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

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

一、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苏,梁燕,李小建[1](2021)在《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基于POI和问卷数据的郑州市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郑州为例,基于POI数据,采用DBSCAN和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聚集特征;结合问卷数据,探讨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嵌套布局特征。郑州已初步形成多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地区一线城市类似,但是各聚集区集中于母城。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各分行业空间聚集水平区域差距明显,主要体现为市辖区差异和"母城—新城"差异。形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在于: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布局时,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地价租金3项传统因素导向突出,母城这3项传统因素具有比较优势。与发达一线城市相比,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表现出传统要素导向,新要素的重要性尚未体现。

秦云龙[2](2020)在《盐碱地上飞起“金凤凰” 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闪亮 河北宁晋:不简单、不平凡、不容易的县域巨变》文中研究表明"家乡的历史让我们自豪,家乡的今天更让我们骄傲,因为家乡不但拥有6个中国之最,还拥有3个世界之最……"赞美家乡的人有很多,但这位赞美家乡的网友却底气十足。让《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意外的是,如此多的"之最",竟然出自河北省邢台市一个十分低调的县城——宁晋县。经过一周多的实地调查,记者发现这座县城的"之最"远远超过网友的描述:宁晋县的食用盐全部开采出来,够全国人民吃上一万年;晶龙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

买雪燕[3](2020)在《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对甘肃近代学科建设的考察》文中认为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近代甘肃高等教育医学、农学、兽医学、边疆语文系等学科的发展脉络,以上学科的建构主要来自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西部高校在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中表现平平,突出表现在规模性发展不足和质量参差不齐。本研究结合近代甘肃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新时期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要从建立辩证统一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出发,增强学科理论与西部实践问题之间的耦合性、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加强筹资研究和丰富学科建设经费多元化等对策建议。

唐绮颖[4](2019)在《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高潮,至1978年后才逐渐收尾,是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涉及到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事件。本文以龙溪专区的知识青年为个案,主要着眼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从知青下乡前的社会动员与心态分析,下乡时的政府安置与生产生活,返城后的就业安置与问题解决等诸多方面,对该群体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以期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龙溪专区知识青年的心境与行为,为填补本区域知青史研究的空白、把握福建省乃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整体走势做出贡献。

史煜[5](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张佳乐[6](2019)在《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力学特性对比试验研究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具有较高孔隙比、中压缩性、高灵敏度等独特的工程特性,对粤西沿海和海南岛北部的经济活动和工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对湛江组黏土的区域分布规律、力学效应以及其强结构特性的成因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湛江典型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湛江组黏土的区内对比,以及湛江组黏土与其他地区一般黏土的对比分析。以广东湛江某钢铁工程土样为研究对象,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压缩试验和固结试验,分析土体在不同受力阶段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最后,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湛江组黏土的强结构性成因。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天然含水率w高,天然孔隙比e较大。w统计平均值为49.27%,最大值达52.75%;e统计平均值为1.41,最大值为1.503。液限wL较高,wL为58.17%~66.83%,平均为62.33%,明显要高于天然含水率。湛江黏土压缩系数av为0.26MPa-1~0.5MPa-1,平均0.38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湛江组黏土的天然含水率、液限、压缩系数及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其孔隙比有着良好的相关性。(2)当孔隙比e相同时,湛江组黏土的压缩系数a1-2远小于一般软黏土;而其无侧限抗压强度qu则远大于一般软黏土。湛江组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孔隙比拟合曲线的斜率大于一般软黏土,说明强结构性对于湛江组黏土的强度影响较大。(3)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三种围压条件下的极限莫尔圆两两之间的公切线并不完全重合,湛江组黏土的抗剪强度包线呈折线形,表明土体围压小时处于超固结状态。湛江组黏土的内摩擦角φcu分布在16.4°~19.9°之间,平均18.03°。湛江组黏土的黏聚力Ccu分布在25kPa-78kPa之间,平均51.89kPa,变异系数最大可达0.27,因而在工程应用中不宜直接取经验值使用。(4)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湛江原状黏土灵敏度值St介于4.13到4.68之间,属高灵敏度土。湛江组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普遍较高,分布在135到162 kPa之间,平均值为152 kPa,灵敏度普遍较大,这一点充分反映出湛江组黏土的强结构特性。(5)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的原状土与重塑土高压固结对比试验研究。天然原状土的压缩曲线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即存在拐点,拐点前应力水平较低时曲线斜率小呈平缓型,拐点后曲线斜率发生突变呈陡降型,表明土样在压缩过程中存在结构屈服应力,它直接影响着天然土体的变形性状和强度特性。而重塑土样的压缩曲线基本上可近似为一条直线,压缩性随着压力变化不大,这是由于重塑样已经基本失去了先期固结压力和土的结构强度。(6)从地质学的角度,主要包括湛江组黏土的形成条件,湛江强结构性黏土空间分布特点,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沉积过程,分析了湛江组黏土的强结构性成因。

李潇[7](2019)在《济南市老城区叙事空间研究》文中提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面临着均质化现象愈发明显,城市个性不够突出,空间认知与城市意象逐渐缺失,城市重大事件消失殆尽等问题。为此,城市叙事空间研究,使得叙事学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成为了可能。叙事空间的研究从微观上包括城市广场、建筑、街区等可用作视域分析的要素,而从宏观上说,城市就是叙事空间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以济南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济南市老城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和事件要素的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寻求出济南市老城区重点叙事空间,为当代旧城更新与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数据来源、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国内外对城市叙事空间研究的进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济南市老城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期,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了各历史时期的研究底图,并对底图进行矢量化处理;第三章对济南市老城区内的叙事要素进行分类,并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各类叙事要素,然后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老城区各叙事要素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第四章分析各历史时期济南市老城区人工要素叙事空间,归纳各时期人工要素的叙事空间特征,然后通过地图叠加法研究济南市老城区人工要素总体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最后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济南市老城区的全局整合度与可理解度,分析出可达性强的重点街道和更容易被人所理解的叙事空间;第五章,分析各历史时期济南市老城区事件要素叙事空间,归纳各时期事件要素的叙事空间特征,然后通过地图叠加法研究济南市老城区事件要素总体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第六章将自然要素、事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叠加,分析济南市老城区总体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提出济南市老城区叙事空间演化树模型,并针对重点叙事空间,进行可视域群分析;第七章总结了济南市老城区叙事空间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济南市旧城更新改造与城市风貌塑造等方面提供几条粗浅的建议,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进行论述。

李文虹[8](2018)在《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具备相当多的成熟经验。本文针对社区学院这一类型的建筑,选取80个美国社区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社区学院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并梳理出了若干在其规划设计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绪论是研究工作的理论准备,并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基础,包括美国社区学院综述、美国社区学院的样本采集及部分样本的阅读。首先是分别从教育学角度和建筑学角度来介绍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其次是陈述样本采集的原则和30个重点样本的阅读,这30个样本后续都陆续出现在论文中,作为实证来说明论文所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通过列举大量调研的案例和数据,对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六个问题依次逐层展开论述。第一个问题是社区学院与城市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问题。由于社区学院与城市存在着积极而紧密的关系、能够激发城市活力,后续几个问题的研究才显得更有意义。第二个问题是校园规划建设的相关指标,包括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建筑面积指标等,这些指标是编制和评估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对保证校园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逻辑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个问题是校园空间模式,即各类功能的建筑如何在总图中布局。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社区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异同,得出社区学院这类建筑的空间模式,第四个问题是校园基本建设程序,它反映了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不同阶段及其之间的关系。美国社区学院基本建设程序中的特色是它动态更新、以弹性框架导则为主的校园总体规划,这就引出了后面两个校园总体规划中的问题。第五、第六个问题分别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个性塑造,都是校园总体规划中着重强调的内容。本文阐述了美国社区学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先进策略,并从自然元素、景观空间、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塑造校园环境个性的策略。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如何借鉴美国经验给出了建议。

刘倩倩[9](2018)在《成都市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设计探析 ——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大学城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今,校园景观成为大学历程、气质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示部分。它是校园文化脉络的积淀,是学校文化识别物质和精神显现,也是校园者们智慧的结晶。高品质的校园景观能真实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性质、文化氛围,同时也能对校园人的生活学习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研究其景观的营造策略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温江大学城背景下的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梳理了校园景观设计的理论及原则。其次基于校园景观设计理论与原则的分析,立足于温江大学城,通过对温江大学城中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高校的走访调研以及问卷调查,总结这四所高校校园景观的薄弱环节,并从校园空间个性化、校园景观人文化、校园环境生态化这三个层面针对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现状的不足,提出校园景观设计的方法策略。论文最后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学院的历史发展、办学特色、专业性质、校园景观空间脉络为基础,从景观可交往性,景观人文内涵,景观生态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并设计改造方案。打造高品质的校园景观,首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以校园人为主体创建舒适空间尺度,增进师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同时,坚持文化传承与与时俱进的理念,将高校的办学性质、专业特色、历史沿革融入校园景观,深入发掘校园文化特色、地域特征,提炼总结校园独特的“精神符号”;最后,需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使用科学的绿化手段,实现校园绿化景观的生态化。要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设计理念与手法的运用,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来传递学院信息,塑造学院特色,营造文化内涵丰富、空间尺度舒适、绿化环境优美的校园景观。

李文强,张爱霞,曾向宏,胡娟[10](2018)在《2017年国外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2017年国外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二、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论文提纲范文)

(1)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基于POI和问卷数据的郑州市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1.1 文献述评
    1.2 分析框架
2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DBSCAN聚类算法
        2.3.2核密度分析
        2.3.3问卷调查
3 郑州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3.1 总体空间格局
    3.2 分行业空间格局
4 郑州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2)盐碱地上飞起“金凤凰” 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闪亮 河北宁晋:不简单、不平凡、不容易的县域巨变(论文提纲范文)

大县宁晋的“冠军们”
20万宁商凝聚发展大活力
两座村庄的“较量”
农业、电商、文化“产业大交响”
宁晋的“宁静”与宁晋的“晋级”

(3)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对甘肃近代学科建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图景
二、近代甘肃学科建设始末
    (一)医科
    (二)农科
    (三)兽医科
    (四)边疆语文系
三、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掣肘因素
    (一)动力机制:以关注实践问题为旨趣
    (二)掣肘因素:学科发展环境不利
四、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建构路径
    (一)建立辩证统一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二)增强学科理论与西部实践问题之间的耦合性
    (三)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助力西部学科发展
    (四)加强筹资研究,丰富学科建设经费多元化

(4)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初起——潮涌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前的心态分析
第二章 发展——安家落户
    第一节 知青下乡安置地点的选择
    第二节 知青下乡后的安置方式
    第三节 知青安置经费的补助和使用
第三章 高潮——适应图存
    第一节 适应艰苦的乡村生活
    第二节 食不果腹:知青吃饭问题
    第三节 同工不同酬:知青劳动问题
    第四节 无处栖身:知青住房问题
    第五节 命运多舛:女知青的艰难
    第六节 摆脱贫乏的精神生活
    第七节 扎根农村,努力作为
第四章 落幕——返城归根
    第一节 知青回城与就业安置
    第二节 遗留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区域特色
    第一节 拥有全省人数最多的“老知青”群体
    第二节 拥有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和一定数量的归侨知识青年
    第三节 知青下乡安置以地区内跨县安置为主,安置条件相对优越
第六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力学特性对比试验研究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意义
    1.3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工程特性
    1.4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分布状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基本物理指标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基本物理特性指标及相关性分析
        2.2.1 湛江组黏土物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2.2 湛江组黏土物理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与一般软黏土物理特性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的三轴试验
        3.2.1 常规三轴试验分类
        3.2.2 试验仪器与方法
        3.2.3 试样来源及物理力学指标
        3.2.4 试验结果分析
    3.3 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1 试验原理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土样
        3.3.4 试验数据处理原理
        3.3.5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的高压固结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土样及其物理参数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考虑土的结构性的沉降分析与计算
        4.3.1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组成
        4.3.2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原位压缩曲线确定方法
        4.3.3 考虑土的结构性的沉降计算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湛江组黏土强结构性的成因分析
    5.1 引言
    5.2 湛江组黏土分布
        5.2.1 湛江组地层分布
        5.2.2 湛江组黏土的结构、构造
    5.3 湛江组黏土地质条件
        5.3.1 湛江组黏土的沉积环境
        5.3.2 湛江组黏土的沉积过程
    5.4 湛江组黏土强结构成因分析
        5.4.1 影响土微观结构的因素
        5.4.2 湛江组黏土强结构的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等学术成果
致谢

(7)济南市老城区叙事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理论基础
        1.4.1 叙事学理论
        1.4.2 空间叙事学理论
        1.4.3 城市意象理论
        1.4.4 城市故事论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评述
    1.6 资料来源、研究范围与方法
        1.6.1 资料来源
        1.6.2 研究范围
        1.6.3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济南市老城区发展分期与地图选择
    2.1 济南市老城区发展分期
        2.1.1 济南城市发展脉络
        2.1.2 本文研究分期
    2.2 济南市老城区研究地图选择
第3章 济南市老城区叙事要素分类及初步分析
    3.1 济南市老城区叙事要素分类
    3.2 济南市老城区叙事要素概览
        3.2.1 自然要素
        3.2.2 人工要素
        3.2.3 人文要素
        3.2.4 事件要素
第4章 济南市老城区人工要素叙事空间分析
    4.1 不同时期济南市老城区人工要素的可视域分析
        4.1.1 明初至开埠时期(1368-1903)
        4.1.2 开埠至新中国成立时期(1904-1948)
        4.1.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1949-1977)
        4.1.4 改革开放至今(1978-)
    4.2 济南市老城区人工要素可视域叠加分析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济南市老城区人工要素叙事空间量化分析
        4.3.1 不同历史时期济南市老城区重点街道全局整合度对比分析
        4.3.2 不同历史时期济南市老城区可理解度对比分析
第5章 济南市老城区事件要素叙事空间分析
    5.1 不同时期济南市老城区事件要素空间结构与特征分析
        5.1.1 明初至开埠时期(1368-1903)
        5.1.2 开埠至新中国成立时期(1904-1948)
        5.1.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1949-1977)
        5.1.4 改革开放至今(1978-)
    5.2 济南市老城区总体事件要素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分析
第6章 济南市老城区总体叙事空间分析
    6.1 济南市老城区自然、人工与事件要素叠加分析
    6.2 济南市老城区叙事空间演化树模型
    6.3 济南市老城区可视域群分析
        6.3.1 济南市老城区可视域群定义及分类标准
        6.3.2 济南市老城区均质可视域群
        6.3.3 济南市老城区实体主导可视域群
        6.3.4 济南市老城区空间主导可视域群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优化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8)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区学院的概念及其发展
        1.1.2 我国社区学院的现状
        1.1.3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劳动力供需结构的矛盾
        1.1.4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紧迫性
        1.1.5 开放式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校园与城市之关系
        1.2.2 校园规划建设的相关指标
        1.2.3 校园空间模式
        1.2.4 校园基本建设程序及其校园总体规划
        1.2.5 校园总体规划要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搭建西为中用的社区学院规划建设理论平台
        1.3.2 对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3.3 对校园规划建设的意义
        1.3.4 补充社区学院领域的研究资料
    1.4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4.1 社区学院(社会学、教育学领域)
        1.4.2 校园规划领域
        1.4.3 城市层面的理论
    1.5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美国社区学院综述
    2.1 美国社区学院概况——教育学角度
        2.1.1 美国社区学院的概念及其教学和人员组成特点
        2.1.2 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
        2.1.3 美国社区学院的优势
        2.1.4 美国社区学院的兴起及发展历程
        2.1.5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社会背景
        2.1.6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与建设资金来源
        2.1.7 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2.2 美国社区学院概况——建筑学角度
        2.2.1 选址——三种类型
        2.2.2 规模
        2.2.3 功能组成
        2.2.4 校园各类单体建筑概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社区学院的样本采集及部分样本的阅读
    3.1 样本采集的原则
        3.1.1 选址类型
        3.1.2 广泛性
        3.1.3 多样性
    3.2 30个重点样本的阅读
        3.2.1 都市型(A)样本
        3.2.2 城镇型(B)样本
        3.2.3 城市型(C)样本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与城市之关系
    4.1 融入城市肌理
        4.1.1 关于城市肌理
        4.1.2 独栋建筑的社区学院与城市肌理的融合
        4.1.3 群组建筑的社区学院与城市肌理的融合
    4.2 共享与开放
        4.2.1 资源共享
        4.2.2 开放式校园
        4.2.3 校园与社区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4.3 消解存量建筑
        4.3.1 存量建筑问题
        4.3.2 改造利用存量建筑(老建筑)的意义
        4.3.3 社区学院与存量建筑
        4.3.4 典型的存量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4.4 在城市中建立社区学院的策略小结
        4.4.1 选址原则
        4.4.2 可采取的几种形式和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校园建设的相关指标
    5.1 校园建设的密度分析
        5.1.1 五大城市社区学院样本的相关数据分析
        5.1.2 校园建设密度的指标
    5.2 校园建设用地指标、建筑面积指标的分析
        5.2.1 全部样本基本信息及建设用地指标的汇总
        5.2.2 几项重要建设用地指标的分析
        5.2.3 部分样本的各类功能面积统计
        5.2.4 几项重要建筑面积指标的量化分析
        5.2.5 与我国现有高校同类指标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校园空间模式
    6.1 社区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主要区别
        6.1.1 教育方面
        6.1.2 人员方面
        6.1.3 建设方面
    6.2 影响其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
        6.2.1 行为模式
        6.2.2 教学模式
        6.2.3 管理模式
        6.2.4 环境条件
    6.3 空间模式分析
        6.3.1 总图建筑布局特征
        6.3.2 社区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的功能及设施对比
        6.3.3 综合性大学的空间模式
        6.3.4 社区学院的空间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校园基本建设程序及其校园总体规划
    7.1 校园基本建设程序
        7.1.1 独栋式建筑校园的建设过程
        7.1.2 群组式建筑校园的建设过程
        7.1.3 共同特点归纳
    7.2 校园总体规划
        7.2.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容
        7.2.2 校园总体规划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8.1 校园的有机更新
        8.1.1 拆除、改造、新建和扩建
        8.1.2 分段计划落实的设施总体规划
        8.1.3 设施总体规划与教育总体规划
        8.1.4 有机更新所遵循的原则
    8.2 为未来规划发展所作的准备性研究
        8.2.1 现状校园建筑的评估
        8.2.2 空间利用效率的研究
        8.2.3 对未来需求规模的预测
    8.3 可持续发展策略
        8.3.1 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8.3.2 微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8.3.3 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典型案例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校园环境个性
    9.1 自然景观元素
        9.1.1 山地
        9.1.2 湖泊
        9.1.3 植物
    9.2 景观开放空间
        9.2.1 景观开放空间的多种形式和设计要点
        9.2.2 景观开放空间的几个典型案例
        9.2.3 景观开放空间中的座椅
    9.3 道路交通组织
        9.3.1 校园入口
        9.3.2 车行系统
        9.3.3 步行系统
        9.3.4 停车系统
        9.3.5 自行车
        9.3.6 引入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简称TDM)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语——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前景展望
    10.1 美国社区学院的校园规划设计要点
    10.2 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对我国社区学院建设的启发
        10.2.1 总规动态更新,贴合实际需求
        10.2.2 功能相对简化,容易推广实行
        10.2.3 资源开放共享,激发城市活力
        10.2.4 旧房改造利用,消减建筑存量
        10.2.5 未来任重道远,还需面对挑战
        10.2.6 国情有所区别,经验不能照搬
    10.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美国社区学院的样本调查详细信息汇总
    1 旧金山社区学院,加利福尼亚州(City Colleges of San Francisco,California)
        样本01 海洋大道校区(Ocean Avenue Campus)
        样本02 中国城校区(Chinatown Campus)
        样本03 市中心校区(Downtown Campus)
        样本04 福特·梅森校区(Fort Mason Campus)
        样本05 使命校区(Mission Campus)
        样本06 约翰·亚当斯校区(John Adams Campus)
        样本07 东南校区(Southeast Campus)
        样本08 埃文斯校区(Evans Campus)
        样本09 机场校区(Airport Campus)
        样本10 行政管理办公室/成人教育(Administrative Office/AdultLearning)
    2 佩拉尔塔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Peralta Community CollegeDistrict,California)
        样本11 伯克利社区学院(Berkeley City College)
        样本12 阿拉米达社区学院(College of Alameda)
        样本13 兰尼社区学院(Laney College)
        样本14 梅里特社区学院(Merritt College)
    3 康特拉科斯塔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Contra Costa CommunityCollege District, California)
        样本15 康特拉科斯特社区学院(Contra Costa College)
        样本16 戴尔波罗谷社区学院,欢喜山主校区(Diablo Valley College,Pleasant Hill)
        样本17 戴尔波罗谷社区学院,圣拉蒙新校区(Diablo Valley College,San Ramon)
        样本18 洛斯麦丹诺社区学院(Los Medanos College)
        样本19 布伦特伍德中心(Brentwood Center)
    4 山麓-迪安萨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Foothill-De AnzaCommunity College District, California)
        样本20 迪安萨社区学院(De Anza College)
        样本21 山麓社区学院(Foothill College)
    5 洛杉矶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Los Angeles Community CollegeDistrict, California)
        样本22 洛杉矶社区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
        样本23 东洛杉矶社区学院(East Los Angeles College)
        样本24 洛杉矶港口社区学院(Los Angeles Harbor College)
        样本25 洛杉矶使命社区学院(Los Angeles Mission College)
        样本26 洛杉矶皮尔斯社区学院(Los Angeles Pierce College)
        样本27 洛杉矶西南社区学院(Los Angeles Southwest College)
        样本28 洛杉矶贸易技术社区学院(Los Angeles Trade-TechnicalCollege)
        样本29 洛杉矶山谷社区学院(Los Angeles Valley College)
        样本30 西洛杉矶社区学院(West Los Angeles College)
    6 圣迭戈社区学院学区,加利福尼亚州(San Diego Community CollegeDistrict, California)
        样本31 圣迭戈社区学院(San Diego City College)
        样本32 圣迭戈梅萨社区学院(San Diego Mesa College)
        样本33 圣迭戈米拉马社区学院(San Diego Miramar College)
        样本34-39 圣地亚哥继续教育学院(San Diego Continuing Education)
        样本34 凯撒查韦斯校区(Cesar Chavez Campus)
        样本35 中城校区(Mid-City Campus)
        样本36 北城校区(North City Campus)
        样本37 西城校区(West City Campus)
        样本38 教育文化综合体(Educational Culture Complex)
        样本39 梅萨社区学院校区(CE Mesa College Campus)
    7 南内华达社区学院,内华达州(College of Southern Nevada,Nevada)
        样本40 查尔斯顿校区(Charleston Campus)
        样本41 夏延校区(Cheyenne Campus)
        样本42 亨德森校区(Henderson Campus)
        样本43 萨默林中心(Summerlin Center)
        样本44 西部中心(Western Center)
        样本45 绿谷中心(Green Valley Center)
        样本46 撒哈拉西部中心(Sahara West Center)
    8 奥斯汀社区学院,德克萨斯州(Austin Community College (ACC),Texas)
        样本47 里奥格兰德校区(Rio Grande Campus)
        样本48 河畔校区(Riverside Campus)
        样本49 北岭校区(Northridge Campus)
        样本50 尖峰校区(Pinnacle Campus)
        样本51 柏溪校区(Cypress Creek Campus)
        样本52 东方风光校区(Eastview Campus)
        样本53 南奥斯汀校区(South Austin Campus)
        样本54 埃尔金校区(Elgin Campus)
        样本55 高地校区(Highland Campus)
        样本56 圆石校区(Round Rock Campus)
        样本57 海斯校区(Hays Campus)
    9 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北弗吉尼亚州(Northern Virginia CommunityCollege,Northern Virginia)
        样本58 亚历山大校区(Alexandria Campus)
        样本59 安嫩代尔校区(Annandale Campus)
        样本60 劳登校区(Loudoun Campus)
        样本61 马纳萨斯校区(Manassas Campus)
        样本62 医学教育校区(Medical Education Campus)
        样本63 伍德布里奇校区(Woodbridge Campus)
        样本64 莱斯顿中心(Reston Center)
    10 哥伦比亚大学社区学院,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University of theDistrict of Columbia-Community College,Washington DC)
        样本65 哥伦比亚社区学院中心(UDC-CC Center)
        样本66 伯蒂巴克斯校区(Bertie Backus Campus)
    11 欧克顿社区学院,伊利诺伊州(Oakton ComunnityColleges,Illinois)
        样本67 德斯普兰斯校区(Des Plaines Campus)
        样本68 斯科基校区(Skokie Campus)
    12 芝加哥社区学院学区,伊利诺伊州(City Colleges ofChicago,Illinois)
        样本69 肯尼迪国王社区学院(Kennedy-King College)
        样本70 马尔科姆社区学院(Malcolm X College)
        样本71 奥利弗哈维社区学院(Olive-Harvey College)
        样本72 杜鲁门社区学院(Harry S. Truman College)
        样本73 威尔伯赖特社区学院(Wilbur Wright College)
        样本74 哈罗德华盛顿社区学院(Harold Washington College)
        *样本75 理查德戴利社区学院(Richard J.Daley College)
        *样本76 阿图罗委拉斯开兹学院(Arturo Velasquez Institute)
        *样本77 道森技术学院(Dawson Technical Institute)
        *样本78 西部学习中心(West Side Learning Center)
        *样本79 南芝加哥学习中心(South Chicago Learning Center)
        *样本80 洪堡公园职业教育中心(Humboldt Park VocationalEducation Center)
附录二 美国社区学院部分单体建筑设计实录
    1 教学楼
    2 科学实验楼
    3 图书馆
    4 学生服务中心
    5 体育馆
    6 剧场或音乐厅
    7 停车楼
附录三 美国社区学院调研样本中的部分校园总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成都市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设计探析 ——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解读
        1.2.1 景观
        1.2.2 景观设计
        1.2.3 校园景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校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与景观设计理论
    2.1 校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2.1.1 自然景观要素
        2.1.2 人工景观要素
        2.1.3 其他要素
    2.2 校园景观设计理论与原则
        2.2.1 校园景观设计基本理论
        2.2.2 校园景观设计遵循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3.1 温江地理位置与人文自然环境
        3.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3.1.2 温江地区人文历史环境
        3.1.3 温江地区自然资源
    3.2 温江大学城建设概况
        3.2.1 西南财经大学
        3.2.2 成都中医药大学
        3.2.3 成都师范学院
        3.2.4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3 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调查问卷分析
        3.3.1 西南财经大学调查问卷信息反馈
        3.3.2 成都中医药大学调查问卷信息反馈
        3.3.3 成都师范学院调查问卷信息反馈
        3.3.4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问卷信息反馈
    3.4 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现状
        3.4.1 优点与特色
        3.4.2 问题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4.1 场景空间个性化
        4.1.1 创造适宜的空间尺度
        4.1.2 塑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4.1.3 尊重可达性原则
    4.2 景观内涵人文化
        4.2.1 彰显校园文化
        4.2.2 凸显校园类型
        4.2.3 展现校园历史
        4.2.4 体现校园地域特征
    4.3 自然景观生态化
        4.3.1 校园景观共享城市生态系统
        4.3.2 人工打造校园生态景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表现分析
    5.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本概况
        5.1.1 学院简介
        5.1.2 学院历史沿革
        5.1.3 办学宗旨与特色
    5.2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总体设计理念与景观脉络结构
        5.2.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总体设计理念
        5.2.2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脉络结构观
    5.3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分析
        5.3.1 景观个性化分析
        5.3.2 景观文化内涵分析
        5.3.3 景观生态性分析
    5.4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与改造方案
        5.4.1 校园景观缺乏文化底蕴:喷泉广场景观改造方案
        5.4.2 校园景观缺乏交互性:嘉和公寓组图景观改造方案
        5.4.3 绿化景观营造薄弱:绿化景观改造方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温江大学城校园文化景观面貌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10)2017年国外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市场动向
2 行业动向
3 产品研发动向
    3.1 瓦克产品研发动向
    3.2 陶氏产品研发动向
    3.3 迈图产品研发动向
    3.4 埃肯产品研发动向
    3.5 信越产品研发动向
    3.6 其它
4 结束语

四、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欠发达地区快速增长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基于POI和问卷数据的郑州市案例分析[J]. 李江苏,梁燕,李小建. 经济地理, 2021(05)
  • [2]盐碱地上飞起“金凤凰” 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闪亮 河北宁晋:不简单、不平凡、不容易的县域巨变[J]. 秦云龙. 经济, 2020(08)
  • [3]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建构路径——基于对甘肃近代学科建设的考察[J]. 买雪燕.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03)
  • [4]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唐绮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湛江组强结构性黏土力学特性对比试验研究及成因分析[D]. 张佳乐.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济南市老城区叙事空间研究[D]. 李潇.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8]美国社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 李文虹. 清华大学, 2018(02)
  • [9]成都市温江大学城校园景观设计探析 ——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刘倩倩.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10]2017年国外有机硅进展[J]. 李文强,张爱霞,曾向宏,胡娟. 有机硅材料, 2018(04)

标签:;  ;  ;  

福建大学城破土动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