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古银杏初探

广东顺德古银杏初探

一、广东省顺德古银杏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1)在《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曾经,博物馆是精英阶级的专属,如今它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为开展公共教育、传递文化内涵、满足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愈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提质升级,寻求更全面更优化的设计方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建筑设计,而景观环境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以博物馆景观环境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以往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相关概念,结合景观叙事学、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园林美学等相关理论,从空间布局和文化表达两个维度搭建起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框架,明确设计内容。在空间布局方面,细分出环境基底、布局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序列和游览路线等五大设计内容;在文化表达方面,明确了博物馆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内涵,提炼出主体建筑、景观建构筑物、水景、植物、铺装、服务设施等六大文化表达载体。随后,在上述设计框架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完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选取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按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四种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田野考察,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具体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了解游客的空间偏好、景观环境满意度以及再访与推荐意愿。结合主观观察和客观反馈,总结出成都市的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和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的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白娜[2](2020)在《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略阳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腹地,县域内的小城镇均为山地型城镇,这些城镇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特征。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宏观政策背景下,略阳县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保障山地城镇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协调城镇规模拓展与建设用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城镇内部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其次对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解析了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地型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区域背景及现实诉求,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主要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小城镇及山地小城镇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本文所涉及的地理学领域、城乡规划学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梳理了略阳县山地城镇的总体发展特征,总结了影响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解析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演变机制。第四章:根据对现状的解析及演变机制的梳理,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规划原则、空间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镇村体系策略、形态营造策略、生态发展策略及实施保障策略。第五章:选取典型镇作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框架及镇村体系规划策略,总结了典型镇镇区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第六章:进行了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邓婷婷[3](2020)在《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显着,对区域生态平衡有着较大影响。森林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森林城市来实现桃源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属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努力建设提升当地各项绿化指标,有利于桃源县发展建设省级森林城市。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规划项目,首先讲述了研究背景、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和森林城市的评定标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森林生态学、近自然森林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查找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含5个系统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健康建设、城市林业经济建设、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森林管理建设,以及28个具体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技术手段,建立计算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值为1.0577,属Ⅰ级水平,桃源县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很好。针对桃源县当地情况,规划研究形成“一心多核、二屏多网、百村千点”的桃源县森林城市总体布局,提出“美丽桃源、实力桃源、宜居桃源、幸福桃源”的建设目标;最后根据建设内容,对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进行了规划研究。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桃源县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但现存绿地大多呈散落式布局,没有形成鲜明的基质空间,整体生态框架体系尚不完整;创建森林城市的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居民对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了解不深、思想意识不高。后期结合当地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对森林城市各项目建设合理规划。加强领导和监督,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个部门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上都要相互协调。

容怀钰[4](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提出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刘亚龙[5](2020)在《及时清运模式下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已过40多年,我国经济总量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村庄依托自然、人文风貌,其游客流量远高于普通村庄,旅游村庄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村庄生活垃圾产量也逐渐增长,由于管理不当,清运不及时,经常出现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内垃圾堆满,垃圾溢出,垃圾无处投放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从及时清运角度出发,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前段设施--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较好的补充了这也研究视角的不足,为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结合便利性理论、协同治理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解析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诉求,具体剖析其布局与生活垃圾产量、村庄形态、生活垃圾清运的关系,基于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位置、间距、种类、使用现状,总结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存在位置较随意、外观缺乏文化内涵、容量不能满足使用等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方法,运用CAD、PS、户外助手地图软件,从垃圾产量、村庄形态、垃圾清运三个因素与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关系展开叙述。最后,以桂林市X村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及时清运模式下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的原则及策略。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原则为:使用便捷、清运便捷、费用最小、环境危害最小、环境协调与抵抗风险原则。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策略为:在垃圾收集设施位置、数量、体积方面,首先根据生活垃圾产量、服务半径粗略估算所需的垃圾收集设施数量及体积,然后根据村庄形态再次优化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位置、数量,最后再根据垃圾清运路线、频率优化垃圾收集设施位置、数量、体积;在垃圾收集设施外观方面提出通过当地的人、物、环境文化的挖掘,设计出能体现当地特色、外观吸引人的垃圾收集设施;在垃圾收集设施应急方面,提出建立信息接收与反馈机制,以确保应急情况下旅游村庄生活垃圾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后续可以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研究旅游村庄游客的心理及行为,也可运用手机信号定位研究游客的聚集点、主要流线,进行扩展研究,以进一步增强上诉理论方法研究对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宋芳芳[6](2019)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让与担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商业融资需求的发展,股权让与担保应运而生。股权让与担保是指为了担保主债权的实现,将股权转让给债权人,债务履行后,债务人对转让的股权进行回购的一种让与担保。虽然股权让与担保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立法中尚缺乏明确的指引,导致司法实践上尚未实现裁判逻辑的统一,与此同时,由于此种担保方式与物权法定及流质契约规则不相吻合,理论界对股权让与担保的性质和效力也尚存在争议。本文着重分析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让与担保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股权让与担保制度构建上的建议,以期有益于纠纷解决。首先,明晰股权让与担保的内涵及发展沿革,借以了解我国股权让与担保发展轨迹及现状。其次,通过与之相近制度之辨析和理论界对股权让与担保性质和效力的理论分析,厘清股权让与担保的理论依据。再次,从三个典型案例入手分析和归纳了当前司法裁决的立场及依据。最后,对股权让与担保制度提出四条建议,期能抛砖引玉,有助于股权让与担保纠纷中的定纷止争。

闫蓬勃[7](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卢一青[8](2019)在《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林业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产生对外交流、树立形象的需求,因而往往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制作对外宣传材料。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的大型林业资料性工具书《林业年鉴2011-2015》英译项目中,作者参与翻译该书第十六章第二十二至二十八节。本报告在此翻译实践基础上,以语法衔接理论作为支撑,探讨语法衔接手段对汉英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外宣型文本不仅要做到忠实,亦不可忽略行文的流畅与地道。借助语法衔接,英文文本内容得以构成完整的语篇,语言更加地道。语法衔接手段体现在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四个方面。作者首先对原文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原文本出现以下四种特征:鲜少指称词;重复名词而鲜少替代词;动词重复率高;重意轻言,隐含连接关系。作者结合汉英两种语言的衔接差异,采用增补指称词、替代词置换法、省译动词法及增补连词法等四种翻译方法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衔接方式在译文中展现。本报告通过案例分析证明语法衔接理论在林业类文本汉英翻译中有效地改善译文质量,提高语篇衔接度从而使译文的表意完整流畅、逻辑缜密且更加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

戴凡[9](2019)在《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开展阅读推广的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31所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推广是指机构或个人为了提升特定群体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阅读素养而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活动。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主体,高校图书馆长期致力于开展校园阅读推广活动,以营造书香校园的阅读氛围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素养。然而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面对图书馆的变革和读者阅读需求的改变,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面临改变和创新。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开展阅读推广(以下简称“馆社联合阅读推广”)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的重要举措,借助学生的力量,图书馆和学生社团实现了资源优势的互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社团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馆社联合阅读推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案例分析、扎根理论分析等方法,逐步挖掘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合作策略。文章首先界定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概念,即图书馆或学生社团发起的,旨在通过两者资源的互补,提升阅读推广活动效果和质量的合作行为。并进一步揭示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类型、特点、目的和意义。其次,调查全国高校图书馆的馆社联合阅读推广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方案,全面调查云南三十一所本科高校图书馆的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现状,并重点分析五所典型图书馆的馆社联合阅读推广案例。再次,以五所高校图书馆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出职责要素、制度要素、发展要素、意识要素等十二个馆社联合阅读推广核心要素。最后,根据核心要素,提出多形式并存的合作形式策略、灵活组配的任务分配策略、软硬指标结合的审批策略等十一种具体的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策略。

刘婉蓉[10](2019)在《广东省桑树上七种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桑树是蚕桑产业的物质基础,它的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蚕桑产业的发展。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桑树病害也相继发生,甚至有些病害对蚕桑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广东省蚕桑发展起步较早,但对桑树病害的系统报道较少,因此,掌握广东省桑树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为桑树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分析法,对广东省桑树部分真菌性病害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桑树炭疽病病原菌有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桑茎点霉叶斑病、桑镰孢菌叶斑病、桑漆斑病、桑叶焦腐病、桑白果病的病原菌分别为铃状茎点霉(Phoma bellidis)、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叶生漆斑菌(Paramyrothecium foliicola)、桑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sp.)、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其中,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引起的桑白果病在广东省为首次报道,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桑叶斑病在中国首次报道,其他5种桑树病害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二、广东省顺德古银杏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顺德古银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热潮悄然兴起
        1.1.2 博物馆功能更加多元
        1.1.3 博物馆需要景观解读
        1.1.4 博物馆设计需求旺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证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2.1.1 博物馆
        2.1.2 博物馆景观环境
    2.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叙事学
        2.2.2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
        2.2.4 环境行为学
        2.2.5 园林美学
    2.3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
    3.1 环境基底
        3.1.1 遗迹原址
        3.1.2 风景区
        3.1.3 城市广场
        3.1.4 城市近郊
        3.1.5 商铺、办公建筑
    3.2 布局类型
        3.2.1 建筑中心式
        3.2.2 建筑围合式
        3.2.3 建筑轴线式
        3.2.4 建筑散点式
    3.3 空间构成要素
        3.3.1 边界
        3.3.2 入口
        3.3.3 广场与庭院
        3.3.4 通道
    3.4 空间序列
        3.4.1 叙事结构
        3.4.2 叙事顺序
    3.5 游览路线
        3.5.1 单线游览
        3.5.2 双线游览
        3.5.3 多线游览
    3.6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
    4.1 文化内涵
        4.1.1 地域文化
        4.1.2 历史文化
        4.1.3 产业文化
        4.1.4 思想文化
    4.2 博物馆景观环境中的文化表达载体
        4.2.1 主体建筑
        4.2.2 景观建构筑物
        4.2.3 水景
        4.2.4 植物
        4.2.5 铺装
        4.2.6 服务设施
    4.3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协调统一
        5.1.2 服务大众
        5.1.3 深入阐释
        5.1.4 突出特质
    5.2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策略
        5.2.1 发挥资源优势
        5.2.2 柔和内外边界
        5.2.3 营造场所精神
        5.2.4 强化叙事逻辑
        5.2.5 畅通参观流线
    5.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策略
        5.3.1 符号提炼
        5.3.2 情景再现
        5.3.3 乡土材料应用
        5.3.4 题词命名
        5.3.5 植物造景
        5.3.6 细节强化
    5.4 本章小结
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成都市基本情况
        6.1.2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6.2 成都市博物馆行业概况
        6.2.1 成都市博物馆数量
        6.2.2 成都市博物馆质量
        6.2.3 成都市博物馆分布情况
    6.3 成都市各类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
        6.3.1 综合类博物馆
        6.3.2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6.3.3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6.3.4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6.4 成都市博物馆游客问卷调查
        6.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6.4.2 景观重要性评价
        6.4.3 受访者空间偏好
        6.4.4 景观环境满意度
        6.4.5 再访与推荐意愿
    6.5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与现存问题
        6.5.1 经验启示
        6.5.2 现存问题
    6.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优化建议
        6.6.1 满足本地空间需求
        6.6.2 增强文化表达力度
        6.6.3 丰富互动参与形式
        6.6.4 提升民办场馆质量
        6.6.5 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成都市博物馆一览表
附录二 成都市各区县博物馆数量
附录三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作者简历

(2)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1.2.2 有助于欠发达山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1.2.3 有助于略阳山地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典型小城镇的选择依据
        1.3.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2.1.1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
        2.1.2 国内外有关山地小城镇的研究
        2.1.3 国内外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2.1.4 有关陕南秦巴山区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2.1 地理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2 城乡规划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3 其它相关理论的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
    3.1 空间特征
        3.1.1 总体发展特征
        3.1.2 空间分布特征
        3.1.3 空间发展特征
    3.2 影响因子
        3.2.1 自然因子
        3.2.2 人文因子
    3.3 动力机制
        3.3.1 山地条件:塑造城镇形态特征
        3.3.2 交通发展:促进城镇空间发展
        3.3.3 自然资源:山地城镇发展支撑
        3.3.4 历史沿革:奠定空间生长基础
        3.3.5 经济增长:城镇演化根本动因
        3.3.6 城镇规划:外部引导以及控制
        3.3.7 政策制度:城镇发展宏观调控
        3.3.8 居民需求:城镇增长外部拉力
        3.3.9 技术进步:空间拓展有力牵引
    3.4 演化机制
        3.4.1 选址
        3.4.2 集聚
        3.4.3 扩散
        3.4.4 跨越
    3.5 本章小结
4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策略
    4.1 发展规划原则
        4.1.1 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1.2 协调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4.1.3 协调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4.2 空间发展策略
        4.2.1 与外部形态协调
        4.2.2 与城镇功能互适
    4.3 产业发展策略
        4.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4.3.2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
        4.3.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4.4 镇村体系策略
    4.5 形态营造策略
        4.5.1 城镇公共空间
        4.5.2 城镇街道空间
        4.5.3 城镇特色景观
    4.6 生态发展策略
    4.7 实施保障策略
        4.7.1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4.7.2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4.8 本章小结
5 典型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5.1 带状延伸式——硖口驿镇
        5.1.1 基本概况
        5.1.2 产业发展导向
        5.1.3 镇村体系构建
        5.1.4 镇区空间规划
    5.2 片状发展式——郭镇
        5.2.1 基本概况
        5.2.2 产业发展导向
        5.2.3 镇村体系构建
        5.2.4 镇区空间规划
    5.3 跳跃式发展——观音寺镇
        5.3.1 基本概况
        5.3.2 产业发展导向
        5.3.3 镇村体系构建
        5.3.4 镇区空间规划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3)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2.2 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理论基础
        1.5.1 森林生态学
        1.5.2 森林美学
        1.5.3 近自然森林概念
        1.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查阅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项目现状概括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情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2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3 森林城市现状
        3.3.1 现状分析
        3.3.2 建设潜力分析
4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评价分析
    4.1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指标的确定
        4.1.3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4.1.4 各项目指标计算方法
    4.2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计算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指标值的计算
5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布局与建设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范围和期限
    5.3 规划目标
    5.4 规划布局
    5.5 重点建设
        5.5.1 城市森林网络建设
        5.5.2 城市森林健康建设
        5.5.3 城市林业经济建设
        5.5.4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5.5.5 城市森林管理建设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桃源县森林城市项目规划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B 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主要树种功能特征
附录C 湖南省级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附图
致谢

(4)“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及时清运模式下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环境受国家高度重视
        1.1.2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更注重旅游村庄环境问题
        1.1.3 旅游村庄生活垃圾产量大,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不合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及时清运
        1.3.2 旅游村庄
        1.3.3 生活垃圾
        1.3.4 垃圾收集设施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国内外研究概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便利性理论
        2.1.2 协同治理理论
        2.1.3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概述
        2.2.1 关于旅游村庄生活垃圾管理、利用与处理的研究
        2.2.2 关于设施布局的研究
    2.3 村庄垃圾清运典型模式
        2.3.1 城乡一体化治理清运模式
        2.3.2 乡镇集中治理清运模式
        2.3.3 偏远村庄分散治理清运模式
    2.4 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实例
        2.4.1 南街村生活垃圾治理
        2.4.2 小岗村生活垃圾治理
        2.4.3 实例总结
第3章 旅游村庄生活垃圾特性
    3.1 当前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
        3.1.1 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改变
        3.1.2 生产方式的改变
    3.2 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
        3.2.1 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3.2.2 生活垃圾的分类
    3.3 普通村庄生活垃圾的特性
        3.3.1 产生的特性
        3.3.2 运动的特性
        3.3.3 结束的特性
    3.4 旅游村庄生活垃圾的特性
        3.4.1 产量变化大
        3.4.2 清运处理率、无害化率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村庄生活垃圾的产量与垃圾收集设施布点
    4.1 村庄生活垃圾产量特点
        4.1.1 村庄生活垃圾产量增速快
        4.1.2 地区差异明显
    4.2 旅游村庄生活垃圾产量的影响因素
        4.2.1 人口因素
        4.2.2 经济发展水平
        4.2.3 生活、生产习惯
        4.2.4 节日节庆活动
        4.2.5 季节因素
    4.3 生活垃圾产量的计算方法
        4.3.1 采样法
        4.3.2 车吨位法与实吨位法
        4.3.3 不同类型村庄的垃圾产量计算方法
    4.4 生活垃圾产量与垃圾收集设施布点关系
        4.4.1 生活垃圾产量决定垃圾收集设施的数量与体积
        4.4.2 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可收集的垃圾量大于等于村庄生活垃圾产量
    4.5 基于生活垃圾产量下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
        4.5.1 采用合适的方法,准确估算生活垃圾产量
        4.5.2 根据村庄整体生活垃圾产量粗略布局垃圾收集设施
        4.5.3 根据村庄局部生活垃圾产量优化垃圾收集设施布局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村庄的村庄形态与垃圾收集设施布点
    5.1 村庄形态概念及构成要素
        5.1.1 村庄形态概念
        5.1.2 村庄形态的构成因素(点、线、面)
    5.2 村庄形态分类
    5.3 村庄形态的构成要素(点、线、面)对垃圾收集设施布点的影响
        5.3.1 点对垃圾收集设施布点的影响
        5.3.2 线对垃圾收集设施布点的影响
        5.3.3 面对垃圾收集设施布点的影响
    5.4 村庄形态与垃圾收集设施布点关系
        5.4.1 带状形态的村庄与垃圾收集设施的布局
        5.4.2 团状形态的村庄与垃圾收集设施的布局
        5.4.3 环状形态的村庄与垃圾收集设施的布局
        5.4.4 散漫形态的村庄与垃圾收集设施的布局
    5.5 基于村庄形态下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
        5.5.1 根据点的类型、聚集度优化垃圾收集设施种类与数量
        5.5.2 根据面的大小、形状优化垃圾收集设施数量
        5.5.3 根据线的主次优化垃圾收集设施数量与位置
        5.5.4 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连线与村庄形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村庄垃圾清运与垃圾收集设施点布局
    6.1 垃圾清运方式
        6.1.1 跨界清运与非跨界清运
        6.1.2 直接清运与间接清运
        6.1.3 单日清运与多日清运
        6.1.4 混合清运与分类清运
    6.2 垃圾清运的影响因素
        6.2.1 垃圾收集设施的容量
        6.2.2 季节因素
        6.2.3 财政情况
        6.2.4 政府与村民的重视度
        6.2.5 距离与重量
        6.2.6 道路
    6.3 垃圾清运存在的问题
        6.3.1 定时清运,部分垃圾收集设施出现垃圾溢出
        6.3.2 混合清运,垃圾收集设施内垃圾再次混合
        6.3.3 机械化车辆清运,对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位置要求较高
        6.3.4 缺乏信息传达、反馈机制,不能及时了解群众心声
    6.4 垃圾清运与垃圾收集设施布点
        6.4.1 清运频率影响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体积与数量
        6.4.2 清运路线影响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的位置
        6.4.3 垃圾收集设施种类影响清运车辆类别
    6.5 垃圾及时清运模式原则
        6.5.1 信息及时原则
        6.5.2 管理及时原则
        6.5.3 清运及时原则
    6.6 垃圾及时清运优化策略
        6.6.1 及时清运+定时清运,优化清运频率,提升垃圾收集设施服务能力
        6.6.2 分类收运,与垃圾收集设施种类相一致
        6.6.3 机械化收运车辆+小型环卫车辆,扩宽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位置
        6.6.4 建立信息接收与反馈机制,打通“上下”沟通渠道,优化垃圾收集设施布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林市x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7.1 村庄概况
        7.1.1 村庄位置概况
        7.1.2 村庄人口、资源概况
        7.1.3 村庄形态概况
    7.2 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现状
        7.2.1 垃圾收集设施种类
        7.2.2 垃圾收集设施位置、间距与数量
        7.2.3 垃圾收集设施使用情况
    7.3 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原则
        7.3.1 使用便捷原则
        7.3.2 清运便捷原则
        7.3.3 费用最小原则
        7.3.4 环境危害最小原则
        7.3.5 环境协调原则
        7.3.6 具有良好的抵抗风险原则
    7.4 及时清运模式下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7.4.1 根据生活垃圾产量与清运频率初步计算垃圾收集设施数量
        7.4.2 根据村庄形态优化垃圾收集设施布局数量、位置与种类
        7.4.3 根据清运路线再次优化垃圾收集设施布局
        7.4.4 垃圾收集设施外观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7.4.5 建立信息接收与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垃圾收集设施内垃圾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让与担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股权让与担保概述
    第一节 股权让与担保的概念与特征
        一、股权让与担保的概念
        二、股权让与担保的特征
    第二节 股权让与担保在我国的新思考
        一、我国关于让与担保制度存在立法空白
        二、股权让与担保纠纷在司法实践上矛盾突出,现行司法解释尚未予以明确
第二章 股权让与担保的法律性质
    第一节 股权让与担保性质认定中考量的因素
        一、股权的特殊性和公司的人合性
        二、物权法定缓和
        三、禁止流质契约的应对
        四、通谋虚伪意思表示的克服
    第二节 与相近制度之辨析
        一、股权让与担保与股权转让
        二、股权让与担保与股权质押
    第三节 理论界对股权让与担保的定性
        一、所有权说与担保物权说之争
        二、成文与非成文之争
第三章 股权让与担保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三个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一:黑龙江闽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
        二、典型案例二:修水县巨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福建省稀有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合同纠纷
        三、典型案例三:广东盈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青企壹投资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
    第二节 争议焦点归纳及司法裁决立场
        一、对股权让与担保中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尚存在争议
        二、担保权人是否可因此取得就该股权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
        三、流质条款无效是否影响股权让与担保的效力
        四、担保权人是否可直接取得股东身份
第四章 股权让与担保制度构建的建议
    第一节 立法上对让与担保制度进行规制
        一、让与担保已普遍运用于商事领域
        二、让与担保具有独特优势
        三、让与担保制度并不必然违反民法公平原则
    第二节 完善公示制度
        一、将股权让与担保作为工商登记的记载事项
        二、借鉴“通知登记”制度
        三、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方式
    第三节 允许流质型股权让与担保
        一、允许流质契约
        二、降低担保物权实现成本
    第四节 清偿实行方式评价推定
        一、使担保股权实现进入清算路径
        二、推定清算型让与担保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
    四、裁判文书
致谢

(7)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林业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Task Requirements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dure
    2.1 Pre-task Preparation
        2.1.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2 Translation Working Plans
        2.1.3 Auxiliary Tools
        2.1.4 Terminologie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and Feedback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3.1 Introduction to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y
    3.2 Practicability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y in Forestry Text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Translation
    4.1 Grammatical Cohesiv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4.1.1 Omission of Reference Words
        4.1.2 Repetition of Nouns
        4.1.3 Repetition of Verbs
        4.1.4 Implicit Logic
    4.2 Application of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in Translation
        4.2.1 Using Reference Words
        4.2.2 Using Substitutes
        4.2.3 Ellipsis of the Verb
        4.2.4 Supplying Conjunctions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9)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开展阅读推广的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31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2 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开展阅读推广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社团
        2.1.2 阅读推广
        2.1.3 馆社联合阅读推广
    2.2 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内涵与意义
        2.2.1 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类型
        2.2.2 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特点
        2.2.3 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目的
        2.2.4 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意义
3 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现状与案例分析
    3.1 全国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现状
    3.2 云南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现状
        3.2.1 调研方式与目的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2.3 调研过程
        3.2.4 调研结果
        3.2.5 图书馆与学生社团联合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3.2.6 小结
    3.3 云南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典型案例分析
        3.3.1 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
        3.3.2 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3.3.3 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3.3.4 云南大学图书馆
        3.3.5 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核心要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2 数据编码与范畴提炼
    4.3 核心要素和结构模型
5 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的合作策略
    5.1 多形式并存的合作形式策略
    5.2 灵活组配的任务分配策略
    5.3 灵活机动的制度制定策略
    5.4 多来源并存的活动选择策略
    5.5 软硬指标结合的活动审批策略
    5.6 以学生为中心的宣传策略
    5.7 分工负责的流程控制策略
    5.8 基于活动评价体系的评价策略
    5.9 选拔与培育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5.10 预防与反馈结合的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5.11 便捷通畅的沟通策略
6 研究结论
附录1 云南五所高校图书馆馆社联合阅读推广访谈问题
附录2 五所高校图书馆馆员及学生社团受访情况清单
附录3 扎根理论分析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广东省桑树上七种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桑树的概况
    1.2 桑树真菌性病害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桑树真菌性病害研究现状
        1.2.2 国内桑树真菌性病害的研究现状
    1.3 病原真菌的鉴定
        1.3.1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1.3.2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桑树病害样本采集
    2.2 供试培养基
    2.3 主要试剂、用具及仪器设备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5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6 形态鉴定
    2.7 分子鉴定
        2.7.1 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
        2.7.2 菌株总DNA提取和引物合成
        2.7.3 PCR扩增
        2.7.4 PCR产物检测
        2.7.5 PCR产物测序及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桑果生炭疽病
        3.1.1 桑果生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3.1.2 桑果生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的测定
        3.1.3 桑果生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1.4 桑果生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2 桑平头炭疽病
        3.2.1 桑平头炭疽病的症状特点
        3.2.2 桑平头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2.3 桑平头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2.4 桑平头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3 桑茎点霉叶斑病
        3.3.1 桑茎点霉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3.3.2 桑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的测定
        3.3.3 桑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3.3.4 桑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4 桑树镰孢菌叶斑病
        3.4.1 桑镰孢菌叶斑病的症状特点
        3.4.2 桑镰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4.3 桑镰孢菌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4.4 桑镰孢菌病原菌分子鉴定
    3.5 桑漆斑病
        3.5.1 桑漆斑病的症状特点
        3.5.2 桑漆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5.3 桑漆斑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5.4 桑漆斑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6 桑叶焦腐病
        3.6.1 桑叶焦腐病症状特点
        3.6.2 桑叶焦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6.3 桑叶焦腐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
        3.6.4 桑叶焦腐病的分子鉴定
    3.7 桑白果病
        3.7.1 桑白果病的症状特点
        3.7.2 桑白果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7.3 桑白果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3.7.4 桑白果病分子鉴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广东省顺德古银杏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爽. 浙江大学, 2021(01)
  • [2]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白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D]. 邓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及时清运模式下旅游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研究[D]. 刘亚龙.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让与担保问题研究[D]. 宋芳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7]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林业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D]. 卢一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开展阅读推广的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31所高校的调查[D]. 戴凡.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广东省桑树上七种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D]. 刘婉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标签:;  ;  ;  ;  ;  

广东顺德古银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