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

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

一、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东升[1](2021)在《碳基储氢材料的技术研究及展望》文中提出本文从功能性材料和纤维缠绕结构性复合材料两个方面,总结了碳基材料在储氢领域的技术进展。功能型储氢材料的技术原理是表面吸附,包括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纳米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应用的关键在于开发较高温度下的低成本吸附材料。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是高压储氢技术的研究热点,结合低温技术,可以实现在保证储氢能力的同时降低压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郭烽[2](2020)在《碳化钛MXene负载镍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氮氢化物脱氢》文中提出氢能作为一种高热值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当前能源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实现氢能安全便捷的储运是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的重点和难点。水合肼(N2H4·H2O)和肼硼烷(N2H4BH3)作为液体和固体化学储氢材料,具有单位体积储氢量高、活化温度低、安全稳定等诸多特点,在未来氢能源汽车及便携式移动能源系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对肼硼烷水解和肼分解脱氢具有高选择性和催化活性的催化剂是实现其实际应用的关键。本论文以催化肼硼烷和肼制氢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对这两种储氢材料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的催化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MXene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具有多元化的结构组成,是近年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新星之一。以Ti3C2Tx为代表的MXene,在具有类金属导电性的同时,表面丰富的-F、-OH等官能团也赋予其优良的化学反应活性与亲水性,可望作为构筑纳米复合结构的理想载体。采用超声辅助法,制备得到Ni纳米粒子修饰的Ti3C2Tx纳米片。在323 K碱性环境下,其氢气转换频率(TOF)高达302 h-1,高于绝大多数非贵金属催化剂,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肼硼烷高效制氢的单金属纳米催化剂。(2)采用预氧化的方法,在Ti3C2Tx表面原位修饰TiO2,进一步改善Ti3C2Tx的性能,并在这个基础上合金化修饰,制备得到NiPt/DT-Ti3C2Tx纳米复合材料。将其用于催化水合肼分解制氢以考察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iPt合金的形成以及TiO2在Ti3C2Tx表面原位的修饰,有效的增强了活性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在323 K碱性环境下,NiPt/DT-Ti3C2Tx催化剂对水合肼分解制氢的TOF值达到1220 h-1,对肼硼烷水解制氢的TOF值高达2027 h-1。(3)考虑到单一的MXene材料与金属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有限,设计在MXene上原位修饰由MOF衍生的氮碳钴,以进一步增强活性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在Ti3C2Tx上原位生长ZIF-67,并经过高温退火,得到NC-Co-Ti3C2Tx复合材料。随后表面合金化修饰制备得到NiRh/NC-Co-Ti3C2Tx纳米催化剂,并测试其对水合肼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氮碳钴在Ti3C2Tx上的原位修饰进一步提升了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极大的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323 K碱性溶液中,NiRh/NC-Co-Ti3C2Tx催化剂对水合肼分解制氢的TOF值高达2357 h-1,高于目前大多数催化水合肼分解制氢的催化剂。

梁慧[3](2020)在《空气稳定的镁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储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氢气具有质量密度高、资源广、重量轻、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载体,然而阻碍未来氢经济性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缺乏安全、高效和经济的氢储存系统。纳米镁基材料,因其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储氢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的缺陷,被视为储氢材料的最佳选择。但是,纳米镁比表面能高,容易团聚、表面易氧化等缺陷阻碍了氢气在材料中的渗透和扩散。为此,本文研究制备了空气稳定的纳米镁基复合粉体和薄膜材料,初步研究了它们的储氢性能,获得如下结果:(1)采用化学液相法制备空气稳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镁颗粒(PMMA-Mg NPs)复合材料。本文通过PMMA自组装包覆和优化工艺条件,原位还原得到平均粒径为5 nm左右的Mg颗粒,探索合成机理,建立了界面结合模型;在温和条件下,首次尝试甲基氯化镁(CH3Mg Cl)作为有机镁前驱体制备复合材料;PMMA均匀包覆纳米Mg,阻隔空气中的氧分子和水分子的渗入,并且PMMA的数量影响着纳米Mg颗粒的生长、形貌、尺寸和储氢容量。(2)研究了PMMA-Mg NPs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在没有添加催化剂的条件下,200℃和30 bar氢气压,8分钟完成快速吸氢,30分钟时吸附量达到最大稳定不变,为4.8 wt%;270℃和0 bar氢气压时,25分钟脱氢量达到4.15 wt%。复合材料实现了吸/脱氢温度和压强的降低,吸/脱附氢气数量提高,获得较快的吸/脱氢速率,稳定的吸/脱氢可逆循环。(3)为了进一步改善纳米镁基复合材料的储氢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加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采用溶液原位还原法制备了空气稳定的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优化工艺条件,在形成的MWCNTs-PMMA模板上,直接原位还原得到粒径为3.6 nm左右的纳米Mg颗粒;MWCNTs可以限制纳米Mg颗粒的生长,粒径进一步降低;PMMA有效避免Mg NPs从纳米管表面剥落的现象;CH3Mg Cl,PMMA和MWCNTs质量比为4:2:1时,纳米Mg的被装载率达到82%。(4)研究了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在没有添加催化剂情况下,200℃和20 bar氢气压时,吸氢速率快,5 min内吸氢量急剧增加,10 min内吸氢量接近最大值,20分钟内吸氢量达到稳定,为6.7 wt%。在150℃和0 bar时,脱氢量可达到3.7 wt%。相比于PMMA-Mg NPs复合材料,纳米Mg颗粒粒径更小,吸/脱氢速率加快,吸脱附氢气增加,吸氢压强和脱氢温度降低。(5)考虑薄膜储氢材料普遍存在热力学性能差的问题,通过掠射角和磁控溅射结合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空气稳定的镁/等离子体聚合物(Mg/plasma polymer)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磁控溅射结合掠射角沉积工艺制备了纳米柱状Mg薄膜,并进行了动力学蒙特卡洛建模研究;探索并优化工艺条件,可以通过控制沉积角和溅射压来调控镁薄膜的形貌。(6)在沉积纳米镁薄膜的反应器中,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从乙烯前驱体合成等离子体聚乙烯涂层(C:H coating),均匀包覆纳米Mg,从而保护其免受氧化或腐蚀。研究发现调控射频功率,可以有效地控制C:H涂层的沉积速率、交联聚合程度和机械性能,优化涂层物理化学性能。

辛凡文,李克健,王洪学[4](2018)在《煤液化沥青基超级活性炭的活化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以煤液化沥青(CLA)为原料,采用KNO3预氧化、KOH活化的方法,制备出超级活性炭。利用扫描电镜(SEM)、低温氮吸附仪(BET)、热重分析仪(TGA)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多种手段表征中间产物和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能。探讨了KOH活化法的活化机理,发现煤液化沥青基活性炭的活化历程可分为预活化、中温活化和高温活化3个阶段,制备的超级活性炭可吸附1825 mmol/g的氢气(77 K,400 kPa下),在储氢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徐智超[5](2017)在《RGO/CoS2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CoS2复合来制备高储氢容量和高循环稳定性能的储氢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论文利用水热法制备了CoS2晶体和RGO,并将二者复合制备了三维RGO/CoS2复合储氢电极材料,为其在储氢方面应用提供基础。本文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了RGO,利用XRD、SEM、Raman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还原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GO)的还原程度随水热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而增加,有序度提高,结构逐渐接近石墨,其中,还原时间为12 h、反应温度为180℃时,制得的RGO片层结构明显,还原较完全。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oS2,利用XRD和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水热合成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八面体CoS2晶体相组成、聚集形态等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提高,晶体从八面体团聚长大成球形,根据时间变化总结了自团聚-奥斯瓦尔德熟化生长机理。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RGO/CoS2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电池测试系统等分析手段,研究了RGO与CoS2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80℃、12 h、RGO与CoS2质量比为8:1时,电化学性能较好,最大储氢量为3.17 wt%,容量保持率61%。结合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探究了储氢机理,结果表明,CoS2是通过晶体表面吸附和形成氢化物方式进行储氢的,而复合的RGO可以利用自身多孔的结构增强对氢的吸附能力。

蒋剑春,孙康[6](2017)在《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从活性炭的制备技术和活性炭的应用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活性炭近20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活性炭的化学活化法和物理活化法的发展状况,对制备技术中的最新突破——物理法-化学法活性炭一体化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并且简述了活性炭工业生产中无公害化、低消耗、预处理的生产技术,以及吸附达饱和活性炭的再生生产技术,同时总结了活性炭在气相吸附、液相吸附和作为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活性炭生产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活性炭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对策,指明了活性炭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锋[7](2016)在《氢能载体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缓解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未来的氢能经济主要依赖于安全和低成本的氢气储运技术的开发。近几十年来,人们提出了高压压缩、深冷液化、金属氢化物、碳质材料和液态有机氢化物储氢(环烷)等诸多储氢方法。液体有机氢化物储放氢过程相对其它方法具有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优势。该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碳循环体系,可彻底降低有毒气体排放引起的化学与热污染;因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兼容,不需大量投资,且经济分析显示其可行性很高。以上提到的各方面原因使得液态氢化物储氢成为未来储氢技术的最佳选择。液态有机氢化物储氢基于可逆的催化加氢脱氢反应,氢气可通过催化加氢反应储存在有机载体中,当具有一定能量时,氢气可通过催化脱氢反应从有机载体中取出,再注入燃料电池产生电能。目前,该催化加氢过程已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而液态有机氢化物的脱氢过程还存在技术瓶颈。文献报道中此脱氢过程需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且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因此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设计和制备了多种非贵金属催化剂或加入微量的贵金属催化剂,并以甲基环己烷(MCH)为主反应物来研究它们的脱氢性能。因文献中报道较多的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主要以活性炭、La2O3、ACC(activated carbon cloth)、TiO2、Al2O3等作为载体,以Ti,Cr,Co,Ta,Fe,Mo,W,Ru,Rh,Ir,Ni,Pd和Pt作为环烷脱氢和加氢过程中的催化剂活性组分。贵金属催化剂,特别是Pt及其双金属催化剂Pt-M(M为第二金属),在环烷脱氢过程中具有很高选择性,因而引起较广泛的关注。用纳米γ-Al2O3和覆炭氧化铝载体(CCA)作为载体的报道较少。所以本文使用超声波辅助手段来制备纳米γ-Al2O3和覆炭氧化铝载体(CCA),制备出的γ-Al2O3比表面积高达350m2/g,平均孔径达到12.68nm,孔容可达到2.30cc/g。在MCH脱氢过程中,单金属Ni、Cu、Pt都具备良好的脱氢活性。而Ni做活性组分时,其经济性较贵金属Pt要好得多,但MCH脱氢过程为一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脱氢过程,但高温下Ni容易团聚,会降低催化剂稳定性。鉴于此,本设计主要讨论了在Ni基催化剂中添加Pt或Cu作为第二组分,这样更有利于脱氢过程的氢解并保持Ni在反应过程中的还原态。用Ni-Pt双金属作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350℃,混合进样空速252h-1下,可使MCH转化率达96.99%,且甲苯选择性达到100%。此外,本论文还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在氧化铝表面通过高温热解制备了覆炭氧化铝载体(CCA),利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相同活性组分的催化剂Ni/CCA和Ni-Cu/CCA。通过MCH催化脱氢反应对催化剂进行了反应性能评价,同时对Ni-Cu/CCA催化剂催化MCH脱氢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寻优,结果表明:载体覆炭量10%(wt.),Ni:Cu=10:1、反应温度为650 K、MCH进料速率为0.015 m L/min、载气流速为8 m L/min、反应压力为0.4 MPa时使用Ni-Cu/CCA,可使得MCH脱氢转化率达到95.27%,甲苯的选择性接近100%。本文还考察了Ni-Cu/CCA催化剂的稳定性,发现覆炭氧化铝为载体的催化剂稳定性性能更好。这可能是载体覆炭后,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性组分-碳的结构,它能够延缓其活性的下降从而保证催化剂的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本设计中所提到到各种催化剂相较于文献报道的贵金属催化剂的都较高,但对于使用于车载储氢系统中脱氢过程,要求释氢速率都很高,本设计在提高反应速率这一方面尚未作出相应工作,对于用于车载储氢系统脱氢过程的催化剂仍需不断探索。

刘雪岩[8](2015)在《蓝藻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氢能因具有可再生和无污染等特性而被认为是未来很有潜力的替代能源。氢气的储存是氢能应用的关键,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是一种较有潜力的储氢材料。本论文以广泛存在于污染水体的蓝藻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了一系列的蓝藻基活性炭;通过BET、SEM、Boehm滴定等表征方法,探讨制备条件和表面化学改性对蓝藻基活性炭孔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孔结构特性及表面化学改性对蓝藻基活性炭储氢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蓝藻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表明,蓝藻所具有的特性,满足制备活性炭所需的基本要求。(2)直接活化法的实验结果表明,ZnCl2、KOH比H3PO4、NaOH更适合用来活化制备蓝藻基活性炭。(3)碳化活化法的实验结果表明,以ZnCl2为活化剂制得的蓝藻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随着ZnCl2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活化温度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以KOH为活化剂制得的蓝藻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随着活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KOH用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最佳碱炭比为2。其中,ACK28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分别为1951 m2/g和1.092 cm3/g。(4)对ACK28进行化学改性研究发现,硝酸、磷酸改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减小,而氨水改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加。(5)蓝藻基活性炭在77 K、1 bar下的储氢性能随着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其中,ACK28的储氢量最大,达1.73 wt%。硝酸、磷酸、氨水三种改性方法均利于蓝藻基活性炭对氢气的吸附,改性后样品的储氢性能受微孔体积、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性质的综合影响,且表面化学性质起主导作用。其中,氨水改性后样品的储氢量最大,达2.52 wt%,比改性前提高了46%。

李丽[9](2014)在《高容量Al基配位复合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尽快实现氢能高效、安全的储运以及达到车载燃料电池的技术性条件要求,开发一种具有高质量能量密度的新型高容量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但目前,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存在动力学性能较差、吸放氢条件苛刻等不利因素。对此,国内外研究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本文以高容量Al基配位复合氢化物储氢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全面综述国内外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以下两种高容量Al基配位复合氢化物(NaAlH4和LiAlH4)储氢体系的储氢性能以及吸放氢过程的催化机理:(1)本文首先利用"urea glass"方法制备了纯相的TiN,颗粒尺寸为20-30nm,分散性好。其比表面积为127m2g-1,平均孔径分布为3.8nm。在一定氢气压下将TiN作为催化剂与NaH/Al(摩尔比为1:1)混合球磨合成了TiN-NaAlH4复合储氢体系,并对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可逆储氢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球磨合成的TiN-NaAlH4复合储氢材料中,NaAlH4的质量百分含量高达94%,开始放氢温度降低到100。C。球磨合成的TiN-NaAlH4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低温低压(100。C,4MPa)下就能实现循环可逆。通过计算得到TiN-NaAlH4复合物材料的第一步放氢反应的活化能为45.15kJmol-1。(2)对添加合成的TiN制备的TiN-市售NaAlH4复合储氢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TiN催化剂对市售NaAlH4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添加TiN催化剂后,市售NaAlH4在190℃、6h内能释放出5.01wt%的氢气,总放氢量为5.44wt%。与相同条件下未添加催化剂的NaAlH4相比(释放1.92wt%的氢气,总放氢量2.03wt%),放氢速率和放氢容量都有显着提高。HP-DSC结果表明,TiN-市售NaAlH4复合储氢材料显示较好的可逆吸放氢性能。微观结构分析表明,TiN-市售NaAlH4复合储氢材料具有更小的颗粒尺寸,并且TiN能够提供大量的缺陷空位和活性位点,因此,材料的纳米化、高缺陷空位和多活性位点是提高复合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主要原因。(3)将TiN作为催化剂球磨制备了TiN-LiAlH4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添加TiN催化剂后,LiAlH4的放氢温度显着降低,开始放氢温度降低到90℃,比未添加催化剂的LiAlH4(开始放氢温度151℃)降低了大约61℃,总放氢量为7.10wt%。TiN催化剂也能显着提高LiAlH4的放氢动力学性能,其动力学性能的提高可能是由于球磨后颗粒尺寸的降低和缺陷的增加导致的。TiN催化剂的添加降低了LiAlH4的放氢能垒,即降低了Al-H键的强度,因此提高了其放氢动力学性能。(4)采用"urea glass"方法制备出纯相NbN纳米颗粒,结晶度较好,颗粒尺寸约为10nm,分散性好。将其作为催化剂球磨制备了NbN-LiAlH4复合物。对添加NbN制备的NbN-LiAlH4复合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NbN催化剂对LiAlH4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2%NbN-LiAlH4复合物具有最优的放氢性能。复合物第一步开始放氢温度降低到大约95℃,总放氢量为7.1wt%。复合储氢材料在130℃、150min内能释放6.10wt%的氢气,比球磨的LiAlH4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多释放5.47wt%的氢气。此外,2%NbN-LiAlH4复合物的放氢速率为球磨LiAlH4样品的8-9倍。说明NbN催化剂可以提高H在NbN-LiAlH4复合储氢材料中的扩散速率,进而提升材料的放氢动力学性能。(5)采用水热-热处理法合成了NiCo2O4纳米棒,纳米棒长度约为1μm,宽度约为100nm,由大量纳米颗粒组装而成。将其作为催化剂球磨制备了NiCo2O4-LiAlH4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NiCo2O4纳米棒催化剂能有效改善LiAlH4体系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2%NiCo2O4-LiAlH4复合物具有最优的放氢性能。添加NiCo2O4催化剂后,LiAlH4的两步放氢温度分别降低了42.2℃和28.1℃。2%NiCo2O4-LiAlH4复合物在130℃、150min内能释放4.95wt%的氢气,而球磨的LiAlH4在相同条件下仅释放小于1wt%的氢气。NiCo2O4纳米棒具有的多孔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能够有效阻止储氢材料在吸放氢过程中颗粒的进一步增大和团聚,另外还能降低氢的解离能,为H的扩散提供更多的通道,从而有利于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刘秋蘅[10](2013)在《介孔材料的改性及氢吸附性能测试》文中研究指明氢能具有无污染、高热值、可循环利用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燃料。然而,氢能储存密度过低,如何高密度、高容量储氢成为其潜在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吸附储氢以其吸放速率快、储氢密度高、容量大、可逆性好,成为最有潜质的氢气存储方法。其关键在于吸附储氢材料设计与制备。本文以MCM-41为代表的介孔材料为吸附储氢基础材料,利用金属表面改性与孔形状设计修饰,通过增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方法,研究新型吸附储氢材料。论文采用原位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系列金属改性的载镍MCM-48、载锌MCM-48,和Si/Zn比100的MCM-41。氢气吸附评价表明,负载金属后的介孔材料其储氢能力明显提高。其中,在77K、1atm下,Si/Ni=31的MCM-48储氢量可达47.95cm3/g,Si/Zn=31的MCM-48储氢量为40.69cm3/g。随后,选取储氢量最高的载镍MCM-48,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对其进行了制备,并对CVD制备过程进行了优化,得到最适宜的负载条件。储氢性能评价表明:负载金属后的介孔材料较负载前储氢能力明显提高。沉积温度为550℃,升温速率为5k/min,前驱物与模板剂质量比2.5:1,载气使用氮气-氢气混合气,体系抽真空后通入载气,使体系真空度为7.5kPa时,制备的样品具有最高的储氢量,在77K、1atm下,样品对氢气的吸附量可达48.91cm3/g。最后,通过引入浸渍改性的方法,对具有直方六维孔道的MCM-41、SBA-15进行了孔型设计与修饰,发现通过负载金属改性形成的墨水瓶型孔结构可提高吸附储氢能力。其中,在77K、1atm下,载镍MCM-41的储氢量为39.20cm3/g,载镍SBA-15的储氢量为21.28cm3/g。实验中用到的表征手段有:XRD、FT-IR、TEM、等温N2吸脱附等。

二、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碳基储氢材料的技术研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型碳基储氢材料
    1.1 活性炭
    1.2 活性炭纤维
    1.3 纳米碳材料
2 结构型碳基储氢复合材料
3 展望

(2)碳化钛MXene负载镍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氮氢化物脱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储氢材料
        1.2.1 物理储氢材料
        1.2.2 化学储氢材料
        1.2.2.1 有机液体储氢材料
        1.2.2.2 液氨
        1.2.2.3 复合氢化物
    1.3 水合肼制氢研究进展
    1.4 肼硼烷制氢研究进展
    1.5 MXene基材料
        1.5.1 MXene的简介
        1.5.2 MXene的合成
        1.5.3 MXene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MXene担载单分散Ni纳米粒子用于肼硼烷催化制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2.2.3 肼硼烷的合成
        2.2.4 Ti_3C_2T_x的合成
        2.2.5 催化剂的制备
        2.2.6 反应装置及计量方式
        2.2.7 Ni/Ti_3C_2T_x催化肼硼烷水解制氢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O_2修饰的Ti_3C_2T_x担载NiPt纳米粒子催化水合肼制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3.2.3 载体的合成
        3.2.4 催化剂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碳钴修饰的Ti_3C_2T_x复合材料担载NiRh纳米粒子催化水合肼制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4.2.3 载体的合成
        4.2.4 催化剂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4.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空气稳定的镁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能源
        1.1.1 传统能源的发展与利用
        1.1.2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利用
        1.1.3 氢能的发展与利用
    1.2 氢气储存方法
        1.2.1 气态和液态氢的储存
        1.2.2 吸附材料储氢
    1.3 固体储氢材料分类
        1.3.1 碳基储氢材料
        1.3.2 无机离子型化合物储氢材料
        1.3.3 金属有机框架储氢材料
        1.3.4 金属掺杂纳米结构碳储氢材料
        1.3.5 金属及合金储氢材料
        1.3.6 金属镁基氢化物
    1.4 纳米镁基储氢材料制备方法
        1.4.1 球磨法
        1.4.2 真空溅射和冷凝法
        1.4.3 等离子体法
        1.4.4 湿化学方法
    1.5 用于储氢的纳米金属镁基复合材料研究
        1.5.1 纳米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1.5.2 纳米镁-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1.5.3 纳米镁薄膜-金属靶复合薄膜材料
        1.5.4 纳米镁-聚合物复合材料
    1.6 储氢性能测试
        1.6.1 气-固储氢测试系统
        1.6.2 电化学储氢测试系统
        1.6.3 电化学放电容量测试
        1.6.4 电化学循环寿命测试
    1.7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实验方法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液相还原法
        2.3.2 等离子体基磁控溅射法
    2.4 材料的物性和成分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5 热重差热分析(TGA)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7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4.8 二次离子质谱分析
        2.4.9 机械性能测试
        2.4.10 C:H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分析
    2.5 材料的储氢性能测试
        2.5.1 非等温常压吸附和解吸实验
        2.5.2 等温高压吸附和解吸实验
        2.5.3 吸附动力学实验
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镁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储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PMMA-Mg NPs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PMMA-Mg NPs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参数确定
        3.3.2 PMMA-Mg NPs复合材料表征
        3.3.3 PMMA-Mg NPs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储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参数确定
        4.3.2 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表征
        4.3.3 MWCNTs-PMMA-Mg NPs复合材料储氢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磁控溅射和掠射角沉积法制备纳米Mg薄膜及其储氢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金属镁和氧化镁薄膜的制备
        5.2.1 纳米金属镁薄膜的制备
        5.2.2 纳米氧化镁(MgOx)薄膜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纳米金属镁薄膜的制备工艺参数确定
        5.3.2 纳米金属镁薄膜的表征
        5.3.3 纳米MgOx薄膜的制备工艺参数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Mg/polymer-like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Mg/plasma polyethylen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C:H涂层的工艺参数确定
        6.3.2 C:H涂层的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煤液化沥青基超级活性炭的活化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1.2 活性炭的制备
    1.3 样品的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活化料的处理
    2.2 活化对样品孔隙结构的影响
    2.3 活化过程的热重分析
    2.4 煤液化沥青基活性炭的活化机理
    2.5 储氢性能研究
3 结语

(5)RGO/CoS2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储氢材料的发展概况
        1.2.1 氢能开发与制氢技术
        1.2.2 储氢技术
        1.2.3 储氢材料
        1.2.4 储氢材料在镍氢电池中的应用
        1.2.5 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测试与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5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3 电极材料和电极的制备
        2.3.1 电极材料的制备
        2.3.2 电极的制备
    2.4 电化学储氢性能测试
        2.4.1 活化性能测试
        2.4.2 循环稳定性能测试
        2.4.3 循环伏安测试
第3章 RGO和CoS_2制备和表征
    3.1 引言
    3.2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制备和表征
        3.2.1 RGO的制备
        3.2.2 GO的表征
        3.2.3 不同还原时间RGO的表征
        3.2.4 不同还原温度RGO的表征
    3.3 COS2的制备和表征
        3.3.1 CoS_2样品的制备
        3.3.2 不同反应时间CoS_2的表征
        3.3.3 不同反应温度CoS_2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GO/CoS_2复合材料储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RGO/COS2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原料配比对复合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
        4.3.1 复合材料的微观分析
        4.3.2 复合材料的活化性能分析
        4.3.3 复合材料的最大放电容量分析
        4.3.4 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分析
    4.4 水热温度对复合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
        4.4.1 复合材料的微观分析
        4.4.2 复合材料的活化性能分析
        4.4.3 复合材料的最大放电容量分析
        4.4.4 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分析
    4.5 水热时间对复合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
        4.5.1 复合材料的微观分析
        4.5.2 复合材料的活化性能分析
        4.5.3 复合材料的最大放电容量分析
        4.5.4 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分析
        4.5.5 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曲线
        4.5.6 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活性炭制备技术进展
    1.1 化学活化法
        1.1.1 磷酸活化法
        1.1.2 氯化锌活化法
        1.1.3 氢氧化钾活化法
    1.2 物理活化法
        1.2.1 水蒸气活化法水蒸气活化的反应式如下所示:
        1.2.2 二氧化碳活化法
        1.2.3 模板活化法
        1.2.4 热解自活化法
    1.3 物理-化学活化法
        1.3.1 物理-化学一体化制备技术
        1.3.2 微波辅助化学活化
        1.3.3 催化活化
    1.4 生产技术
        1.4.1 连续化、无公害化制造技术
        1.4.2 活化剂低消耗制造工艺
        1.4.3 原料预处理
    1.5 活性炭的再生
2 国内外活性炭应用进展
    2.1 气相吸附应用
        2.1.1 净化室内空气
        2.1.2 电厂烟气联合脱硫、脱硝、脱汞
        2.1.3 油气回收专用
        2.1.4 吸附净化有机废气
        2.1.5 空气分离富氧
        2.1.6 氢气/甲烷的储存
    2.2 液相吸附应用
        2.2.1 移动式水处理系统
        2.2.2 重油的脱色除臭
        2.2.3 金属离子的吸附
        2.2.4 制药过程选择性吸附
        2.2.5 临床医疗
        2.2.5. 1 口服紧急解毒药
        2.2.5. 2 净化血液
        2.2.5. 3 治疗癌症
        2.2.6 生物活性炭
    2.3 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2.3.1 负载Ti O2
        2.3.2 负载Mn O2
        2.3.3 负载Zn O
    2.4 作为储能材料的应用
        2.4.1 双电层电容器电极
        2.4.2 空气-锌电池
        2.4.3 锂离子电池
3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面临的问题
        3.1.1 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亟待加强制备和应用机理研究
        3.1.2 核心知识产权技术缺乏,关键装备技术滞后
        3.1.3 产业化基础薄弱,尚未形成有效产业链
        3.1.4 技术标准缺乏,标准国际化不足
    3.2 发展的对策
        3.2.1 采用机械替代手工,提高生产效率
        3.2.2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3.2.3 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产品
4 展望

(7)氢能载体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氢能概述
        1.1.1 氢能的特点
        1.1.2 氢能的用途
        1.1.3 氢气的制备方法
    1.2 常用储氢方法综述
        1.2.1 加压压缩储氢技术
        1.2.2 低温液化储氢技术
        1.2.3 碳质材料储氢技术
        1.2.4 金属合金储氢
        1.2.5 络合物储氢
        1.2.6 玻璃微球储氢
    1.3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综述
        1.3.1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背景
        1.3.2 环烷芳烃储氢能力比较
        1.3.3 液态有机氢化物循环
    1.4 储氢介质甲基环己烷研究现状
        1.4.1 MCH脱氢催化剂
        1.4.2 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载体的比较
        1.4.3 甲基环己烷释氢速率比较
        1.4.4 甲基环己烷脱氢反应器比较
    1.5 甲基环己烷脱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5.1 MCH在Pt/Al_2O_3催化剂上的脱氢反应
        1.5.2 在Pt-Re/ Al_2O_3催化剂上MCH脱氢动力学
    1.6 甲基环己烷催化脱氢技术发展趋势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7.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1.7.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脱氢催化剂设计
        2.1.1 活性组分选择的理论分析
        2.1.2 活性组分负载方法选择的理论分析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载体的制备方法
        2.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 催化剂的活化方法
        2.3.1 催化剂活化装置
        2.3.2 催化剂活化的操作方法
    2.4 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5 催化剂的脱氢反应活性评价方法
    2.6 反应产物检测及分析方法
第3章 Ni/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催化剂载体γ-Al_2O_3的制备
        3.2.3 氨水沉淀体系中Ni/γ-Al_2O_3的制备
        3.2.4 无水乙醇溶液体系中Ni/γ-Al_2O_3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3.2 催化剂对MCH气相脱氢的反应性能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Ni-Cu/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活性氧化铝载体的制备
        4.2.3 共沉淀法(CM法)
        4.2.4 浸渍法(IM法)
        4.2.5 共沉淀—浸渍法(CIM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共沉淀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4.3.2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i-Pt/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γ-Al_2O_3的制备
        5.2.3 Ni-Pt/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5.2.4 脱氢反应性能评价的基本工艺条件
        5.2.5 反应产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5.2.6 催化剂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表征结果
        5.3.2 催化剂性能测试
        5.3.3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Ni-Cu/CCA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氢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6.2.2 活性氧化铝(γ-Al_2O_3)载体的制备
        6.2.3 覆炭氧化铝载体(CCA)的制备
        6.2.4 Ni/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6.2.5 Ni/CCA和Ni-Cu/CCA催化剂的制备
    6.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6.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6.5 反应产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6.6 实验结果与讨论
        6.6.1 催化剂载体的表征结果
        6.6.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6.6.3 甲基环己烷气相脱氢反应性能评价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蓝藻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蓝藻基活性炭的表征
    2.4 蓝藻基活性炭储氢特性测试方法
    2.5 蓝藻的基本特性分析
3 蓝藻基活性炭的制备实验研究
    3.1 蓝藻基活性炭的制备
    3.2 直接活化法制备蓝藻基活性炭
    3.3 碳化活化法制备蓝藻基活性炭
    3.4 本章小结
4 蓝藻基活性炭的改性实验研究
    4.1 改性方法
    4.2 表面酸碱官能团的测定
    4.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蓝藻基活性炭的储氢性能研究
    5.1 蓝藻基活性炭的储氢性能结果分析
    5.2 改性蓝藻基活性炭的储氢性能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容量Al基配位复合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氢能
    第二节 储氢材料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2.1 物理储氢
        1.2.2 化学储氢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节 NaAlH_4储氢体系的研究进展
        2.1.1 NaAlH_4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2.1.2 NaAlH_4储氢体系的热力学性能
        2.1.3 NaAlH_4储氢体系的动力学性能
        2.1.4 NaAlH_4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
    第二节 LiAlH_4储氢体系的研究进展
        2.2.1 LiAlH_4的晶体结构
        2.2.2 LiAlH_4储氢体系的热力学性能
        2.2.3 LiAlH_4储氢体系的动力学性能
        2.2.4 LiAlH_4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
    第一节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试剂原料
        3.1.2 仪器设备
    第二节 材料的制备方法
        3.2.1 热处理法
        3.2.2 高能机械球磨法
        3.2.3 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三节 材料的微结构分析方法
        3.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及全谱拟合法(Rietveld结构精修法)分析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3 透射电镜(TEM)分析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
        3.3.6 能谱(EDS)分析
        3.3.7 比表面积(BET)分析
        3.3.8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实验测量方法
    第四节 材料的储氢性能测试
        3.4.1 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性能测试
        3.4.2 程序升温脱氢测试(TPD)
        3.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HP-DSC)
第四章 TiN催化NaAlH_4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TiN催化NaAlH_4体系的合成及储氢性能研究
        4.2.1 TiN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4.2.2 TiN催化NaAlH_4体系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4.2.3 球磨合成的TiN-NaAlH_4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4.2.4 球磨合成的TiN-NaAlH_4复合体系的催化组元分析
    第三节 TiN-市售NaAlH_4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4.3.1 TiN-市售NaAlH_4复合体系的制备
        4.3.2 TiN-市售NaAlH_4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LiAlH_4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TiN-LiAlH_4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5.2.1 TiN-LiAlH_4复合体系的制备
        5.2.2 TiN-LiAlH_4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研究
        5.2.3 TiN-LiAlH_4复合体系的吸氢性能研究
    第三节 NbN-LiAlH_4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5.3.1 NbN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5.3.2 NbN-LiAlH_4复合体系的制备
        5.3.3 NbN-LiAlH_4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研究
        5.3.4 NbN-LiAlH_4复合体系的吸氢性能研究
    第四节 NiCo_2O_4-LiAlH_4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5.4.1 NiCo_2O_4纳米棒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5.4.2 NiCo_2O_4-LiAlH_4复合体系的制备
        5.4.3 NiCo_2O_4-LiAlH_4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介孔材料的改性及氢吸附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
    1.2 氢气的储存标准与储存现状
    1.3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
        1.3.1 碳质材料储氢
        1.3.2 沸石
        1.3.3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1.3.4 介孔分子筛储氢现状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气体原料
        2.1.4 实验装置图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内容
        2.2.2 水热合成法制备载体分子筛
        2.2.3 液相原位合成法进行金属负载
        2.2.4 化学气相沉积法进行金属负载
        2.2.5 墨水瓶型孔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N_2吸脱附分析
        2.3.3 低温H_2吸附测定
        2.3.4 高压H_2吸附测定
        2.3.5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第三章 介孔分子筛的液相改性及其储氢能力测试
    3.1 引言
    3.2 介孔分子筛的分析
        3.2.1 XRD分析
        3.2.2 分子筛的孔结构特征
    3.3 原位合成负载金属介孔分子筛
        3.3.1 MCM-48-Ni/Zn的分析
        3.3.2 载锌MCM-41 分析
    3.4 改性分子筛吸附氢气的机理探索
        3.4.1 负载金属增加氢气吸附量机理研究
        3.4.2 不同金属对氢气吸附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筛气相法改性及其氢吸附能力测试
    4.1 引言
    4.2 CVD条件的优化
        4.2.1 考察质量比的影响
        4.2.2 考察沉积温度的影响
        4.2.3 考察体系真空度对负载分子筛的影响
        4.2.4 考察升温速率的影响
        4.2.5 考察不同载气气氛对负载分子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墨水瓶型孔结构的新型储氢材料的制备
    5.1 引言
    5.2 MCM-41 墨水瓶型孔制备
        5.2.1 不同镍含量对MCM-41 孔型结构的影响
        5.2.2 不同浸渍时间对孔型结构的影响
    5.3 SBA-15 墨水瓶型孔制备
        5.3.1 不同镍含量对MCM-41 孔型结构的影响
        5.3.2 不同浸渍时间对孔型结构的影响
    5.4 墨水瓶型孔结构吸附氢气的验证
        5.4.1 相同镍含量不同孔型材料的制备及储氢性能评价
        5.4.2 相同孔型不同镍含量材料的制备及储氢性能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碳基储氢材料的技术研究及展望[J]. 付东升.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21(05)
  • [2]碳化钛MXene负载镍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氮氢化物脱氢[D]. 郭烽.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空气稳定的镁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储氢性能研究[D]. 梁慧.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4]煤液化沥青基超级活性炭的活化机理与应用研究[J]. 辛凡文,李克健,王洪学. 煤炭技术, 2018(02)
  • [5]RGO/CoS2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D]. 徐智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6]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 蒋剑春,孙康.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7(01)
  • [7]氢能载体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 王锋. 湘潭大学, 2016(06)
  • [8]蓝藻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D]. 刘雪岩.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9]高容量Al基配位复合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丽. 南开大学, 2014(04)
  • [10]介孔材料的改性及氢吸附性能测试[D]. 刘秋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标签:;  ;  ;  ;  ;  

超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储氢性能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