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

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

一、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王怡东[1](2021)在《基于C#的离子迁移谱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我国面临了各种恐怖事件和毒品传播等问题,因此对爆炸物和药品的快速检测方法有了一定需求,离子迁移谱作为一种分离与检测技术,能够对环境中的少量化学物质进行检测,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来对化学物质进行检测,通过测量离子在离子门弱电场中的漂移时间来计算离子的迁移率。而离子迁移谱仪作为一种对应的实时检测设备,能对谱图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最终得到分析结果,具有高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和易于操作控制等特点,经过不断推广改进,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物质分析,环境污染检测以及毒品检测等多个领域。为了推动离子迁移谱仪的研制工作并为后续的研发进步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的重点就是基于C#的离子迁移谱上位机设计,通过在.NET平台下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的离子迁移谱上位机系统。(1)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C#的离子迁移谱上位机软件的开发技术,运用Windows界面编写、MVC架构、多线程等技术进行了软件窗体开发,使用了My SQL数据库技术来为软件提供数据存储管理功能,利用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和.NET Framework开发环境搭建,为离子迁移谱仪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分析处理的上位机系统,并为以后相关仪器的研制和升级提供了基础。(2)本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了软件的整体功能,确定了软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根据所面临的问题,确定软件的关键算法,之后并对应要的数据处理算法进行了研究以及介绍,比如数据滤波、基线校正和寻峰算法,通过对三种寻峰算法的对比仿真,选用了更适合离子迁移谱仪的连续小波寻峰算法。进行了软件的总体设计,并根据设计需求确定软件的整体控制模块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参数配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库模块和数据波形显示模块。其中介绍了数据采集时的处理模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实现了仪器的高速采集;数据波形功能的不同处理模式,实现采样数据的查阅功能。依据界面设计原则进行了软件的主体界面设计。(3)本文通过对离子迁移谱上位机软件进行测试来展示软件运行结果,运用黑盒测试完成了软件的相关测试,展示了上位机软件的采集处理性能以及数据库存储功能,最终实现了离子迁移谱仪所需求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功能。

胡铭[2](2021)在《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ic Test System,ATS)利用PC(Personal Computer)中的仪器控制软件和多个仪器进行通信,而仪器控制软件的开发需要仪器驱动平台提供通信接口和仪器功能接口。仪器驱动平台包含符合虚拟仪器软件架构(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VISA)规范和仪器可互换技术(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s,IVI)规范的软件库,当下主流的仪器驱动平台由国外商业公司提供,缺乏安全保证,而国内自主实现的VISA库和IVI库没有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本文使用便于移植和扩展的Vala语言,根据VISA规范和IVI规范,实现在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工作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VISA规范并对核心模块资源模板和资源管理器进行需求方案设计,实现跨进程资源锁、VISA事件机制、动态属性控制、资源读写、仪器资源管理与发现功能。结合软件设计模式,使用Vala语言提供的动态加载软件库实现VISA插件机制,提供插件管理以及插件加载功能。(2)研究IVI规范并对属性引擎、类驱动和共享组件部分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使用Vala语言的泛型机制实现属性引擎模块中不同属性的范围检查、数据缓存、属性权限控制、重复属性管理和回调功能。使用Vala语言Property机制实现共享组件的序列化、反序列化、专有驱动动态加载和物理数据库管理功能。(3)结合测量仪器常用的GPIB、USBTMC和VXI-11通信接口,设计出相应的通信插件,并实现VISA规范提出的基本I/O接口和格式化I/O接口。根据函数发生器、示波器、频谱仪、射频信号源、程控电源和数字万用表6类仪器的类驱动规范,实现类驱动具体功能。(4)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不同的总线驱动进行分析,使用Vala语言封装不同操作系统提供的底层驱动接口,使用软件构建系统制定编译策略,完成跨操作系统的适配工作。根据本文实现功能,设计测试方案,分析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了可在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控制GPIB仪器、USBTMC仪器和VXI-11仪器的VISA库,以及包含函数发生器、示波器、频谱仪、射频信号源、程控电源和数字万用表6类仪器类驱动实现的IVI库。

陈爱文[3](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CT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深入,云计算技术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也在逐渐迈向成熟。在云计算模式中,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通常为虚拟机集群,这些虚拟机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切割物理机产生的。虚拟机集群由云平台统一管理,按需分配的模式不仅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也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更是推动了桌面云和应用云的普及。用户只需要在本地终端安装云客户端便可借助远程桌面协议轻松访问云端的应用资源和桌面资源。云客户端作为连接用户与云端虚拟资源的“桥梁”,在整个云平台架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对云平台下传统云客户端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其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安全性较低、只支持局域网环境、支持的远程连接协议单一、数据交互时采用明文传输、对播放视频文件支持不足和对终端设备性能有一定要求等。针对这些缺陷,本文从多维度入手,深入学习并研究了身份认证技术、网络通信原理、加解密算法、远程桌面协议、流媒体播放技术和软件升级策略。基于实验室云平台环境,提出了设计一款运行在Windows系统上Cloud Terminal客户端,简称CT客户端。本文首先设计了CT客户端的网络模块,该模块为其它模块提供基础的网络服务。然后提出了将UKey技术与CT客户端结合的方案,以提高CT客户端的安全性。其次由于实验室云平台提供的虚拟资源丰富,根据作用将其划分为桌面资源、应用资源和网盘资源。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使用策略:针对桌面资源,利用RDP协议和SPICE协议混合的形式进行远程桌面连接,用户以独占的形式使用该桌面虚拟机;对于应用资源,利用RDP协议进行远程应用连接,这种模式以应用为单位进行用户间的隔离,用户实际上以共享的形式使用应用虚拟机;对于网盘资源,在用户打开虚拟桌面或应用时,通过挂载网盘操作将用户个人网盘映射到打开的虚拟机之上。针对远程桌面协议在处理视频数据时优化不足的问题,本文考虑在CT客户端内部嵌入云播放器以满足用户观看视频的需求。最后提出了自动更新方案解决客户端软件升级繁琐的难题。本文设计的CT客户端旨在解决实验室云平台现有客户端存在的不足,为云平台用户提供一款安全系数更高、功能更完善、使用体验更优越的云客户端。

邱兆祥[4](2020)在《基于西门子840Dsl的数控轧辊磨床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轧辊辊形曲线种类多,磨削工艺复杂,安全性和自动化水平要求高。传统的单机控制系统由于通信接口不统一,信息交互困难,已不能满足跨平台、多层次的工业现场控制需求。将轧辊辊形设计、轧辊磨削工艺、自动化通讯等技术进行集成和融合,开发一款跨平台、开放式轧辊磨削系统,对满足现代车间级多机多系统的轧辊磨削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意大利POMINI轧辊磨床为机身,西门子840Dsl数控系统作为数字化运动控制平台,基于通用PC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终端,开发一套数控轧辊磨床专机系统,为轧辊磨床的开放式控制管理提供可行方法,主要的工作如下。综合考量快速设计与智能设计需求,分别对基本辊形和自适应辊形提出了两种设计思路。分析基本辊形的参数和性能指标,以参数化的形式达到快速设计;为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基于遗传算法和辊形离散化提出一种自适应的辊形设计方法。结合这两种辊形的设计思路,确定辊形数据的处理方式,明确辊形曲线的综合设计方法。以实现多机协同控制轧辊磨削加工为目的,研究了轧辊磨削工艺流程及POMINI轧辊磨床的机电结构。结合SINUMERIK NC编程语法,确定NC代码的基本框架并设计了主程序代码的运行逻辑,实现辊形磨削加工代码,设计加工流程的制定方法。对比分析了西门子工业通信中常用的通信形式,以增加系统开发性、跨平台性为前提,选择了OPC UA作为工业以太网下的主要通信技术。分析OPC UA的技术特点,在外部终端上搭建OPC UA客户端,进而实现外部终端与数控机床的实时通信。将辊形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和通信技术进行融合,设计、开发一款与数控系统联动的轧辊磨床软件。选择跨平台移植简便的开发环境,设计程序框架,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开放性;以轧辊辊形曲线设计方法为基础,设计辊形设计功能,以保证辊形设计流程的高效、便捷;通过OPC UA搭建的数据通信桥梁,实现远程机床监控功能,完善了从工艺制定到加工过程监控的可视化;借助数据库技术,建立数据管理功能。

付亮[5](2020)在《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截止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网的七成,稳居世界第一,仅2019年,我国动车组已安全发送旅客23.1亿人次。安全可靠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在动车组生产制造和调试检修过程中,静态调试工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静态调试包括单车调试和列车调试,由于该工序涉及到牵引、门控、火警、辅助供电等多个系统的调试,系统控制逻辑复杂,调试所需技术要求高,因此,为提高调试效率,静态调试工作已逐步应用数字化调试技术,但现有的数字化调试系统存在网络配置复杂、功能开发不完善、调试设备利用率低、网络配置可视化程度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使数字化调试系统更好地服务于静态调试,急需开发网络配置效率高、功能完善、配置信息可视化的网络配置工具。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中国标准动车组静态调试工艺流程,开发了一套基于MVB网卡的网络配置工具,改进了原有的调试系统网络配置的不足。配置工具按功能逻辑可分为网卡驱动、数据驱动、图形用户界面三部分。网卡驱动部分实现了网卡功能开发以及跨平台调用等功能,采用JNI形式对原网卡驱动进行二次封装,实现了Java层驱动网卡、过程数据收发以及网卡配置等功能。数据驱动部分实现了数据处理、文件操作、网络配置等功能,通过缓存机制高效操作参数,编译并加载网卡配置文件完成网络配置,以xml文件的形式保存配置参数。图形用户界面实现了配置参数可视化,简化了网络配置工序,采用Java Swing以MVC设计模式完成配置工具软件设计,使用Window Builder工具完成界面绘制,通过合理的事件处理机制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本文开发的MVB网卡配置工具解决了原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序繁多、网卡功能单一、配置参数可视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网络配置效率,在现场静态调试工作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郭晓忠[6](2020)在《云平台下的齿轮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齿轮传动是现代机器中最常见的传动方式,是传动系统的重要零件,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传动精确、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现代机械产品对齿轮的精度要求不断提高,齿轮测量理论和方法也持续更新换代。迄今,齿轮测量方法主要有坐标测量法、综合误差测量法和整体误差测量法等,其中坐标测量法和综合误差法较为常见,代表仪器为齿轮测量中心、单啮仪和双啮仪。随着激光测量技术的发展,齿轮光学测量发展取得了突破,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及其传感器逐步应用到齿轮测量领域,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齿轮光学测量速度快,能够获取齿面全部几何信息,齿轮点云测量成为新兴的测量方式。齿轮光学测量在国内外均处于理论研究和科研试验阶段,还未有相应的测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没有成熟的工业产品,只能作为传统测量方式的补充,大量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需要解决。近年来,齿轮测量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有了较大的发展,“工业4.0”掀起了全球制造业转型,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此次制造业革命注入了新的动力并开拓了新的领域。齿轮测量领域目前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分散且利用率低,目前国内外还未有针对齿轮测量领域的测量云平台。本文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以研究齿轮三维测量理论为基础,构建齿轮三维测量装置,并将其深度融合到齿轮测量云计算平台中,提出齿面三维误差计算方法;研究并制订齿轮全生命周期数据交互格式标准,促进齿轮设计、制造、测量和在役阶段的数据交互。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齿轮三维测量理论,提出了齿轮三维测量数据预处理原理和误差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结构光传感器的齿轮三维测量原理,分析了结构光传感器对齿轮测量的过程和缺陷;提出了齿轮三维点云数据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基础坐标转换、齿轮数据拼接、重采样、分片、滤波、去除孔洞等操作,研究了二维高斯滤波等多种方法对点云数据的滤波作用和效果;通过提取圆柱齿面啮合迹线建立了齿距和齿向误差计算模型,沿齿廓方向扩展齿廓误差计值范围建立了齿廓误差计算模型,构建了齿轮三维点云测量方法和坐标测量方法的比对方法;研究了齿面三维点云误差的统计学方法,提出了圆柱齿轮齿面点云误差的统计学分布规律;研究了齿轮三维表面形貌的计算理论和方法。该项研究为齿轮三维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2)基于高精度气浮转台和线结构光传感器构建了齿轮三维点云测量装置。根据精密气浮转台和线结构光传感器的几何特点和相对运动规律,建立了齿轮三维测量系统标定模型,提出了基于局部样本椭圆拟合的线结构光传感器标定方法。该方法使用了带约束的椭圆局部几何样本拟合方法,即基于代数距离和几何距离的双重最小二乘的迭代方法,解决了传感器标定过程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分析了齿轮三维测量的速度和点云数据量的影响因素。设计和开发了“Measure Flow”的测试测量实施流程框架,基于通用框架开发了点云测量软件。(3)研究了基于微服务技术的分布式齿轮测量云平台系统。本文首先提出了“齿轮云测量”的概念,建立和完善了云测量的构建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了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在工业云计算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工业设备计算机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的对接和改造方法;研究了测量云平台的指令和数据通信问题,提出了多协议融合通信机制;基于Spring Boot开发了分布式齿轮测量云平台,集成了齿轮测量基础设施(高精度气浮转台)和现有的齿轮测量仪器(齿轮双啮测量仪、齿轮三维点云测量系统、齿轮单啮仪等),融合异构齿轮测量数据,对齿轮进行综合测量分析;(4)研究了齿轮测量数据交互接口标准。为解决齿轮设计、制造、测量和在役等各个阶段的数据交互过程中存在的格式繁杂和缺乏自动化工具的问题,提出了基于XML语言的可扩展齿轮描述语言的齿轮测量数据交互接口标准,建立了可分发、可扩展的Schema文档体系,提供了跨平台和多语言自动化交互工具。集成齿轮测量数据交互接口标准和工具,使用测量云平台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互。验证了云平台和齿轮测量数据交互接口标准体系的正确性。(5)研发构建了完整的实验装置和方案,综合验证了以上研究内容。选取常用的汽车变速箱直齿圆柱齿轮进行测量,按照前述的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后分析计算了齿轮误差,误差计算结果与传统测量方式比对验证了测量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开发了齿轮测量云平台,综合测试和验证了云平台测量流程和稳定性;设计了基于齿轮数据交互格式标准的齿轮数据传输实验,验证了数据转换接口的正确性。

薛通[7](2020)在《电子生物支持训练系统软件平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神经接口(Neural interface)成为当今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脑机接口作为一种跨学科、多领域、高融合的综合学科技术的产物,技术代表的不仅是对微电子元件的综合应用的检测,还有对生物体从感知到控制的探索。神经接口作为生物体神经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感知和交互的通道,对于研究生物体神经细胞的生理机制、监测和分析生物体的运动行为状态以及控制生物体完成特定任务来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来看,对于实现的应用于生物机器人上的神经接口操作大多没有一个多功能,跨平台,易操作的科研辅助研究平台。大多通过单一的操作,简洁的设置实现。比如缺少多通道神经采集显示模块,无法对特定刺激对于生物体的影响做出有据的评价;缺少实验数据的分析,从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和分析缺少数据支撑;神经接口包含的冗余的采集电缆,限制了生物体的运动范围,增加了数据传输的难度,这些使得对研究神经接口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不利于后续的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神经接口的科研实验和辅助软件平台,通过平台的配置与操作,我们可以实现神经接口的无线双向通讯。为神经接口相关技术的探索和研究结论的提出提供平台操作和数据支持。与此同时,本文搭建的支持平台能够满足大部分实验需求,包括信号采集、行为视频监控、行为控制、远程定位、姿态展示等。具有操作一致性和实验对象普适性。这些需求的满足,为探索神经信号与认知之间、生物体大脑皮层的编码机制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进行软件功能测试中,以鸽子为测试对象。实验过程中,通过结合硬件装置,支持平台运行良好,大体满足整体设计需求目标。

陈洋[8](2020)在《安卓平台上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自然场景下文本图像的获取和传输变得越来越方便,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快速处理图像并获取其中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快速准确的提取图像中文字信息并识别为编码文字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移动应用市场针对印刷体汉字和西方文字的识别软件已经走向了实用化,然而没有一款专门的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针对移动应用市场的这一空白,首先根据藏文文档图像特点对行字切分算法进行了研究,然后构建了字符样本集,并设计出了一个适用于印刷体藏文字符的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款安卓平台上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在现有印刷体藏文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对藏文识别过程中的行字切分以及分类识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基线信息和连通域重心的行字切分方法,构建了一个印刷体藏文字符数据集,并设计和训练了584个藏文字符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vNet对字符进行识别。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基线位置信息和连通域重心的藏文行字切分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藏文文档图像中存在的字符粘连、断裂、重叠等问题,提高行字切分的正确率。(2)构建了一个印刷体藏文字符样本数据集(简称:TCDS)用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学习训练。该数据集通过人工采样和合成样本的方法进行构建。其中合成数据,对常用印刷体藏文的584个字符采用多种字体、文字扭曲、背景噪声、笔画粘连、笔画断裂、文字倾斜等特效合成了646套样本数据。TCDS共有736套数据,每套584个字符。(3)设计和训练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vNet对字符进行识别。该模型在TCDS数据集上识别率为99.89%。(4)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安卓平台上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该软件支持在线识别和本地识别,一键式完成所有操作,对用户隐藏中间过程。该软件在实际样本的识别率为99.15%。同时该软件还支持常用藏文短语的汉文检索功能,即可将藏文图像文档识别结果翻译为汉文。综上所述,通过字符样本人工采集和合成的方法完成584个字符、736套共计429824个样本的印刷体藏文数据集构建,并在该集的基础上设计和训练了一个印刷体藏文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提出了一套新的适用于印刷体藏文文档的行字切分方法,并设计实现了一款安卓平台上的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该软件在实际样本的识别率为99.15%。

胡桃英[9](2020)在《轻量级时空数据管理WebGIS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采集和获取空间数据的能力和手段日益丰富,为测绘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使得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呈指数级、爆炸性增长,“数据孤岛”现象频现,难以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发共享。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GDAL库,采用RESTful服务架构,结合My SQL数据库,基于C++核心代码封装定制了典型的空间分析算法,实现了轻量级时空数据管理Web GIS平台,并设计实现了多源、多时态、多尺度的电子地图瓦片数据混搭。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传统的GIS平台集成了数量众多的空间分析算法,受平台和技术限制,大部分商业GIS软件平台的算法可移植性较差,难以在Web应用环境下实现灵活封装和调用。本文对基于标准C++语言GIS内核的跨语言封装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底层以兼顾高效性和安全性的标准C++代码编写典型的空间分析算法,研究多语言封装、跨平台算法设计,实现Web环境下典型空间分析算法接口的复用和移植,将典型的空间分析算法灵活集成至轻量级Web平台。(2)各类GIS和遥感工程应用中,地图底图数据可能在空间覆盖的齐备性、时间覆盖的完整性、不同比例尺级别数据的完备性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实现地图底图的定制和扩展。本文研究了TMS(Tile Map Service,瓦片地图服务)规范下的瓦片数据组织规则。研究了多源、多时态、多尺度电子地图瓦片数据的混搭组织原理和方法,并基于开源Web GIS平台Cesium JS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多源、多时态、多尺度地图底图瓦片数据的灵活混搭组织和扩展。(3)现有的时空数据来源多样,海量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难以实现统一的整合、存储和管理。本文采用RESTful架构风格,使用My SQL数据库存储地理信息元数据,设计研发了GSDC(Geospatial Data Cloud)开放式GIS工具集,并封装形成定制化时空数据计算服务应用于Web平台,采用内外网物理隔离下的数据通信技术,最终实现了用户管理、数据上传、存储、查询检索、分发共享于一体的轻量级时空数据管理Web GIS平台。本文通过对多语言封装、跨平台算法设计的研究,设计了GSDC开放式GIS工具集,实现了基于Web平台的定制化时空数据计算服务和调用。基于时空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以智慧淄博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例,实现了时空数据的入库、存储、管理、共享、应用,实现了对海量时空数据的高效管理,对“智慧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王凌云[10](2018)在《基于UIA的Windows应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与评估[1]。软件开发企业非常重视软件的质量,希望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软件产品。现在很多的软件项目都开始采用敏捷开发作为软件的开发模式,其特点是发布周期短、迭代次数多。在每次迭代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新功能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新功能的引入,没有对已有功能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每个版本迭代过程中,测试人员都要对软件进行系统的集成测试和回归测试。但是,由于迭代的周期短,实际上留给测试人员的测试时间非常有限,测试人员需要借助一些自动化测试工具来帮助完成测试工作。实践已经证明,通过自动化测试来完成回归测试,不仅可以提高测试的效率,还可以增加测试的覆盖率和提高测试的质量。所以,研究如何实现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的重点是应用微软的UIA(UI Automation)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自动化测试平台,可以用来实现Windows系统上软件产品的自动化测试,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微软UIA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了解UIA的发展过程,分析和研究其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帮助实现UI自动化测试的。(2)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架构设计。结合Windows软件产品的特点,设计自动化测试平台,包括:测试基础方法模块、测试辅助工具模块和测试用例模块。该自动化测试平台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应用于不同软件产品的自动化测试。(3)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实现及验证。根据平台的详细设计,实现了该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各个模块。并且以某软件产品为例,实现了自动化测试脚本,验证了该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可用性。

二、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的离子迁移谱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仪器基本原理及结构
    1.3 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系统开发相关理论
    2.1 开发工具选择
        2.1.1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2.1.2 .NET Framework开发环境
        2.1.3 C#编程语言
    2.2 数据采集卡介绍
        2.2.1 数据采集卡NI USB6003 功能结构
        2.2.2 数据采集卡NI USB6003 技术规范
        2.2.3 数据采集卡NI USB-6003 特点
    2.3 架构选择
    2.4 多线程技术
    2.5 MySQL数据库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与关键算法
    3.1 需求分析
    3.2 数据预处理
    3.3 基线校正
    3.4 谱峰识别
        3.4.1 峰值检测导数法
        3.4.2 对称零面积寻峰法
        3.4.3 连续小波寻峰
    3.5 谱峰识别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上位机接口设计
    4.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参数配置模块
        4.3.2 数据采集模块
        4.3.3 数据处理分析模块
        4.3.4 数据库模块
        4.3.5 数据波形显示模块
    4.5 界面设计
第五章 软件测试
    5.1 应用软件功能测试
    5.2 应用软件性能测试
    5.3 压力测试
    5.4 兼容性测试
    5.5 故障与处理测试
    5.6 本章小结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
    2.1 仪器驱动技术概述
        2.1.1 虚拟仪器
        2.1.2 仪器可互换技术
    2.2 需求分析
        2.2.1 VISA需求分析
        2.2.2 IVI需求分析
    2.3 总体设计
        2.3.1 VISA库总体设计
        2.3.2 IVI库总体设计
        2.3.3 插件机制
    2.4 跨操作系统总体设计
    2.5 开发工具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SA库设计与实现
    3.1 VISA库整体结构
    3.2 资源模板设计与实现
        3.2.1 属性机制设计与实现
        3.2.2 资源锁设计与实现
        3.2.3 事件机制设计与实现
    3.3 资源管理器设计与实现
    3.4 插件设计与实现
        3.4.1 VXI-11插件设计与实现
        3.4.2 GPIB-USB插件设计与实现
        3.4.3 USBTMC插件设计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VI库设计与实现
    4.1 IVI库整体结构
    4.2 属性引擎设计与实现
        4.2.1 缓存功能设计与实现
        4.2.2 回调功能设计与实现
        4.2.3 范围表功能设计与实现
    4.3 类驱动设计
        4.3.1 动态加载技术
        4.3.2 类驱动工作流程
        4.3.3 类驱动实现
    4.4 配置仓设计与实现
        4.4.1 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4.4.2 基于XML的配置仓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
    5.1 测试方案设计
    5.2 VISA库功能测试
        5.2.1 资源模板功能测试
        5.2.2 资源管理器功能测试
        5.2.3 插件功能测试
    5.3 IVI库功能测试
        5.3.1 类驱动功能测试
        5.3.2 属性引擎功能测试
        5.3.3 配置仓功能测试
    5.4 跨平台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云平台的CT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桌面虚拟化
        2.1.1 桌面虚拟化架构
        2.1.2 远程桌面协议
    2.2 UKey技术
    2.3 Qt关键技术
        2.3.1 信号槽机制
        2.3.2 核心类库介绍
    2.4 加密技术
        2.4.1 对称加密
        2.4.2 非对称加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T客户端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2 性能需求
        3.1.3 安全性需求
    3.2 CT客户端架构设计
    3.3 网络模块分析与设计
        3.3.1 通信功能分析与设计
        3.3.2 消息加解密功能分析与设计
        3.3.3 上传/下载功能分析与设计
    3.4 UKey模块分析与设计
        3.4.1 登录功能设计
        3.4.2 锁屏功能设计
    3.5 远程连接模块分析与设计
        3.5.1 RDP连接模块设计
        3.5.2 SPICE连接模块设计
        3.5.3 选择策略模块设计
    3.6 云播放器模块分析与设计
    3.7 自动更新模块分析与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客户端的实现
    4.1 网络模块实现
        4.1.1 通信功能实现
        4.1.2 消息加解密功能实现
        4.1.3 上传/下载功能实现
    4.2 UKey模块实现
        4.2.1 登录功能实现
        4.2.2 锁屏功能实现
    4.3 远程连接模块实现
        4.3.1 RDP连接模块实现
        4.3.2 SPICE连接模块实现
        4.3.3 选择策略模块实现
    4.4 云播放器模块实现
    4.5 自动更新模块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T客户端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
    5.3 功能测试
        5.3.1 通信功能测试
        5.3.2 加解密功能测试
        5.3.3 上传/下载功能测试
        5.3.4 UKey登录功能测试
        5.3.5 UKey锁屏功能测试
        5.3.6 RDP连接功能测试
        5.3.7 SPICE连接功能测试
        5.3.8 云播放器功能测试
        5.3.9 自动更新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
        5.4.1 性能测试指标
        5.4.2 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西门子840Dsl的数控轧辊磨床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辊形曲线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数控轧辊磨床专机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1.3.3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专机开发特点与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轧辊辊形曲线的设计方法
    2.1 参数化轧辊辊形曲线的设计方法
        2.1.1 基本轧辊辊形曲线的推导
        2.1.2 轧辊辊形曲线的性能指标及对比
        2.1.3 轧辊辊形曲线的设计参数
    2.2 自适应轧辊辊形曲线的设计方法
        2.2.1 自适应辊形的评价函数建立
        2.2.2 基于遗传算法的离散化辊形优化设计方法
        2.2.3 辊形曲线的离散化处理
        2.2.4 自适应辊形算法设计样例及数据分析
    2.3 轧辊辊形曲线的生成与设计方法
        2.3.1 轧辊辊形曲线的数据处理与生成
        2.3.2 轧辊辊形曲线的综合设计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控轧辊磨床加工工艺及NC代码
    3.1 轧辊磨床磨削工艺及结构分析
        3.1.1 磨削加工的运动
        3.1.2 轧辊磨削的工艺分析
        3.1.3 轧辊磨床的主体结构
        3.1.4 轧辊磨床的轴定义
    3.2 SINUMERIK NC代码编程及其控制方法
        3.2.1 SINUMERIK NC代码编程
        3.2.2 变量的定义及访问
        3.2.3 中间变量的定义及代码运行控制
    3.3 数控轧辊磨削的NC代码设计
        3.3.1 针对工艺流程的NC代码框架
        3.3.2 NC代码的主程序框架
        3.3.3 辊形曲线加工程序
        3.3.4 磨削循环的加工程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轧辊磨削系统的数据通讯分析及实现
    4.1 西门子工业通信技术的分析
        4.1.1 西门子工业通信的类型
        4.1.2 工业以太网通信技术及其相关协议
    4.2 OPC UA的技术特点
        4.2.1 OPC UA的技术特点分析
        4.2.2 OPC UA的信息交互框架
        4.2.3 OPC UA的节点描述
    4.3 OPC UA的技术实现
        4.3.1 OPC UA开发环境搭建
        4.3.2 OPC UA客户端的搭建
        4.3.3 与数控系统间的连接功能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控轧辊磨床的PC端软件设计及开发
    5.1 软件开发环境选择及开发技术
        5.1.1 开发环境选择
        5.1.2 Qt开发工具及其相关类库的使用
        5.1.3 程序整体框架
    5.2 辊形曲线相关功能的设计
    5.3 机床监控功能的设计
        5.3.1 机床监控功能的底层设计
        5.3.2 加工参数和加工工艺设置
        5.3.3 机床状态及磨削过程监控
    5.4 数据管理功能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奖励

(5)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具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总体设计
    2.1 配置工具软件设计原则
    2.2 配置工具系统结构
    2.3 配置工具功能设计
        2.3.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2.3.2 数据驱动设计
        2.3.3 网卡驱动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平台及技术方案
    3.1 开发语言及平台简介
        3.1.1 Java语言及Eclipse开发平台
        3.1.2 C/C++语言及开发平台简介
    3.2 网卡驱动封装调用
    3.3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3.3.1 Java界面开发工具
        3.3.2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平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软件设计
    4.1 MVC设计模式
    4.2 网卡驱动设计及调用
        4.2.1 网卡驱动通信原理
        4.2.2 网卡驱动客户端API
        4.2.3 网卡驱动封装及调用实现
    4.3 数据驱动设计
        4.3.1 数据驱动功能分析
        4.3.2 文件操作模块及缓存机制
        4.3.3 网卡配置文件(bin文件)生成及调用
        4.3.4 数据驱动实现
    4.4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4.4.1 图形用户界面功能分析
        4.4.2 事件处理机制
        4.4.3 主界面设计
        4.4.4 工程及网络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4.4.5 设备及端口配置界面设计
        4.4.6 控制台显示界面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及软件调试优化
    5.1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
        5.1.1 调试设备简介
        5.1.2 主从通信及简易MVB网络搭建
    5.2 软件调试
        5.2.1 网卡驱动调试
        5.2.2 图形用户界面及数据驱动调试
    5.3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验证
    5.4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优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JNI本地函数声明部分代码
附录B 设备参数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附录C 过程数据端口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致谢

(6)云平台下的齿轮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齿轮三维测量研究现状
        1.2.1 齿轮三维点云测量研究现状
        1.2.2 齿轮三维点云数据预处理现状
        1.2.3 齿轮三维点云重构现状
        1.2.4 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齿轮精度评定
    1.3 齿轮测量云计算平台研究现状
    1.4 齿轮数据交互格式标准
    1.5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齿轮三维测量原理
    2.1 齿轮三维测量原理
        2.1.1 圆柱齿轮模型
        2.1.2 结构光传感器原理
        2.1.3 齿轮三维测量模型
        2.1.4 齿轮三维测量系统标定
    2.2 齿面三维数据预处理
        2.2.1 三维点云拼接
        2.2.2 三维点云数据分片
        2.2.3 三维点云数据重采样
        2.2.4 三维点云孔洞修复
        2.2.5 三维点云滤波
    2.3 齿轮三维误差计算
        2.3.1 基于特征线的点云三维误差计算
        2.3.2 齿面三维误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齿轮三维测量系统研究
    3.1 机械结构
        3.1.1 高精度气浮转台
        3.1.2 线结构光传感器
        3.1.3 标定用圆柱标准件
    3.2 测量控制系统
        3.2.1 测量装置电气系统
        3.2.2 传感器触发采样模式
        3.2.3 点云测量能力分析
    3.3 齿轮三维点云测量软件研发
        3.3.1 Measure Flow测控软件框架
        3.3.2 齿轮点云测量软件开发
        3.3.3 基于CUDA的点云处理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齿轮测量云计算平台研究
    4.1 齿轮云测量
    4.2 分布式齿轮测量云平台
        4.2.1 测量云平台
        4.2.2 基于微服务的分布式云测量架构
        4.2.3 MQTT物联网传输协议
    4.3 齿轮云测量系统研发
    4.4 测量系统云平台改造策略
        4.4.1 局部修改策略
        4.4.2 业务剥离策略
        4.4.3 数据解耦策略
        4.4.4 控制注入策略
    4.5 齿轮测量云平台开发
        4.5.1 转台测量云平台
        4.5.2 齿轮双啮测量云平台
        4.5.3 齿轮三维测量云平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齿轮测量数据格式标准
    5.1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5.2 可扩展齿轮描述语言
        5.2.1 技术规范
        5.2.2 分类标准
        5.2.3 实例文档
    5.3 齿轮数据转换接口
    5.4 齿轮数据接口标准应用
        5.4.1 齿轮三维点云数据格式
        5.4.2 齿轮传动误差数据格式
        5.4.3 齿轮双啮测量数据格式
    5.5 齿轮数据接口标准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验证
    6.1 实验材料和设备
        6.1.1 被测齿轮
        6.1.2 齿轮测量中心P26
        6.1.3 DF100小模数齿轮双面啮合测量仪
    6.2 测量实验
        6.2.1 三维测量系统标定实验
        6.2.2 三维测量过程分析
        6.2.3 三维齿轮测量及误差计算
    6.3 云平台下的齿轮测量综合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电子生物支持训练系统软件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植入式脑机接口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机器人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2 生物机器人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文章结构安排
2 植入式脑机接口科研支持平台需求功能分析
    2.1 科研支持平台的需求分析
    2.2 科研支持平台的功能组成
    2.3 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软件平台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1 概述
    3.2 体系结构
    3.3 系统研究理论基础
    3.4 神经信号采集模块的实现
        3.4.1 SPI传输方式
        3.4.2 无线传输方式
        3.4.3 离线文件读取
    3.5 视频采集模块的实现
        3.5.1 实时预览
        3.5.2 回放和下载
        3.5.3 离线视频预览
        3.5.4 开发环境配置
    3.6 数据采集同步与数据的归档
        3.6.1 神经采集数据的标注
        3.6.2 实验数据的管理
    3.7 行为控制模块的实现
        3.7.1 刺激方式的选取
        3.7.2 指令参数配置与测试
        3.7.3 远程定位功能的实现
        3.7.4 姿态展示功能的实现
    3.8 本章小结
4 软件的关键技术实现
    4.1 信号数据的处理显示
    4.2 多语言交互操作
    4.3 脑电与视频信号同步
    4.4 GPS坐标转换
    4.5 软件系统硬件支撑
5 植入式神经接口软件平台在生物机器人上的测试
    5.1 神经信号采集测试
    5.2 远程激励控制功能测试
    5.3 数据管理测试
    5.4 姿态功能测试
    5.5 飞行轨迹跟踪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安卓平台上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藏文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印刷体藏文识别的特殊性
    1.4 印刷体藏文识别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印刷体藏文文档图像的预处理
    2.1 图像二值化
    2.2 图像去噪
    2.3 图像倾斜矫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印刷体藏文文档图像的行字切分
    3.1 行切分
    3.2 字切分
    3.3 归一化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行切分准确性分析
        3.4.2 字切分准确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刷体藏文样本集构建与卷积神经网络设计
    4.1 字符样本集构建
        4.1.1 人工标记数据样本
        4.1.2 文字渲染效果的合成样本
    4.2 卷积神经网络
        4.2.1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2 网络的构造及训练
        4.2.3 卷积核选取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CovNet识别准确率分析
        4.3.2 单字识别准确率分析
        4.3.3 实际样本识别准确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卓平台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相关技术介绍
        5.1.1 开发平台
        5.1.2 开发环境
        5.1.3 开发框架
    5.2 系统需求分析
        5.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5.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识别软件架构设计
        5.3.2 识别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5.3.3 印刷体识别软件运行流程设计
    5.4 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的实现
        5.4.1 软件权限的实现
        5.4.2 软件界面的实现
        5.4.3 图像获取模块的实现
        5.4.4 预处理模块的实现
        5.4.5 行字切分模块的实现
        5.4.6 识别器调用模块的实现
        5.4.7 一键常用语翻译模块的实现
        5.4.8 其他功能模块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卓平台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的测试
    6.1 测试环境与测试方法
        6.1.1 系统测试环境
        6.1.2 测试方法
        6.1.3 测试流程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主界面测试
        6.2.2 图像获取功能模块测试
        6.2.3 识别模块测试
        6.2.4 翻译功能模块测试
        6.2.5 个人中心模块测试
    6.3 性能测试
        6.3.1 兼容性测试
        6.3.2 压力测试
        6.3.3 其他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轻量级时空数据管理WebGIS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空数据共享技术研究现状
        1.2.2 GISWeb服务的研究现状
        1.2.3 开源WebGIS的研究现状
        1.2.4 跨语言编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
    2.1 开源GIS技术
        2.1.1 GDAL介绍
        2.1.2 CesiumJS
    2.2 基于C++/CLR的跨语言封装与调用技术
    2.3 RESTFUL风格的定制化WEBGIS服务技术
    2.4 元数据抽取与更新
    2.5 数字水印加密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DAL的服务端算法封装与服务调用
    3.1 GSDC开放式GIS工具集设计与研发
        3.1.1 栅格数据模型
        3.1.2 算法粒度
        3.1.3 接口说明
    3.2 工具集算法封装
    3.3 定制化时空数据计算服务及其调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多时态、多尺度电子地图瓦片数据混搭组织方法
    4.1 本章结构
    4.2 TMS规范下瓦片数据组织规则
        4.2.1 Web墨卡托投影瓦片编码方式
        4.2.2 WGS84地理坐标瓦片编码方式
    4.3 单源瓦片本地部署
    4.4 多源瓦片的加载
        4.4.1 同源不同参瓦片的加载
        4.4.2 多源不同参瓦片的加载
    4.5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空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以淄博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例
    5.1 系统的总体架构
    5.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5.3 时空数据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C/S端数据上传
        5.3.2 用户管理模块
        5.3.3 数据检索模块
        5.3.4 申请审核模块
        5.3.5 数据详情模块
        5.3.6 移动端APP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UIA的Windows应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2 UIA相关技术研究与分析
    2.1 UI自动化测试实现的基础
    2.2 UIA的发展过程
        2.2.1 MSAA
        2.2.2 UI Automation
    2.3 UIA的体系结构
        2.3.1 UIA的角色
        2.3.2 UIA的组成
        2.3.3 自动化元素
        2.3.4 UIA的树模型
        2.3.5 UIA的属性
        2.3.6 UIA的事件
    2.4 UIA的优势
    2.5 自动化测试框架
        2.5.1 自动化测试框架简述
        2.5.2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3.1 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3.1.1 遇到的问题
        3.1.2 需求分析
    3.2 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架构设计
        3.2.1 系统结构
        3.2.2 测试平台架构设计
        3.2.3 测试基础方法模块
        3.2.4 测试辅助工具模块
        3.2.5 测试用例模块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UIA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实现
    4.1 测试基础方法模块的实现
        4.1.1 UI Infrastructure实现
        4.1.2 Utility的实现
    4.2 测试辅助工具模块的实现
        4.2.1 LogManager的实现
        4.2.2 ResourceManager的实现
        4.2.3 TestLoader的实现
    4.3 测试用例模块的实现
        4.3.1 UICommon的实现
        4.3.2 Test Cases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UIA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应用
    5.1 被测试软件介绍
    5.2 自动化测试需求
    5.3 实现自动化测试
        5.3.1 定义UI控件
        5.3.2 描述UI控件属性
        5.3.3 UI控件封装
        5.3.4 设计自动化测试用例
    5.4 执行自动化测试
        5.4.1 自动化测试平台编译
        5.4.2 加载自动化测试用例库
        5.4.3 执行自动化测试
        5.4.4 检验自动化测试结果
    5.5 应用结果与分析
        5.5.1 实现自动化测试之前
        5.5.2 实现自动化测试之后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回顾与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的离子迁移谱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D]. 王怡东. 西北大学, 2021(12)
  • [2]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D]. 胡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云平台的CT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 陈爱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西门子840Dsl的数控轧辊磨床系统开发与研究[D]. 邱兆祥.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D]. 付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云平台下的齿轮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郭晓忠.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电子生物支持训练系统软件平台[D]. 薛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安卓平台上印刷体藏文识别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陈洋.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轻量级时空数据管理WebGIS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胡桃英.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UIA的Windows应用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凌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Windows平台下应用软件多语言支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