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经济学

竞争经济学

一、竞争的经济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钟永圣[1](2022)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传统经济学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人类至少产生了三种经济学:一是奉斯密为鼻祖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学,为资本所有者求利益;二是以马克思为创始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者谋幸福;三是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经济学,为"天下"取善财。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实践,综合吸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学理论精华的结果。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更具有理论一般性和实践指导性,不但要继续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学发展成果,更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全面继承中国传统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并进行理论创新。中国传统经济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学智慧进行现代范式总结的学科性称呼,以天人合一观为哲学基础,秉持"德本财末"的基本价值观,提倡"主明下安"的中道管理模式,兼容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的贯通理念,其"天下"观天然地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相契合,作为理论建设的一种思想来源,特别有利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为无产者服务"向"为全体人民服务"转化的新境界。

侯利阳[2](2021)在《相对优势地位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论《电子商务法》第35条之适用》文中提出相对优势地位概念的提出若从1936年美国的《罗宾逊帕特曼法案》算起,(1)距今已经80多年。此概念于20世纪末被我国学界引入,(2)至今也已经20余年。但此概念无论是在国际学界(3)还是在我国学界(4)都存在重大争议,至今尚未形成一致观点。另外,对于相对优势地位进行立法的国家不多(只有30多个),有代表性的如美、德、法、日、韩等。

林修能[3](2021)在《恩格斯关于竞争的哲学反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现有研究往往因为恩格斯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需要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做出的消极评价而低估了《大纲》的哲学价值。我们亟需对"竞争"这一核心线索进行深入考察,重构出恩格斯在文本中展现出的"竞争的哲学反思"。私有制保证了竞争的规律发挥作用,竞争本身也依靠私有制而存在。在此框架内,垄断与竞争相互生成。而竞争蕴含的矛盾在于它对主体同一性的撕裂,让主体陷入了无限的自我矛盾之中不可和解。恩格斯深刻地揭示出国民经济学家所鼓吹的竞争是一种披着"互利"外衣的"自利"行为,认为竞争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立,造成了对人的非人化认知,具有深刻的现实启发意义。

方翔[4](2021)在《论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的创新价值目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与创新的关系是经济学领域争讼不已的问题。反垄断法勿需拘泥于垄断还是竞争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学桎梏,应基于创新实现过程的视角,正确理解竞争促进创新、创新加剧竞争的良性互动关系。创新根植于反垄断法既有的价值目标体系之中,是反垄断法隐而不彰的价值追求,但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逐渐获得了独立地位,成为反垄断法主要乃至优先的价值目标。反垄断法通过维护竞争机制可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效率、拓展创新空间,具备促进创新的基本功能。我国《反垄断法》第1条立法宗旨中引入创新价值目标有其必要性,但不宜以"鼓励创新"的方式表述,替换为"促进创新"似更恰当。

刘志会[5](2021)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民主权利与经济利益的统一体。以人民为中心即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经济坚持的一贯立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恢复了人民立场的价值定位。为了满足人民“富起来”的强烈愿望,围绕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对人民立场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升华与全面表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在经济领域实现人民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是研究经济发展如何为人民增进福祉——在“量”与“质”上满足人民的经济利益需求;如何依靠人民创造福祉——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推进经济发展;人民如何共享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等,从而实现公平正义。其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义,促进经济增量与增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的核心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引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和相一致为价值指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是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积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经验,在面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在人民已经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前提下提出来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主要围绕实现人民福祉展开,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依靠人民创造福祉,福祉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个内容,阐述了在生产领域、分配领域、交换领域、消费领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在生产领域,生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生产领域要解决重要问题。针对生产动力不足、结构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推动经济“增量”与“提质”并存的高质量发展思想。其思想包括以人民需求为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生产中实现动力变革、调整结构性矛盾、实现绿色发展等;在分配领域,提出福祉由人民共享。一方面,促进各阶层人民增收,人民通过平等参与劳动获得公平的收益,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为解决分配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改革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实现分配的公平正义,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交换领域,为繁荣世界经济,打破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内部及之间的壁垒,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依靠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发展国内循环为主体,通过开放为人民创造福祉。通过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依靠自身发展与争取国际合作的良好机遇相结合,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实现福祉由人民共享,针对我国消费中还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紧缩等问题,倡导依靠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针对人民在消费过程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提升人民的健康福祉,倡导要通过节约型消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了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效与面临现实问题。主要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即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成效与优势,也分析该思想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施理路。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涉及到执行者、执行对象对经济发展思想的认识态度。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必然涉及到人民观念的塑造:党政干部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人民至上理念、正确的政绩观;全民要树立创造观、主体自觉观等观念,在福祉分配时人民应树立公平正义观、平衡性共享观等。思想观念的变革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落实需要构建和谐有序的主体关系,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关键点。例如,政府与市场关系、党群关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落脚点。人民是增进福祉的主体,依靠人民创造福祉,必须提升人民的劳动精神力,劳动精神力是人的劳动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来的力量,提升劳动精神力是人民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从生产上、分配、消费方面为人民增进福祉、依靠人民创造福祉、福祉由人民共享做保障。

谢崇赟[6](2021)在《商品世界的物质装置与价值斗争:法国经济社会学的“再市场化”从布迪厄的经济场域谈起》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商品世界,以惯例经济学和转译社会学为代表的法国当代经济社会学通过叩问商品价值和价格等不可还原为社会空间的独特现象,归还经济行动者以反身性,发掘市场地方等非人装置的使能性,揭示了充满价值斗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之变迁逻辑:行动者调用熟悉的价值及相关评价形式,对某商品的价格进行批判或辩护,在微观的交易、中观的产业乃至宏观的经济等维度重组关于商品世界(物及其价格的等级结构)的临时共识。在试图走出布迪厄以"经济惯习"和"经济场域"为核心概念、具有社会决定论和还原论倾向的"去市场化"模型的同时,他们重新审视商品世界背后的权力关系,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带有决定论色彩的"再市场化"研究方案。

刘志彪,姚志勇[7](2021)在《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文中提出中国的产业经济学由于承担着转轨经济中推动经济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双重任务,其产业分析的对象随着学科使命和任务的变化不断进行叠加式横向扩张,既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分析,又要进行产业组织和竞争政策的分析,还要进行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分析等。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出发,对中国产业经济学进行整合创新,需要把产业链分析摆到核心位置。产业链分析作为现代产业经济学的"范式创新",是与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精细分工相适应的。加强产业链分析不仅能够增强产业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自洽性和一致性,而且能够在建设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范畴的产业经济学中国化,是中国产业经济学学者进行学科创新的重要工具和可行路径。

叶军[8](2021)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的价值目标》文中研究说明反垄断法规定的多元立法目标难以满足具体制度差异化的需求。根据实践需要进行理论阐释,对统一认识,正确释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经历了从保护竞争者到保护竞争的历史演进,当前我国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应当定位于保护竞争,保护竞争者则是偶然的副产品。市场竞争是法律层面的保护对象,是直接价值目标;市场竞争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则是法律背后的经济效率,是间接价值目标。附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的直接目标是减少或消除反竞争影响,以维持市场的有效竞争,而非公平竞争和自由竞争。所附条件以维持集中实施后的市场竞争为必要。

冯中越[9](2021)在《公平竞争、监管中性与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经济学说史角度阐述了竞争概念的演变过程,梳理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决议、文件和法律法规中关于公平竞争概念的发展脉络。沿着竞争与监管这一研究路径,分析了公平竞争制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制度,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监管中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监管理论与实践,构建了监管中性体系这一概念,并讨论了监管中性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最后,从公平竞争和监管中性的视角,探讨了它们与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得出结论:一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奠定创新的基础,即快乐的教育、自由的空气、质疑的精神,由追逐套利转向追求创新;二是从公平竞争出发,协调市场、政府和伦理道德三种机制,并克服其失灵的缺陷,实现绿色发展;三是要营造包容、宽容、容错的环境,在创新过程中变革和完善监管规则来适应创新;四是绿色发展机制将由政府主导转为市场主导,而政府监管主要体现为政策引导和竞争性政府授权下的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MRV)建设。

杨春学[10](2021)在《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的主旨在于提炼自由主义的共识,分析和比较自由主义的三种具体历史形态,用它们来识别历代主流经济学派在意识形态类型上的差异;展示这些意识形态类型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与之对应的政策倾向、理论结构及其特设。这些学派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辩护者,脱胎于各自时代的历史困境。它们的理论既受相应的自由主义类型的影响,本身又是构成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以古典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哲学基础,喊着"自由放任"的口号,赞美私有财产、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为资本冲破阻碍其自由发展的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而摇旗呐喊。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派,举着实现"积极自由"的旗帜,力图改革自由资本主义,解决自由巿场内生的贫富悬殊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力图回归"消极自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广泛的干预,倡导最小政府,力主"重塑自由巿场"。这些学派都曾对西方社会的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有其自身的限度,既因为经济理论与政治实践存在天然的差距,也因为理论自身存在内在缺陷。

二、竞争的经济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争的经济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传统经济学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中华文明孕育的“第三种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历程的溯源
    (一)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溯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历程更能看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二)从中美苏三国历史看成熟的执政党形成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
    (三)“中共经济学”的理论形成和阶段实践
    (四)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学科性总结的意义
三、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度
    (一)如何认识“一以贯之”的世界
    (二)天人合一观与广义相对论在人类世界的应用解释
    (三)天人合一观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地位
四、中国传统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经济学“经济”理念的来源:
    (二)厚德载物:从伦理贯通物理的“德本财末”价值观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道”管理原则:治道之要,与民休息,贵在不扰
    (四)利他就是自利: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五)市场发展的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六)财富代际传承的实质是“道德品质”的时空复制
    (七)以天人合一观为哲学基础建立的中国传统经济学的性质
五、中国传统管理学的主要观念及其对现代管理学的借鉴意义
    (一)“管理”含义的中国传统来源
    (二)管理的本质是对天道(自然规律)的觉悟和遵从
    (三)管理的方法是法无定法
    (四)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垂拱而治”
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借鉴中国传统经济学的五个主要方面
    (一)中国传统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天人合一观具有“真理性”
    (二)中国传统经济学的“天下善财”观具有“人民性”
    (三)中国传统经济学秉持的“德本财末”观具有“道德性”
    (四)中国传统经济学的“知行合一”观具有“实践性”
    (五)中国传统经济学的“贯通性”具有“开放性”

(2)相对优势地位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论《电子商务法》第35条之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梳理
    (一)损害之争执
    (二)适用法之异同
    (三)小结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一)古典契约理论
    (二)资产专用性与不完全契约理论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产权理论
    (四)小结
三、部门法边界之探讨
    (一)合同法之明晰
    (二)反垄断法之排除
    (三)电子商务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适用
四、法律要件之构建
    (一)依赖性要件
    (二)行为结果要件
    (三)合理理由
    (四)法律责任
五、余论

(3)恩格斯关于竞争的哲学反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竞争: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的“核心范畴”
二、竞争的本源与互生:私有制与垄断
三、从竞争的矛盾看恩格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四、恩格斯对竞争的伦理反思
五、结论与展望

(4)论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的创新价值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学论争的再检视及其超越
    (一)竞争与创新关系的经济学迷思
    (二)反垄断法对经济学论争的超越
        1. 在分歧中澄清误区
        2. 在争鸣中凝聚共识
二、反垄断法引入创新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是否能作为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二)透视反垄断法创新价值的三个维度
        1. 作为竞争方式的创新
        2. 作为动态效率的创新
        3. 作为消费者福利目标的创新
    (三)平衡创新与反垄断法多元价值的冲突
三、反垄断法促进创新功能效果的实现方式
    (一)创新功能是反垄断法自身所具有的可行性能力
        1. 施加创新竞争压力,激发创新动力
        2.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
        3. 破除垄断因素制约,拓展创新空间
    (二)正确认识反垄断法创新功能的边界
四、余论:创新视角下我国《反垄断法》第1条的修订
    (一)《反垄断法》引入创新价值目标的必要性
    (二)《反垄断法》第1条修订的具体建议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经济发展思想研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困难和不足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相关概念
    2.1 新时代的内涵
        2.1.1 新时代的特点
        2.1.2 新时代历史任务
    2.2 人民的内涵
        2.2.1 国外关于人民内涵的界定
        2.2.2 我国关于人民内涵的界定
        2.2.3 新时代人民的主体地位
    2.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
        2.3.1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目标
        2.3.2 依靠人民是发展动力
        2.3.3 人民共享根本利益是发展宗旨
    2.4 发展与经济发展
        2.4.1 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2.4.2 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2.5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内涵
        2.5.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义
        2.5.2 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立场
        2.5.3 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引导
        2.5.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的统一是价值指向
    2.6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2.6.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2.6.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3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
    3.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外部启示
        3.1.1 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3.1.2 逆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启示
        3.1.3 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面临新考验及启示
        3.1.4 拉美国家经济倒退、增长乏力的现状及启示
    3.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文化基因
        3.2.3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价值引领
    3.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3.1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目标
        3.3.2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动力
        3.3.3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宗旨
    3.4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问题主线
        3.4.1 供需结构失衡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求。
        3.4.2 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民不能共享发展福祉
        3.4.3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结构性失衡
    3.5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新时代经济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要求
第4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内容
    4.1 以为人民增进福祉为导向的生产观念
        4.1.1 以创新引领生产动力变革,为人民增进福祉
        4.1.2 结构性改革促进生产质量变革,全面提升人民福祉
        4.1.3 生产效率变革,促进人民增收
    4.2 保障人民共享福祉的分配观
        4.2.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民共享福祉
        4.2.2 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实现共建共享
        4.2.3 实现公平正义,共享民生福祉
    4.3 繁荣世界经济,为人民增进福祉的交换理论
        4.3.1 共同开放,推动共同发展
        4.3.2 推动“双循环”,依靠中国人民的主体力量创造福祉
        4.3.3 互利共赢,将自身发展与合作机遇相结合为人民增进福祉
    4.4 以消费保障人民福祉的消费理论
        4.4.1 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为人民增进福祉
        4.4.2 绿色消费保障人民健康福祉
        4.4.3 节约型消费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
第5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
    5.1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效果
        5.1.1 经济发展比较全面地满足了人民多元福祉需要
        5.1.2 依靠人民创造发展福祉的成效明显
        5.1.3 人民共享民生福祉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5.2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
        5.2.1 为人民增进福祉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5.2.2 人民作为福祉创造主体的动力作用在实现中的艰难境遇
        5.2.3 人民公平地共享福祉遭遇阻碍
    5.3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践省思
        5.3.1 思想观念、思想认识的差距降低了思想执行力度
        5.3.2 主体间关系缺乏和谐降低了思想执行效率
        5.3.3 解决现实问题的困难增加了思想践行的难度
第6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实施理路
    6.1 价值观塑造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前提
        6.1.1 党政干部的价值观塑造是实现为人民增进福祉的前提
        6.1.2 全民认识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发展依靠人民的必要条件
        6.1.3 转变分配观念是实现发展福祉由人民共享的前提
    6.2 主体关系重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关键点
        6.2.1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2.2 密切党群关系
        6.2.3 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
    6.3 深化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落脚点
        6.3.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增进福祉
        6.3.2 革新人民的劳动精神力,实现依靠人民创造福祉
        6.3.3 保障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民生福祉
    6.4 落实经济发展思想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6.4.1 建立实现人民诉求、增进人民权益的体制机制
        6.4.2 激发人民创造福祉的劳动精神力的制度保障
        6.4.3 实现人民共享福祉的分配制度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6)商品世界的物质装置与价值斗争:法国经济社会学的“再市场化”从布迪厄的经济场域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迪厄与“去市场化”的经济
    (一)非反身性的“经济惯习”:社会决定论的倾向
    (二)先验的商品价值:被还原的“经济”场域
二、经济的“再市场化”:法国当代经济社会学的走向
    (一)商品世界的不确定性
        1. 贯穿交易始终的价值问题
        2. 价格结构的不确定性
    (二)商品世界中的反思主体
        1. 评价主体的可能性
        2. 评价能力与市场装置
    (三)价值斗争与资本主义的转型
三、重访布迪厄?“再市场化”背后的权力问题

(7)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中国产业经济学分析视角的演化和内容的扩展
三、 产业链分析范式:中国产业经济学逻辑自洽体系的整合工具
四、 产业链分析:中国产业经济学学科创新的重要路径和可行路径
五、 结论与建议

(9)公平竞争、监管中性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和研究进展
二、公平竞争制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制度
三、监管中性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
四、公平竞争与监管中性助力高质量发展

(10)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与学说分类
    (一)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
    (二)基于思想“血缘”关系的分类图解
    (三)基于“意识形态”的分类
    (四)经济学中不同类型自由主义的分类和识别问题
二、自由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
    (一)概说
    (二)自由主义的共识
    (三)古典自由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新古典自由主义
三、《国富论》:设置为参照点的解释
四、古典经济学(1750—1870)与“自由放任”
    (一)自由放任
    (二)重农主义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 边沁:功利主义与“幸福计算”
        2.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贫困陷阱
        3. 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优势原则和自由贸易
        4. 萨伊定律
        5. 约翰·穆勒:综合与折衷主义
五、新古典经济学(1871—1930)与“自由放任”
    (一)英国学派
    (二)洛桑学派
    (三)奥地利学派
        1. 门格尔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2. 庞巴维克
六、“积极自由”与凯恩斯主义阵营
    (一)“自由放任”的终结与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二)凯恩斯
    (三)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
    (四)后凯恩斯主义
    (五)新凯恩斯主义
    (六)最新的趋势:“新兴的新古典综合”?
七、“消极自由”与自由市场经济学阵营
    (一)芝加哥学派
        1. 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
        2. 卢卡斯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 科斯与产权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分支)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学派
    (三)新奥地利学派
        1.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温和派
        2. 以米塞斯为代表的激进派
    (四)弗莱堡学派(4)(freiburg school):一种变异的新古典自由主义?
八、重商主义:国家主义经济学
九、国家主义与德国历史经济学派
十、余论
    (一)理念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二)理念的阴暗面
    (三)执念与政策方案的倾向

四、竞争的经济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传统经济学借鉴[J]. 钟永圣. 财经问题研究, 2022(01)
  • [2]相对优势地位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论《电子商务法》第35条之适用[J]. 侯利阳. 竞争法律与政策评论, 2021(00)
  • [3]恩格斯关于竞争的哲学反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考察[J]. 林修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论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的创新价值目标[J]. 方翔. 法学, 2021(12)
  •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刘志会. 吉林大学, 2021
  • [6]商品世界的物质装置与价值斗争:法国经济社会学的“再市场化”从布迪厄的经济场域谈起[J]. 谢崇赟. 社会, 2021(06)
  • [7]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J]. 刘志彪,姚志勇.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
  • [8]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的价值目标[J]. 叶军. 反垄断研究, 2021(00)
  • [9]公平竞争、监管中性与高质量发展[J]. 冯中越. 晋阳学刊, 2021(05)
  • [10]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J]. 杨春学.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03)

标签:;  ;  ;  ;  ;  

竞争经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