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流变学的影响

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流变学的影响

一、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人血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耿宝忠[1](2016)在《隔药灸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LT、AST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拟通过观察隔药灸治疗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观察其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LT、AST含量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并评价其疗效,为临床上治疗高脂血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雄性SD(Sprague-Dawleg)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治疗组及隔药灸治疗组4组,每组各20只,对空白组以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喂养高脂饲料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治疗组予灌胃阿托伐他丁钙片治疗,隔药灸治疗组予隔药灸治疗,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LT、AST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治疗组体重明显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治疗组相比,隔药灸治疗组体重明显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TG、TC、LDL-C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治疗组和隔药灸治疗组的TG、TC、LDL-C均明显下降,HDL-C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隔药灸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TG、TC、LDL-C、HDL-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治疗组和隔药灸治疗组的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隔药灸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ALT、AST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治疗组和隔药灸治疗组的ALT、AST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隔药灸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的ALT、AS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隔药灸治疗不仅可有效的提高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生存质量,而且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即隔药灸对高脂血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隔药灸治疗可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的ALT、AST含量,说明隔药灸治疗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效应;(3)隔药灸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着,治疗方法绿色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尹倚艰[2](2012)在《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析。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渊源,乃奠基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脾胃论》,完善于《临证指南医案》,使脾胃理论日臻完善;②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基础,从脾胃转枢、脾统四脏、脾胃升降、脾胃纳化、脾胃润燥五个方面阐述了中焦脾胃在机体脏腑阴阳、气血津液中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③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精髓,概括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十八字基本思想;④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用药特点,主要有善从药物的脾胃归经选药、善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选药、善从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上用药以及善从药量及给药方式上用药四个方面;⑤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应用,列举了胃脘痛、泄泻、便秘等脾胃病以及湿疹、痛风、胸痹、不寐、产后痹、眩晕、头痛、自汗症、咳嗽等内科杂病验案,彰显了调理脾胃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⑥学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之体悟与运用,体现在临证施治、遣方用药、治未病与脾胃调护等临床实践中。第二部分,路志正教授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Lp(a)、ApoB升高及/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I降低。本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通常为他汀或贝特类药物,此类药虽调脂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很多弊端,如对肝功有一定的损害、部分病人会发生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血脂指标容易反弹、疗效难以持久等。而在老年人群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血脂异常属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眩晕”等病证的范畴。以往的研究,认为因虚致实或肝脾失调是其主要病机,人们多从“痰浊”、“血瘀”入手,对老年血脂异常,又多从虚证论治。或祛痰化浊,或活血化瘀,或痰瘀同治,或调理脾胃,或祛邪扶正,总以恢复人体脏腑功能为宗旨,具有疗效满意、作用持久、副作用少及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路志正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医湿病学的研究。路师认为,湿浊与痰饮同质同属,危害相近。所不同乃在于湿分内外,痰无外袭;湿可生痰,渐次所致。故路师论治血脂异常迥异于常规之“痰浊”、“血瘀”之论,着眼于“痰浊”、“血瘀”之先,以调理脾胃、祛湿化浊之法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足见其高明之处。对此,路师言道:调理脾胃可使脏腑充、阴阳和,水谷直转精微而不化生脂浊;祛湿化浊可使脾胃健、运化畅,水液敷布周身而不蕴湿成痰。希冀达到扶正以祛邪,防微以杜渐之目的。祛湿化浊通心方治疗血脂异常在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着。本项研究以随机对照法观察了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一个侧面客观体现了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并对老年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湿浊与血脂、祛湿化浊治疗血脂异常的意义以及祛湿化浊通心方组方原则、用药特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研究以绞股蓝总甙片为对照,疗程8周,纳入了符合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湿浊痹阻证中医辨证标准、年龄为60~8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各30例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类型、症状积分等方面资料均衡,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祛湿化浊通心方)治疗后除高密度脂蛋白(HDL-C)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5.8l±1.70mmol/L.3.05±2.30mmol/L.3.39±1.1lmm01/L,P<0.01或0.05,并优于对照组(绞股蓝总甙片)的6.16±1.91mmol/L.3.03±1.89mm01/L.3.81±0.63mmol/L,P<0.01或0.05;治疗组治疗后LDL-C达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胸闷,头昏、头重如裹、头痛、口黏不渴、大便不爽、恶心呕吐、肢体沉重等主要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平均秩分别为23.83、38.10、36.10、34.70、36.77、39.82、33.38、34.17);治疗组在血、尿、便常规、心电图、ALT.AST.Cr等安全性指标方面未见异常。结果表明:祛湿化浊通心方可明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有效调节血脂异常并部分达标,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疗效优于绞股蓝总甙片,值得临床推广。简而要之,第一部分重在理论探讨,为第二部分的立题与实施奠定基础;而第二部分则是临床验证,为第一部分的立论与效用成就辉煌。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李柳骥[3](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伟[4](2006)在《清脂六通丸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它可导致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强独立危险因素。降脂治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阻止脆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中脂质、糖等高热量成分的日益增多,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血脂异常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对高脂血症的防治研究已成为目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疗效较好的降脂药物多为进口西药,价格昂贵,毒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血脂易回升。因此,继续研究高疗效、低副作用和价格低廉的降脂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许多单味中药具有明确的降脂疗效。中药降脂虽然缓慢,但具有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浊”、“瘀血”范畴,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要涉及气、血、痰、瘀四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认为肝气郁滞、痰瘀内阻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疏肝理气、活血化痰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治法。清脂六通丸主要由醋香附、醋五灵脂、大黄、生姜组成,全方具有理气解郁、活血祛痰的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本研究旨在多中心观察该药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论文分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回顾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医药在高脂血症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然后回顾总结了近十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脂血症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认为调脂治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临床研究部分目的:观察清脂六通丸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的研究方法。共收集符合西医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者4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0例,对照组120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5家临床试验中心共同完成,各完成试验组72例、对照组24例,共96例。选用目前临床公认有效的同类降脂中成药脂必妥胶囊做对照,试验组给予清脂六通丸+脂必妥胶囊模拟剂,对照组给予脂必妥胶囊+清脂六通丸模拟剂治疗,疗程28天。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相关症状、舌脉象的变化及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AI)的变化。并进行治

王鸿博,曹肇慧[5](2000)在《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人血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陈伟光[6](2000)在《茶色素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琦,马维红,蓝红林[7](1998)在《茶色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茶色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28例老年高粘血症患者服茶色素每次2粒,3次/d,30d为1个疗程,服药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结果:茶色素治疗后,降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和全血比粘度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0.01),降低全血还原粘度、体外血栓湿重和干重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体外血栓长度和血小板粘附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茶色素对老年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刘灵改,孙莉,王润彪[8](1998)在《茶色素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茶色素(Tea Pigment)是从茶叶中提得的纯天然药物,是包括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在内的水溶性色素,主要成分为多元酚类物质.动物实验表明,茶色素具有调节血脂、抗凝、促纤溶、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现就其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的最近研究作一综述.1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血栓素A2(TXA2)具有促进血栓形成作用,前列环素(PGI2)可抑制血小板聚集,TXA2/PGI2的平衡对维持正常的血小板功能,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有重要意义.血浆内颗粒膜蛋白(GMP—140)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在调节血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及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连美玲等对冠心病人36例,高血压病人30例,采用茶色素胶囊250mg,口服,3次/日,30日为1疗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血浆血栓素B2(TXB2)、TXB2/6-keto—PGF1a(6-酮-前列腺素F1a)比值、GMP—140明显降低,血小板凝聚试验(PagT)、血小板粘附试

楼兰香,李明顺[9](1998)在《茶色素治疗老年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茶色素治疗老年血脂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茶色素对老年血脂代谢紊乱的实验指标效益。结果:98例病人服茶色素1个月后,对血脂代谢异常的改善幅度:TC下降20.8%,TG下降41.7%,HDL-C上升52.5%,经t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有改善。结论:显示茶色素实为一种较理想的调节血脂药物。

金吉明,徐玉林,王鸿文,陈德生,许宗磊,杨国军,李秀芳[10](1997)在《茶色素对老年高脂血症、异常血流变及冠心病的治疗作用(附9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茶色素对老年高脂血症、异常血流变及冠心病的治疗作用(附96例临床分析)金吉明徐玉林王鸿文陈德生许宗磊杨国军李秀芳(聊城市人民医院,252000)关键词茶色素;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冠心病1996年7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应用茶色素治疗高脂血症、异...

二、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人血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人血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灸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LT、AST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饲养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动物模型制备
    2.4 干预治疗
    2.5 麻醉与取材
    2.6 指标的观察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大鼠的血脂变化情况
    3.3 各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情况
    3.4 各组大鼠的血清ALT、AST情况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知概况
    4.2 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知概况
    4.3 高脂血症的西医治疗
    4.4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4.5 目前高脂血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4.6 隔药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
    4.7 隔药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机理探讨
    4.8 实验结果的分析
    4.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调理脾胃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1. 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渊源
    2. 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基础
    3. 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精髓
    4. 调理脾胃大法的用药特点
    5. 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应用
    6. 学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之体悟与运用
路志正教授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本课题存在不足及目标措施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4)清脂六通丸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3 治法研究
        4 从脏腑、病理因素论治
        5 辨证分型论治
        6 辨病专方专药治疗
        7 中成药治疗
        8 单味中药治疗
        9 针灸治疗
        10 中西医结合研究
        11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高脂血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概念的更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
        4 调脂目标
        5 治疗进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清脂六通丸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多中心临床研究
        前言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临床资料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人血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灸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血清ALT、AST含量影响的研究[D]. 耿宝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2]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D]. 尹倚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3]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4]清脂六通丸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多中心临床研究[D]. 孟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5]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人血流变学的影响[J]. 王鸿博,曹肇慧. 医学文选, 2000(S1)
  • [6]茶色素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陈伟光. 中国药业, 2000(01)
  • [7]茶色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观察[J]. 李琦,马维红,蓝红林. 华夏医学, 1998(06)
  • [8]茶色素的临床研究及作用[J]. 刘灵改,孙莉,王润彪. 河北中医, 1998(06)
  • [9]茶色素治疗老年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 楼兰香,李明顺.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02)
  • [10]茶色素对老年高脂血症、异常血流变及冠心病的治疗作用(附96例临床分析)[J]. 金吉明,徐玉林,王鸿文,陈德生,许宗磊,杨国军,李秀芳.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7(06)

标签:;  ;  ;  ;  ;  

茶色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流变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