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棉花基因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基因转化

一、农杆菌介导棉花基因转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荣,魏云晓,王远,孟志刚,梁成真,陈全家,张锐[1](2022)在《茎尖法转基因棉花植株真实性鉴定方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茎尖转化法具备不受基因型限制、转化周期短的优点,是理想的棉花转化体系,但据报道其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普遍存在遗传不稳定、高代植株基因丢失的现象。以陆地棉TM-1品种为受体材料,利用茎尖转化法将DsRed2载体转入棉花,经卡那霉素筛选获得16株抗性植株,进一步PCR扩增靶基因,获得6株DsRed2基因片段PCR检测为阳性的植株,初步判断该6株为茎尖转化法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但经紫外照射,6个转基因植株均未检测到红色荧光。对其进行靶基因RT-PCR,发现DsRed2基因在6个转基因植株中仅有极低量的表达或无表达。进一步对DsRed2载体的非T-DNA片段,即载体骨架部分进行PCR以及植株内生菌培养检测,结果表明,6个转基因植株均含有完整的DsRed2载体,植株可培养出含有完整载体的内生菌,且内生菌经农杆菌16S核糖体RNA(16S rRNA)片段PCR检测结果为阳性,推测由于茎尖侵染形成农杆菌与植株共生关系,造成假阳性株的现象,进而导致高代转基因植株基因丢失、遗传不稳定的现象。旨在建立一套完整的茎尖法转基因棉花植株真实性的鉴定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静,张换样,朱永红,吴慎杰,焦改丽[2](2020)在《农杆菌介导棉花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棉花基因型是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关键因素;培养1周且分化不成熟的棉花下胚轴是诱导胚胎发生的首选外植体;高比值的KT/2,4-D可有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低比值则可以促进体细胞胚胎发生;葡萄糖比麦芽糖更适合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在转化过程中,胚性愈伤是农杆菌侵染较合适的原始转化材料;菌液的培养温度、浓度、侵染时间及乙酰丁香酮(AS)浓度都会影响组织的转化效率;合适的抗生素浓度也是抗性愈伤筛选的必要保证。

程惠惠[3](2019)在《棉花子叶节多芽再生体系与转基因方法探究》文中认为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基因工程与基因组编辑是棉花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而高效便捷的转基因技术是关键。目前,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棉花组织培养和转基因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棉花转基因研究,但是该体系试验过程需要反复转移培养,耗时长易污染。为了探索一种耗时短、实验过程简化的转基因体系,本研究探索以子叶节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胚产生多芽,同时,结合农杆菌介导法探索建立棉花遗传转化体系。分别选用新陆早15号、新陆早42号、泗棉3号、W0四个陆地棉品种(系)作为实验材料,取子叶节为外植体,分析了不同激素或激素配比、AgNO3等对多芽的诱导效应。以ABD2-mCherry荧光蛋白为目的基因,探索通过农杆菌侵染子叶节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可能性及其技术要求。主要结果如下:(1)以陆地棉品种为试验材料,用子叶节作为外植体,在MSB培养基中分别添加6-BA、KT、6-BA+KT诱导多芽,发现单独添加一种细胞分裂素6-BA或KT时,多芽诱导率较低,联合使用时明显提高多芽诱导率。不同品种多芽诱导率不同,多芽诱导率受基因型的影响,泗棉3号在1.5mg/L6-BA和1.5mg/LKT下,多芽诱导率最高,平均能产生3个芽,最多能产生6-7个芽,诱导率能达66.7%;W0在2mg/L 6-BA和2mg/LKT下诱导率最高,平均能产生3.3个芽,最多能产生4个芽,多芽诱导率能达66.7%;新陆早15号在2mg/L6-BA和2mg/LKT下诱导率最高,平均能产生3个芽,最多能产生7个芽,多芽诱导率能达63.6%(2)以AgNO3代替激素进行多芽诱导,发现其多芽诱导效率更高,最高可达88.9%多芽平均数能达6.6,最多可产生8个芽。另外,AgNO3还可以明显减轻棉花组织的褐化。(3)在MSB培养基中添加GA3或ZR对多芽的伸长诱导作用不明显,而在不添加激素的MSB培养基中芽伸长率最高,平均芽长可达2.3cm。(4)多芽的生根率较低,平均生根率5%,使用2mg/LAgNO3在新陆早42号中生根率最高,可达到42.9%。(5)通过农(?)菌介导法,将RFP基因ABD2-mcherry导入到新陆早15号、泗棉3号及W0。通过比较发现当菌液浓度OD600.6-0.8,侵染10min,暗培养2d时,多芽诱导率最高。(6)将转化后的多芽进行Kan抗性筛选,筛选出抗性植株的Kan敏感浓度为500mg/L。PCR检测目的基因为阳性,回收PCR扩增片段并进行测序,证明与目的基因序列一致,阳性植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检测到红色荧光,表明ABD2-mCherry已经导入多芽,并得到正确表达。本文以陆地棉子叶节为外植体,初步完成了棉花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并且成功将目的基因导入棉花体内,该方法整个试验周期仅需3个月,其间只需进行3次转移培养即可获得转基因多芽。具有时间周期短,省工节本的优势,有望应用于棉花快速、高通量转基因研究。

丁一[4](2019)在《基于花期调控的棕色棉胚珠遗传转化快速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彩色棉是一种棉纤维具有天然颜色的棉花,本试验以棕色棉品种棕1-61等为试验材料。旨在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缩节胺、乙烯利、促花剂)处理和不同光照时长(日照8 h、12 h、16 h、20 h)处理促进棉花提前进入花芽分化时期,进而提早开花,实现棉花早花发育调控,为后期建立胚珠快速离体培养体系提供材料。随着棉花纤维与色素相关基因的挖掘不断增多,常规情况下利用农杆菌侵染下胚轴进行转基因的过程时间周期过长,可利用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法对有关于纤维研究的功能基因进行快速转化,缩短培育周期,建立棕色棉纤维发育的胚珠转基因离体培养体系,为彩色棉色素功能基因验证提供平台,最终建立一个从棕色棉调控花期进程到转基因胚珠离体培育的高效快速培养体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棕色棉花期的影响采用化学调控的办法,通过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促花剂(40 mg/L、80 mg/L、120 mg/L)、缩节胺(10 mg/L、30 mg/L、100 mg/L、200 mg/L)、赤霉素(40 mg/L、80 mg/L、120 mg/L、160 mg/L)、乙烯利(40 mg/L、80 mg/L、120 mg/L、160 mg/L)处理后,结果显示:促花剂对棉花盛花期有促进作用,浓度40 mg/L和浓度80 mg/L促花剂能够促进盛花期提前两天,浓度80 mg/L促花剂能增加开花数量,与对照相比开花数量呈现显着增加,开花数量的增加为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取样材料。其他激素处理没有显着差异。2.不同光照时长对棕色棉花期的影响棉花是短日照喜温作物,利用人工气候室控制棕色棉处于最适生长温度30℃,设置不同光照时长处理,8 h、12 h、16 h、20 h四个光照时长梯度处理,盆栽种植。处理结果显示控制光照时长16 h黑暗时长8 h,白天温度30℃夜间温度25℃,初花期与对照相比提前12天,促进棉花花蕾的发育,为棕色棉胚珠离体快速培养试验奠定了基础。3.农杆菌介导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探究以β-葡糖醛酸酶基因(GUS)为报告基因,探究最合适棕色棉胚珠离体培养条件是:1 DPA(days post anthesis)胚珠离体预培养4天后,在胚珠表面用针头进行扎孔处理形成伤口,在OD600≈0.6—0.8农杆菌液体侵染后,转移至含500 mg/L头孢抗性BT培养基中生长,32℃暗培养,转化胚珠在离体条件下正常生长。为研究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和色泽相关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的验证方法和平台。4.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转化利用已构建的影响纤维色泽的转录因子基因GhMYB6沉默载体,使用农杆菌侵染棕1-61离体胚珠。利用PCR技术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进行RNAi载体的沉默效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侵染553个胚珠转化数为5,转化率为0.90%。

陆国清[5](2017)在《农杆菌介导棉花的批量遗传转化及抗除草剂/抗逆转基因棉花的培育》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被广泛种植,其产量与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由于种间隔离,制约了优良品种的培育。而现代植物基因工程的迅猛发展,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可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弥补了常规育种的不足。本论文研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技术,并对抗除草剂、抗逆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成功的建立了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棉花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陆地棉R15的高频再生体系,从而建立了以胚性愈伤为受体材料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大量再生植株。2.对36个菌株进行转化,包括10个抗逆相关基因、1个抗除草剂基因、16个抗虫相关基因、5个抗病相关基因、4个其他基因,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棉花材料。转化效率在不同菌株间差异较大,最低为7.37%,最高可达75%。3.G10eve基因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草甘膦基因,通过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将该基因转入C312,转化效率高达49.3%。通过PCR、qRT-PCR、southern杂交实验分析表明,确定G10eve基因已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但在不同转基因株系间G10eve基因相对表达量和拷贝数存在差异。4.对获得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进行室内和大田抗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L91株系具有高抗草甘膦特性,在不同世代繁殖过程中,外源基因和草甘膦抗性遗传基本稳定。大田实验表明,转基因L91株系在幼苗期和花期均可耐受20 mL·L-1草甘膦,其抗性水平和孟山都的抗性材料基本一致,达到了田间草甘膦喷施要求。5.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将沙冬青AmCBF1基因转入进陆地棉R15中,转化效率为22.45%,获得了 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经过PCR、qRT-PCR,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AmCBF1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且能够转录表达。利用Tail PCR技术,已经获得部分侧翼序列的信息,并定位到相应的染色体上。对其进行低温和干旱处理,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均显着提高了抗冷、耐旱能力。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所建立和优化的规模化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体系,可快速批量获得转基因棉花;利用所获得的转化G10eve、转化AmCBF1的转基因棉花,分别提高了棉花对草甘膦以及逆境因子的抗性,创制了一批培育棉花新品种所需的种质资源。

邓莉[6](2017)在《农杆菌介导海岛棉Bt基因的遗传转化及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在海岛棉再生体系的基础上以新疆海岛棉33号棉种为材料,获得胚性愈伤后对其进行Bt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以及室内生物测定,初步确定Bt基因已整合到海岛棉品种的基因组中,并对棉铃虫具有一定的抗性作用,结果如下:切取无菌苗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0.1 mg·L-11 2,4-D和0.1 mg·L-11 KT激素组合诱导愈伤组织,20 d继代培养1次,至分化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将携带Bt-Cry1A基因的表达载体pBI12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到新疆海岛棉33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含有Kan(50 mg·L-1)和Cef(500 mg·L-1)的培养基筛选后得到抗性胚性愈伤组织,在KNO3加倍、NH4NO3减为1/4的分化培养基中分化出体细胞胚,大量减为1/2的培养基中获得抗性苗,对获得的抗性苗采用嫁接的方法以提高成活率,共获得12棵抗性植株。对嫁接得到的12棵抗性植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如下:PCR检测结果显示,Bt基因特异性引物、GUS基因特异性引物和35S Promoter特异性引物对12棵抗性植株均能扩增出大小相符的片段,检测结果呈阳性;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7个PCR阳性植株均检测到目的基因的整合;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棵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入基因组DNA,且能反转录出mRNA;Bt-Cry1Ab/Ac转基因试纸条检测结果中12棵转基因植株均出现了两条紫红色的条带,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片中含有目的蛋白。室内生物测定的结果如下:通过综合评价叶片平均受害等级、幼虫校正死亡率以及幼虫平均体重,结果表明,4号、10号和12号转基因植株的综合抗性级别为抗,其他转基因植株综合抗性级别为中抗。

刘传亮,田瑞平,孔德培,李凤莲,商海红,陈秀军[7](2014)在《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中的应用概况,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棉花转基因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关陈述。对棉花科研工作者了解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并有效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技术在克服棉铃虫危害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将逐步在棉花抗病、抗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世界上,棉花转基因初期主要建立了以珂字棉为受体的转基因体系,随着雷蒙德氏棉、亚洲棉、海岛棉、陆地棉等其他棉种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及其他转基因方法的应用,使得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主要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及其他科研单位建立起来的,通过高效转化载体的筛选、主要棉花品种(系)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等措施,重点对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技术进行了改良,同时优化了基因枪轰击法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技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该体系建立了以中棉所24等材料为转基因受体的农杆菌介导体系,并利用叶柄组织培养筛选获得了组织培养分化率达100%的新材料W12等,使转化率提高到原有效率的2.88倍,同时建立了基因枪胚性愈伤组织轰击转化体系,并提高了花粉管通道的转化效率。该体系为棉花育种提供了大量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已培育多个棉花抗虫新品种,并为国内41家科研单位转化基因200多个,验证了多个功能基因作用获得大量育种价值新材料。笔者认为基因型依赖性仍然是限制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扩大棉花转基因受体材料基因型范围、提高转化效率、扩大转化规模是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的长久主题。同时,为提高效率和降低安全性的公众焦虑,探索和发现新的更为安全和有效的转化体系,如多基因共转化、质体遗传转化、定点转化或基因叠加、开发安全型转化技术等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未来棉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量新基因处于材料阶段,同时安全性评价要求提高也需要转基因材料深入的研究。随着棉花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棉花自身基因的克隆将会成为棉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方向,对于促进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转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魏延宏[8](2013)在《农杆菌介导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inn.)遗传转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海岛棉是一种纤维品质极优的栽培棉,其产量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3-8%,在棉花的生产及纺织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棉花的转基因报道大多数来源于陆地棉,而海岛棉的遗传转化研究在国内外报道较少,对海岛棉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条件的探索,有望建立一个高效的海岛棉转化体系。农杆菌介导法是应用最广泛,机理最清楚的基因转化方法,然而,目前农杆菌介导的海岛棉基因转化存在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海岛棉利用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难度很大,基因型的依赖性强、周期长、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不通过愈伤组织的脱分化,直接获得再生植株的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海岛棉转化技术亟待解决的环节。通过农杆菌介导茎尖转化和利用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转化外源基因,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无基因型依赖性,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目前,关于海岛棉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新疆自育的海岛棉为材料,研究丛生芽的诱导及农杆菌介导茎尖转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转化外源基因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效的海岛棉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海岛棉品种提供技术支持。将取得实验结果归纳如下:1:以新疆自育的4个海岛棉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于开花后2h、6h、12h和24h进行外源基因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和4个时间共处理3000朵花,收获378个铃,平均成铃率12.60%;934株转化植株通过田间卡那霉素初步筛选,共获得89株抗性植株,平均抗性率为9.87%;PCR检测得到17株转基因阳性植株,其阳性率为1.72%。2:以3个海岛棉品种的茎尖为外植体,通过不同激素的配比研究结果表明:6-BA浓度为1.0mg/L的MSB(30g/L葡萄糖+2.5g/LPhytagel)丛生芽诱导培养基最有利于海岛棉丛生芽的诱导,诱导丛生芽率37-41%,诱导丛生芽数量为2-3个,质量好,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3:以海岛棉茎尖为受体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海岛棉转化体系:以生长4天的无菌苗茎尖为外植体,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5时浸染10分钟,共培养48-72小时,移至卡那霉素浓度为150mg/L的选择培养基(MSB+1.0mg/L6-BA+150mg/LKm+400mg/LCef)进行筛选,25天后转移到生根培养基(1/2MSB+20g/L葡萄糖+3.0g/LPhytagel+3.0mg/LIBA+0.3mg/LNAA+1.0g/L活性炭)培养,获得抗性苗;抗性苗长到3-5cm时驯化,嫁接或者直接盆栽,获得抗性植株。4:共获得抗性植株29株,通过PCR检测,其中21株为阳性株,从阳性株中随机取6株进行RT-PCR检测,其中5株为阳性株,初步证明抗除草剂基因EPSPS已导入海岛棉基因组中。

孟灵真[9](2013)在《棉花Bt抗虫基因与bar抗除草剂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棉花的生长长期受到虫害和杂草的侵害,就这两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作物总产值的10%20%左右,因此棉花基因工程的发展就大大促进了抗虫、抗除草剂以及抗逆等棉花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利用PCR扩增出来的抗除草剂bar基因和实验室保存的抗虫Bt基因,成功构建抗除草剂与抗虫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BI121-bar/Bt。将植物表达载体pBI121-bar/Bt和pBI121-Bt分别转化至农杆菌工程菌菌株LBA4404中,并用转化后的农杆菌菌液,分别侵染棉花新海14、新海16、新海24和新海30的胚性愈伤组织。对pBI121-bar/Bt转化后的抗性愈伤组织进行了PPT浓度筛选,其浓度在3.0mg/L时,胚性愈伤的生长良好,同时筛选效果也明显;四种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的生长情况中新海24的生长状态最差,说明不同基因型对PPT的敏感性有差异。对转化后的头孢霉素浓度也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转化pBI121-bar/Bt基因的胚性愈伤在头孢霉素浓度为800mg/L时,既能很好地防止了农杆菌造成的污染,又能不抑制胚性愈伤的生长;转化pBI121-Bt基因的胚性愈伤的有效头孢霉素浓度为600mg/L。说明转化不同基因后,胚性愈伤对抗生素的敏感度有所不同。转化pBI121-bar/Bt基因的不同棉花品种的胚性愈伤在PPT浓度为3mg/L,头孢霉素浓度在800mg/L时,新海14的胚性愈伤较其他品种出愈率最高,侵染后变黑程度较轻;新海24的出愈率最低,侵染后变黑程度相对较严重。转化Bt-4AB基因的不同棉花品种的胚性愈伤在Kna浓度为50mg/L,头孢霉素浓度在600mg/L时,新海16的胚性愈伤较其他品种出愈率最高,在农杆菌侵染后变黑程度较为最轻;新海24的生长情况最差,变黑程度相对最严重;但胚性愈伤出愈率最低的是新海30。

燕树锋[10](2011)在《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及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杂草是棉花生产主要障碍之一,棉花杂草为害常年造成损失为14%-16%。人工除草是我国控制草害的传统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棉田大面积人工除草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草甘膦是一种灭生性除草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和无残留的特点,其销售额占整个除草剂市场总量的30%,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首位。抗草甘膦棉花品种是实现田间化学除草的先决条件,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棉花品种则对于我国棉花产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试验以珂字棉201和中棉所49为受体材料,分别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两种方法,转化由本校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创造抗草甘膦的转基因棉花种质资源,为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品种提供新的种质。同时,对育成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材料进行综合鉴定和评价,为该种质育种利用和抗草甘膦棉花的商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的创造本研究以珂字棉201下胚轴作为外植体,用50 mg.L-1卡那霉素作为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将含有玉米泛素Ubi启动子驱动的EPSPS-G6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棉花基因组,获得了2株T0代转基因植株,2株转基因植株开花正常,自交种子种成株行(T1)。经过PCR检测证实EPSPS-G6基因已经导入棉花基因组,但对草甘膦的抗性较差,可能与来源于单子叶玉米的Ubi启动子在棉花中驱动EPSPS-G6基因表达效率有关。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Camv 35S启动子驱动的EPSPS-G6基因导入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9,共获得26个具有草甘膦抗性的转化植株。PCR检测、Southem点杂交、Southem杂交(双酶切和单酶切)均证实EPSPS-G6基因已经导入棉花基因组。T1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6个转化子中20个转化子经卡方测定符合一对基因的分离规律。经T2田间抗性鉴定,共获得152个纯合材料,分别来源于26个转化子。2.田问抗性鉴定各试验材料分别用15 mM、20 mM、30 mM和40 mM浓度的草甘膦进行涂抹鉴定。非转基因的中棉所49和TM-1对草甘膦十分敏感,15 mM浓度草甘膦处理下死亡。本研究获得的不同转基因材料对草甘膦抗性存在着显着差异,其中采用花粉通管法获得的26个转化子在20 mM田间使用草甘膦浓度下均无反应,但在30 mM草甘膦浓度下,EHC09-045和EHC09-029发生萎蔫或轻萎蔫,但都得到恢复。在40 mM草甘膦浓度下,有11个转化子的幼苗仍无反应,表现为高抗草甘膦;13个转化子发生轻萎蔫或萎蔫,但恢复,表现为中度抗草甘膦;2个转化子死亡,抗草甘膦性较弱。3.抗草甘膦性状的遗传分析选用5个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EHC09-002、EHC09-009、EHC09-036、EHC09-038和EHC09-045)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个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均不受细胞质效应的影响,EHC09-002,EHC09-009和EHC09-036三个转化子与TM-1和中棉所49正反交F2,经χ2检验符合3:1的分离规律,分子检测表明这三个转化子都是单基因插入的,与遗传研究相符。但EHC09-038和EHC09-045两个转化子经χ2检验不符合3:1的分离规律,这可能与基因的插入位点和基因的整合有关。4.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本研究中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26个转化子,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总体表现较好,部分转化子表现优于对照。T,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株高、果枝数和单株铃数三项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但外源基因的导入对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衣分影响较大。T2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考察结果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对纤维长度和整齐度影响不大,而对麦克隆值、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等纤维品质指标,以及铃重和衣分等农艺性状均有较大影响。因此,转基因棉花育种研究中不仅只注重目标性状的转育,还要注重非目标性状的筛选。5.市售草甘膦对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EHC09-008和EHC09-020及其非转基因遗传背景亲本对照中棉所49为材料,研究了市售10%草甘膦水剂和95%的草甘膦粉剂对抗草甘膦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的草甘膦水剂中可能含有其他除草剂或对棉花幼苗生长发育有害的物质,影响抗草甘膦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因此,在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生产应用时,应必谨慎选用草甘膦除草剂产品。

二、农杆菌介导棉花基因转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杆菌介导棉花基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茎尖法转基因棉花植株真实性鉴定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棉花茎尖转化法及茎段转化法
        1.2.1 外植体准备
        1.2.2 菌液侵染
        1.2.3 转化体筛选及培养
    1.3 转基因植株筛选及检测
    1.4 转基因植株内生菌培养及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DsRed2基因PCR阳性植株检测结果分析
        2.1.1 DsRed2基因及表达量检测
        2.1.2 靶基因PCR阳性株表达载体PCR检测
    2.2 靶基因PCR阳性株内生菌检测
    2.3 靶基因PCR阳性株16S rRNA检测
3 讨论

(2)农杆菌介导棉花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愈伤组织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1.1 内在因素
        1.1.1 基因型
        1.1.2 外植体
    1.2 外在因素
        1.2.1 培养基组成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1.2.2 碳源
2 农杆菌侵染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
    2.1 农杆菌菌株
    2.2 乙酰丁香酮(AS)
    2.3 农杆菌感染浓度、感染时间
    2.4 共培养温度和时间
    2.5 抗生素
3 结语

(3)棉花子叶节多芽再生体系与转基因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
        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1.2 棉花组织培养技术
    1.2 棉花体细胞胚培养及影响因素
        1.2.1 棉花体细胞胚培养研究进展
        1.2.2 影响棉花体细胞胚培养的因素
    1.3 棉花器官发生及影响因素
        1.3.1 棉花器官发生研究进展
        1.3.2 影响棉花器官发生的因素
    1.4 棉花转基因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4.1 世界棉花转基因进展
        1.4.2 国内棉花转基因进展
    1.5 棉花常用转基因方法
        1.5.1 农杆菌介导法
        1.5.2 基因枪法
        1.5.3 花粉管通道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棉花子叶节多芽再生体系的探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培养条件
        2.1.5 培养基类型与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消毒及培养无菌苗
        2.2.2 外植体制备
        2.2.3 陆地棉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消毒方式对培养无菌苗的影响
        2.3.2 子叶节多芽启动诱导受基因型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6-BA对子叶节多芽诱导的影响
        2.3.4 不同浓度KT对子叶节多芽诱导的影响
        2.3.5 不同浓度6-BA和KT配比对子叶节多芽诱导的影响
        2.3.6 不同浓度AgNO_3对外植体的影响
        2.3.7 多芽的伸长
        2.3.8 激素对棉花生根的影响
        2.3.9 再生植株的移栽
    2.4 讨论
        2.4.1 激素对陆地棉子叶节多芽诱导的影响
        2.4.2 AgNO_3对陆地棉子叶节多芽诱导的影响
        2.4.3 外植体生根受基因型限制
第三章 陆地棉转ABD_2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培养基
        3.1.2 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农杆菌的培养及活化
        3.2.2 农杆菌侵染
        3.2.3 不同农杆菌处理子叶节外植体
        3.2.4 体视镜检测红色荧光蛋白
        3.2.5 不同浓度卡那霉素筛选转基因植株
        3.2.6 转化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农杆菌浓度对多芽再生能力的影响
        3.3.2 侵染时间对多芽再生能力的影响
        3.3.3 共培养时间对多芽再生能力的影响
        3.3.4 转基因阳性植株鉴定
    3.4 讨论
        3.4.1 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条件
        3.4.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全文总结
    一、全文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花期调控的棕色棉胚珠遗传转化快速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成花机理和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花期的调控作用
        1.1.2 光周期对棉花花期的调控作用
        1.1.3 温度对棉花花期的调控作用
    1.2 棉花离体胚珠培养体系
        1.2.1 棉花纤维发育研究进展
        1.2.2 棉花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研究进展
        1.2.3 影响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的因素
    1.3 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棕色棉色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3.2 棉花遗传转化的方法
        1.3.3 棉花农杆菌介导法的研究进展
        1.3.4 报告基因的研究进展
        1.3.5 棉花转基因结果的鉴定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棕色棉植株
        2.2.2 不同光周期处理棕色棉植株
        2.2.3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方法
        2.2.4 GhMYB6 RNAi载体转化离体胚珠方法与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花期的影响
        3.1.1 促花剂对棕色棉花期和开花数量的影响
        3.1.2 赤霉素、缩节胺、乙烯利对花期的影响
    3.2 不同光照处理棉花对花期和生理形态的影响
    3.3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方法的探索
        3.3.1 试验材料取材时间的确定
        3.3.2 胚珠不同预培养天数处理对转化率的影响
        3.3.3 伤口处理对胚珠正常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抗生素培养基的选择
        3.3.5 GUS组织化学染色
        3.3.6 基因枪轰击法对胚珠转基因的影响
    3.4 转化GhMYB6 RNAi载体进入离体胚珠的结果
        3.4.1 转基因阳性胚珠PCR结果
        3.4.2 荧光定量结果
        3.4.3 转GhMYB6 RNAi载体基因胚珠表型观察
4 讨论
    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棕色棉棉花花期的影响
    4.2 不同光照时长对棕色棉花期和生理形态的影响
    4.3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探索
    4.4 转基因胚珠离体培养体系在转化目的基因中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5)农杆菌介导棉花的批量遗传转化及抗除草剂/抗逆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常用的转基因方法
        1.1.1 农杆菌介导法
        1.1.2 基因枪法
        1.1.3 花粉管通道法
    1.2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因型
        1.2.3 培养基成分
        1.2.4 培养条件
    1.3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1.3.1 除草剂的种类及应用
        1.3.2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
    1.4 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研究现状
        1.4.1 草甘膦作用机理
        1.4.2 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研究现状
    1.5 棉花抗逆研究进展
        1.5.1 非生物逆境对棉花的影响
        1.5.2 棉花抗逆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棉花的批量遗传转化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棉花转基因方法
        2.2.2 高频再生品系的筛选方法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4 转基因棉花PCR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棉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2.3.2 棉花转化体系的规模化应用
        2.3.3 高频再生体系的获得
        2.3.4 胚性愈伤为受体遗传转化的研究
    2.4 讨论
第三章 转G10eve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获得及抗性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和质粒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1.5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3.2.2 棉花总RNA的提取
        3.2.3 cDNA反转录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6 转基因棉花PCR检测
        3.2.7 转G10eve基因棉花的Southern杂交
        3.2.8 棉花转基因方法
        3.2.9 转基因株系草甘膦抗性初步筛选
        3.2.10 盆栽转基因L91株系抗性鉴定
        3.2.11 莽草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3.2.12 转基因棉花田间抗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10eve基因初步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转G10eve基因棉花的获得
        3.3.3 胚性愈伤组织检测
        3.3.4 转基因棉花植株PCR检测
        3.3.5 表达量分析
        3.3.6 转基因棉花拷贝数分析
        3.3.7 转基因株系草甘膦抗性初筛
        3.3.8 子叶期L91草甘膦抗性研究
        3.3.9 内源EPSPS基因表达量分析
        3.3.10 大田草甘膦抗性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转AmCBF1基因棉花的获得及抗逆性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菌株和质粒
        4.1.3 主要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1.5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棉花总RNA的提取
        4.2.2 cDNA反转录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5 转基因棉花PCR检测
        4.2.6 转AmCBF1基因棉花的Southern杂交
        4.2.7 转AmCBF1基因棉花的侧翼序列扩增
        4.2.8 棉花转基因方法
        4.2.9 低温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4.2.10 转基因棉花幼苗抗寒性研究
        4.2.11 干旱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4.2.12 转基因棉花幼苗耐旱性鉴定
        4.2.13 逆境胁迫对转基因棉花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4.2.1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AmCBF1基因棉花的获得
        4.3.2 T_0代转AmCBF1基因棉花PCR检测
        4.3.3 转基因棉花纯合株系的获得
        4.3.4 转AmCBF1纯合株系外源基因表达量分析
        4.3.5 转AmCBF1棉花拷贝数分析
        4.3.6 侧翼序列分析
        4.3.7 低温处理下转基因棉花种子的萌发率
        4.3.8 低温处理下转基因棉花生理指标的变化
        4.3.9 低温处理对转基因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4.3.10 干旱处理对转基因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4.3.11 干旱处理下转基因棉花生理指标的变化
        4.3.12 干旱处理对转基因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4.3.13 农艺性状调查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农杆菌介导海岛棉Bt基因的遗传转化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棉花转基因技术概述
    1.2 棉花转基因研究现状
    1.3 转基因棉花的分子检测
    1.4 转Bt基因棉花的抗性检测
    1.5 海岛棉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农杆菌介导海岛棉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2.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3.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3.3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鉴定
    3.4 RT-PCR检测
    3.5 Bt-Cry1Ab/Ac试纸条检测
    3.6 室内抗虫性鉴定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2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3 转基因植株的室内抗虫性鉴定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作者简历

(7)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转基因技术发展概况
    1.1 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概况
    1.2 在棉花中具有应用价值的基因及其产业化概况
2 棉花高效规模化转基因体系构建
    2.1棉花高效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
        2.1.1适合棉花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载体构建及验证
        2.1.2棉花转基因受体的筛选与优化
        2.1.3棉花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技术体系的优化
        2.1.3.1降低农杆菌感染浓度OD600值至0.1—0.3原有转化体系中, 选择的适合感染浓度为OD600值至0.3—0.7, 发现许多切段容易死亡, 若将菌液离心再悬浮则又会增加污染, 且操作麻烦。经多次比较试验后, 发现适当降低菌液感染浓度即可达到提高愈伤组织发生率的目的 (表5) 。
        2.1.3.2调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2.1.3.3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
    2.2 基因枪轰击转化法的改良
        2.2.1 外植体选择
        2.2.2 筛选标记的扩展
        2.2.3 降低嵌合体
    2.3 花粉管通道法的改良
        2.3.1受体材料选择
        2.3.2转化率影响因素
3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应用
    3.1 转基因抗虫棉
    3.2 获得大量育种价值材料
4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发展的趋势
    4.1 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的长久发展主题
    4.2 转基因新型载体和新方法的应用日新月异。
        4.2.1 多基因转化
        4.2.2 定点转化或基因叠加
        4.2.3 质体遗传转化
        4.2.4 安全型标记转化体系
5 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8)农杆菌介导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inn.)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现状
        1.1.1 茎尖培养
        1.1.2 体细胞培养
        1.1.3 棉花胚珠培养
        1.1.4 原生质体培养
        1.1.5 花药培养
    1.2 植物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进展
        1.2.1 农杆菌介导法
        1.2.2 基因枪法
        1.2.3 花粉管通道法
    1.3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3.1 棉花的基本概述
        1.3.2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利用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进行海岛棉遗传转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载体
        2.1.3 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液的制备
        2.2.2 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转化目的基因
        2.2.3 转基因植株的田间卡那霉素检测
        2.2.4 棉花总 DNA
        2.2.5 转化植株的 PCR 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品种和不同时间处理对 T_0代成铃率的影响
        2.3.2 转基因后代的检测
第三章 海岛棉丛生芽的诱导及农杆菌介导的茎尖转化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载体
        3.1.3 生化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培养基类型及配制方法
    3.2 试验方法
        3.2.1 茎尖丛生芽的诱导及再生
        3.2.2 农杆菌介导海岛棉茎尖转化体系的建立
        3.2.3 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茎尖丛生芽的诱导及再生
        3.3.2 农杆菌介导茎尖的遗传转化
        3.3.3 抗性植株的驯化移栽(嫁接)
        3.3.4 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利用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进行海岛棉遗传转化
        4.1.1 农杆菌侵染对成铃率的影响
        4.1.2 农杆菌侵染对抗性株率的影响
        4.1.3 农杆菌侵染对阳性株率的影响
    4.2 海岛棉丛生芽的诱导及其农杆菌转化的条件优化
        4.2.1 激素对丛生芽的影响
        4.2.2 激素及培养基类型对丛生芽根发生的影响
        4.2.3 农杆菌介导茎尖遗传转化的条件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利用农杆菌侵染花柱头法进行海岛棉遗传转化
    5.2 海岛棉丛生芽的诱导及其农杆菌转化条件的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棉花Bt抗虫基因与bar抗除草剂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植物转基因的发展现状
        1.1.1 世界植物转基因的发展现状
        1.1.2 我国转基因的研究现状
    1.2 棉花转基因的方法
        1.2.1 农杆菌介导法
        1.2.2 花粉管通道法
        1.2.3 基因枪法
        1.2.4 基因枪法和农杆菌结合的转化方法
        1.2.5 真空渗透转化法
    1.3 农杆菌介导棉花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1.3.1 外植体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1.3.2 基因型对转化率的影响
        1.3.3 外植体的来源和大小对转化率的影响
        1.3.4 受体材料预培养和共培养的天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1.3.5 农杆菌的菌株及活力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1.3.6 药物选择与筛选压力的选择
        1.3.7 抑菌抗生素对再生率的影响
        1.3.8 基因活化的诱导物
    1.4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
        1.4.1 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
        1.4.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1.4.3 外源凝集素基因
        1.4.4 几丁质酶基因
        1.4.5 抗虫棉的应用现状
    1.5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在棉花遗传转化中的研究概况
        1.5.1 抗除草剂 bar 基因及其应用
        1.5.2 抗除草剂基因 als 及其应用
        1.5.3 抗草甘膦基因
        1.5.4 2,4-D 单氧化酶(tfdA)基因
        1.5.5 溴苯腈水解酶基因
        1.5.6 研究意义
第2章 抗除草剂 bar 基因与抗虫 Bt 基因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质粒与菌株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型号、产地)
        2.1.3 引物
        2.1.4 培养基及溶液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bar 基因的 PCR 扩增,检测与回收纯化
        2.2.2 中间克隆载体的构建
        2.2.3 真核表达载体 pBI121-bar/Bt 的构建
        2.2.4 真核表达载体 pBI121-bar/Bt 转化农杆菌 LBA4404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除草剂 bar 基因的 PCR 扩增、测序及 bar 基因的酶切鉴定
        2.3.2 Bt-4AB 双酶切
        2.3.3 pBI121-bar/Bt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 PCR 鉴定
    2.4 讨论
第3章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
    3.1 实验材料与培养基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3.2.2 农杆菌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的侵染
        3.2.3 影响海岛棉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因子的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PT 浓度的筛选
        3.3.2 不同基因型对 PPT 的敏感性的差异
        3.3.3 头孢霉素(Cef)抑菌浓度的确定
        3.3.4 头孢霉素(Cef)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3.5 转化不同外源基因的外植体在不同 Cef 浓度下的差异
        3.3.6 农杆菌侵染后愈伤生长状态的差异
        3.3.7 遗传转化中不同外源基因对不同基因型愈伤出愈率的影响
    3.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田杂草的分布情况和控制措施
        1.1.1 我国棉田杂草的分布情况
        1.1.2 棉田杂草的控制措施
    1.2 除草剂的种类和特点
        1.2.1 除草剂的发展历史
        1.2.2 除草剂的种类及其作用靶标
    1.3 草甘膦除草剂
        1.3.1 草甘膦除草机理
        1.3.2 草甘膦的靶标酶
        1.3.3 生物抗草甘膦的机理
    1.4 棉花抗除草剂基因工程进展
        1.4.1 抗除草剂基因的克隆
        1.4.2 棉花外源基因转化方法
        1.4.2.1 农杆菌介导法
        1.4.2.2 基因枪法
        1.4.2.2.1 基因枪法原理和优缺点
        1.4.2.2.2 基因枪法在棉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4.2.3 花粉管通道法
        1.4.2.3.1 花粉管通道法原理和优缺点
        1.4.2.3.2 棉花花粉管通道法的应用
        1.4.3 抗除草剂棉花基因工程
        1.4.3.1 抗2,4-D棉花
        1.4.3.2 抗溴苯腈棉花
        1.4.3.3 抗草铵膦棉花
        1.4.3.4 抗磺酰脲类棉花
        1.4.3.5 抗草甘膦棉花
    1.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2.1.1.1 受体棉花品种
        2.1.1.2 菌株和质粒载体
        2.1.1.3 培养基和所需溶液配制
        2.1.1.3.1 细菌培养基
        2.1.1.3.2 植物培养基
        2.1.1.3.3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所需溶液配制
        2.1.2 试验方法
        2.1.2.1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2.1.2.2 基因转化方法
        2.1.2.2.1 农杆菌介导法
        2.1.2.2.2 花粉管通道法
        2.1.2.3 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调查和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
        2.2.2 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
        2.2.2.1 注射浓度对于注射转化率的影响
        2.2.2.2 田间草甘膦筛选浓度的确定
        2.2.2.3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田间鉴定
        2.2.2.4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
    2.3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分子检测与遗传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和所需溶液配制
        3.1.1.1 棉花材料
        3.1.1.2 相关试剂
        3.1.1.3 棉花基因组DNA提取所需溶液的配置
        3.1.1.4 Southern杂交所需溶液配制
        3.1.1.4.1 室温稳定溶液
        3.1.1.4.2 现配现用溶液
        3.1.2 试验方法
        3.1.2.1 草甘膦田间抗性鉴定
        3.1.2.2 转基因棉花的分子检测
        3.1.2.2.1 棉花基因组DNA提取方法(CTAB法)
        3.1.2.2.2 转化棉株的PCR检测
        3.1.2.2.3 转化棉株的Southern杂交
        3.1.2.2.4 转化棉株的Southern点杂交
        3.1.2.3 抗草甘膦性的遗传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基因棉株种质材料的田间抗性鉴定
        3.2.2 转基因棉株的分子检测
        3.2.2.1 转基因棉株的DNA提取
        3.2.2.2 转基因棉株的PCR检测
        3.2.2.3 转基因棉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
        3.2.3 抗草甘膦性状的遗传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市售草甘膦对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供试材料
        4.1.1.2 草甘膦类型
        4.1.2 试验方法
        4.1.2.1 无菌苗培养
        4.1.2.2 苗期喷施试验
        4.1.2.3 酶粗提液提取
        4.1.2.4 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1.2.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市售草甘膦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2 市售草甘膦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市售草甘膦对田间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4.2.4 市售草甘膦对棉花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4.2.5 市售草甘膦对棉花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四、农杆菌介导棉花基因转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茎尖法转基因棉花植株真实性鉴定方法探究[J]. 肖荣,魏云晓,王远,孟志刚,梁成真,陈全家,张锐. 生物技术进展, 2022(01)
  • [2]农杆菌介导棉花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J]. 李静,张换样,朱永红,吴慎杰,焦改丽. 南方农业, 2020(22)
  • [3]棉花子叶节多芽再生体系与转基因方法探究[D]. 程惠惠.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基于花期调控的棕色棉胚珠遗传转化快速培养体系研究[D]. 丁一.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农杆菌介导棉花的批量遗传转化及抗除草剂/抗逆转基因棉花的培育[D]. 陆国清.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6]农杆菌介导海岛棉Bt基因的遗传转化及鉴定[D]. 邓莉.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 刘传亮,田瑞平,孔德培,李凤莲,商海红,陈秀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1)
  • [8]农杆菌介导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inn.)遗传转化技术研究[D]. 魏延宏.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9]棉花Bt抗虫基因与bar抗除草剂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的研究[D]. 孟灵真.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10]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及利用[D]. 燕树锋. 浙江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基因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