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成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美教成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美施教 完善人格——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灿[1](2021)在《高校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磊[2](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吕明阳[3](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范丽君[4](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研究表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张逸磊[5](2020)在《《中庸》德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庸》本是《礼记》的一个重要篇目,早在西汉时期就立于博士之官;自南宋朱熹将其纳入儒家四书之后,它从元代至清末一直是中国帝制时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的指示,本文尝试挖掘《中庸》的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以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庸》基于其天人性命、修道立教相互贯通的哲学基础,发展出审美型德育、态度型德育、生活化德育和精细化德育四种颇有特色的德育理念,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方法。首先是审美型德育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塑造以君子和圣人为中心的审美化理想人格和中正平和、成己成物的审美化道德境界,通过其感染力和感召力以激发学者的内在崇高感和对成圣成贤的精神追求;其实践方法是致中和以美学化理想境界,重诗教以唤起审美的道德情感,树榜样以促学者见贤思齐。其次是态度型德育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强调态度在人的思想道德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仅重视受教育者要在学习中树立正确态度,还要求教育者用良好的态度去感化受教育者;其实践方法是保持戒慎恐惧之心以遏制不良不善的念头蔓延,始终做到真实无欺才能成己成物地不断进步,强调择善固执以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再次是生活化德育理念,其主要内容是强调超越性的审美化人格与境界追求必须立足于日常生活,主张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德性、涵养德性、成就德性;其实践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德性须臾不离,在各种境遇中保持本色、素位守常,在人际交往中言行忠恕、始终一贯。最后是精细化德育理念,主要内容是强调把对广大的追求与尽精微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可操作的制度实现德育在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实落小;其实践方法是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用践位行礼的办法实现德性的落细落实落小。尽管《中庸》从成书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是其富有特色的德育理念在当代仍然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借鉴《中庸》的审美型德育理念,通过合理使用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事迹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崇高感和见贤思齐的愿望,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提升;借鉴《中庸》的态度型德育理念,通过端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态度来感染受教育者,并通过推动受教育者的态度转变以促进其思想行为的转化;借鉴《中庸》的生活化德育理念,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在数字化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网络时代的德育渗透性;借鉴《中庸》的精细化德育理念,利用大数据工具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精准画像,把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实落小到精准到人到事到点的程度,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最终目标。

刘亚男[6](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与现实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是兼具教育性和受教育性的存在,教育实践也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讲授政治知识、培养道德情操的政治性活动是片面的。人的活动不仅包括求真、尚善,还包括审美活动。因此,从美学角度出发,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实践体系加以审视,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出发,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真善美统一的辩证性的实践活动,突显其“审美化”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美、实践客体美、实践手段美及实践环境美所构成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之美,实践性和审美性是其鲜明特性。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途径的拓宽、创新的实现以及实效性的提高方面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的实现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遭遇了实践主体“缺美”、实践客体“违美”、实践手段“少美”、实践环境“欠美”等现实困境,这主要源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美学意蕴的实现意识不足、实现能力不强以及实现管理不善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美学意蕴的实现路径,既要秉持艺术性和思想性内在契合、规律性和现实性同向共进、引导性和创造性互动融通的基本原则,更要以形象美、语言美、思想美和人格美的实现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美,通过提升审美理性、审美理想、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打造实践客体美,借助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形式、关注情感因素实现实践手段美,并辅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实践环境美,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美的实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向纵深推进,从而取得更大成效。

邹玉[7](202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未来社会理想蓝图,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践履这一蓝图的重要使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然之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类属于非专门、寓他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科际整合,借助美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人才。总体而言,本文包含四章内容,主要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是何”、“为何”、“有何”及“如何”的问题。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科学把握”立足宏观视阈,力求从理论层面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是何”的问题,从而为全文研究建构必要的逻辑基点。在“内涵阐释”中,依循“美——美育——以美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逻辑思路分层廓清相关概念,继而揭示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在方式、过程、结果三维度的独特品性,并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时代归因。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立论分析”旨在从理论层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意在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为何”的问题。作为科际整合的理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提出应建立在“整合”之两者具有相通性的基础之上。故本章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维度论证两者之融合具有可行性。第三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主要类型”为本文重难点,旨在运用典型归纳法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有何”的问题。本文以美育概念为突破,将实践中存在的“以美育人”主要类型划分为“寓于艺术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会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自然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实践理路”依循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思路,意在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如何”的问题。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实践,首先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实践原则,从而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两者之融会贯通。同时,在推进“以美育人”过程中着重注意关键环节,亦即实践要旨,方能保证教育实践的有序推进。在具体操作层面,从制度、内容、队伍、环境等方面具体推进“以美育人”。由此,从宏观到微观,构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实践体系。

赵琴[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系列要求,并强调“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必然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遵循“增强感染力”的工作要求。本文尝试以教育者的主体维度为切入视角,从真、善、美的维度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思想、心理、行为三个层面所产生的正向感染力量,以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理论内核,以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实践研究。总体上,本文遵循总——分的思路构建逻辑框架,旨在更清晰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善的感化力和美的感通力的统一性问题。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由以下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科学把握。本章旨在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核心内核。首先从核心概念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进行基本界定和理论阐明,进而通过分析感染力的类型特征以明晰其理论外壳,再通过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在构成以深入把握其理论内核,内外有机结合,以期较为全面立体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理论形态。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本章立足“真”的维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首先,通过分析真的思想吸引人、真的理论说服人、真的逻辑解惑人,环环相扣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的生成问题;其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真理内容进行抽茧剥丝,紧紧围绕抽象思想内容的具象化、理性政治内容的社会化、感性道德内容的生活化三个方面,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的实现问题;最后,立足教育者视角,强调以丰富思想提升施教的思想魅力、以透彻理论增强施教的理论魅力、以解疑释惑展现施教的育人魅力,来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的提升问题。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本章立足“善”的维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首先,通过阐释善的情感动人心、善的情感引人思、善的情感促人行,层层递推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的作用问题;其次,从教育目的融入“善”的情感奠定共情基础,到教育者展现“善”的情感产生移情效应,至教育对象接受“善”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进行动态剖析,以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的生成问题;最后,立足教育对象情感之线,提出通过善捕情感点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善用情感时机以激发教育对象的参与热情、善创情境氛围以增强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由此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的实践问题。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本章立足“美”的维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首先,通过分析美的行为愉悦人、美的行为鼓舞人、美的行为启发人,以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的价值问题;其次,通过对教育者行为之美进行抽象概括,从教育者亲切可感的话语活力、润物无声的行为魅力、身教示范的人格魅力三方面展开探讨,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的呈现问题;最后,明确提出要由点及面促进行为感染带动思想感染、由表及里实现感性与理性感染相融合、由情及理推动显性与隐性感染相结合,以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的实践问题。

燕永敏[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美价值观简要来说就是一种审美审丑观,它涉及到我们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关系到大学生综合教育的推进。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对比,审美价值观培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源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对于丰富审美价值观培育的相关理论、拓宽美育的育人视野及渠道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已有美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审美、价值观以及审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及其培育现状为依据,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这一研究:首先,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与美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的研究思路,并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相关的概念与理论进行了诠释,指明了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即培养发现美的能力、培养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提升人生趣味与理想境界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审美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得出二者具有教育目标同一性、教育内容相融性和教育情感相通性三个结论。再次,文章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现状,厘出了当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特点,即审美价值呈现主流化、审美认知极具敏锐性、审美趣味呈现多样性以及审美需要追求新奇性。并通过调研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存在审美感受注重感官性、审美行为具有盲目性、审美意图倾向功利性、以及审美品位呈现粗俗化等负面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产生的负面问题,从社会环境、高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挖掘出社会、高校、家庭三方在培育大学生审美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强化高校审美价值观培育的教育效果、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程雪敏[10](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它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美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关系国家教育方针能否全面落实的关键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是将思政课教育内容与微电影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价值在于让思政课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鲜明的美育功能。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探讨是一个新颖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不仅能够进一步实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对学生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对今后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首先,本研究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内涵、特征、优势等进行了阐释,对美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进行了诠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论述、中西方美育思想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论述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究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美育功能的理论依据。其次,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情况的深入研究,分析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具体表现,提出其主要具有以美怡情、以美立德和以美启智的美育功能,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结合党中央对高校美育的意见以及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表现,提出了实现美育功能的具体路径。要实现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审美素养,丰富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内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美育,并加大学校对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支持力度。

二、以美施教 完善人格——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美施教 完善人格——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释义
        1.4.1 美的本质
        1.4.2 审美教育
        1.4.3 审美力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庸》德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德育理念的研究
        (二)关于《中庸》德育理念的研究
        (三)关于《中庸》德育理念当代价值的研究
        (四)国外《中庸》研究概述
        (五)简要评论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庸》德育理念的人性论基础
    第一节 天赋人性
        一、“天命之谓性”
        二、教化的基础在性
    第二节 道根植于人性,由道以尽性
        一、“率性之谓道”
        二、教化的根本在道
    第三节 修道而立教,由教而入道
        一、“修道之谓教”
        二、教是《中庸》的落脚点
第二章 《中庸》的审美型德育理念
    第一节 审美型德育理念的内涵与实质
        一、审美型德育理念的内涵
        二、审美型德育理念的实质
    第二节 《中庸》审美型德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塑造审美化的理想人格
        二、追求审美化的道德境界
    第三节 《中庸》审美型德育理念的实践方法
        一、致中和以美学化理想境界
        二、重诗教以唤起审美的道德情感
        三、树榜样以促学者见贤思齐
第三章 《中庸》的态度型德育理念
    第一节 态度型德育理念的内涵与实质
        一、态度型德育理念的内涵
        二、态度型德育理念的实质
    第二节 《中庸》态度型德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不诚无物:端正态度是基础
        二、成己成物:教育者以态度感化受教育者
    第三节 《中庸》态度型德育理念的实践方法
        一、“戒慎恐惧”:遏制不善之念
        二、“诚之为贵”:贯彻真诚才能成功
        三、“择善固执”: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
第四章 《中庸》的生活化德育理念
    第一节 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内涵与实质
        一、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内涵
        二、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实质
    第二节 《中庸》生活化德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道不远人”:在生活中求道
        二、“言行相顾”:在平常中养德
        三、“忠恕而已”:在简易中提升
    第三节 《中庸》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实践方法
        一、“须臾不离”:时刻遵守道德规范
        二、“素位守常”:保持本色自得其乐
        三、“一以贯之”:言行忠恕简便易行
第五章 《中庸》的精细化德育理念
    第一节 精细化德育理念的内涵与实质
        一、精细化德育理念的内涵
        二、精细化德育理念的实质
    第二节 《中庸》精细化德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过犹不及”:突出把握分寸的重要性
        二、“尽精微”:弗见弗闻之处也不放过
        三、“践位行礼”:强调用制度来落实
    第三节 《中庸》精细化德育理念的实践方法
        一、“因材而笃”:根据教育对象选择施教方法
        二、“行远自迩”:修德需要循序渐进
        三、“非礼不动”:以完备的礼制落细落小
第六章 《中庸》德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中庸》德育理念的历史评价与现代意义
        一、《中庸》德育理念的历史贡献
        二、《中庸》德育理念的历史局限性
        三、《中庸》德育理念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借鉴审美型德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
        一、美化德育内容,增强榜样示范的感染力
        二、增强德育形式的美感,激发受教育者的审美体验
    第三节 借鉴态度型德育理念,提升受教育者的内生动力
        一、教育者要做到以诚感人、身体力行
        二、激发受教育者的使命感和敬畏感,引领受教育者端正自我态度
    第四节 借鉴生活化德育理念,增强网络时代的德育渗透性
        一、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
        二、受教育者自觉建构道德生活
    第五节 借鉴精细化德育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施教
        一、从因材施教到精雕细琢,思政课要把握分寸
        二、从精细管理到精准服务,运用大数据工具落细落小日常思政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与现实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 思想政治教育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的构成要素
        一、 引导性的实践主体美
        二、 能动性的实践客体美
        三、 多重性的实践手段美
        四、 综合性的实践环境美
    第三节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美学意蕴的价值意义
        一、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的着力点
        二、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途径的突破点
        三、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切入点
        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的关键点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的现实状况分析
    第一节 现实状况调查
        一、 现状调查
        二、 现状分析
    第二节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的现实困境
        一、 实践主体“缺美”
        二、 实践客体“违美”
        三、 实践手段“弱美”
        四、 实践环境“欠美”
    第三节 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追求“速成”而非“养成”致意识不足
        二、 强调“外塑”而非“内化”致能力不强
        三、 侧重“灌输”而非“润泽”致管理不善
第四章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美学意蕴的路径探讨
    第一节 基本原则
        一、 艺术性和思想性内在契合
        二、 规律性和现实性同向共进
        三、 引导性和创造性互动融通
    第二节 实践主体美的实现
        一、 提高审美修养,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象美
        二、 提升教学艺术,发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美
        三、 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美
        四、 明确使命担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美
    第三节 实践对象美的实现
        一、 培育教育对象的审美理性
        二、 引导教育对象的审美理想
        三、 提升教育对象的审美品位
        四、 增强教育对象的审美能力
    第四节 实践手段美的实现
        一、 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实践吸引力
        二、 创新教育形式增进实践引导力
        三、 关注情感因素提升实践感召力
    第五节 实践环境美的建设
        一、 引导家庭环境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二、 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实践条件
        三、 重视社会环境建设健全实践保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美学意蕴的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科学把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内涵阐释
        (一)美的本质
        (二)以美育人的含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概念厘定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独特品性
        (一)教育方式呈现美的感知
        (二)教育过程贯穿美的旨趣
        (三)教育结果追求美的境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时代归因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培育的时代召唤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彰显的时代诉求
        (三)中华民族传统臻美风尚承继的时代潮流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立论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在目标上具有同一性
        (一)认识美以促“知”
        (二)接受美以生“情”
        (三)创造美以成“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
        (一)思想认识上相互契合
        (二)政治立场上高度一致
        (三)道德追求上异途同归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在方法上具有可鉴性
        (一)借美育如沐春风之语言艺术
        (二)鉴美育恰到好处之时效艺术
        (三)学美育润物无声之施教艺术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主要类型
    一、寓于艺术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演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艺术展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艺术竞赛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寓于社会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榜样示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社会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环境创设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寓于自然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壮美自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浩瀚自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富饶自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实践理路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实践原则
        (一)育人与育才相结合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实践要旨
        (一)“隐”其“形”
        (二)“显”其“性”
        (三)“臻”其“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育德的体制机制
        (二)挖掘符合审美的美育资源
        (三)加强德艺双馨的队伍建设
        (四)营造耳濡目染的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科学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概念厘定
        (一)感染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相关概念辨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类型及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类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容构成
        (一)真的感召力:达成思想共识
        (二)善的感化力:引起情感共鸣
        (三)美的感通力:达到行为共振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的生成逻辑
        (一)“真”的思想吸引人
        (二)“真”的理论说服人
        (三)“真”的逻辑解惑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的实现路径
        (一)抽象思想内容的具象化
        (二)理性政治内容的社会化
        (三)感性道德内容的生活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真”的感召力的实践提升
        (一)以丰富思想提升施教的思想魅力
        (二)以透彻理论增强施教的理论魅力
        (三)以解疑释惑展现施教的育人魅力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的作用呈现
        (一)“善”的情感动人心
        (二)“善”的情感引人思
        (三)“善”的情感促人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的生成过程
        (一)教育目的融入“善”的情感奠定共情基础
        (二)教育者展现“善”的情感产生移情效应
        (三)教育对象接受“善”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
    三、思想政治教育“善”的感化力的实践策略
        (一)善捕情感点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
        (二)善用情感时机以激发教育对象的参与热情
        (三)善创情境氛围以增强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的价值指向
        (一)“美”的行为愉悦人
        (二)“美”的行为鼓舞人
        (三)“美”的行为启发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的具体呈现
        (一)“亲切可感”的话语活力
        (二)“润物无声”的行为魅力
        (三)“身教示范”的人格魅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感通力的实践要旨
        (一)由点及面促进行为感染带动思想感染
        (二)由表及里实现感性与理性感染相融合
        (三)由情及理推动显性与隐性感染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简单述评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行性分析
        (四)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内涵诠释
    一、 审美价值观的相关概念
        (一) 美与审美
        (二) 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
        (三) 审美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二、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相关涵义
        (一)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二)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目标
        (三) 高校审美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三、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 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二) 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三) 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育思想
        (一) 关于“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美”的美育思想
        (二)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育思想
        (三) 高度重视历史和社会生活对人的美育作用
        (四) 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人民性问题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美育观
        (一)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的美育思想
        (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美育思想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育思想
    三、 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西方借鉴
        (一) 加德纳“审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美育理论
        (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 G?格伯纳“培养”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现状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问卷编制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一) 审美价值呈现主流化
        (二) 审美认知极具敏锐性
        (三) 审美趣味呈现多样性
        (四) 审美需要追求新奇性
    三、 部分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 审美感受注重感官性
        (二) 审美行为具有盲目性
        (三) 审美意图倾向功利性
        (四) 审美品位呈现粗俗化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
        (二) 大众传媒在互联网时代的低俗化传播
        (三)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冲击
    二、 高校审美价值观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一) 高校育人过分重视知识教育,美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升
        (二) 高校审美价值观教育方法不当,理论教化与实践行为割裂
        (三) 高校审美价值观教育内容滞后,审美教育综合性有待增强
        (四)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到位,审美教育氛围亟待改进
    三、 家庭审美价值观教育存在误区
        (一) 重视智育忽视美育
        (二) 缺少良好家风熏陶
        (三) 家庭与高校联系割裂、沟通不畅
第五章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一、 完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
        (一)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审美教育新途径
        (三) 科学规划,加强主管部门对美育的管理与引导
        (四) 正确发挥现代媒体的导向作用,打造良性的网络环境
    二、 强化高校审美价值观培育的育人举措
        (一) 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升高校美育工作者素质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高校审美价值观教育方法
        (三) 与时俱进,增强高校审美价值观教育综合性
        (四) 推陈出新,改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三、 优化家庭审美价值观的培育环境
        (一) 注重言行,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
        (二) 转变观念,提高对审美教育的正确认识
        (三) 加强互动,增强家庭与高校的有效联系
    四、 引导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一)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积累美学知识,丰富审美实践
        (三) 端正审美观念,提高审美判断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
    一、 基本信息
    二、 具体内容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内容概述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界说
        2.1.1 思想政治理论课
        2.1.2 微电影教学
        2.1.3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
    2.2 美育界说
        2.2.1 美育的概念
        2.2.2 美育的特征
        2.2.3 美育的功能
    2.3 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具有美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论述
        2.3.2 西方传统美育思想
        2.3.3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
        2.3.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论述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表现
    3.1 以美怡情,提升审美素养
        3.1.1 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
        3.1.2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3.1.3 激发大学生的审美理想
    3.2 以美立德,塑造健全人格
        3.2.1 加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3.2.2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3.2.3 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3.2.4 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3.3 以美启智,培养创新能力
        3.3.1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3.3.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3.3 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4.1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审美素养
        4.1.1 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4.1.2 提升审美能力
    4.2 丰富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内涵
        4.2.1 彰显教学目标的美
        4.2.2 挖掘教育内容的美
        4.2.3 增强教学过程的美
    4.3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美育
        4.3.1 培养健康的审美兴趣
        4.3.2 积极参加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活动
    4.4 提供教学保障
        4.4.1 加大支持力度
        4.4.2 营造美的校园文化
        4.4.3 创造美的网络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以美施教 完善人格——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李昊灿.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5]《中庸》德育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 张逸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美学意蕴与现实路径研究[D]. 刘亚男. 华侨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研究[D]. 邹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8]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研究[D]. 赵琴. 西南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培育研究[D]. 燕永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的美育功能研究[D]. 程雪敏.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美教成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