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旅游的一些思考

关于云南旅游的一些思考

一、对云南旅游业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1](2021)在《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贫困减缓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从旅游扶贫的提出到现在,旅游业在扶贫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但也有观点对旅游业与区域贫困减缓持不同意见,具体表现为旅游产业对区域贫困减缓有积极效应,又或者旅游业会使贫困减缓便得更难以实现,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旅游业与贫困减缓之间没有实际的联系,造成这些意见分歧的是由于所选用的测度指标不同。为了研究旅游业与区域困是否具有联系性,使旅游业对脱贫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参考国内外旅游业对区域贫困减缓的研究,引入能够精准测度贫困的FGT指数,来精准地测定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本文基于云南省16州(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云南省进行全样本和分地区的旅游业对区域贫困减缓影响研究检验,有效地提高了旅游产业对区域贫困减缓的长期动态效应的准确性。根据所检验的结果显示,云南省全样本在对旅游业对区域贫困减缓的检验中呈显着性,表明云南省整体在旅游业对区域贫困减缓中起积极效应,从分区域检验的结果来看,除了滇中部地区的检验结果不显着外,滇东、滇南、滇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均呈显着性,表明滇东、滇西、滇南地区旅游业对区域贫困减缓起到积极效应。而滇中地区的检验结果可发现,虽然没有显着性,但旅游业与其贫困发生率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表明旅游业对贫困贫困发生率在一定的阈值内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在超过阈值后,就起不到积极作用了;最后滇南地区在旅游业对贫困减缓的检验中显着性最强,因为从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来看,滇南地区的绝对值最大;在旅游业对贫困减缓的检验中,通过对比检验结果发现,旅游业对贫困缺口的效应大于对贫困缺口平方的减缓效应,从而认为旅游业同时会带来使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范小琳[2](2021)在《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有了极大的发展,跟随中国及世界变化发展的脚步,许多理论深刻影响着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云南建筑》期刊作为展示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演变发展的重要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媒体话语体现出来对建筑的客观认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准确把握建筑演变的趋势。本文基于《云南建筑》专业期刊的重要文本,以“在地”一词为线索,梳理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以核心文献、关键词和典型案例解析来找寻、提炼、概括出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思想演变,并总结出当代云南地域性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思想从“民族性、地方性”到回归真实即时的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地域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在地性”的精神性根源与存在主义哲学,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试图对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进行反思。

卢银静[3](2020)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提出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区,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该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目前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而民法手段和相应的法律制度存在空白。这不仅造成少数民族群体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动力不足,参与度不强,导致传统文化大量流失,也限制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利用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云南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玉屏萧笛、广西瑶族服饰在文化旅游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例为基础,本文重点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并选取丽江古城、《云南映象》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文化流失、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追其根本,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相关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权利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本文从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专业性等方面入手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机制建设建议。

李鹤[4](2019)在《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步伐,推进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增强我国旅游经济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企业众多,探索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加快云南省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步伐,推动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经济新常态下旅游混合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项目编号2017-TR-05)课题研究为支撑,在对企业进行调研并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撰写。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运用治理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结合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对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并通过对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案例的研究,提出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以及推进云南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有: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大型旅游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未上市旅游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农村地区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包括成立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等;(2)推进云南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有:政府要完善云南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构建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机制(包括建立旅游企业混改工作协调机制、混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投资者退出保护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制定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配套政策(包括制定民营旅游企业参与混改的政策、国有旅游企业改制重组的政策、旅游资产证券化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营造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包括营造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等;旅游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混改后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混改后旅游企业文化融合、加强混改后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旅游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等。

许同[5](2019)在《云南高原悬崖景观识别及旅游开发思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地质资源作为一种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体或地貌景观,其具有观赏性、奇异性、多样性、古老性、丰厚性、地域性及科学性等特征,具有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目前,如何发掘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体或地貌景观并将其转化成为旅游地质资源并进行开发,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在悬崖地貌这一旅游地质资源上,也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了地质学、地貌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遥感和ArcGIS等软件的技术支持下,探讨了云南高原悬崖的分布特征,分析悬崖景观发育的地学基础并揭示其旅游价值,后遴选出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悬崖景观并探讨其旅游开发思路,为地学旅游注入更多的新内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托地理信息数据,借助ArcGIS软件进行地形渲染、坡度提取及等高线提取处理分析后,按照Ottawa国际制图大会中提出的陡崖标注法,借助LocaSpaceViwer软件进行目视解译,厘定了云南高原悬崖的分布特征。云南高原悬崖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差异。(2)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发育与地貌面、岩石、大地构造、断裂构造、水系等地学因子关系密切。(1)悬崖景观主要发育云南高原悬崖景观主要集中发育在Ⅰ级地貌面(23002430m)、Ⅱ级地貌面(18002080m)与Ⅰ级地貌面的交界处,Ⅲ级地貌面(14501600m)上基本没有悬崖景观的发育;(2)悬崖景观多集中发育在石灰岩和砂岩分布的地区;(3)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上悬崖景观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悬崖景观大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单元的边缘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交界处;(4)悬崖景观的的分布与断层的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深大断裂作为断裂构造的一种表现形态,对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发育起到主导作用;(5)悬崖景观大多发育在南北走向河流的东侧、东西走向河流的南侧。(3)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旅游价值表现在其具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科学价值表现在:(1)云南高原北部地区部分悬崖是揭示云贵高原隆起带动青藏高原隆起的重要地质遗迹,中南部地区部分悬崖是揭示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碰撞的重要证据;(2)云南高原部分悬崖成为揭示地壳演变信息,构造运动演化进程的载体。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美学价值表现在:(1)部分悬崖用其自身不可代替的记录方式,科学精密而又独特的向人们展示了分布地区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具有历史之美;(2)部分悬崖上残留的古生物遗迹及仅靠裂缝扎根生长的植被等皆彰显其生命之美;(3)部分悬崖景观作为一种地质构造遗迹,经历了亿万年的地质环境变迁,具有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运动之美。同时,部分悬崖崖壁上残留着如悬棺、石刻、壁书等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性层积”的产物,是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4)以悬崖景观的旅游价值、悬崖资源的空间集聚性、及当地区位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为遴选标准,遴选出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五片悬崖景观区,即小江断裂带悬崖景观区、弥勒断裂带悬崖景观区、金沙江沿岸悬崖景观区、鲁甸-巧家悬崖景观区及楚雄-祥云-大姚悬崖景观区。在坚持特色性、合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体验性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开发思路,即将小江断裂带悬崖景观区和弥勒断裂带悬崖景观区开发成地质公园模式,将金沙江沿岸悬崖景观区和鲁甸-巧家悬崖景观区开发成悬崖主题观光体验模式,将楚雄-祥云-大姚悬崖景观区以多种资源协调开发的模式对其进行旅游开发。(5)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旅游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由此提出了以下建议,即:加强悬崖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地学旅游资源产品化;注重悬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注重与周边和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积极争取全方位支持,完善旅游保障。

杨一[6](2019)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研究 ——以西南林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学为例》文中认为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云南地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因此云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促进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云南非遗文化的优势,将云南省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推广出去,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教育对文化有着传递、选择、融合、创新的作用,教育可以通过筛选将我国文化的精髓提取出来,以多种形式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通过交流访谈、互派留学生等活动促进文化的融合,这在本质上也是对文化的创新。在教育发挥文化功能这一层面,对外汉语教育承担了重要职责。在本文中,笔者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传播意义出发,以文化课教学的方式,把云南非遗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并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归纳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期望通过研究实际的教学案例得到不同的教学方法,能让留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云南非遗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内容为选题的缘由和选题意义,同时介绍了云南非遗文化的价值和传播意义,运用综述法阐述了目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可借鉴的地方。论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第二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留学生对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兴趣度、认同度以及云南非遗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对三个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在实际教学中好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第四章,针对前文所总结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依据理论和相关实际,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后来研究者提供教学的借鉴和研究的参考。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还未解决的问题。另外,本文通过将云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向他们介绍云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有利于外国人更多的了解我们云南的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而且同时也促进了我们云南文化的对外推广,让来云南的留学生了解我们云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加深了跨文化的互通和理解。

牛蓉琴[7](2019)在《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政策,是促进经济的科学增长与发展,维护市场机制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导向、引领和助推效应的重要作用。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石。立足在地性资源,制定了富有创新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了“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云南现象”。先后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引导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2010年,按照云南地方标准统计,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3亿元,占GDP 比重达6.1%,成为全国6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地区之一。但是,在2012年,国家为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同年,云南按照国家统计标准核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统计意义上出现断崖式下滑,从635.08亿元下降为380.3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6.5%降为3.7%,失去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在国家自上而下的“竖井式管理”中,文化产业政策指向:放弃“地方标准”的特色产业,转向以国家政策“对标”的业态。以“金、木、土、石、布”为主要业态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诗与远方”的多头管理制约了资源的配置,“旅游+”成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惟一路径等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新时期,探索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变化规律,以及转型升级中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政策为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分别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一至今)三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从演进历程分析得出云南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分别是对“统计指标”“竖井管理”“外部市场”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本文从学理的角度提出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大部制管理体制,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云南文化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陈恩玲[8](2019)在《舟山白泉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构建载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实际行动。白泉镇是舟山市本岛中心城镇,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独特的海岛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这是白泉镇百姓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本论文通过查阅白泉镇相关史料文献,实地走访人文景观,详细梳理了白泉镇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当前乡镇历史文化遗产存在自然性破坏、价值遭到无意识破坏、缺乏保护专业人才、文保意识不强、保护利用规划和资金缺乏、重保护轻利用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制定长远保护规划,完善保护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培养保护专业人才等,不断提高文保水平。在做好保护前提下,要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合理发展观光旅游业,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提高其附加值和对地方经济贡献度,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王东琴[9](2018)在《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大理巍山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一种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生活状况。我国贫困问题较表现出明显的生产性贫困、历史性贫困、地域性贫困、群体性贫困和社会性贫困,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且其贫困有着明显的“世袭”性。在旅游业逐日兴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以已达到自己休闲度假追求精神享受的目的,“旅游+扶贫”的扶贫战略逐渐被采用并快速扩展,其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的作用和价值逐渐显现出来。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旅游扶贫对于改善民生,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支持各地旅游扶贫发展,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机构踊跃参与扶贫开发,集聚各方力量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带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反贫困进程。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是云南省贫困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地理环境复杂,贫困问题严重,脆弱性突出,贫困具有长期性特征。本研究以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典型代表巍山县为例,结合当地贫困农户和县、乡、村各级扶贫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巍山县扶贫及旅游扶贫工作实践及成效进行研究,总结评价“巍山经验”,在综合分析巍山县发展现状和贫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巍山县扶贫开发与旅游扶贫实践的研究,从“多元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区域联动”等多方面来探讨巍山县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问题,总结出了“乡村生态农业模式”、“旅游+特色小镇模式”、“O-RHB模式”以及“庄园经济+休闲旅游模式”四种旅游扶贫模式,并以巍山县旅游扶贫模式的选择研究对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旅游扶贫模式选择的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保障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的有序开展,构建合理的保障机制对于旅游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宏观调控旅游扶贫市场。政府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重要保证,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便利;建立健全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旅游协作机制,权责分明,合作发展;旅游市场的规范有序是发展要求,影响和制约着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开发;充足的旅游人力资源是必要的人才准备,能够提高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的科学水平。各种模式的侧重点不同,旨在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和资源特色开发旅游扶贫,增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落地性,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开发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从中获得利益收入。通过本研究以探索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实践的有效开发手段,选择适宜的旅游扶贫模式,推动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

杨丽琼,李泽锋[10](2017)在《云南省入境旅游阶段特征及发展特点——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旨在反映云南省入境游的阶段特征与基本情况。研究指出:昆明市海外旅游者人数保持持续增长状态,但传统亚洲市场较同期增幅放缓。本文从旅游需求变化、旅游成本及政治因素、旅游服务及保障措施、对入境游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归纳云南省入境游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二、对云南旅游业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云南旅游业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贫困减缓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旅游业导向型的贫困减缓研究
        二、旅游业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研究
        三、旅游业发展减缓贫困的研究方法及对象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创新及局限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可能创新
        三、本文的局限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影响机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扶贫
        二、贫困减缓效应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增长极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
        三、产业链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旅游业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机制
        一、旅游业对贫困减缓的正面影响机制。
        二、旅游业对贫困减缓的负面影响机制。
第三章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云南省贫困减缓状况
    第三节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与贫困减缓
第四章 实证过程与分析
    第一节 贫困计算方法和思路
    第二节 贫困数据的说明
    第三节 贫困FGT分解指数测算结果
    第四节 旅游业与区域贫困减缓实证设计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构造
        三、数据来源
    第五节 旅游业与区域贫困减缓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二、分地区估计
第五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结论
    第二节 主要问题
        一、从相对贫困视角看,旅游业会导致收入差距现象
        二、旅游业对农村贫困减缓存在区域差异性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 结语和展望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
        1.1.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建筑语境
        1.1.3 云南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历程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1.2.1 《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限定
        1.2.2 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的界定
        1.2.3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现状研究
        1.4.1 地域主义发展脉络
        1.4.2 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脉络
        1.4.3 《云南建筑》折射出的云南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现状及其发展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视角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分类分析法
        1.5.3 量化分析法
        1.5.4 关键词分析法
        1.5.5 图解分析法
    1.6 论文提纲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建筑话语中的“在地”
    2.1 “地方概念”进入中国建筑界
    2.2 从台湾的“在地”到地域建筑的“在地”
        2.2.1 local(地方)
        2.2.2 region(地域)
        2.2.3 in-situ(在地)
        2.2.4 地方性、地域性、在地性的异同
    2.3 “在地”的“在”与“地”
        2.3.1 建筑师的“在”与海德格尔的“在”
        2.3.2 地方性的“地”与地域性的“地”
    2.4 “在地性”在建筑学上的界定
    2.5 研究云南建筑的“在地性”的意义及价值
    2.6 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 《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1 《云南建筑》概述
        3.1.2 《云南建筑》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的重要文献
        3.1.3 《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4 《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5 《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6 《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2 当代云南“在地性”创作的影响因素
        3.2.1 主体创作意识因素
        3.2.2 社会环境因素
        3.2.3 文化环境因素
        3.2.4 历史文脉因素
        3.2.5 技术特征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
    4.1 云南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期
    4.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及建筑创作
        4.2.1 20 世纪80 年代震荡反思时期——地域特色外在表达时期
        4.2.2 20 世纪90 年代多元突破时期——地域特色内在表达时期
        4.2.3 21 世纪00 年代理性创新时期——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4.2.4 21 世纪10 年代本土话语建立时期——立足本土的地域精神追求时期
        4.2.5 小结
    4.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演变
        4.3.1 CNKI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2 基于《云南建筑》的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3 基于关键词解析出的四大特征趋势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典型案例解析
    5.1 典型作品与图解方法
        5.1.1 图解方法理论
        5.1.2 生成性图解和埃森曼图解方法
        5.1.3 典型建筑选取方法和解析价值
    5.2 20 世纪80 年代昆明旧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民族性”的图示体现
        5.2.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2.2 建筑生成手法
        5.2.3 工人的纪念碑——现代建筑的乡土纪念性
    5.3 20 世纪90 年代’99 昆明世博会中国馆案例解析——“地方性”的图示体现
        5.3.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3.2 建筑生成手法
        5.3.3 在传统的形式中追寻“现代化理想”
    5.4 21 世纪00 年代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案例解析——“地域性”的图示体现
        5.4.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4.2 建筑生成手法
        5.4.3 “真实”的现代建筑语言
    5.5 21 世纪10 年代昆明新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在地性”的图示体现
        5.5.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5.2 建筑生成手法
        5.5.3 解构与重构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云南建筑》1982-2018 年期刊状态及刊号列表
附录 C:《云南建筑》1980 年以后重要文献列表
附录 D:《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E:《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F:《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G:《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理论
    2.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旅游资源特性
        2.1.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内容
        2.1.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2.1.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征
    2.2 民族文化旅游业及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2.2.1 民族文化旅游业
        2.2.2 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2.3 知识产权应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
        2.3.1 知识产权应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2.3.2 知识产权应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2.3.3 知识产权应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存在的障碍与解决办法
第三章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3.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3.1.1 “博物馆式”旅游开发
        3.1.2 “民族文化村式”旅游开发
        3.1.3 “短期表现式”旅游开发
        3.1.4 “旅游商品式”旅游开发
    3.2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现状
        3.2.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现状
        3.2.2 我国文化旅游业知识产权立法现状
        3.2.3 我国文化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3.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
        3.3.1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实践
        3.3.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实践
        3.3.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经验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
    4.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发展现状
        4.1.1 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现状
        4.1.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4.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4.2.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机制
        4.3.1 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
        4.3.2 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
        4.3.3 政府及行政机关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机构建设
        4.3.4 旅游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创造高质量知识产权
        4.3.5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做好文化旅游知识产权服务
        4.3.6 推动各方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4)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由公有制经济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云南省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云南省政府出台政策推动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节 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有模式
        一、战略重组
        二、战略合作
        三、战略投资
        四、增资扩股
        五、跨行业投资
    第三节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思想观念落后
        二、企业价值合理评估困难
        三、管理机制落后
        四、法律风险
第四章 云南省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典型案例研究
    第一节 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背景
        一、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的背景
        二、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
        三、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业务板块与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调研实录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总结
    第三节 对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评析
        一、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
        二、对集团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看法
        三、战略重组模式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需权衡利弊
第五章 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
    第一节 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第二节 大型旅游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
    第三节 未上市旅游企业推行员工持股
    第四节 农村地区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
第六章 推进云南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一节 完善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配套政策
        一、完善云南旅游企业产权制度
        二、制定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政策
        三、营造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建立云南发展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机制
        一、建立旅游企业混改工作协调机制
        二、建立混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三、建立投资者退出保护机制
        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第三节 云南旅游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确立混改后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促进混改后旅游企业文化融合
        四、加强混改后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五、加强旅游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成果

(5)云南高原悬崖景观识别及旅游开发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2.2.1 人口与经济
        2.2.2 交通条件
        2.2.3 民族与文化
        2.2.4 旅游发展现状
第3章 云南高原悬崖分布特征研究
    3.1 云南高原悬崖提取
        3.1.1 数据来源
        3.1.2 云南高原悬崖提取方法选择及图像预处理
        3.1.3 云南高原悬崖提取结果
    3.2 云南高原悬崖分布特征
第4章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发育的地学基础
    4.1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发育与地貌面的关系
    4.2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发育与岩石的关系
    4.3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发育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4.4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发育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4.5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发育与水系的关系
    4.6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的发育与土壤植被的关系
第5章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旅游价值研究
    5.1 科学价值
    5.2 美学价值
    5.3 历史文化价值
第6章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旅游开发思路及建议
    6.1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开发方向及原则
        6.1.1 开发方向
        6.1.2 开发原则
    6.2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遴选
        6.2.1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遴选标准
        6.2.2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遴选结果
    6.3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旅游开发思路研究
        6.3.1 地质公园模式
        6.3.2 悬崖主题观光体验模式
        6.3.3 多种资源协同开发模式
    6.4 云南高原悬崖景观旅游开发建议
        6.4.1 加强悬崖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地学旅游资源产品化
        6.4.2 注重悬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6.4.3 注重与周边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
        6.4.4 积极争取全方位支持,完善旅游服务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高原悬崖群所对应岩石岩性表
附录B 云南高原悬崖群所对应土壤类型表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6)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研究 ——以西南林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研究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二、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
        三、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云南非遗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可信度
        二、留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三、中文学习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情况
        四、不同文化背景是否对了解云南非遗文化有影响
    第二节 个人访谈情况及分析
        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二、关于云南非遗文化的传播情况
        三、对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学习的建议
第三章 云南非遗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一、教学中融入云南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二、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节 走进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汉语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传统工艺融入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分析
    第四节 传统舞蹈融入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云南非遗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节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思考
        一、政府支持力度较薄弱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三、对留学生的学习认知的重视不足
        四、云南非遗文化介绍如何与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
        五、教师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第二节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二、对教学的建议
        三、对学校的建议
        四、对教师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文章
附录:来华留学生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 主导和引导的关系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二、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一) 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
    (二) 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
    (三) 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至今)
三、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统计指标”的路径依赖
    (二) 对“竖井管理”的路径依赖
    (三) 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
四、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一) 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建设
    (二) 大部制管理体制建设
    (三) 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建设
    (四)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政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舟山白泉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白泉镇背景研究
        1.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动态
        1.3.2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动态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白泉镇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
    2.2 历史发展演变概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 白泉镇历史文化遗产调查
    3.1 物质文化遗产
        3.1.1 历史建筑类遗产
        3.1.2 交通类遗产
        3.1.3 动植物类遗产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1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3.2.2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2.3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3.2.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第四章 白泉镇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综合评价
    4.1 价值评价
        4.1.1 历史文化价值
        4.1.2 科学价值
        4.1.3 文化艺术价值
        4.1.4 社会经济价值
        4.1.5 生态价值
        4.1.6 精神价值
    4.2 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2.1 风吹日晒水蚀火烧等自然性破坏
        4.2.2 对其价值认识不足的无意识毁坏
        4.2.3 缺少传承与保护的专业人员
        4.2.4 文物保护等法律意识还有待增强
        4.2.5 保护规划和资金存在短缺
        4.2.6 难以寻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第五章 白泉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
    5.1 保护性合理利用的含义与目的
        5.1.1 保护性合理利用的含义
        5.1.2 保护性利用的目的
    5.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
    5.3 保护措施
        5.3.1 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遗产价值、保护意识、法律观念等的宣贯
        5.3.2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社会公共形象,全民动员保护文化遗产
        5.3.3 根据有关法律、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制定长远的保护性规划
        5.3.4 根据价值总和评价不同层级的保护体系
        5.3.5 确保并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维护和修复工作
        5.3.6 积极引进和培养相关的传承、保护专业人才
        5.3.7 恢复并保护好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5.4 利用对策
        5.4.1 精心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5.4.2 统筹资源,合理发展观光旅游业
        5.4.3 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5.4.4 完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大理巍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综述
        1.2.1 国外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综述
        1.2.2 国内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的涵义
        2.1.2 旅游扶贫模式
        2.1.3 传统农耕文明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3.1 现有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3.2 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贫困原因的理论剖析
        3.2.1 生产方式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3.2.2 抗风险能力弱,脆弱性突出
        3.2.3 资源匮乏,产业替代能力差
        3.2.4 耕地面积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3.2.5 区域发展障碍,易发生普遍性贫困
        3.2.6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结构性与群体性贫困显着
    3.3 旅游发展对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减贫效用分析
        3.3.1 助推“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3.3.2 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转型
        3.3.3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永久脱贫
        3.3.4 实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共享
        3.3.5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4 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模式选择的路径研究
        3.4.1 产业联动路径
        3.4.2 区域联动路径
        3.4.3 多元主体参与路径
        3.4.4 “购买服务式”综合性治理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理巍山县旅游扶贫的案例研究
    4.1 巍山县发展现状分析
        4.1.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1.2 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4.2 巍山县贫困原因及现状分析
        4.2.1 巍山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4.2.2 巍山县贫困现状分析
    4.3 巍山县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
        4.3.1 巍山县的主要扶贫模式
        4.3.2 巍山县旅游扶贫开发现状
        4.3.3 巍山县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4.4 巍山县旅游扶贫模式的构建研究
        4.4.1 乡村生态农业模式
        4.4.2 旅游+特色小镇模式
        4.4.3 O-RHB模式
        4.4.4 庄园经济+休闲旅游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模式构建的保障机制研究.
    5.1 保障机制建立原则
    5.2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构建
        5.2.1 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5.2.2 加强教育培训和旅游人才建设
        5.2.3 加强动态监督管理和规范旅游市场
        5.2.4 构建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和明确权责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云南省入境旅游阶段特征及发展特点——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研究方法
三、昆明市入境游市场年度发展情况
四、昆明市入境游市场阶段发展特征
    (一)旅游需求变化:元阳、土林、彩色沙林等成新热线
    (二)旅游成本及政治因素
        1. 政治因素的影响
        2. 成本过高
    (三)旅游服务及保障措施
        1. 入境游服务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2. 旅游交通保障措施应该持续完善
    (四)对入境游的重视程度
五、发展建议
    (一)以海外游客为市场导向
    (二)关注港澳市场,开展主题营销
    (三)树立整体旅游品牌
    (四)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五)依托旅游资源,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四、对云南旅游业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贫困减缓的效应研究[D]. 张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D]. 范小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卢银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云南省旅游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李鹤.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5]云南高原悬崖景观识别及旅游开发思路研究[D]. 许同.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研究 ——以西南林业大学来华留学生教学为例[D]. 杨一.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D]. 牛蓉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8]舟山白泉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陈恩玲.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9]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大理巍山县为例[D]. 王东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云南省入境旅游阶段特征及发展特点——以昆明市为例[J]. 杨丽琼,李泽锋. 中国旅游评论, 2017(03)

标签:;  ;  ;  ;  ;  

关于云南旅游的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