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工业用材林施肥效果及土壤肥力变化

桉树工业用材林施肥效果及土壤肥力变化

一、蓝桉工业用材林的施肥效应及地力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18)在《氮磷添加对辣木苗期生长及元素吸收的影响》文中认为辣木(Moringa oleifera)是多年生速生乔木,具有广阔的研究及利用前景,而对辣木施肥管理技术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于2017年5-8月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农场,以辣木(Moringa oleifera)‘PKM I’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氮(N0,N1,N2和N3,对应的施N量为0,0.6,1.8和3.6g/盆)、磷(P0,P1,P2和P3,对应的施P量为0,0.1,0.3和0.6 g/盆)各4种添加水平,共16种处理,其中N0P0为对照(CK)。分析了N、P添加对辣木苗期的生长发育、生物量分配、分枝格局、不同器官元素吸收特性和化学计量比、根系形态特征以及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探讨辣木对N、P的需求特性和对不同施N量和施P量的响应特性,以筛选出最优的N、P施用的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N0处理下,P3处理的辣木苗高和地径均明显高于P0、P1、P2处理;在P0处理下,N3处理的辣木的苗高和地径都明显低于N0、N1、N2处理;N处理增加了辣木叶、小枝、茎生物量,而P处理对辣木叶、小枝、茎生物量无显着影响;N和P添加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根生物量,且降低了根冠比。在N1、N2和N3处理下,P0处理的纤弱指数(SI)均显着高于其它3种处理,而P3处理的体积指数(BI)显着高于P0处理;在P处理相同下,各种N处理的SI之间无显着差异。(2)N添加可以促进辣木根长的生长,且在N2和N3处理下,P添加对根长度和比根长的增加有正效应;N3P3的辣木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最大,均显着高于CK。在P处理相同的情况下,不同N处理之间的根体积差异不显着。(3)N、P添加对辣木器官碳(C)含量影响较小;随着N添加量的增加,根、茎、小枝和叶中N含量也逐渐增加;P添加显着促进根、茎、小枝和叶的P含量,且随着P肥施用量的增加,辣木根、茎、小枝和叶P含量也随之增加。单独施N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辣木不同组织的N/P比,单独施P降低了辣木组织的N/P比。(4)在N处理相同下,P添加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在P2处理下,N3处理的土壤pH值显着低于N0、N1、N2处理,且随着N添加量的增加,土壤pH呈下降趋势,表明施N量浓度过高引起土壤酸化;N、P添加对栽培基质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影响,P添加显着增加土壤全P含量,而N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全N含量,说明N、P添加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5)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对辣木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出,N3P3的平均数最大,即综合评价最好,其次是N2P3,再次是N2P2。这说明N3P3组合配施对辣木生长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

高晓翠[2](2017)在《辣木苗期施肥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5-10月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跃进北苗圃,选择云南极品27号辣木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的N肥梯度,分别为0、3、6、9、12 g·株-1,研究不同梯度施N量对辣木幼苗的生长、光合特征、生物量分配、叶片发育、叶绿素含量、氮肥吸收利用和根系特征值的影响,探求辣木不同施N量的生长规律、需肥规律、光合生理等的差异性,找出对辣木生长和营养吸收最佳的氮肥施用量,为苗期辣木的精准施肥提供合理依据及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处理下辣木的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结束后(10月),T3处理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82.91 cm、43.32 g·株-1,分别比CK增加58.5%、298.5%;T2处理的地径最大,为14.18 mm,比CK增加86.33%。经过施肥处理的辣木其株高、地径和生物量整体上高于对照,但不同施肥处理间辣木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存在明显差异,辣木光合作用的产物倾向于茎和叶分配,促进作用大小为:茎>叶>根。(2)6月—10月不同施肥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ond)均高于CK,而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比CK增加6.4%—59.6%和3.1%—14.8%。施肥能有效促进辣木光合能力的提高,以(N9P4.5K4.5)g·株-1的作用效果最好。(3)不同施肥处理的氮浓度和氮含量变化规律为:叶>茎>根;磷的含量和钾的含量变化规律为:茎>叶>根。T3处理的总氮浓度和总磷浓度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49.12、12.82 g·kg-1,比CK提高了66.9%、51.1%;T2处理的总钾浓度最高,为197.6 g·kg-1,比CK提高了29.8%。施肥能显着提高辣木的氮、磷、钾浓度和氮、磷、钾含量,最佳施肥量为(N9P4.5K4.5)g·株-1。(4)就根系而言,整个试验期间,辣木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均随施肥量的增大而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T3为最佳。试验完成时,各项指标分别为1448.25 cm、1812.37 cm2、2.96 mm、753.09 cm3,分别为CK的1.74、1.37、1.35、3.01倍。

郭泽昆[3](2014)在《三种不同林龄杉木施用NPK+Cu、Zn肥的生长情况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杉木在我国林业中是一种支柱性的树种,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过,由于多年来持续种植,同时在不合理的林业经营措施作用下,杉木林的林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衰退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同时对不同林龄、林分条件下,对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同时进行施用NPK肥料和Cu、Zn微肥试验后,进行间断性多次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杉木生产及研究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研究共设置三个试验点,分别是洋口国有林场麻溪试验地、洋口国有林场打雷坑试验地和洋口国有林场洋坑试验地,各试验林地均为杉木二代林。分别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和2008年12月,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各试验林地采样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Ⅰ(1)2007、2008年施用NPK+Cu+Zn肥对杉木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年均增长量效果明显;2011年施用NPK肥杉木胸径、树高效果较为显着,施用NPK+Cu+Zn肥对蓄积量年均增长量效果最佳;2011年施用NPK肥杉木胸径、树高效果明显,施用NPK+Cu+Zn肥对蓄积量年均增长量效果最佳。(2)中龄林阶段2007年至2013年,施用NPK肥对杉木胸径和蓄积量的的增长效果较好,施用NPK+Zn肥对树高的增长效果明显。(3)2007、2008年施用PK肥对杉木胸径的增长效果最佳,施用PK+Cu+Zn肥对杉木树高的平均增长效果较好,施用PK+Zn对洋坑杉木的蓄积量的增长效果显着;2011年施用PK+Cu+Zn肥对杉木胸径的增长效果较为明显,施用PK肥对杉木树高的影响显着,施用PK+Zn对洋坑杉木的蓄积量的增长效果显着;2013年施用PK肥对杉木胸径、树高的增长效果较为明显,施用PK+Zn肥对洋坑杉木的蓄积量的增长效果显着。Ⅱ(1)在幼龄林阶段,各施肥处理的自然含水量均比对照处理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取决于降水、林木吸收和水分蒸发量,与天气关系密切,施肥对自然含水量影响不大。在上下土层中,施用各种肥处理的总孔隙度均高于对照,随着时间的推移施肥对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占总空隙度比例有明显作用。不同处理容重、孔性变化较为复杂,可能受人为活动影响。Ⅲ(1)2013年林地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加施Cu肥和Zn肥效果明显,在幼龄林地加施铜锌微肥,土壤有机质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施用NPK肥对幼龄林林地土壤NPK含量效果明显。施用NPK+Cu+Zn肥对幼龄林林地土壤Cu、Zn含量效果显着。(2)2011年林地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增加,加施Zn肥效果明显。施用NPK+Zn肥对中龄林林地土壤NPK含量有明显响应。2008年施用NPK+Zn肥对土壤Cu、Zn含量效果明显。(3)2007年林地表层(20-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施用PK+Cu+Zn肥效果明显。施用PK肥对近熟林土壤NPK含量效果明显。施用PK+Cu+Zn肥对近熟林土壤Cu、Zn含量效果明显。

周家维[4](2011)在《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贵州桉树人工林培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桉树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的引种栽培试验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观测,依据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速生、适应性强的种质材料供生产上应用推广;同时,针对贵州土壤普遍缺硼制约桉树生长的状况,开展硼不同施用量的梯度试验,根据生长性状和叶片养分分析,找出促进桉树生长的合理施硼量;此外,还进行了不同季节施肥对桉树生长影响的研究。通过系列研究,选出适合贵州发展的优良树种和优质材料,扩大生产群体,降低种植风险;同时为桉树的速生丰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贵州桉树的稳步发展,提高林分产量。经多年观测和分析初步结论如下:(1)贵州桉树引种距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在黔中、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展开引种与保存的实地调查,60年代前后引种的桉树,保存至今的仅有大叶桉、柠檬桉和窿缘桉3个种,三个树种的耐寒性较差,均分布在贵州南部热量充足的都柳江、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并且以四旁树为主零星保存;90年代以种植油材两用的直杆蓝桉为主,耐寒性和速生性较好,分布范围也较广但经营不善,短期高强度采收后放弃经营,保存者林相很差。(2)树种/种源筛选试验中,对参试的23个树种/种源中保存率大于50%的19个树种/种源的单点和2个试验点13个树种/种源的各年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在树种/种源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39个月生时,采用综合指数法评选出优良树种/种源8个,分别是邓恩桉、柳桉、巨桉13023、直杆蓝桉、柠檬桉和尾叶桉3个种源;通过2点稳定性评价分析,柳桉最不稳定,在高水肥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生长量,其次是邓恩桉、尾叶桉10144、巨桉13023在良好环境条件下生长表现好;稳定性较高的是尾叶桉17841号种源,适合广泛栽培,但该种源耐寒性较差,推广应用时要注意立地选择;巨桉20758号种源耐瘠薄能力较强,在较差立地上生长表现可能较好。(3)贵州中部引种的邓恩桉种源/家系试验林中,第二年的树高生长节律观测、分析表明,15个种源的树高生长曲线均呈双峰曲线,即邓恩桉树高生长5月开始进入速生期,7月上旬达到峰值,在当地气温最高而降水相对较少的7月下旬~8月上旬高生长出现减缓的现象,曲线下降,8月上旬降雨量增加,高生长加快,形成第二个生长高峰,之后生长随着温度的降低和雨量的减少而减缓直到停止生长。说明水热平衡和同步是维持邓恩桉速生的基础。15个种源78个家系各年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种源、家系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试验的家系遗传力为0.0322~0.3535,呈低到中度遗传,表明性状受遗传控制的影响较小,而受环境的影响更大;而且所有性状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说明通过在家系层次上的选择比基于单株的选择更能获取较大的遗传增益。按标准差法对参试种源和家系进行评价,选出优良种源3个,种源遗传增益为3.543~11.983%;优良家系9个,入选率11.53%,遗传增益在0.446~9.913%之间,说明通过种源和家系选择各性状均可获得较大的增益。(4)无性系试验中,试验Ⅰ174个无性系各年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各生长性状差异达极显着水平。4.5年生时,筛选出单株材积大于广泛栽培无性系DH32-29(对照)的优良无性系有11个;试验Ⅱ在4.5年时,从经过前期选择的5个无性系和4个已推广无性系中选出了平均单株材积高于总体均值的4个无性系,其中有2个是尚未推广的无性系,为当地桉树营造林提供了更多的候选材料。(5)无性系试验Ⅲ直接引进华南地区表现优良的11个无性系在2个海拔高度进行对比试验,高海拔试验林的生长优于低海拔试验林,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比低海拔的分别高12.51%、34.47%、109.04%和89.13%,生长最好的无性系Eg5的年蓄积量为45.66 m3/hm2,比其余无性系高11.7%~87.5%。稳定性分析表明,生长量大于总体均值的Eg5、DH32-29、GL-9、DH32-22和Eg6等5个优良无性系的回归系数bi>1,说明好的无性系基因型为立地条件越好,生长越有利类型。(6)对上述无性系选择试验Ⅰ~Ⅲ的早期与晚期年度生长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5年生各生长性状与后期的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紧密,说明2.5年生生长性状对后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为桉树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依据。(7)不同硼肥施用量对桉树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从0.5 a开始,有B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均显着大于对照,说明基肥施硼有利于促进尾巨桉的早期生长;有B处理间,不同B水平对尾巨桉胸径生长影响较小,有B处理的胸径显着高于对照,但各施B处理间胸径差异不显着;施B对树高生长的影响较大,处理间树高生长差异显着,2.5 a生以前,高B处理的树高生长大于低B处理,以L5值最大;4.5 a生时,与对照相比,林分蓄积量增幅最大的是L10,其次是l5,即每株施5~10 g硼砂林分蓄积量可增加44.72~64.56%,而且还可获得较优的干形和分枝。(8)对无性系DH32-29进行不同施肥季节与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冬季施肥能够促使桉树迅速进入速生期,延长生长时间,提高桉树的生长量,在相同甚至低肥量的情况下,无性系的生长明显优于夏季施肥的处理。这与夏季雨量大,养分地表流失和向下淋溶都会明显高于冬季相关。无性系的单株材积生长在年施肥量300g(F2)时达到峰值,并未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2.5年生时,高肥处理F5(450g)的单株材积是各施肥处理中最小的,仅比对照略高,说明施肥量过大并不一定能促进桉树速生快长,因此施肥要适当,过量则有抑制生长的危险。

张顺恒[5](2010)在《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桉树(Eucalyptus Spp)是世界三大速生丰产用材树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南、西南、福建东南部等地区广泛引种、大规模造林。本研究以福建省桉树主栽地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为主要研究区域范围,以广泛推广种植的巨尾桉、尾巨桉、巨桉、尾叶桉等若干种桉树种(无性系)现实林分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桉树人工林培育中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存在的养分利用率低、地力衰退、植被多样性受干扰等生态问题,从林地管理、林分结构调整、抚育及抚育间伐、土壤营养与养分补偿调控机制、混交造林等方面对桉树人工林生长、植被多样性、土壤肥力等的作用效应进行研究探讨,通过综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分析、持续利用分析等),提出构建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优化模式和持续经营利用的关键配套技术,克服桉树丰产与地力消耗间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地力,为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实现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地管理及林分结构调整(林地清理、整地、造林密度、抚育施肥、间伐等)的生态效应差异显着:(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炼山方式清理林地后,林分生产力降低,3年生时树高、材积、蓄积均下降明显;炼山后林地受到人为干扰,严重影响林下植被的繁育和生长,造成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土壤理化性状有所恶化,直接最终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与炼山相比,不炼山林分平均树高、材积和蓄积量分别增加14.63%、22.16%和56.38%;林下植被种类和盖度分别比炼山的要多31.82%和9.57%;炼山后土壤密度增加4.92%、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与不炼山的降低了9.02%、5.53%、4.52%、25.45%、9.62%和25.00%。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有效P、速效K分别降低了14.32%、27.45%、6.44%、33.55%、16.48%和27.83%。(2)不同整地规格、造林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挖穴规格对人工林林分生长量及抗风性的效应不明显,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量及抗风性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整地规格对土壤肥力、林下植被以及水源涵养的影响较小,但造林密度对土壤肥力、林下植被以及水源涵养的影响却较大;综合林分生长量、抗风性、土壤肥力、林下植被多样性、水源涵养功能以及投资成本,在不严重影响生长量和抗风性的情况下,闽东南山地桉树人工林的整地方式,未必挖大穴,因为挖大穴不但增加造林成本,而且因动土面大、穴内土壤较松,一遇台风反而会加剧林分的风害程度(风倒木增加)。因此,闽东南沿海山地桉树造林整地挖穴规格以小规格(30 cm×20 cm×20 cm)即可。而造林密度以1110-1320株·hm-2较为适宜,不但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强抗风性且有利于地力维护。(3)经除草松土、垦覆、施肥等培育措施的桉树林分生长量明显高于无抚育施肥管理的林地,除草松土、垦覆、施肥等培育措施对桉树生长影响较大。经施肥管理,土壤肥力提高,可提供足够的养分给林木和林下植被生长,提高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适当的垦覆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空隙度,仅施肥管理有可能降低土壤的水分含量。适当的垦覆措施会使土壤容重变小,疏松多孔,提高土壤水分渗透速率和含水率,不会造成土壤紧实板结、土壤结构破坏或退化。土壤容重的降低使得土壤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能够为植被根系提供较好的通气透水条件,可以促进林木生长。2、林地养分资源管理和土壤质量控制是生态培育中的关键技术措施。(1)桉树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研究表明,桉树人工林对N、K、Ca的需求量较大,对Mn、Fe有很强的富集能力。P的循环速率最低,仅为11.33-14.70%,其次为K元素(低于20%);微量元素以Zn、Fe两元素为最低,仅在15%左右。因此,施用N、P、K、Ca肥是培育速生丰产林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对长期经营桉树的林地,在大量补充N、P、K、Ca肥的基础上,应配施适量的Mn、Zn、Fe肥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促进林木高产、稳产,维护地力。(2)对养分在林木各器官的积累分布及林分的养分生物循环速率研究表明,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及分布比例,以叶为最大,其次为皮,叶、皮在生态系统中对养分平衡、地力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林木吸收的养分中大部分存留在树体内,而仅有24.16-26.58%的养分由枯落物归还于林地。因此,在采伐利用时,如实行“全树利用”,那么约有73.42-75.84%的养分被输出;如只取走杆材,损失率则下降至15-20%,这有利于林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因此,在营林生产和采伐利用作业上,应尽可能多地保留采伐剩余物和枯枝落叶,在采伐时将叶、枝、皮归还林地及不炼山,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养分再循环,防止地力衰退。3.桉树生长性状与立地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影响闽东南巨桉树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土层厚度厚、腐殖质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坡位、土壤容重及有效磷含量。巨桉的树高生长随土壤有机质、土厚、腐殖质层厚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而胸径生长则随坡位下降、土壤容重降低、有效P含量的增加而有增粗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通常对桉树生长影响较大,但巨桉耐寒性较强,试验地海拔在110-350 m之间,因而造成了海拔与生长量之间相关不大。但对其它耐寒性不强的桉树品系如尾巨桉等造林应该控制海拔高度,以避免冻害和出现可能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4.通过抚育间伐合理控制巨尾桉林分密度,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从林下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角度进行对比,长周期的巨尾桉人工林以间伐密度950株·hm-2的生态效应最好。巨尾桉林分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随密度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趋势,说明保留合理的密度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促进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2)从不同密度巨尾桉林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2个土层厚度的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均呈递增的趋势,在保留密度在950株·hm-2时林分的土壤养分达到最大,各项因子达到最佳。(3)土壤层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土层厚度0-40 cm的土壤贮水量占土壤总持水量的90%以上,不同密度林分总持水量以950株·hm-2最大,为147.1t·hm-2,700株·hm-2最小,为133.3 t·hm-2,林分间伐密度偏大或偏小都会引起林分涵养水源功能降低,以间伐保留密度为950株·hm-2时,水源涵养功能最好。5、采用混交造林是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有效的生物措施之一,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生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长潜力大。采用杉木与桉树星状混交(8:2)不论对提高桉树还是杉木的产量以及地力维护都是有利的,适合作为15-20 a中长周期经营。而作为中短周期经营(8-12 a),采用桉树与卷荚等速生相思混交是个很好的选择。(2)混交林在维护地力上优势明显,对桉树人工林持续经营及防治地力衰退意义重大。桉树与杉木或卷荚相思混交,混交林内枯枝落叶量多、成分复杂且养分含量高,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此外,桉树与杉木或相思混交,由于形成特殊的复层林分结构,也促进了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物种多样性。(3)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由于两个混交树种成熟年龄不一,杉木与桉树混交,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可实行中长轮伐期经营(15-20 a左右),但应注意种植密度不宜太大,并应采取翻耕、施肥等措施。巨尾桉-卷荚相思混交由于相思的生长速度会比桉树慢,短期内混交林的产量有可能不如桉树纯林,因此主伐时间应适当延长至8-12 a,不仅能提高林分产量,而且促进地力的改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刘青华[6](2010)在《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分布广,生长快,耐干旱瘠薄,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针叶商品用材树种之一,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建筑、松香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本文利用种源试验林、无性系育种群体、测交遗传交配设计试验林、初植密度与种源互作试验林和磷肥与种源互作试验林等系统研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密度不同层次的差异和变异模式,揭示了生长、干形和木材基本密度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及所受的遗传控制方式,探索了初植密度和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的影响以及与种源间的互作效应,以期为马尾松生长和材性遗传改良及实施高产优质育林措施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4年生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来自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与产地年均温、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着的负相关。选择生产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但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分别筛选出的19个和6个纸浆材和锯材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2)各种源除近髓部1~5轮年轮段的木材基本密度外,其它年轮段的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差异。相对于年轮宽度,不同年轮段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相对稳定。来自不同种源区的种源年轮宽度的径向变异规律相似,皆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6~10轮达到最大值;年轮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变化规律表现为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逐渐稳定的“S”型变化趋势,并据此筛选出广西横县、恭城、忻城,广东乳源和福建南靖5个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均匀性高的纸浆材优良种源。早期选择时可在7年生时先淘汰生长较差的种源,在12年生再开展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联合选择。(3)23年生马尾松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产地间和产地内变异,其中产地内无性系间的变异为产地间变异的1.87~2.38倍。与生长性状比较,木材基本密度在产地间所占的变异分量相对较大。除湖南产地优树无性系年轮宽度从髓心向树皮呈单峰变化外,其它8个产地优树无性系的年轮宽度皆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窄;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增大,到达一定年龄后渐趋稳定。除江西、广东和四川产地优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早期选择年龄晚于径向生长外,马尾松不同产地优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径向生长皆可在5年生时开始早期选择。通过聚类可将180个优树无性系归为3大类和4个亚类。(4)14年生马尾松测交系交配设计测定林中,胸径、树高、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物质积累量皆存在显着的GCA和SCA效应,其全同胞家系遗传力在0.746~0.908间,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其中胸径、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树高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略高于加性效应,而树干通直度完全由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各父本、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因性状而异。依据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于总体平均值的20%及树干通直度得分不小于4的选择标准,筛选出7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现实增益和遗传增益分别为22.68%~67.34%和20.25%~60.13%。(5)12年生马尾松种源胸径和枝下高对初植密度反应最为敏感,树高次之,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反应最小。广西岑溪、广东信宜、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属于胸径对初植密度敏感的种源,皆表现在2.5 m×2.0 m初植密度下生长量最大,广东高州种源胸径生长对初植密度的敏感性则较小;5个参试种源枝下高皆随着初植密度增加而升高;而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初植密度效应基本不显着。由于参试种源皆为速生丰产的优良种源,初植密度对胸径、枝下高、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分化影响不显着,仅树高生长在1.5 m×2.0 m和2.5 m×2.0 m两种初植密度下种源差异明显。统计分析发现,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互作效应较小,初植密度不影响种源生长和材质材性的相对表现,综合考虑胸径生长和材质及单位面积生产力等,分别不同培育目标为各种源配置了最适的初植密度。(6)12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的反应差异较大,福建武平属于生长对磷肥不敏感的耐低磷型优良种源,广东高州种源生长的磷肥效果好、持续期长,属磷肥敏感型优良种源,广东信宜、广西岑溪和江西崇义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因性状和林龄而有较大的波动。相对于生长性状,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受磷肥的影响较小。低磷条件下,福建武平种源较其它种源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其生长量最大,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表现相对较差;当施用磷肥后,两广种源及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显现不同的肥效,与福建武平种源的生长差异缩小,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的生长量则超过了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在3种磷肥处理下的种源间差异较小,施用磷肥则会明显地提高木材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间的均匀性。马尾松树高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一定的种源×磷肥互作,应依据种源对磷肥反应的特性差异科学施用磷肥。

刘克林[7](2009)在《三倍体毛白杨林木营养动态及施肥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为研究对象,选择最适生的北京、河南及河北等三个地区,进行了林木叶片养分动态变化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在河北试验地进行了施肥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与对照二倍体毛白杨比较,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S11、S1、S6、S3、S7、S8、S4叶片N元素浓度均有所提高,说明多数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与二倍体相比,对N素需求更多;研究的11个三倍体无性系叶片K元素浓度均高于对照,说明三倍体无性系对K素的需求均高于二倍体;而从叶片Ca元素浓度来看,11个三倍体无性系均低于对照,说明三倍体毛白杨对Ca素的需求量比二倍体小。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呈现出规律性动态变化。叶片养分浓度变化范围是:N 20.72~31.89g/kg,P 1.21~1.91g/kg,K 8.13~12.81g/kg,Ca 8.27~17.95g/kg,Mg 4.21~6.91g/kg。不论落叶前后,施肥处理三倍体毛白杨叶片中N、P、K、Ca浓度均高于不施肥处理,而Mg浓度低于不施肥处理。施P、K肥并不导致三倍体毛白杨对P、K的奢侈吸收。施肥显着增加了三倍体毛白杨的生物量,使得施肥处理林木中各主要元素的外循环通量均高于不施肥处理。由于施入了过磷酸钙,使得相当数量的Ca从干、枝、根转入叶片中。以三倍体毛白杨造林第3年7~10月份各施肥处理叶片养分元素浓度为依据,制定了DRIS营养诊断标准,取得了较高的诊断正确率。DRIS诊断的三倍体毛白杨叶片N、P、K营养元素浓度最佳比值范围分别为:N/P=19.116±1.270;N/K=3.054±0.289;K/P=6.356+0.651。利用7~10月份高产组的叶片N、P、K分析值制定了DRIS图解法及指数法营养诊断标准,并经各月份养分元素浓度进行回代检验,结果表明诊断精度较高。以诊断精度最高的9月份各处理为例,进行诊断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施肥状况较吻合,诊断正确率达到了80%以上。从施肥试验结果来看,3年生三倍体毛白杨林木对N、P、K元素需求次序为:N>K>P,这与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DRIS诊断结果一致。不同生长状况下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差异较大,反映在各养分浓度变异系数较大,特别是低产林;其中Zn浓度变异系数最大,其高、中、低产林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7.30%、48.37%和66.40%。除Mg外,其他养分浓度都有随林木产量的提高而升高的趋势。根据高产林叶片养分浓度平均值和标准差提出了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分级标准及临界指标:N 25.00g/kg,P 1.50 g/kg,K 8.00 g/kg,Ca 9.00 g/kg,Mg 4.00 g/kg,Fe 250 mg/kg,Mn 40 mg/kg,Cu 10mg/kg,Zn 30 mg/kg。林木生长量与叶片N、P、K浓度均存在显着的一元线性正相关关系,与Ca浓度线性正相关关系不显着,而与Mg浓度呈负相关。根据偏相关系数大小,得出叶片N、P、K浓度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程度为N>K>P。三倍体毛白杨不同生长指标对施肥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材积>胸高断面积>胸径>树高。林木施肥后,肥效反应的初始时间为施肥后的第1年,即当年施肥就产生了肥效,促进了幼树的生长;最大肥效反应时间出现在施肥后的第2年,说明施肥第2年三倍体毛白杨对施肥反应最为敏感,且肥效也最大;施肥后的第3年,肥效反应有所下降。无论胸径还是树高,与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值效应,其中胸径最大增长了18.796,树高最大增长了9.4%。不同施肥处理下,胸径、蓄积生长量均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16个施肥处理,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最大值均出现在第2年。树高连年生长量变化规律是:1~11、13~16处理,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3年,而12处理则出现在第2年,比其他施肥处理最大值提前1年。综合考虑施肥3年后林木蓄积生长量以及钾肥施入量大小,选择处理8为最佳施肥方案,其具体肥料使用量为:尿素230g/株+过磷酸钙230g/株。

盛炜彤,何英[8](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李灵艳[9](2009)在《思茅松营养特性与人工林生产力及碳分配》文中研究说明林木营养特性与人工林生产力及碳分配研究是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林分生产力、林木生长与立地条件、林地的养分供应情况等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林木的营养特性是保证林地长期生产力的基础,从林木的营养特性上可反映出立地条件、营养元素供应等对林木生产力及碳分配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用材树种,培育并扩大其森林资源对发展西南地区工业用材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从长远看思茅松发展方向是走人工林集约经营的道路,因此研究思茅松人工林的营养特性及生产力对思茅松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具有极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思茅松的营养特性,包括思茅松人工林对地力衰退的影响,土壤养分对光合特性和树体养分的影响,N、P对苗期生长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以及营养平衡诊断等。目的是为思茅松的定向培育,达速生丰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分别如下:(1)比较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栽植思茅松人工林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立地土壤养分的降低,使林地地力衰退,只是在不同阶段下降的营养元素不同,而且下降的程度随地位指数的变化而变化。(2)虽然同一立地条件同一林龄思茅松天然林的生物量比人工林的低,但各组分中人工林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比天然林有所增加,而且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地位指数的升高而降低,这是思茅松对养分不足的适应,说明思茅松人工林的栽植刺激思茅松根系发育,使思茅松林林地退化,生产力下降。(3)不同起源思茅松林分各器官的养分累积随林龄的差异有所差异,说明栽植人工林对思茅松林各种营养元素的累积量有较大影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养分积累规律则表明,随地位指数的提高,林地土壤大量营养元素的供应能力增强。随龄林的增加,天然林和人工林思茅松的各种养分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4)从不同立地条件的光合参数的差异上看,立地条件好的思茅松具有耐强光的特性,光能利用效率高,这是立地条件好的思茅松林,思茅松光和生产率大,生长快的生理基础,是与好的养分供给条件一致的。(5)在N、P亏缺下以不同N营养水平处理思茅松幼苗,结果是在N浓度为100%时表现出最大的高生长,随N浓度的增加,思茅松幼苗的光合产物分配由根部向茎部转移;在N、P亏缺下以不同P营养水平处理思茅松幼苗,结果是25%浓度的供P水平,高生长最好,随着P供应量的增加,思茅松苗木光合产物的积累由叶部向根部转移;在N充足P亏缺的条件下以不同的NP营养水平处理思茅松幼苗,结果所有处理中NP1的高生长量为最大,随着P营养亏缺的解除,苗木的光合产物累积由根向茎和叶转移,其中主要是向叶部转移。(6)用群体诊断法对N、P、NP处理的苗木进行营养平衡诊断,结果是,N营养试验的所有处理,k值为0.534-0.638,均小于1,说明苗木均处于营养亏缺状态。施P的处理试验,P4的k值为0.922,达到营养平衡。NP试验由于供试基质中N充足,k值较大,NP3的k值为0.912,较接近1,达到平衡状态。(7)为了验证群体诊断法则在野外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生物量调查的时候,在14、16、18地位级的林地上采集样本,14、16级思茅松幼林的k值为0.542和0.818,均小于1,未达到营养平衡状态,而18指数级的k值为0.932,接近k=1的平衡线,说明思茅松幼林施肥的有效立地指数为18指数级以下的地位级。

莫晓勇[10](2008)在《试论桉树工业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桉树工业人工林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并以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经营为典型实例。从集约经营,保持土壤肥力,生物高新技术应用,培育林、浆纸一体化的主导产业结构等四方面提出了奋斗目标,阐述了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教育为保证,以林产工业为龙头,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桉树工业人工林规模经营和林、工、贸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同时指出:实施该战略应采取规模化集约经营,科技兴林,发展林产工业,建设社会化服务保障系统、资金投入系统和人员利益分配系统等对策。

二、蓝桉工业用材林的施肥效应及地力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桉工业用材林的施肥效应及地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氮磷添加对辣木苗期生长及元素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氮磷添加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氮磷添加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氮磷添加的研究现状
    1.3 辣木研究概况
        1.3.1 辣木的研究进展
        1.3.1.1 辣木的品种选育、营养和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1.3.1.2 辣木的施肥效应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
        2.4.1 苗高、地径和分枝格局的测定
        2.4.2 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的测定
        2.4.3 植物不同器官元素含量的测定
        2.4.4 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2.5 综合指标计算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添加对辣木生长的影响
        3.1.1 对苗高的影响
        3.1.2 对地径的影响
        3.1.3 综合形态指标分析
        3.1.4 对分枝格局的影响
        3.1.4.1 分枝率
        3.1.4.2 分枝长度
    3.2 氮磷添加对辣木生物量的影响
        3.2.1 叶生物量
        3.2.2 小枝生物量
        3.2.3 茎生物量
        3.2.4 根生物量
        3.2.5 生物量分布
        3.2.6 根冠比
    3.3 氮磷添加对辣木根系形态的影响
        3.3.1 根系长度
        3.3.2 根表面积
        3.3.3 根体积
        3.3.4 比根长
        3.3.5 比表面积
    3.4 氮磷添加对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1 对叶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2 对小枝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3 对茎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4 对根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5 氮磷添加对土壤pH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3.5.1 对土壤pH的影响
        3.5.2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5.3 氮磷添加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3.6 氮磷添加对辣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磷添加对辣木生长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4.1.2 氮磷添加对辣木根系形态的影响
        4.1.3 氮磷添加对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4.1.4 氮磷添加对土壤pH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辣木苗期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林木施肥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林木施肥研究现状
        1.2.2 国内林木施肥研究现状
    1.3 林木施肥的效应研究
        1.3.1 施肥对于林木生物量的影响
        1.3.2 施肥对林木养分格局的影响
        1.3.3 施肥对林木光合生理的影响
        1.3.4 施肥对林木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1.4 辣木概述
        1.4.1 辣木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技术路线
    2.4 施肥设计
    2.5 指标测定
        2.5.1 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
        2.5.2 苗高、地径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5.3 生物量、养分含量和根系形态的测定
        2.5.4 光合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生长的影响
        3.1.1 对苗高生长的影响
        3.1.2 对地径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生物量的影响
        3.2.1 根生物量
        3.2.2 茎生物量
        3.2.3 叶生物量
        3.2.4 总生物量
        3.2.5 生物量分配
        3.2.6 根冠比
    3.3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叶片特性的影响
        3.3.1 叶绿素
        3.3.2 整株叶片含水率
        3.3.3 整株叶面积
        3.3.4 比叶重
    3.4 不同施肥量对于辣木瞬时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净光合速率
        3.4.2 蒸腾速率
        3.4.3 水分利用效率
        3.4.4 气孔导度
    3.5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养分特性的影响
        3.5.1 氮、磷、钾浓度
        3.5.2 氮、磷、钾含量
        3.5.3 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效率
        3.5.4 总生物量、总氮磷钾浓度和总氮磷钾含量
    3.6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3.6.1 根长
        3.6.2 根平均直径
        3.6.3 根表面积
        3.6.4 根体积
4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量对辣木叶片特征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叶片发育
        4.2.2 瞬时光合
    4.3 不同施肥量对氮、磷、钾吸收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量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3)三种不同林龄杉木施用NPK+Cu、Zn肥的生长情况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工林地的地力衰退现象
    1.2 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研究现状
        1.2.1 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1.2.2 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
    1.3 杉木人工林施肥现状
    1.4 特色与创新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将洋口国有林场麻溪试验地
        2.1.2 洋口国有林场打雷坑试验地
        2.1.3 洋口国有林场洋坑试验地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生长的影响
        3.1.1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胸径的影响
        3.1.2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树高的影响
        3.1.3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蓄积量的影响
    3.2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2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3.2.3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影响
    3.3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pH、主要养分的影响
        3.3.1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pH的影响
        3.3.2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3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
        3.3.4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的影响
        3.3.5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钾素的影响
        3.3.6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铜的影响
        3.3.7 施肥处理对不同年份杉木人工林土壤锌的影响
4 小节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州南部早期引种桉树的调查与评价
    2.1 调查方法与范围
    2.2 调查结果
        2.2.1 贵州桉树早期引种栽培概况
        2.2.2 贵州早期引种桉树保存状况
    2.3 存在的问题
    2.4 讨论与建议
第三章 贵州南部地区桉树树种/种源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树种/种源适应性
        3.2.2 单点试验生长差异性分析
        3.2.3 两点联合分析
        3.2.4 树种/种源的早期生长过程
        3.2.5 参试树种/种源稳定性评价
        3.2.6 树种/种源的综合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贵州中部邓恩桉种源/家系的早期选择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邓恩桉种源树高生长节律分析
        4.2.2 参试种源/家系各生长性状差异显着性分析
        4.2.3 各性状多重比较
        4.2.4 遗传力估算
        4.2.5 优良种源/家系选择
        4.2.6 入选种源/家系联合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桉树无性系选择
    5.1 无性系试验Ⅰ——无性系小试
        5.1.1 材料和方法
        5.1.2 结果与讨论
        5.1.3 小结
    5.2 无性系试验Ⅱ——无性系对比试验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小结和讨论
    5.3 无性系试验Ⅲ——耐寒无性系筛选试验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微量元素硼对桉树生长的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材料与试验设计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施B 对尾巨桉无性系保存率的影响
        6.2.2 施硼对尾巨桉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差异
        6.2.3 生长及形质性状差异比较
        6.2.4 硼对桉树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基肥施硼的时效性
        6.2.5 B 肥对叶片养分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尾巨桉无性系冬季施肥的生长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分析
        7.2.1 施肥对尾巨桉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7.2.2 不同施肥处理下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7.2.3 尾巨桉无性系对施肥季节的生长反应
        7.2.4 施肥季节和施肥量选择
        7.2.5 不同时期施肥与生长的相关分析
        7.2.6 叶片养分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研究现状
    1 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现状
        1.1 桉树人工林对地力影响研究现状
        1.2 桉树人工林对林下植被影响研究现状
        1.3 桉树人工林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现状
    2 桉树与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的主要培育技术研究现状
        2.1 造林密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2.2 树体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2.3 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3 存在问题
        3.1 桉树人工林经营中的生态问题
        3.2 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问题
        3.3 施肥不够科学合理
        3.4 林地养分资源的高效管理利用较薄弱
    4 本研究方向及意义
第二章 林地清理方式的生态效应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调查方法
        2.3 内业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林分生长和植被的影响
        3.2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整地方式与造林密度的生态效应研究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造林
        2.3 调查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密度与整地互作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2 整地挖穴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对林分抗风性的影响
        3.3 不同整地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不同整地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的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效应
        3.5 不同整地规格与造林密度互作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3.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土壤肥力变化动态与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1 立地环境因子与桉树丰产的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生长性状与立地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1.3 小结与讨论
    2 桉树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2.2.2 林分营养元素的存留量
        2.2.3 林分营养元素的归还
        2.2.4 林分养分的生物循环
        2.4 结论与讨论
    3 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动态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4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与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5 营养诊断及养分补偿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适宜养分浓度的划分
        5.2.2 叶生物量与生长量间的回归方程
        5.2.3 肥料利用率(叶对某一肥料养分的利用率)的确定
        5.2.5 配方施肥量的估算
    6 养分补偿效应
        6.1 试验地概况
        6.2 养分补偿试验设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养分补偿组合处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6.3.2 养分补偿对林地土壤肥力的贡献
        6.3.3 养分补偿对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效应
        6.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桉树人工林抚育施肥的生态效应研究
    1 试验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数据分析和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抚育施肥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3.1.1 各样地植被基本情况
        3.1.2 各样地灌木层植被概况
        3.1.3 各样地草本层植被概况
        3.1.4 各样地层间层植被概况
        3.2 抚育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2.1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桉树人工林间伐的生态效应研究
    1 试验地概况
        1.1 研究方法
        1.2 试验设计
    2 调查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保留密度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3.2 不同保留密度林地土壤肥力状况
        3.3 不同保留密度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桉树混交林的生态效应研究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林分生长调查
        2.2 土壤肥力测定
        2.3 林下植被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混交林生长情况
        3.2 混交林改良土壤效应
        3.3 桉树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
    4 结论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者业务工作简历及历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6)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与种源区划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2.2.2 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地理变异模式及与产地气候因子关系
        2.2.3 微立地条件对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2.2.4 种源生长与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相关
        2.2.5 种源区划分
        2.2.6 优良种源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年龄效应及早期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3.2.2 不同种源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模式
        3.2.3 不同年龄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表型与遗传相关
        3.2.4 径向生长量和木材基本密度的早晚相关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优树无性系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试验林调查和木材基本密度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木材密度在产地间和产地内遗传变异
        4.2.2 马尾松不同产地优树无性系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及早晚相关
        4.2.3 马尾松优树无性系聚类分组和种质评价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马尾松测交系子代的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GCA/SCA 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5.2.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5.2.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5.2.4 生长、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的遗传控制方式
        5.2.5 优良杂交子代选择和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造林密度对不同种源马尾松林分生长及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初植密度的遗传反应
        6.2.2 不同初植密度下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6.2.3 微立地条件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6.2.4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交互作用
        6.2.5 不同初植密度下马尾松种源生产力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来源
        7.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磷肥的遗传反应
        7.2.2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材性种源差异的影响
        7.2.3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内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个体分化影响
        7.2.4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与磷肥互作效应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种源差异和年龄效应
        8.1.2 马尾松无性系间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差异
        8.1.3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家系效应
        8.1.4 马尾松营林措施对生长、形质和材性的影响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三倍体毛白杨林木营养动态及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林木施肥的基本理论
    2.2 国外林木施肥研究
    2.3 国内林木施肥研究
    2.4 林木施肥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
        2.4.1 合理施肥是发展工业用材林的基本技术措施
        2.4.2 我国林木合理施肥研究背景
        2.4.3 林木合理施肥效应与效益
        2.4.3.1 速生用材树种施肥总体效应
        2.4.3.2 幼林施肥肥效持续性研究
        2.4.3.3 国外引入的速生树种肥效大于速生的乡土树种
        2.4.3.4 阔叶速生树种肥效大于针叶速生树种
        2.4.3.5 施肥效应与立地关系密切
        2.4.3.6 肥效反应指标敏感性及肥效与叶片养分关系
        2.4.3.7 肥效经济效益评价
        2.4.3.8 施肥对木材性质的影响
    2.5 毛白杨营养特性及施肥研究
        2.5.1 叶片营养特性的研究
        2.5.2 影响毛白杨人工林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因素
        2.5.3 毛白杨施肥研究状况
        2.5.3.1 施肥时期
        2.5.3.2 施肥方式
        2.5.3.3 肥料种类、用量以及效应研究
    2.6 三倍体毛白杨营养及施肥研究
    2.7 三倍体毛白杨施肥研究的发展方向
        2.7.1 三倍体毛白杨发育时期不同的需肥特性和施肥阶段性
        2.7.2 研究三倍体毛白杨的养分需求规律和建立营养诊断标准体系
        2.7.3 加强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
    2.8 三倍体毛白杨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3 试验地概况、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北京平谷试验地概况
        3.1.2 河南郑州试验地概况
        3.1.3 河北威县试验地概况
    3.2 研究内容
        3.2.1 三倍体毛白杨不同无性系叶片营养元素浓度差异比较
        3.2.2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及其积累量季节变化
        3.2.3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内外循环研究
        3.2.4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DRIS诊断
        3.2.5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诊断标准的建立
        3.2.6 三倍体毛白杨林木生长量与叶片养分相关分析
        3.2.7 三倍体毛白杨不同生长指标对施肥反应敏感性的数学分析
        3.2.8 三倍体毛白杨施肥研究
    3.3 技术路线
4 三倍体毛白杨不同无性系叶片营养元素浓度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地点
        4.1.2 试验材料
        4.1.3 叶片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分析及图表绘制
    4.2 N元素浓度差异分析
    4.3 P元素浓度差异分析
    4.4 K元素浓度差异分析
    4.5 CA元素浓度差异分析
    4.6 MG元素浓度差异分析
    4.7 小结
5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及其含量季节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时间、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叶片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季节变化
        5.2.1 叶片N元素浓度月变化
        5.2.2 叶片P元素浓度月变化
        5.2.3 叶片K元素浓度月变化
        5.2.4 叶片Ca元素浓度月变化
        5.2.5 叶片Mg元素浓度月变化
    5.3 三倍体毛白杨单片叶片养分含量季节变化
        5.3.1 单片叶片N元素含量月变化
        5.3.2 单片叶片P元素含量月变化
        5.3.3 单片叶片K元素含量月变化
        5.3.4 单片叶片Ca元素含量月变化
        5.3.5 单片叶片Mg元素含量月变化
    5.4 小结
6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内外循环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时间、地点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2 不同施肥处理落叶前后叶片中灰分及有机质含量变化
    6.3 不同施肥处理落叶前后三倍体毛白杨叶片主要营养元素浓度变化
    6.4 不同施肥处理落叶前后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贮量变化
    6.5 小结
7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DRIS诊断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时间、地点
        7.1.2 试验材料
        7.1.3 试验设计
        7.1.4 施肥时间与方式
        7.1.5 样本采集及测定方法
        7.1.6 DRIS图解法的绘制
        7.1.7 数据处理、分析及图表绘制
    7.2 三倍体毛白杨DRIS诊断参数统计
    7.3 三倍体毛白杨DRIS图解法营养诊断
    7.4 DRIS指数法营养诊断标准的制定
    7.5 DRIS法在三倍体毛白杨营养诊断中的应用
    7.6 小结
8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诊断标准的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8.1.2 试验材料
        8.1.3 样本采集与制样
        8.1.4 样本测定方法
        8.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8.2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养分浓度状况
    8.3 不同林木生长量叶片养分状况
        8.3.1 叶片养分与林木生长量
        8.3.2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诊断临界浓度标准的初步拟定
    8.4 小结
9 三倍体毛白杨林木生长量与叶片养分相关分析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9.1.2 试验材料
        9.1.3 样地设置及样本采集与制样
        9.1.4 样本测定方法
        9.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9.2 林木生长量与叶片养分二元变量相关分析
        9.2.1 胸径与叶片N浓度相关关系
        9.2.2 胸径与叶片P浓度相关关系
        9.2.3 胸径与叶片K浓度相关关系
        9.2.4 胸径与叶片Ca浓度相关关系
        9.2.5 胸径与叶片Mg浓度相关关系
        9.2.6 树高与叶片N浓度相关关系
        9.2.7 树高与叶片P浓度相关关系
        9.2.8 树高与叶片K浓度相关关系
        9.2.9 树高与叶片Ca浓度相关关系
        9.2.10 树高与叶片Mg浓度相关关系
    9.3 林木生长量与叶片养分偏相关分析
    9.4 小结
10 三倍体毛白杨不同生长指标对施肥反应敏感性的数学分析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试验时间、地点
        10.1.2 试验材料
        10.1.3 试验设计
        10.1.4 施肥时间与方式
        10.1.5 生长调查
    10.2 三倍体毛白杨不同生长指标对施肥反应敏感性数学判别式的建立
        10.2.1 胸径与胸高断面积对施肥反应敏感性数学判别式
        10.2.2 胸高断面积与材积对施肥反应敏感性数学判别式
        10.2.3 胸径与材积对施肥反应敏感性数学判别式
    10.3 三倍体毛白杨不同生长指标与施肥反应敏感性比较
    10.4 施肥的时效性
    10.5 小结
11 三倍体毛白杨施肥研究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试验时间、地点
        11.1.2 试验材料
        11.1.3 试验设计
        11.1.4 施肥时间与方式
        11.1.5 生长调查
        11.1.6 数据分析方法
    11.2 施肥对生长的影响
        11.2.1 不同施肥处理增值效应
        11.2.2 各施肥处理胸径生长量比较
        11.2.3 各施肥处理树高生长量比较
        11.2.4 各施肥处理蓄积生长量比较
        11.2.5 施肥对三倍体毛白杨连年生长规律的影响
    11.3 施肥时期的确定
    11.4 小结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12.2 建议
图片
参考文献
附录:三倍体毛白杨系号名称对照表
个人简介
导师孙向阳教授简介
副导师康向阳教授简介
致谢

(9)思茅松营养特性与人工林生产力及碳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研究现状
        2.1.1 地力衰退的概念
        2.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
        2.1.3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
        2.1.4 地力衰退研究展望
    2.2 林木的营养特性研究
        2.2.1 立地与营养供应状况
        2.2.2 矿质营养对林木的生长及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2.2.3 营养诊断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土壤、植被
    3.2 思茅松立地指数的确定
    3.3 样地设置
    3.4 土壤调查及分析测试方法
    3.5 植物组分调查及分析测试方法
    3.6 生物量测定
        3.6.1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3.6.2 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3.6.3 干物质重的换算
    3.7 光合特性的测定
        3.7.1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3.7.2 CO_2响应曲线的测定
    3.8 盆栽试验
        3.8.1 供试苗木
        3.8.2 培养基质
        3.8.3 营养液配方
        3.8.4 试验设计
        3.8.5 试验方法
        3.8.6 苗期管理
        3.8.7 调查取样
        3.8.8 苗高的测定
    3.9 营养平衡诊断
    3.10 野外调查样地自然概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4.1.1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林土壤养分状况
        4.1.2 不同立地条件思茅松林土壤养分特性
    4.2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生产力及碳分配状况
        4.2.1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4.2.2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4.3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林树体养分的变化
        4.3.1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树体养分动态
        4.3.2 不同起源、林龄、立地条件思茅松林养分累积
    4.4 不同立地条件下思茅松人工林光合特性的变化
        4.4.1 思茅松人工林净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4.4.2 思茅松人工林净光合速率对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4.5 思茅松苗期的营养特性
        4.5.1 N、P亏缺下不同N营养水平思茅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4.5.2 N、P亏缺下不同P营养水平对思茅松幼苗的影响
        4.5.3 N充足P亏缺条件下不同NP营养水平对思茅松幼苗的影响
    4.6 思茅松幼苗的营养平衡诊断
        4.6.1 营养平衡理论的建立
        4.6.2 营养胁迫与苗木干物质的分配关系
        4.6.3 营养平衡诊断
        4.6.4 思茅松幼苗土壤养分诊断标准
        5.6.5 营养判别法则在野外的应用验证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表B

四、蓝桉工业用材林的施肥效应及地力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磷添加对辣木苗期生长及元素吸收的影响[D]. 刘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辣木苗期施肥效应研究[D]. 高晓翠.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三种不同林龄杉木施用NPK+Cu、Zn肥的生长情况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D]. 郭泽昆.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4]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D]. 周家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5]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D]. 张顺恒.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7)
  • [6]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 刘青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7]三倍体毛白杨林木营养动态及施肥试验研究[D]. 刘克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8]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9]思茅松营养特性与人工林生产力及碳分配[D]. 李灵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10]试论桉树工业人工林可持续经营[A]. 莫晓勇.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08

标签:;  ;  ;  ;  ;  

桉树工业用材林施肥效果及土壤肥力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