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型的构建与会计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型的构建与会计研究

一、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的构建及会计核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綦好东,彭睿,苏琪琪,朱炜[2](2019)在《会计与国有企业制度协同发展改革70年:基于信息和权力视角的考察》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有企业制度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国营"、改革初期以放权让利为切入点的"承包制"、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初步构建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全面完善四个历史阶段。作为依存和服务于国有企业制度运行和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会计,伴随着国有企业制度的发展变革而不断革新自己,经历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会计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完善四个历史时期。70年会计发展改革的历程表明,会计始终以其信息价值和管理权力协同于企业制度的发展变革,坚持服务于国有企业功能目标的实现;坚持立足中国国情,由政府主导会计模式的发展与变革;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走渐进改革之路。

蔡纯[3](2019)在《双体系政府会计核算背景下G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1月1日是我国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统一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双体系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新起点。自此,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并存的核算基础正式实施,这将解决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准确、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家底”,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现行财政收支绩效评价下“无法反映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成本效率和促使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效益的横向比较”等问题。双体系政府会计核算模式提供精准衡量财政成本和产出的基础。财务绩效指标是天然的客观指标,以货币的方式衡量不同政府部门运行成本和效率,具有天然提供定量信息的天生优势,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的基础,应当作为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即政府财务绩效评价。基于上述的新的政府会计核算背景,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蓝本,分析其现行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财务绩效评价不全、评价标准中主观成分过多和缺乏对产出的绩效评价。究其原因,是2019年以前实行的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过于重视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归集成本,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情况。本文在研究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新政府制度所能提供的新的会计信息后,使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G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赵军营[4](2018)在《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修订的《预算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使得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问题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与规范。本文以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如何制定问题,并对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工作开展的因素及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为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总结了目前试编阶段存在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重难点问题也是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及意大利四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吸收其有益的理论观点并适当借鉴国外有益的实践做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与合并方法的选择,并就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如何合并提出对策。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是政府财务报表合并的依据和标尺。本文在对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加以思考。在理论层面上,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保持国际趋同、借鉴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与执行经验、使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成果。在实务操作层面,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在合并范围、合并程序、抵消事项、合并原则、报表构成、可操作性等方面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规定。此外,本文通过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编制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刺激因素以及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产生的效益。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影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证实,障碍与刺激因素分别对编制工作存在负向、正向的显着影响。从路径系数上看,与障碍因素相比,刺激因素对编制工作影响相对较大,但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能够产生效益相对较弱。这表明,在试编阶段不仅要克服影响编制工作的障碍因素,今后还要注重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在决策制定、解除受托责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本文对我国将要全面铺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提出政策与建议。

张玉红[5](2017)在《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及会计核算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与推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从最初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大至城乡社会保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规范管理与监督的必要选择,亟需完整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统一社会保障会计模式与会计核算管理,从而提高社会保障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效果,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与配置效率,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大的实惠。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会计模式与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与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设与改进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及会计核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钞天虎[6](2014)在《多维复式会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诸多理论纷争和实务难题,结合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出路在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会计范式,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变革会计记录为切入点,在继承复式记录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汲取事项会计、REA会计模型的元数据组织思想,创建了一个以“组织整体”、“组织分体”、“组织成员”和“项目化任务”为会计主体、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和“现时价值”为计价基础、以“项目体+组织体”为基本控制单元的集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于一体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为创建这一新型会计范式,论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涵盖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会计理论框架,然后基于社会组织运作视角提出了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三大职能,基于会计账户演进视角将会计对象归结为社会组织的财富及其变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富管理视角将会计看作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财富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传统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种能融合不同会计程序和方法、可满足不同会计需求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接下来,基于矩阵组织的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需要提出了多元会计主体理论;基于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和多维复式会计范式创建需要提出了财富管理需要、有限持续运作、任意会计分期、多重会计计量和实时会计控制五项会计假设;由会计职能演绎出了真实完整地记录会计事项、及时有效地实施会计控制和提供相关明晰的会计报告三个具体会计目标;并由会计目标引出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适当性、有效性、相关性和明晰性八个用以评价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质量的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然后由会计目标和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导出了中立性、成本效益均衡、全面完整与适度明晰兼顾、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兼容、划分资产性与费用性支出、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并重、收入费用配比与损益满计兼顾和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同步实施八项会计原则。随后,通过对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报表和会计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构筑了一个由描述要素、运行要素、报告要素和记录要素组成的会计要素体系;通过对单一会计确认基础固有缺陷的分析,从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现实需要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权责发生制会计分类与现金收付制会计分类的二重确认会计;通过对单一会计计价基础和混合会计计价模式所存缺陷的分析,从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计价偏好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两种计价基础的二重计价会计;通过分析会计账户演进规律和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通过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控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风险防范和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描绘了实时控制会计的数据处理与控制逻辑;通过分析通用会计报表的列报冲突,基于多维复式会计记录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构。最后,从多元会计主体的结构化描述、REA会计模型扩展和多维复式会计模型创建、项目数据表和凭证数据表结构设计等方面,讨论了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从简化公共部门账务系统设置、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物价变动会计处理、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人力资源业绩计量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多元主体会计、二重确认会计、二重计价会计和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对人力资源及其权益的计量方法、现时价值取得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也未考虑网络会计、远程控制、合并报表以及XBRL通用分类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孙新宪[7](2014)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刘慧芳[8](2013)在《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关联十分密切。首先,政府会计提供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是财政风险管理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次,各个国家面临的财务压力是政府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因素之一,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践来看,国家面临的财务压力越大,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越强。再次,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与政府资产的规模和结构相匹配,以降低财政风险。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是表明政府信用情况的主要文件。一个完善的政府债券市场,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而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取决于一个国家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最后,在面临内外部的预算约束时,政府往往会产生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政府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而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给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财政风险。所以,设计良好的政府会计可以更好地反映和预测财政风险状况,也是进行财政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手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一方面需要政府会计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我国的政府会计还比较落后。财政风险管理是通过对政府债务和政府资产两方面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原因在于政府会计主体的设置不科学、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不明确、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及缺少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为:采用“双主体”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基金”主体和“组织”主体并存;分离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采用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行的政府会计模式;将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领域,从政府会计到政府预算,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将预算会计要素设置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设置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以政府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重构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对财政风险及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政府债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但政府债务本身说明不了财政风险状况,关键是能否与政府资产相匹配。财政风险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是将财政风险和政府会计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是对政府会计模式选择的过程。政府会计主体的选择模式存在“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两种;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也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关系的处理;不同的会计基础下,政府会计提供侧重点不同的会计信息。第二,对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的财政风险管理作用的发挥做出了评价。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使得各预算单位提供的政府资产和政府债务信息相当不真实;不同的组织形式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使得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的提供缺乏技术上的可能性;财政总预算会计本质上为资金会计,对实物资产不核算。这些造成了我国的政府会计无法提供进行财政风险管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不清,其次是政府会计主体设置不合理,最后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第三,阐明我国应选择“双主体”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行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会计基础选择权责发生制。在选择政府会计模式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国具体的政府会计环境。“双主体”为“基金”主体和“组织”主体并存的政府会计主体模式。我国的“双主体”具体形式为:对于符合“基金”确认条件的资金采用“基金”会计的模式,“基金”既为核算主体也为报告主体;对于政府其余的经济业务以“组织”为会计主体,其中,“机构”为核算主体和报告主体,“政府”为报告主体。“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指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并存。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收支的整个过程,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对预算支出的核算以支付周期为主线:既核算预算金额也核算实际执行金额;预算会计为资金会计,不核算实物资产。政府财务会计核算政府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包括与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有关的活动,也包括与财政年度预算收支无关的活动;提供这些活动引起的会计期间内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额、会计期末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余额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分析财政风险状况至关重要。只有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下,政府会计提供的资产和负债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但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会带来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只有结合本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才能使得收益最大化。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地方政府对财政风险管理的需求大于中央政府,应先在地方政府债务核算及资产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预算在我国现阶段有存在的必要性,应先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成熟之后,考虑在政府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差异不应是一种长期存在。第四,重新构造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由政府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附注构成,由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产生。政府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运营表要素包括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现金余额。其中,资产负债表和运营表基于相同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依据的为收付实现制。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由预算会计系统提供,预算会计要素设置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反映收付实现制预算下,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五,财政风险分为广义的财政风险和狭义的财政风险。广义的财政风险为公共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为政府组织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政风险又可具体化为短期的财务风险和长期的财务风险。将社会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公共风险状况。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是国家资产负债表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分为三个层次: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内容的资产负债表、包括了政府所有资产和负债的资产负债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狭义的财政风险状况,其中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编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更侧重政府短期的财务风险。论文将政府会计主体设置、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分离及权责发生制在预算及政府会计中的运用融合在一起,使得方案的设计更具操作性。同时,将财政风险的层次性与政府财务报告的层次性对应,理清了财政风险管理的思路,结合具体财务指标的设计及运用,提高了政策的实用价值。

胡浩[9](2012)在《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指发端于希腊,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简称“欧洲五国”)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普遍形式之一,大多数以债务违约或债务重组的形式告终。以“欧洲五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资产负债管理不当导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文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切入点,运用财务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欧洲五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背后的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问题,特别是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论证了“欧洲五国”政府负债积累是长期经济发展模式失衡以及脱离实际推行“福利国家”模式的结果,同时,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模式虽然不是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希腊等国家爆发债务危机过程中“推波助斓”,是危机爆发的“重要推手”。这对我国加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加快政府会计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等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欧债危机的成因进行剖析。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首先,对“欧洲五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置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了资产负债风险从家庭到金融机构,从美国到欧洲,从金融机构到政府部门的传导机制,从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视角分析了“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借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欧洲五国”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指出导致“欧洲五国”长期债务存量持续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欧洲国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二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与此同时,长期债务的利息支付又通过经常账户加剧国际收支恶化,导致进一步的借债,债务的持续增加导致国家主权信用风险的持续升高,面对资本的流出,只有提高利率来吸引资本流入,但是当利率的升高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时,利率对资本流动就变为负弹性,也就是说,无论多高的利率都无法阻挡资本的流出,此时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就发生了;其次,采用计量经济理论中的PVAR模型,通过回归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不合理经济结构造成的经常账户赤字以及高福利导致的政府财政赤字,是引起“欧洲五国”政府资产负债表出现风险,主权债务规模不断上升,并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本文进而提出以下观点:导致希腊等国长期经常帐户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其内部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第三,从政府会计角度分析了会计对欧债危机的“推波助澜”作用。“会计是反映性的”,从会计角度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管理者利用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逃过了监督者的监管,使得风险逐渐积累,并最终酿成了灾难性后果。尽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也许不一定能直接解决债务危机,但它却一定能给政府财务状况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欧洲国家的政府会计应该尝试采用权责发生制改革;第四,应用宏观财务理论,对三份关于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政府资产负债表面临的潜在风险,并归纳总结了我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存在潜在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固有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持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运用财务理论,通过对“欧洲五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揭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问题,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征兆在于失衡的政府资产负债表,表现为主权债务的大量积累,国家负债持续超过总资产,国家净资产持续表现为负数。本文接着进一步揭示了“欧洲五国”的主权债务为什么会持续积累以致引起主权债务危机。通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希腊等国长期债务的持续升高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经常账户赤字持续增加,二是财政赤字持续增加。第二,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进一步认为导致希腊等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以及长期经常帐户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部因素,而在于其内部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欧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可以细分为北欧模式、莱茵模式、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和地中海模式四种。在本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地中海(南欧)模式国家属于“重灾区”,而北欧模式和莱茵模式国家的经济状况良好,不仅没有发生主权债务危机,而且发挥着救助南欧国家的作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债务危机、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和产业结构危机,就其根本原因而言,更是南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危机。第三,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分析了“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内部不均衡,具体而言就是“欧洲五国”的经济竞争力弱、产业结构失衡、创新能力差以及经济的内向化趋势明显,是欧元区的“非核心国家”,而“莱茵模式”构成了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核心国家”处于中心地位,而“非核心国家”处于依附地位。在两者的竞争中,“核心国家”追求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政策,即以牺牲非核心国家的经济平衡和债务积累为代价的政策,这导致了“核心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以及“非核心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非核心国家”政府部门为了摆脱不利竞争,通过大量增加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不可避免的导致预算赤字和债务积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欧洲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第四,从“福利国家”模式分析了“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欧洲五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德法等欧盟核心国家不高,但属于欧洲“福利国家”模式,特别是加入欧元区之后,“欧洲五国”的福利赶超特征十分明显,支撑福利赶超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共借贷,二是欧盟援助。用“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衡量,“欧洲五国”普遍存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超度”现象,希腊的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为13.9%,但是实际社会保障水平为21.3%,超过适度水平53%。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实际社会保障水平也都超过适度水平50%-80%不等。“欧洲五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超度”也可以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变化中得到印证。从2007年到2010年,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税收收入分别下降-4.0%、-30.6%、-5.4%、-19.6%和-3.2%,但是社会保障支出却分别上升18.2%、23.9%、21.0%、29.6%和12.2%。“超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会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且对经济发展还会起到消极作用,抬高劳动力成本、导致产业转移和产业空心化、降低储蓄率、抑制经济活力,经济增长受限致使财政收入来源越来越少,财政支出则越来越重,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风险积聚,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向了主权债务危机。第五,从欧洲政府会计模式分析了“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会计是反映性的”,政府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需要政府会计提供能够真实反映国家资产、负债等的信息,为及时有效对政府资产负债表风险进行控制提供保障。但是,希腊等国政府管理者却利用欧盟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逃过了监督者的监管,使得风险逐渐积累,并最终酿成了灾难性后果。尽管希腊等国实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也许不一定能直接解决债务危机,但它却一定能给政府财务状况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预防债务危机的发生,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鼓励每个国家都要尝试采用权责发生制改革,同时改革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也十分必要。第六,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就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财务状况可以表述为:近则无忧,远则堪虞。但是,欧债危机反映的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危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加快调整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刻不容缓,中国要告别非平衡增长模式,调整发展模式,必须以降低整个经济体系运转、社会体系运转对增长速度的依赖为突破口;二是深化改革,注重经济社会协调性发展;三是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有效控制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四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福利模式;五是改革政府会计,改进政府资产负债信息披露。

丁庭选,邵翠丽[10](2012)在《关于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会计主体是政府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政府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侧重于某一个具体部门,采用单一主体的预算会计主体模式。这种模式将政府预算与政府具体使用资金的核算割裂开来,使得预算对具体财务资源的使用缺乏控制,达不到政府预算的目的。本文首先从政府会计适用的范围出发,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主体界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两个方面分别与西方政府会计主体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对我国政府会计主体进行重新界定的必要性,最后借鉴西方政府会计主体界定的实践经验,对我国政府会计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等方面的实务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与设想。

二、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的构建及会计核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的构建及会计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2)会计与国有企业制度协同发展改革70年:基于信息和权力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有国营”企业制度时期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
三、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初期有计划商品经济会计模式:转型的初始探索
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转型的实现
五、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转型的深化
六、中国会计发展改革的主要经验

(3)双体系政府会计核算背景下G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争论
        1.2.2 政府绩效评价研究的进展
        1.2.3 政府会计核算与绩效评价相关性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G局概况及传统预算会计模式下的绩效评价
    2.1 G局概况
    2.2 G局2016-2018的预算及执行
        2.2.1 G局2016-2018年财政拨款及预决算报表
        2.2.2 G局承担的业务量与财政拨款比对
    2.3 传统预算会计下G局的绩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预算会计模式下G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1 财务绩效评价不全面
    3.2 评价标准中主观成分过多
    3.3 缺乏对产出的绩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会计制度下G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
        4.1.1 首次提出了“费用”的概念
        4.1.2 收支跨期摊配
        4.1.3 更加准确的资产负债核算
        4.1.4 反映资金流动情况
    4.2 政府会计制度变化后对G局财务数据的重述
    4.3 双体系下G局财务绩效评价方案的设计
        4.3.1 基本思路
        4.3.2 方案设计方法
        4.3.3 绩效评价方案设计过程
        4.3.4 财务绩效评体系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建立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5.1 政府部门绩效评价应重视资金应用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5.2 绩效评价充分运用双体系报告中的财务数据增加评价的客观性
    5.3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的局限
    延伸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和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2.1.2 政府会计改革的驱动因素
        2.1.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现状
        2.1.4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国家的治理效应
        2.1.5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争论
    2.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文献综述
        2.2.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及内容
        2.2.2 受托责任、新公共管理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2.2.3 绩效评价、财政透明度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2.2.4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用性方面的争论
    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相关文献综述
        2.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研究
        2.3.2 会计职业机构对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贡献
        2.3.3 先行国家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研究
        2.3.4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争论
    2.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基础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4.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4.4 企业财务报表合并理论
第三章 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评析
    3.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现状
        3.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3.1.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试编现状
    3.2 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难点与挑战
        3.2.1 合并主体及合并方法选择难以确定
        3.2.2 会计制度不统一
        3.2.3 资产和负债账实不符且底数不清
        3.2.4 内部精准抵消难
        3.2.5 会计人员素质与信息系统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3.2.6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不高
第四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国际经验
    4.1 英国
        4.1.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4.1.2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
        4.1.3 英国政府整体账户的特点
    4.2 澳大利亚
        4.2.1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
        4.2.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践
        4.2.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
    4.3 瑞典
        4.3.1 公共财务管理改革
        4.3.2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4.3.3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4 意大利
        4.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
        4.4.2 地方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4.4.3 地方政府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面临的挑战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与方法
    5.1 合并范围
        5.1.1 控制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5.1.2 受托责任概念与合并范围界定
    5.2 合并方法
        5.2.1 合并方法的类别
        5.2.2 合并方法的应用
    5.3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启示
        5.3.1 统一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政策
        5.3.2 完整界定合并范围
        5.3.3 选择恰当的合并方法
        5.3.4 实现精准抵消
        5.3.5 完善报表附注披露
    5.4 小结
第六章 政府财务报表合并准则
    6.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国别间比较
        6.1.1 合并准则内容比较
        6.1.2 合并准则国际趋同
        6.1.3 AASB10与IPSAS35相似性比较
    6.2 对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启示
        6.2.1 制定原则
        6.2.2 准则重要内容
        6.2.3 凸显中国特色
        6.2.4 可操作性强
    6.3 小结
第七章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
    7.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因素
        7.1.1 障碍
        7.1.2 刺激
        7.1.3 效益
    7.2 实证分析
        7.2.1 研究假设
        7.2.2 研究设计
        7.2.3 实证结果
    7.3 小结
第八章 政策建议
    8.1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与财政统计的协调衔接
    8.2 关于遗产确认、计量、报告问题
    8.3 财务风险视角下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8.4 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是一个渐进、动态、完善过程
    8.5 健全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保障机制
        8.5.1 加快政府会计人才培养
        8.5.2 建立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8.5.3 建立编制工作的倒逼机制
    8.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5)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及会计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社会保障会计模式与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会计管理。
    2. 有利于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
    3. 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高效运作。
二、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与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保会计制度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 社保会计制度体系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社保会计制度体系改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与会计核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1. 不断加强社保会计制度体系建设。
    2. 不断加强社保会计制度体系实施。
    3. 不断加强社保会计制度体系改进。

(6)多维复式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创新和局限性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2 研究创新
        1.4.3 研究局限性
2 会计理论发展与会计范式重构
    2.1 会计理论及其结构
        2.1.1 会计理论及其发展
        2.1.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理论属性
        2.1.3 会计理论结构
    2.2 会计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本质
        2.2.1 社会组织运作视角下的会计职能
        2.2.2 账户演进视角下的会计对象
        2.2.3 利益相关者财富管视角下的会计本质
    2.3 传统复式会计范式危机与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2.3.1 一维复式会计范式及其局限性
        2.3.2 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
        2.3.3 一维复式会计范式危机与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2.4 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科学性评价
        2.4.1 借贷复式会计相对于单式会计的科学性
        2.4.2 借贷记账法相对于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
    2.5 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提出与重构会计范式的理论基础
        2.5.1 多维复式会计范式的提出
        2.5.2 重构会计范式的理论基础
3 多维复式会计基础理论
    3.1 多维复式会计主体理论
        3.1.1 会计主体理论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3.1.2 矩阵组织中的会计主体
        3.1.3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会计主体理论
    3.2 多维复式会计假设理论
        3.2.1 会计假设的含义
        3.2.2 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及其演化发展
        3.2.3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3.2.4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多维复式会计假设
    3.3 多维复式会计目标理论
        3.3.1 会计目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3.3.2 会计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目标
        3.3.3 会计目标定位的现实差异与理论弥合
        3.3.4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会计目标定位
    3.4 多维复式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理论
        3.4.1 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地位和作用
        3.4.2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权威性文献的评价
        3.4.3 多维复式会计的质量评价标准
    3.5 多维复式会计原则理论
        3.5.1 会计原则的含义
        3.5.2 会计原则的创设方式
        3.5.3 多维复式会计的基本原则
4 多维复式会计应用理论
    4.1 多维复式会计要素理论
        4.1.1 会计要素研究的视角选择与会计要素的含义
        4.1.2 多维复式会计要素体系的创建
        4.1.3 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4.2 多维复式会计确认理论
        4.2.1 企业组织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及其缺陷弥补
        4.2.2 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及其面临的难题
        4.2.3 会计确认困局破解与二重确认会计的创建
    4.3 多维复式会计计量理论
        4.3.1 会计计价基础与会计计价模式
        4.3.2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计价基础)还是会计计价理念
        4.3.3 二重计价会计的创建
    4.4 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理论
        4.4.1 会计记录形式的演化发展
        4.4.2 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
        4.4.3 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
    4.5 多维复式会计控制理论
        4.5.1 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
        4.5.2 会计与会计控制
        4.5.3 实时控制会计的创建
    4.6 多维复式会计报告理论
        4.6.1 会计报告的基本形式
        4.6.2 通用会计报表及其列报冲突
        4.6.3 企业通用会计报表重构
        4.6.4 公共部门通用会计报表重构
5 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5.1 多维复式会计的系统模型与数据模型
        5.1.1 REA 会计模型扩展与多维复式会计模型的创建
        5.1.2 多维复式会计的数据模型
        5.1.3 多维复式会计的凭证数据表文件设计
    5.2 多元主体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5.2.1 多元主体会计的开发思路
        5.2.3 项目的内涵与项目数据表文件设计
        5.2.4 多元主体会计的应用思路
    5.3 二重确认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5.3.1 二重确认会计的开发思路
        5.3.2 二重确认会计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思路
        5.3.3 二重确认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思路
    5.4 二重计价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5.4.1 二重计价会计的开发思路
        5.4.2 二重计价会计的应用思路
    5.5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开发和应用思路
        5.5.1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特点
        5.5.2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开发思路
        5.5.3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
        5.5.4 实时预算控制会计应用举例
结束语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逻辑起点是哲学关于“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
        1.1.2 会计模式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1.1.3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地位与深层思考
        1.1.4 国家民航发展战略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1.3.1 国内外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1.3.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1.4 本文研究理论基础
        1.4.1 系统论
        1.4.2 信息论
        1.4.3 控制论
    1.5 本文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1.6.1 本文结构
        1.6.2 本文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1 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1.7.2 丰富了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1.7.3 提出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及其体系框架
        1.7.4 系统研究了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五大体系及其运行
第2章 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
    2.1 会计模式基本理论
        2.1.1 会计模式起源及影响因素
        2.1.2 会计模式概念理论
        2.1.3 会计模式目标理论
        2.1.4 会计模式特征理论
        2.1.5 会计模式功能理论
        2.1.6 会计模式分类理论
        2.1.7 会计模式构成要素理论
        2.1.8 会计模式框架理论
        2.1.9 会计模式结构理论
        2.1.10 会计模式运行理论
        2.1.11 会计模式发展理论
        2.1.12 企业会计模式理论
    2.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2.2.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民航会计规范
        2.2.2 国外民航会计模式
        2.2.3 中国民航企业会计模式
        2.2.4 中外民航企业会计模式比较
    2.3 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现状整体分析
        2.3.1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宏宏微观背景分析
        2.3.2 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践的现有会计模式调查
        2.3.3 中国民航企业现有会计模式特点
        2.3.4 民航现有会计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2.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
        2.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提出
        2.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内涵
        2.4.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特征
        2.4.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目标
        2.4.5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建原则
        2.4.6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功能
        2.4.7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框架
        2.4.8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构成要素
        2.4.9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分类
        2.4.10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运行与发展展望
第3章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与特征
        3.1.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内涵
        3.1.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特征
    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3.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3.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情况
        3.2.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评价
    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
        3.3.1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目标
        3.3.2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原则
        3.3.3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成要素
        3.3.4 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重点及实施
    3.4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3.4.1 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相关文献综述
        3.4.2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与测度评价指标
        3.4.3 民航企业会计信息化测度实证研究
第4章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
    4.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与特征
        4.1.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内涵
        4.1.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特征
    4.2 国内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4.2.1 国内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4.2.2 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
    4.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
        4.3.1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4.3.2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4.3.3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4.3.4 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点及实施
    4.4 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的民航企业会计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
        4.4.1 民航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
        4.4.2 实证方法及实证模型选择
        4.4.3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论及相关建议
第5章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
    5.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与特征
        5.1.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涵
        5.1.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特征
    5.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5.2.1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5.2.2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比较
        5.2.3 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评价
    5.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
        5.3.1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目标
        5.3.2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原则
        5.3.3 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内容与重点
第6章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
    6.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与特征
        6.1.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内涵
        6.1.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特征
    6.2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导向发展趋势
        6.2.1 国外先进航空会计组织体系
        6.2.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
    6.3 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6.3.1 民航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6.3.2 会计组织体系与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6.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
        6.4.1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目标
        6.4.2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原则
        6.4.3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6.4.4 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重点与实施
第7章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
    7.1 国际化的民航会计人才体系内涵与特征
        7.1.1 国际化与民航企业会计人才的关系
        7.1.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内涵
        7.1.3 国际化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特征
    7.2 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
        7.2.1 中国会计人员整体现状
        7.2.2 民航企业会计人员现状
    7.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
        7.3.1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目标
        7.3.2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原则
        7.3.3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构成要素与框架
        7.3.4 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措施
第8章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
    8.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
        8.1.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外部环境
        8.1.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内部环境
        8.1.3 完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环境对策
    8.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组织保障
        8.2.1 民航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8.2.2 组织学习与内部宣传
    8.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与规范化
        8.3.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制度化
        8.3.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规范化
    8.4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与展望
        8.4.1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
        8.4.2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的未来展望
第9章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结论、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主要研究结论
    9.2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
    9.3 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1 民航企业会计部门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提纲
    附录2 2012年底中国主要航空公司会计人员等数据调查统计表

(8)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财政风险及财政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政府会计改革的文献综述
        1.2.3 财政风险管理中政府会计问题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写作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写作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政府会计模式的基本理论阐释
    2.1 对政府会计模式的界定
        2.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2.1.2 政府会计模式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2.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
        2.2.1 会计主体的界定
        2.2.2 会计主体确定的理论依据
        2.2.3 政府会计主体的类型
    2.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
        2.3.1 预算会计
        2.3.2 政府财务会计
        2.3.3 本文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界定
    2.4 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模式
        2.4.1 会计基础及其种类
        2.4.2 会计基础在预算、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2.4.3 权责发生制实施需要的条件
3 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的关联性分析
    3.1 财政风险及财政风险管理
        3.1.1 财政风险的内涵
        3.1.2 财政风险管理
    3.2 财政风险管理中的政府资产与负债
        3.2.1 政府资产
        3.2.2 政府债务
        3.2.3 财政风险矩阵及财政风险对冲矩阵
    3.3 财政风险的资产负债管理
        3.3.1 资产负债管理及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3.3.2 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
        3.3.3 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3.3.4 资产负债表与财政风险的关系
    3.4 基于权变模型的财政风险管理与政府会计
        3.4.1 Luider权变模型
        3.4.2 财务困境及财务丑闻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作用
        3.4.3 资本市场要求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激励作用
    3.5 政府会计功能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体现
        3.5.1 政府会计与财政风险管理
        3.5.2 财政机会主义、政府或有债务与政府会计
4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财政风险管理功能缺失分析
    4.1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模式
        4.1.1 现行政府(预算)会计概述
        4.1.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
        4.1.3 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关系模式
        4.1.4 现行政府会计中的会计基础
    4.2 现行政府会计中的政府资产与负债
        4.2.1 政府会计对政府资产的核算和报告
        4.2.2 政府会计对政府负债的核算和报告
    4.3 财政风险管理功能的缺失
        4.3.1 政府资产未能得到真实体现
        4.3.2 政府负债未能得到真实反映
        4.3.3 未能提供政府整体的资产和负债信息
        4.3.4 政府资产和负债信息披露不充分
    4.4 功能缺失的原因剖析
        4.4.1 政府会计目标未考虑政府财务管理需要
        4.4.2 会计主体设置未能体现“控制”导向
        4.4.3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带来的问题
        4.4.4 缺乏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
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模式选择
    5.1 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5.1.1 实行“双主体”的会计主体模式
        5.1.2 将政府会计明确划分为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
        5.1.3 引入权责发生制
    5.2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选择
        5.2.1 政府会计主体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
        5.2.2 我国选择“双主体”模式的原因分析
        5.2.3 “双主体”模式的具体设计
    5.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选择
        5.3.1 预算与政府会计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
        5.3.2 我国采用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理由
        5.3.3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具体实施设计
    5.4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预算及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5.4.1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运用的国际比较
        5.4.2 我国是否适合引入权责发生制预算?
        5.4.3 我国是否适合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
        5.4.4 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进的具体思路
6 我国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与核算
    6.1 政府会计要素的设置
        6.1.1 对政府会计要素设置的不同观点
        6.1.2 预算会计要素设计
        6.1.3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6.2 政府财务会计资产要素的核算
        6.2.1 政府资产的定义
        6.2.2 政府资产要素的内容
        6.2.3 政府资产的核算设计
    6.3 政府财务会计负债要素的核算
        6.3.1 政府债务要素的界定
        6.3.2 政府债务要素的内容
        6.3.3 政府债务核算设计
7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7.1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分析
        7.1.1 不同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
        7.1.2 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
        7.1.3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
    7.2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重构
        7.2.1 总体框架设计
        7.2.2 资产负债表设计
        7.2.3 运营表设计
        7.2.4 现金流量表设计
    7.3 政府财务报告在财政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7.3.1 指标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7.3.2 狭义财政风险管理与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
        7.3.3 广义财政风险管理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欧债危机的文献综述
        1.2.2 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
2 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
        2.1.2 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2.1.3 主权债务危机
    2.2 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3 主权债务危机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分析
    3.1 “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简要回顾
        3.1.1 “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序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3.1.2 “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及蔓延
    3.2 “欧洲五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分析
        3.2.1 “欧洲五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状况
        3.2.2 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向“欧洲五国”政府的传导
        3.2.3 “欧洲五国”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从修正的“M-F模型”看“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
        3.3.1 “欧洲五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特点
        3.3.2 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3.4 “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成因的实证分析
        3.4.1 数据的选取
        3.4.2 面板数自回归模型
        3.4.3 实证检验过程
        3.4.4 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经济发展模式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4.1 “欧洲五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4.1.1 经济竞争力弱
        4.1.2 产业结构失衡
        4.1.3 创新能力差
        4.1.4 经济内向化明显
    4.2 经济全球化下“欧洲五国”经济发展模式遭受的挑战
        4.2.1 劳动力成本的冲击
        4.2.2 劳动生产率的冲击
        4.2.3 国际产业链的冲击
        4.2.4 创新技术的冲击
    4.3 “欧洲五国”经济失衡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
        4.3.1 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
        4.3.2 “欧洲五国”经济失衡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福利国家”模式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5.1 福利模式的分类
        5.1.1 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5.1.2 欧洲“福利国家”模式的特征
    5.2 “欧洲五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水平
        5.2.1 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
        5.2.2 “欧洲五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5.2.3 “欧洲五国”结构性改革滞后
    5.3 “欧洲五国”社会保障过高导致政府资产负债风险积聚
    5.4 本章小结
6 政府会计模式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6.1 欧债危机的会计分析---以希腊为例
        6.1.1 会计视角下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
        6.1.2 希腊债务危机暴露出的会计问题
    6.2 政府会计模式与政府资产负债表风险
        6.2.1 政府会计
        6.2.2 欧洲五国的政府会计模式
        6.2.3 政府会计是政府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
    6.3 欧债危机呼唤政府会计改革
        6.3.1 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
        6.3.2 改进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6.4 本章小结
7 “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7.1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估算
        7.1.1 中国国家净资产
        7.1.2 中国的主权债务前景
    7.2 我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7.2.1 经济发展模式对速度的依赖转化为对债务的依赖
        7.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巨大
        7.2.3 社会福利制度对政府高度依赖
        7.2.4 政府资产负债表管理落后
    7.3 加强我国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政策建议
        7.3.1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7.3.2 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性发展
        7.3.3 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
        7.3.4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福利模式
        7.3.5 改革政府会计,加强政府资产负债表管理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的构建及会计核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会计与国有企业制度协同发展改革70年:基于信息和权力视角的考察[J]. 綦好东,彭睿,苏琪琪,朱炜. 会计研究, 2019(11)
  • [3]双体系政府会计核算背景下G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D]. 蔡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研究[D]. 赵军营. 厦门大学, 2018(07)
  • [5]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式及会计核算研究[J]. 张玉红.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7(09)
  • [6]多维复式会计研究[D]. 钞天虎.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7]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4(12)
  • [8]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刘慧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9]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研究[D]. 胡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12)
  • [10]关于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界定问题的思考[A]. 丁庭选,邵翠丽.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模型的构建与会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