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总目录(2004年第1卷)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总目录(2004年第1卷)

一、检验医学与临床(2004年第1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邹超[1](2016)在《健脾补肾法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中也居于前列。进行根治性手术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达到根治的唯一手段。尽管使用了辅助化疗,仍有20-50%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会在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发展为不可治愈的转移性肿瘤疾病。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术后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健脾补肾法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分为文献综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三部分。首先对结直肠癌中医认识及免疫领域的热点-双阴性T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对健脾补肾法基础方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对肠癌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免疫调控进行研究。临床研究部分对中医证型的特征、预后相关性以及健脾补肾法在抗复发转移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进行研究。下面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作简要介绍:基础研究:目的:观察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对CT26结肠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调控。方法:建造CT26结肠癌Balb/c小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予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生理盐水灌胃14天(另正常空白小鼠不予干预)后移植瘤体积、质量、内脏指数、生存时间、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结果:1)四君子汤组抑瘤率为17.82%,六味地黄组抑瘤率为3.95%;2)生长曲线可见两中药组小鼠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生长缓慢;3)荷瘤小鼠较正常小鼠胸腺指数下降而脾脏指数升高;中药灌胃后对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提高;4)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IFN-γ、IL-5、IL-13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NF-α、 IL-6、KC表达更高;四君子汤组和六味地黄组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六味地黄组IL-1 β明显下降。5)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的白细胞、粒细胞升高而血红蛋白下降:四君子组有降低过高的白细胞的趋势,六味地黄组贫血状态明显改善和淋巴细胞有升高趋势;6)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总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CD4+CD25+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明显升高,四君子汤组CD8+T细胞、CD4-CD8+T细胞有下降趋势、CD4+CD8-T细胞有升高趋势,六味地黄组总T细胞和总B细胞有升高趋势;7)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CD4+/CD8+比值、DNT水平明显降低;四君子汤组和六味地黄组CD4+/CD8+的比值均对照组升高且四君子汤较六味地黄更明显;六味地黄组较四君子汤组对DNT细胞升高更显着。结论: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能抑制结肠癌CT-26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有延长生存的趋势,可能与其对细胞因子、Th1/Th2平衡及DNT的调节有关;四君子汤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对免疫细胞的调节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临床研究一: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人群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人群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其中20例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观察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1:4匹配同期同类80例未复发转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从肿瘤部位、TNM分期、中医证型、术后辅助治疗及累计中药治疗时间等因素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疾病位置、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型方面,观察组(预后较差)以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而对照组(预后较好)脾肾两虚证和脾气亏虚证更多(P<0.05),肝肾阴虚证组间未见差异。两组间中药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或1年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中药治疗时间对预后是一种保护因素(OR<1),而肝肾阴虚证(OR>1)较脾肾两虚证的复发转移几率大大增加。结论:特定的中医证候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相关性,肝肾阴虚证患者较脾肾两虚证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复发转移;中药治疗可能对预后具有改善作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从不同的中医治法的获益可能存在差异。临床研究二:健脾补肾法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索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脾虚证、肾虚证、脾肾两虚证的现代医学特征差异;探索健脾法、补肾法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心自2014年8月19日至2016年2月20日共入组的6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一般资料、生活习惯、临床资料、治疗情况、病理资料、基因分型、转移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结果:1)脾虚证、肾虚证、脾肾两虚证患者在一般资料、疾病资料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肾虚证的NK细胞、Th17细胞和Th17/Treg水平较脾虚证和脾肾两虚证更低;相关性分析显示肾虚证与NK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偏低,Treg细胞水平正常相关性更强;脾虚证与NK细胞、Treg细胞偏低而Th17细胞正常相关性更强;脾肾两虚证以NK、Th17、Treg细胞水平正常相关性较强。3)补肾法可以提高Th17细胞水平,而健脾法减低Th17和Th17/Treg(P<0.05);4)中药治疗可以降低Th2细胞水平,尤其以健脾补肾法趋势最明显;5)中药治疗可以升高B淋巴细胞水平,其中以健脾法的作用最为显着;6)脾虚组、肾虚组、脾肾两虚组的1年转移复发率分别为0%、0%和11.11%(P>0.05)。7)中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5/65)。结论:脾虚证、肾虚证和脾肾两虚证具有不同的NK、Th17、Treg细胞表达特征,可能与预后相关;中药治疗提高B细胞水平主要通过健脾中药发挥作用,从而增强体液免疫;中药治疗可能通过降低Th2细胞达到对Th1/Th2平衡的调控,以健脾补肾法效果最为显着;健脾法和补肾法在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上表现为双向调节,最终达到Th17细胞水平在体内的平衡状态。本临床研究的结果为目前阶段的初步结果,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本项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对患者的临床随访一直持续至其手术后5年(结肠癌)或7年(直肠癌)。在将来的研究中将对中医证型、基因组学、免疫学与转移复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挖掘,描绘出结直肠癌的中医优势人群的系列特征,希望能够使更多的患者能从中医药的治疗中获益,达到最好的生存状态。

张艳春[2](2015)在《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幼儿200例,将全部幼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两组幼儿均给予常规疫苗接种,实验组幼儿在此前提下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幼儿前两次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和加强接种后,实验组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幼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免疫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原因主要包括疫苗本身、儿童本身、医护人员的护理以操作等,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让计划免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夏和武[3](2013)在《晚清“劝学”简论 ——侧重时代(1895-1911)与学术理路的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名词,“学”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显着变化应始于晚清之际(1895-1911)。由此及彼,与“学”二而一的“劝学”一词它的内涵与外延也会跟着起一番变化。相比堪称原始的“学”与“劝学”,后起的以西学为滥觞、为来路的两者则别成一类,若以中国传统学术眼光出之,显然能见出诸多迥异和不同。无疑地,这些变化之所以如此显着,到底还是与当日大变了的时代环境(即所谓的语境)有关。具体言之,当日读书人多称当日是“未尝梦见”之时代,这表明它不入中国传统及历史经验的地方甚多,难以昨日比当日是其最大特征。事实上,“未尝梦见”是一句隐喻,它所涵括的内容其实十分丰富(至少要比笔者上述分析丰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只要在弄清如此时代对身处其间的读书人群体来说又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劝学”这一问题有一分外彻底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未尝梦见”的时代里,读书人群体事实上已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衰弱不堪的国家命运;二是前途未卜的个人命运。不难想象,两者其实互为表里。不过,对当日读书人群体来说,最能见出影响力的无疑要数科举制的一夕崩解以及新式学堂的应运而生。有学者称,正是随两者而来的耘旧制度间的转换,改变了当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无可否认,读书人群体是最能与时代保持互动的一类人。面对“未尝梦见”之时代中层出不绝的问题(可以说远不止上述分析的那些),当日不少读书人已从之前的“兵战”或“商战”的思维中摆脱出来,认识到了“学战”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当口读书人思变求变的重点便落在了“学”上,这也是晚清劝学思潮兴起的一个理路所在。接续而来的是,何者为学则成为需要当日读书人群体作出认真思考的又一问题,背后的情况确也十分复杂。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中见出能见出趋势。据笔者观察,趋势有三:一是“中体西用”论的逐步消解与新认识论(不止一种)的渐次崛起;二是在看待何者为“学”问题上出现了科学化倾向;三是新学术分科的出现,改变了读书人群体从“四部”论学(问)的旧有取向。如果能将此时的学界乃至思想界的情况体会得一清二楚,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看法:正是上述三种情况的出现促成了“学”的整体性(即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转向。不难想象,当日最能与“学”之变化形成呼应的无疑要数读书人群体读书志趣发生此消彼长般的转移。无疑地,相对中学的日益式微(或称衰落),与西学连在一起的西书渐居当日读书人群体读书世界主流地位则是其主要特征。说实在,“劝学”在清季民初学界掀起的各类思潮中占据着不太一样且特别重要的地位,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想,都是极其可议并值得进一步发掘的论题与论域。虽然对此领域学界已研究得较多,成果也有不少;然而迄今却无一人从时代与学术理路的角度入手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可以说,笔者所作或可补其稍许不足。

李凤翘[4](2013)在《期刊的动态性对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文中提出结合期刊工作实践,分析了期刊的动态性对期刊的订购、着录、验收、装订、排架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同时对如何使用SULCMIS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正确着录期刊的变更,保证期刊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

安雅珍[5](2012)在《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广大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个国家政府和执政党都予以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本文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二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治新理念;三是明确了公平与效率并重的价值新取向和“共建共享”的时代新思维;四是制定了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四大”新方略和“五有”新任务。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劳动者就业,逐步提高工资收入,并增加财政性收入;继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构建制度化、可持续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建立公正合理的住房制度等,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指导下,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为将来更好地推动民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生建设是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方针;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三是坚持借鉴国外民生建设的有益经验是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选择;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是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理念;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生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六是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魏民[6](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李浩[7](2009)在《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药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的疗效与作用机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的临床效应与作用途径。方法(1)检索古代相关文献、近十年来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现状。(2)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270例EISH患者分为三组,即中药降压胶囊组(简称中药组),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组(简称联合组)和西药尼莫地平组(简称西药组)各90例。共241例患者完成试验,29例脱落,脱落率为10.7%,其中中药组脱落10人,联合组脱落14人,西药组脱落5人。试验疗程为4周,分析评价各组对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免疫球蛋白(IgG)、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五项联检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组对早期肾损害的防治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探讨药物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与途径。(3)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对象,将SHR6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净水)、降压胶囊小剂量组(2g生药/kg,简称中药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简称中药大剂量组)组、降压胶囊小剂量(2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大剂量组)、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西药常量组)。连续灌胃8周。观察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肌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属老年高血压的一个常见类型,具有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升高、波动不稳、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特点。中医药对老年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尤其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能明显取得优势互补临床效应。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治疗EISH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据。(2)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明显降低EISH收缩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有明显协同降压效应(P<0.05),且联合用药降低收缩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的西药治疗(P<0.05)。降压胶囊对阴虚阳证候患者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非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中西联合用药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降压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两组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对EISH患者24h收缩压及白天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用药对患者夜间收缩压也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对白天收缩压的降低作用既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的西药组(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值(P<0.05),且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也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组。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改善EISH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七个维度的积分值(P<0.05),且对其中的五个维度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尼莫地平(P<0.05),但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八个维度的积分均能明显改善(P<0.05),并且均优于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P<0.05);联合用药后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组。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地平两组均能改善EISH患者血浆(清)NO、ET-1、TXB2、6-Keto-PGF1α、hs-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P<0.01);联合治疗降低血浆TXB2水平作用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组(P<0.05)。(3)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8周后,均能明显降低SHR模型收缩期血压值(P<0.05,P<0.01),而治疗4周后,仅降压胶囊大剂量联合尼莫地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降压胶囊(大剂量组)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能明显降低SHR左室重量及其左室重量指数(P<0.05);同时,能明显降低SHR血浆ET、AngⅡ水平,且升高SHR血浆CGRP水平(P<0.05),尤其降低ET及升高CGRP水平作用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各剂量组均能够使SHR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但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这种表达的降低更为显着,既优于单纯中药组又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P<0.01)。结论降压胶囊对EISH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细胞内皮功能、抗炎及降低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等可能是其部分作用机制。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对EISH的治疗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值得推广应用。

朱乃庚[8](2008)在《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注射费用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注射过度使用行为严重,这对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本课题主要研究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滥用注射现状,从宏观角度对不合理注射处方费用进行分析,提出在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减少不合理注射的控制策略,从而为改进我国农村地区不合理注射现状,减少不合理的注射费用,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用药水平,规范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医生处方行为,使药品真正安全、有效、经济地服务于患者提供决策参考。资料来源: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包括:收集4个被调查医疗机构门诊处方,对被调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查询样本医疗机构的相关统计报表。文献资料包括:查阅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有关不合理注射的文献资料。研究内容:1.了解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注射使用现状;2.测算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注射费用;3.对不合理注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4.提出减少不合理注射的相关控制策略。结果与结论:1.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注射比例过高:湖北省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的静注给药比例最高,达到了48.50%;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比例为36.21%,含注射处方合计比例达到了59.23%,超过了单独使用口服药处方比例,明显违背临床用药原则。2.注射给药方式,尤其是静注给药显着地增加了门诊处方费用。(1)不同给药方式处方费用比较:单独使用静注方式的处方平均费用最高,为44.67元,其次是注射给药方式,其平均处方费用为41.69元,口服药物给药方式的平均处方费用为23.99元,这表明含有静注和注射的处方平均费用过高。(2)不同级别机构间处方费用差异:乡镇卫生院含静注处方的平均费用为37.15元,村卫生室含静注处方的平均费用为43.65元,没有显着性差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含注射门诊处方的平均费用均为41.69元,没有显着性差异。3.对不合理注射费用进行测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对我国有关农村注射的文献分析而得出的我国农村地区合理注射值范围,分别测算本次调查医疗机构门诊处方中的不合理注射费用和将不合理注射比例置换成口服药后的处方费用。总体上看,不合理静注费用占处方总费用的比例范围在8-50%之间,不合理注射费用占处方总费用的比例范围在7-48%之间。将不合理静注费用置换成口服药之后,可以节省的药品费用占处方总费用的比例范围在16.50-25.57%之间;将不合理注射费用置换成口服药之后,可以节省的药品费用占处方总费用的比例范围在3.11-20.56%之间。4.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定性访谈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医疗服务供方、需方、药品生产经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角度,对不合理使用注射原因了深度剖析。导致注射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包括:(1)医疗服务供方:先天财政补偿不足造成的“以药养医”模式、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缺乏合理用药监管组织及措施为不合理注射问题埋下隐患;(2)需方:患者自身医药知识的欠缺、易受媒体广告影响以及不合理就医期望的存在为助长了不合理注射问题的流行;(3)药品生产经销企业:医药经销企业的利益导向本性和不规范营销行为间接推动了不合理注射问题的出现;(4)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不足、监管缺位、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行过程不畅以及对公众合理用药教育力度不够是造成不合理注射问题的根源所在。建议:为了促进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不合理注射问题的解决,笔者建议可以从六个方面提出推广合理注射的控制策略:1.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力度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力度:首先,要理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充足的投入。其次,隔离用药与医务人员的收入之间的联系,可以抑制医生的滥用注射药品的冲动。2.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准入管理医疗行业是一个技术要求高的行业,医务人员要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具备维护居民健康的能力。同时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也是保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注射的客观条件。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的准入管理工作,鼓励高素质医学人才扎根基层。3.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做好对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审核工作首先合管办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注射的相关指标。其次,合管办要定期组织人员对于定点医疗机构的处方进行抽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另外可以配套建立合理注射的激烈和惩罚机制。4.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成立药事管理机构并完善其职能目前,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可组成由院长、药房主管、有经验医生等2-3人组成的药事管理组负责本机构基本药物目录、临床诊疗规范的宣传和培训;对本院药品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控制促销人员对本院医务人员的影响;监测本院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等。5.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要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使用更灵活的培训方式,如举办讲座、通过例会培训、开发简易方便的用药指南等手段来促进乡、村医生合理用药。6.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建立与患者的充分沟通机制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可尝试建立旨在促进医患沟通的互动小组,由若干名患者和处方者组成,小组由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具有威望的临床及药学领域的专家主持,有关各方针对医患双方在对注射期望方面的差距进行充分的沟通。7.医学院校要针对在校医学生开设不合理注射及其危害的教育课程建议将合理用药教育纳入现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将合理用药教育制度化,长期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的用药知识水平、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促进药物合理使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系统深入研究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滥用注射流行现状,从宏观角度对不合理注射处方费用进行深入分析,较为全面地提出在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减少不合理注射的控制策略。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本次调查仅选取了四个医疗机构作为样本机构,其代表性略差;没有从病种角度,对每个病种的不合理注射费用进行测算。

杨晶鑫[9](2008)在《近世日本汉方医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日本经过千余年对中国医学的引进、学习、研究与发展,日益由对中国医学的单纯模仿转而进入实行医学日本化的尝试阶段并有所创新。这些变化在近世最为明显,而且表现得最为强烈。随着汉方医学的发展,日本医学界逐渐形成了4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及“考证派”。综观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总体上与中医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最初的导入到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体系,其间均贯穿了对中医学的研究分析与取舍,亦离不开中医大家学术成就的影响。此外,日本的文化土壤、制度、政策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对汉方医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相当影响。本文以近世日本汉方医学日本化及其变迁为主线,以中国传统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及各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各自的特点为核心内容加以探讨,比较系统地展示了近世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演变过程,希图借此勾画出近世日本汉方医学演变的轮廓。

黄国琼[10](2006)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生命科学和生物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使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手段和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基于医学教育的超前性、周期性、延续性特点,研究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领域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对指导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级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吸收了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专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探索界定了生命科学前沿、分析了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成就、主要特征及影响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研究并提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代表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技术、组织工程与干细胞、会聚技术,并分析了其特征与意义。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我国和发达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情况,明确了我国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咨询研究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重要程度以及这些前沿应采取的课程方式及课程深度。第五部分探讨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课程体系与学习方式的影响。第六部分提出了我国医学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树立大医学教育观、培养“干细胞型人才”;建立开放式课程体系、加强本科通识课程教育、开设交叉学科和综合性课程、开设前沿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生源、加强教师培训、实验基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二、检验医学与临床(2004年第1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验医学与临床(2004年第1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补肾法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双阴性T细胞在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中医理论基础
    3 研究现状
    4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抑制Balb/c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对Balb/c荷瘤小鼠细胞因子调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对Balb/c荷瘤小鼠免疫细胞调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人群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健脾补肾法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人群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工作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查新报告

(2)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晚清“劝学”简论 ——侧重时代(1895-1911)与学术理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缘起
    2 内容简介
    3 学术史回顾
    4 方法
    5 一些新想法
第一章 语境:读书人群体与“未尝梦见”之时代
    1.1 引论
    1.2 身处“未尝梦见”之时代
    1.3 科举制的崩解
    1.4 “进而劝学”
    1.5 余论
第二章 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何者为学?
    2.1 引论
    2.2 “中体西用”论的逐步消解
    2.3 以西学为标尺
    2.4 新认识论的渐次崛起
    2.5 以政治学为例
    2.6 余论
第三章 读书人群体读书志趣的转移
    3.1 引论
    3.2 有了“不少新意”
    3.3 转移的例证:西学西书渐居主流
    3.4 余论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晚清“劝学”论题举要
    附录二:晚清学会之“劝学”举要
    附录三:晚清劝学所之“劝学”
    附录四:晚清报刊之“劝学”
    附录五:晚清“学问分门”与“学术分科”内容举要
    附录六:晚清读书人读书志趣转移的另一些例证
征引文献
后记

(4)期刊的动态性对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期刊更名对期刊管理的不利影响
    1.1 容易漏订、误订
    1.2 漏检
    1.3 误登、漏登
    1.4 合订本的书脊上的刊名不能正确表示
    1.5 不便于排架
    1.6 不便于读者系统阅读
2 如何处理更名期刊
    2.1 及时了解掌握期刊更名信息
    2.2 认真、细致完成更名期刊的着录工作
        2.2.1 单一改名
        2.2.1.1 期刊更名, 编号延续
        2.2.1.2 期刊更名, 编号不延续
        2.2.2 分出改名
        2.2.2.1 一种刊分出两种期刊而引起刊名变化
        2.2.2.2 分出版本
        2.2.3 因出版单位改变而更名
        2.2.4 因刊物升级, 提高办刊档次而更名
        2.2.5 因扩大报道范围和内容而更名
        2.2.6 合并改名
        2.2.6.1 两刊合并成一种新刊, 以新刊出版
        2.2.6.2 两种医学期刊合并后沿用其中一种期刊的刊名与卷、期
        2.2.7 期刊改名后又恢复原名
        2.2.8 期刊连续改名
3 做好更名期刊的装订、标识及排架工作

(5)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已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4.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4.3 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1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
        2.1.2 列宁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
        2.1.3 孙中山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
        2.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
    2.2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依据
        2.2.1 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2.2 劳动者就业和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2.2.3 公共卫生与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2.4 中国城乡养老保障体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2.5 中国住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创新
    3.1 确立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新地位和理论新指南
        3.1.1 战略新地位: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1.2 理论新指南:科学发展观
    3.2 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奋斗新目标和政治新理念
        3.2.1 奋斗新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2 政治新理念:"三民"思想
    3.3 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新取向和时代新思维
        3.3.1 价值新取向:公平与效率并重
        3.3.2 时代新思维:共建共享
    3.4 制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新策略和实践新任务
        3.4.1 发展新策略:四大方略
        3.4.2 实践新任务:"五有"目标
第4章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创新
    4.1 促进"学有所教"的主要措施和创新
        4.1.1 增加了公共教育投入
        4.1.2 促进了教育公平
        4.1.3 扩大了人民群众参与
    4.2 促进"劳有所得"的主要措施和创新
        4.2.1 进一步完善劳动权和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4.2.2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4.3 促进"病有所医"的主要措施和创新
    4.4 促进"老有所养"的主要对策和创新
        4.4.1 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4.4.2 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模式
        4.4.3 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
    4.5 促进"住有所居"的主要对策和创新
        4.5.1 进一步完善了经济适用房制度
        4.5.2 进一步完善了廉租房制度
        4.5.3 进一步完善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第5章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成就
    5.1 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5.1.1 教育普及水平显着提高
        5.1.2 教育资源条件显着改善
        5.1.3 教育公平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5.1.4 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显着缩小
    5.2 劳动者就业和收入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5.2.1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5.2.2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
    5.3 公共卫生与医疗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5.3.1 居民总体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5.3.2 公共卫生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性疾病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5.3.3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5.3.4 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彻底缓解"看病贵"难题
    5.4 城乡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5.4.1 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持续扩大
        5.4.2 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基金运行稳定
        5.4.3 积累了巨额资金,活跃了资本市场,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5.5 住房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5.5.1 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5.5.2 农村住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第6章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特征与经验启示
    6.1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特征
        6.1.1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6.1.2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6.1.3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6.1.5 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6.2 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验启示
        6.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方针
        6.2.2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根本途径
        6.2.3 借鉴国外民生建设的有益经验是重要选择
        6.2.4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民众为主体力量是基本理念
        6.2.5 坚持制度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重要保障
        6.2.6 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刊物调研
        1.3.2 办刊情况
        1.3.3 典型案例分析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4.1 电话咨询
        1.4.2 问卷调查
        1.4.3 去杂志社访谈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1.4.5 会议座谈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相关论述
        2 关于老年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 老年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4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5 展望
    文献研究二 基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研究的若干进展与思考
        1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
        1.1 动脉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
        1.2 并发症多
        1.3 血压波动不稳与多见晨峰高血压现象
        1.4 白大衣高血压多见
        2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与降压目标
        2.1 诊断标准
        2.2 降压目标
        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3.1 基于EISH特点的治疗原则
        3.2 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药物治疗
        4 病证结模式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思考
        4.1 西药降压快而有不足
        4.2 中医药降压有多环节效应机制
        4.3 病证结合协同降压增效
        4.4 病证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5 阴虚阳亢证与现代病理生理物质基础的关系
        5.1 EISH阴虚阳亢证的传统认识
        5.2 阴虚阳亢证与血管活性物质的互联关系
        6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病例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试验设计
        2.1 多中心
        2.2 随机设计
        2.3 双盲设计
        2.4 对照设计
        2.5 例数估算
        2.6 药品包装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试验用药
        3.3 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统计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4.1 临床试验流程
        4.2 病例来源情况
        4.3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4.4 各组血压水平基线比较
        4.5 各组高血压基础用药情况比较
        4.6 各组主要合并疾病情况比较
        4.7 各组治疗前四种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4.8 各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4.9 各组生活质量八个纬度基线比较
        5 结果
        5.1 各组降压疗效比较
        5.2 各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5.3 各组对SF-3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值的影响
        5.4 安全性观察
        6 讨论
        6.1 试验设计用药的选择思路
        6.2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作用评价
        6.3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有稳定、增效、持续的协同降压效应
        6.4 降压胶囊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病证结合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最佳途径
        6.5 降压胶囊治疗EISH均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临床研究二 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试验用药、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2 观察指标与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 各组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
        4.1 各组治疗前血清(浆)NO、ET-1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4.2 各组治疗前血浆TXB_2、6-Keto-PGF_(1α)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4.3 各组治疗前血清hs-CRP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5 结果
        6 论讨
        6.1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均能调节患者血清NO与血浆ET-1平衡效应
        6.2 降压胶囊及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活性物质TXB_2与6-Keto-PGF_(1α)的调节作用
        6.3 降低血清hs-CRP浓度可能中药或中西结合降压作用机制之一
    临床研究三 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试验用药、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2 肾损伤5项检测
        3.3 统计学方法
        4 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
        4.1 治疗前3组尿mALB、NAG浓度基线比较
        4.2 治疗前3组尿液TRF、β_2-MG、IgG浓度基线比较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降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2.2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量指数的影响
        2.3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TE、CGRP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降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ngⅡ及心肌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ngⅡ水平的影响
        2.2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T1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各组对SHR心肌组织AT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名词与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2 症状积分表
附录3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致谢
附件目录
详细摘要

(8)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注射费用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被调查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1.1 被调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1.2 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及药品收入情况
    2. 门诊处方注射比例分析
        2.1 门诊处方主要病种情况
        2.2 处方中不同给药方式构成情况
        2.3 医疗机构处方含注射比例分布情况
        2.4 不同级别机构含注射处方分布情况
        2.5 不同年龄段患者注射比例分布情况
        2.6 不同性别患者注射处方比例分布情况
    3. 处方费用分析
        3.1 医疗机构处方费用的总体比较
        3.2 不同给药方式处方费用总体比较
        3.3 各医疗机构不同给药方式处方费用比较
        3.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门诊处方费用比较
        3.5 口服与注射抗生素处方的费用比较
        3.6 不同性别患者注射费用分析
    4. 不合理注射费用的测算
        4.1 注射合理值范围的确定
        4.2 不合理注射费用的测算
讨论
    1. 不合理使用注射原因分析
        1.1 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不足为农村不合理注射问题埋下隐患
        1.2 患者及其家属不合理就医行为是推动滥用注射形成的重要原因
        1.3 药品生产与销售者的不规范营销行为间接促成滥用注射的产生
        1.4 政府部门的补偿不足及监管缺位是造成滥用注射的根本原因
    2. 不合理注射费用测算方法的界定
    3.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处方含静注和注射比例过高
    4. 注射给药方式,尤其是静注给药能够显着地增加处方费用
    5. 注射费用给患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分析
建议
    1.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力度
    2. 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准入管理
    3. 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审核工作
    4.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成立药事管理机构并完善其职能
    5.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要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
    6.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建立与患者的充分沟通机制
    7. 医学院校要针对在校医学生开设不合理注射及其危害的教育课程
结论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滥用注射的现状、原因及相应策略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近世日本汉方医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
    三、论文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汉方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奈良时期以前的日本医学
        一、朝鲜半岛与中医传日
        二、知聪赴日
    第二节 飞鸟--奈良时代日本医学
        一、隋唐医学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二、中国唐代医学对日本医事及教育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平安时期的日本医学
        一、中医药书籍流传日本与日本医学的雏形
        二、《医心方》的出现
    第四节 镰仓时代的日本医学
        一、宋版医书的传入
        二、《顿医抄》和《万安方》
第二章 汉方医学的兴起
    第一节 金元医学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一、金元时期的中国医学
        二、金元四大家
    第二节 汉方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明朝医学的输入
        二、中日间直接的医学交流
第三章 汉方医学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后世派医学的形成
        一、曲直濑道三
        二、后世派医学的学术特点
        三、启迪院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四、后世派医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后世派医学的发展与变化
        一、后世派医学大发展的背景
        二、后世派医学的广泛传播
        三、后世派医学的变化
        四、江户时代初期汉籍医书的和刻事业
        五、医学和儒学
第四章 汉方医学的变革
    第一节 古方派医学的形成
        一、古方派的崛起
        二、古方派崛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古方派的学术特点
    第三节 古方派医家的主要医学思想
        一、名古屋玄医与“贵阳贱阴”
        二、后藤艮山与“一气留滞论”
        三、香川修庵与“儒医一本论”
        四、吉益东洞与“万病一毒论”
        五、吉益南涯与“气血水学说”
        六、古方派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第五章 汉方医学的新动向
    第一节 折衷派的抬头
        一、折衷派的兴起
        二、折衷派的着名医家及学术思想
    第二节 兰学的兴起与西洋医学的输入
        一、南蛮流医学时代
        二、兰医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日本解剖学的开端
        一、山胁东洋与《脏志》
        二、《解体新书》的出版及其历史意义
        三、《解体新书》与汉学
        四、杉田玄白与大槻玄泽的医学观
    第四节 日本独创的外科实验业绩
        一、贺川流派产科
        二、华冈流派外科
第六章 医学考证学的成就
    第一节 医学考证派的兴起
        一、医学考证派兴起的文化历史背景
        二、医学考证学的繁荣
    第二节 日本考证医学大师--森立之
        一、森立之的考证学贡献
        二、对医书回流中国的贡献
    第三节 多纪家族对考证学的贡献
    第四节 江户医学馆
        一、医学馆的医学教育
        二、医学馆官立化的意义
        三、中国医学典籍的回流
第七章 汉方医学的衰败与复兴
    第一节 汉方医学的存续运动
        一、导致汉方医学衰败的社会因素
        二、汉医社团的成立与汉医救亡运动
    第二节 汉方医学的复兴
        一、汉方医学复兴的曙光
        二、汉方医学的全面复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10)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现代生命科学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现代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特征
    四、影响生命科学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 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及其意义
    一、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界定
    二、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几大前沿领域及其进展
    三、生命科学前沿的特性与意义分析
第三部分 高等医学教育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培养目标
    二、课程模式与课程设置
第四部分 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与高等医学教育专家咨询研究
    一、问卷咨询研究
    二、专家深度访谈
第五部分 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
    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
    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六部分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关于教育观念与培养目标
    二、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三、关于生源和师资
    四、关于教育资源
    五、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生命科学前沿的特征与意义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生命科学前沿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及课程方式专家咨询
附件二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三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工作与成绩
荣誉证书

四、检验医学与临床(2004年第1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补肾法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理研究[D]. 邹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2]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张艳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A2)
  • [3]晚清“劝学”简论 ——侧重时代(1895-1911)与学术理路的分析[D]. 夏和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6)
  • [4]期刊的动态性对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 李凤翘. 现代医院, 2013(03)
  • [5]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D]. 安雅珍.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6]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7]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湖北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注射费用分析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 朱乃庚.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近世日本汉方医学变迁研究[D]. 杨晶鑫. 吉林大学, 2008(12)
  • [10]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黄国琼. 第三军医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总目录(2004年第1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