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媒体活动

2002年中国媒体活动

一、2002中国媒介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闭煊萱[1](2021)在《媒介事件视域下的形象构建和集体认同探究——以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党百年的全媒体报道是新时代中国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宣传实践,在特殊的时代意义下承载着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媒介事件这一理论解释建党百年这一大事件时,可以发现其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此事件也是一次既承载着深厚传统,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的全方位传播实践,对"同向式"社群营造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应用都有借鉴意义。

王文博[2](2021)在《社群与媒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与“人—群”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介事件的传统类型正逐渐分化,形态更加多样,社会功能更加多元。同时,媒介事件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对社群具有生成性作用。本文重点论述媒介事件与社群形成的关系,探析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分析新媒介事件中的"人—群"关系。

曹培鑫,宋启明,薛毅帆[3](2021)在《超越“媒介事件”:重访开国大典实况转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张彤[4](2021)在《媒介事件的协商理论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赛事得以广泛而成功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组织、媒体与观众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认可与有效协同,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成为媒介事件,离不开三者之间贯穿始终的"协商",因此媒介事件的"协商"是赛事成为媒介事件的基础。该文以丹尼尔·戴扬"媒介事件的协商"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从理论与具体操作层面研究事件组织者、媒体、受众在体育赛事传播中"协商过程"的实现机制,以及体育赛事成为媒介事件并得以广泛传播的意义,以期为体育赛事的传播过程中"协商"机制的应用提供参考。

李鹊会[5](2021)在《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以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为例,探索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基于“传播的传递观”展开的传播研究,本文的传播研究是基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展开的,探析在《圆桌派》节目中“和文化”共享文化空间的具体建构过程。具体来讲,本文在理清“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现状的前提下,将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作为理论背景,结合丹尼斯·鲁克与罗森布尔的仪式相关观点,分别从仪式剧本、仪式角色、仪式空间以及仪式程式四个方面具体解读“和文化”在《圆桌派》中是如何进行传播的,明晰《圆桌派》节目中“和文化”传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实践启示,以期为未来“和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参考。研究发现,《圆桌派》一方面弥补了“和文化”传播在过去以“传递观”为主导下存在的诸多传播缺憾,如丰富了缺失人文关怀的“和文化”传播、完善了缺乏文化涵化的“和文化”传播、开拓了缺少新媒体形式的“和文化”传播。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仪式元素“商业化”,销蚀了意义建构功能;仪式人物“精英化”,弱化了公众参与程度;仪式过程“散乱化”,阻碍了文化意义展演。结合本文的分析与思考,笔者就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实践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文化内涵的表达,将“和文化”与仪式进行有机结合;第二,重视公众平等参与,构建与民意密切关联的媒介事件;第三,避免商业元素过度侵入,保证文化意义的完整展演。以期推动“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更好的传播,让“和文化”传播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温姗姗[6](2021)在《社交媒体中的缅怀行动与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基于微博、微信中悼念金庸事件的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轩雅[7](2021)在《传播仪式观下“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从“万物皆可直播”到“万人皆可直播”的转换,蓄力已久的直播经济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作为主流媒体代表的“央视新闻”,积极与各大电商平台展开合作,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至今共组织开展了22场以助力各个地区经济复苏为主题的一系列直播带货活动,总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累计观看次数达4亿以上,帮助多种滞销产品摆脱了销售困境,作为首个尝试直播带货的主流媒体平台,“央视新闻”带货成绩突出。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为理论视角,以“央视新闻”直播带货为个案,对其仪式性特征以及符号化的直播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总结出其传播的仪式经验,并试图从社会文化、互动、情感方面阐释“央视新闻”直播带货所具有的仪式性意义,总结出“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优势和短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央视新闻”通过直播带货,完成对仪式的程序、内容、角色、时空以及氛围感的建构,完成了维系文化与情感认同的仪式功能,实现了激发经济活力和推动媒介融合转型的双重目标。

刘建明,肖珈阳[8](2021)在《媒介事件的理论嬗变及其参与主体在智媒时代的重塑》文中指出媒介事件是个动态概念,处于不断的补充、修正、完善状态。经典媒介事件是电视现场直播技术的产物,深受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依托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媒时代重塑了媒介事件的三个参与主体,即事件组织者、媒介机构、观众。媒介事件组织者越来越智能化、民主化、公开化;传播媒介也在不断融合新的技术,重组内容生产模式,完成智能化转型;受众呈现碎片化、个性化、再虚拟化等特征。

王文博[9](2021)在《社群与媒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与“人-群”关系》文中认为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介事件的传统类型逐渐分化,形态更加多样,社会功能、意义更加多元。同时,媒介事件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对社群具有生成性作用。本文重点论述媒介事件与社群生成的关系,探析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的类型划分,分析新型媒介事件中的"人-群"关系。

郭小安,霍凤[10](2020)在《媒介动员:概念辨析与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梳理2002—2019年国内有关"媒介动员"的中文文献,发现相似概念较为庞杂,研究议题存在以下偏向:一是套用戴扬、卡茨提出的媒介事件概念,研究对象为大众媒体组织策划下的庆典、仪式、竞赛等活动;二是在自媒体背景下带有社会维权色彩的新媒体事件;三是爱国运动、公益推广、主流价值倡导、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共意行动。不同研究路径所依托的学科知识不同,客观导致了概念的误用和混用现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穿戴设备、社交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身体缺位"的中介化传播模式将被打破,人机融合、多屏互动、具身传播等现象使物质媒介和信息媒介的界限更加模糊。未来的媒介动员研究需要进行跨学科对话,从动员主体、文本、渠道等维度,建立起媒介动员概念从中介式传播到融合式传播、具身性传播的内在体系架构,这将拓展媒介动员研究的想象空间。

二、2002中国媒介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中国媒介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事件视域下的形象构建和集体认同探究——以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百年宣传活动构成媒介事件的分析
    (一)官方组织规划前期宣传,多角度构建党的形象
    (二)直播手段突破时空局限,强化群众国民身份的赋权
    (三)共享仪式性氛围,建立集体认同感
二、媒介事件和社群的生成与同构
三、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意义与启示
    (一)有利于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提升
    (二)有助于受众情感联系的构建
    (三)有助于社会精神正能量的传递
    (四)启示
四、结语

(2)社群与媒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与“人—群”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介事件与社群生成关系
二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
    (一)同化功能:社群与集体认同
    (二)消费功能:商业主体的策划行为
    (三)互动功能:公共话语空间
    (四)规训功能:社会批判场域
三新媒介事件中的“人—群”关系

(3)超越“媒介事件”:重访开国大典实况转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媒介事件”检视开国大典
二、“开国大典”(2):庆祝新政权成立的媒介仪式(3)
    (一)“开国大典”的“媒介仪式”特征
    (二)“开国大典”的“媒介仪式”脚本解读:竞赛、征服与加冕
三、《媒介事件》视野之外:一次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
    (一)“开国大典”与“媒介仪式”理论的非耦合之处
    (二)中共新闻实践视野中的“开国大典”
四、续论:“开国大典”创造的传播典范与文化遗产

(4)媒介事件的协商理论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媒介事件”的内涵与传播效果
2 媒介事件的协商理论
3 媒介事件协商理论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应用
4 结语

(5)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和文化”历史渊源及其研究现状
        (二)“传播的仪式观”理论梳理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仪式”理论的梳理与界定
        (四)文化类综艺节目和《圆桌派》节目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的传播现状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背景
        一、个体心灵的不和:消费主义盛行下个体焦虑的蔓延
        二、群体间的不和:信息茧房加快群体极化的发酵
        三、人与社会的不和:社会转型期网络激进主义的暗涌
    第二节 “和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导向
        一、“和文化”的内涵
        二、“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泛化,文化内涵表达缺位
        二、传播形式僵化,忽视公众参与过程
        三、传播语境变革,现代化传播受阻
    第四节 “和文化”传播的成功尝试——《圆桌派》
第二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剧本的选择
    第一节 话题剧本:包罗万象、贴近生活的话题设置
        一、个体感受困境类话题
        二、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类话题
        三、社会争议现象类话题
        四、多元文化类话题
    第二节 表达剧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表达
        一、对话开端:“执两用中”的话题解读
        二、对话过程:“持中有度”的观点交流
        三、对话结尾:“多元共存”的开放结尾
第三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角色的演绎
    第一节 主持人:谦和诚朴的“大祭司”
    第二节 嘉宾:中正平和的“表演者”
    第三节 观众:围观仪式的“参与者”
第四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仪式的场所选择:“和敬廉美”的文化渲染
    第二节 仪式的道具安排:“谐和适度”的文化意象
        一、香
        二、茶
        三、圆桌
    第三节 仪式的影像表达:“中庸有节”的声画特征
        一、均衡持中的画面构图
        二、谐和素雅的色彩意象
        三、张弛有度的声音运用
第五章 “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仪式程式的设置
    第一节 节目固定化程式的展演
    第二节 节目系列化程式的打造
    第三节 节目循环化程式的设置
第六章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意义与反思
    第一节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的意义
        一、丰富缺失人文关怀的“和文化”传播
        二、完善缺乏文化涵化的“和文化”传播
        三、开拓缺少新媒体形式的“和文化”传播
    第二节 仪式观视角下“和文化”在《圆桌派》中传播的反思
        一、仪式元素“商业化”,销蚀意义建构功能
        二、仪式人物“精英化”,弱化公众参与程度
        三、仪式过程“散乱化”,阻碍文化意义展演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和文化”传播的实践启示
        一、加强文化内涵的表达,将“和文化”与仪式进行有机结合
        二、重视公众平等参与,构建与民意密切关联的媒介事件
        三、避免商业元素过度侵入,保证文化意义的完整展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圆桌派》第一季至第四季话题列表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传播仪式观下“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一、媒介事件与仪式
    (一)从“有组织的电视直播事件”到“媒介事件”
    (二)传播的仪式观——基于仪式要素的认识论
        1.传播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2.传播与仪式的辩证关系
        3.仪式观的五要素
二、“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仪式性特征
    (一)参与者身份推动共同体形成
        1.受众特征把控
        2.参与者角色共享
    (二)直播媒介的互动场景构建仪式化环境
        1.全方位商品展示
        2.共时性交互行为
    (三)兼具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带货方式实现仪式性表演
        1.内涵坚守严肃性
        2.表现形式娱乐化
三、“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仪式构建
    (一)程序性直播构建仪式的权威性
        1.合作平台的选择
        2.权威性的仪式构建
    (二)公益性主题构建仪式的氛围感
    (三)主播、受众角色构建仪式的平等性
        1.主播形象的角色建构
        2.受众形象的角色构建
    (四)直播交互技术构建仪式的共时性
        1.时间的仪式建构
        2.空间的仪式建构
    (五)多种符号运用构建仪式的完整性
        1.语言符号
        2.弹幕以及表情符
        3.代表性集体符号
四、“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仪式功能
    (一)公信力实现社会秩序的再现与确认
        1.缓解社会群体压力
        2.助力消费文明建设
    (二)实时互动拉近与群众关系
        1.群体参与实时交流
        2.构建理智消费社群
五、结论与反思
    (一)“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优势
        1.公信力助力仪式传播成效
        2.技术与人才优势提升仪式传播水平
        3.引导力深化仪式传播内涵
        4.融合化推动仪式传播创新
    (二)“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短板
        1.掌控能力不足影响仪式传播发展
        2.流量资源匮乏抑制仪式传播活力
        3.议价能力不足限制仪式传播选择
    (三)“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发展路径
        1.传媒运作仪式化加强掌控力
        2.内容生产仪式化引优质流量
        3.呈现程序标准化提升议价力
    (四)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媒介事件的理论嬗变及其参与主体在智媒时代的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介事件理论回顾
    (一)媒介事件概念提出和发展
    (二)国内媒介事件理论研究回溯
二、媒介事件理论的环境变化——智媒时代的到来
    (一)提出媒介事件理论的媒介环境
    (二)智媒时代来临
三、智媒时代重塑媒介事件的参与主体
    (一)智媒时代的事件组织者
    (二)智媒时代的媒介
        1.媒介组织。
        2.媒介技术。
    (三)智媒时代的受众
    (四)三者的协商互动

(9)社群与媒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与“人-群”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介与社群主义
    (一)媒介与社群的生成性关系
    (二)媒介传播与社群的同构性关系
二、媒介事件与社群
    (一)社群与集体认同型
    (二)商业与消费型
    (三)公共话语空间型
三、媒介事件的消解与新型媒介事件中的“人-群”关系

(10)媒介动员:概念辨析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媒介动员研究的现状:议题及偏向
    (一)策划仪式与集体认同:作为仪式传播的媒介事件
    (二)技术赋权与情感动员:作为社会抗争的新媒体事件
    (三)构建共识与集体认同:作为共意行动的媒介动员
二、国内媒介动员研究的相关概念:辨析与澄清
三、“万物皆媒”语境下媒介动员的研究展望
    (一)动员主体:大众媒介、社交媒介与机器媒介的多主体互动
    (二)动员方式:信息媒介与物质媒介融合后的具身传播
    (三)动员文本:图文结合的多模态呈现
四、结论与讨论

四、2002中国媒介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事件视域下的形象构建和集体认同探究——以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活动为例[J]. 闭煊萱. 新闻研究导刊, 2021(21)
  • [2]社群与媒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与“人—群”关系[J]. 王文博. 新媒体公共传播, 2021(01)
  • [3]超越“媒介事件”:重访开国大典实况转播[J]. 曹培鑫,宋启明,薛毅帆. 新闻界, 2021(08)
  • [4]媒介事件的协商理论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 张彤. 当代体育科技, 2021(20)
  • [5]仪式观视角下《圆桌派》的“和文化”传播研究[D]. 李鹊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社交媒体中的缅怀行动与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基于微博、微信中悼念金庸事件的个案分析[D]. 温姗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传播仪式观下“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研究[D]. 张轩雅.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媒介事件的理论嬗变及其参与主体在智媒时代的重塑[J]. 刘建明,肖珈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9]社群与媒介:媒介事件的社会功能与“人-群”关系[J]. 王文博. 新闻知识, 2021(02)
  • [10]媒介动员:概念辨析与研究展望[J]. 郭小安,霍凤. 新闻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媒体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