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

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

一、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冉孟超[1](2021)在《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科技手段的日益普及,银行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运营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及有效性愈加关系到了银行业务安全及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银行信息安全事故和日趋严格的信息科技监管政策,使得IT风险识别与防控成为各大银行近年来信息系统工作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对D银行所面临的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及对不同危害等级IT风险拟定短期措施与长期防控机制上。为达成研究目标,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对IT项目风险的定义与识别,以及项目开发及外包领域风险管控的理论问题,国内研究更多关注银行IT项目的管理方面,但比较缺乏对中小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的微观层面思考和成体系的配套措施支撑,本文研究尝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作者借助于在金融机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经验,首先从I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架构、软件开发项目、日常运维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五个维度对D银行当前的核心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进行识别;其次借助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与风险矩阵对识别出的IT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以及提前侦测难易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从IT技术与IT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出D银行应对高等级IT风险的短期防控措施,进而构建起责任、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检查、应急处置相互配套的D银行IT风险长效防控机制。研究表明D银行的IT风险防控涉及项目开发、系统架构、外包管理、网络安全、人员管理、数据安全、制度设计以及软硬件安全等众多方面,除了强化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控以外,还需要在信息管理层面对系统中的IT漏洞进行排查与封堵,形成权责明晰、分级管理、预防优先、多方联动、快速响应、覆盖全局的IT风险排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现在与未来、创新与约束三大关系,从而为D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筑立起一道立体式的安全防护墙。

朱思迪[2](2020)在《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多元化,银行业迅猛发展,不仅业务更加系统化,服务更加多样化,但风险也逐步凸显。为了降低风险,商业银行会进行内部审计,这是作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行为。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为了监督和评价现有的工作了,其更重要的的工作内容是为了使组织的价值有增长和使组织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最新的工作方向。科学、合理地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的增值性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审计活动、银行内部环境以及银行外部环境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有了增值性。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基于价值链理论、公司治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分析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原理。在对工商银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审计质量问题的问卷调查基础上,按照重要性、可操作性、有机性与定量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建立了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构建了分层次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工商银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对提升审计防范和化解银行运营风险和业务流程风险,提升公司价值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贯彻落实中央所属金融企业审计全覆盖的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张炜路[3](2019)在《互联网金融下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体系研究 ——以T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文中认为2013年被誉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各种各样互联网金融模式框架基本确立,互联网思维成为影响并改变传统金融行业发展业态的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跟随互联网思维正在变革,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弄潮儿,成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搅局者。传统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引入互联网思维,纷纷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学习,相继推出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快溢宝”,招商银行的“朝朝盈”等各种货币基金。此外,商业银行也开展互联网借贷业务,如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现金贷”等。传统商业银行正在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谋篇布局,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在新环境下出现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传统商业银行不仅仅需要应对传统银行风险,而且还要面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风险,如何识别和管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风险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采用的新的互联网结算技术,不仅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率,而且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就目前支付结算实践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本文以T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从组织架构、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以及支付结算业务种类等方面对T城市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体系现状进行了综合阐述,并以T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之一——随心E码付业务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随心E码付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基于以上分析,对T城市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并从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传导、员工素质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T城市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体系改善的建议。

李政[4](2019)在《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信息科技已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的信息系统生产运维风险也成为唯一能使银行业务在瞬间全部瘫痪的重大风险,关系到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同时,随着银行业务的全球化拓展,数据中心生产运维工作将面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监管要求,对数据中心合规风险管控提出更高挑战。面对上述两类风险,如何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体系的转型变革,如何有效控制全球集中后信息系统的运维风险,确保运维工作全面遵从国内外监管要求,实现优质服务和合规运营的新突破,有力支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实施,已成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全球一体化运维背景下的数据中心风险管理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相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当前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面临的两大类风险——运维风险和合规风险,建立了符合商业银行数据中心运维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数据中心全球一体化运维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方法,包括一个管理架构、一套风险基线、三种管控措施、三类改进机制,解决了当前在风险识别完整性和风险控制精细化上存在的问题,并选取已经实现信息系统全球一体化集中运维的A银行(以下简称“A行”)开展了案例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传统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理论和最佳实践,围绕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面临的运维及合规两类不同特点的风险,提出了以风险基线为核心、以全面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持续改进机制为支撑的数据中心风险管理模型及具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方法。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建立了覆盖领域层、目标层、控制层三级架构的数据中心风险管理架构,实现合规风险及运维风险两类不同风险在同一管理体系下的统一管控。(2)研究了数据中心风险基线模型,提出了合规风险基线、运维风险基线、安全技术标准基线三类基线,建立了相应的风险基线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风险基线,固化风险评估经验,使风险评估工作标准化,减少对人员经验和技能的依赖,提高风险评估效率。结合A行案例,探讨了符合海内外35个国家和地区的78个监管机构的数据中心合规风险基线的应用方法,分析了海内外在信息科技监管方面的差异,同时,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海量信息资产场景下的运维风险基线,提出了一种基于半量化运维风险评估模型。(3)研究了数据中心全面风险控制机制,涵盖制度规范、技术工具、风险接受三种方式。制度规范方面,提出了包含7个领域的数据中心制度体系模型,覆盖运维流程管理要求和资产安全保护要求。技术工具方面,全面分析数据中心面临的安全威胁,结合业界安全模型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安全技术体系,从数据、终端、应用、系统、网络、物理六个领域实现数据中心风险的纵深防御。(4)研究了可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基于PDCA的质量管理原则和思路,提出了涵盖定期完善机制和安全审计机制的持续优化机制,设计了数据中心安全审计体系框架,并提出了安全审计自动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法。为评估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体系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一种可持续评估模型,涵盖PDCA执行、全员安全意识教育、风险管控有效性以及安全审计等指标,以及评估矩阵和合成算法,实现风险管理效果的量化评估。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体系的高可持续性。

王天娇[5](2017)在《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研究 ——以工商银行J市分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银行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缔造了—个新兴的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就此,电子银行应运而生。电子银行业务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等,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紧密相联,但是,受信息技术变革、金融监管自由化和法律环境的复杂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子银行业务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这也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再加之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起步相对较晚,相关技术较为落后,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健全,由此引发各种风险事件,这为电子银行日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存在传播速度快、监管难度大、易交叉感染等特点,因此,银行自身以及监管机构在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防范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由此观之,不管是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银行内部的实践角度,都已经对有效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十分紧迫的需求。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对于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也应发挥其巨大作用。在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和传统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具有扩散速度快、容易交叉感染、责任难以区分的特点,并且对内部审计是否能够对电子银行业务所存在的风险予以防范的可行性展开了分析,发现对于该风险的防范内部审计能够发挥一定作用。进而从三个方面对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即内部审计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内部审计自身的保障基础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以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实际案例作为切入点,揭示内部审计在工商银行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中存在内部控制系统缺乏严密性、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将上述作用机理与实际案例结合,提出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实施重点。最后,提出内部审计防范电子业务风险的对策。

雷晓阳[6](2016)在《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实施自我监督机制、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风险高发环节业务,对信贷业务有效的风险控制,对银行的整个经营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银行经营管理业务的发展,如何加强银行业信贷业务的内部审计将会变得越发重要和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先对近几年通报的银行高发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是哪些业务哪些机构案件高发、案件高发的原因以及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国内外内部审计现状,借鉴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先进做法,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审计以防范风险。最后提出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陈云梅[7](2013)在《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与制度再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作为金融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同时,中小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财务杠杆较长,特别是在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银行业的风险也急剧放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银行破产倒闭事件,虽然有着国际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及政府货币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最终仍应归结到这些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对风险管理的失控,其中内部审计的失职是其中之一。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是银行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位于第三道防线。我国银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在资产规模及资产质量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中国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从事真正的商业银行业务的时间仍然较短,对于风险控制,特别是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薄弱环节。通过梳理国内、外内部审计理论及实践研究,从中小银行内部审计的内容和作用开始分析,借鉴国外主要国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流程和体制情况,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过程和内部审计现状,对国内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与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为基础,着重于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及制度保障措施,对内部审计流程和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小银行更好的保障内部审计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切实做到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进而采取措施化解风险,确保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和资金、财产的安全。

高希凡[8](2011)在《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快速发展,城商行的规模迅速做大,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09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存款诈骗案以及2010年年底齐鲁银行巨额贷款诈骗案都说明了城商行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吉林银行重组完成并实现跨区域发展后,如何完善内部审计、提高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对提高吉林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定位、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等方面概括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银行内部审计的前期研究成果,并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管理、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审计中心的管理、以及吉林银行内部审计实施的创新等方面对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吉林银行为强化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重组完成后即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内部审计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加强,但内部审计的整体效果尚未能如人所愿,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理念陈旧、审计范围狭窄;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权力制衡力量不均、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激励约束不力、激励手段滞后。在对内部审计定位、内部审计体制设置、内部审计手段及模式、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晋升机制、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西方国家银行内部审计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的原则和对策:要在坚持增值、独立、权威、人本、效率原则的前提下,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审理念,将内部审计由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转向以风险导向为主;建立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电子化水平;扩大内部审计队伍规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构建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化;适应环境变化,推动内审工作不断创新。

赵小丹[9](2008)在《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以S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行业的纵深发展,金融风险日益显露,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将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而言,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其业务拓展保驾护航。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紧张,金融海啸卷席而来,金额巨大的金融案件此起彼伏,摧毁商业银行苦心积累的经营果实,恶化金融环境,银行业界对加强内部审计力度的呼声前所未有的高涨,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建设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又一挑战,信息化环境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爆发的序幕却才刚刚拉开。信息化的深远影响无处不在,它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如何适当合理地利用信息化工具更好地为银行业的内部审计服务成为一个热点课题。本文以S行的内审审计工作现状为实例,结合当前信息化环境,运用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规范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照国外先进水平,结合S行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实时监控的实践应用,加强IT安全审计工作等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寻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银行内部审计模式,使内部审计真正地发挥其监督作用,提高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强化稽核监督的作用,力保资产运用的安全性,确保银行的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服务于银行的各项业务,保障商业银行完成既定业绩目标和防范风险,将内部审计的效用发挥最大。

董友洁[10](2008)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内审监管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产生了新的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近些年国内外金融监管实践证明,传统的现场监管已经不能及时、有效的监管风险。要实现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电子化内审监管的功能,从而达到有效防范、监控风险的目的。文章肯定了电子化内审监管在运行过程中的两大作用:一是在风险性监管中的作用,二是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针对目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法律法规滞后、风险体系不标准、电子设备落后、内审数据失真、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提出完善监管功能的建议。

二、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银行IT风险的内涵
        1.2.2 银行IT项目管理风险管控
        1.2.3 银行IT外包风险管控
        1.2.4 银行IT风险管控体系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2.3 银行IT风险管理理论
        2.3.1 银行IT风险的定义
        2.3.2 银行IT风险的特点
        2.3.3 银行IT风险识别的层次
        2.3.4 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第3章 D银行IT现状
    3.1 D银行基础情况介绍
    3.2 D银行信息系统介绍
    3.3 D银行IT发展历程
第4章 D银行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4.1 D银行IT风险源的识别
        4.1.1 从基础设施维度识别IT风险
        4.1.2 从系统架构维度识别IT风险
        4.1.3 从开发项目维度识别IT风险
        4.1.4 从运维管理维度识别IT风险
        4.1.5 从内部审计维度识别IT风险
    4.2 D银行IT风险的评估
        4.2.1 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4.2.2 系统架构风险评估
        4.2.3 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4.2.4 运维管理风险评估
        4.2.5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第5章 D银行IT风险漏洞的防控
    5.1 IT风险短期防控措施
        5.1.1 信息技术维度的防控
        5.1.2 信息管理维度的防控
    5.2 IT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5.2.1 构建D银行IT风险日常监控机制
        5.2.2 完善D银行IT风险管理架构体系
        5.2.3 构建D银行IT风险联动应急机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总结
    6.2 研究展望和未来的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
        1.2.2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途径
        1.2.3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第二章 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理论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涵义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原理
    2.3 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2.3.1 价值链理论
        2.3.2 公司治理理论
        2.3.3 风险管理理论
        2.3.4 受托责任理论
    2.4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
    2.5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方法
第三章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分析
    3.1 工行内部审计体系概况
    3.2 工行HN省分行简介
    3.3 工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体系
        3.3.1 工行HN省分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3.3.2 工行HN省分行审计部门主要职能范围
        3.3.3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3.4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权责边界模糊
        3.4.2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范围未实现全覆盖
        3.4.3 增值型内部审计过程规范性失当
        3.4.4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结果整改不到位
    3.5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缺乏增值理念
        3.5.2 内部审计方式未改进
        3.5.3 未建立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3.5.4 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未达到增值审计要求
第四章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1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原则
        4.1.1 战略目标导向原则
        4.1.2 讲究成本效益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法
        4.2.1 工作业绩评定表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3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
        4.2.4 概率树模型评价法
    4.3 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3.1 评价模型构建程序
        4.3.2 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4.3.3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
        4.3.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3.5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4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
        4.4.1 评估程序及步骤
        4.4.2 评估内容、等级和结果
第五章 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措施
    5.1 改进组织体制提高内审地位
    5.2 创新审计模式合理配置资源
    5.3 优化审计关系增强工作合力
    5.4 完善评价制度突出重点时效
    5.5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审计质量
    5.6 加强联系沟通锻炼内审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互联网金融下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体系研究 ——以T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风险管理理论
        2.1.2 互联网金融理论
        2.1.3 金融中介理论
        2.1.4 金融抑制及金融深化理论
        2.1.5 层次分析法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外文献综述
        2.2.3 国内外文献评价
3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
    3.1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1.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3.1.2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3.1.3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3.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体系的冲击
        3.2.1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3.2.2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声誉风险
        3.2.3 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法规风险
        3.2.4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T城市商业银行风险体系现状及问题
    4.1 T城市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体系现状
        4.1.1 业务体系
        4.1.2 组织架构
        4.1.3 运行管理机制
        4.1.4 规章制度
    4.2 T城市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
        4.2.1 随心E码付业务开展现状
        4.2.2 随心E码付业务开展效果分析
        4.2.3 随心E码付业务支付结算风险识别
        4.2.4 随心E码付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分析
    4.3 T城市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4.3.1 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不到位
        4.3.2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漏洞较多
        4.3.3 风险管理选人用才制度不当
5 T城市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体系改善建议
    5.1 强化风险管理思想贯彻力度
    5.2 优化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体系
    5.3 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5.4 完善风险管理选人用材制度
    5.5 防范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传导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2.1 风险管理基本模型
    2.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型
        2.2.1 ISACA COBIT
        2.2.2 ISO 27000
        2.2.3 COSO ERM
        2.2.4 SP800
        2.2.5 ISACA RISK IT
    2.3 风险识别和评估理论
        2.3.1 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
        2.3.2 数据中心风险识别和评估
    2.4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2.4.1 数据中心风险管理模型
        2.4.2 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2.4.3 数据中心风险管理架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基线研究
    3.1 数据中心风险基线模型
    3.2 合规风险基线研究
        3.2.1 合规风险基线设计
        3.2.2 监管政策研究
        3.2.3 合规风险评估模型
    3.3 运维风险基线研究
        3.3.1 基于信息资产的量化运维风险评估
        3.3.2 半定量化运维风险评估
    3.4 安全技术标准基线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全面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4.1 制度规范
        4.1.1 制度体系设计
        4.1.2 精细化管理
    4.2 技术工具
        4.2.1 数据中心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
        4.2.2 数据中心安全技术体系模型
        4.2.3 重点安全威胁的技术防控
    4.3 风险接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持续改进机制研究
    5.1 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
    5.2 持续的定期完善机制
    5.3 安全审计机制
        5.3.1 安全审计体系框架
        5.3.2 执行团队自我检查
        5.3.3 审计团队专职审计
        5.3.4 安全审计管理平台
    5.4 风险管理体系的可持续性评估
        5.4.1 证据推理方法
        5.4.2 可持续性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海外监管制度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研究 ——以工商银行J市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2.1.2 国内研究文献
        2.1.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2.2 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基础理论
        2.2.1 内部审计的涵义
        2.2.2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涵义与类型
        2.2.3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的比较性分析
        2.2.4 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可行性分析
    2.3 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理论基础
        2.3.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3.2 内部控制理论
        2.3.3 战略管理理论
        2.3.4 风险预警理论
3 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作用机理
    3.1 内部审计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
        3.1.1 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的目标
        3.1.2 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的内容范围
        3.1.3 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的程序
    3.2 内部审计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
        3.2.1 内部审计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案设计
        3.2.2 内部审计进行风险控制的重点路径
    3.3 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内部审计保障基础
        3.3.1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保障
        3.3.2 内部审计结果应用保障
        3.3.3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保障
4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
    4.1 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情况
        4.1.1 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业务范围
        4.1.2 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现状
    4.2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4.2.1 内部审计的目标
        4.2.2 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
        4.2.3 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4.3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现有措施
        4.3.1 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
        4.3.2 针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4.3.3 对客户操作风险进行审计
        4.3.4 定期对专业部门开展专项审计
    4.4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4.4.1 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测试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
        4.4.2 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缺乏全面性
        4.4.3 对专业部门的审计流于表面
    4.5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存在问题的成因
        4.5.1 内部审计对电子银行风险的认识不全面
        4.5.2 电子银行业务系统不健全
        4.5.3 缺乏电子银行业务审计的专家型人才
    4.6 工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J市分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实施重点
        4.6.1 开展针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整合审计
        4.6.2 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审计
        4.6.3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4.6.4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机制
        4.6.5 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培训
5 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优化对策
    5.1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流程性审计
        5.1.1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角度
        5.1.2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角度
    5.2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和人才储备
        5.2.1 引进先进的风险防范理念
        5.2.2 内部审计加强关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培训
        5.2.3 安排内审人员去电子银行部门实地考察
    5.3 加强非现场审计平台的研发
        5.3.1 建立通用的非现场审计平台
        5.3.2 设立一系列监测指标
    5.4 转变对电子银行部门的审计模式
    5.5 针对电子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开展专项审计
        5.5.1 针对系统风险开展专项审计
        5.5.2 针对客户操作风险开展专项审计
        5.5.3 针对法律风险开展专项审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银行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风险管理程序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一、内部控制框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COSO内部控制框架下内控制度定义
        三、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组成要素
    第三节 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特点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现状及相关案例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内部审计现状
        一、我国内控实践的发展演变及制度要求
        二、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现状
    第二节 案件样本及高发原因分析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案件样本
        二、银行类金融机构案件高发原因
    第三节 案件启示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风险点分析
        二、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银行业效益审计、风险审计与合规性的关系
第四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定义与发展
        二、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概述
        三、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概述
        四、中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概述
    第二节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启示
        一、我国内部审计与英美内部审计存在的差距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调整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
        三、审计手段的现代化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第五章 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推动内审体制改革,全面树立内审独立性和权威性
    第二节 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审计手段
        一、转变审计理念,拓展审计领域
        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改进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技术
    第三节 树立良好的审计理念,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第四节 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二、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与制度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2章 银行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综述
    2.1 内部审计学相关理论
        2.1.1 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
        2.1.2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范围
        2.1.3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2.2 内部审计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
        2.2.1 流程再造理论的产生
        2.2.2 流程再造理论的意义
        2.2.3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再造理论框架
    2.3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的作用
    2.4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第3章 国内外中小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3.1 国外主要国家内部审计模式
        3.1.1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
        3.1.2 英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
    3.2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及制度概述
        3.2.1 国内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概况
        3.2.2 国内中小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概况
        3.2.3 国内中小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3.2.4 兴业银行内部审计组织及制度建设情况
第4章 国内中小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与流程的再造
    4.1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4.1.1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存在的问题
        4.1.2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4.2 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中小银行内部审计
        4.2.1 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发展
        4.2.2 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框架
    4.3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的再造
        4.3.1 建立风险导向的的内部审计流程
        4.3.2 建立创新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4.3.3 改变只重结果,不问过程的作法,加强内控评价审计
        4.3.4 重视审计后续整改工作,切实保障审计效果
        4.3.5 充分利用IT技术,强化非现场审计
    4.4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再造
        4.4.1 加强中小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4.4.2 完善中小银行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4.4.3 建立职业化的审计师培养机制
第5章 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再造与制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5.1 采取措施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5.2 以增加价值转变审计职能为契机,提高审计地位
    5.3 提高人力资源保障,建设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体系
    5.4 加大科技技术保障力度,丰富审计方法
    5.5 加强内控评价审计、重视审计后续整改工作
    5.6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审计流程再造得到有效执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关于银行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
        2.1.2 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责或定位
        2.1.3 关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或存在的问题
        2.2.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或创新
        2.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2.2.4 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第3章 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3.1 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管理
        3.1.1 组织机构的设置
        3.1.2 审计人员的管理
    3.2 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
        3.2.1 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
        3.2.2 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3.3 审计中心的管理
        3.3.1 现场审计中心的主要工作
        3.3.2 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建设
    3.4 吉林银行内部审计实施的创新
        3.4.1 发挥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试行主审人制度
        3.4.2 推行动态审计模板,规范内部审计作业模式
        3.4.3 建立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3.4.4 开通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网站
第4章 吉林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内部审计理念陈旧,审计范围狭窄
        4.1.2 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4.1.3 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4.1.4 审计人员数量少、专业素质不高,监督能力有限
        4.1.5 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成效低
    4.2 原因分析
        4.2.1 内部审计隶属关系不合理
        4.2.2 权力制衡力量不均,影响审计职能发挥
        4.2.3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4.2.4 激励约束不力,激励手段滞后
第5章 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借鉴
    5.1 内部审计定位
    5.2 内部审计体制设置
    5.3 内部审计手段及模式
    5.4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5.5 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机制
第6章 完善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的原则和对策
    6.1 完善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的原则
        6.1.1 增值原则
        6.1.2 独立原则
        6.1.3 权威原则
        6.1.4 人本原则
        6.1.5 效率原则
    6.2 完善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6.2.1 将内部审计由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转向以风险导向为主
        6.2.2 建立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6.2.3 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6.2.4 完善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内部审计电子化水平
        6.2.5 扩充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6.2.6 构建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6.2.7 适应环境变化, 推动内审工作不断创新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以S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S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2.1 S行简介
    2.2 S行内部审计现行体制
        2.2.1 S行内部审计体制模式的演变过程
        2.2.2 S行内审机构组织架构
        2.2.3 S行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
    2.3 S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2.3.1 S行内部审计工作计划部署
        2.3.2 S行内部审计报告的出具
        2.3.3 S行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2.3.4 S行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第3章 S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构建的探索
    3.1 信息化对S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3.2 信息化环境下S行内部审计的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遇分析
        3.2.4 挑战分析
    3.3 S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3.3.1 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3.3.2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架构
        3.3.3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第4章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审计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4.1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用的必要性
    4.2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现场检查的应用
        4.2.1 审计署和银监会运用计算机辅助现场检查的经验介绍
        4.2.2 S行构建现场检查信息系统的优势
        4.2.3 S行构建建现场检查信息系统面临的困难
        4.2.4 构建S行现场检查信息系统
    4.3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非现场监督的应用
        4.3.1 非现场审计的实施条件
        4.3.2 非现场实时监控审计的业务流程
        4.3.3 非现场审计的作用
        4.3.4 S行非现场审计开展的现状分析
第5章 IT审计在S行应用的探讨
    5.1 IT审计的定义
    5.2 中外银行IT审计的比较
        5.2.1 国外银行IT审计的特点
        5.2.2 国内外银行IT审计的差异
        5.2.3 国外IT审计先进经验的启示
    5.3 S行IT审计的实施措施
第6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四、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D]. 冉孟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工行HN省分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朱思迪.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互联网金融下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体系研究 ——以T城市商业银行为例[D]. 张炜路.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研究[D]. 李政.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3)
  • [5]内部审计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研究 ——以工商银行J市分行为例[D]. 王天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11)
  • [6]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雷晓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6)
  • [7]中小银行内部审计流程与制度再造研究[D]. 陈云梅.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8]吉林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D]. 高希凡. 吉林大学, 2011(05)
  • [9]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以S行为例[D]. 赵小丹. 暨南大学, 2008(10)
  • [10]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内审监管的思考[J]. 董友洁. 生产力研究, 2008(02)

标签:;  ;  ;  ;  ;  

金融电子化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