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萧条

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萧条

一、短期不会出现大萧条(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李怡[2](2021)在《汉英交传中笔记有效性问题及提升策略 ——以“2020年经济发展预期”模拟会议为例》文中提出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同时完成听辨和记录,再用另外一种语言输出,传递信息。笔记能够辅助译员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笔记有效性,则体现在能否存储住信息,能否唤起记忆,能否加深理解包括将逻辑显明化等。如果有效性低,反而会影响译员精力分配,影响听辨和产出两阶段中其他环节的效率,导致口译质量出现问题。本文以“2020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中速增长”线上模拟会议的汉英交替传译为例,通过将源语转写稿、译语转写稿、笔记三者对照,参照研究文献,首先给出了笔记有效性低的定义,总结了笔记有效性低的表现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笔记有效性的三大策略。分析表明,笔记有效性低表现为笔记信息遗漏错记、记录冗余、结构模糊等,导致译语中出现了错译、漏译、表达不顺畅等问题。通过剖析背后的成因,笔者给出提高笔记有效性的策略,包括平衡听记精力分配、完善笔记符号体系、优化笔记逻辑结构等,以提高汉英交替传译中笔记的有效性,改善译语质量。

孙碧涵[3](2020)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文中指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投资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投资银行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开展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是导致次贷危机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包括《沃克尔法则》在内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剥离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短期自营业务,禁止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同时对投资银行的激励制度进行了严格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也于同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投资银行核心资本比例的要求。尽管美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业务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但美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市值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美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复苏离不开业务的调整。那么,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是如何迅速调整的?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文献、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案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索其经验及教训,以期能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中,本文放弃了传统业务、引申业务和创新业务这种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分类方法,根据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普遍实行的业务部门划分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即:投资银行部门业务、交易部门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这种基于经营模式和实际操作中部门的业务分类方法,更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对投资银行业务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从投资银行的工作实际出发来研究各类业务的情况、特点,包括收入来源、风险构成等,可以较好地避免问题研究与实际运营相脱节,便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美国投资银行2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783年至1929年。美国投资银行从萌芽到第一个发展高峰,从混乱无序的经营到形成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经营模式;(2)1929年至1981年。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施确立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3)1982年至今。在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尝试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国际综合性银行的竞争压力下,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美国投资银行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是受内因和外因影响的。外因主要体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内因主要是投资银行要扭转大面积亏损局面和降低风险等方面。根据现代资本市场等理论,美国投资银行盲目的扩张背离了实体经济,危机后的业务调整必然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同轨同速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推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均衡发展,减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此次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投资银行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投资银行部门的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并将次贷危机前后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加强了传统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利润占比回升,美国市场证券承销业务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美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对美国本土依赖度增加,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在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细分细化,并购业务的收入及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近年来新的并购潮拉升美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交易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对交易部门的业务中根据资本所有者划分的客户交易和自营业务两种业务的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比了交易部门在危机前后的业务构成和收入变化,危机后受短期自营业务被剥离的影响,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收入和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投资银行在自营业务方面转向以权益类投资为主。在交易部门业务调整方向的选择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摩根几乎完全放弃自营业务,以做市为交易部门的主营业务;高盛在被剥离短期自营业务后依然保持大量的自营业务。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认为,金融危机后,资产管理部门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部分业务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总收入中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银行管理下的资产业务总量上升明显。美国大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客户群体也发生明显改变,危机前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开始加强资产管理的零售业务,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宏观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降低了金融危机系统爆发的风险。但仍然存在“大而不能倒”、信用违约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微观效果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美国投资银行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显着降低。但也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资产周转率下降等问题。研究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投资银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国家金融系统稳定提供重要参考。2020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应充分挖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业务范围,适当发展衍生品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完善资本市场的分层和业务的差异化,减少同质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引导证券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公司,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刘丽[4](2021)在《汉英交传中译语逻辑不清的原因及对策 ——以首席直播课连平演讲模拟交传为例》文中提出汉语与英语的逻辑呈现形式大不相同。汉语句子结构松散,逻辑隐含在上下文之间。英语则注重形式,通过严谨的句子结构传递逻辑。由于汉语和英语在逻辑呈现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汉英交传时,必须把握好这种差异,将汉语的逻辑显化,才能保证产出译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不影响听众对源语的理解。笔者通过分析首席直播课连平演讲的模拟交传,发现自己的译语存在多处逻辑不清现象。导致逻辑不清的原因包括未对源语逻辑进行透彻的分析,笔记不能有效提示源语逻辑,以及英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针对此,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听辨时的精力分配,将更多精力放在分析源语逻辑上;加强汉语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中中复述和概括练习进行锻炼;优化笔记体系,设计表示逻辑关系的符号系统,通过练习提升笔记的有效性;改善英语表达,加大输入。笔者希望通过各种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改善汉英交传的产出质量,也希望本文能给有类似困难的口译学习者一点启发。

王鹏[5](2020)在《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这次危机的爆发再次让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引发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提问,即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危机的来临?回顾这次危机,我们发现信贷扩张对这次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这次危机使得主流宏观经济学重新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即信贷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一直将金融因素排除在外,而且由于金融因素的复杂性,很难将金融因素融合进主流的周期理论模型,从而阻碍了对于信贷与经济周期关系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随着普遍反思后,主流学界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纳入了信贷、货币等金融因素,围绕信贷与经济周期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改进和实践上的总结。总的来说,当前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依然是在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其微观理论模型的基础假设与现实并不相符,由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所以当前学界依然缺乏具有解释力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发生的机制以及信贷在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在对早期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引入奥地利学派的研究范式和微观理论基础,在人的行动学框架下分析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特征、行为目标和经济功能,并将经济系统视为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经济系统正是在行为主体之间以及行为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协调中演化发展的。由此,论文尝试构建一个由繁荣到萧条的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并在微观理论与宏观现象之间建立连接,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应对由信贷扩张导致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就经济周期的研究提出问题,旨在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周期的研究。其次,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作出说明,同时阐述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构建文章逻辑框架。最后总结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演进发展做了一个概要的介绍。将经济周期的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十九世纪早期、二十世纪初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分别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点。第三章首先对经济周期作出明确的定义,阐述经济周期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并对经济周期研究中的三种事实进行介绍。然后,总结并梳理了至今对经济周期类型研究的成果。接着提出了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方式以及衡量经济周期的指标选取。最后,对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特征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确定论文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即个人视角和主观视角,并将经济理论的分析建立在以人类行为学为特征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然后,论文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前提进行分析和解释,包含知识、时间、竞争和自发秩序四个方面。接着,论文引入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并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思想应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强调了经济系统中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以及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协调性,分析行为主体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从而在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第五章首先阐述了推导经济周期理论的微观经济理论,包括时间偏好原理、货币—价格的形成机制、企业家理论以及资本及生产结构。然后,论文对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分析,并提出理论推导的关键假设,将经济行为主体分为金融部门、消费部门和生产部门,并对三个部门的要素组成、行为目标与经济功能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前两部分的理论基础和假设,构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第六章首先总结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结论,并从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中推导出针对不同经济周期发展阶段所适应的启示与政策建议。最后,并对未来的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杨扬[6](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的不断上升。2008年,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显着升高。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仍然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地方政府除了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负有担保责任或救助责任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51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估算认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7.8万亿元,合计为44.31万亿元。债务规模在过去二十一年间由1996年0.1829万亿元增长了 221.03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隐性和或有负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规范化运作和透明监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部分。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地方政府不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一旦经济形势转弱,债务风险会随着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而暴露出来,严重甚至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未来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防范重点是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未来要“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客观有效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并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展开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公共债务的一种,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向个人、社会团体等借款或发行债券所产生的财政义务。债务风险源于债务资金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举债主体被迫接受持续的偿还支付之间的矛盾。因此,负债只是债务风险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除了地方政府负债之外,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资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融资特征这一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做出界定,并结合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府际权力关系理论、区域经济竞争理论、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内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发展历程,本文详细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债务规模扩张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这种趋势一直持续,有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未来陷入失衡处境。其二,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相比西方国家仍有距离,但若是以债务率衡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高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并接近美国水平。而人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与西方国家大体持平,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为严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其三,我国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其供给过剩,导致政府债务资金回报收益连年降低,未来存在收不抵支的危险。其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分布不合理,短期债务偏多,中长期债务偏少。由于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资产收益与利息支付间的期限错配严重,需要借助债务转滚予以维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会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而且还会将债务期限结构进一步向短期压缩。第三,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在全面、完整、准确了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前提下,本文分别运用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测算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风险水平在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的直接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杠杆率不断上升,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可偿债资产年均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如果将养老金缺口计入统计范围,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会进一步增大。就2017年情况而言,只有当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养老金缺口现值少于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四,通过关注政府治理中的结构性特征,本文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它们与投资者之间类似于一种“租佃”的经济关系。在区域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晋升激励的作用,地方官员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这类资源密集型公共投资项目向上级发出自己政绩信号。在不同地区官员之间的晋升博弈中,地区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土地财政等因素耦合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变动趋势,结果导致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和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并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投资明显过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强烈递增倾向。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考察、测算评估、机理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防控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建议。包括: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绩效评价,以此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引入权责发生制,依据这一会计基础建立我国的政府债务会计体系,以此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构建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总体上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专门的事后应急处置机制,防止债务风险出现失控情形。优化和改进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周爽[7](2019)在《《债务危机的模板》(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话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银行或经济部门的决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在金融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债务问题可能会影响其它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因此,金融类文本的研究和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翻译实践源文本为《债务危机的模板》一书节选,其作者是美国着名投资家、世界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公司的创始人雷·达利欧先生。该书出版于2018年9月,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10周年之际,达利欧先生从一个投资者的宏观角度分析了债务危机的原型模板,旨在为各国解决债务危机状况提供参考。译者以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根据信息类文本特点,选取第一部分经典通缩型债务周期进行笔译实践。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介绍文本来源、文本特点、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过程描述,包括翻译的前期准备,翻译实践过程以及译文质量控制。第三章是案例分析,结合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的典型案例,译者对信息型文本翻译过程中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第四章是总结部分,主要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于今后金融领域的翻译实践有所帮助。本次翻译实践旨在提供可读性强的译本以期为关注金融领域的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明,程实,张岸元,邵宇,殷剑峰,王孜弘,葛天任,东艳,肖立晟,范为,吴庆,李奇霖,罗志恒,张斌,张一[8](2019)在《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1月29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举办的"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两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程婉静[9](2017)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中国严重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人口年龄结构新特征,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影响,尤其是总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城乡结构等,但基于一些理由,本文只关注年龄结构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常态和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之下,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劳动力占比下降、工资率水平提高、部分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这些严峻的形势都促使我们从供给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从经济和人口的数据中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与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3045岁壮年劳动力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趋势基本协同,1529岁年轻劳动力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所协同,而4664岁年长劳动力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呈现反向趋势。因此这促使我们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人口年龄结构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扩展了索罗经济增长模型(Solow Model),引入代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量,用于分析在短期和长期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使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再利用中国各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PSVAR)进行实证分析,以克服SVAR模型对样本长度的限制。结果发现,除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的重要作用之外,中国总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也有显着的影响。其中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产生滞后的正向影响,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产生持续的负向影响。中国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的波动也对经济周期波动有显着的影响,其中3045岁壮年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有正向影响,4664岁年长近退休型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有负向影响,而1529岁年轻劳动力占比的波动冲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正向影响。滞后期生育率波动会对当期经济周期波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中长期这种影响转负为正,累积影响显着为正。本文使用种族结构Leslie模型方法对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进行预测。文中设置了四种总和生育率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发现,若生育率维持在现有水平,中国总人口将在2020年开始萎缩,人口年龄结构迅速恶化,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造成不良影响。若生育率逐渐升高,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波动强度较为缓和。从总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在2040年之后会因新增婴儿数和老龄人口数量激增的双重作用叠加而出现社会总抚养比大增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提防在长期中社会抚养比波动较大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来看,劳动力占比沿着时间趋势发展的同时周期波动并不强烈,不会由此加剧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未来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波动趋缓也会对缓解经济周期波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该预测结果对本文提出逐渐放开生育限制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主要选取日本进行国际比较,发现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标准差越来越大。日本是典型的严重老龄化国家,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造成了劳动人口甚至是总人口的日益萎缩,使得国民经济出现了长达几十年的衰退和停滞,我们通过分析认为,生育率波动所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转变是造成日本经济周期波动日益剧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本文还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大缓和”时期经济周期波动趋缓的原因和欧债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历史经验都在提醒着我们,中国目前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提高人口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完善生育政策优化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政策建议。首先,要根据当前“全面二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解决好落实该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可以为下一步的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制定时间表,加快放开三胎生育政策,逐步推进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这才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最终目的。最后,在长期推行一系列强有力的鼓励生育政策,进一步降低人们生育和养育子女的成本,以期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育观念,实现提高总和生育率的目标,从而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卢祖送[10](2016)在《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润滑剂,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金融危机时有发生,消灭很多账面财富,加大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金融危机就是银行挤兑和恐慌、金融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国际间货币汇率出现紊乱,而且形势日趋严重,资产价格和汇率水平越来越偏离均衡状态,直至严重过冲。本文先从历史角度考察六次对英美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金融危机,即1792年危机、1825年危机、1857年危机、1907年危机、1929年危机和2007年危机。它们推动了英美中央银行的建立、证券交易所雏型的出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然后从理论的角度将金融危机分成三类: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所谓金融危机,要么是这三种危机中的一种,要么是其中两种或所有三种危机的混合体。本文分别从理论和案例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危机形成的原因、演进和传播路径、以及防范机理。本文从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监管的原则和监管的重点,以及监管的内容等角度重点分析了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有别于商品及商品市场,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出现问题,甚至爆发危机。本文落脚于我国的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我国银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风险,房地产风险、债务风险和汇率风险更是不可小觑。但我国的经济总量大,外汇储备足,发展前景广,这些风险不会以东南亚金融危机或美国次贷危机等方式集中爆发。风险的释放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主要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这些风险加大了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只有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我国才可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本文始终强调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唯有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才可能使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才能防止风险的积累。同时,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又必须加强监管。经济周期、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体系脆弱性和国际经济关系长期失衡都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一旦发生危机,政府调节必须取代市场调节,决策者必须使用超强力量果断地对金融体系的核心区域进行救助,即所谓的金融“鲍威尔主义”。危机的爆发就意味着市场调节的失败,如果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那么金融资产的价格会发生过冲,整个社会因此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果断运用政府调节,这种代价可以避免。

二、短期不会出现大萧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期不会出现大萧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汉英交传中笔记有效性问题及提升策略 ——以“2020年经济发展预期”模拟会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交替传译中的笔记
    一、交替交替传译中笔记的有效性
    二、交传中笔记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模拟会议案例概况及译语评估
    一、模拟会议案例描述
    二、源语特点及难点简析
    三、译语评估及笔记总体情况概析
第三章 笔记有效性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一、笔记信息遗漏错记及原因
        (一)听记中精力分配失衡
        (二)选择性记录中舍弃过多
    二、笔记记录冗余及原因
        (一)缩写及固定符号少
        (二)笔记中目标语转化过多
    三、笔记结构模糊及原因
        (一)笔记上主次信息模糊
        (二)笔记上未显化逻辑结构
第四章 提高笔记有效性的策略
    一、平衡听记精力分配
        (一)分析脑记为主,笔记记录为辅
        (二)笔记中英并用,适度语言转化
    二、完善笔记符号体系
        (一)加强译前准备,确定高频概念
        (二)符号变形组合,减少笔记数量
    三、优化笔记逻辑结构
        (一)提前调整语序,主次自然凸显
        (二)活用线圈箭头,符号标清逻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源语文本
附录二 译语文本
附录三 笔记扫描图

(3)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整体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投资银行业务及相关理论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相关概念
        2.1.1 投资银行的概念
        2.1.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2.1.3 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相关概念
    2.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2.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2.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发展历程
    3.1 诞生到第一次发展高峰(1783—1929)
        3.1.1 国债、股票业务与投资银行的萌芽(1783—1840)
        3.1.2 证券承销业务与投资银行的出现(1840—1880)
        3.1.3 托拉斯公司与并购业务的助推(1880—1920)
        3.1.4 证券承销、做市与第一次高峰(1920—1929)
    3.2 分业经营下的转型(1929—1981)
        3.2.1 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29—1945)
        3.2.2 经纪和并购的兴起(1945—1969)
        3.2.3 巨变下的波动发展(1969—1981)
    3.3 黄金年代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业务调整(1981年至今)
        3.3.1 并购、资产证券化兴起的黄金时期(1981—2007)
        3.3.2 业务重大调整(2007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
    4.1 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
        4.1.1 业务调整的外因
        4.1.2 业务调整的内因
    4.2 业务调整的理论依据
        4.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理论是业务调整的理论基础
        4.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是业务调整的操作指针
        4.2.3 行为金融学理论是业务调整的市场选择依据
    4.3 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
        4.3.1 降低系统性风险是美国政府的首要目标
        4.3.2 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美国投资银行的首要原则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5.1 投资银行部门融资业务分析
        5.1.1 融资业务
        5.1.2 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中的主要作用
    5.2 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分析
        5.2.1 并购业务的主要类型
        5.2.2 投资银行提供的并购业务相关服务
    5.3 投资银行部门业务的调整
        5.3.1 融资业务的调整
        5.3.2 并购业务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6.1 客户交易业务与自营业务
        6.1.1 客户交易业务
        6.1.2 自营业务
    6.2 交易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种类
        6.2.1 权益交易类业务
        6.2.2 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
    6.3 交易部门业务的调整
        6.3.1 削减自营业务
        6.3.2 向权益类投资为主的转变
        6.3.3 交易类业务的艰难转型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7.1 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
        7.1.1 资产管理业务
        7.1.2 财富管理业务
    7.2 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调整
        7.2.1 加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力度,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7.2.2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8.1.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
        8.1.2 业务调整在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8.2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2.1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
        8.2.2 业务调整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9.1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9.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
        9.1.2 中国证券业现状分析
        9.1.3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结构
    9.2 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9.2.1 中国证券业与美国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对比分析
        9.2.2 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汉英交传中译语逻辑不清的原因及对策 ——以首席直播课连平演讲模拟交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逻辑与口译
    一、汉英逻辑呈现形式的差异
    二、逻辑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首席直播课连平演讲模拟交传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译语逻辑不清的表现
        (一)逻辑错误
        (二)逻辑混乱
        (三)逻辑缺失
第三章 译语逻辑不清的原因及对策
    一、译语逻辑不清的原因
        (一)未能厘清源语逻辑
        (二)笔记有效性不足
        (三)英语表达能力欠缺
    二、译语逻辑不清的对策
        (一)优化听辨时的精力分配
        (二)加强汉语逻辑分析能力
        (三)优化完善笔记体系
        (四)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源语转写稿
译语转写稿

(5)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的演进概述
    第一节 19世纪早期
    第二节 20世纪初叶
        一、消费不足论
        二、纯货币理论
        三、投资过度论
        四、心理理论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货币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二、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第三章 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与事实性描述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概念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研究中的三种事实
    第二节 经济周期的类型
        一、存货周期
        二、固定投资周期
        三、建筑周期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二、经济周期定量划分方法
    第四节 经济周期指标
        一、经济周期指标的分类
        二、经济周期指标的选取标准
    第五节 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
第四章 方法论与理论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基础
        一、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演进回顾
        二、主观视角的研究范式
        三、个人视角的分析模式
        四、以人类行为学为特征的方法论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基本理论前提
        一、知识
        二、时间
        三、竞争
        四、自发秩序
    第三节 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中的经济过程
        一、系统科学
        二、复杂适应性系统
        三、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的经济过程
第五章 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微观理论基础
        一、时间偏好原理
        二、货币—价格形成机制
        三、企业家理论
        四、资本及生产的结构
    第二节 经济系统主体分析与关键假设
        一、金融部门
        二、生产部门
        三、消费部门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
        一、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功能耦合分析
        二、信贷扩张的初始过程
        三、信贷扩张的经济效应
        四、信贷扩张的强化循环机制
        五、信贷扩张的自逆转性
        六、经济行为主体的跨期协调失衡
        七、经济危机的发生与传导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二、经济周期中的货币政策
        三、市场自我调整机制的失灵
        四、经济周期中的财政政策
        五、国际贸易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6)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研究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2.1.2 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辨析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
        2.2.2 基于组织学视角的府际权力关系理论
        2.2.3 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2.4 或有权益方法
        2.2.5 投资组合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3.1.1 地方政府债务起步阶段(1949-1958年)
        3.1.2 地方政府债务停滞阶段(1959-1978年)
        3.1.3 地方政府债务恢复阶段(1979-1993年)
        3.1.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1994-2007年)
        3.1.5 地方政府债务加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3.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增长率
        3.2.2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层级结构
        3.2.3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
        3.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
    3.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3.1 债务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财政稳定性受到威胁
        3.3.2 债务负担过重,政府和私人部门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3.3.3 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债务资金回报率持续下降
        3.3.4 债务期限配置不合理,利息支付压力增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测算与评估
    4.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4.1.1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构建
        4.1.2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
    4.2 基于或有权益方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2.1 或有权益方法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
        4.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2.3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3 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3.1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和测算指标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3.4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者”理论分析框架
        5.1.1 模型设定和前提假设
        5.1.2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3 引入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4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阐释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理分析的实证检验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4 计量回归结果
        5.2.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约束
        6.1.1 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和程序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处置
        6.2.1 地方政府破产程序的法律定义
        6.2.2 地方政府债务重组
        6.2.3 地方政府财政调整
    6.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6.3.1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概览
        6.3.2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
    6.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6.4.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组成要素
        6.4.2 主要评级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信用的评级程序
        6.4.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7.1 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
    7.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7.3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7.4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7.5 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7.6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
    7.7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债务危机的模板》(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ext
    1.2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actice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cknowledgements
Thesis Data Collection

(8)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论文提纲范文)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有望在2019年步入周期拐点的上半程、“危机回潮”将延续
    (一) 美国经济的周期拐点何时到来?
        1. 长短期先行指标
        2. 内生增长率
        3. 美国经济有望在2019年步入周期拐点的上半程
    (二) 美联储会停止加息吗?
        1. 美联储的加息节奏
        2. 美联储的缩表进程
        3. 美联储加速紧缩的作用
        4. 美联储的政策偏好
    (三) 全球经济前景如何?“危机回潮”仍将延续
张岸元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强劲运行的美国经济将赋予特朗普总统在内外政策中更多底气
    (一) 关于贸易战
    (二) 关于2019年美国经济
        1. 投资、消费动力转换
        2. 货币政策相机决策
        3. 金融市场调整温和
    (三) 关于特朗普基建
        1.基建计划具有两党合作基础
        2.特朗普基建计划的特点
        3.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美之间涉及权力、意识形态和文明的三重冲突
殷剑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长期停滞中的中美利益格局调整
王孜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对华贸易战再妄议
葛天任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对内改革宜注重政策选择与政策过程, 内外调整宜短期守拙、中期盘整、长期聚力
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以深化改革应对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面临的三重冲击
肖立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9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范为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副总经理) :寻找“货币锚”, 保卫人民币[1]
    (一) “三位一体”的系统性风险
    (二) 寻找人民币发行的锚
    (三) 减少货币发行的“锚差”
张明:2019年可能比2018年更复杂
吴庆 (中国东方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相信中美博弈会走向真正的合作
李奇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一)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的高增长能够延续吗?
    (二) 房地产投资或进入下行周期
    (三) “抢出口”红利不再叠加全球经济下行对出口或产生负面冲击
    (四) 基建能堪大任吗?
罗志恒 (恒大研究院宏观组组长) :全球经济见顶回落, 中国经济二次探底, 亟需要减税降费与改革
    (一) 总体判断
    (二) 全球经济见顶回落, 美国走向滞胀
    (三) 中国经济增速换挡“L型”触底期, 2019年中二次探底, 通缩和就业压力加大
    (四) 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2019年下半年可能再升级
    (五) 要减税, 但结构性改革更为根本
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宏观经济学家眼中的泡沫不一定是坏事
张一[中海晟融 (北京) 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的转型调整最需要的是减税政策
    (一) 关于中美关系和美国股市
    (二) 关于中国经济
殷剑峰:中国经济面临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两个核心困难
张明:真正化解高杠杆风险需要两个抓手
肖立晟:汇率预期不一定要守住, 建议一次性放开
张斌:信贷扩张的瓶颈制约持续增长, 2019年最重要的政策是大幅提高财政赤字率

(9)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结构
        1.2.2 主要内容
        1.2.3 论文的主要贡献、创新和难点
    1.3 主要方法和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数据来源
第2章 世界与中国:人口和经济
    2.1 世界人口和经济
    2.2 中国人口和经济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人口转型的研究
    3.2 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理论研究
    3.3 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及各要素的影响研究
第4章 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以及人口波动的特征分析
    4.1 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
        4.1.1 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特征
        4.1.2 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描述
    4.2 中国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波动的特征分析
        4.2.1 人口总量
        4.2.2 人口年龄结构
        4.2.3 人口性别结构
    4.3 小结
第5章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影响
    5.1 统计分析
    5.2 扩展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3.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5.3.3 中国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5.3.4 中国滞后生育率波动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5.3.5 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就业时间波动
    5.4 各地区经济周期波动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
    5.5 中国未来50年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预测
        5.5.1 模型建立
        5.5.2 预测结果
    5.6 小结
第6章 国际比较
    6.1 日本经济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
        6.1.1 日本人口转型的历史演变
        6.1.2 日本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6.2 美国经济“大缓和”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
    6.3 欧债危机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
    6.4 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人口预测R软件程序
附录B:人口预测的部分结果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研究设想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观点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金融危机的研究成果及其特点
        二、国外对金融危机的研究成果及其特点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方法和贡献
        一、结构
        二、方法
        三、贡献
第一章 金融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金融
        一、金融概述
        二、金融工具及其创新
        三、金融与经济增长
        四、金融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 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二、金融危机的特征
        三、金融危机的类型
第二章 英美金融危机史
    第一节 美国1792年的金融危机
        一、背景
        二、危机的经过
        三、后果和制度意义
    第二节 1825年英国金融危机
        一、背景
        二、经过
        三、后果和制度意义
    第三节 1857年的金融危机
        一、背景
        二、经过
        三、后果和制度意义
    第四节 1907年的金融危机
        一、背景
        二、经过
        三、后果和制度意义
    第五节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和大萧条
        一、背景
        二、经过
        三、后果和制度意义
    第六节 2007-2009金融危机
        一、背景
        二、经过
        三、后果和政策意义
第三章 银行危机
    第一节 银行恐慌理论
        一、银行危机概述
        二、多重均衡理论模型
        三、单一均衡理论模型
    第二节 信贷摩擦理论
        一、道德风险
        二、逆向选择
    第三节 传统银行危机的防范制度
        一、单元银行与大银行
        二、存款保险制度
        三、中央银行制度
    第四节 银行业创新及危机
        一、金融创新
        二、影子银行
        三、银行脆弱性的变化
        四、未来的银行危机
第四章 债务危机
    第一节 理论模型
        一、债务概述
        二、马克思的模型
        三、凯恩斯-明斯基模型
        四、奥地利学派的模型
    第二节 对信贷分析
        一、回归分析
        二、经验分析
    第三节 预防和应对泡沫
        一、识别泡沫
        二、预防泡沫
第五章 货币危机
    第一节 理论
        一、货币危机概述
        二、货币危机模型及其演进
        三、国际金融的三难困境
    第二节 案例
        一、亚洲金融风暴及应对
        二、欧元危机
    第三节 货币危机的当下意义
        一、货币危机的条件和形式
        二、货币危机的防范
第六章 金融监管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三重悖论
        一、严格与松弛的悖论
        二、强化与弱化的悖论
        三、政府与市场的悖论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原则
        一、激励相容原则
        二、监管中立原则
        三、系统一致原则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重点
        一、科技革命和经济周期
        二、大众心理
        三、金融创新
        四、系统重要机构
    第五节 金融监管内容
        一、日常监管
        二、危机应对
第七章 我国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
    第一节 风险正在积累
        一、银行风险
        二、房地产风险
        三、债务风险
        四、汇率风险
    第二节 风险释放的形式和过程
        一、克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有利因素
        二、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节 应对之策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二、夯实稳定经济和化解风险的基础
        三、建立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短期不会出现大萧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汉英交传中笔记有效性问题及提升策略 ——以“2020年经济发展预期”模拟会议为例[D]. 李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3]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D]. 孙碧涵. 吉林大学, 2020(03)
  • [4]汉英交传中译语逻辑不清的原因及对策 ——以首席直播课连平演讲模拟交传为例[D]. 刘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D]. 王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 杨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债务危机的模板》(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周爽.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如何渡过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水域?[J]. 张明,程实,张岸元,邵宇,殷剑峰,王孜弘,葛天任,东艳,肖立晟,范为,吴庆,李奇霖,罗志恒,张斌,张一. 国际经济评论, 2019(01)
  • [9]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D]. 程婉静. 清华大学, 2017(06)
  • [10]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D]. 卢祖送.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标签:;  ;  ;  ;  ;  

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萧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