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导读

网络环境下的导读

一、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东[1](2021)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崔莹[2](2021)在《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诸多的机遇。如阅读教学的环境、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空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优势,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以及初中阅读教学内容的特点,重构崭新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虽然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课堂的影响很大,但一直很难真正融入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借助网络资源和技术进行混合式阅读教学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既想维护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保证教学进度的考量,也有对网络技术的不熟练与网络资源可信度的质疑。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中小学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依托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授课,为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更多实践的空间和动力。通过这次长达多个月的阅读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师充分体验到依托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的便利性、可操作性与可信度,也总结出相应的线上阅读教学方法与规律,为以后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明确了在教学资源不足时,开放学习需要时以及线下学习限制时均可以借用网络环境上好初中阅读课。本文主要从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比较分析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传统初中语文阅读策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部分基于第一章中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主要分析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其可行性,分析也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针对第二章中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阐明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伍志[3](2021)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王子平[4](2021)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网络技术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移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信息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也成为了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移动网络具有移动性、即时性、精准性、隐私性等特点,信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移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探究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了一定研究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这些对策与建议大多是针对传统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能否解决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因此课程的内容能否顺应移动网络时代并不明确。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通过梳理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使用教材,了解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问卷的数据和课程的内容都从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五个维度来分析。最后,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进行对比,旨在发现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如下问题:(1)心理学方面: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内容匮乏;(2)科学方面:缺少信息辨别方面的内容;(3)技术学方面:缺少信息利用相关的内容;(4)社会学方面:信息交流方面的内容匮乏,缺少信息交流创新的内容;(5)伦理学方面:缺少培养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内容。因此,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2)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3)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4)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5)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万忠祥[5](2021)在《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司法认定》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进步,产生了许多新型商品或服务,导致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区分边界模糊,网络环境下的混淆使用情形愈来愈多,同时商标借助网络表现出的使用形式多样化,让商标侵权判断更加复杂,以上因素都影响到商标侵权的司法认定。研究商标侵权判断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对于完善相关规则和营造健全法制环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先需要界定网络环境下的类似商品或服务,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或服务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功能用途、使用方式、销售环节、用户群体等方面相同,或者存在特定联系,容易导致相关公众产生混淆的商品或服务。新的类型化产业,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工具”等,表现出的特征有技术依赖性、混淆普遍性,这些都对混淆判定的方法提出了挑战。接着介绍类似商品或服务商标侵权认定的影响要素。其中类似性认定的影响要素,包括商业性使用行为的“类似性”,采用多因素检测法和消费者调查法;“特定联系”的范围,区分商品核心内容与辅助技术服务;混淆使用的认定影响要素,包括商标近似性、商品类似性、商标显着性、历史因素、主观意图、相关公众辨认能力、混淆证据、消费者调查等八个因素;商标近似认定的影响要素,从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出发,重点考虑包括显着部分、商标构成要素、商标表现形式。再借鉴国外商标侵权的成熟经验做法,从立法上看,欧盟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商品自由流通,美国立法目的在于防止消费者出现混淆;从司法实践上看,判断商标侵权,前者主要采用多因素测试法,后者采用关联商品判断规则,商品有关联,商标近似,消费者有可能产生混淆,在认定商标侵权中,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上判断规则,在网络环境下同样适用,我国可以吸纳归责原则、判断方法、判断标准、证据采纳等方面的合理成分。研究表明,目前商标侵权认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法律适用、判断标准、法律救济三个层面。商标法侧重于对商标标识具体形态的保护,但忽略了商标法的本质目的在于预防消费者出现混淆,不利于遏制恶意竞争;目前对售前混淆行为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调整,缺乏针对性;合法注册的商标受保护的商业使用范围限于注册国,与借助网络营销的跨国性存在不协调;对高知名度的商标容易滥用驰名商标的保护规则,损害非知名商标的成长空间;“混淆使用”判断标准难执行,以及商标混淆理论在定牌加工中的适用存在困境。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明确近似性判断、类似性判断和商标侵权如何进行司法认定。商标法保护范围需要扩容,以预防恶意竞争为根本目的、用商标法规制售前混淆行为;认清商业性使用与市场影响本质目的一致性、匡正商标“驰名”司法认定规则;“混淆使用”判断标准要科学化、规范化;在定牌加工中,明确相关公众范围、弥合商标显着性认知差异。

何志鹏[6](2020)在《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现代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献的需求更加精准。然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和网络信息的混乱无序、良莠不齐又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自发的阅读中容易出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的阅读倾向等问题。图书馆在高校中既是信息中心,同时也要承担辅助教学和研究的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责任帮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体选择和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经典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最终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导读服务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网络和数字时代的要求。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发新型的网络导读服务。目前,对网络导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已经广泛开展了网络导读服务。但是高校网络导读服务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该论文旨在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导读体系方案,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途径。目录一直承担着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网络导读也是现代目录学研究的方向。论文尝试从目录学的视角考察网络导读工作,将目录学中与导读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网络导读中,以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体系。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导读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论文认为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问题探讨,国外研究侧重于具体技术和实践,但对于网络导读的体系和模式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论文首先明确了导读的概念及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之后论文从目录学的视角分析导读,探讨了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核心理念对阅读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了我国传统导读书目实现导读功能的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还介绍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中对阅读指导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论文先选择国内“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站作为案例,调查了网络导读服务的大致情况和常见的网络导读服务模式。然后选择网络导读服务开展较好的12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作为典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目前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归纳和实例调研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设计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模型。第五章以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网络导读服务为例,分析它们的建设情况并指出了可以改进之处。第六章对该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阐明了文章的创新点,之处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熊若男[7](2019)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明确提到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实际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前我们存在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网络逐渐影响着教育领域。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整本书阅读是弥补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有利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中学开始尝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但是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感到陌生,对于如何开展活动缺乏经验,而且高中生的整本书阅读现状存在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优化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及其与其他阅读类型的关系。同时通过研究着名教育学者的相关着作,分析他们的读“整本书”的教育思想,从而论证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是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情况,摸清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并分析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章,介绍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的优势所在,并强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意义。第四章,具体提出了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策略,以期对一线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最后一章,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以期更客观合理地检测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效果。

李辉[8](2013)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研究》文中认为在数字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可触的书本,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方式被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和使用。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调查与研究,揭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所呈现出的特点,探讨了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规划,指出在虚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阅读,从而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

梁富成[9](2010)在《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文中指出医院图书馆担负着为医院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医护人员提供在职知识培训,为科研人员提供详尽的信息服务等重要职责。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导读工作具有高效性、互联性、虚拟性特点,医院要重视并加强图书馆导读工作,促进医院诊治水平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

王蕾[10](2009)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网络阅读特征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内容的阐述,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实效性更强的导读工作。

二、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
        (三)网络阅读教学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与传统阅读教学策略的比较
    一、与传统阅读教学策略的相同点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注重学生阅读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二、与传统阅读教学策略的不同点
        (一)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变化
        (二)阅读教学环境的变化
        (三)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变化
        (四)阅读教学评价的变化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一)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二)阅读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三)阅读教学过程的情境性
        (四)阅读学习的自主性
        (五)阅读教学探究的互动性
        (六)阅读知识的整合性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一)阅读教学中缺少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教师难于实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三)学生易受电子设备的影响而缺少深度阅读与思考
        (四)教师过于关注技术操作而忽视阅读教学本身的特性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满足多种教学需求
        (一)借助网络环境,提供丰富初中阅读教学资源
        (二)借助网络环境,满足初中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需要
        (三)借助网络资源,拓宽初中阅读教学方式
        (四)借助网络资源,实施分层阅读教学
    二、完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环境运用的策略
        (一)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初中阅读课程资源
        (二)借助网络平台,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教学环境
        (三)合理安排网络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四)构建多元阅读评价方式
    三、构建混合式阅读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完善面对面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开展在线阅读教学活动,拓宽阅读教学形式
        (三)开展辅助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信息素养
        1.2.2 大学生信息素养
        1.2.3 信息素养课程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1.3.2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章节结构
第二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1 问卷设计
        2.1.1 探索性访谈
        2.1.2 问题设计
        2.1.3 预测试
    2.2 问卷发放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1 数据分析
        2.3.2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梳理
    3.1 数据来源与梳理框架
        3.1.1 数据来源
        3.1.2 梳理框架
    3.2 课程内容梳理结果分析
        3.2.1 心理学部分内容
        3.2.2 科学部分内容
        3.2.3 技术学部分内容
        3.2.4 社会学部分内容
        3.2.5 伦理学部分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研究
    4.1 信息素养现状与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1 心理学方面
        4.1.2 科学方面
        4.1.3 技术学方面
        4.1.4 社会学方面
        4.1.5 伦理学方面
    4.2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建议
        4.2.1 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
        4.2.2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
        4.2.3 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
        4.2.4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
        4.2.5 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5)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司法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2.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的界定
    2.1 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的涵义
        2.1.1 相关观点
        2.1.2 本文观点
    2.2 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的“类型化”
        2.2.1 互联网+(有形)商品
        2.2.2 互联网+金融
        2.2.3 互联网+交通
        2.2.4 互联网+医疗
    2.3 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的特点
        2.3.1 商品或服务深度依赖网络技术
        2.3.2 网络环境下混淆使用频度大增
        2.3.3 网络环境下混淆性判定需要新方法
3.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影响要素
    3.1 类似商品或服务认定的影响要素
        3.1.1 商业性使用行为的“类似性”
        3.1.2 “特定联系”的范围
    3.2 近似商标认定的影响要素
        3.2.1 商标近似判断的“网络性”
        3.2.2 商标的“显着性”
        3.2.3 商标构成要素的“近似性”
        3.2.4 商标表现方式的“近似性”
    3.3 混淆使用认定的影响要素
        3.3.1 混淆使用认定的核心影响要素
        3.3.2 混淆使用认定的次要影响要素
4.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域外借鉴
    4.1 域外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立法实践
        4.1.1 欧盟立法实践
        4.1.2 美国立法实践
    4.2 域外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司法实践
        4.2.1 欧盟司法实践
        4.2.2 美国司法实践
    4.3 网络环境下域外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本土借鉴
        4.3.1 侵权过错责任原则的确定
        4.3.2 统筹考虑混淆性要素
        4.3.3 消费者注意程度的一般化
        4.3.4 实际混淆证据作用的弱化
5.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认定存在的问题
    5.1 商标法保护规范的缺位
        5.1.1 商标法缺失防止恶意竞争的根本目的条款
        5.1.2 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定混淆使用缺乏针对性
    5.2 商标保护范围难界定
        5.2.1 商业使用的跨国性与市场影响的地域性存在逻辑冲突
        5.2.2 商标是否“驰名”认定范围过大
    5.3 “混淆使用”认定标准难执行
        5.3.1 “混淆使用”标准不明确
        5.3.2 “两表”易被机械性使用
    5.4 商标混淆理论在定牌加工中的适用困境
        5.4.1 侵权“除外情形”有误
        5.4.2 商标显着性认知差异较大
6.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认定的完善
    6.1 商标法保护范围的扩容
        6.1.1 商标法增加防止恶意竞争为根本目的条款
        6.1.2 将“售前混淆”纳入商标法的规制范围
    6.2 商标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6.2.1 准确理解商业性“使用”的内涵
        6.2.2 商标“驰名”司法认定规则的匡正
    6.3 “混淆使用”判断标准的科学化
        6.3.1 “混淆使用”判断标准的“具体化”
        6.3.2 坚持“两表”的规范运用
    6.4 商标混淆理论在定牌加工中的正确运用
        6.4.1 明确相关公众范围
        6.4.2 商标显着性认知差异的弥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目录学视角下的导读
    2.1 导读与网络导读
        2.1.1 导读的定义
        2.1.2 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
    2.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导读思想
        2.2.1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核心和导读思想
        2.2.2 中国传统导读书目的发展及其导读功能
    2.3.数字时代目录学导读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调研
    3.1“211 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概况
    3.2 网络导读的主要形式
    3.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3.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3.3.2 境外典型案例分析
    3.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
    4.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4.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4.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模块
    4.5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实证分析
    5.1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5.2 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5.3 总结与改进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6.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
    6.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方法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1.整本书阅读
        2.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二)整本书阅读与其他阅读类型的关系
        1.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
        2.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
        3.整本书阅读与名着导读
    (三)我国着名学者的“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
        1.胡适“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
        2.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
        3.夏丏尊“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
二、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式和问卷发放
    (二)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阅读数量不足,阅读习惯待改进
        2.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学校设施待完善
        3.阅读任务闲散,教师指导性不强
        4.忽视网络资源,学生阅读动力不足
三、基于网络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及意义
    (一)基于网络的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最近发展区理论
        3.现代传播学理论
    (二)基于网络的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存在条件
        1.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校园的普及
        2.高中语文阅读推荐书目种类多样
        3.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能力要求
        4.依托互联网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课例经验
    (三)基于网络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1.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地位转变
        2.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形式,创设双课堂
        3.依托互联网,提升从私有到共享的阅读价值
四、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一)建立阅读共同体,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
        1.师生共读整本书,建立阅读共同体
        2.注重读写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3.明确阅读任务,增强师生课堂互动
    (二)精选阅读书目,创建多种阅读方式
        1.精选阅读书目,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2.搭建班级阅读平台,促进课内外学习
        3.密切家校联系,织筑“共读家园网”
    (三)推荐相关阅读软件,开展多样活动
        1.开发利用阅读APP,辅助整本书阅读
        2.开展多样阅读活动,增强阅读趣味性
        3.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教学新模式
五、网络环境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
    (一)网络环境下整本书阅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评价标准明确,符合理论依据
        2.评价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多样
        3.评价过程有序,操作方式得当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
        1.使用测评辅助工具,检测结果科学有效
        2.分阶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阅读反馈
        3.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评价阅读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整本书阅读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3.网络应用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呈现的特点
    1.1 图书馆信息的多样化
    1.2 导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
    1.3 导读工作手段的科技化
2 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规划
    2.1 图书馆应建立便捷的数字化检索功能
    2.2 高校图书馆电子馆藏的管理
    2.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阅读状况与思考
    3.1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阅读的状况
    3.2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正确的阅读方向
    3.3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9)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更加科学地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决策支持
    1.2 更加全面地为医护人员提供知识培训
    1.3 更加实用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2 医院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特点
    2.1 导读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2.2 导读信息资源的互联性
    2.3 导读模式的多样化
3 医院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方式方法
    3.1 医院领导重视并加强导读工作
    3.2 数字化导读与传统导读相结合
    3.3 加强导读数据安全和网页建设
    3.4 加强导读宣传工作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阅读的特征
    1. 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2.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3. 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的内容
    1. 培养学生检索信息和认识信息的能力。
    2. 馆藏做到“虚实结合”, 促进导读工作的深入开展。
    3. 收集并提供新信息。
三、网络环境下开辟了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新渠道
    1. 知识讲座。
    2. 导读书刊与影片。
    3. 网上沙龙、网上社团。
    4. 网络宣传教育。

四、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崔莹.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网络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策略研究[D]. 伍志.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4]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D]. 王子平. 河北大学, 2021(02)
  • [5]网络环境下类似商品或服务混淆使用商标侵权的司法认定[D]. 万忠祥.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6]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D]. 何志鹏. 南京大学, 2020(02)
  • [7]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熊若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研究[J]. 李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11)
  • [9]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导读工作[J]. 梁富成. 图书馆学刊, 2010(05)
  •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J]. 王蕾. 沧桑, 2009(04)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的导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