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的两个新版本

谈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的两个新版本

一、再谈两种新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罗荔龄[1](2021)在《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概率教学研究与教学重构》文中提出概率论拥有丰富的思想方法,其中随机思想与随机方法是其独有的特征,它丰富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转变我们确定性思维的局限。本研究以高中概率单元为例,基于问题驱动重构教学,探索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研究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释:(1)通过课堂实录与线上访谈对高中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分析,进一步通过文献分析对国内外高中概率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问题驱动理论从内涵和意义上进行深度剖析。(2)对概率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分析,了解概率因何产生发展?概率的发展经由哪几个重要阶段,概念产生的根源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高中概率课程,重新审视高中概率教学内容,为教学重构带来启示作用。(3)对现行的两版高中数学教材概率单元的教材内容深度剖析,从知识体系、内容安排、章节引入方式、概念表述与具体内容呈现进行两版教材的差异分析,分析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4)以问题驱动理论为基础,重构概率教学内容与顺序,从整体教学顺序上建议先概率再统计,将概率内容放在一个学期集中授课,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样本空间、古典概型和随机变量为核心概念将整个高中概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概率教学重构。本文有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概率教学内容重构。本文通过对高中概率教学现状分析以及高中概率教学研究文献分析,掌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概念本质理解不足,缺乏对概率发展历史的了解,未能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而教师的数学素养,他们对概率知识的理解是教学课堂上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概率历史的梳理,概率的发展经历三个重要时期,从历史的角度看高中概率课程,重新审视高中概率单元内容,对教材深度剖析,找到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在问题驱动理论下进行高中概率教学重构,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重视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解决三个问题,(1)整体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采用概率—统计的教学顺序;(2)教学遵循历史发展顺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体现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以样本空间,古典概型、随机变量三个核心概念为主线进行教学重构。(3)关键概念引入严格定义。如,概率的定义、随机变量定义。重构后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思想方法的获得。(2)深读教材,挖掘数学本质,形成高中概率教学案例设计梳理历史,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反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概念产生的根源,从问题驱动的角度重新组织概率教学,形成较完整的高中概率的具体课时教学案例设计,可供一线教师参考。问题驱动的教学理论下的数学教学重视剖析概念本质,重视通过真实有效的问题驱动学生课堂积极思考。以期改变教学中存在的概念辨析不清,学生被动思考的教学现状。(3)为中学数学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强调从宏观层面上对学科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挖掘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整体把握学科发展历史顺序、逻辑顺序,寻求最合适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大方向,结合教材内容对单元教学内容的重构,即需要对教学内容基于历史角度进行审视,整体的把握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的编排顺序,确定整体教什么。微观层面结合学生数学现实、对具体的概念课或原理课的教学内容重构,确定具体的课时教什么。问题驱动理论为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确定以及教学的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问题驱动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数学教学的重新理解,更好的实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高鹏斌[2](2020)在《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研究 ——以W公司并购D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自上世纪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走上高速通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相对独特的市场环境及高速的经济改革,我国的企业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经过60年发展的成果,而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伴随着全球化经济速度的加快,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并购重组完成资本扩张。在日益增多的企业并购重组案例中,并购的各方更多时候只能够看到资产及规模的放大,但是,从并购实际成果和数据分析来看,成功的并购重组案例却相对较少。本文和一些研究观点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并购各方在并购重组的战略规划中,忽略了企业文化融合对并购重组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很多严重损失甚至致使企业的并购行为最后以失败告终。本篇论文对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课题进行探究,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实操性的操作方案。在资源整体配置的大背景下,本文研究了W公司和D公司的企业并购,并对企业并购后企业如何实现在制度和文化上的融合和转变,实现并购后公司员工之间的协同作战,共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推进社会效益的发展,对于增强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篇论文在介绍企业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企业文化和企业并购的概念和融合方法,其次以W公司和D公司为例,阐述了企业并购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等层次的文化冲突问题,从文化差异到融为一体的过渡,明确过渡期目标,提出企业并购后定的管理原则,管理方向,探讨了企业并购的整体过程和整体绩效评价,之后针对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冲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善的建议和措施,以及分析了改善措施实施的效果,最后总结了实操案例的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相关的经验教训。企业文化融合在并购过程中的重要度被放至越来越高的定位,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W公司并购D公司的企业文化融合案例分析,说明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会遇到的冲突、对策及经验反思。

郑艳艳[3](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樊秦华[4](2020)在《宕昌县110kV变电站改造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的一环必将取代常规变电站,常规变电站设备和技术落后制约了电网的发展,因此需要将常规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才能适应未来电网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对110kV宕昌县传统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进行研究。研究了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对标准的信息接口、状态监测、测控保护、信息通信等一体化智能设备核心技术研究;对智能变电站的不同网络结构优缺点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网络结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下一步宕昌变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论文设计了宕昌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得出未来几年发展负荷峰值,并制定扩容改造方案;结合当地情况对主接线方式进行分析,确定主接线改造方案;根据短路计算选择结果选择一次系统关键设备及参数;确定宕昌变电站二次系统网络配置和设备配置方案,并确定继电保护方案,并对辅助系统和高级应用功能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变电具备微机化、智能化、自动化功能。论文对改造后的宕昌变进行可靠性分析。主要针对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分析以及变电站的可靠性定量计算,总结2015年至2018年间的数据,对宕昌变电站的可靠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了保证一条出线正常供电以及保证所有出线均能正常供电两种情况下宕昌变电站智能改造前后的可靠性指标,验证了进行宕昌变智能改造使得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

朱晓玲[5](2020)在《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文中指出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强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阶段,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一直探索的问题,在众多的探索中,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学生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相应地就需要进行深度备课,需要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物理教师对教科书的分析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我国物理教科书呈现出“一标多本”的状态,不同版本教科书在相同知识的形成路径上有何异同,同一版本不同年级段的教科书编排有何特点,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更加科学、深入地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这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研究了当前我国教科书分析与比较以及利用目标矩阵法进行教科书分析的现状;随后通过查阅文献对目标矩阵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借鉴已有研究细化其操作步骤,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基于目标矩阵法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教科版和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主题下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到其知识形成关系图;最后使用比较法对分析所得的知识形成关系图进行了比较,得出其知识形成路径的不同特点,并对这些差异的编排意图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及部分教学片段设计。研究表明,四本教科书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知识广度上,初中教科版大于人教版,高中教科版略小于人教版,初中教科版对“科学探究”相关内容安排较显性,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应用,初中人教版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高中教科版注重知识的应用,而高中人教版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兼顾,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知识序列上,各教科书相同知识的形成路径大致相似,但存在着台阶设置、内容安排、位置编排方面细节上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初中人教版的知识形成路径可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初中教科版则更加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高中人教版在知识难度上大于教科版,但合理设置了知识进阶以降低学生学习时的困难;两版本教科书“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高中阶段相较于初中阶段知识广度降低,知识深度提升,知识编排以初中为基础螺旋式上升,在初高衔接中知识形成路径大致相同,部分知识衔接存在不同。目标矩阵法可以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更加科学、深入地分析教科书,方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形成关系,助力深度备课,并且这一分析比较过程有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崔艳英[6](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李裔[7](2019)在《中英主流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现如今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弱,并不仅体现在其军事实力上,其国家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掌握情况以及高新人才的多少也成为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而物理学的发展间接的影响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潜能和高新人才的储备。甚至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所以物理教学的改革成败,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鉴于英国走在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因此对比学习其教学经验,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作用。但由于中英两国在文化、政治和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两国在教育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巨大的不同。并且物理作为中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实验又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的来源,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对比研究两国主流高中教材实验的差异,可以为我国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新鲜血液,也可以给我国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本文在进行此次对比研究时,主要从实验总论、形式、数量和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借助图像、表格、数学统计手段等,对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加以总结,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最后,笔者希望借助此次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同时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本文将从下述几个部分,进行本次对比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此部分对此次课题的选取、当前研究现状、本次课题研究具有怎样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本次课题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对两国教材实验总论进行了对比,在本部分中,笔者对两国教材实验总论进行了阐述说明,分析两者所具有的优缺点,加以对比总结。第三部分对两套教材实验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对两国实验呈现形式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两套教材中实验数量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从两套教材的力、热、光、电四个类别实验中,各选取一个典型实验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套教材实验特点加以整理。第四部分对本次研究进行整体总结分析,并结合研究结果,对今后教材的完善和修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对本次研究的局限和展望进行了阐述,旨在发现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和接下来需要应对的问题。

李元超[8](2018)在《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家居照明已成为一种潮流,逐渐取代传统家居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目前大多学者对于智能家居照明的研究都是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研究,对于系统中用户情感的关注度匮乏。因此,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对智能家居照明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技术发展带来的情感匮乏的情况,也可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对智能家居照明的情感表达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观察法以及访谈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了解了情感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智能家居照明的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访谈,得出了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的总目标和各功能区域的目标,并基于此提出了四条系统构建原则,旨在为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将智能家居照明实现方式和情感表达研究相结合,构建了“信息感知-智能处理-情感表达”为框架的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系统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客厅和卧室中部分场景进行了方案设计的探讨和评估,为后续概念设计的完善和更迭打好了基础。以情感表达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照明研究,为用户构建了高情感补偿的智能照明系统,赋予并传达了照明更多的情感内涵,增进了人与系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变得更加智能、人性化,提升了用户体验满意度。

万茹[9](200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修订计量考察》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计量研究的方式,描写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的修订,具体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义项的修订,包括义项的增补、删减、分合;(二)释义表述的修订,包括释义表述的增补、删减、置换等方面;(三)用例的修订,包括用例的增加、删减、置换、位置调整等方面;(四)词目修订,包括词目的增加、删减等方面。由于两个版本词典的编纂过程是如此复杂,涉及的修订的的情况不能一刀切,因此,我们对每项内容的修订都有系统的分类以及细致的描写。《现代汉语词典》的历次修订对汉语辞书编纂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也会给汉语规范史的研究提供素材。本文希望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反映上述情况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共时层面中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脉络。

杨广军[10](2004)在《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文中认为不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在西方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基础教育的根本定位只能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集中到课程改革的突破,而教材建设则在课程问题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材观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而层层递进,由“教材即知识”到“教材即范例”、“教材是中介”、“教材是话题”,“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此教材观的引导下,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成为必须,目的是针对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打破现行教材的积弊,满足高中物理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又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同时,教材和课程标准还可以互相检验对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基于对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强烈需求,本论文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梳理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演变历程,从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汲取教材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多版本的全面对比中外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丰富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②提出、总结、完善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理论。一方面为本文设计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多家单位的研究、多版本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的现实需要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③根据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较为完善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 为此,本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①确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高中物理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基础性解析;②分析高中物理教材改革动因,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进分析,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③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全面分析与对比研究,分析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新成果及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启示;④总结教材设计理论,最后提出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部分框架结构和样章样节设计构想。

二、再谈两种新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两种新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概率教学研究与教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因由
        1.1.1 概率论的教育价值
        1.1.2 高中数学教学的内涵
        1.1.3 一堂同构异构概率课的启示
        1.1.4 一道高考题的思考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框架和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框架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概率内容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研究综述
    2.1 高中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2.1.1 课堂一线教师在高中概率内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2 线上访谈中教师反映出来的问题
    2.2 国内关于高中概率内容的研究
        2.2.1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2.2.2 高中概率内容课程标准研究
        2.2.3 高中概率内容的教材比较研究
        2.2.4 对高中教师概率内容的教研分析
        2.2.5 学生在概率内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2.6 高中与大学概率内容教学衔接的启示
    2.3 外国关于概率内容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影响学生概率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2.3.2 学生概率学习困难及其理解偏差的研究
        2.3.3 解决学生概率学习困难的方法的研究
    2.4 关于概率内容研究的文献述评
        2.4.1 文献的共性
        2.4.2 关于概率内容研究的思考
    2.5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理论简述
        2.5.1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的内涵
        2.5.2 问题驱动数学教学理论的意义
        2.5.3 问题驱动与探究式学习
第三章 概率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教学启示
    3.1 概率论的历史发展
        3.1.1 概率论的起源
        3.1.2 概率论的产生
        3.1.3 概率论的发展
        3.1.4 公理化下的概率论
    3.2 从概率论历史发展看概率概念的发展
    3.3 概率论历史的教学启示
第四章 我国高中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4.1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概率内容要求的变迁
        4.1.1 新世纪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概率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4.2 高中概率单元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
        4.2.1 教材编写建议
    4.3 教材内容分析
        4.3.1 两版教材编写的共性分析
    4.4 两版教材的不同点分析
        4.4.1 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
        4.4.2 章节引入方式
        4.4.3 概念表述及具体内容上的差异分析
    4.5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5.1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4.5.2 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知识点的建议
第五章 高中概率教学重构与教学案例设计
    5.1 高中概率教学重构
    5.2 高中概率教学案例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概率教学重构
        6.1.2 深读教材、挖掘数学本质,形成高中概率教学案例设计
        6.1.3 为中学数学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6.2 研究的启示
        6.2.1 促进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6.2.2 转变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6.2.3 重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思想交流
    6.3 研究展望
        6.3.1 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践
        6.3.2 教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研究 ——以W公司并购D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路径和内容安排
    1.4 本章总结
第2章 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文化概念
    2.2 并购整合理论
    2.3 企业文化整合的方法
    2.4 国内外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动态的研究描述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W公司收购D公司背景及整合过程
    3.1 W公司介绍
    3.2 D公司介绍
    3.3 W公司收购D公司背景介绍
    3.4 W公司收购D公司的整合过程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冲突
    4.1 W公司并购D公司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冲突表现
    4.2 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员工访谈总结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针对冲突所采取的企业文化融合措施及效果
    5.1 企业文化融合的实施原则
    5.2 企业文化融合的实施方案
    5.3 企业文化融合措施
    5.4 企业文化整合措施实施后的绩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有效的改善措施总结
    6.2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的反思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D 公司员工访谈提纲
致谢

(3)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2.5 本章小结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3.4 本章小结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语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宕昌县110kV变电站改造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
    2.1 智能变电站特征
    2.2 一次侧智能化设备
        2.2.1 智能化变压器
        2.2.2 智能化断路器
        2.2.3 智能化互感器
    2.3 二次系统网络结构
        2.3.1 “点对点”网络结构
        2.3.2 分布式共享网络结构
        2.3.3 过程层分布采集及间隔层集中控制网络结构
    2.4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
    2.5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设计方案及改造
    3.1 变电站选择
        3.1.1 变电站概况
        3.1.2 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2 负荷预测
        3.2.1 负荷预测方案
        3.2.2 宕昌变增容负荷预测
    3.3 宕昌变主接线
        3.3.1 主接线技术方案比选
        3.3.2 主接线方案改造
    3.4 短路计算
    3.5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3.5.1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配置
        3.5.2 智能变压器选择
        3.5.3 110kV开关柜选择
        3.5.4 35kV高压开关柜选择
        3.5.5 10kV高压开关柜选择
    3.6 二次系统智能化改造
        3.6.1 设计原则
        3.6.2 网络配置方案
        3.6.3 设备配置方案
    3.7 继电保护方案
        3.7.1 继电保护基本要求
        3.7.2 继电保护方案
        3.7.3 主变保护配置方案
        3.7.4 110kV保护配置方案
        3.7.5 35kV及10kV保护配置方案
    3.8 调控运维一体化监控及高级应用方案
        3.8.1 智能化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3.8.2 基于“调度运维一体”的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3.8.3 环境监控系统
    3.9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3.10 智能变电站改造前后对比
    3.11 本章小节
4 可靠性分析
    4.1 供电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4.2 基本参数
    4.3 保证一条出线能正常供电的可靠性指标
    4.4 保证所有出线不停电时的可靠性指标
    4.5 智能设备对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现状分析
    2.3 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思路
4 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分析
    4.1 制定教学目标
    4.2 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
    4.3 建立目标矩阵
    4.4 按目标水平分类
    4.5 形成关系图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比较
    5.1 知识广度比较
    5.2 知识序列比较
    5.3 教学片段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科版初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2 :人教版初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3 :教科版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4 :人教版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5 :初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学目标
附录6 :教科版初中A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7 :人教版初中B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8 :教科版高中C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9 :人教版高中D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10 :教科版初中物理A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附录11 :人教版初中物理B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附录12 :教科版高中物理C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附录13 :人教版高中物理D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中英主流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1.1.2 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1.3 中英两国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文献计量法
2.中英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关于实验部分总论的对比
    2.1 我国教材关于实验的总论
    2.2 英国教材关于实验的总论
    2.3 实验总论的比较研究
3.中英高中物理教材中部分实验的对比研究
    3.1 教材实验呈现形式的对比研究
        3.1.1 我国教科版物理高中教材实验形式
        3.1.2 英国剑桥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形式
        3.1.3 中英高中主流教材实验形式的比较研究
    3.2 中英高中教材中实验数量与分布对比研究
        3.2.1 实验数量研究
        3.2.2 实验形式和范围分布情况
        3.2.3 实验数量与分布对比情况
    3.3 部分特色实验对比研究
        3.3.1 力学部分典型实验对比
        3.3.2 热学部分典型实验对比
        3.3.3 光学部分典型实验对比
        3.3.4 电磁学部分典型实验对比
    3.4 两国实验特色对比
        3.4.1 我国教科版教材实验特点
        3.4.2 英国剑桥高中教材实验特点
4.研究结论与建议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8)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2 情感及情感表达
    2.1 情感解析
    2.2 情感表达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智能家居照明系统及其构成
    3.2 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要素研究
    3.3 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影响因素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的目标及原则
    4.1 研究思路
    4.2 目标用户分析
    4.3 情感表达的总体目标构建
    4.4 家居功能区域情感表达目标研究
    4.5 情感表达的原则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构建及初步设计探讨
    5.1 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5.2 系统特征实现方式
    5.3 系统模型的构建
    5.4 系统初步设计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修订计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义项修订计量考察
    2.1 义项的增加
        2.1.1 实词义项的增加
        2.1.2 虚词义项的增加
        2.1.3 不成词语素义项的增加
        2.1.4 短语义项的增加
        2.1.5 义项的增加小结
    2.2 义项的删减
        2.2.1 不常用的古义、旧义的删减
        2.2.2 适用范围不广的方言义项的删减
        2.2.3 过于专业、冷僻义项的删减
        2.2.4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不常用义项的删减
        2.2.5 功能义项的删减
        2.2.6 不规范或不独立使用的义项的删减
        2.2.7 异体字、异形词类义项的删减
        2.2.8 义项删减小结
    2.3 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2.3.1 条目内部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2.3.2 条目分合引起的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第三章 释义表述修订计量考察
    3.1 名词性词语释义的修订
        3.1.1 定义式释义的修订
        3.1.2 语词式释义的修订
        3.1.3 特殊类型的修订
        3.1.4 释义模式的修订
        3.1.5 名词性词语释义结构的修订
        3.1.6 名词性词语释义修订小结
    3.2 动词性词语释义的修订
        3.2.1 扩展式释义的修订
        3.2.2 语词式释义的修订
        3.2.3 特殊类型的修订
        3.2.4 释义模式的修订
        3.2.5 动词性词语释义结构的修订
        3.2.6 动词性词语释义修订小结
    3.3 形容词性词语释义的修订
        3.3.1 “(适用对象)+性状的说明描写”式释义的修订
        3.3.2 “形容……”式释义的修订
        3.3.3 “……的”式释义的修订
        3.3.4 语词式释义的修订
        3.3.5 准定义式释义的修订
        3.3.6 定义式释义的修订
        3.3.7 特殊类型的修订
        3.3.8 释义模式的修订
        3.3.9 形容词性词语释义结构的修订
        3.3.10 形容词性词语释义修订小结
    3.4 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释义中括注的修订
        3.4.1 搭配型括注的修订
        3.4.2 附加型括注的修订
        3.4.3 搭配型括注与附加型括注的转换
        3.4.4 括注修订小结
第四章 用例修订计量考察
    4.1 用例修订的方式
        4.1.1 新用例的增补
        4.1.2 旧用例的删汰
        4.1.3 旧用例的置换
        4.1.4 旧用例位置的调整
        4.1.5 旧用例的局部修订
        4.1.6 用例的综合调整
        4.1.7 用例修订小结
    4.2 新版用例修订的特点
        4.2.1 新版用例修订所体现的时代性
        4.2.2 新版用例所创设的词语语义背景
        4.2.3 新版用例所揭示的词语搭配关系
        4.2.4 新版用例所展现的单字条目的层级性
        4.2.5 新版用例所具有的与释义的高度一致性
        4.2.6 新版用例所体现的简洁自然的风格
        4.2.7 新版用例所蕴含的倡导性
第五章 条目增删概况与动因
    5.1 条目增加概貌
        5.1.1 具有现代性、当代性的新词语的增补
        5.1.2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用词语的增补
        5.1.3 新版为平衡收词释义而补收的条目
        5.1.4 配套词条的增补
        5.1.5 一些未标注词性的单字条目的增补
    5.2 删减条目概貌
        5.2.1 旧词语的删除
        5.2.2 不能广泛使用的方言词、书面语词、外来词的删除
        5.2.3 不常用、冷僻的百科性词语的删除
        5.2.4 不太规范、使用频率不高的词语的删除
    5.3 条目增删的动因
        5.3.1 社会发展推动词语新陈代谢
        5.3.2 人们的主观性给词语更新带来的影响
        5.3.3 语言发展的类推作用促进词语的发展
        5.3.4 《现汉》本身的规范性作用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导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一)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二)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问题与目标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我国高中物理教育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
        (一) 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三次变革
        (二) 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观
        (一)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二)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五)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三、素质教育与我国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教材改革
        (一) 高中教育性质的定位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解析
        (三) 高中物理新教材
第二章 我国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与教材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一)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作用
        (二)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演变
        (三) 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六) 对新课程标准的看法
    二、高中物理教材
        (一) 高中物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 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中外典型高中物理教材的分析与对比研究
    一、分析与对比的教材来源及版本
    二、国外与港台地区高中物理教材简介
        (一)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
        (二) 英国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三) 法国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四) 日本的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
        (五) 澳大利亚的高中物理教材
        (六) 匈牙利的高中物理教材
        (七) 香港的高中物理教材
        (八) 台湾的高中物理教材
    三、中外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
        (一) 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对比
        (二) 内容结构对比
        (三) 版面设计对比
        (四) 附属栏目的设计对比
        (五) 呈现方式对比
        (六) 与生活的联系程度对比
        (七) 教材承担的功能与使用方式对比
    四、结论:我国现行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分析
        (一) 优点分析
        (二) 缺点分析
第四章 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及其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影响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发展
        (一) 反馈干预及其影响绩效的内部机制
        (二) 关于学生成就动机的理论及培养
        (三) 自我效能感
    二、脑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给教育的启示
        (一) 大脑的功能定位与全脑开发
        (二) 脑发育的关键期与教育的适时性
        (三) 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与教育的适切性
        (四) 情绪的脑机制与情感教育
        (五) 脑电波与最佳学习状态
    三、心理学、脑科学理论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一) 教材的本质是属于反馈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教材所应提供或呈现的反馈干预形式
        (三)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教材编制理论的辩证关系
        (四) 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
        (五) 教材的内容设计应满足学生用脑需求和协调发展
        (六) 教材与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七) 关于教材的难度
第五章 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材设计理论的影响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 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二)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三) 学习与迁移
    二、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
        (一)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 学生角色的转换
        (四)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一) 关于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 关于技术手段的应用方法和目的
        (三) 关于评价方向
        (四) 关于知识的特性
        (五) 关于学习与迁移
        (六) 关于超媒体
        (七) 关于认知工具、任务情境和控制方法
第六章 教材设计理论
    一、教材的设计模型
    二、教材的展开顺序
        (一) 国外学者的探索
        (二) 当代中国学者的探索
    三、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一) 先行组织者的定义
        (二) 先行组织者的特征
        (三) 先行组织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四) 先行组织者在教科书中的重要性
        (五)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
        (六) 先行组织者自身的设计
    四、教材图表的设计
        (一) 图表与文字的比较
        (二) 图表对学习的影响
        (三) 图表的功能
        (四) 图表运用之考虑因素
    五、教材标示的设计
        (一) 种类
        (二) 作用
    六、教材版面及微观细节的设计
        (一) 版面
        (二) 编排
        (三) 样式细节
        (四) 微观细节
    七、教材的结构设计
        (一) 教材应体现学科结构与教学结构的统一
        (二) 教材应体现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统一
        (三) 教材应体现环境创设与素质培养的统一
    八、教材的内容设计
        (一)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处理
第七章 我国高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构想
    一、设计思想
        (一) 编写目的
        (二) 设计思想
        (三) 设计思考十例
    二、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 一般原则
        (二) 学科要求
    三、整体构想与篇章结构
        (一) 整体构想
        (二) 篇章结构
    四、样章样节
        (一) 目录结构
        (二) 样章样节
参考文献
结语

四、再谈两种新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概率教学研究与教学重构[D]. 罗荔龄. 广州大学, 2021
  • [2]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融合研究 ——以W公司并购D公司为例[D]. 高鹏斌. 中山大学, 2020(04)
  • [3]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宕昌县110kV变电站改造设计及实现[D]. 樊秦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D]. 朱晓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7]中英主流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D]. 李裔.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8]智能家居照明情感表达研究[D]. 李元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修订计量考察[D]. 万茹. 苏州大学, 2009(09)
  • [10]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 杨广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谈谈Protel电路设计软件的两个新版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