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产量12.75t~15.67t/公顷硫、钙、镁吸收分布动态模型及运行规律研究

春玉米产量12.75t~15.67t/公顷硫、钙、镁吸收分布动态模型及运行规律研究

一、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硫、钙、镁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行文静[1](2021)在《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硒(Se)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缺硒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疾病。我国是缺硒大国,缺硒人口占世界总缺硒人口的1/10,除恩施、紫阳等高硒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低于正常生理需求量(40μg·d-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可作为食物链中补硒的载体。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根瘤菌(Rhizobium)广泛存在于土壤,两者均可以与大豆形成共生体,进而促进大豆生长及矿质营养的吸收。截止目前,双接AMF和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的效应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首先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分别施加亚硒酸盐(Se(IV))、硒酸盐(Se(VI))和硒代蛋氨酸(Se Met)条件下,接种AMF(摩西管柄囊霉Fm;地表球囊霉Gv)对苗期大豆硒吸收、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其次,通过全生育期试验深入探讨双接AMF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活化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为AMF与根瘤菌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缺硒地区大豆硒富集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果:(1)无论添加Se(IV)、Se(VI)或Se Met,接种AMF均显着(p<0.05)促进大豆地上部硒的吸收与积累,这与AMF改善大豆磷营养分、促进大豆生长密切相关。此外,在添加Se(IV)和Se(VI)条件下,接种Gv明显促进了大豆根系硒向地上部器官的转移,转移系数分别为0.028~0.072和0.087~0.157,分别是不接种处理的1.2~4.5和1.7~4.4倍;(2)大豆中硒含量与土壤中有效态硒(SOL-Se+EXC-Se)含量呈显着(p<0.01)正相关关系。外源添加1 mg·kg-1Se(Ⅳ)时,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MF处理土壤有效态硒含量显着增加了6.4%~6.6%,这说明AMF通过影响土壤中硒形态进而影响大豆对硒的吸收;(3)AMF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双接种效果明显优于单接种,外源硒浓度为1.25 mg·kg-1时,双接AMF-R大豆籽粒中硒含量可达8.6 mg·kg-1,与单接根瘤菌和单接AMF相比分别增加了32.4%和14.3%。此外,与不接种(CK)或单接种相比,双接AMF和根瘤菌具有多重优势:双接AMF-R显着(p<0.05)提高了大豆根系侵染率(最高可达88.3%)、大豆中N、P含量及籽粒产量、根瘤鲜重及根瘤固氮酶活性,且延缓了大豆成熟期根瘤的衰老;(4)土壤添加高浓度亚硒酸盐(1.25 mg·kg-1)条件下,双接AMF-R一方面可以促进大豆营养器官中硒再活化,提高大豆硒的收获指数(Se HI);另一方面可以显着(p<0.05)增加大豆细胞壁及可溶性组分中硒含量,提高大豆对硒的耐受性,细胞壁的沉淀作用可能是提高大豆硒耐受性和硒积累能力的关键。此外,双接AMF-R显着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态硒含量,当外源添加硒为1.25 mg·kg-1时,双接AMF-R土壤中有效硒含量是单接种1.39倍。(5)不同生育期大豆对硒的吸收速率不同,总体呈慢-快-慢的趋势。花期-结荚期期间大豆对硒的吸收速率快(高达16.9μg·day-1)。此外,双接AMF-R显着(p<0.05)提高了播种-花期期间和花期-结荚期期间大豆对硒的吸收。综上所述,AMF与根瘤菌可以通过改善大豆的氮、磷养分,提高大豆生物量,促进大豆对硒的吸收。AMF与根瘤菌促进了硒再活化,增强了大豆对硒的积累、转运能力,效果优于单接种。

刘晓伟,鲁剑巍,李小坤,卜容燕,刘波[2](2012)在《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文中提出在直播密度为10万株/hm2的甘蓝型油菜华双5号田间定期取样,测定各器官钙、镁、硫的含量,同时计算养分积累量,研究大田直播冬油菜三元素吸收和分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油菜活体的钙、镁含量在苗期最高,其后随植株的生长逐渐下降,活体硫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蕾薹期达最大值。根、茎的钙含量随植株生长缓慢降低;镁含量在0~100d(苗期)大幅下降,100~150d(苗后期至蕾薹期)较稳定,150d(蕾薹期)后缓慢下降;硫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根和茎的硫含量均在蕾薹期达最大值。绿叶、落叶的钙含量在出苗至花期较稳定,花期后迅速增加;镁含量在花期前缓慢下降,花期后快速增加;硫含量在苗期较稳定,蕾薹期后迅速增加。油菜三元素的总积累量均在角果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7.0、35.8和138.8kg/hm2,而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茎、绿叶的各中量元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各养分在根、茎、绿叶中积累达最大值的时期分别为花期、角果期、蕾薹期,三元素规律一致。落叶钙、镁、硫的积累量在收获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07.4、9.7、28.0kg/hm2。钙、镁、硫各元素苗期主要分配在绿叶中,成熟期则分别主要分配在落叶、籽粒、角壳中。

刘铁东[3](2012)在《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冠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冠层的群体结构影响着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和利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品种都会导致冠层结构间的差异,植物冠层内可利用光的变化的强度和程度会诱发冠层内叶片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研究目前主推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方式中光分布机理、冠层结构、光截获特征和效率、光合特性的变化可以完善玉米栽培理论,为玉米高效生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两种典型的玉米品种北玉288(紧凑型)、先玉335(紧凑型)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宽窄行“30cm+170cm”、“40cm+90cm”、以及常规的匀陇65cm,在三种种植方式中对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光截获特征、冠层内的微环境特征、光合特性、光合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光截获分数(F)在两个基因型中都表现出,P1显着小于P2和CK。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中,冠层形成以前,F值均迅速增高。在冠层闭合初期,P1中玉米的F值最低,P2其次,CK中最高。比较传统方式,宽窄行种植方式中下部冠层截获的有效辐射更多。在比较不同的基因型玉米时,我们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冠层闭合之前,三种方式间冠层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相对湿度差异不大。冠层闭合之后,三种方式间冠层温度差异显着,P1显着大于P2和CK;相对湿度的趋势与温度相反,表现为P1<P2<CK;二氧化碳浓度在50cm高度上表现为P1<CK<P2,在50cm以上高度,CK显着高于P2和P1,同时P2显着高于P1。50cm以上冠层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相对湿度较低,可能会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在冠层中下部,由于环境条件改善宽窄行种植方式中Amax和AQY,与对照相比,都有显着的提升。其他光合特性如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4、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中,不同高度叶片Ca,Mg含量差异很大。在玉米生育期中的关键时期,如抽丝期和灌浆期,P1方式中Ca的含量低于其他两种方式,P2中含量最高;同时P1和P2中Mg的含量高于CK。5、对于北育288,三种种植方式间,玉米的叶面积未有显着的差异,叶面积最大值出现在播种后第84天和第92天之间;对照另一个基因型先玉335,2个基因型间的差异也不显着,测量到最大的叶面积出现在播种后92天。其中,先玉335更接近理想的最优叶面积指数4。对于两种不同的基因型玉米,50cm以上冠层的叶向值均表现为随着冠层高度增加,叶片叶向值逐步减小的趋势,而1-50cm冠层的叶向值在各层中最小。其各个冠层高度中,方式P1中的叶向值均显着低于P2和CK,而P2和CK间并没有显着的差异。先玉335的茎叶夹角在各个高度中的差异比较清晰,P1方式中的夹角值均高于其他两种方式。而对于北育288,除最高的150cm以上冠层外,也表现出与先玉335相似的特征。且总体来讲,北育288的茎叶夹角值要低于先玉335。种植于P1方式中的北育288,消光系数最低,均匀种植方式CK最高。6、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中,方式P2中的辐射利用效率大于P1,P1大于CK,但P1的优势并不明显。

高炳德,张胜,白艳妹,刘美英,邢海峰[4](2010)在《不同营养条件下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以紫花白为材料,在不同栽培施肥条件下,采用二年多点田间试验与化学分析、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锌含量较高的土壤上,马铃薯全株锌含量从苗期57.0mg kg-1下降到收获期28.4mg kg-1。各器官全生育期平均含量依次为茎49.8 mg kg-1,叶44.3mg kg-1,块茎27.3 mg kg-1。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全株和茎、叶中锌素吸收量变化可用一元三次式模拟,块茎吸收量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地表达。全株锌素最快吸收期出现在块茎形成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0d。块茎锌素最快吸收期是块茎增长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70d。出苗后50d前后是喷施锌肥的关键时期。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叶向块茎的转移,锌在块茎中的分布逐步上升,收获期锌的运转率63%。每生产1 000kg薯块需吸收锌5.3g~12.9g,马铃薯锌的消耗系数在0.002 1~0.005 2。

王珊珊[5](2010)在《施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实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化学分析和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以及羊厩肥(M)、氮磷化肥(NP)及两者配合(M+NP)施用对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和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全株含量硫素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钙素和镁素为大西洋>陇薯3号>紫花白;块茎含量硫素为紫花白>大西洋>陇薯3号,钙素和镁素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不同施肥处理对硫素、钙素、镁素含量的影响为M+NP>M>NP>CK。2.成熟期全株吸收积累量硫素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钙素为大西洋>陇薯3号>紫花白,镁素为陇薯3号>大西洋>紫花白;块茎吸收积累量硫素和镁素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钙素为大西洋>紫花白>陇薯3号。硫、钙、镁累积吸收量的三种施肥效果均为:M+NP>M>NP>CK。硫、钙、镁成熟期运转率最高的均是紫花白,其次是大西洋,陇薯3号最低,羊厩肥+NP肥对三种元素运转率影响最大。3.不同品种马铃薯成熟期硫素和镁素每生产千公斤块茎吸收量与消耗系数顺序相同,均为陇薯3号>大西洋>紫花白,钙素则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三种施肥处理均为:M+NP>M>NP>CK。4.品种间比较,全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不同施肥处理为:M+NP>M>NP>CK。5.三个品种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以陇薯3号最高,大西洋次之,紫花白最低;不同施肥处理的影响为:M+NP>M>NP>CK,块茎粗蛋白含量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不同施肥影响表现为M+NP>NP>M>CK。

张胜,白艳殊,崔艳,于卓[6](2010)在《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掌握马铃薯栽培的养分吸收与生理调控,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地区马铃薯钼吸收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向成熟期的推进,叶片中硼的含量大幅度上升,茎和块茎硼含量均缓慢下降。全生育期平均叶、茎、块茎硼含量分别为40.8,27.5,12.9 mg/kg;全株和块茎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和Logistic方程理想模拟。硼的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6 d(淀粉积累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块茎增长初期)。有机肥、氮磷肥均可显着促进硼的吸收,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对硼的吸收有正交互效应,大幅度提高了硼的吸收量;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向块茎的转移,硼在茎叶中的分布逐渐下降,块茎中分布逐渐上升。淀粉积累期茎和叶中硼的分布为60%,块茎为40%,即块茎硼的运转率为40%。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提高了硼的运转率。马铃薯硼的消耗系数平均0.002,生产效率平均173,每生产1 000 kg块茎(鲜)需吸收硼素5.56.1 g,平均5.8 g。

李红莉[7](2009)在《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我国的传统中药。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青蒿的叶和花蕾中分离获得的,为抗疟特效药。青蒿在大多数土壤中都能生长发育,但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其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均有差异,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产量也会高低不一,其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给青蒿素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渝青1号”青蒿种子为材料,以砂土、砂质壤土、粉砂质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壤质粘土六种不同土壤质地为种植土壤,系统深入地研究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主要生理特性等的影响,选出适合青蒿生长、青蒿素产量与含量高的土壤质地,为青蒿优质高产栽培基地的选择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不同质地土壤中,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上的青蒿株高、茎粗、分枝数、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长度等生长指标最好,粉砂质粘壤土和砂质壤土上的青蒿其生长特性较好,砂土和粘土上的青蒿生长较差。青蒿叶片叶绿素含量以粘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上较高,且整个生长期变幅较小,砂土上的青蒿叶绿素含量较低,变幅较大。不同质地中青蒿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育后期,粘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上青蒿叶片的保护酶活性较高,粘土和砂土较低。生长期内,青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前,砂土中含量较高;峰值出现后,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中较高。粘壤土和粘土上叶片全氮含量在生育前期较高,砂土和砂质壤土则到中期达到较高水平。青蒿在生育前期,C/N比值较低,叶片中氮素代谢活跃,有利于叶片的生长,中后期C/N比值较高。整个生育过程中,青蒿对氮和钾的吸收量远远大于磷,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在分枝盛期达到峰值。单株青蒿氮、磷、钾的绝对积累量表现为粉砂质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砂土。青蒿收获时,各器官中氮、磷、钾素积累量表现为叶≥枝>茎≥根。青蒿对Ca、Mg、Fe、Mn、Zn、Cu的阶段吸收量以分枝盛期时最大,对各元素的吸收表现为Ca>Mg>Fe>Mn>Zn>Cu。不同质地土壤中青蒿对各营养元素吸收的动态模型均符合Logistic方程。不同质地土壤中,青蒿植株干物质积累均呈“S”曲线变化。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青蒿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砂土和粘土上青蒿的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小。生长前期,叶片的干物质分配率最高,生长后期,各器官分配率表现为:枝>叶>茎>根。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上青蒿生长旺盛,分枝形成较多,干物质分配到叶、分枝中的比例较高。粘壤土上,青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最大,粉砂质壤土次之,砂土最小。粉砂质壤土上青蒿的生物产量最高,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从青蒿素产量来看,粉砂质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砂土。相关分析表明,青蒿素含量与形态指标中株高、茎粗、一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长度呈正相关,与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呈显着的负相关。生理指标中,青蒿素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C/N、POD活性、CAT活性均呈正相关,与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与青蒿叶片中N、K、Ca、Mg、Fe含量呈正相关,与P、Mn、Zn、Cu含量呈负相关。各项指标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显示,青蒿素产量与植株的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长度均呈正相关;与青蒿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C/N、CAT活性均呈正相关,与POD活性、SOD活性呈负相关;与青蒿叶片中K、Ca、Mn、Fe含量呈正相关,与N、P、Mg、Zn、Cu含量呈负相关。综合上述分析,适合青蒿生长的土壤可分为三类: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为适宜类;砂质壤土和粉砂质粘壤土为较适宜类;砂土和粘土为不适宜类。

冯琰,蒙美莲,马恢,张瑞玖[8](2008)在《不同马铃薯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紫花白、夏坡蒂、底西瑞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硫素吸收分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马铃薯生育期间硫素的阶段吸收量、吸收速率和吸收百分率均呈波状曲线的变化,3个品种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块茎形成到块茎膨大始期,阶段吸硫量和吸硫速率均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时降到最低值。(2)生育期间硫在马铃薯各器官中的分配表现:生育前期以茎叶分配为主,茎叶中硫素的分布达62.45%~89.71%,达到吸收高峰后,根茎叶中的硫素逐渐向块茎中转移,但3个品种转移器官及转移量各不相同。总的来看,以叶片转移为主,茎秆其次,根中硫素的转移量最少。

谢小玉[9](2008)在《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镁含量变化规律及镁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镁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尤其是光合作用中有着其他阳离子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植物一旦缺镁,势必对整个生理代谢过程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育。黄瓜是温室栽培的最重要的蔬菜之一。近几年,温室黄瓜尤其长季节栽培的黄瓜常出现缺镁症状。为解决温室黄瓜缺镁问题,探讨镁胁迫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温室和人工气候箱,采用珍珠岩栽培,研究了影响温室黄瓜镁含量的因素、镁含量的变化规律和镁在黄瓜各个器官的分布以及温度和镁胁迫对黄瓜生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温室黄瓜开花结果期镁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地温、营养液中镁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配比对温室黄瓜开花结果期叶片中镁含量的影响,建立了温室黄瓜开花结果期叶片中镁含量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为: Y=8.291491+0.25382X1+0.57983X2+0.14774X3+0.106438X1X2+0.052937X1X3 -0.45944X2X3-0.18869X12-0.1405X22-0.24527X32 Y=8.634707+0.60173X1+0.94884X2+0.20542X3+0.231813X1X2+0.136313X1X3ˉ0.66181X2X3ˉ0.16578X12ˉ0.1534X22ˉ0.4772 X 32 Y=8.260308+0.38767X1+0.92443X2+0.24856X3+0.208625X1X2+0.221875X1X3ˉ0.57788X2X3ˉ0.32114X12ˉ0.14618X22ˉ0.4X32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黄瓜开花结果的前、中、后期,对叶片中镁含量的影响因素大小顺序是营养液中镁离子浓度>地温>营养液中钾离子浓度;(2)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地温与营养液中镁离子浓度和钾离子浓度均呈正相关,镁离子浓度与钾离子呈负相关;(3)根据方程在计算机上选优,得出三因子的取值在黄瓜整个开花结果期均为X1= 1、X2=1.682、X3=-1,其对应量分别为29.13℃、4mmol/L、4.43mmol/L时,叶片中镁含量达最高值,前、中、后期分别为8.9638 mg/g干重、10.0256 mg/g干重和8.5703 mg/g干重;(4)试验结果经后续验证,证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2.镁对黄瓜镁钾钙吸收分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无土栽培(栽培基质为膨化珍珠岩)方式,研究根际镁离子浓度对温室黄瓜开花结果期镁、钾、钙的吸收和分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镁处理下,黄瓜整个开花结果期茎叶中镁含量变化不大,钙、钾含量逐渐降低。黄瓜对镁胁迫耐受力的强弱次序:开花结果初期>后期>盛期。(2)黄瓜根际环境的镁离子浓度,不仅影响黄瓜镁、钾、钙在黄瓜植株中的含量,还影响在各个器官的分布。黄瓜植株中镁含量随根际镁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钾钙在植株中的含量随开花结果期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镁和钙在各器官的含量是:叶片>根>茎>瓜;而各个器官钾含量随根际镁离子浓度的不同而不同,适镁下,钾在各器官的含量是茎>叶>瓜>根,镁胁迫下,各个器官钾含量茎>瓜>叶>根。(3)根际环境的镁离子浓度影响到黄瓜的生长、产量和品质。镁胁迫降低了黄瓜的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瓜数;多镁处理降低了黄瓜硝酸盐含量,提高了黄瓜的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大了茎粗和叶面积;缺镁胁迫显着降低了维生素C的含量,增加了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可溶性糖和硝酸盐的含量,抑制了黄瓜株高、总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增大。增施镁肥有利于改善黄瓜的品质。3.低温下镁胁迫对黄瓜幼苗生育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LI-6400光合仪,采用无土栽培(栽培基质为珍珠岩)方式,研究了低温下镁对黄瓜幼苗生长、光合特性、活性氧清除系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下,镁胁迫明显抑制了黄瓜的生长;适温下,镁胁迫降低了黄瓜幼苗的茎粗、总叶片数、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增大了株高和根冠比,多镁有利于地下部分生长。(2)不论温度高低,镁胁迫均增加了叶绿素A/B,缺镁胁迫比多镁胁迫增加幅度大。缺镁胁迫在两种温度下均降低了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而多镁胁迫在适温下增加了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低温下使其降低;黄瓜叶片镁含量与根际营养液镁离子浓度和温度都呈正相关。两种温度下镁胁迫均降低了Pn、Gs和Tr,低温下多镁胁迫降低幅度最大;对Ci、WUE和Ls的影响因温度和镁离子浓度不同而不同;缺镁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而多镁胁迫下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孔因素。(3)镁胁迫使黄瓜幼苗叶片MDA含量、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增加,缺镁胁迫增加幅度大于多镁胁迫,低温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低温下,POD活性下降,SOD活性升高,而CAT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适温下,镁胁迫使POD活性上升,CAT活性下降,而SOD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低温缺镁对植株的伤害较大,可能与活性氧的增加有关。(4)适温下,镁胁迫使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下降;低温下,NR活性降低,多镁胁迫降低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而缺镁胁迫提高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这可能与氮代谢产物的运转有关。(5)适温下,镁胁迫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的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其中多镁胁迫降低幅度大。镁胁迫提高了根系活力,这表明了植物对逆境的一种适应能力。低温下,黄瓜根系活力下降;但还原糖含量升高,升高幅度多镁>缺镁>适镁;而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降低幅度适镁>缺镁>多镁。这表明植物根系对逆境的适应是有选择性的和一定限度的。4.地温和镁胁迫对黄瓜开花结果期生育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地温和镁胁迫对黄瓜开花结果期生长、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地温和镁胁迫抑制了黄瓜的生长,降低了黄瓜的产量和黄瓜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镁离子浓度的影响大于地温的影响;(2)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在缺镁胁迫下呈单峰曲线变化,且随地温的降低和缺镁程度的加剧而降低,而在多镁胁迫下Pn和Tr呈近似双峰曲线;多镁和适镁处理叶片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CO2饱和点、CO2补偿点以及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都大于缺镁处理。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日变化、Pn对光强和外界CO2浓度的响应受缺镁处理的影响很小,表明缺镁胁迫下黄瓜光合作用主要是受非气孔限制,而多镁胁迫下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二者兼具。(3)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表现出在较高地温下,适镁处理的老叶始终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多镁处理的老叶的净光合速率略微上升,而缺镁处理的黄瓜的老叶一直呈下降趋势。(4)MDA在开花结果期开始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低地温下主要依靠SOD清除活性氧,适温和高温下,主要依靠CAT清除活性氧,以维持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的平衡。(5)地温和镁营养对黄瓜叶片的镁钾钙含量及根际环境产生影响,根际镁离子浓度与叶片中镁含量、钙含量及根际基质的EC值呈正相关,与叶片中钾含量和根际的pH值呈负相关。

冯琰[10](2006)在《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以紫花白、夏坡蒂、底西瑞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的吸收、分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育期间马铃薯各器官含硫量前期以茎叶最高,变化范围在0.15%~0.45%,后期以根为主,变化范围在0.20%~0.30%,且整个生育期间块茎含硫量始终为最低,含硫量变化范围仅在0.06%~0.20%之间。2.马铃薯生育期间硫素的阶段吸收量、吸收速率和吸收百分率均呈波状曲线的变化趋势,三品种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块茎形成到块茎膨大始期,茎叶和块茎生长都达到了一生中最旺盛的阶段,阶段吸硫量和吸硫速率均达到最大值,阶段吸硫量达到6.70~9.69 kg/hm2,吸硫速率达到0.28~0.40kg/hm2·d,吸收百分率达42.79%~64.54%;成熟收获时由于茎叶的枯萎脱落,块茎干物重也不再增加,马铃薯植株阶段吸硫量、吸收速率和吸收百分率均快速下降,降到一生中的最低值。3.生育期间硫在马铃薯各器官中的分配表现生育前期以茎叶分配为主,茎叶中硫素的分布达62.45%~89.71%,此后根茎叶中的硫素逐渐转移到块茎中,收获时,块茎中的硫素分布达到72.86%~83.02%。4.生育期间马铃薯根、茎、叶中硫素达到吸收高峰后均有一部分向外转移,且以叶片转移为主,茎秆其次,根中硫素的转移量最少。5.马铃薯硫素积累与干物质及氮、磷、钾素的积累之间达到极显着正相关,即马铃薯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的积累量随硫素积累量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加。6.马铃薯产量在20457~29850㎏/hm2左右时,每生产500㎏块茎需吸收硫0.28~0.37㎏,硫的生产效率为1362.90~1778.20㎏/㎏。7.增施硫肥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叶绿素含量及单株叶面积。同时增施硫肥提高了马铃薯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了马铃薯淀粉、还原糖含量。

二、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硫、钙、镁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硫、钙、镁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硒与人体健康
        1.2.2 土壤硒的来源及分布
        1.2.3 土壤硒形态
        1.2.4 植物中硒的生理功能
        1.2.5 AM真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2.6 AM真菌对作物硒吸收的影响
        1.2.7 根瘤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2.8 根瘤菌的有效性
        1.2.9 双接AM真菌与根瘤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不同形态硒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大豆硒吸收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试剂
        2.2.3 盆栽试验
        2.2.4 大豆根系侵染率测定
        2.2.5 植物及土壤硒浓度测定
        2.2.6 土壤不同硒形态测定
        2.2.7 其他指标
        2.2.8 质量控制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外源添加不同形态硒条件下,AMF对大豆侵染率、生物量及磷吸收的影响
        2.3.2 外源添加不同形态硒条件下AMF对大豆硒吸收的影响
        2.3.3 外源添加不同形态硒条件下AMF对土壤中硒形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接AM真菌与根瘤菌对不同生育期大豆硒吸收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试剂
        3.2.3 全生育期盆栽试验
        3.2.4 大豆根系侵染率测定
        3.2.5 大豆及土壤硒含量的测定
        3.2.6 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测定
        3.2.7 根瘤固氮酶活性测定
        3.2.8 结荚期大豆中硒的亚细胞分布
        3.2.9 数据分析及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根系侵染率及根瘤生长的影响
        3.3.2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N、P养分吸收及生物量的影响
        3.3.3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3.3.4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中硒再活化的影响
        3.3.5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结荚期大豆亚细胞硒分布的影响
        3.3.6 双接AMF与根瘤菌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
    2.2 钙、镁、硫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2.3 钙、镁、硫养分积累量动态变化
    2.4 钙、镁、硫在各器官的分配
3 讨论
4 结论

(3)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冠层结构
        1.2.2 种植方式
        1.2.3 光截获
        1.2.4 光合作用
        1.2.5 LMA
        1.2.6 氮
        1.2.7 钙和镁
        1.2.8 产量和RUE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大田试验设计
    2.2 样本的选取和指标测量
        2.2.1 样本选取
        2.2.2 测量指标
    2.3 数据计算和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空间分布
    3.1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垂直分布
        3.1.1 苗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
        3.1.2 拔节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
        3.1.3 抽丝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
        3.1.4 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
        3.1.5 成熟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
    3.2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
        3.2.1 苗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
        3.2.2 拔节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
        3.2.3 抽丝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
        3.2.4 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
        3.2.5 成熟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
        3.2.6 光截获在生育期的曲线特征
    3.3 讨论和小节
第四章 冠层内微气象因子的垂直分布特征
    4.1 冠层内温度垂直分布特征
        4.1.1 苗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
        4.1.2 拔节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
        4.1.3 抽丝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
        4.1.4 灌浆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
        4.1.5 成熟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
    4.2 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分布特征
        4.2.1 苗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
        4.2.2 拔节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
        4.2.3 抽丝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
        4.2.4 灌浆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
        4.2.5 成熟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
    4.3 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特征
        4.3.1 苗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
        4.3.2 拔节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
        4.3.3 抽丝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
        4.3.4 灌浆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
        4.3.5 成熟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5.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常规光合特性的影响
        5.1.1 苗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变化特征
        5.1.2 拔节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5.1.3 抽丝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5.1.4 灌浆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5.1.5 成熟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5.2 光曲线特性的相关描述
        5.2.1 苗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5.2.2 拔节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5.2.3 抽丝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5.2.4 灌浆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5.2.5 成熟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玉米叶片中Ca和Mg的含量特征
    6.1 拔节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6.2 抽丝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6.3 灌浆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6.4 成熟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玉米冠层结构相关特征的分析
    7.1 叶面积指数的动态特征
    7.2 玉米群体消光系数K值动态特征
    7.3 比叶重的动态特征
    7.4 叶向值和方位角
    7.5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玉米群体辐射利用效率分析
    8.1 辐射利用效率
    8.2 光合辐射利用效率
    8.3 讨论与小节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4)不同营养条件下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
    1.2 样品采集制备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锌素含量及变化规律
    2.2 马铃薯锌素营养的延续性和阶段性
    2.3 马铃薯不同器官锌素吸收动态模型
    2.4 马铃薯锌素在体内的分布
    2.5 马铃薯锌素消耗系数, 生产效率及千公斤产量吸收量
3 结论与讨论

(5)施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硫钙镁素营养及生理研究现状
    1.3 硫钙镁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研究现状
    1.4 硫钙镁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及样品处理
    2.4 分析项目测定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1.1 不同品种硫素含量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1.1.1 不同品种硫素含量动态
        3.1.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硫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1.2 不同品种硫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施肥的影响
        3.1.2.1 硫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模拟模型
        3.1.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硫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1.3 不同品种体内硫素分布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3.1.3.1 不同品种体内硫素分布运转规律
        3.1.3.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体内硫素分布运转的影响
        3.1.4 不同品种硫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及施肥的影响
        3.1.4.1 不同品种硫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
        3.1.4.2 羊厩肥与氮磷化肥对硫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影响
    3.2 马铃薯不同品种钙素吸收分配规律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2.1 不同品种钙素含量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2.1.1 不同品种钙素含量动态
        3.2.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钙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品种钙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施肥的影响
        3.2.2.1 钙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模拟模型
        3.2.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钙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2.3 不同品种体内钙素分布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3.2.3.1 不同品种体内钙素分布运转规律
        3.2.3.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体内钙素分布运转的影响
        3.2.4 不同品种钙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及施肥的影响
        3.2.4.1 不同品种钙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
        3.2.4.2 羊厩肥与氮磷化肥对钙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影响
    3.3 马铃薯不同品种镁素吸收分配规律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3.1 不同品种镁素含量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3.1.1 不同品种镁素含量动态
        3.3.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镁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3.2 不同品种镁素吸收积累动态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3.2.1 镁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模拟模型
        3.3.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镁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3.3 不同品种体内镁素分布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3.3.3.1 不同品种体内镁素分布运转规律
        3.3.3.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体内镁素分布运转的影响
        3.3.4 不同品种镁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及施肥的影响
        3.3.4.1 不同品种镁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
        3.3.4.2 羊厩肥与氮磷化肥对镁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影响
    3.4 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4.1 不同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3.4.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全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3 不同品种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比较
        3.4.4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影响
    3.5 马铃薯不同品种品质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5.1 不同品种淀粉积累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5.1.1 不同品种淀粉积累动态
        3.5.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块茎淀粉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品种粗蛋白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5.2.1 不同品种粗蛋白含量动态
        3.5.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块茎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田间试验
    1.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硼素含量变化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2.2 马铃薯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2.2.1 各器官及全株硼吸收积累量动态变化规律
        2.2.2 施肥对马铃薯硼素吸收累积量的影响
        2.2.3 施肥对马铃薯硼素吸收动态模型的影响
    2.3 马铃薯硼素分布与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2.4 马铃薯硼素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千公斤产量吸收量
3 结论

(7)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青蒿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1 青蒿的生物学特性
        1.2.1.2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
        1.2.1.3 青蒿栽培技术的研究
        1.2.2 土壤质地与植物生长发育
        1.2.3 碳氮代谢与养分吸收和积累规律的研究
        1.2.3.1 碳氮代谢
        1.2.3.2 养分吸收与积累规律
    1.3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2 生长指标
        2.3.2.3 生理指标
        2.3.2.4 青蒿素含量和产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生长动态的影响
        3.1.1 对株高的影响
        3.1.2 对茎粗的影响
        3.1.3 对分枝数的影响
        3.1.4 对分枝长度的影响
    3.2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对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3.2.1.1 对叶片叶绿素a(Chl.a)含量的影响
        3.2.1.2 对叶片叶绿素b(Chl.b)含量的影响
        3.2.1.3 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Chl.a/Chl.b)含量的影响
        3.2.1.4 对叶片叶绿素(a+b)含量的影响
        3.2.1.5 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2.2 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2.1 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2.2 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2.2.3 对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碳氮代谢的影响
        3.3.1 对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3.3.1.1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1.2 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1.3 可溶性糖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3.3.1.4 叶片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1.5 叶片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3.2 对茎的碳氮代谢的影响
        3.3.2.1 茎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2 茎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3 茎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4 茎的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3.3 对分枝碳氮代谢的影响
        3.3.3.1 分枝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2 分枝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3 分枝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4 分枝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3.4 对根碳氮代谢的影响
        3.3.4.1 根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4.2 根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4.3 根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4.4 根的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4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1 对青蒿植株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1.1 青蒿各器官氮素百分含量变化
        3.4.1.2 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3.4.1.3 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4.2 对青蒿植株磷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2.1 青蒿各器官磷素百分含量变化
        3.4.2.2 对磷素吸收的影响
        3.4.2.3 磷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4.3 对青蒿植株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3.1 青蒿各器官钾素百分含量变化
        3.4.3.2 对钾素吸收的影响
        3.4.3.3 钾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4.4 不同土壤质地青蒿不同发育阶段氮磷钾的吸收
        3.4.5 对青蒿植株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5.1 青蒿体内Ca、Mg浓度的变化
        3.4.5.2 青蒿体内Ca、Mg的吸收与累积特点
        3.4.5.3 青蒿体内Ca、Mg的分布
        3.4.6 对青蒿植株Fe、Mn、Zn、Cu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6.1 青蒿体内Fe、Mn、Zn、Cu浓度的变化
        3.4.6.2 青蒿体内Fe、Mn、Zn、Cu的吸收与累积
        3.4.6.3 青蒿体内Fe、Mn、Zn、Cu的分布
        3.4.7 不同土壤质地青蒿养分吸收的动态模型
        3.4.7.1 青蒿N、P、K吸收的动态模型
        3.4.7.2 青蒿Ca、Mg吸收的动态模型
        3.4.7.3 青蒿Fe、Mn、Zn、Cu吸收的动态模型
    3.5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1 总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3.5.2 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率的变化
        3.5.3 对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4 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型
    3.6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6.1 对青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6.2 与青蒿素含量相关的因素分析
        3.6.2.1 形态指标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6.2.2 主要生理指标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6.2.3养分含量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6.3 对青蒿素产量的影响
        3.6.4 与青蒿素产量相关的因素分析
        3.6.4.1 形态指标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
        3.6.4.2 主要生理指标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
        3.6.4.3 养分含量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
        3.6.5 青蒿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3.7 土壤理化性质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关系
        3.7.1 土壤物理性质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3.7.2 土壤肥力因子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关系
        3.7.2.1 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3.7.2.2 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通径分析
        3.7.3 土壤微量元素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3.7.4 青蒿土壤适宜性研究
        3.7.4.1 土壤指标聚类分析
        3.7.4.2 土壤适宜性分析
4 讨论
    4.1 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土壤质地对青蒿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土壤质地对青蒿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4 土壤质地对青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5 土壤质地对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4.6 青蒿土壤适宜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不同马铃薯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1.3 田间设置
    1.4 取样及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马铃薯品种各器官硫素含量
        2.1.1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根中硫含量
        2.1.2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茎中硫含量
        2.1.3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叶片中硫含量
        2.1.4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块茎中硫含量
    2.2 不同马铃薯品种各器官硫素累积吸收量动态
        2.2.1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根中硫素累积吸收量动态
        2.2.2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茎中硫素累积吸收量动态
        2.2.3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叶片中硫素累积吸收量动态
        2.2.4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块茎中硫素累积吸收量动态
        2.2.5 不同品种生育期间单位面积硫素累积吸收量动态
    2.3 不同马铃薯品种硫素阶段吸收量等动态变化
    2.4 生育期间硫素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状况
    2.5 不同马铃薯品种各器官硫素的转移状况
3 小结

(9)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镁含量变化规律及镁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镁素研究
        1.1.1 土壤中镁的含量和镁的形态
        1.1.2 土壤中镁的一些化学行为
        1.1.3 土壤中镁对植物的有效性
        1.1.4 土壤中有效镁的测试
        1.1.5 评价土壤镁有效性的指标
    1.2 镁的作用的研究
        1.2.1 酶活化
        1.2.2 光合作用
        1.2.3 镁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中的作用
        1.2.4 镁在植物碳、氮代谢中的作用
        1.2.5 镁在抑制植物衰老中的作用
    1.3 镁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分布
        1.3.1 Mg 素运转
        1.3.2 镁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1.4 植物对镁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1.4.1 植物对镁的吸收规律
        1.4.2 镁的吸收机理
        1.4.3 影响镁吸收的因素
    1.5 缺镁胁迫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1.5.1 缺镁原因
        1.5.2 缺镁症状
        1.5.3 缺镁对作物的影响
    1.6 镁肥及其合理施用
        1.6.1 镁肥的种类
        1.6.2 施用镁肥的重要性
        1.6.3 镁肥施用技术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2 本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影响无土栽培黄瓜镁含量的因素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3.1.3 测试内容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模型构建
        3.2.2 目标函数数学模型的建立
        3.2.3 主效应分析
        3.2.4 单因子效应分析
        3.2.5 三因子的交互效应分析
        3.2.6 模型寻优
        3.2.7 频数分析
        3.2.8 模型验证
        3.2.9 黄瓜叶片镁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3.2.10 黄瓜叶片镁、钾、钙含量的相关性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镁对黄瓜镁钾钙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试验测试内容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黄瓜镁、钙、钾吸收规律的研究
        4.2.2 不同镁离子浓度对镁、钾、钙在黄瓜各器官分布的影响
        4.2.3 镁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4.2.4 镁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4.2.5 镁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镁对黄瓜吸收镁、钾、钙的影响
        4.3.2 镁对黄瓜镁、钾、钙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的影响
        4.3.3 黄瓜不同生育时期对镁胁迫的响应
        4.3.4 镁胁迫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低温下镁胁迫对黄瓜幼苗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和镁对黄瓜幼苗生长势的影响
        5.2.2 低温和镁离子浓度对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3 对黄瓜幼苗光合色速的影响
        5.2.4 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5.2.5 对黄瓜幼苗活性氧产生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5.2.6 对黄瓜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5.2.7 对黄瓜幼苗碳代谢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5.3.1 低温下镁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3.2 低温下镁对黄瓜幼苗活性氧产生和清除的影响
        5.3.3 低温下镁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5.3.4 低温下镁对黄瓜幼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第六章 地温和镁营养对黄瓜开花结果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6.1.2 试验测试内容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地温和镁离子浓度对黄瓜产量和开花结果盛期生长的影响
        6.2.2 对黄瓜开花结果盛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6.2.3 对黄瓜整个开花结果期光合特性变化的影响
        6.2.4 对膜脂过氧化产物及活性氧的清除的影响
        6.2.5 对黄瓜整个开花结果期氮代谢的影响
        6.2.6 对黄瓜开花结果期糖代谢的影响
        6.2.7 对开花结果期叶片镁钾钙含量变化的影响
        6.2.8 对开花结果期根际基质特性变化影响
        6.2.9 镁钾钙含量与根际基质EC 值pH 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6.3.1 根际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3.2 根际温度和镁营养对黄瓜的影响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1.1 温室黄瓜开花结果期叶片镁含量的影响因素是营养液中镁离子浓度和地温
        7.1.2 镁对黄瓜镁钾钙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1.3 低温下镁胁迫对黄瓜幼苗生育的影响
        7.1.4 地温和镁胁迫对黄瓜开花结果期生育的影响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硫素在植株体内的存在方式
    1.3 硫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
    1.4 硫素的营养生理功能
    1.5 硫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结果与分析
    3.2 马铃薯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规律
        3.2.1 马铃薯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状况
        3.2.2 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2.3 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累进积累百分率变化动态
        3.2.4 马铃薯不同品种生育期间单株叶面积动态变化
    3.3 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吸收积累分配的一般规律
        3.3.1 马铃薯不同品种各器官硫素含量的变化
        3.3.2 马铃薯各器官硫素吸收累积量动态变化
        3.3.3 马铃薯各生育时期硫素阶段吸收量、吸收速率及吸收百分率的动态变化
        3.3.4 生育期间硫素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状况
        3.3.5 马铃薯各器官硫素的转移状况
        3.3.6 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硫素吸收的相关关系
    3.4 马铃薯生育期间各器官氮、磷、钾、硫素吸收比例的变化
        3.4.1 马铃薯生育期间植株氮、磷、钾、硫素吸收量的动态变化
        3.4.2 马铃薯植株生育期间对氮、磷、钾、硫素吸收比例
        3.4.3 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吸硫量与氮磷钾吸收量的相关关系
    3.5 施硫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1 施硫对马铃薯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5.2 施硫对马铃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3 施硫对马铃薯氮、磷、钾、硫素吸收的影响
        3.5.4 施硫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5.5 施硫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硫、钙、镁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D]. 行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J]. 刘晓伟,鲁剑巍,李小坤,卜容燕,刘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06)
  • [3]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刘铁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10)
  • [4]不同营养条件下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J]. 高炳德,张胜,白艳妹,刘美英,邢海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5]施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D]. 王珊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6]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J]. 张胜,白艳殊,崔艳,于卓. 华北农学报, 2010(01)
  • [7]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李红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S1)
  • [8]不同马铃薯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J]. 冯琰,蒙美莲,马恢,张瑞玖. 作物杂志, 2008(05)
  • [9]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镁含量变化规律及镁作用机理研究[D]. 谢小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10]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D]. 冯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春玉米产量12.75t~15.67t/公顷硫、钙、镁吸收分布动态模型及运行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