经历了多次岩浆补充过程。岩浆补充和岩浆期后热液流体活动改造了原生矿物的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但是几乎没有影响矿石品位。本研究从矿物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的角度出发,加深了对层状侵入体成岩过程的认识,丰富了在深部岩浆演化过程中矿物学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攀枝花层状侵入体成矿过程的模型。同时,获得的矿物微观结构特征和微量元素数据,在钒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的研究和应用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戴泽航[10](2018)在《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提钒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钒的物理化学性能优异,素有“现代工业味精”和“金属维生素”之称,在钢铁、航空航天、电池、化学、化工、玻璃、光学、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世界上目前已探明的钒储量有98%存在于钒钛磁铁矿,而攀枝花钒储量占了中国钒储量的一半以上。但工业生产中主要提取了其中的铁和部分的钒等,约24%的钒进入钒钛磁铁矿炼铁高炉渣中,因其难以回收利用而被遗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钒资源。目前,攀钢钒钛磁铁矿炼铁高炉渣提钒主要以硫酸浸出为主,成本高,而且因炉渣中大量的钙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裹附使其浸出效率较低。因此,探索研究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钒钛磁铁矿炼铁高炉渣提钒工艺具有重要经济和环保价值和意义。本论文以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为研究对象,利用SEM、EDS、XRF和XRD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原料的形成过程、矿物学特征、宏观形貌、微观形貌、化学组成及物相进行了分析。采用氧化焙烧-盐酸浸出-氨水沉钒这一复合工艺提取高炉渣中的钒,分析了焙烧工艺和浸出工艺对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中钒浸出率的影响,通过ICP-OES对浸出液进行成分分析,确定了沉钒工艺。分析了高炉渣的形貌、化学成分及物相结构。结果表明,高炉渣的表面被一层有金属光泽的黄色致密泡沫状固体包裹,有部分的空隙和孔洞;在其外表面和内部之间还存在一层灰黑色的致密层,表面光洁,几乎没有孔洞,SEM照片中可观察到球形颗粒均匀分布在其中;内里为深灰色的多孔疏松状固体,表面粗糙,嵌布有银白色的固体。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为:w(CaO)=26.22%、w(SiO2)=24.03%、w(TiO2)=18.81%、w(Al2O3)=12.48%、w(MgO)=8.01%、w(Fe2O3)=3.66%、w(V2O5)=0.69%、w(SO2)=3.20%,主要矿相为钙钛矿、攀钛透辉石、镁铝尖晶石和富钛透辉石,其中钒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镁铝尖晶石中。研究了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提钒工艺。采用单因素条件实验,依次考察焙烧和浸出工艺中各因素对钒浸出结果的影响。实验确定的最佳焙烧工艺条件为:矿物粒度:200目、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2h。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27%、矿浆固液比:1:4、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3h。在此焙烧-浸出工艺条件下钒的浸出率达到85.96%。研究了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盐酸浸出液除杂-沉钒工艺。盐酸浸出液中与钒沉淀pH相近的杂质为铁和钛,因此利用TBP先除去浸出液中的铁,后再利用P507去除萃铁余液中的钛,最后利用氨水调节除铁、除钛后浸出液的pH值,得到了白色沉淀,将其在500℃下灼烧3h后得到钒产品,通过XRD和XRF分析确定产物主要为纯度为94.86%的V2O5。

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概况(197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概况(1972)(论文提纲范文)

(1)钒钛磁铁矿选择性解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钒钛磁铁矿资源概况
    1.2 矿石解离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矿石解离的影响因素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辅助铁矿石选择性解离的预处理方法
        1.3.1 热处理
        1.3.2 液氮冷冻处理
        1.3.3 超声波处理
        1.3.4 助磨剂
        1.3.5 酸浸
    1.4 课题研究立论依据及背景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4.3 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原矿性质研究和试验方案
    2.1 试验矿样
        2.1.1 矿样形貌分析
        2.1.2 矿样化学成分分析
        2.1.3 矿样物相分析
        2.1.4 矿样热重分析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2.2.1 微波加热装置
        2.2.2 其他设备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流程图
        2.3.2 微波热处理试验
        2.3.3 液氮冷冻处理试验
        2.3.4 磁选试验
        2.3.5 分析检测方法
        2.3.6 主要评价指标
第三章 微波预处理辅助矿物选择性解离试验
    3.1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矿石升温曲线
    3.2 钒钛磁铁矿原矿磨矿试验
    3.3 微波处理时间对磨矿效果的影响
    3.4 微波功率对磨矿效果的影响
    3.5 微波预处理对钒钛磁铁矿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5.1 SEM分析
        3.5.2 BET分析
        3.5.3 邦德功指数测定
    3.6 磨矿产品粒度分析
    3.7 磨矿产品单体解离度分析
    3.8 磁选试验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氮预处理辅助矿物选择性解离试验
    4.1 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矿石含水率曲线
    4.2 矿石含水率对液氮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液氮冷冻时间对磨矿效果的影响
    4.4 液氮预处理对钒钛磁铁矿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4.4.1 SEM分析
        4.4.2 BET分析
        4.4.3 邦德功指数测定
    4.5 磨矿产品粒度分析
    4.6 磨矿产品单体解离度分析
    4.7 磁选试验
    4.8 选铁指标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富铁矿的资源现状
3 我国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时空分布规律
    3.1 主要类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1 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矽卡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3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4 岩浆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2 我国主要类型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
4 我国富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
    4.1 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4.1.1 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4.1.2 与新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以石碌矿床为例
    4.2 矽卡岩型富铁矿
    4.3 火山岩型富铁矿
        4.3.1 陆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4.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4.4 岩浆型富铁矿
        4.4.1 攀枝花式富铁矿
        4.4.2 大庙式富Fe-Ti-P矿床
5 富铁矿的成矿机制
    5.1 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5.1.1 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5.1.2 与新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5.2 矽卡岩型富铁矿
    5.3 火山岩型富铁矿
        5.3.1 陆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5.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5.4 岩浆型富铁矿
        5.4.1 攀枝花式富铁矿
        5.4.2 大庙式富铁矿
    5.5 富铁矿成因机制与关键控制因素
        5.5.1 铁矿浆与块状富铁矿石
        5.5.2 富铁矿的成矿机制: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
6 结论

(3)中国钛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钛矿资源特点
    2.1 矿产地与分布
    2.2 中国钛矿的资源禀赋
3 中国钛矿的成矿规律
    3.1 矿床类型与产出特征
        3.1.1 岩浆型钛矿床
        3.1.2 风化(壳)型钛矿床
        3.1.3 变质型钛矿床
        3.1.4 沉积型钛矿床
    3.2 钛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3.3 钛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4 中国钛矿资源潜力评价
    4.1 预测模型
    4.2 预测方法
        4.2.1 定位预测
        4.2.2 定量预测
        4.2.3 可利用性分析
    4.3 预测结果
        4.3.1 不同矿床类型的预测结果
        4.3.2“优质钛”资源的预测结果
        4.3.3 潜在钛资源的可利用性分析
        4.3.4 重点远景区
5 讨论及建议

(4)基性尾矿CO2封存研究 ——以攀枝花万年沟尾矿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全球碳循环
        1.2.2 岩石风化碳汇及其机理
        1.2.3 CCS封存研究现状
        1.2.4 矿物CO_2封存研究现状
        1.2.5 尾矿CO_2封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2 白马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2.3 万年沟尾矿库概况
第3章 万年沟尾矿库CO_2自然封存潜力研究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 尾矿矿物成分
    3.3 尾矿元素含量
    3.4 尾矿Fe、Ca、Mg的来源
    3.5 尾矿最大理论CO_2封存量
    3.6 小结
第4章 万年沟尾矿库CO_2自然封存速率研究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尾矿CO_2封存速率的影响因素
    4.3 尾矿上游水和浸出液分析
    4.4 尾矿年CO_2封存量
    4.5 小结
第5章 万年沟尾矿CO_2封存模拟研究
    5.1 实验设计及过程
        5.1.1 实验装置
        5.1.2 淋滤液的配置
        5.1.3 实验过程
    5.2 离子溶解规律
        5.2.1 降雨条件下尾矿的溶解规律
        5.2.2 酸雨条件下尾矿的溶解规律
        5.2.3 不同环境中离子溶解速率对比
    5.3 尾矿CO_2封存量
        5.3.1 离子日溶解量
        5.3.2 离子溶解总量
        5.3.3 尾矿CO_2封存量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基性岩墙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基性岩墙研究现状
        1.2.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岩墙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岩浆作用及其时间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空间分布
        2.1.5 区域构造
    2.2 区域矿产
    2.3 攀枝花矿床地质特征
        2.3.1 边缘岩相带
        2.3.2 下部岩相带
        2.3.3 中部岩相带
        2.3.4 上部岩相带
    2.4 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 样品与分析方法
    3.1 样品
    3.2 样品分析方法
        3.2.1 样品分析前处理
        3.2.2 主量元素分析方法
        3.2.3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2.4 Sr-Nd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形成作用机制
    5.1 源区特征与母岩浆
    5.2 岩墙形成的控制因素
        5.2.1 地壳混染
        5.2.2 围岩同化混染
    5.3 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形成与侵入体之间的岩石成因关系
    5.4 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形成机制及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
        5.4.1 基性-超基性岩墙的形成机制
        5.4.2 岩墙形成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
    5.5 对矿床勘探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7)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钴的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伴生钴矿床研究现状
        1.2.2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伴生钴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演化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2 钒钛磁铁矿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2.1 攀枝花矿床
        2.2.2 红格矿床
        2.2.3 白马矿床
第3章 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1 攀枝花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1.1 朱家包包矿段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1.2 纳拉菁矿段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2 红格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3 白马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 攀西地区其他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1 新街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2 黑古田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4.3 太和矿床中钴元素的分布特征
    3.5 不同矿区钴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第4章 钴元素的富集规律及综合利用价值
    4.1 钴元素的相关分析
        4.1.1 钴元素与主量元素相关分析
        4.1.2 钴元素与微量元素相关分析
    4.2 钴元素的聚类分析
        4.2.1 钴元素与主量元素聚类分析
        4.2.2 钴元素与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4.2.3 钴元素与稀土元素聚类分析
    4.3 钴元素的富集规律
        4.3.1 攀枝花矿床中钴元素富集规律
        4.3.2 红格矿床中钴元素富集规律
        4.3.3 白马矿床中钴元素富集规律
    4.4 钴元素的综合利用价值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钒钛磁铁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有关岩浆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研究现状
        1.1.2 “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研究现状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存在的问题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震旦系
        2.1.2 震旦系(800~541Ma)
        2.1.3 寒武系(541~486Ma)
        2.1.4 奥陶系(486~443Ma)
        2.1.5 志留系(443~420Ma)
        2.1.6 泥盆系(420~359Ma)
        2.1.7 石炭系(359~299Ma)
        2.1.8 二叠系(299~252Ma)
        2.1.9 三叠系(252~201)
        2.1.10 晚中生界-新生界(201~2.6Ma)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前震旦纪岩浆岩
        2.3.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岩
    2.4 区内与岩浆岩有关的矿产
第三章 岩体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攀枝花岩体地质特征
        3.1.1 岩体相带划分
        3.1.2 岩相学特征
    3.2 白马岩体地质特征
        3.2.1 岩体相带划分
        3.2.2 岩相学特征
    3.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3.1 矿物成分测试结果
第四章 岩石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0 样品采集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攀枝花岩体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白马岩体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攀枝花岩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白马岩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攀枝花岩体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4.3.2 白马岩体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4.4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机制
    5.1 母岩浆性质
    5.2 成矿控制因素
        5.2.1 陆壳混染情况
        5.2.2 成矿岩浆的多期次补充
        5.2.3 岩浆融离作用的影响
    5.3 “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析方法
        样品前处理
        全岩主量元素
        全岩微量元素
        Sr-Nd同位素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矿物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矿物缩写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攀西地区层状侵入体的特征
        1.1.2 攀西地区层状侵入体的成因
        1.1.3 矿物微观结构的研究进展
        1.1.4 矿物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测试分析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岩浆岩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矿产
    2.2 矿区地质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岩浆岩
        2.2.4 矿物共生组合
        2.2.5 矿石结构
        2.2.6 矿石构造
    2.3 研究区的岩石特征
        2.3.1 采样位置和样品类型
        2.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3.3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第3章 矿物微观结构特征
    3.1 引言
    3.2 样品的微观结构特征
    3.3 硅酸盐矿物的微观结构特征
        3.3.1 长石
        3.3.2 单斜辉石
        3.3.3 橄榄石
        3.3.4 角闪石
        3.3.5 硅酸盐矿物的次生变化
    3.4 Fe-Ti氧化物的微观结构特征
    3.5 单斜辉石两组出溶片晶的纳米尺度研究
        3.5.1 斜顽辉石片晶
        3.5.2 最佳相边界理论确定辉石的出溶压力
        3.5.3 Fe-Ti氧化物片晶
        3.5.4 Fe-Ti氧化物片晶边界上的叠加作用
    3.6 硫化物的微观结构特征
    3.7 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次生变化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4.1 引言
    4.2 硅酸盐矿物
    4.3 金属氧化物
    4.4 金属硫化物
    4.5 微量元素分配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物特征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5.1 岩浆分异和结晶阶段
    5.2 热事件叠加阶段
    5.3 亚固相再平衡阶段
        5.3.1 相关系的岩石学意义
        5.3.2 单斜辉石中出溶片晶的地质意义
    5.4 流体改造阶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测试分析方法的细节
附录B 不同矿物的EPMA数据表
附录C 单斜辉石中出溶体的TEM图像
附录D 不同矿物的LA-ICP-MS数据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10)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提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钒资源概况
        1.1.1 钒在矿石中的赋存形态
        1.1.2 钒资源的分布及类型
        1.1.3 攀西钒资源的特点与利用
    1.2 提钒工艺研究现状
        1.2.1 火法提钒冶金工艺研究现状
        1.2.2 湿法提钒冶金工艺研究现状
        1.2.3 从含钒浸出液中分离富集钒的方法
    1.3 钒的主要应用
        1.3.1 在钢中的应用
        1.3.2 在化工中的应用
        1.3.3 在医药中的应用
        1.3.4 在储能中应用
    1.4 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综合利用现状
        1.4.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提钛的利用方式
        1.4.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渣非提钛利用方式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提钒工艺方法
        2.2.1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破碎分级处理
        2.2.2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氧化焙烧工艺
        2.2.3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酸浸工艺
        2.2.4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浸出液净化沉钒工艺
        2.2.5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消解处理及组成分析
    2.3 样品的分析与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3.2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2.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4 能谱(EDS)分析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
    2.4 实验工艺流程图
第3章 攀枝花钒钛资源特点及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原料分析
    3.1 攀枝花钒钛资源特点
    3.2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形成过程及组成特点
    3.3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形貌、组成及物相分析
        3.2.1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形貌分析
        3.2.2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化学组成分析
        3.2.3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的物相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焙烧工艺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4.1 高炉渣粒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4.2 焙烧温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4.3 焙烧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4.4 焙烧后高炉渣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4.4.1 焙烧前后高炉渣形貌分析
        4.4.2 焙烧前后高炉渣物相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攀钢钒钛高炉渣浸出工艺对钒浸出率的影响及浸出液沉钒研究
    5.1 盐酸浓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5.2 矿浆固液比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5.3 浸出温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5.4 浸出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
    5.5 浸出后高炉渣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5.5.1 浸出后高炉渣形貌分析
        5.5.2 浸出后高炉渣物相分析
    5.6 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浸出液净化-沉钒工艺探究
        5.6.1 浸出液成分分析
        5.6.2 浸出液净化
        5.6.3 浸出液沉钒
        5.6.4 沉钒产品的纯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概况(1972)(论文参考文献)

  • [1]钒钛磁铁矿选择性解离试验研究[D]. 程翔宇.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J].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宋谢炎,胡浩,李立兴,柴凤梅,侯通,许德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6)
  • [3]中国钛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J]. 丁建华,张勇,李立兴,李厚民. 中国地质, 2020(03)
  • [4]基性尾矿CO2封存研究 ——以攀枝花万年沟尾矿库为例[D]. 任京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攀枝花基性—超基性岩墙成因研究[D]. 赵瑛. 兰州大学, 2020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7]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钴的富集规律[D]. 郑析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 钟祥.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攀枝花层状侵入体中矿物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D]. 高文元. 东北大学, 2018
  • [10]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提钒工艺研究[D]. 戴泽航.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伴生有用元素调查(197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