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网络连接准入控制机制研究

ATM网络连接准入控制机制研究

一、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光[1](2019)在《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航空、军事、反恐、救灾、环境、工业、医疗及家居等领域,然而大部分WSN专网专用,普适性较差,在WSN架构、效率、能耗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已构建的网络多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需完成另一任务,就需要重新部署一个全新网络,造成网络底层物理设备复用率低,WSN资源浪费,网络通用性和多任务性差。另一方面,对于单个WSN节点,能量供给、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需要提高节点使用寿命,降低节点功耗。由于单个WSN节点的资源受限性,网络必须平衡负载,延长单个节点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整个网络寿命。本文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及向量网(Vector Nerwork,VN)相关技术引入到WSN领域,在向量网架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SDN的WSN网络(VN-based WSN,VN-WSN)架构,分离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参照向量地址定义,设计了向量转发算法、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提出了基于SDN和VN技术的VN-WSN构建算法及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对提出的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基于SDN和VN技术部署VN-WSN,使端系统和通信网络可编程,实现一个VN-WSN网络可提供多种应用业务服务,从而共享网络资源。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和向量网技术的WSN网络架构,即VN-WSN。网络架构主要由解耦的数据面和控制面构成,数据面由传感器节点执行,依据控制策略进行数据转发。控制面由分布式的控制器执行,负责网络拓扑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如拓扑发现、多路径路由等。优化网络地址,引入多标识,采用向量网三标识架构:身份标识/位置标识/路径标识。实现从IP网单标识(IP地址,既是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也代表路径标识),到移动网络双标识(身份/位置),再到向量网(身份/位置/路径)的三标识架构。通过解耦网络地址,优化网络架构,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及网络扩展性的目的。(2)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WSN数据转发策略。该策略中,将WSN的每个节点的所有当前无线链路出口进行局部编码(称为分量),这样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信息就由一系列的编码构成,我们称其为向量地址。在无需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主叫节点向控制器请求向量地址,控制器生成向量地址返回主叫节点,节点收到后存储该向量地址,每次转发从向量地址中分离一个分量,并把数据包送到该分量所对应的出端口上,中间的转发节点不存储任何路径有关的信息。在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与上述工作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处理节点存储下一跳向量地址,多个向量地址接力完成转发,并进行网内数据融合。实验中,在同一应用场景下,分别采用现有WSN转发策略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结果表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能节省更多的查表时间,节省能量,与FLOODING相比能耗降低89.15%,与GOSSIP相比能耗降低46.25%。(3)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WSN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网络动态性强,单一的路径转发难以提供高的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端对端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虽然单个路径不能连续保证网络连接,但是多条路径一起可以高可靠地提供网络连接。在该方法中,主叫申请和存储多条相对独立的通信路径,并按照路径代价排序待用。转发时,选择最优的一条路径之向量地址,按照向量转发机制转发,如果转发失败,启动路径恢复算法,选择备用路径进行数据转发。备用路径的切换速度独立于控制面的路由速度,所以可以实现端对端的快速路径切换,这样在较低的路由收敛速度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目的。实验中,选择了路径最优的十条路径作为备选路径,分别对不同跳数下的路径恢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的性能显着改善。(4)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SDN-WISE每次数据转发都必须查表,造成WSN节点资源过度耗费,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最优状态下每个数据包只在源端查表一次,中间转发节点完全不用查表,即可完成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有效节约了WSN节点资源。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其优越性。

王兆云,王玉文,肖晶,王佳,陈捷[2](2015)在《基于OPNET的ATM传输服务类型CBR和UBR建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中,每一类传输服务类型都有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基于恒定比特率(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和基于未指定比特率(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介绍了OPNET仿真软件的主要特性、建模机制及仿真步骤。采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设计实验,根据2种不同传输服务类型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场景并进行仿真对比,对比在不同场景中语音信号端到端延时以及端到端延时的方差的变化,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比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更适合语音信号的传输。

侯大志,蒋洪晖[3](2013)在《无线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无线ATM技术由于吞吐量大、支持综合业务等一系列优点,在军事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的发展方向是把ATM应用于军用移动通信,在战场上实现运动中的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实时传输。本论文利用现有成熟的无线ATM接入技术和蜂窝移动网技术,结合现代高技术信息作战对军事通信的要求,研究宽带无线接入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

杜子凯[4](2012)在《卫星交换系统交换型虚连接(SVC)技术研究》文中提出ATM是一种能够适配多种业务的分组技术,具有高速、保证服务质量的优点。卫星上采用ATM技术,可以使得卫星进行多波束快速交换,方便多个地面站之间的可靠通信,从而构成天地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卫星ATM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业务类型的统计复用。由于不同业务类型具有不同的参数和服务质量(QoS)要求,这就需要卫星ATM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机制以便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能确保不同业务类型的QoS,信令就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本文首先对ATM信令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针对卫星信道长时延等特点,对卫星信令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卫星环境下的卫星ATM信令模型,进而详细设计了卫星单播/多播信令协议。本文还对卫星QoS保证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拥塞控制和连接允许控制。最后,通过搭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半物理仿真验证平台对所提出的信令模型、卫星系统信令协议以及本文确定的开环拥塞控制和连接允许控制算法进行硬件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协议的正确性及可行性。通过对卫星信令技术的研究,得到了一种适用于卫星环境下的单播/多播信令协议。为我国开展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孙咏[5](2013)在《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信技术业务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全球兴起,IP和ATM技术不断发展并相互融合。IP与ATM融合技术为解决路由器带宽问题和IP QoS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IP与ATM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模型: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重叠模型就是将IP当成一个网络与ATM网络互连,不更改ATM网络的协议模块,而将IP的功能叠加在ATM上。集成模型是将IP路由器的智能和管理性能集成到ATM交换中形成的一体化平台。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完成IP与ATM的混合交换,采用集成模型,将ATM层看作是IP层的对等层,IP网络与ATM网络采用独立的协议体系、路由策略以及地址分配规则。运用三级CLOS混合可重构交换机在资源分配上的优点,保证IP分组交换速率,降低IP分组传输时延。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具有Qos保证的电路与分组混合交换网络”,分析比较了现有的IP/ATM融合技术,阐述了研究IP/ATM融合技术的意义以及IP/ATM融合技术运用到卫星通信网络的必要性。然后本文阐明在IP/ATM融合中信令系统的地位和重要性,根据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提出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网络的信令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本文在第三章中具体研究了适用于本系统的ATM信令系统,并提出了一种具有QoS保证的IP专用信令,以满足IP传输的服务质量需求。文中定义了信令系统的状态转移,信令格式,详细说明了信令消息的交互流程,分析了终端用户系统以及交换机信令系统的模块划分和设计,定义了两种不同格式的转发表,阐明了它们的维护更新方式。本文在第四章介绍了测试环境和测试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交代了具体模块的测试步骤。最后测试证明了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能够成功传输,文件传输能够达到预期速率,说明本系统成功实现了ATM和IP的混合交换,ATM信令系统和IP专用信令系统运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王占京[6](2012)在《中国电信基础数据网(ATM/FR)网络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通信业务网的IP化融合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对运营商而言,理想状况就是所有的业务网络实现统一的IP承载,这样可以降低网络运维成本、减轻现有复杂的多网运维压力,同时可提供综合业务和未来新业务。因此中国电信早期部署的ATM/FR等基础数据网在末来几年将面临转网的境地,但这些网络目前还承载着大量的大客户业务,且还具有至少5年的生命周期。在未来几年内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网资源,同时寻求符合IP化融合趋势的网络演进策略是各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在通过对中国电信ATM基础数据网现状的调研,针对不同的网络发展策略提出两种现网业务的保障方案。通过对两种演进方案(业务转网、业务替代)的分析比较,对业务转网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网两种现网业务保障方案研究,即ATM骨干网扩容优化、引入异种ATM设备优化及演进,重点对后期演进方案进行研究;MPLS VPN相关技术的研究,采用MPLS L2VPN的方式实现ATM网络在MPLS的承载及演进;通过对演进策略关键点的研究,针对现网情况提出三种演进策略并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对与MPLS VPN网络的融合进程进行说明。论文主要取得的成果是提出了基础数据网向IP MPLS网络演进的策略,结合现有网络资源和现有网络演进技术,对基础数据网向IPMPLS网络演进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为后期业务保障以及演进工作的正式开展做好准备,并说明下一步工作和对最终目标进行了展望。

薛倩倩[7](2012)在《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必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ATM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核心交换和复用技术,具有灵活分配带宽、提供有保证的通信服务质量、保证低时延及高安全性等优势,与卫星通信覆盖面广、可提供宽带连接及安全可靠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卫星通信组网和在广域范围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而要实现并推广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就必须解决如何将地面Internet中应用广泛的IP网络接入卫星ATM交换网络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对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的分析以及对IP/ATM融合技术的研究,同时结合ATM永久虚连接(PVC)方式的特点,重点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进行设计与实现,从而达到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进行多媒体业务通信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研究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必要性以及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的关键问题;其次,介绍了ATM网络技术与IP/ATM融合技术,并对ATM网络信令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重点介绍了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方案——针对IP网络与卫星ATM网络的互联,设计了一套以太网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并将该信令与ATM-PVC信令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保证在网络控制中心(NCC)为用户建立PVC通信连接时,地面IP/ATM适配网关能够完成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与ATM-PVC信令之间的转换,实现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与释放;第四,详细叙述了IP/ATM适配网关对PVC信令的收发处理和转换表的动态维护,及终端用户系统和NCC代理机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搭建演示验证系统,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能够实现链路的正常建立、维护和释放,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安卫涛[8](2011)在《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在首都北京协调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2010年7月,北京市调整了西城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划,将宣武区和崇文区分别合并入上述两个区内,形成了新的西城区和新的东城区,行政区划的改变必然带来政府政务专网的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专网网络办公的不断深入,传输数据量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网络容量设计和网络质量保证已经不能满足可预见未来内用户增长的需求。为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作者在研究了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目前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后,结合目前运营商成熟的传送网络架构,分析比较了各种传送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后,一方面细化了用户级别,调整现有ATM网络节点分布,另一方面为新西城政务专网用户制定了一个以MSTP和ASON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优化方案。此方案对新西城的业务流向和带宽需求情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可扩容性、可管理性,并控制实施的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经过改造的西城政务专网,将完全满足用户网络的带宽扩容需求,具备多种业务承载能力,QoS,专网具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

温俊平[9](2011)在《ATM技术原理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描述了ATM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以及发展趋势,并对ATM网络进行了比较通俗的讲解,以增进大家对该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崔宁[10](2011)在《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文中指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益普及,企业对网络应用和内部信息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企业对网络应用提出了高标准、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用性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用户的这些需求,国内外宽带运营商都结合自身特点为其大企业客户构建了一个可管理的网络,即企业专网。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企业客户组建专网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多种组网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ATM网络组建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解决方案并列举了具体实例,同时对ATM网络专线运行质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采用所选网络方案的正确性。本文针对企业客户对专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北京联通现有DDN网络、IP网络、ATM网络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了ATM网络承载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方案。本文还针对东城区政府组建专网的需求,从组网方式、接入方式、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制定了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本文还简单的介绍了北京联通ATM网络现状和用户接入侧光电转换器的网管调通情况。最后,本文针对数字东城专网业务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组网分析和电路测试,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证明,ATM网络承载专网业务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数字东城专网的成功实施表明了所提网络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二、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SDN研究现状
        1.2.2 IEEE802.15.4与ZIGBEE研究现状
        1.2.3 基于SDN的WSN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研究
    2.1 INTERNET相关研究
        2.1.1 IP网络
        2.1.2 ATM网络
        2.1.3 MPLS网络
        2.1.4 SDN及OPENFLOW
    2.2 WSN相关技术
        2.2.1 WSN网络结构
        2.2.2 IEEE802.15.4
        2.2.3 ZIGBEE
    2.3 SDN-WISE
    2.4 本章小结
3 向量网架构研究
    3.1 向量地址
    3.2 向量转发
    3.3 向量网架构
        3.3.1 网络模型
        3.3.2 网络控制面
        3.3.3 向量网顶层网络架构
    3.4 向量地址特性分析及WSN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向量转发的多路径传输及路径恢复算法
    4.1 多路径传输
    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4.3 路径恢复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向量网的VN-WSN构建算法
    5.1 虚拟WSN
    5.2 VN-WSN构建模型
    5.3 VN-WSN构建算法
    5.4 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研究
    6.1 SDN-WISE体系结构及缺点分析
        6.1.1 SDN-WISE体系结构
        6.1.2 SDN-WISE拓扑发现
        6.1.3 SDN-WISE数据包结构
        6.1.4 WISE FLOW TABLE结构
        6.1.5 SDN-WISE优缺点分析
    6.2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
    6.3 实验仿真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OPNET的ATM传输服务类型CBR和UBR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ATM 传输服务类型
    1. 1 CBR
    1. 2 UBR
2 OPNET
3 仿真模型建立
4 仿真结果分析
5 结束语

(3)无线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ATM的网络结构和关键技术
    1.1 无线ATM的网络结构
    1.2 无线ATM的关键技术
        1.2.1 无线ATM信元
        1.2.2 无线ATM网络协议
        1.2.3 无线ATM移动管理
2 无线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
    2.1 无线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网的应用设计
        2.1.1 战术通信的特点及军事无线ATM设计策略
        2.1.2 无线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上的应用网络协议结构
    2.2 无线ATM在军事通信网性能分析
    2.3 无线ATM军事通信网的改进方向
3 结束语

(4)卫星交换系统交换型虚连接(SVC)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工作
第二章 ATM交换信令概述
    2.1 概述
    2.2 ATM交换原理
        2.2.1 固定长度分组
        2.2.2 虚连接
        2.2.3 ATM业务分类
        2.2.4 ATM协议参考模型
        2.2.5 ATM信令协议技术
        2.2.6 信令协议的体系结构
        2.2.7 Q.2931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卫星交换系统信令模型
    3.1 概述
    3.2 卫星环境中的ATM交换技术
    3.3 卫星ATM信令模型实现的关键问题
        3.3.1 CC层接口设计
        3.3.2 CC层的功能
        3.3.3 卫星ATM系统协议栈
    3.4 卫星Q.2931-S设计
    3.5 卫星Q.2971-S设计
        3.5.1 ATM主叫终端和ATM被叫终端之间成功建立多播SVC连接
        3.5.2 申请加入多播
        3.5.3 拆除多播
        3.5.4 拆除SVC连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宽带卫星通信系统QoS保证技术
    4.1 概述
    4.2 业务模型及QoS参数
    4.3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拥塞控制技术
        4.3.1 开环拥塞控制算法
        4.3.2 开环拥塞控制算法分析
        4.3.3 星上ATM交换机拥塞控制的丢弃策略
        4.3.4 卫星分组交换QoS请求方式
    4.4 连接允许控制
        4.4.1 连接允许控制
        4.4.2 卫星ATM交换系统连接允许控制机制与地面交换系统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差异
        4.4.3 卫星ATM交换系统连接允许控制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多媒体业务仿真验证平台搭建
    5.1 概述
    5.2 系统组成及功能
    5.3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交换型虚连接建立/维护/拆除
        5.3.1 终端—信关站建链
        5.3.2 终端—信关站拆链
    5.4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SVC连接业务演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5)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IP/ATM 融合技术的意义
        1.1.2 IP/ATM 融合技术应用于宽带卫星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意义
        1.1.3 基于 IP/ATM 混合交换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IP/ATM 混合交换的理论分析
    2.1 IP 和 ATM 的比较
        2.1.1 思想和目标的差异
        2.1.2 技术差异
        2.1.3 IP 和 ATM 对 QoS 的支持
    2.2 IP/ATM 融合技术
第三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
    3.1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
    3.2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呼叫/连接状态
        3.2.1 呼叫/连接状态定义
        3.2.2 信令系统定时器定义
    3.3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 ATM 信令系统设计
        3.3.1 ATM 信元信令格式设计
        3.3.2 U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3.3 N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3.4 点到多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 IP 专用信令系统设计
        3.4.1 IP 专用信令系统概述
        3.4.2 IP 分组交换专用信令格式设计
        3.4.3 IP-U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4 IP-N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5 IP 连接带宽拓展流程
第四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模块设计及实现
    4.1 用户终端信令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IP 终端用户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
    4.2 交换机信令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交换机信令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4.2.2 交换机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
第五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测试验证
    5.1 测试环境
        5.1.1 硬件平台
        5.1.2 软件平台
    5.2 IP 专用信令系统测试验证
        5.2.1 管道建立申请/接收模块验证
        5.2.2 管道拓宽申请/接收模块验证
        5.2.3 管道连接拆除模块验证
        5.2.4 通信过程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中国电信基础数据网(ATM/FR)网络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MPLS技术原理
        2.1.1 MPLS基本概念
        2.1.2 MPLS网络体系结构
        2.1.3 MPLS关键技术
        2.1.4 MPLS传输流程
    2.2 MPLS VPN技术基础
        2.2.1 MPLS VPN基本概念
        2.2.2 MPLS VPN体系结构
        2.2.3 MPLS L2 VPN
    2.3 PWE3技术
第三章 MPLS VPN网络VLL业务
    3.1 VLL业务简介
    3.2 VLL业务开放技术
    3.3 VLL业务接入方案
        3.3.1 直连MPLS VPN网络接入
        3.3.2 跨城域网接入
    3.4 VLL业务功能部署方案
        3.4.1 点到点相同介质透传
        3.4.2 点到点相异介质互联
第四章 演进方案研究
    4.1 网络演进需求分析
        4.1.1 现网网络结构
        4.1.2 业务现状
        4.1.3 在网用户需求分析
        4.1.4 网络演进目标分析
        4.1.5 功能及性能需求
    4.2 演进方案分析
        4.2.1 方案1——引入异种设备组网
        4.2.2 方案2——将业务直接割接至MPLS VPN网络
        4.2.3 网络演进总体方案对比
第五章 测试与总结
    5.1 异种设备引入现网测试
    5.2 异种设备PWI功能实验室验证测试
    5.3 测试结果及局限性分析
    5.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1.1 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与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1.1.2 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2 IP网络可接入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2.1 IP网络与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融合的必要性
        1.2.2 IP网络接入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宽带多媒体ATM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
    2.1 ATM技术
        2.1.1 ATM信元结构
        2.1.2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2.1.3 ATM连接方式
    2.2 IP与ATM融合技术
        2.2.1 IP/ATM技术
        2.2.2 局域网仿真(LANE)
    2.3 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
        2.3.1 ATM信令协议层
        2.3.2 ATM信令系统原理
        2.3.3 信令系统的QoS保证技术
第三章 IP网络接入的卫星ATM网络中PVC信令的设计
    3.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概述及总体框架
    3.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需求
    3.3 IP网接入的卫星ATM网络PVC信令设计
        3.3.1 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
        3.3.2 卫星ATM-PVC信令
        3.3.3 IP/ATM转换表
        3.3.4 终端用户主机状态标识
    3.4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交互总体流程
        3.4.1 注册过程信令交互流程
        3.4.2 PVC连接建立的信令交互流程
        3.4.3 PVC连接拆除的信令交互流程
第四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与验证
    4.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地面终端用户系统与网络控制中心NCC代理机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4.1.3 地面IP/ATM适配网关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4.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验证
        4.2.1 测试环境
        4.2.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端到端PVC通信的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8)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传送网技术综述
    2.1 ATM技术
        2.1.1 ATM的QoS
        2.1.2 提供完善的流量整形
        2.1.3 提供完善的流控机制
        2.1.4 面向连接的技术
        2.1.5 ATM虚电路技术
    2.2 SDH技术
    2.3 MSTP技术
        2.3.1 MSTP技术的概念
        2.3.2 MSTP技术的特点
        2.3.3 MSTP的关键技术
    2.4 ASON技术
        2.4.1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2.4.2 控制平台、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的交互
第三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大客户组网现状
        3.1.1 IP-VPN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3.1.2 专线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3.1.3 采用MSTP组建大客户专网
    3.2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现状
        3.2.1 原西城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3.2.2 原宣武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3.3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问题分析
        3.3.1 ATM的困惑
        3.3.2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3.3.3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业务安全的问题
        3.3.4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3.3.5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接入点不足问题
第四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解决方案
    4.1 北京联通智能光网络介绍
        4.1.1 MSTP融合ASON技术介绍
        4.1.2 目前网络情况介绍
    4.2 原西城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4.2.1 原西城区街道建设方案
        4.2.2 原西城居委会建设方案
    4.3 原宣武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4.3.1 原宣武区街道建设方案
        4.3.2 原宣武区居委会建设方案
    4.4 优化前后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ATM技术原理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交换的局限及ATM (异步转移模式) 技术的引入
    1.1 BISDN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对转移模式的要求
        1.1.1 提供高速传输业务的能力方面。
        1.1.2 时间和语意方面透明方面。
        1.1.3 灵活地支持各种业务方面。
        1.1.4 具有可行性方面。
    1.2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1.2.1 交换形式。
        1.2.2 路由选择方面。
        1.2.3 在信令方面。
        1.2.4 网络资源分配方面。
    1.3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特点
        1.3.1 信息损伤方面。
        1.3.2 语义透明性方面。
        1.3.3 支持多种业务方面。
        1.3.4 交换速率方面。
        1.3.5 设备的复杂性方面。
    1.4 对这两种交换模式的改进
2 ATM技术
    2.1 ATM信元结构
    2.2 ATM的特点
3 ATM网络
    3.1 ATM网络结构
4 ATM的发展趋势

(10)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专网网络现状
    1.3 目前企业客户专网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客户专网的组网方案
    2.1 几种组网方案
        2.1.1 IP-VPN方式
        2.1.2 ATM方式
    2.2 方案比较
    2.3 基于ATM的企业客户专网组网方案
        2.3.1 可行性分析
        2.3.2 设计原则
        2.3.3 系统结构
        2.3.4 优势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东城专网方案
    3.1 客户需求分析
        3.1.1 网络现状
        3.1.2 网络需求和目标
    3.2 技术解决方案
        3.2.1 用户具体情况
        3.2.2 ATM网络优势
    3.3 具体实施
        3.3.1 组网结构
        3.3.2 方案实施过程
    3.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方案实施概况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数字东城专网质量测试
    4.1 测试平台
    4.2 测试结果
        4.2.1 对带宽问题的解释
        4.2.2 具体测试结果如小黄庄卫生站
        4.2.3 测试总结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TM网络连接允许控制机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 赵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基于OPNET的ATM传输服务类型CBR和UBR建模分析[J]. 王兆云,王玉文,肖晶,王佳,陈捷. 无线电工程, 2015(02)
  • [3]无线ATM接入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J]. 侯大志,蒋洪晖. 电子设计工程, 2013(19)
  • [4]卫星交换系统交换型虚连接(SVC)技术研究[D]. 杜子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6]中国电信基础数据网(ATM/FR)网络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D]. 王占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7]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D]. 薛倩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8]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D]. 安卫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ATM技术原理及发展[J]. 温俊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14)
  • [10]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D]. 崔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ATM网络连接准入控制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