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邮政技术中心项目基础楼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山东邮政技术中心项目基础楼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一、山东邮政技术中心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浩[1](2021)在《环境温度对超长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影响的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超长混凝土底板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防止底板因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而产生温度裂缝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温度应力的大小与结构的温差有关,只有确定了结构的温差才能准确计算结构的温度应力。结构温差由水化热温差、收缩当量温差和环境温差构成,前两种温差都有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环境温差即结构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匮乏的。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发现,超长混凝土底板在施工阶段就可能会出现温度裂缝,这说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底板温度应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超长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受环境温度影响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往在计算温度应力时,工程人员通常将室外环境温度变化做为底板温差进行温度应力的计算,这样不免过高估算了底板的温度应力。因为底板温差与室外温差是不相等的,直接影响底板温度变化的是地下室室内温度,地下室室内温度又受室外温度的影响。本文通过试验发现,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与地下室的施工工况有关,例如当地下室顶板浇筑后室内温度受室外温度的影响变小。因此对32项工程的地下室工况时间进行调研统计,得到了相应的工况时间取值,包括不同面积地下室封闭时间和地下室外墙回填土时间等。并结合试验测温数据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地下室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关系,为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预测底板温度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8个不同厚度底板的测温试验,对底板结构温度、地下室内温度、室外环境温度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温差比取值表。对底板结构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不同条件(构件尺寸、施工方法、工况、浇筑季节)对底板温度变化的影响。(2)总结多个工程混凝土底板的配合比,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基准配合比,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底板温度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在试验温度的条件下不同厚度底板的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室外环境温度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预测底板温度变化比较困难,本文依据不同工况下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关系,并结合地下结构工况的时间取值,提出了基于气象温度和工况的超长混凝土底板温度模拟方法,并通过某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应用此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在施工阶段底板的温度变化。(3)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数据,总结超长混凝土底板的温差构成情况,并计算底板的温度应力变化曲线,得到环境温度对底板温度应力的影响规律。依据最不利浇筑季节的温度应力提出不同约束条件下超长混凝土底板的合理分区长度。本文针对受环境温度影响的超长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减小底板结构温差、控制温度应力的相关技术措施,对超长混凝土底板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巍[2](2021)在《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集中化的建设趋势,社会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房屋质量要求越来越合理化、精细化,居住条件的营造和改善成为各地市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而其中的旧村改造项目由于其快速、集中的改善大量居民居住条件与幸福指数,但是由于改造楼房的质量问题,却经常带来负面舆论。因此,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都在积极探讨怎样才能改善旧村改造的房屋质量问题。所以,探究农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威海市K村旧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该工程项目的基本概况,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单位做简单的介绍,通过4M1E法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去探讨参与主体、材料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影响因素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成都,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建筑要求,从确定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实行质量控制、作出质量保证四个维度来设计了威海市K村旧村改造工程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威海市K村旧村改造工程项目能够高标准通过验收,提高建筑质量标准,给K村居民提供舒适、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并通过这次质量管理实践,为威海市其他地区的旧村改造工程提供优秀案例与实践指导。

陈强[3](2021)在《ER建筑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精益化对策研究 ——以XX项目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建筑行业正在从以前的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以前,伴随建筑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工程规模增加很快,同时建筑企业发展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在行业中持续发展。但随着建筑业市场的变化,工程造价的不断透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建筑企业盲目地追求工程进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生产组织不科学、分工体系不明等粗放式的管理,势必造成工程品质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同时劳动力窝工和机械闲置,原材料和半成品过度采购、材料浪费和二次转运,也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最终造成工程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从而降低了建筑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不利于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建筑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从以前的规模上求发展,转向从管理上要效益。其中精益化管理就是一种寻求消除所有类型的浪费的思想和方法,项目实施精益化管理不仅对节约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提升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建筑工程质量稳定有着保障作用,还可以让项目管理团队工作主动性提高,建筑企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所以,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精益化对策研究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让建筑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ER建筑公司的XX项目的全过程实施为研究对象,从XX项目实施前的准备阶段、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竣工验收等各阶段,通过调查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并进行相关原因分析,其中包括发承包模式、工程设计、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的现场布置与维护、项目管理团队及劳动力的配置、供应商的选择、实施进度计划与过程控制以及质量管理等。同时应用精益化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相关的对策研究,减少无效的浪费,提高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效能。本文的精益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项目前期的工程EPC总承包模式,实施设计工作并行与施工,生产方式采用牵引式,下道工序决定上道工序,并将各工序透明化和标准化等,让设计理念完全满足建设单位的意图,同时减少了总工期,工程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在项目建设阶段,坚持现场“永临”结合,充分合理利用场地空间,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准时生产,以及对材料实行准时采购,过程管控采用BIM技术、OA系统和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落实动态管理,同时针对项目管理团队执行精益化管理思想,做到精简高效,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实施分权负责制,执行工程兑现激励机制,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效益控制和工程质量的管理实行“三全”管理,实现各项目标。

胡杰[4](2021)在《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铁路、公路工程建设步入高潮,隧道建设规模进一步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建设数量、运营里程最大的国家。隧道围岩结构垮塌灾害是节理硬岩隧道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备强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致灾性特点,灾变过程涉及节理岩体渐进破坏和危险块体群大规模垮塌,防控难度极大,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针对隧道节理硬岩破裂及衍生块体垮塌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关注岩桥破断和岩块失稳两个重要的灾变阶段,综合采用案例分析、室内试验、前兆监测、机器学习、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及伴生多元前兆演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岩体裂纹类型演化的岩桥破断预警判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岩块失稳过程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静、动荷载条件下,基于岩块固有振动频率演化的块体突变失稳预警判据,为块体垮塌灾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总结了高、中、低地应力条件下隧道节理硬质围岩常见的破裂、掉块现象,分析了破裂内在驱动要素及力学机制,将块体垮塌灾害概化为岩桥破断和岩块失稳两个主要阶段;针对张拉、拉剪、压剪三种典型应力状态的岩桥破断行为研究,创新研发了“拉-压-剪”新型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系统,满足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统一尺度立方体岩样直接破坏过程模拟及伴生多参量信息的监测需求,为不同破坏行为及前兆差异性的直观、精确对比提供了设备支撑;重点解决了直接拉伸试验偏心抑制、端部应力集中效应弱化、剪切弯矩效应弱化、小力值拉应力稳定加载、新型加载辅具设计等试验技术难题。(2)基于自主研发的新型试验平台,开展了统一尺寸节理岩样直接拉伸、拉剪、压剪破坏试验,结合声发射仪、光学高速摄像仪、红外热像仪进行破坏过程的同步监测,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应力状态下岩桥的破断行为及“声-光-热-力”多参量前兆信息演化机制,揭示了应力大小、节理贯通度对岩样强度及前兆演化的影响规律;试验与监测结果表明:三类试验破坏现象存在显着的差异,拉伸与拉剪试验脆性破坏特征显着,破裂迅速且释能特性强于压剪破坏,而声发射信号响应则明显强于温度与变形参数;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FPA丰富节理岩样工况,揭示了节理贯通度增加对岩样整体强度和岩桥部位强度不同的影响规律。(3)针对响应较灵敏的声发射监测,从特征参数和波形参数两个方面对不同应力状态下岩桥破断过程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计数、能量、幅值、b值、主频、熵值多个声发射监测指标,从破裂数量、破裂尺度、破裂有序性等多个角度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岩桥破坏过程进行刻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RA-AF值拉、剪裂纹分类法探索了岩桥破坏过程的破裂类型演化规律,不同破坏试验均呈现早期以拉裂纹为主,临近破坏时刻剪裂纹产生的裂纹演化机制;综合特征参数、波形参数和裂纹判识类型,建立了三种典型应力状态下节理岩体安全状态三色判识方法。(4)针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节理岩体破坏,探索基于RA-AF值拉、剪裂纹分类法的普适性预警判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声发射RA-AF值自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建立了拉裂纹与剪裂纹簇的最优分割方法,分析了 GMM-SVM模型在裂纹类型自动判识方面的可靠性,解决了JCMS-ⅢB5706规范中对角分割法存在的人为经验性和不确定性问题;针对工程实际,建立了声发射等数据点、分时段裂纹类型动态判识方法,将单元时段剪裂纹数超过20%且剪裂纹数据点簇呈现靠近RA轴的条带作为普适性岩桥破断预警判据,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似然比估计的拉、剪、复合裂纹三分类自动判识方法。(5)针对岩桥破断后可能产生的继发岩块失稳垮塌,重点考虑大型关键块体常见的滞后突变滑动失稳类型,建立了块体简化弹簧质子振动模型,揭示了滑动面剪切刚度对块体固有振动频率的影响机制;创新开展了大尺度岩块失稳过程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应力、接触面积对块体固有振动频率的影响规律及滑动失稳过程声发射参数的响应特征,结合3DEC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考虑滑动面剪切刚度的简化振动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块体失稳的尖点突变分析模型,提出了静、动荷载条件下岩块突变失稳预警判据,首次通过滑动面剪切刚度搭建起块体固有振动频率与块体稳定性分析间的桥梁。

韩冬辰[5](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丁毅杰[6](2019)在《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及制安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地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频出,对装配率要求达30%以上的项目中,预制剪力墙是PC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构件。现阶段,普通的预制剪力墙施工速度较慢,现场混凝土施工质量不稳定,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较低且建筑品质无法保证。据调研数据统计,约14%以上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剪力墙、柱等竖向构件连接节点存在质量隐患,浆锚搭接和套筒连接因灌浆不密实,从而直接影响建筑结构承载能力,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恶性事故如坍塌等,导致安全隐患无形加大,社会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因此业内质疑声音不绝于耳,导致PC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举步维艰。本文通过阐述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国内常见PC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性,从广义范围论述PC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然后由浅入深地引入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作为项目实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分析现浇结构体系、传统PC剪力墙结构体系和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并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了三种结构体系的功能系数,通过价值系数法得出该实例的最优建造方案为PC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最后对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的工厂生产以及现场施工和检查验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丰富和完善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并且对PC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进一步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价值。

冯涛[7](2018)在《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间歇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各种大型建筑的上部结构形式通常为大跨度超长混凝土结构,如何确保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期间不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而引起开裂,是结构设计和施工需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影响因素,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和现场试验,对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间歇法施工组织安排进行了大量的工程统计、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其中主要研究内容有:(1)归纳整理混凝土结构温度和收缩变形的相关理论和规范,分析超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并结合统计的工程项目中间歇法施工应用情况,提出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可能面临的各种温差影响,针对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约束机理、间歇时间和分块长度进行研究。(2)以现场试验和大量工程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特点将其收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上部框架结构梁板在各阶段面临的各种温差影响情况、取值依据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面对上部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不同间歇时间下收缩应力的研究做好准备。(3)将王铁梦的框架结构温度应力计算理论和有限元分析计算相结合,对上部超长混凝土框架梁的不同间歇时间的收缩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不同间歇时间和分块长度的间歇效应值,为间歇法施工关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4)以某工程梁板实测试验数据为依据,对上部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约束应变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预应力对降低结构收缩应力的影响系数。(5)通过大量工程施工数据和理论计算的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分块浇筑的间歇时间和长度及其他附加措施,保证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时的安全,防止结构因收缩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而开裂。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可行的分块长度、间歇时间和结构最大收缩应力的计算方法,可为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如何降低收缩应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为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间歇法施工关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对间歇法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力海英[8](2018)在《南广高铁郁江双线大跨度钢桁梁特大斜拉桥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我国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促使我国高速铁路施工技术的快速突破。南广高铁是《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其线路技术标准为双线电气化Ⅰ级铁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预留250km/h。而特大桥是我国高铁建设中首座大跨度双线钢桁梁斜拉桥,其质量标准高,施工技术新、施工技术难度大,成为南广高铁的控制工程,而主桥施工组织及施工控制的优化设计就成为斜拉桥施工质量的保证,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即着重研究优化了钢桁斜拉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控制方案。从施工总体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配置计划以及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几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机、料、法、环及资金的分析评价,对其进行优化配置,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了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方案,并在工程施工中验证和完善该理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便更精准的指导大桥施工。其次,对大桥的重点工程、难点工程、关键工序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分解节点工程,结合整体规划,提出施工控制方案。其次,研究了钢桁梁加工制造及运输技术。从钢梁制造工艺、钢梁制造进度计划、钢梁运输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钢梁加工制造中的难点:焊接和安装就位进行分析研究及参考其它工程的经验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最后,针对本桥的一些技术难点和特殊工法进行创新性研究。该部分研究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无覆盖层桥梁低桩承台深水基础的施工难题,分析了塔梁同步快速施工的配套工装,探讨了精确控制钢桁斜拉桥线性和应力的技术,钻研了高耸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控制技术以及索道管口精确定位等难点项目。通过以上研究优化,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钢桁斜拉桥的安全、高效、优质的建成通车。

张百进[9](2018)在《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约束应力机理及平面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超长混凝土结构作为体育场馆、机场等大型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近几年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如何保证超长混凝土在施工期间不因自身温度变形受到约束而造成危害性裂缝,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针对超长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对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施工组织安排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及工程的统计,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有:(1)学习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及施工的基本理论,从根本上分析超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并结合规范中关于施工工艺等要求,提出了超长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结构形式下约束系数取值问题以及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分度长度的划分。(2)以具体工程为案例,对墙体、楼板、抗浮锚杆等不同结构形式下的约束系数取值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及试验研究,并根据混凝土试验温度及应变的变化规律,反演计算出相应约束下的约束系数取值。利用有限元软件主要对有无电梯井的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得到电梯井对楼板约束作用影响的变化规律。(3)结合相关工程案例的统计以及青岛市立医院工程的算例说明,得到超长混凝土结构一次性浇筑分段长度的计算理论方法。(4)基于不同间歇时间下相邻混凝土温度应力实测试验,研究了不同间歇时间下相邻混凝土块体间的温度约束应力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划分不同阶段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块体混凝土降温速率是影响相互作用规律的关键影响因素。(5)通过对大量工程统计及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研究合理施工组织安排对混凝土分段划分及施工优化设计的影响作用。通过本文研究的结果可以对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温度约束应力的机理及平面设计方法有更深刻的认知,对减少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优化施工工艺和组织安排,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康明[10](2010)在《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普遍存在早期变形裂缝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国内外主要侧重于研究素混凝土材料的自由收缩变形性能,然而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是以配筋构件的形式,处于受钢筋、模板、相邻构件约束的作用下,其收缩变形性能与自由收缩相比有较大差异。由于施工期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及约束程度均具有时效特性,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早期约束应力的理论计算不易实现。开展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的研究,实现早期约束应力的计算有助于为早期开裂的准确预测与裂缝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在总结国内外早龄期混凝土性能、施工期混凝土结构特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单一方向变形起主导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为研究对象,依托重庆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等实际工程,采用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分析、室内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开展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施工现场,对钢筋混凝土墙板类构件早期裂缝综合控制措施进行应用研究。论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①根据混凝土构件施工早期单一方向主导的开裂模式,提出钢筋—混凝土—周边约束(模板、相邻构件)组合体系,分别建立端部约束、周边连续约束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模型,分析收缩、温度变形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构件约束变形性能,建立包含钢筋作用的混凝土约束应力计算方程。定量研究了钢筋约束、周边约束对混凝土早期应力的影响。基于增量迭代理论,建立了混凝土徐变效应下应力—应变时程关系。②改进自由收缩试验模具,选取工程实用配合比,模拟接近实际构件不完全约束情况下的变形受力状况,研究不同配筋混凝土构件在标准状态下早期约束收缩性能。详细测量了浇筑至28天时段内混凝土约束收缩性能,获得了纵向钢筋约束条件下混凝土早期(特别是浇筑后3天时段)收缩变形的变化规律,明确了钢筋对混凝土早期收缩的约束效应,并分析了配合比参数、配筋特征等因素对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约束度与配筋之间的定量关系。③基于国内外混凝土性能估算模式,研究了早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时变规律,开展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预测。通过分析早期混凝土自由收缩发展速率,提出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估算建议公式。根据素混凝土和配筋混凝土的对比收缩试验结果,提出配筋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估算建议公式。建立混凝土在收缩拉应力作用下早期徐变系数计算公式,利用增量迭代算法,实现对钢筋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自生拉应力和早期受拉徐变的量化计算。④选取实际工程典型单向收缩构件,进行施工期混凝土构件早期约束收缩性能的原位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浇筑初期至28天混凝土内部温度、钢筋与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时程发展曲线,得到混凝土实体构件在早期收缩作用下应力发展及变形分布特征演化规律。结合周边连续约束组合体系在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形耦合作用下的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模板、相邻构件约束对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模板与混凝土的水平阻力系数。通过混凝土及钢筋应变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验证了连续约束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分析模型、约束应力理论计算方程的合理性。⑤结合工程实践,根据原位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施工期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综合防治的总体思路。提出早期防裂重点控制时段,定量评价拆模、洒水养护等对混凝土构件应力应变的影响,提出混凝土结构早期防裂的施工措施及相关建议。

二、山东邮政技术中心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邮政技术中心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温度对超长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影响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温度场研究现状
        1.2.2 温度应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凝土结构温差构成及温度应力基本理论
    2.1 混凝土结构温差构成
        2.1.1 收缩当量温差
        2.1.2 水化热温差
        2.1.3 环境温差
    2.2 混凝土温度场基本理论
        2.2.1 热传导的基本理论
        2.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2.3 混凝土温度场计算原理
    2.3 混凝土温度应力基本理论
        2.3.1 混凝土温度应力
        2.3.2 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结构不同工况的环境温度分析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工程项目概述
        3.1.2 工程概况及测点布置
    3.2 地下结构工况统计概述
    3.3 地下结构工况统计分析
        3.3.1 工序关系分析
        3.3.2 不同条件的工序分析
    3.4 地下结构不同工况的环境温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温度对超长地下室底板温差影响的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
    4.1 环境温度对不同厚度底板温差影响的试验分析
        4.1.1 水化热温差分析
        4.1.2 短期环境温差和昼夜温差分析
        4.1.3 不同工况环境温差数据分析
        4.1.4 不同浇筑季节的环境温差分析
        4.1.5 不同厚度底板的小环境与结构温差对比分析
    4.2 不同条件下底板的温度数值模拟分析
        4.2.1 基于小环境测温数据的底板温度数值模拟分析
        4.2.2 基于气象温度和工况的底板温度数值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长混凝土底板的温差构成与温度应力分析
    5.1 底板温差构成分析
        5.1.1 不同阶段的三种温差构成分析
        5.1.2 不同阶段的总温差分析
        5.1.3 不同厚度底板温度竖向分布变化对比
    5.2 底板温度应力分析
        5.2.1 基于测温试验的温度应力分析
        5.2.2 不同条件的最大温度应力分析
        5.2.3 小环境温差限值分析
        5.2.4 基于气象温度模拟的温度应力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一、论文发表
    二、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2)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概况及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2.1 项目概况
        2.1.1 项目基本情况
        2.1.2 参与单位介绍
        2.1.3 项目质量要求
    2.2 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质量管理重点分析
        2.2.2 运用 4M1E法设计调查问卷
        2.2.3 问卷分析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规划
    3.1 项目质量目标制定
        3.1.1 项目总质量目标
        3.1.2 项目分项质量目标
    3.2 质量计划编制
        3.2.1 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资源计划
        3.2.2 项目施工阶段的运行计划
        3.2.3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督计划
    3.3 项目质量管理资源配置
        3.3.1 人员配置
        3.3.2 施工机械配置
        3.3.3 施工材料放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4.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4.1.1 参与主体的质量控制
        4.1.2 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
        4.1.3 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4.2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4.2.1 施工技术管理的质量控制
        4.2.2 材料设备管理的质量控制
        4.2.3 施工环境管理的质量控制
    4.3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4.3.1 规范参与主体的验收程序
        4.3.2 建立施工技术的质量评估制度
        4.3.3 提高材料设备的质量验收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保证
    5.1 加强项目质量管理的制度保证
        5.1.1 建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5.1.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5.1.3 实施激励提效制度
    5.2 提升项目参与主体的质量意识
        5.2.1 提升建设单位的质量意识
        5.2.2 提升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
        5.2.3 提升监理单位的质量意识
    5.3 做好材料设备管理的保证措施
        5.3.1 强化材料供应管理
        5.3.2 强化技术设备保证
    5.4 完善工程项目协调环境
        5.4.1 完善工程项目协调机制的硬件环境
        5.4.2 完善工程项目协调机制的软件环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3)ER建筑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精益化对策研究 ——以X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精益化的涵义
        二、精益化的内容与特征
        三、项目管理的涵义
    第二节 传统项目管理与项目精益化管理的区别
        一、传统项目管理
        二、项目精益化管理
第三章 ER建筑公司及XX项目工程管理现状
    第一节 公司概况
    第二节 公司现状与管理方法
        一、组织机构
        二、职责和权限分工表
        三、公司管理要求
        四、缺陷分析
    第三节 XX项目工程管理现状
        一、工程概况
        二、项目策划
        三、目标任务
第四章 ER建筑公司XX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存在问题
        一、目标设定
        二、管理模式与激励分配制度方面
        三、建筑设计管理
        四、项目管理团队
    第二节 项目建设阶段存在问题
        一、现场总平面布置
        二、劳动力配置
        三、机械设备配置和管理
        四、材料的采购、运输与仓储
        五、施工进度网络计划
        六、施工工艺与方法
        七、质量和成本的管理
        八、信息化管理
    第三节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存在问题
        一、工程实体质量检查与验收
        二、工程资料编写与整理
第五章 XX项目精益化管理思路及对策
    第一节 精益化管理思路
        一、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思路
        二、项目建设阶段思路
        三、竣工验收阶段思路
    第二节 精益化管理对策
        一、实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
        二、采用牵引式的施工组织提升工序的透明化和标准化
        三、项目生产要素的准时生产
        四、“永临”结合提升空间利用率
        五、制定风险金缴纳和工程兑现激励机制
        六、应用信息化高效管理方法
        七、强化执行及动态管理
        八、质量和成本的全面管理
第六章 精益化管理对策实施评价
    一、实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实施评价
    二、采用牵引式的施工组织提升工序的透明化和标准化后的实施评价
    三、项目生产要素的准时生产的实施评价
    四、“永临”结合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实施评价
    五、制定风险金缴纳和工程兑现激励机制的实施评价
    六、应用信息化高效管理方法的实施评价
    七、质量和成本的全面管理的实施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结构探查与块体识别方面
        1.2.2 节理岩体结构破坏过程分析方面
        1.2.3 隧道围岩破坏监测预警方法方面
        1.2.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拉-压-剪”新型多功能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发
    2.1 节理岩体破裂的应力状态分析
    2.2 岩桥破裂-岩块失稳灾变演化过程
    2.3 “拉-压-剪”新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
        2.3.1 系统研制背景与设计思路
        2.3.2 主体框架与新型试验装置
        2.3.3 高精度液压伺服控制模块
        2.3.4 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模块
        2.3.5 试验机主要技术参数指标
    2.4 试验系统可靠性验证分析
        2.4.1 类岩石材料试样制备
        2.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应力状态非贯通节理岩体破坏行为分析
    3.1 试验总体思路与监测方案设计
        3.1.1 试验思路与节理岩样制备
        3.1.2 声-光-热-力多参量监测方案
    3.2 拉伸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2.1 岩桥张拉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2.2 节理贯通度对抗拉强度影响规律
    3.3 压剪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3.1 岩桥压剪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3.2 节理贯通度对压剪强度影响规律
    3.4 拉剪破坏行为与多参量信息演化特征
        3.4.1 岩桥拉剪破裂多参量监测分析
        3.4.2 节理贯通度对拉剪强度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应力状态岩桥破断过程声发射演化特征分析
    4.1 基于RFPA模拟的岩石破裂类型概述
    4.2 不同破坏模式AE参数特征对比分析
        4.2.1 计数与能量演化特征
        4.2.2 幅值与b值演化特征
    4.3 不同破坏模式AE波形特征对比分析
        4.3.1 频谱分析与主频分布特征
        4.3.2 主频信息熵值演化特征
    4.4 基于RA-AF值的拉、剪裂纹识别方法
        4.4.1 RA-AF值裂纹判别法
        4.4.2 不同破坏模式裂纹演化分析
    4.5 基于AE多参数的岩体安全状态综合判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MM-SVM裂纹自动识别的岩桥破断预警判据
    5.1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5.2 GMM-SVM模型介绍
        5.2.1 高斯混合模型(GMM)
        5.2.2 支持向量机(SVM)
        5.2.3 GMM-SVM裂纹识别流程
    5.3 基于RA-AF值的拉、剪裂纹自动识别
        5.3.1 拉、剪裂纹自动识别方法
        5.3.2 岩桥临近破断自动预警判据
    5.4 基于RA-AF值的拉、剪、复合裂纹自动识别
        5.4.1 裂纹直接三分类法
        5.4.2 基于似然比的改进三分类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固有振动频率监测的岩块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1 隧道围岩块体振动模型
        6.1.1 动力特征参数
        6.1.2 块体失稳模式
        6.1.3 块体振动模型
    6.2 块体失稳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6.2.1 试验总体思路与装置介绍
        6.2.2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介绍
        6.2.3 块体失稳固有振动频率演化
        6.2.4 块体滑动摩擦声发射参数演化
    6.3 基于固有频率的块体突变失稳预警方法
        6.3.1 突变基本理论
        6.3.2 尖点突变模型
        6.3.3 静荷载下块体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3.4 动荷载下块体失稳突变预警判据
    6.4 块体垮塌灾变“声-振”监测模式与预警流程
        6.4.1 监测模式与预警流程设计
        6.4.2 监测指标隧道应用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科技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授权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5)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及制安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发展现状
        1.2.4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装配式建筑介绍
        2.1.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的特色
    2.2 价值工程理论
        2.2.1 价值工程理论概述
        2.2.2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2.2.3 价值系数法
        2.2.4 价值工程功能评分方法
第三章 典型PC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方案创新
    3.1 PCF墙结构体系
        3.1.1 PCF墙结构体系的优点分析
        3.1.2 PCF墙结构体系的缺点分析
        3.1.3 PCF墙结构体系的工艺流程分析
    3.2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
        3.2.1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的优点分析
        3.2.2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的缺点分析
        3.2.3 全预制剪力墙承重体系的工艺流程分析
    3.3 对比分析及创新
        3.3.1 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主要问题提取分析
        3.3.2 主要问题及研究创新
    3.4 方案创新—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
        3.4.1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3.4.2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特性分析
        3.4.3 传统与创新方案的特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德州禹城项目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
    4.1 工程概况
    4.2 结构类型初选
    4.3 备选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及测算
        4.3.1 计价依据
        4.3.2 备选结构体系建筑每平米单价对比分析
        4.3.3 外购PC构件与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构件单价对比
        4.3.4 备选结构体系成本费用测算对比
    4.4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4.4.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4.4.2 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方法
        4.4.3 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基本假定
        4.4.4 现浇结构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
        4.4.5 传统PC装配式结构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
        4.4.6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
        4.4.7 备选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分析
    4.5 功能指标选取及计算
    4.6 备选结构体系的价值指数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制安及优化
    5.1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
        5.1.1 工作原理
        5.1.2 拆分设计
        5.1.3 生产线平面布置
        5.1.4 生产工艺流程
        5.1.5 主要工位介绍
        5.1.6 成品存放和运输
    5.2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现场施工
        5.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2.2 测量放线及连接钢筋校正
        5.2.3 安装墙体标高调节垫块
        5.2.4 吊装墙板
        5.2.5 安装墙板临时支撑
        5.2.6 墙板校正
        5.2.7 墙底封堵和局部模板安装
        5.2.8 空腔混凝土浇筑和插筋预留
    5.3 检查与验收
        5.3.1 预制构件进场质量检验标准
        5.3.2 预制构件安装与验收标准
    5.4 PC装配式空腔后浇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化
        5.4.1 设计优化建议
        5.4.2 工厂构件生产优化建议
        5.4.3 现场施工吊装优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间歇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超长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3 国内设计与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的理论及问题分析
    2.1 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的相关理论
        2.1.1 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的基本理论
        2.1.2 王铁梦的基本理论
        2.1.3 超长结构间歇法施工
    2.2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分析
        2.2.1 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间歇法工程实践
        2.2.2 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上部结构收缩的温差构成分析
    3.1 上部超长混凝土梁板的试验研究
        3.1.1 红岛会展中心工程试验及温度分析
        3.1.2 市南教学楼工程试验及温度分析
        3.1.3 上部结构温度收缩的特点
        3.1.4 环境温差与结构体内温差
    3.2 前期水化热温差对混凝土收缩影响的分析
        3.2.1 红岛会展中心工程梁板的水化热温差分析
        3.2.2 市南教学楼工程梁板的水化热温差分析
        3.2.3 地上与地下结构水化热温差对比
    3.3 干缩对混凝土收缩影响的分析
        3.3.1 上部结构与地下结构养护条件和湿度的差异
        3.3.2 模拟养护条件的干缩试验研究
        3.3.3 市南等试验工程的干缩影响分析
    3.4 季节温差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分析
        3.4.1 影响温差的环境条件分析
        3.4.2 结构施工时间对季节温差取值的影响分析
    3.5 三个阶段温差构成
        3.5.1 各阶段温差所占比例
        3.5.2 不同阶段各种温差所占比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框架结构约束应力分析
    4.1 框架结构温度变形的约束机理
        4.1.1 框架结构温度变形的模拟分析
        4.1.2 框架结构温度变形的约束机理
    4.2 典型框架的约束应力分析
        4.2.1 不同条件下的框架结构约束应力分析
        4.2.2 框架结构的约束应力计算方法
    4.3 间歇时间与分区长度对框架结构约束应力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间歇时间温差取值
        4.3.2 考虑间歇时间的框架结构收缩应力计算方法
        4.3.3 间歇时间对框架结构约束应力的影响分析
        4.3.4 分区长度对约束应力的影响
    4.4 上部结构间歇时间与施工区段分析
        4.4.1 基于流水施工的间歇时间
        4.4.2 基于施工组织的区段划分
        4.4.3 基于收缩应力的间歇时间与区段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工程建造过程收缩应力监测试验和分析研究
    5.1 红岛会展中心工程梁、板收缩应力分析
        5.1.1 梁板收缩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1.2 温度突变对收缩应力的影响
        5.1.3 梁的极限收缩应力分析
    5.2 预应力对结构收缩应力的影响分析
        5.2.1 红岛会展中心预应力结构计算分析
        5.2.2 预应力施加时间选择及对约束应力的影响
        5.2.3 考虑预加应力的收缩应力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1、论文发表
    2、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致谢

(8)南广高铁郁江双线大跨度钢桁梁特大斜拉桥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钢桁斜拉桥的发展及理论研究现状
        1.2.1 钢桁斜拉桥的发展
        1.2.2 国内外钢桁斜拉桥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主桥施工组织及施工控制方案优化设计
    2.1 工程概述
        2.1.1 工程简介
        2.1.2 主要工程数量
    2.2 施工总体布置及组织管理
        2.2.1 施工总体布置
        2.2.2 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构
    2.3 施工总体方案
        2.3.1 各工程排序原则及顺序
        2.3.2 施工方案概述
    2.4 施工进度计划
    2.5 资源配置计划
    2.6 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2.6.1 栈桥及其它工程
        2.6.2 桩基础施工
        2.6.3 钢围堰设计与施工
        2.6.4 主墩承台及塔柱施工
        2.6.5 钢梁架设
        2.6.6 斜拉索的挂索及张拉
        2.6.7 钢梁主跨合拢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桁梁加工制造及运输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施工总体规划
    3.3 钢梁制造工艺
    3.4 钢梁制造进度计划
    3.5 钢梁运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桥施工中技术难点和特殊工法的分析研究
    4.1 桥梁深水基础安全、快速施工技术
        4.1.1 桥梁深水基础桩、堰平行施工技术
        4.1.2 对传统水下吸泥和清渣设备的改进思路
    4.2 基于单向不对称拼装的钢桁梁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技术
        4.2.1 钢桁梁斜拉桥单悬臂、不对称施工
        4.2.2 钢桁梁无应力合拢技术
        4.2.3 对传统斜拉桥吊喂装置的改进思路
    4.3 墩头锚钢丝束预应力体系端头锚箱的结构设计及张拉工艺
        4.3.1 预应力体系预制和安装
        4.3.2 预应力张拉及压浆
    4.4 集高速、货运于一体的钢桁斜拉桥全桥精细化施工控制技术
    4.5 无覆盖层河床群桩基础栈桥和大型平台设计及施工技术
    4.6 高耸混凝土结构物防开裂控制理论深化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简历

(9)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约束应力机理及平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超长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收缩理论的相关研究理论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超长结构收缩基本理论及主要施工要求
    2.1 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
        2.1.1 混凝土收缩的基本理论
        2.1.2 混凝土变形计算的基本理论
        2.1.3 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相关理论
        2.1.4 约束及地基阻力系数值Cx
    2.2 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及方法
        2.2.1 超长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
        2.2.2 超长结构跳仓法、间歇法施工相关理论
        2.2.3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存在的问题
    2.3 小结
第3章 超长结构中不同约束取值分析及试验研究
    3.1 墙体约束取值研究
        3.1.1 墙体约束取值理论分析
        3.1.2 墙体约束取值的试验研究
    3.2 普通梁板结构约束取值研究
        3.2.1 普通梁板约束取值理论分析
        3.2.2 普通梁板结构的试验研究
    3.3 抗浮锚杆(或桩基础)约束取值研究
        3.3.1 抗浮锚杆约束取值计算理论分析
        3.3.2 抗浮锚杆约束取值试验研究
    3.4 有限元模拟分析
        3.4.1 建模分析的主要步骤
        3.4.2 基本模型的建立
        3.4.3 温度荷载作用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超长结构分段长度划分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4.1 间歇法施工分段长度划分理论计算
        4.1.1 相关参数计算
        4.1.2 分段长度计算
    4.2 分块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4.2.1 研究对象概述
        4.2.2 不同阶段的划分
    4.3 混凝土分块间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4.4 分块浇筑下收缩应力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施工组织对超长结构分段的影响分析
    5.1 施工顺序和施工组织
        5.1.1 劳动力资源配置与施工区段的划分
        5.1.2 大、小流水施工作业对施工区段的划分
        5.1.3 施工顺序与临时场地对区段划分的影响[58]
    5.2 剪力墙与施工缝位置对区段的划分
    5.3 施工机具与施工缝位置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一、论文发表
    二、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致谢

(10)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结构裂缝
        1.1.2 早期裂缝
        1.1.3 施工期早期裂缝问题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由变形及抗裂性能研究
        1.3.2 约束变形性能研究
        1.3.3 工程防裂应用研究
    1.4 施工期裂缝防治难点及研究不足之处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2 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受力性能分析
    2.1 混凝土收缩类型
    2.2 混凝土早期收缩与约束
        2.2.1 混凝土早期收缩
        2.2.2 约束
        2.2.3 约束度
        2.2.4 约束模量
    2.3 端部约束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收缩受力性能分析
        2.3.1 端部约束下收缩力学模型
        2.3.2 钢筋及端部外约束影响分析
        2.3.3 收缩与当量温差的关系
    2.4 周边连续约束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收缩受力性能分析
        2.4.1 周边连续约束下收缩力学模型
        2.4.2 钢筋及周边连续约束影响分析
    2.5 徐变效应下钢筋混凝土早期收缩应力
        2.5.1 徐变作用与早期应力应变
        2.5.3 混凝土早期变形
        2.5.4 应力应变增量关系
        2.5.5 徐变效应下应力计算
        2.5.6 早期收缩应力计算探讨
    2.6 本章小结
3 配筋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3.1 混凝土早期收缩试验方法
        3.1.1 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试验方法
        3.1.2 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试验方法
        3.1.3 本文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试验思路
    3.2 配筋混凝土早期约束收缩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件制作
        3.2.3 收缩量测
    3.3 早期约束收缩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基础试验
        3.3.2 自由收缩试验
        3.3.3 7 天约束收缩试验
        3.3.4 28 天约束收缩试验
    3.4 约束度分析
        3.4.1 约束度曲线
        3.4.2 约束度发展规律
        3.4.3 约束度与配筋率的关系
    3.5 配筋对早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3.5.1 不同配筋率情况下混凝土收缩变形
        3.5.2 配筋特征影响分析
        3.5.3 配筋混凝土时域收缩公式
    3.6 本章小结
4 配筋混凝土早期性能估算模式研究
    4.1 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估算
        4.1.1 早期抗压强度
        4.1.2 早期抗拉强度
        4.1.3 早期弹性模量
        4.1.4 徐变
        4.1.5 与已有模式估算值的对比分析
    4.2 混凝土收缩估算
        4.2.1 自由收缩
        4.2.2 配筋收缩
    4.3 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估算建议公式
        4.3.1 自由收缩回归公式
        4.3.2 关于自由收缩建议公式的讨论
        4.3.3 自由收缩估算建议公式的提出
    4.4 混凝土早期受拉徐变
        4.4.1 理论求解
        4.4.2 试验分析结果
    4.5 配筋混凝土约束收缩估算建议公式
        4.5.1 与已有模式估算值的对比分析
        4.5.2 配筋混凝土约束收缩建议公式
        4.5.3 关于设计配筋的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施工期钢筋混凝土薄板早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
    5.1 原位试验方案
        5.1.1 试验思路
        5.1.2 测试内容
        5.1.3 测试元件
        5.1.4 测点布置
        5.1.5 测试周期
    5.2 早期约束收缩性能原位试验
        5.2.1 测试元件安装
        5.2.2 现场试验概况
    5.3 早期约束收缩性能原位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基础试验数据
        5.3.2 内部温度
        5.3.3 混凝土应变
        5.3.4 钢筋应变
    5.4 施工期外约束对混凝土构件收缩受力影响分析
        5.4.1 分析模型
        5.4.2 模板水平阻力系数
        5.4.3 拆模前后收缩应力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钢筋混凝土墙板构件早期防裂控制措施应用研究
    6.1 墙板构件早期裂缝的综合防治
        6.1.1 综合控制的总体思路
        6.1.2 全过程的主动性控制
    6.2 某工程剪力墙早期开裂事故
        6.2.1 工程情况
        6.2.2 裂缝特点
        6.2.3 早期裂缝成因分析
        6.2.4 讨论
    6.3 墙板构件早期防裂综合控制措施
        6.3.1 早期防裂重点时段
        6.3.2 混凝土质量控制
        6.3.3 减小约束的方式
        6.3.4 动态养护
    6.4 早期防裂措施工程应用实践
        6.4.1 工程情况
        6.4.2 主要早期防裂措施
        6.4.3 实施及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主要科研成果
    B. 工程实践科技成果鉴定报告

四、山东邮政技术中心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温度对超长混凝土底板温度应力影响的规律研究[D]. 张庆浩.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威海市K村改造A6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张巍.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3]ER建筑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精益化对策研究 ——以XX项目为例[D]. 陈强.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隧道块状节理岩体破坏前兆规律及块体垮塌监测预警方法[D]. 胡杰. 山东大学, 2021(10)
  • [5]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6]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PC装配式建筑结构选型及制安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项目2#楼为例[D]. 丁毅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上部超长混凝土结构间歇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冯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8]南广高铁郁江双线大跨度钢桁梁特大斜拉桥施工组织方案优化研究[D]. 力海英.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9]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约束应力机理及平面设计研究[D]. 张百进.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10]施工期钢筋混凝土构件约束收缩变形性能研究[D]. 康明. 重庆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山东邮政技术中心项目基础楼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