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于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鹏旺[1](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装配式建筑推进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需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而建设美丽乡村很大程度上需要提高农村住房的内在质量和品位。传统农村住房在建造质量、资源消耗、整体规划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住房品质的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寻求一种合适的住房建造方式来提高当前农村住房品质和解决农村住房的一系列问题。由于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生产、现场装配式的生产方式,可以快速地建造出质量良好和节能环保的房屋,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居住质量和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推行住宅产业化,推广装配式建筑,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此,本文提出要在农村地区推广装配式建筑来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然而,农村地区受诸多因素制约,只有探索与建立与之匹配的发展战略,才能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有效实施。因此本文旨在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具体可行的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战略建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并对本文所涉及的农村地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对影响装配式建筑推广的有关因素和障碍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构建了由16个因素组成的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内外部条件,其中内部因素是:标准规范、管理模式、建造成本、建造质量、施工工期、生态效益、施工工艺和生产能力;外部因素是:政策条件、经济规模、供应产业链、宣传力度、创新能力、运输能力、市场需求和实践经验。并对其解释说明,以此作为构建推进战略模型和评估现实条件的基础。第三部分结合SWOT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战略选择模型。该模型通过有关数据的搜集将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内外部条件划分成优势(S)、劣势(W)、机遇(O)和威胁(T),然后通过有关计算,形成由战略方位角(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组成的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战略选择向量,并对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的选择标准进行说明。第四部分选择济南历城区邢家农村片区,对构建的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战略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实证结果表明:邢家农村片区推行装配式建筑的战略方位角θ为87.76。,战略强度ρ为0.599,据此得出机会型战略是该农村片区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关键主导,并应采取措施积极开拓。最后,依据此结论提出相关的战略建议。本文研究结果为农村地区推广装配式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一定程度上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与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政策。

黄明和[2](2014)在《泰州市海陵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作为江苏省中部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多次荣获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首批小康县市等荣誉称号。但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过去交通条件的不利,与苏南城市相比,海陵的发展速度还不快,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高,接受上海和苏南辐射的能力较弱。随着近年来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江阴长江大桥的建成,江海高速公路的开通,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苏中机场的通航。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十六个城市中的一员,上海自贸区的利好,泰州又被江苏省列为综合改革试验点,作为主城区的海陵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海陵必须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及早规划,统筹谋划海陵发展大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海陵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增长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海陵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潜在优势、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存在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借鉴新加坡和江苏昆山的发展经验,提出在海陵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中心城区地位更加显现的历史性时刻,海陵经济应该明确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应该采取的战略以及实施该战略的路径和措施。

宋羽[3](2011)在《老板成长为企业家必过“三关”——关于姜堰市建筑行业老板向企业家嬗变的思考》文中提出当前,姜堰建筑业正处于巩固提高的重要关口、转型升级的瓶颈时期。新的形势赋予了建筑行业一批领军人物新的使命。过去,姜堰市建筑企业老板们靠艰苦创业、凭经验管理,把建筑业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则需要思想先进、敢于

倪杰[4](2010)在《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各产业和各部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我国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同时,在我国当前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出现了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现象,破坏了土地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盲目的土地开发利用容易形成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变化的环境,将进一步破坏生物资源的多样化,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最终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全新视角、以全新的观念来思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循环经济能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可以节省大量的地球资源以备后代人发展使用。同时,可以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在土地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对统筹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土地循环利用的内涵、模式、控制与评价,并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合理引导区域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经验证据。本文共分9章,前3章是本研究的基础部分,除绪论外,还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第4-7章是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循环利用的内涵,探讨和总结了农业、工业和城市三种重要的用地类型土地循环利用模式,建立了基于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土地循环利用立体控制模型,并采用AHP法构建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8章运用姜堰市1997-2008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姜堰市土地循环利用发展状况,并梳理总结其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举措与实现路径。第9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土地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提出“土地循环利用”,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可能。土地循环利用是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土地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和综合整治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土地循环利用可以从数量、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和土地清洁生产、产业内、产业间和土地产出品生产消费循环这四个层面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2)为促进土地循环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必须选取科学、合理的土地循环利用模式。土地循环利用模式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运用生态经济共生、再生、自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组织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土地循环利用模式的基本结构,任何复杂的土地循环利用模式都是由此镶嵌而成。对农业、工业和城市三种重要的用地类型土地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林牧渔结合型土地利用模式、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结构模式、“生态庭院”式土地利用模式、土地综合治理利用模式、工业生态园区土地循环利用模式、城市土地紧凑型利用模式等。研究认为,结合不同行业和区域土地利用特点的差异加以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土地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目标。(3)实现土地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在于控制。基于数量维、空间维、时间维的土地循环利用概念模型与层面构建土地循环利用立体控制模型,并可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的控制阶段,即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形成了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控制标准,以土地使用者为控制基础,政府部门监管为控制手段,考核为控制保障的一整套完整的控制流程,实现对土地循环利用状况的全方位控制。在过程控制中,通过构造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显示,将中央政府作为土地使用者循环用地过程控制的二次监管者,对“政府失灵”问题能进行有效纠正,这为目前监管模式提供了新的启示。(4)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运用AHP法构建了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衡量土地循环利用发展水平,笔者运用AHP法从土地资源投入减量化、土地资源再利用、土地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选择了25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江苏省姜堰市土地循环利用评价。结果显示,姜堰市土地循环利用水平从整体上来看处于上升趋势,并一直略高于江苏省水平,尤其在土地资源投入减量化、土地资源环境安全指标上优越于全省,姜堰市基于生态农业与环境整治的土地循环利用控制成效明显,这为合理引导区域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论文还提出了未来土地循环利用研究的方向。

王国华[5](2009)在《农民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顾高三镇的实证》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创业是解决农民就业、农民增收问题的主要途径。要致富农民就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民创业、置业和就业。农民创业,一方面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选择农民创业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拟为“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基础,首先对农民创业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将农民创业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体制性因素、政府政策与支持,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文化水平等,农民自身因素包括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再次在对农民创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从现实情况和研究需要出发,筛选出姜堰市顾高三镇农民创业的具体影响因素,利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影响农民创业的自身因素中,性别,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民选择创业活动有显着影响,其中男性选择创业的概率高于女性,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选择创业的概率高于没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农民选择创业的影响不显着。2、在影响农民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教育培训,政府政策和金融支持对农民创业也有显着影响。最后基于农民创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姜堰市顾高三镇在各因素影响下农民创业活动的现状及特点:1.创业产业选择上立足农业,以种养业作为创业的起点和重点。2、创业形式上以家庭经营为主。3、创业地点上以本地创业为主,但返乡创业发展迅速。4、创业中兼业特征明显。5、创业规模较小。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1.基于政府层面:(1)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农民创业;(2)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3)构建农民创业金融保障体系。2.基于农民自身层面:(1)树立崭新创业观念;(2)培养良好心理素质;(3)提升创业能力素质。

祝伟民[6](2008)在《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地理区域之下的一种尺度,许多土地利用问题只有在景观尺度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方面,是过度消耗土地、森林、能源、淡水及其它自然资源的现象,尤其是对动植物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使之难以恢复再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另一方面,是向环境排泄的废弃物不断增加,不断恶化生态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如此种种导致了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面临枯竭,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森林面积锐减,乱挖滥采、乱捕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瓶颈,因此随着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剧,保护景观生态环境逐渐被提上日程。文章在总结已有的景观生态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基础上,将小波神经网络(WNN)引入景观生态评价领域,开展了基于WNN景观生态评价原理、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景观生态评价WNN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具体来讲,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通过对景观生态评价的概念和内容分析,将景观生态评价分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景观脆弱性评价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3各方面,并总结了景观生态评价的方法可包括:现场调查专家判断、统计分析法、RS和GIS制图、数学模型方法等。(2)提出了基于WNN景观生态评价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然后提出了该模型的原理和程序。基于WNN景观生态评价可按以下流程进行:①研究区现状调查,②构建评价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③单项分析与评价,④采用WNN模型开展综合评价等4个步骤。(3)根据景观生态状况的内涵,构建了基于WNN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景观生产力、景观受胁度和景观稳定性,用以描述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弹性和面临的压力。(4)还提出景观生态评价的小波神经网络(WNN)模型,主要包括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应用WNN计算综合风险指数、与评判标准比较等步骤.为研究WNN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还可以将其结果与ANN模型模拟结果相对照。然而景观生态系统属于复杂系统,其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因此,综合风险指数计算除了采用定量模型外,还需要定性分析推理。(5)本文以姜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生态评价的WNN模型,开展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5个等级:高持续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64%;较高持续区,占6.70%;中等持续区,占35.04%;一般持续区,占39.17%;弱持续区,占6.45%,并针对不同的等级提出了管理措施。研究结果也显示,本文提出的一种计算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小波神经元网络拟合模型,并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其适用性较强。(6)本文还以泰州市辖区为研究对象,应用WNN模型,开展了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评价。研究表明:该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能把影响景观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能够充分利用有关景观生态特征参数的统计数据信息,通过高度的非线性映射,寻求景观生态的综合评价与其影响特征因素之间的隐含的内在机理,增强了所得数据的客观性,从而给出具体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景观生态管理和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7)本文不仅针对不同等级的提出了保护景观生态环境的对策,还针对研究中发现的主要景观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①合理布局景观;②加强景现多样性保护;③系统建设区域景观廊道;④发挥好农田等绿地系统的作用。

周应堂[7](2007)在《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中国从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逐渐向一个工业社会转型,在这一转型中,苏中农业、农村、农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这一个长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历史变迁,探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从历史变迁过程中探讨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运行轨迹及其运动规律,不仅有助于对苏中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苏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鱼米之乡,有着鲜明的地域经济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本文以20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以经济发展变迁为主线,以江苏苏中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历史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20世纪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其发展变迁规律,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分析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机遇、威胁和优势、劣势,提出苏中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战略,并具体提出了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的发展思路。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和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基础和条件、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介绍了苏中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些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是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四章),从苏中地区的农地制度、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结构等方面探讨20世纪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变迁的轨迹和变迁的因素。农业土地所有制在20世纪苏中地区农村制度变迁中是最激烈的制度变革之一,这些变革对苏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苏中近代的土地制度特征有四个:土地的占有特征是集中,土地的使用特征是分散,土地的外观特征是零碎,土地的税赋特征是高税赋。新中国成立前后,在苏中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苏中地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20年的时间内,由于对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造,逐渐演变成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但苏中土地的使用特征和外观特征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农业税则从较高的税赋趋于零,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农业生产变迁中,主要介绍了苏中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变迁,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蚕桑业的发展变迁做了系统的分析。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如水稻、棉花、油菜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的百年变迁,说明解放前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苏中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处于一个发展缓慢且不稳定的状态。而解放后,农产品的单产、总产都成倍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20世纪苏中地区的社会结构变迁,重点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研究。苏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也显示出苏中地区的特色。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晚清至1949年,解放后,苏中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政策影响较大,二是1949-1983年的缓慢发展时期,三是1984-现在的快速发展期。苏中地区的城市化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苏中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20世纪的变迁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晚清明国时期的农村转移规模、转移特征、转移影响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对解放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作了一些分析。劳动力转移在苏中农村经济发展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对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三部分(第五章)重点讨论了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动力与条件。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和政府农业政策的改变对苏中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业市场化是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晚清民国时期,苏中地区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逐渐形成了区域化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变迁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与应用、施肥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工业化的发展不仅起到了支持农业、装备农业的作用,对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和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部分(第六章-第七章)为问题和对策研究。其中第六章从历史和现实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苏中在江苏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它的优势和特色及其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误区即如农业产业化的误区、新型农民的误区、传统农民的观念误区以及其它的一些误区的分析比较。第七章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苏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建立了苏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SWOT矩阵,提出了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具体战略,即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新型农民)。在农业市场化研究中认为,农业既要接受市场的挑选,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满足人民的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的一般需求,但更要培育市场、开发市场、维护市场,特别要重视以高新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以信息和物流技术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在农业企业化的研究中,提出了宏观的发展路径如由农户企业化、逐渐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化、最终能够形成农业经济特色化,在各个部分中的微观操作与发展步骤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农民工人化的培养前提、培养的方法和培养的途径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当前农业管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

孟向惠[8](2006)在《施工总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课题针对在目前的宏观政策及市场形势下,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企业案例,分析了施工总承包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既分析了外在因素,也分析了内在因素,分别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组织结构、体制、战略、管理、经营、财务、技术及环境、资源、市场、政策及政治、行业等11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且运用风险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别按产生的频率、造成的影响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这些对策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多都来自于企业多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为施工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风险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都是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着重于项目风险的研究,如从施工企业经营、合同、项目实施过程质量及安全,项目成本等单方面进行叙述,对施工总承包企业风险的研究较为缺乏,即使有也是针对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而且一般都是从企业系统本身之外寻找原因,很少有注意系统本身带来风险因素的,如组织结构、体制、战略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同时在提出防范对策时,也是着重于从外因着手,而忽视企业内部因素所起作用,而内部因素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本课题就是从施工企业的内外因同时着手,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寻找防范对策,同时对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也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对风险防范方面提出了改变传统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观念,特别强调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根据本研究课题提供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常见风险分析,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参照本课题提供的一些对策,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防范对策,构建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机会,减少或转移已发风险造成的损失,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对目前微利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小宁[9](2006)在《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缺损是造成其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消除这一缺损。本文从开发性金融视角,通过分析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缺损形成原因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阐述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环境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从弥补政府缺位、弥补金融体系缺损和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损三个方面,论文进一步提出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方法。论文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法的有效性和开发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文是将中国的开发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纳入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尝试性研究。希望本论文从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角度,进行开发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10](2005)在《发挥职能作用 促进行业发展》文中认为

二、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装配式建筑推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装配式建筑和我国农村住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与农村住房发展现状
    2.1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2.2 农村的定义
    2.3 我国农村住房建设模式
    2.4 我国农村住房存在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内外部条件分析
    3.1 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内外部条件的确定
    3.2 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内外部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战略选择模型
    4.1 方法选择
    4.2 SWOT定量分析方法
    4.3 农村推广装配式建筑战略选择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区域选择
    5.2 数据来源与因素确定
    5.3 SWOT因素定性分析
    5.4 SWOT因素定量分析
    5.5 战略选择和战略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1:济南市装配式建筑有关调研考察统计数据
附录2:济南市邢家村推广装配式建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泰州市海陵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海陵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2.1.1 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2.1.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点
        2.1.3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1.4 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2.2 区域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义
        2.2.2 区域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
        2.2.3 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2.4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3 分析方法与评估
        2.3.1 SWOT分析法
        2.3.2 SWOT分析的主要思路
        2.3.3 SWOT分析的步骤
第3章 海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 海陵区简介
        3.1.1 地理位置
        3.1.2 海陵区历史沿革
    3.2 海陵区的基本经济特点
    3.3 海陵区经济发展状况
        3.3.1 工业发展状况
        3.3.2 农业发展状况
        3.3.3 建筑业发展状况
        3.3.4 服务业发展状况
    3.4 海陵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4.1 工业方面
        3.4.2 服务业方面
第4章 海陵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4.1 海陵区经济发展能力分析
        4.1.1 发展环境分析
        4.1.2 关于主体功能定位
        4.1.3 关于产业导向
        4.1.4 关于区域合作与融合
        4.1.5 关于空间整合方向
    4.2 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4.2.1 新加坡发展经验
        4.2.2 江苏省昆山市的成功经验
    4.3 海陵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建立的基本原则
        4.3.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与依据
        4.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海陵区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4.4.1 海陵区优势(S)分析
        4.4.2 海陵区劣势(W)分析
        4.4.3 海陵区发展机遇(O)分析
        4.4.4 海陵区潜在威胁(T)分析
        4.4.5 海陵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组合分析
第5章 海陵区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路径及建议
    5.1 战略定位
    5.2 主体战略
    5.3 总体思路
        5.3.1 基本理念
        5.3.2 空间布局
    5.4 发展目标
        5.4.1 突出新兴产业发展
        5.4.2 突出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大企业培育
        5.4.3 突出产业集聚发展
        5.4.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三大城市综合体
        5.4.5 完善三大功能区
        5.4.6 统筹城乡发展
    5.5 发展重点和任务
        5.5.1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5.5.2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5.5.3 积极发展高效型农业
        5.5.4 发展壮大建筑业
    5.6 保障措施
        5.6.1 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5.6.2 完善基础功能
        5.6.3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5.6.4 实现可持续发展
        5.6.5 加快开放创新
        5.6.6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5.6.7 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5.6.8 实施保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4)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土地利用研究
        2.1.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2.1.2 国内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2.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2.1 国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2.2.2 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2.3 循环经济研究
        2.3.1 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2.4 土地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2.4.1 国外土地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2.4.2 国内土地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2.5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循环经济理论
        3.1.1 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3.1.2 循环经济的内涵
        3.1.3 循环经济的实施原则
        3.1.4 循环经济的特征
        3.1.5 循环经济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1.6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3.2 系统论
        3.2.1 系统理论的起源
        3.2.2 系统的概念
        3.2.3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3.2.4 系统理论在土地循环利用中的应用
    3.3 控制论
        3.3.1 控制论的起源
        3.3.2 控制论的内涵
        3.3.3 控制论的基本要素
        3.3.4 控制论的控制系统与土地循环利用
    3.4 空间结构关联理论
        3.4.1 空间结构关联理论的起源
        3.4.2 空间结构关联理论的内涵
        3.4.3 空间结构关联理论的表现形态
        3.4.4 空间结构关联理论在土地循环利用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循环利用的一般分析
    4.1 土地循环利用的内涵
        4.1.1 土地循环利用的涵义
        4.1.2 土地循环利用中的循环经济观
        4.1.3 土地循环利用的概念模型
        4.1.4 土地循环利用的结构层面
    4.2 土地循环利用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区别和联系
        4.2.1 土地循环利用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认知
        4.2.2 土地循环利用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区别
        4.2.3 土地循环利用和土地持续利用的联系
    4.3 土地循环利用的战略意义
        4.3.1 "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统一"视角分析
        4.3.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视角分析
        4.3.3 生态环境友好视角分析
        4.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分析
    4.4 土地循环利用目标
        4.4.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4.2 提高人类福利
        4.4.3 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4.5 土地循环利用原则
        4.5.1 整体性原则
        4.5.2 综合性原则
        4.5.3 经济性原则
        4.5.4 可塑性原则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5.1 土地循环利用模式的基本要求
        5.1.1 结构优化
        5.1.2 系统平衡
        5.1.3 整体协调
    5.2 土地循环利用模式的基本结构
        5.2.1 平面结构
        5.2.2 立体结构
        5.2.3 时间结构
        5.2.4 食物链结构
    5.3 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5.3.1 农业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5.3.2 工业生态园区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5.3.3 城市土地紧凑型利用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循环利用控制
    6.1 土地循环利用控制模型的设计
    6.2 前馈控制
        6.2.1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2 建立严格的土地审批管理制度
        6.2.3 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土地利用规划之中
        6.2.4 完善相关土地循环利用的法规
    6.3 过程控制
        6.3.1 过程控制的内容
        6.3.2 过程控制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6.4 反馈控制
        6.4.1 明确监管重点,改进监管方法
        6.4.2 融现代科技手段于土地循环利用的管理和监督
        6.4.3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法律规制
        6.4.4 规范土地整理复垦管理
    6.5 土地循环利用的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
    7.1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
        7.1.1 常用的评价方法
        7.1.2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7.1.3 AHP法的基本原理
    7.2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2.2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
        7.2.3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7.3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模型
        7.3.1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3.2 土地循环利用评价模型的确定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土地循环利用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
    8.1 姜堰市概况
        8.1.1 地理位置
        8.1.2 自然条件
        8.1.3 社会经济情况
        8.1.4 姜堰市土地资源状况
    8.2 姜堰市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8.2.1 主推多种生态种养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8.2.2 工业园区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8.2.3 城镇紧凑型土地利用模式
    8.3 姜堰市典型土地循环利用控制
        8.3.1 基于生态农业的土地循环利用控制
        8.3.2 基于环境整治的土地循环利用控制
    8.4 姜堰市土地循环利用评价
        8.4.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8.4.2 确定指标权重
        8.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8.4.4 姜堰市与江苏水平的比较分析
    8.5 姜堰市土地循环利用实现路径
        8.5.1 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8.5.2 不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8.5.3 大力加强土地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撑能力
        8.5.4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8.5.5 完善土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立法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专家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农民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顾高三镇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2 创业相关研究理论回顾
    2.1 创业定义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创业者
    2.3 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创业者的创业动机
        2.3.2 创业者的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
        2.3.3 创业者的资源整合能力
        2.3.4 创业者的经营能力
3 农民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民创业概念的界定
    3.2 基于GEM 创业模型的农民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农民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
        3.2.2 影响农民创业的农民自身因素
    3.3 姜堰市农民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3.3.1 姜堰市农民创业的环境与条件
        3.3.2 姜堰市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筛选
        3.3.3 基于Logit 模型的农民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4 姜堰市顾高三镇农民创业现状分析——基于农户调查
    4.1 个体特征与创业活动
        4.1.1 性别与创业活动
        4.1.2 年龄与创业活动
        4.1.3 受教育程度与创业活动
        4.1.4 收入水平与创业活动
    4.2 农民创业活动的特点
        4.2.1 创业行业选择
        4.2.2 创业地点选择
        4.2.3 创业投资规模
        4.2.4 经营方式选择
        4.2.5 农民对创业成功因素的认知
        4.2.6 创业失败行为选择
    4.3 创业者相关需求
        4.3.1 信息需求
        4.3.2 政策需求
        4.3.3 基础设施需求
    4.4 小结
5 建议与对策
    5.1 基于政府层面
        5.1.1 改善创业环境,吸引农民创业
        5.1.2 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
        5.1.3 规范金融市场,构建农民创业融资体系
    5.2 基于创业农民层面
        5.2.1 树立崭新创业观念
        5.2.2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5.2.3 提升创业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资料来源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2.1.1 国外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2.1.2 国内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2.2 小波神经网络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研究进展
        2.2.1 神经网络产生与发展
        2.2.2 神经网络原理
        2.2.3 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的结合—小波神经网络(WNN)
    2.3 综合述评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区域差异理论
        3.1.4 生态承载力原理
        3.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原理
    3.2 景观生态评价的有关概念
        3.2.1 景观定义与景观要素
        3.2.2 景观生态评价的定义与内涵
        3.2.3 景观生态格局
    3.3 小波神经网络(WNN)相关概念
        3.3.1 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概念与原理
        3.3.2 小波神经网络(WNN)
第4章 基于WNN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原理
    4.1 区域景观生态评价的前提—景观生态结构分析
        4.1.1 景观类型与异质性
        4.1.2 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4.1.3 景观破碎化分析
    4.2 区域景观生态评价内容与类型
        4.2.1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与健康评价
        4.2.2 城市景观生态评价
        4.2.3 乡村景观生态评价
        4.2.4 城乡结合部景观生态评价
        4.2.5 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4.3 区域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分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NN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与程序
    5.1 模型基础
    5.2 评价的假定与原则
        5.2.1 评价的基本假定
        5.2.2 评价的方法论
        5.2.3 评价的指导思想
        5.2.4 评价的基本原则
        5.2.5 评价的总体思路
    5.3 基于WNN的区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流程
    5.4 基于WNN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5.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5.4.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5.4.3 评价指标的筛选
    5.5 综合评价指数与评判标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景观生态评价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6.1 基于ANN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模型
        6.1.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6.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1.3 BP神经网络及其算法
        6.1.4 基于ANN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模型的结构
    6.2 小波神经网络的原理
        6.2.1 小波分析理论概述
        6.2.2 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结合的途径
        6.2.3 小波神经网络的分类
        6.2.4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学习方法
    6.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
        6.3.1 WNN基本原理
        6.3.2 基本模型
        6.3.3 应用小波神经网络计算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指数
        6.3.4 与评判标准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一:基于WNN景观生态评价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
    7.1 研究区概况
        7.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7.1.2 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7.1.3 经济社会概况
        7.1.4 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7.1.5 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
    7.2 景观生态要素分类
        7.2.1 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7.2.2 姜堰市景观生态分类
    7.3 姜堰市景观生态结构分析
    7.4 姜堰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ANN和WNN模型
        7.4.1 数据采集
        7.4.2 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7.4.3 基于ANN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7.4.4 基于WNN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7.4.5 结果比较
    7.5 姜堰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分区与对策
        7.5.1 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差异成因
        7.5.2 分区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证研究二:基于WNN的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评价
    8.1 研究区概述
        8.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8.1.2 社会经济条件
        8.1.3 景观分类与景观类型图
    8.2 构建城市边缘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8.2.1 构建原则
        8.2.2 指标体系
        8.2.3 确定评判标准
    8.3 评价结果
    8.4 评价结果分析
        8.4.1 综合评价结果
        8.4.2 原因分析
        8.4.3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保护及修复对策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本文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7)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存在问题和研究条件
    四、理论与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苏中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苏中的界定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章 苏中农地制度变迁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的农地制度
        一、苏中土地占有情况
        二、土地使用制度
    第二节 解放后的农地制度安排
        一、互助组农地制度
        二、初级社农地制度
        三、土地公有制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苏中农业产业结构变迁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变迁
    第三节 畜牧业、渔业、蚕桑业的变迁
第四章 社会结构变迁
    第一节 苏中城镇化
    第二节 苏中劳动力转移
第五章 苏中农业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第一节 农地制度变革与农业发展
    第二节 技术因素与农业发展
        一、农业机具的使用
        二、肥料的使用
        三、良种的引进、培育与推广
    第三节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第六章 比较观中的苏中农业与农村
    第一节 苏中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比较中的苏中农村与农业
    第三节 比较中的苏中农业与农村问题
第七章 未来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
    第一节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三、苏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SWOT矩阵
    第二节 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苏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适用战略
    第三节 推进苏中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推进农业市场化,增强农业竞争力
        二、加速农业企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致力农业特色化,增强区域竞争力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竞争力
        五、做好十项工作,促进区域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施工总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1.1 风险简述
    1.2 风险因素
    1.3 风险的基本特征
    1.4 风险的分类
    1.5 企业风险管理
2 施工总承包企业常见风险分析
    2.1 组织风险
    2.2 体制风险
    2.3 战略风险
    2.4 管理风险
    2.5 经营风险
    2.6 财务风险
    2.7 技术及环境方面的风险
    2.8 资源风险
    2.9 市场风险
    2.10 政策及政治性风险
    2.11 行业风险
3 施工总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3.1 风险因素调查
    3.2 风险统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 施工总承包企业风险的特点、基本防范对策
    4.1 施工总承包企业风险的特点
    4.2 风险防范的基本对策
    4.3 风险防范的主要方式
5 施工总承包企业常见风险的防范对策及措施
    5.1 组织及体制风险的防范
    5.2 战略风险防范
    5.3 管理风险防范
    5.4 经营风险防范
    5.5 财务风险防范
    5.6 技术及环境风险防范
    5.7 资源风险防范
    5.8 市场风险防范
    5.9 政策及政治性风险防范
    5.10 行业风险防范
6 应用研究及结论
    6.1 应用研究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内容和目的
1 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失灵的现状与原因
    1.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3 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缺损分析
    1.4 小结与启示
2 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经验借鉴
    2.1 美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2.2 德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2.3 印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2.4 各国经验借鉴-探索建立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3 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3.1 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3.2 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市场建设为核心
    3.3 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实践
    3.4 小结与启示
4 以开发性金融弥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缺损的思考
    4.1 以开发性金融弥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缺损的优势
    4.2 以开发性金融弥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缺损的具体方法
    4.3 总结—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思路
5 开发性金融对姜堰市中小企业的支持:案例分析一
    5.1 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做法
    5.2 中小企业平台统贷的风险控制
    5.3 成果与启示
6 开发性金融完善江苏省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案例分析二
    6.1 江苏省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
    6.2 开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6.3 成果与启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发挥职能作用 促进行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调查研究, 着力构筑行业发展动力
    1、积极主动反映行业现状, 为政府正确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2、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 为企业推进改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3、认真总结推广改制典型, 为加快行业体制创新做好指导工作。
二、增强服务功能, 致力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1、注重行业素质建设, 充分发挥协会的培训功能。
    2、着力行业评优评先工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推介功能。
    3、加强业内研究活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功能。
        (1) 围绕“建筑之乡”现象组织开展深层次研究活动。
        (2) 围绕建筑业欠发达地区的问题组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
        (3) 围绕企业关心的“热点”组织开展研究活动。
三、适应市场要求, 努力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1、按照全省行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推动和促进行业规划的实施和落实。
    2、按照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行规行约的制定和实施。
    3、按照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认真抓好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4、按照行业生存发展的现状, 积极为企业、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四、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装配式建筑推进战略研究[D]. 何鹏旺.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2]泰州市海陵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黄明和.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3]老板成长为企业家必过“三关”——关于姜堰市建筑行业老板向企业家嬗变的思考[J]. 宋羽. 建筑, 2011(02)
  • [4]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D]. 倪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农民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顾高三镇的实证[D]. 王国华. 扬州大学, 2009(01)
  • [6]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区域景观生态评价研究[D]. 祝伟民.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 周应堂.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1)
  • [8]施工总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 孟向惠. 东南大学, 2006(04)
  • [9]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索与实践[D]. 徐小宁.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6)
  • [10]发挥职能作用 促进行业发展[J]. 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 中国勘察设计, 2005(01)

标签:;  ;  ;  ;  ;  

关于加快姜堰市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